教育培训 > 你是如何看待“慈母多败儿,严父多逆子”这句话的?

你是如何看待“慈母多败儿,严父多逆子”这句话的?

2020-09-19 14:34阅读(71)

你是如何看待“慈母多败儿,严父多逆子”这句话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对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评判。慈母必心善,心善则容易产生溺爱,溺爱不是爱,而是害,所以

1

这句话实际上是对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评判。慈母必心善,心善则容易产生溺爱,溺爱不是爱,而是害,所以,慈母多败子。严父往往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仰者,缺乏细心和耐心,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所以,严父多逆子。但这句话具有片面性,只要方法适当,好孩子还是离不开严父和慈母的。

2

如何理解“慈母多败儿,严父多逆子”这句活,我们要在孩子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说起。

有一个严父慈母的家庭,父亲虽威严却有豁达开朗的心境,母亲有善良慈爱的呵护,这无形中的家教,日积月累,言传身教,长大后的孩子一定是善恶分明,有爱心正直的人。

做为母亲,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一定要明辩是非。虽说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但不能溺爱的无法无天。日常生活里,母亲虽操持衣食住行,但对孩子的许多要求,要分清缓急,好坏,善恶之理,有选择合理的满足,不能一味无限止的不辩真假,一律答应,做一个看起来很好,其实助长不良习气的“伪慈母”,毁了孩子一世。

做为父亲,说话算数,言出必随。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身教盛于言传。对孩子的优点,要加以肯定,对孩子的错误,视事态大小给予适当惩戒,并晓之以理,让孩子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通过惩戒,让孩子知道做了错事,就要有担当,承担后果。至于严父,虽心疼孩子,给好心不给好脸,但要对孩子做事的错对后果,一定要及时,通过母亲传递给孩子,让他懂得做人的底线,长大了,才能心怀感恩,父慈子孝。

做为父亲,不要以为板着眼,不分场合,不辩是非,对孩子一味棍棒加身,做事指摘,心理打压,就会教育出一个优秀的人才。就是教育出优秀人才,他也心理逆返扭曲,不但不感激你,不懂你的苦心,相反,会恨你一辈子。他认为自己的今天,是你逼迫他,他自己努力出来的,自己的成功跟你没有关系,还因此顶撞,出走,做事报复你,不在服你管教,尊重你。

综上所述,初为人父人母,怎样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愿年青父母们,爱孩子,要学会怎样的爱,才能给社会,家庭造就一个有用,有爱的人才。

3

概括的理解就是:心软的母亲惯出来的孩子多半都很任性,严厉的父亲管出来的孩子多半都很叛逆。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各家有各长。拿着别人的成功教育经验用在自家成功率并不高。原因有三:

一、孩子个性的区别

由于遗传基因、血型、属相、出生年月的不同,造成了每个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但是总体上也就两个特征:胆小怕事型、胆大惹事型。

胆小怕事型的孩子不能经常打骂,那样会让他形成一种讨好型人格,同时伴有强烈的自卑情绪。这种孩子因为胆小,所以很好约束,最好的方式就是让父母中脾气好、有耐心的一方来主抓孩子的教育问题。

胆大惹事型的孩子适当的时候必须要打骂,但也必须让性格温顺点的一方来管教。先讲道理。如果不听,就要进行惩罚;还不听,就要严厉指责,还不听,才能打。必须要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不能一见到小孩子惹祸了就噼里啪啦的一顿打,那样孩子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叛逆。

二、父母文化水平的区别

父母的文化程度高,对于孩子的管教应该来说是有益的。因为文化水平高,讲的道理就透彻,还能站在孩子的思维模式上去换位思考。首先要搞懂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和述求是什么?然后娓娓道来,一般情况下,胆小的孩子都能马上改正或者控制情绪。胆大的孩子至少能在当时遏制住自己继续惹事的冲动。

同理,文化水平低点的父母,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坏习气,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不利的,比如动不动夫妻吵架,没有耐心或者暴脾气,这些在孩子看来就是噩梦。这样的父母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大程度上就给孩子做了榜样。等到孩子翅膀硬了,一定会拿父母的一些行为作为自己叛逆的保护伞。

三、家庭环境的区别

上慈下孝对于每个家庭都是一种传统美德,对世代相传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古代及近代的很多家族能够和和气气的延续下来,都是遵循着儒家文化的标准来约束家人,“忠孝仁义礼智信”就是他们的教育方针。

现代人经济条件逐渐充裕,加上国家计生政策的规定,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溺爱孩子的情况不可避免,特别是当母亲的。想把最好的资源都投在孩子身上,最经典的解释就是:“不想让孩子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吃苦。”母爱满满,这无可厚非,也不能说有什么错。但是宠爱过度带来孩子的惰性增强,成人之后就显现出人情冷漠、自私自利。遇到挫折后就没有方法疏导,导致孩子抗压能力差,更容易自暴自弃,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很多家庭的父亲照搬别人的经验,对待孩子横眉冷对,给孩子一种不安全感,做事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学习上就体现出不敢犯错,考砸了担心被严父打骂,造成了很严重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心里五味杂陈的怨气得不到释放,一旦到了叛逆期,就会一股脑的爆发出来,可以说教育就完全失败了。

把孩子当朋友,至少夫妻一方要有一个人能经常帮孩子分析事情的优劣,做了会怎么样?不做的话会怎么样?不光孩子要学会察言观色,大人们也应该多观察下孩子的喜怒哀愁。在孩子出现不合规的行为时,先以疏导为主,实事求是的满足孩子各个年龄段的各种合理的述求,用一句话俗话说就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物质生活不是孩子的全部,精神生活才能让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4

题主您好,我是爱宠飞哥,文化领域创作者,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

“慈母多败儿,严父多逆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母亲对儿子太慈爱,就约束不住他,多数会败坏家庭;父亲太严厉,容易激起儿子的叛逆心,多数会和父亲对着干。

那么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是有道理的。让我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产生的原因。

一呢,母亲对孩子太慈爱,什么都顺着子女的意思,那么很容易发展为溺爱。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喜欢什么买什么,孩子不愿意做什么绝对不勉强他做。看似一幅母慈子孝的场景,却埋下了祸根。孩子本身没有多少辨别对错、好坏、美丑的能力,他更喜欢独享,更喜欢占有,不喜欢付出辛苦,不喜欢与他人分享。所以一味地顺着孩子就容易使他养成好吃懒做、称王称霸的性格,他不会听别人尤其家里人的意见,自己说了算,败坏家庭的肯定就是他。

二呢,父亲严厉一些本没有错,怕就怕太过于严厉或者不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蛮横的安排孩子的一切。这样的父亲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之心,故意和父亲对着干。父亲不让干的偏去干,以示对父亲的抗议。这样的结果无非是父子关系极度紧张,儿子从心眼里不会听父亲的话,父子关系就像冰岩与火山,甚至父子反目也有可能。

那么怎么能够避免这样的事情呢?其实本身我认为一个家庭中“父严母慈”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注意把握住两点。

第一,“父严母慈”要注意个度。母亲慈爱可以,但不能发展为溺爱;父亲严厉也没有问题,但不要发展为“一言堂”。母亲的角色天生就是要关心关爱子女,子女一般与母亲没有隔阂,什么事情都愿意和母亲说,这是母亲天生的优势,也是其在家庭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但是在生活中,母亲要有原则,就是在教育子女时,对子女宽松分事情,如果涉及到原则性、价值观的事情就一定要严格。父亲在家庭中天生就是严厉的扮演角色。父亲一般要有威严,这样你才是家庭的顶梁柱,子女才会有敬爱的想法。但父亲有威严可以,不能蛮横,不能强硬的安排,还是要能讲清楚道理。

第二,要让孩子有说话的权力。我所谓的说话的权力,不是说孩子噤若寒蝉在家里不敢说话,我指的是,在遇到一些事情尤其是涉及孩子本身的事情时,要让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能扼杀孩子表达意见的权力,只有先听子女是什么想法,才能鼓励他们将自己心里话说出来,否则以后他们就不会把真实想法告诉父母,不知道子女怎么想是很危险的,造成沟通障碍。如果子女的想法不对,作为父母可以再针对他们的想法,摆事实讲道理,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能那么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争确成长和家庭的和睦相处。

5

【sinly慢读漫思】独特观点:我们必须承认,“慈母多败儿,严父多逆子”这种说法,不是道听途说,确实有其依据。这甚至可能是古代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常态,但是我想,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并非所有的慈母都只有败儿的结果,也并非所有的严父都只会教育出逆子。首先,“爱”和“严”是家庭教育常见的方式,控制不当,容易走向“两极分化”,需要有个度。其次,需要父母自己,也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唯有父母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最后,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必须需要制定属于他的“个性化”教育方式。

对于题中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下面这几个角度来看待。

首先,“爱”和“严”是家庭教育常见的方式,若控制不当,易出现“两极分化”,因此需要适度。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或多或少受到自己原生家庭之中所受教育的影响,如果在原生家庭中父母习惯用严厉的方式来教育他,那么他会认为这种方式可能是在教育中最好的一种方式,因为他们是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长大的。

他们要不非常认可这样的一种教育理念,要不非常排斥这样的教育理念,如果是后者,那么他们就可能去学习自己新的一种教育方式,至于那种教育方式是否适合于他们的孩子,还是要他们不断地摸索。

那么,在这个摸索过程中,有些人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表现——溺爱和严厉。

这里所说的慈母,其实就是指的是母亲对儿子过度的溺爱,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都帮孩子做完,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也不加以干涉和阻拦,而是一味的纵容,导致孩子一犯了错,不会首先承认错误和面对后果,而只会寻找“替罪羔羊”或者找到自己的“保护伞”。

这种溺爱,即过度的纵容而不去加以限制,那么最终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心理认知,那就是所有的事情他都是可以做到,让他没有边界感,不知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

那这对他来说,可能在未来人生中就有可能会做出一些没有挽回余地的事情来,那慈母对孩子的伤害就在于此,如果说没有规则的制约,就很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败儿就是这样来的。

因此,这种“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反而可能是一种“伤害”。

于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为了防止这种伤害的发生,于是采取了“严厉”的方式,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便采取打和骂的方式,让孩子牢牢记住自己的错误,下次不敢再犯。只是这种方式也会让孩子和父亲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他们无法与父亲真正的沟通和交流。在他们眼里,父亲就是“权威”的存在,不容有半句的反对意见,否则等待他们的便是“鞭子”或是责骂声。

然而,过度的严厉只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逆反的情绪,很容易出现逆子。这是因为在长久的压制之下,孩子出现的一种逆反情绪,这是人性使然。

也许在孩子小的时候,还会对父亲的严厉感到害怕,但他长大之后,他便如同“脱缰之马”,不会再受父亲的管教,而放任自我,也许会做出更加叛逆的事情来,而无法挽救。

因此,这种“严厉”,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甚至最终和父母“形同陌路”。

无论是溺爱还是严厉的教育方式,其实作为父母的初衷,肯定都是出自对孩子的爱,以及想要孩子未来过得更好,但不当的教育方式,却与自己的初心背道而驰。所以,对父母而言,如何把握好爱与严中间的度,非常关键。

其次,走出教育的误区,把握好“爱”和“严”之间的界限,父母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引导孩子成长。

很多人在家庭教育中,都会陷入上面提到的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就孩子严厉就不是爱孩子,错误地以为只有宠爱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另外就是认为,真正的爱就需要对孩子采取严格的方式,古人留下“严师出高徒”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必有其缘由。

其实,以上两种误区都是错误地把慈爱和严厉两种方式对立了起来,认为它们无法同时存在于家庭教育中。

但实际上,无论是严厉还是慈爱,都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在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也让我们有更多可选择的余地。

如果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两种方式,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做事情要适可而止,不越边界,同时也能够挑战权威,不会屈服于权威。

作为家长,如果能让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同时,能够明确知道凡事也有规则。这就说明他们把握好了其中的度,那么,就需要父母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升自我的认知,才能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的放矢,应对自如。

《正面管教》三种典型的教育方式:严厉型:体现为过度控制,有规矩但没有自由,“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孩子没有选择。娇纵型:体现为没有限制,有自由但没有规矩,孩子可以无限制的选择,“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正面管教型:体现为家长有权威;和善与坚定并行,有规矩也有自由,孩子可以有限制的选择。

其实正确运用爱和严的管教方式便是正面管教方式,在这种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更加自由,也会更有自己的主见。同时也不会感觉缺失了父母对他们的爱。

作为孩子的教育启蒙者,父母在孩子一生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没有发挥好其引导作用,就会让孩子在成长之路上走更多的弯路。因此,在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体系,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最后,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需要学会根据孩子的特质,制定他的“个性化”教育方式。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属于自己的天性,那么,父母教育他们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一棍棒打死的方式进行教育。

俗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相信别人的教育方式一定适合自己孩子,也是不正确的方法。

我们作为家长,要学会因地适宜,因材施教。只有针对自己的孩子,制定出适合他的教育方式,才能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那么,该如何找到“爱”与“严”之间的度,并制定出适合自己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呢?我有以下几个建议,分享给你。

01、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参与”感

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在家庭教育中,主角从来就不是父母,而是孩子。

父母以为自己是家庭教育中的主角,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自己制定好的,只要对孩子好的,就一并用上,孩子不听也要听,不做也要做,不能有自己的主张。

所以,想要制定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尊重孩子。

尊重,并不只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要落实到实际中。比如说,在做很多决定的时候,不能只是“通知”孩子,而没有让他们参与讨论。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做得不好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没有让孩子有“参与感”,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把孩子真正当成一个家庭成员来看待。

但是在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有他们自己的观点,他们也想为这个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也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让他们拥有“主人翁”的意识。

孩子,如他自己所是,让他做自己,而不是如父母所愿,那么作为父母,才会知道自己的孩子“天性”究竟如何,而不是在父母的压制或者宠爱下,变成怎样的,那不是他的天性。

尊重孩子,更有利于其天性的发挥,有利于他的才能的探索,因为被尊重感,让他可以无所掩饰,纯粹的做他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情。并且,父母对他的足够的爱,会让他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他更容易有自己的想法,可以更自由的去探索这个世界。

02、用“规则”给“溺爱”增加适当的边界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但是无条件,并非意味着一味的纵容,让孩子任意的索取,这种爱于他而言,只会弊大于利。

所以,可以给爱,适当地加上一些规则,让孩子明白,无论是父母还是他人,都是有一定的界限的。这个规则,应当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这样更加体现出尊重孩子和让他有参与感。

作为父母,很多人都担心,是不是给孩子制定太多规则,会限制孩子的个性,其实并不是的。在孩子还没有完全心智成熟之前,他们并不清楚,究竟什么事情是在允许的范畴之内,什么是不允许的。

他们仍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只是他们会更加明白,个性也需要建议在一定的规范之中,毕竟这个世界讲究个性,更讲究合作精神,不能“我行我素”,也不能妨碍他人,更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就好像过马路的时候,告诉孩子红灯绿灯黄灯各自代表的含义和意义,他们慢慢就会明白,没有指示灯,那么大家各走各的,互不相让,那么路上就会乱套,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更加不利于通行。

在家庭中有家庭里的规则,也是这样的道理。有一定规则的束缚,会让大家按照规则办事,那么就不容易出现问题,家庭也会更加和睦。

比如告诉孩子父母如果在工作的时候,就不能打扰父母,等父母工作结束之后,自然会陪伴他。若是工作的时候被打扰,那么就会影响到工作,不能按时完成工作,那么陪伴他的时间自然也会收到影响。

父母只要正确看待规则的意义,孩子也会很乐意接受,而不会认为自己的自由被限制了,因此很多时候是父母自己“想多了”,而并非孩子不配合,这也更加体现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规则一方面可能是束缚,但同时也会让双方更加自由,因为知道了对方的边界,不触碰,不干涉,更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在和舒适。用规则给“溺爱”加上边界,会让父母知道自己该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也会让孩子知道,如何更好地遵守规则。


03、用“鼓励”代替“打骂”,并加以引导

我们曾听到这样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就很好的说明,为什么鼓励会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因为任何一个孩子,其实都不喜欢听到打击自己的话,而打骂更是打击中的“战斗机”,让孩子在打骂中长大,无疑是打击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所以,作为父母,要学会适当的鼓励孩子,鼓励能够极大地增强让孩子的自信心。

鼓励,不只是对他做得好时,给予赞扬和夸奖,让他未来可以继续发扬,并做得更好。同时,对孩子做得不好甚至犯错之时,更应给予鼓励,毕竟,“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让他感觉到温暖和支持。

很多父母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做错了还要鼓励呢?

其实,我们自己回过头去想想就明白了,但凡是人,怎么会有不犯错的时候呢,而孩子,更是容易犯错,毕竟,对他们而言,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们并没有清楚的认识。或者换句话说,对错其实都不过是我们对于一件事的评判,我们认为有错的,也许并非是真正的错,而只是在我们从小接受的观念里,它们是错误的。

也许,所谓的错,并不是真正的错。这时候,我们也许也该转换一下思维,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或者我们可以问下孩子的想法,他是如何想的,如果他用了一种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那这时我们是否更应该鼓励,而非指责呢?

因此,孩子犯错后父母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日后对于问题的处理方法。错误并不可怕,如何看待错误才是关键,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所犯之错,也会决定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错误。

很多时候,比起孩子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父母更需要这么做。唯有如此,才能清楚孩子究竟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如果他们表达不清晰,那么父母就应该加以引导,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去弄清楚孩子“犯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样,若是错误真的是错误,那么孩子也能够从中学习,毕竟吃一堑长一智,错误是最好的老师,会让他成长。若并非真正的错误,那么也可以让他的思维有所启发,促进他更好地创造。

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肯定,至关重要,尤其孩子在犯错的时候,比起打骂会引起身心伤害,更有效的方式是鼓励。有时,错误未必是真正的错,父母需要换位思考,并引导孩子,让孩子可以在错误中更好地思考和成长。

总之,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殊之处,这是上天赋予他的礼物,如何充分利用这份礼物来成长,不仅是孩子的课题,也是父母的一个重要课题,想要制定出一份孩子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并非一件易事,但如果能够做到尊重孩子,与孩子制定规则,并且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那么父母在孩子成长之路上,首先就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此时的孩子更容易自由发挥出他的天性和创造性。


结语:爱与严并驾齐驱,让孩子更好地长大,最终成长成为他自己。

最后,总结一下。

  • “爱”和“严”是家庭教育常见的方式,若控制不当,易出现“两极分化”,因此需要适度。
  • 走出教育的误区,把握“爱”和“严”的界限,父母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引导孩子成长。
  •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需要学会根据孩子的特质,制定他的“个性化”教育方式。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天使,他们出生的时候,纯净无邪,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像是一张白纸。然而,这张白纸上如何书写,大部分是靠父母的引导来完成的,为了孩子更好的成为他自己,拥有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父母需要做好家庭教育的“启蒙老师”。

爱,会让孩子更加自由,严,会给孩子一定边界。它们相辅相成,也互相制约。父母需要掌握适度,让爱与严并驾齐驱,让孩子更好地长大,最终成长成为他自己。

【我是sinly慢读漫思,喜欢阅读和思考,热爱学习和成长,如果我的文字让您有所启发,欢迎关注和点赞。】

6

你好,我是幕卷新晴,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和教育孩子的理念有关。

我理解的“慈”,大多数是溺爱,凡事顺着孩子来,孩子就容易自大、目中无人,而且行动力很弱,因为很多事都被父母包办了。就比如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中,往往最没出息的就是最小的那一个。因为年龄很小,父母给的溺爱就多一些,造成孩子依赖性很强,自理能力很弱,长大之后能赚钱的能力、树立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很弱,这就是慈母多败儿的原因。

我所理解的“严”,就是给的关心和爱很少,孩子缺爱,性格就有缺陷。在有些家庭中,孩子犯错动不动就吵,对他的要求特别严格,要求他很完美,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是在于青春期。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就是和父亲对着干,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偏不做什么。这就是严父多逆子的原因。




7

“慈母多败儿,严父多逆子”,这句话前面的“慈母多败儿,惯子如杀子”倒是经常听说,后面的“严父多逆子”还真的听得少,《增广贤文》有言“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其实说了规则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对孩子没有规则的爱,会导致很多负面的结果。

没有规则就会毫无敬畏之心。

没有规则的爱,属于毫无判断的溺爱,父母对孩子的爱需要在规则之内,只有在规则内的爱才会让孩子真正懂得爱;规则有如做人的基本准则,需要父母多去教育孩子做人的基本道德,形成孩子初步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没有规则的孩子会毫无敬畏之心,把爱变成理所应当,而毫无感恩之情。

精神层面爱的给予:知因果,明是非。

父母给予孩子无私的爱,吃、喝、住、行是必要的物质层面的爱,物质层面的爱必要但不必须,必须的是精神层面的爱的熏陶教育,没有精神支撑,外在物质到头只是虚幻成空;我们父母不只给予物质层面的爱,更要给予精神层面的爱,多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知外在和内在的因果循环关系,明辨是是非非的能力,只有物质和精神共同的爱,才是无私的真爱。

尊重生命规律,做好指引和配合。

生命发展有其自然的规律,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爱不是控制而是让其独自绽放人性光辉,父母做好指引和配合就好;孩子的人生毕竟需要他们自己去走,父母无法代替,走得对要的鼓励和支持,走错了要及时提醒和指引,父母做好配合就好,任其去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道路。

以上是个人对孩子教育的一些浅显见解,认知有限,肯定还有其他未尽完美理解,渴望共同探讨学习,希望可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角色。

我是“荆棘皇冠1983”,一个迷途中寻找心灵灯光的行者,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道光,点亮自己的同时点亮他人,大家可以多交流学习,共同进步,请点赞加关注,谢谢!

8

这个问题好像跟我们平常讲的“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不一样。

9

自古就有“慈母多败儿,严父多孝子”的说法,我很认可这句话。题主说的“慈母多败儿,严父多逆子”可能想说:严父过于严厉,致使孩子有逆反心理。孩子最终叛逆,堕落吧。但是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今天我要聊聊我的看法。

我们从古到今一直追求着母亲慈爱,父亲威严,儿女孝顺懂事,家庭合睦,社会和谐。“慈母多败儿,严父出孝子”,这句话是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说:慈母,就是母亲的慈爱过了头,成为了溺爱。凡事都依从孩子,没有自己的底线,就是一味的顺从,放纵孩子。最终把孩子培养成被人唾弃的人。就是“爱”这么美好的情感,我们一旦用的过了头,也会坑害孩子一生。那我们作为父母,平时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不出“败儿”,不出“逆子”呢,

母亲疼爱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溺爱却是在伤害孩子。我们自以为的爱正在一步步的毁掉孩子。作为家长的母亲一定要注意在平时的生活中,坚持自己所坚持的,知道什么是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是有利的,什么是对他成长有害的。是有害的事情,我们坚持不去做,不能被孩子的一时哭闹,一时痛苦,就放弃了我们的底线。就是明明知道是对孩子成长不利,我们还在坚持在做。

去年有一次替朋友到幼儿园接孩子。幼儿园门口有许多卖东西的,有小食品,有棉花糖,冰激淋,各种糖果,儿童玩具等等,很多。都知道在这里好卖东西,家长一般对孩子都是有求必应,想买啥,就买啥。家长也很多,都在等着孩子们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们都在老师的陪同下走出了大门,我刚刚到大门口,就看见一个6,7岁的男孩,在那里大声哭喊,好像是要买玩具,年轻的妈妈在那说劝,可是孩子越闹越欢,竟然躺在地上打滚。有几个家长和孩子在那围观,妈妈一看,感觉很丢人,站起来就走了。孩子发现妈妈没有理他,走了,立即停止哭声,站起来也走了。我以为这事就完了,可是回到我车边,我发现孩子找到妈妈后,又砰的一声,躺在了地上。孩子妈妈脸色都气得发白,她抓起孩子把他扔到了车里,锁上车门,开着车走了。我站在那里,看着他们的车远去。我就想,孩子能第二次躺到地上,说明他这招在他妈妈这好使,不然,他不能再一次的躺地上。因为他知道,只要他一哭一闹,妈妈就会妥协,他就能达到目的。孩子的这些行为,根他妈妈平时对他的娇惯,依从,分不开。希望这次妈妈能醒悟,不再一味的顺从孩子,坚持自己所坚持的,一定不要给他买。别再继续做以“爱”为幌子,实际上是在毁掉孩子的事情了。

孩子天性就是至善至纯的 ,“败儿”就是表现为,任性,自私,遇到困难就退缩,担当不了责任,成为败家子。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败儿”,但是我们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在助长孩子成为“败儿”,家长你敢放松,孩子就敢放纵。

“严父出孝子”。我们主张父亲威严,做事有底线,孩子的要求想得到,最后的底线在父亲那里。一般妈妈都会说:看你爸爸不让,看你爸爸不揍你。这类的话。父亲的适度威严,让孩子感觉到,父亲就是一道“关卡”,父亲同意了,这事可能就是对的,父亲反对,这事就不能再做了。可能是错的。这样严父的形象就在孩子的心目中“立”住了。孩子在以后做事,都会以父亲为楷模。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孝敬父亲,尊重父亲。但是我们也不主张父亲过于严厉,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父亲的过度严厉就会变成,强迫,粗爆,专横,唯我独尊。孩子在这种压迫下,必然会逆反,自己稍微有能力,就会叛逆,甚至讨厌父亲,憎恨父亲,做出过激的行为,变成“逆子”。

教育子女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慈母,严父,但是不提倡溺爱,“暴君”。希望我们的家长多学习,多借鉴,把孩子培养成“孝儿”“贤子”。

10

第一,“慈爱”永远都不是问题,“慈爱”的本义是爱和包容。

慈爱+率身垂范=成功教育。

第二,“纵容”的本义,家长毫无是非观,儿童不论对错,一概支持。

“纵容”是灾难,少年犯中,因放纵而来的,占一成。

第三,大数据显示,严管出逆子;少年犯中,因严管而来的,占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