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2020-09-18 08:02阅读(66)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话说战国七雄里边,这体量最大,个头最壮的毫无疑问就是这秦国,没法子,谁

1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战国七雄里边,这体量最大,个头最壮的毫无疑问就是这秦国,没法子,谁让人家要名将有名将,要明君有明君的,君臣这都不是白给的人,再加上人家君臣合力想着法的要拍死其余六个。

那么剩下六个他也不是吃素的,但不借助其他势力,能够独立抗衡秦国就一个,就是这赵国。他是要名将有名将,要兵卒有兵卒的,至于这明君,还是算了吧,一个比一个包。

所以长平之战被秦国血孽,就逃不过这死结,一家伙就坑杀了四十万精锐。要是按照其他诸侯国来说,这口气吃下去,这就离完蛋也就差不离了。

但谁让人家是赵国呢?这底子也厚实,揍不过秦国,揍其他国家还是手拿把掐的。

您别说歼灭匈奴十万来人,人家好悬没把燕国给灭成了渣渣,让燕国成为七雄当中最先躺下的一个。

所以这事您要是想了解清楚,咱就得往细了说。

首先咱了解一下这里边的人。

赵国的灭亡是毁在了祖孙三代手上,爷爷赵孝成王,儿子赵悼襄王,孙子赵幽缪王,而成就这爷三成为包的,贯穿其中的就是一个叫做郭开的人,这人可是后两位的相国啊!

也就是说这爷三联合这郭开一举将赵国送上了断头台。

所以咱说这爷三是包,就是因为这爷三和赵国这帮子名将中间,隔了这么个喜欢发国难财到处祸祸事的郭开。

当年打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使用反间计,花费重金请的就是这郭开挑拨,说着赵括是不出世的绝世猛将,他要是一出现在秦军面前,什么王翦呀,什么白起呀,这都的白给,压根就不用廉颇那缩头战法,就能打退秦军。

你还别说赵孝成王还就信了,着急忙慌的就把这廉颇给调走了,这就满心欢喜蹲在家里边等着秦军被血孽的消息。

结果等来的却是赵括战死,赵兵被坑杀四十万的消息。

这赵孝成王,他心里很清楚,这家伙下去,赵国想要翻身,没个二三十年这压根就不顶用。

而且现在也不用想啥翻身不翻身的了,要命的是秦兵那刀尖都要顶到脑门上了,先得把这事解决掉,才能想后边的事。

咋说呢?这赵国就是一个尚武的国家,毕竟他是和这匈奴接壤的,要不尚武,早让匈奴给祸祸了。自古就有燕赵之地多有慷慨悲歌之士的说法。

再加上,咱老话说的好,哀兵必胜。当时整个赵国家家举孝,户户有丧事,这还不是秦国坑杀四十万赵兵闹腾的,所以赵国瞅着秦兵那是目光都带着刀子。

当秦国举全国之力又来侵犯赵国的时候,邯郸城内聚集起三四十万人,这大多都是十八九岁,四十开外的老爷子,老的老,小的小,没法子,青壮这都被坑死了。

就这些人组成了抗秦的主力,这后来都杀红了眼,秦国围了邯郸两年,女子都上了城头,他们都知道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

第一秦兵这是仇人,第二秦兵可以坑死四十万,再来一次坑杀四十万又不是不可能,所以被逼到绝境中的人,所爆发出来的战斗力是相当的恐怖。

这也就是为嘛?咱兵法上总是在讲围城的时候,只能围三缺一,留一个口子给那些个还有想法的人做退路,然后在退路上弄死他。

那么那些个凑热闹的五个国家算是有了明白的,楚国和魏国赶来救援,三国联合这才将秦国这三十万大军给歼灭了。

对于秦国来说三十万人的损失,这可不是个小数,这也直接导致了秦灭六国的步伐减弱了不少。

这其实也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但赵国没有抓住,因为后边上来的这俩赵王,更加的草包。

那么咱接着说这事。

话说这赵国和秦国搁前边拼杀,那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弱小的燕国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吵吵把火的就要抄赵国的后路。

这一家伙下去,把个赵国人给惹怒了。

“这世上还有你这人,趁火打劫是吧!俺拿秦国没办法,拿你办法可就多了!”

于是赵孝成王,又重新启用了廉颇。话说廉颇打秦国那是没办法才采用的缩头战法,但打你燕国这真心用不着。

这就带兵可就干到了燕国的都城。这家伙把个燕王给吓坏了,这就割地求和。赵国从燕国哪里弄过来五个城池,算是给自己虚弱的身体,来了一次小补。

话说赵王感觉,这打别人,给自己回血似乎不错,于是又让廉颇带着大兵把魏国的繁阳给拿了过来补血。

就在这时间点上,赵孝成王死了,这上来的就是赵悼襄王。这人打心眼里的瞧不上廉颇,这一继位上来就把廉颇的所有军职给解了,让乐乘去接管廉颇。

廉颇那个气呀,大家伙也听过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这老爷子脾气也直,直接带着兵把个乐乘给打跑了。

但他已经失去了赵悼襄王的信任,所以最终他就离开了赵国投靠了魏国。

你说这事弄的尴尬不。

那么这个赵悼襄王挺傲气的,感觉这死了张屠户自己就得吃带毛动物吗?他手里边还有个李牧不是。

那么这件事中最得意的就是郭开,毕竟开头他就已经把廉颇给得罪了,这廉颇被挤走,他的心腹大患可就没有了,还能继续祸祸赵国,发点国难财啥的。

那么这个赵悼襄王感觉自己个挺牛的,啥事都能掰扯开。

毕竟李牧大破匈奴,杀十万匈奴人,这战绩搁那都是战神级别的人物。

话说这李牧也是命不好,他也是从赵孝成王手里边走过来的,当年打破匈奴的时候,他采用的战法其实和廉颇很相似。

开头匈奴人来了,李牧就让士兵回营守着,不仅守着他还犒劳三军,大肉吃着,小酒喝着,回回都这样。

那么赵孝成王这人性子也急,他就希望打匈奴快点,快点,再快点,李牧这么搞,让他很尴尬,最后把李牧撤了,换了一个遇到匈奴人,就冲出去掰手腕的家伙,没成想出去一次被揍一次,出去一次被揍一次,那叫个惨。

那么赵孝成王最后还是启用了李牧,而李牧还是用老法子,把个匈奴人给养的以为赵国人也就那样,就一个字怂,那叫个轻敌啊!但匈奴人也没啥收获,毕竟全躲起来了。

这把被李牧天天犒劳的三军,吃的膘肥体壮的赵国士兵逼的吵吵把火就想和匈奴人扯着玩玩,毕竟吃人的手段,这都吃了多久了,不干点事,这就不想回事不是?

李牧就是利用了士兵可战,匈奴轻敌的心里,来了诱惑兵深入,将匈奴人杀了个片甲不留,十万人就躺地上了,跟着李牧就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为赵国争取到了十多年的和平期。

好,这是题主的第二件事,以及李牧发迹的一个过程。

接下来的事

那么这新上台的赵悼襄王感觉自己也要有一番作为,其实说真的他比赵孝成王差远了。

他依然采用对外战争,来进行回血,让李牧揍燕国,又下两城,总之在赵悼襄王在的时候,李牧对燕国攻打了两次。

这打了齐国,又打魏国,天天的找人闹事,扩地盘。

这不他又一次让李牧去揍燕国,又准备搞一城,其实这当中间秦国早就憋坏了,趁着这空档就开始进攻赵国。下了赵国九个城,哎这事弄,就这么一战开头补血这都废了。

那么这当中间,赵悼襄王想起那个自己一上台就被自己个废掉的廉颇,想让他回来再继续对抗秦国。

其实廉颇很乐意,但中间有那郭开使坏,他就怕廉颇回来得势之后修理自己个,这就买通了赵悼襄王的使者。

一个廉颇老矣!廉颇算是彻底走出了赵王一系的眼睛里了,本来他就瞧不上廉颇,得咧,这句话算是给廉颇定性了,那么至此廉颇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当中了,可惜的恨。

这不后来李牧就成了赵国的顶梁柱了,他抵抗秦国还是很不错的。

但当秦国真真来犯的时候,那赵悼襄王死了,上台的是一个更是草包的赵幽缪王。

他这人把郭开当做老师,你比方说啥喝酒不醉,赌博不输,咋收拾自己看不顺眼的人,还有就是咋和那啥对哇!

所以这赵幽缪王把个郭开当做知识渊博的人。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就要说了:“这不就是标准的昏君吗?那么赵悼襄王咋就选了这么个儿子?”

喜欢呗!赵悼襄王太喜欢这赵幽缪王的妈了,是真心的喜欢,是那种掏心挖肺的喜欢,所以就想把最好的全给了她,就算这赵幽缪王名声不咋好,他就是想把最好的给她。

奇怪不?尴尬不?要不说这赵悼襄王不行呢?

这不这赵幽缪王一上来,立马就让这郭开做了相国,那信任不是一星半点儿,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啊!

那么秦国发现打李牧太费劲了,而且还打不动,他们又想到了这老伙计郭开,得,两万两黄金郭开可就揣兜里了。

郭开这就开始诬陷李牧私通秦国,那么这赵幽缪王啥都听郭开的,立马就罢了李牧的兵权。

把他们赵家早就想取代李牧的赵葱给替换了上去,变成了赵国的主帅。

赵葱一拿到帅印和兵符,这就想着一劳永逸的坐下去,成为永远的赵国主帅,成为铭记史册的主帅。

这就乘着李牧到酒馆喝酒发泄郁闷的时候,一下砍掉了李牧的脑袋,算是除掉了他继续当主帅的心腹大患。

这还不算,他为了牢牢掌控赵军的精锐部队,这就想到了利用恐惧来胁迫这些悍将兵卒,他把李牧的脑袋带到了军营里边。

您就说吧,李牧跟着这帮子老哥们生活了多久,他们一瞅自己的老帅是这么死的。

结果让赵葱没有想到,这五万北地边军,实力最为精锐的边军,居然跑了,跑了,是真跑了,一夜之间跑了个精光,就剩下他这光杆司令了。

而秦始皇听说李牧死了,那不用说了,发大兵进攻赵国。

得咧,这赵葱压根就不是一盘菜,他这辈子都没打过几次像模像样的仗,让他和秦国掰腕子,这不找死吗?

但赵葱压根就没有想到这个,这就领着大兵,匆匆忙忙的去接战了,估计是感觉自己个比李牧还牛,有那么两下子,这就跑到阵前和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过招,结果让老将军一枪就干到了心口上,挑到了马下,就这么死掉了,他的元帅梦就这么完了,成了历史上一大笑柄。

赵军算是败了。

秦兵这就达到了邯郸城下了。而赵幽缪王听到自己的大将,塞李牧的赵葱死了,这慌的都懵圈了。

这个时候,掐着点的郭开又来了。

“这秦军势力太大了,您压根就不是对手,分分钟钟这就得破城,要不咱投降?”

那赵幽缪王那是最信任郭开的了,他都说了守不住,那就真的守不住了,投就投了吧,也许秦国看在投降的份上,还能优待一把不是。

而郭开自己个代替赵幽缪王就写了投降书,这就投了。

之后郭开就被秦国请到了咸阳做了上卿,富贵依然。而赵幽缪王因为投降,本来是要被治罪的,那就流放吧!

赵幽缪王总算是留了一口气在,当他到了流放地房陵的时候,这才转过弯来:“原来郭开是个奸臣!是个卖国求荣的大奸臣啊!我咋就上他的当了呢?”

当然他是明白过来了,但又能怎样呢?赵国都被他卖光了,就他除了吃喝拉撒睡方面有点才能,其他就没有了,这不后来据说是悔恨交加的给病死了。

至于郭开呢?当了自己的上卿,心心念念的想着他埋在赵国家里边的财宝,那可是他卖赵国得来的心血啊,这就想着回去取。

于是就和秦始皇打了招呼,带着一百来人还就回去了,挖出来装了整整四大车。

瞅着这大半辈子的心血,郭开很高兴,这四大车的东西,足够他在秦国铺路的了。

他也不想想,这可是原来赵国的地,恨他的人海了去了。

于是在郭开兴高采烈回去的路上,遭遇打劫的了,一百多家奴捎带他自己个被人家包了饺子,而郭开被绑到了树上,据说上千人每人割一刀,活活给割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2

长平之战十分惨烈,秦军共斩首、坑杀赵国45万生力军,赵国实力大损,要换一个国家被这么打击,说不定早灭亡了。

然而,赵国不但存活了下来,还能在随后的邯郸之战和边境战争中打败秦军和匈奴,这就比较让人意外了。为何赵国还能如此有战斗力呢?

主要是因为赵国家底本来就厚,破船还有三千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大业大的不至于一下子就覆灭了。

赵武灵王改革军制,胡服骑射、易风易俗,赵军的战斗力在诸国中很强,而且赵国还有廉颇、李牧等名将,只要赵国君主不再昏头,赵国还是可以立足的。

先说歼灭秦国30万秦军的邯郸之战。

长平之战后,白起摆出一副继续进攻赵国的架势,赵孝成王吓得不轻,赶忙启动外交手段割地求和。

秦国士卒同样伤亡过半,且韩、魏、楚三国蠢蠢欲动,秦军侧翼也不安全。再加上秦相范睢担心白起功劳太大,由此极力主张接受赵国的求和,因而秦昭襄王见好就收,撤回了大军。

不料,赵王过后越想越亏,决定不履行和约,转而积极备战。秦王深觉受到愚弄,大怒之下即刻发兵攻赵,直取赵国都邯郸,准备一举灭掉赵国。

当时秦军出兵50万,分为三路:中路军30万是此次出兵的主力,直取赵都邯郸;左路约10万,由大将司马梗率领,进攻赵国的太原,以牵制赵国北方主力,防止其南下救邯郸;右路约10万,增兵南阳,防的是魏、楚联军趁机偷袭。

赵国的精锐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只能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

城中约有三、四十万士兵,大多是刚刚征召来的老弱病残,青壮不超过10万,其中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约有一两万。

兵力虽少,但却在廉颇、乐乘诸位良将的指挥下斗志昂扬,城中百姓也同仇敌忾,誓与都城共存亡,秦军进攻多次都没能进入城池。

同时,赵王紧急向魏国、楚国求援。

以这两个国家的角度,并不希望看到赵国灭亡,因为赵国一亡,秦国无疑会更为壮大,到那时魏国、楚国就是目标。赵国存在,至少能分散一些来自秦国的压力。

于是魏、楚都出兵了,魏国还上演了一出“窃符救赵”的戏码。两国联军由信陵君指挥,魏军在西,楚军在东,再加上邯郸内的赵军里应外合,一番交战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赵国暂时安全了。

通过以上作战过程可知,歼灭秦国30万大军的大功,并不全在赵国,更重要的是邯郸得到了魏楚联军的支援。当然,这也是因为赵国本身还有价值,如果赵国是糊不上墙的烂泥,谁会相救?

此战之后,又发生了一件对赵国来说因祸得福的事情,什么事呢?燕国攻赵。

长平之战后,燕国认为赵国连番战乱,已不是当初那个令人畏惧的大国,便想来“残血”的赵国头上捡点便宜。为什么说此事有利于赵国?因为赵国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

赵王派出老将廉颇和乐乘,打得燕军丢盔弃甲,还追在燕军后面反包围了燕国都城,最后逼得燕国割地赔款,才总算把赵军送了回去。

经此一役,诸侯都知道赵国依然不好惹。哪怕没有当初的强盛,也不是可以随便欺负的软蛋。后来赵国就经常进攻燕国,借燕国的资源壮大自身,燕国倒是成了赵国的踏脚石。

至于赵国全歼匈奴10万骑兵,指的是“赵破匈奴之战”。

这场战在古代战争史上极为有名,是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发生在廉颇打燕国之后,指挥者是另一位赵国名将李牧。

李牧可不一般,被视为战国末期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有句话是“李牧死,赵国亡。”早年他令他成名的作战对象,就是赵国北方边境上飘忽不定的匈奴部落。

赵国和匈奴接壤,时常受到匈奴的侵扰。李牧的前半生都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正是有他稳住赵国北境,赵国才能放心地和各国开战。

他和匈奴交战的次数很多,而规模最大、战果最多的就是全歼匈奴10万骑兵这一次。这一仗过后,匈奴连续10多年都不敢大举进犯赵国边境。

取胜的原因,在于深谙兵法的李牧很懂得放长线钓大鱼,先佯装失败诱敌深入,等到大队匈奴人马落入赵军战车阵中,就成了乱箭射击的活靶子。

几轮射杀后,再上机动精锐部队,匈奴骑兵就玩完了,除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其余全歼。此战过后,匈奴元气大伤,一时间难以组织起大队人马袭扰赵国边境。

接下去,李牧的作战方向调转到了秦赵方向,成为赵国的中流砥柱。

然而新上任的赵王更为昏聩,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冤杀李牧,此前廉颇也被逼走。到了这时,赵国是真没希望了,没多久就被秦国灭亡。

3

谢邀!赵国在长平之战战败后,损失了45万大军。秦军包围了邯郸城,就在即将破城的时候,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带着一帮人马前来救援,加上秦昭襄王此刻听信了范睢的谗言,所以赵国得以捡回一条命。


这个时候的赵国再也不具备跟秦国进行一场生死大战的资本,所以接下来的几十年,面对秦国都是以防守为主。其实秦国在长平之战也没有讨到多少好处,很多人认为白起之所以坑杀40万降卒,是因为秦军损失也在数十万之多,白起这么做是为了给那些死去的秦军将士们报仇。

那么赵国是如何重新崛起的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件事,促使赵国有了短暂的崛起迹象,当然只是短暂的。

第一,赵国对趁火打劫的燕国,进行了毁灭性的报复。

燕国真的是无耻啊,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时候,燕国就打算前来分一杯羹。长平之战结束后,燕国大军便长驱直入,打算占领赵国的领土,这分明就是想要趁火打劫。赵国当时虽然缺兵少将,但是每个人都是斗志昂扬,他们认为燕国是打算灭亡赵国来的,所以战斗力当然爆表。

而且带领士卒进攻燕国的是赵国名将廉颇。廉颇的作战能力自然是非常出色的,被公认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所以廉颇带着赵军一路北上,一直打到了燕国国都。不过赵国当时并不具备灭亡燕国的能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赵军选择退兵。

但是这场灭燕之战,打出了长平战败后赵国的士气,也让各路诸侯国都不敢小瞧赵国。而且打下的燕国城池,都将成为赵军重要的补给站,这是赵国短暂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赵国派李牧和庞煖连续进攻燕国,燕国成了赵国的续命池。

赵国要想重新强盛起来,必须要等待至少二十年时间,等到少年们长大成人了,他们才能拿起武器保卫家国。可是赵国当时四面都是敌人,压根就等不了那么久。这个时候前来找死的燕国被廉颇击败以后,赵国尝到了甜头。

赵王认为虽然不能灭亡燕国,但是可以利用燕国的资源,不断壮大自己。所以赵王先后派遣了名将李牧和老将军庞煖对燕国发起了掠夺之战。赵国对燕国的战争,直接消耗了燕国的整体国力,抢掠来的男子可以充当士兵,财宝可以充做军粮,燕国的衰败使得赵国不断充血。

此外赵王还命令廉颇进攻魏国,夺取了魏国一些城池,这也是帮助赵国强盛的部分原因。当时的赵国想要自己造血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他们必须要通过侵略战争才能让自己恢复元气,在战略上赵国做得对。

第三,李牧痛击秦军,战败齐国,打出了赵国的声威。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赵国到了即将灭亡之前,居然还出现了一位旷世名将,那便是李牧了。李牧过去一直在北方抗击匈奴,以少量的步兵,全歼了大量的匈奴骑兵,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步兵战胜骑兵的奇迹。

等到廉颇击败乐乘逃到魏国以后,李牧便成为了赵国的核心战将。他带领军队两次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强大秦国,为赵国长平之战后雪耻。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一直不敢触碰秦国这个老对手,因为内心都被打怕了,就连廉颇都不敢跟秦军正面交锋。

所以李牧这个时候能够跟秦军正面交锋并且击败秦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而且也让赵国人看到了复兴的希望。此外李牧与此同时,也击败了东边的齐国,占领了齐国不少土地,为赵国带来了重振声威的大好机会。

总结:奈何赵悼王不信廉颇,赵王迁怀疑李牧,赵国终究灭亡。

赵国到了末期,连续出现了两个昏君,这才是赵国真正灭亡的原因。其实通过廉颇、李牧这些将领们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足以将危亡的赵国重新拯救回来。

可是赵悼王不相信廉颇,想要用乐乘代替廉颇,结果导致廉颇带兵逃往魏国。随后赵王迁更是听信谗言,认为连年为赵国立下战功的李牧,会带兵反叛,结果杀掉了李牧,真的是自毁长城。从此赵国一蹶不振,李牧死后三个月,赵国灭亡。

4

我国历史上出彩的战役很多,比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当年曹操带着士气高昂的军队南征荆州,此时荆州的继承人刘综吓得赶紧投诚,把偌大的家业和刘表遗留下来的庞大荆州水军拱手让给曹操,让曹操一下子多出几十万兵马和无数战舰,也让曹操打起了统一天下的念头,开始挥师东吴。但江东周郎不是吃素的,在一片投降之声中请战,而且还把曹军的各种有点弱点一一分析出来,孙权听到后下决心应战。于是周瑜仅仅用了一把火就烧光了曹操的水师和无数精锐,再加上曹军救援不及时发生了瘟疫,曹操含恨败北。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也是一场非常经典的战役,这场战役让世人知道了白起和赵括的名号,但白起得到的是尊崇,赵括则是被人耻笑,因为赵括率领的40万大军被白起以同样的兵力全歼,由此也让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但令人奇怪的是,赵国损失了两代青年人,元气大伤的他们为何还可以在后续可以大规模期间灭秦军和匈奴?

首先这是源自于秦国的失误,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可以趁着这次大胜,而且赵国主力精锐丧失殆尽的情况下歼灭赵国,但这个计划却遭到了丞相范雎的反对。范雎认为秦国在这场战争里面投入过大而且老百姓的负担非常重,假如再发动大规模战役的话秦国可能支撑不住。再者,当时的白起已经名震天下,在军中的威望无以复加,假如再让他攻破赵国的话可能会发生功高震主的情况。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于是让白起撤退,然后收走了他的兵权。

尽管秦国没有歼灭赵国,但秦军还是做出了一系列动作,大将王陵已经带着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当时赵王本想投降,因为经过长平之战以后关东诸国都被秦军的实力吓到了,而且那个时候已经没有苏秦这样的人才可以联合关东六国的力量抗秦,他们只想在秦国强大的兵锋下自保,祈祷自己不会受到波及。

既然君王们提不起反抗之心,那就由大臣帮他做这件事。魏国的信陵君名誉很大,在国内的影响力极高,他通过非常手段窃取了魏国的兵权然后带着大军北上攻击秦军,两家人联合打败了王陵,由此也救了赵国。信陵君这一仗让关东诸国看见了希望,于是又开始恢复先辈们的斗志,争相对秦国施压,联合起来和秦国维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关系。而秦国经过这场战败之后也开始修生养息,重新积蓄实力。

赵国除了有外援,他们国内也有擎天柱,就是和白起王翦一起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和廉颇。长平之战初期赵军的统帅原本就是廉颇,他生长于行伍之间,一辈子经历上百场战争,擅长打硬仗。当时他领着赵军一度给秦军造成不小的威胁,上党这块地方也被赵国牢牢掌控。后来秦国使用离间计让赵王把他换成赵括,最后才赢得战争的胜利。有句话说得好,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长平之战过后燕国还想趁火打劫赵国,但廉颇临危受命率军抵御,直接把燕军抵挡在国门外,也为赵国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第二个就是赵国军神李牧,那个时期武安君有两人,第一个是秦国白起,第二个就是赵国李牧,从这里就能知道他的能力有多强。为何长平之战没看见他的身影?他的作战目标不是对六国,而是对匈奴。他不仅是一个将军,更是一个统帅,赵国边境的城市都受他支配和调遣,当地的税收也是送他到那里先做军费,然后再搞民生,赵王授予他的权力非常大。

因为可以统筹全局,李牧的作战计划往往非常庞大复杂。他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边关问题,事先给士族们极大的赏赐,用金钱激起士兵杀敌的欲望,然后再派出一些参差不齐的军队和让人惹眼的物资吸引匈奴前来抢夺。劫掠成性的匈奴自然不知道这个是计,屁颠屁颠的带着小股部队就杀来了,而且惊奇的发现原来抢劫是这么的快乐。套出信息知道城内的钱粮美女更多之后,匈奴组织大军前来攻城。但这下正中李牧计谋,他事先已经做好了埋伏,等这群匈奴人进了套子后当即围歼,一战就歼灭了匈奴十万骑兵,收获战马无数,也让边关安定十多年。

边关安定之后李牧才被调入朝廷里面负责军事,尽管此时的赵国兵员已经不足,但李牧还是拼凑出了一支精锐部队,带着这支部队多次和秦军交手,战绩都是胜多败少,以一人之力阻止了秦国灭行动。秦国知道李牧难缠,于是又重操旧业设下离间计,离间赵王和李牧的关系,然后又污蔑李牧造反。赵王果然像他们的先辈一样是非不分,当年换下了廉颇,现在又冤杀李牧。既然国家栋梁没了,赵国不久后也被歼灭。

5

长平之战虽赵国战败,四十万军队覆灭,但赵国得益于胡服骑射实力犹存,再加上在三大将的带领下,竟险些中兴。

长平之战,赵国大约45万大军所剩无几,失败的阴霾覆盖邯郸。赵国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兵马,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战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是军事上的休养生息,赵国都很难再调整恢复到战前的情况。强赵丧失了与秦国尚且一战的资本。但长平之战后,惨胜的秦军并未在白起的提议下直捣邯郸,丧失了最佳的灭赵机会。得到喘息后的赵国在邯郸之战中击败了不听白起劝阻而征伐的秦军。赵国暂时免除了覆国的危险。

随后,赵国有了短暂复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自己生死存亡危机之时,对燕国的落井下石的进攻做了很好地反击,甚至一度困燕王于都城;第二,危难之际的赵国还惊人的占领了很多齐燕的土地;第三,面对宿敌秦国的多次进攻,赵国不但坚持住了,还给秦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在这些战争中,三大名将廉颇、庞煖、李牧直接推动了赵国的短暂复兴。

首先,邯郸之战打败秦军后,燕国乘势出兵攻打衰弱的赵国。廉颇率领为数不多的赵军去抵抗燕国,大败燕军,并包围了燕国的都城。之后,廉颇率领赵军攻占了魏国的繁阳。南征北战,形势一片大好。但赵王又犯了猜忌的老毛病,廉颇被迫逃到了魏国,后客死楚国,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廉颇离开赵国后,合纵家老将庞煖带着赵军去攻打燕国。他他陈兵于燕国边境,并在常山大破燕军,夺燕国数城。赵悼襄王在位时,十万秦军攻打赵国。庞煖又率兵十多万,杀了秦军三万人,并率联军打到咸阳东大门,但无奈各国心怀鬼胎,没有形成合力,战国最后一次合纵草草收场。

战国四大将之一的李牧的作用更加显著。长平、邯郸战役之后,李牧带领军队左右开弓,东攻占了齐国的领土,西又在在宜安战役中给秦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被封为武安君。但在公元前229年。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谣言,处死了李牧。

公元前228年邯郸城破。6年后,流亡的代王嘉被掳于秦军,赵国彻底灭亡。

6

长平之战可谓赵国国力大衰的重要节点。

这一战的导火索是韩国本欲将郡城献给秦国来外交妥协,然而该郡的守将不愿意将城池献给秦国,后来求援于赵国以抗秦,而赵国还接受了这颗烫手山芋,结果秦赵两国开战。

战中,秦国用王龁攻战,赵国用廉颇坚壁清野,在廉颇的坚守之下秦军本将无功而返,然而秦国一用白起秘密替换王龁,二用反间计激化赵王对廉颇的不满,所以后期的对阵主将成了白起和赵括。

赵括乃纸上谈兵之人,实战中不了解秦军实况而冒进,导致赵军被截断,再被围困。赵括手上四十万赵军主力在经历四十多天无水无粮的日子后,甚至开始杀人而食,最终残弱不堪,被白起所俘虏。   

然而,白起对这四十万战俘始终心有余悸。最终除了放回两百多年纪幼小的战俘回去散布恐慌以外,四十万降卒坑杀殆尽。在以人口为最重要生产力的战国时代,这不仅是诛心之举,更是重创国之元气。然而,白起把事情做的这么绝,却又从侧面证明了赵国即便对于虎狼之秦,也是一个相当强劲的对手。   

坑杀降卒绝其人口,赵国人究竟有多善战呢?

战国时期的赵国位于今日河北及山西一带,与燕国并肩于北境,都处在抵御外族的前线。而赵国自从推行胡服骑射以后,经济上国家更趋于游牧经济,政治上有胡人精英加入权利高层,推动了国家的文化和政策转变,使重义尚武的精神在赵国传播开来,所以后代常言燕赵之地多义士。   

在经常为生存而作战的情况下,赵国从上至下都勇武善战。长平战败后,赵国与秦国长期就分地而争议不下,最终和谈破裂,秦国再次据全国之力破赵。

而此时赵国的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邯郸城内士卒多为刚征集的下民,约三四十万人;这些人当中,多是未满十八的弱、幼,还有四十岁以上体力衰败的老、残;包括赵王的宫卫步兵和少量骑兵在内的年轻力壮的士卒不超过十万。赵国这次放弃野战和卫星城,集中各地的守军及粮食全力保卫都城邯郸,上述的拼凑军队就构成了赵日夜突袭秦兵的主力。   

这支赵国仅剩的男子组成的军队,面对秦国的三十万大军,坚守了两年。平原君四散家财鼓励士气,最后甚至连赵国的女子们都编制入伍,直到楚、魏两国援军到来,三国联军歼灭秦国三十万大军为止。国风尚武至此,赵国四十万精锐如果不杀,战国时代恐怕又还要延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结束。   

赵国土地上生长的名将也多如繁星。且不提长平之战前期、邯郸之战的大将军廉颇一生征战,战功显赫,放眼前后也难寻其二;赵国名将李牧正是带率赵国军斩杀十万匈奴骑兵的传奇人物。李牧生平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奇计百出;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多建战功,还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赵国全盛之时名将辈出,多次挫败秦国,甚至一度准备打过函谷关灭秦,声势无两,绝非戏言,而后期若非赵王自毁长城,对名将多不能善用,赵国绝不至于彻底沦落到只能与其他国家合纵抗秦的地位。   

白起在坑杀降卒以后还特地放人回去散布恐惧、震慑山东六国。当时消息传入赵国,整个国家陷入巨大悲痛。

“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   

赵国居北,气候早霜,地域也影响了赵人强韧的性格,故长平之战后却是哀而后勇。

邯郸之战持续两年,几乎每家皆有丧子、丧夫、丧父,故同仇敌忾,誓卫赵都。秦军腊月攻城,邯郸城内,天寒地冻,伤员遍城,但士兵依旧士气高昂。守城战的最高指挥平原君在城内散衣散食,大将军廉颇日夜督战,将士轮换守城、安排突袭,而突袭出去的精锐多一去不回。

再之后邯郸城内断粮,又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

“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此时秦王杀了白起后又往这里增兵五万,赵军援军粮草皆无,已是危急万分,却仍不屈抵抗。然而联军到来后,赵军却战力惊人,和援军一路反打追击,三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   

赵人善战之神魂,是在北御匈奴、东拒悍燕、西敌强秦的磨炼中淬炼出来的。若非坚韧至此,怎么会在长平一败后敢于再战于四周之敌,还存在到战国最后?又怎会在国力一落千丈后仍然战绩如此可观?   

屡战、善战、不惧战,是长平一战后白起惧赵人的原因,也是赵国日后能歼灭秦军和匈奴骑兵的原因——自古以来,破敌必勇。

7

秦军损失的三十万人是长平之战之后统计的伤亡!长平之战赵国是惨败,但秦国也是惨胜!长平之战以后虽然史书上说赵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都战死了,但绝对没有那么彻底,赵国国内肯定还是有青壮年的!只是可能不多!要不然长平之战之后几十年的秦灭六国之战赵国应该早就无敌抵抗了!又怎么能继续抵挡秦军的进攻呢??

大战之后的赵国臣民对秦军那是一个恨之入骨,拼死抵抗秦军对邯郸的进攻,再加上诸侯联军的帮助!秦军最终被击退,赵国总算化险为夷!至于这段时间秦军损失了多少人不是很清楚,但是没有三十万那么多!

之后赵国的青壮年开始慢慢的恢复过来!才又在秦始皇灭赵的时候给予秦军沉重打击!歼灭了秦军十万!也歼灭了匈奴十万骑兵!这都是李牧的功劳!

最后李牧被秦国用反间计杀死,之后秦军势如破竹,很快就灭亡了赵国!

纵观赵国的历史发现他还是比较能打的!从之前的胡服骑射再到后来的长平之战!如果有一个成功那赵国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只可惜这两个最后都失败了!即便这样,它还是在最后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让秦国费劲才拿下的!这也对得起赵国四大名将中的两个出在赵国这一桂冠了吧!




8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曾经一度强大,也成为战国后期唯一一个可和秦国抗衡的山东大国。本来赵国可以在战国末期拥有更多话语权,但是在长平之战中前后损失了45万大军。这45万大军可以说是赵军的主力精锐部队,损失45大军之后,赵国年轻精锐几乎损失殆尽。此时如果武安君白起一鼓作气,极有可能一举灭赵。由于秦国丞相范睢害怕白起的地位超过自己,建议秦昭襄王接受赵国议和要求。赵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也避免成为第一个被灭的战国七雄。

长平之战前的赵国虽然非常强大,但是国土面积和人口在赵国七雄中并不占优势。当时全国人口大约2000多万,赵国人口大约300万—350万,刨除比较弱小的韩国、魏国和燕国,赵国的人口并不算多。如果根据正常的10个人养1个兵,赵国合理的兵力应该在35万左右。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的话,赵国确实应该已经垮掉,整个国家的合理存在兵力被全国消灭。长平之战后,赵国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多次打败了秦军进攻,而且击败了匈奴、燕国等。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再一次进攻赵国,并且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此时秦军的总兵力达到了50万,绝对不亚于长平之战。秦国以30万大军进攻邯郸,剩下二十万牵制赵军。如果赵国顶不住秦国的这一次攻势,那么赵国也会提前亡国。最终赵国击败了保卫邯郸的30万秦军,造成秦军超过10万伤亡。

赵孝成王时期,赵军还击败了燕军,并包围燕国首都;击败魏军,攻占魏国城池。赵悼襄王时期,赵军还联合别国进攻秦国。后来秦国大将军蒙骜率领10万大军进攻赵国,被赵国击败,死伤3万多人。李牧戍守北部边境时期曾经率领军队打败匈奴,一战击溃10万匈奴军队,匈奴从此不敢侵扰赵国。

按道理说赵国应该一蹶不振才对,为什么长平之战后的赵国还能迸发巨大能量,击败30万秦军,击溃10万匈奴军队呢?

我们一般认为10个人养1个兵的负担已经非常重,但是战国时期由于常年打仗,所以每个国家都是超额征兵。当时最弱小的韩国,总兵力也超过了30万。赵国的人口远远超过韩国,总兵力也不止45万。长平之战中损失的45万是赵国的精锐部队,也是赵国最适合当兵的人数。这些士兵损失之后,赵国也会征伐更多士兵。所以赵国即使遭受了巨大损失,仍有几十万大军。赵国戍守北部边疆的士兵即使在长平之战激战正酣的时候,也没有前往前线。从长平之战到赵国灭亡,中间又有三十多年时间,赵国有可能哺育近两代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军队的压力。

赵国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北,常年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赵国也学习游牧民族的长处,大力发展军事。赵国骑士在战国中算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部队,将战国骑兵部队的作用发展了顶峰。即使赵国在长平战败,赵国的军事建制和建军根基还在,赵国依然可以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士部队。此外“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赵国的悲壮之士要远远多于燕国。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的民风都非常彪悍。秦国民风彪悍,很大程度上和军功爵制度有关;而赵国的彪悍则是来自骨子里的彪悍。赵国、魏国、韩国、楚国都和秦国交界,其他三国都以割让土地的方式“侍奉”秦国,唯独赵国宁死不折。只有赵国强悍的民风,才能造就强大的赵国骑士。秦军围困邯郸之时,赵国几乎全民皆兵,用尽一切力量和秦国周旋。面对民风如此彪悍的赵国,秦国也只能“望洋兴叹”,其他各国则更不敢赵国的对手。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辈出,赵国也一样名将辈出。赵国不缺乏名将,只是缺乏提拔名将的君主。长平之战前赵奢曾经多次击败秦军,廉颇也曾经击败秦军。长平之战如果是廉颇为帅的话,赵国可能还会败,但不会败得如此惨。廉颇被从长平撤换,却参加了邯郸之战。廉颇之后,赵国一样名将辈出,庞煖、李牧、司马尚都是非常出色的将领。庞煖曾经击败了秦国名将蒙骛,李牧曾经一战击溃10万匈奴大军,并且多次打败了秦国。司马尚也曾经多次击败了对手。赵国有这些优秀将领的扶持,并没有在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而是继续打败了强大的敌人。如果不是赵王迁逼死李牧,弃用司马尚,赵国的国祚还可以继续延长。这些将领不仅在对抗秦国和匈奴的时候立下战功,还帮助赵国进攻其他国家。在这些将领的帮助下,赵国甚至一度出现了“中兴”。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可以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国内13岁以上的男子都拿起兵器走上了战场。如果赵国此时不拼命,估计以后也就没有拼命的必要了。被逼到墙角的赵国只有殊死一搏才有可能在绝境中求得生存。长平之战后,赵国哪一家没有丧子、丧夫、丧父,整个赵国同仇敌忾。邯郸之战中,赵国几乎前面皆兵,连妇女和孩子也都走上了战场,承担属于自己的任务。困兽之斗之时,即使是死亡,也有可能在临死前,咬猎人一口。殊死一搏的赵国,就成功地击败了秦军,赢得了难得喘息机会。

秦军进攻邯郸的时候,赵国刚刚经历长平惨败,此时仅凭赵国一国肯定很难抵挡得住秦国50万大军。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之后,战国之间的平衡被彻底打破,山东六国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和秦国抗衡。如果秦国灭亡了赵国,极有可能提前掀起统一六国之战。赵国不保,其他国家也有可能跟着一起遭殃。所以其他各国不会坐视秦国灭掉赵国。秦军进攻邯郸之后,赵国也派出多路使臣,向其他各国求救。最终魏国和楚国发兵救赵,赵魏楚联军的人数已经和可以和秦军抗衡。秦国的军事主将也不是令人生畏的白起,联军一方的主帅则是廉颇、信陵君等优秀将领。最终三国联军击败了秦国军队。

赵国的灭亡确实非常可惜。赵国有亡国之君,而无亡国之将,也无亡国之民。如果赵孝成王不临时撤掉、并猜忌廉颇,赵国在长平之战中不至于败得如此惨烈。如果赵王迁不猜忌杀掉李牧,赵国也不会快速灭亡。李牧被杀之后仅几个月时间,赵国就灭亡。

9

公元前261年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国歼灭45万人。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匈奴统率大军侵入赵国边境。赵将李牧诱敌深入,以战车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三千人,步兵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将匈奴包围,一战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破东胡,降林胡,单于率百余骑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赵幽缪王三年(公元前234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第二年,桓齮挥军越过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晋州)奇袭秦军营地,后又设伏围歼回师秦军,尽歼秦军十余万,桓齮单骑逃走。史称肥下之战。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与秦国武安君白起相匹敌。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派兵攻赵,秦军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今山西阳曲)、番吾(今河北灵寿)。赵将李牧以先北后南之策,集中优势兵力,在番吾展开战役,歼灭北路秦军十余万人,随即挥师南下,南路秦军不敢恋战,稍战即退。赵军也驻军自保。

与秦军的肥下之战和番吾之战,两场战役共歼灭秦军近30万人。赵国之所以能在损失惨重的长平之战后,取得战胜匈奴和秦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赵国是四周面临敌国之国,也就是所谓四战之国,普通百姓都能熟练地随时拿起武器投入战斗,按今天的话讲,就是全民皆兵。

二、歼灭匈奴之战距长平之战已经过去17年,原来的儿童基本已成年,能部分补充正规部队;距与秦军的肥下之战也已过28年,新的一代已经能够继承先辈的事业,兵力以不成为问题。

三、赵国名将李牧,军事才能出神入化,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深知匈奴及秦国的军事特点,能够扬长避短,出奇制胜,不战则已,战无不胜。他能做到别的将领战胜不了的,换他就可战胜;他能战胜的,换别的人就会失败。

四、赵王虽然管理能力一般,但李牧在任职前就事先向赵王提出要求,对他的战略战术不进行干预,有充分的自主权指挥战斗,这也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在居代雁门备匈奴时,能“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这位充分展现它的军事才能奠定了基础。

只是,非常可惜,在番吾之战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29年,秦国攻赵,赵派遣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率军击秦。秦国又使用反间计,赵王迁听信谗言,致使李牧被杀,司马尚被免职。赵怱及齐将颜聚代之。赵怱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至此,延续了二百多年的赵国宣告灭亡。

10

答:原因很简单,长平之战虽然以赵国败、秦国胜结束,但双方互有杀伤,死亡相当,差别不大。

也就是说,司马迁《史记》里写的,秦军坑杀了赵国降兵四十多万的说法,是假的。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仍保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司马迁写史,喜欢用文学家的头脑来进行史学记录,这是非常不好的。

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四十多万人的说法,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例。

为什么说这个说法是假的呢?

司马迁在《史记》里借苏秦的说赵地2000余里,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这其中的“甲数十万”到底是多少万呢?应该就是五十万上下。

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七国总人口大约二千万左右。

根据这个数,再结合战国时代各国的领土面积进行大致估算,赵国的面积大约为20多万平方千米,总人口350万。

总人口350万,按男女对半分,男人占175万。

男人按幼、壮、老分成三份,壮年占58万。

壮年男子中,除了小部分病、弱、残,以及其他情况不能当兵的,赵国的军队总人数果然就是五十多万。

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赵国的军队总人数只有五十多万,而在长平之战中被坑杀了四十多万,又结合之前战死的五万多,基本是全军覆没了。

不但全军覆没,赵国这个国家也应该完蛋了。

道理很简单,国内的成年男子基本死绝,人口根本得不到补充嘛。

实际上,它连补充的时间都没有。

因为,长平之战后,秦国就连接着出动大军攻打邯郸了。

按照常理,邯郸城内,就只剩下妇孺老弱了,就只有束手待毙的份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

秦军倾尽全国之力,足足打了两年又四个月,并且几度易帅,始终未能攻下邯郸城。

必须说明一下,邯郸城并非那种易守难攻的险峻之城,至少,魏惠王就曾经攻陷过邯郸。

但秦军狂攻、猛攻了两年多都没攻下邯郸,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邯郸城的守军兵力雄厚,粮草充足。

而在邯郸解围后的第二年,赵军还信心满满地主动出击,击败了信梁统帅的秦军。

让人跌眼镜的是,燕国随后出动两千辆战车进攻赵国,据说总兵力达到60万,却铩羽而归,其南线主帅相国栗腹被杀,北线副帅卿秦和列侯乐闲被俘。

为了报复燕国的入侵之仇,赵国大军由老将军廉颇领军,乘胜追击,长驱直入,狂追五百里,疯狂围攻燕都,逼得燕王频频求和,最终割让了大片土地作为赔偿才算完。

从长平之战后赵国这一连串对外军事打击来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在长平之战损失四十五万士兵的生命。

这,也是在邯郸包围战中,指挥了长平之战并且已经获胜的战神白起对赵军心存敬畏,屡次抗命不肯上前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