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北魏为啥没有控制漠北草原,反而像汉族政权一样抵御游牧民族?

北魏为啥没有控制漠北草原,反而像汉族政权一样抵御游牧民族?

2020-09-18 04:31阅读(81)

北魏为啥没有控制漠北草原,反而像汉族政权一样抵御游牧民族?:因为北魏统治者很早就中原化了,打心底里就没想过做草原民族的可汗。鲜卑起源于东北。原本跟漠北

1

因为北魏统治者很早就中原化了,打心底里就没想过做草原民族的可汗。


鲜卑起源于东北。原本跟漠北草原没有太大的关系。只不过是因为东汉时期,北匈奴被汉朝撵到了中亚。

之后,由于汉朝对漠北草原既没兴趣,也没能力经营。于是无主的漠北草原这才被鲜卑人趁机给占据了。

鲜卑人占据漠北草原后,巧了,令草原民族恐惧的小冰期来了。

小冰期是什么概念,想必你也懂。那可是八月份就飘雪的时代。所以此时的鲜卑人虽然已经是草原霸主,可由于天气变冷,草原生存环境恶劣。因而便不得不南下发展,迁徙到了漠南地区。(现在的内蒙古地区)

其实我们只要看一下后来进入中原的鲜卑各部落,慕容氏,拓拔氏,段氏等,就可以发现他们进入中原之前,地盘都在相对靠近中原的区域。而不是漠北。

比如,慕容氏先在辽西,后迁徙到辽东。段氏先在辽东,后迁至辽西。拓拔氏一直在阴山南麓与桑干河川之间游荡,也就是在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山西大同一带游荡。



时间来到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鲜卑被檀石槐统一。这是鲜卑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也是最后一次统一。

之后,檀石槐去世,鲜卑再次四分五裂。然后就再也没有统一过了。

我们知道,统一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这个道理对草原民族也是如此。鲜卑人由于一直是四分五裂的,所以到了两晋时代,鲜卑各部对漠北草原的控制,可以说就只是名义上的控制了。

也就是说,鲜卑人搬到漠南后,逐步开始与漠北民族产生隔阂。在他们眼里,漠北那帮游牧民族完全就是蛮夷。

面对鲜卑人把自己视为蛮夷的现状,草原民族当然要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了。于是,草原民族纷纷开始独立,这其中就有柔然部。

当然。以柔然为代表的草原民族独立,也不是瞬间就崛起了。从独立到崛起,中间还有一个猥琐发育的时间。

包括拓拔氏在内的鲜卑各部对漠北的威慑力也不是瞬间就丧失的,这中间也有一个逐步衰颓的过程。在柔然等草原民族独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仍然要给鲜卑人上贡。

可以说,只要鲜卑自身不出问题,柔然人还不至于瞬间就翻身农奴把歌唱,把旧霸主完全挤出漠北草原。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

公元370年,前秦灭前燕,把包括慕容氏在内的东鲜卑一勺烩。

公元376年,前秦灭代国,把包括拓拔氏在内的中鲜卑一勺烩。

是的,鲜卑被氐族人灭了,全灭了。



鲜卑人被前秦团灭后,为了不让鲜卑各部死灰复燃,苻坚以“散其部落”的方式,把鲜卑人打散。

其中的拓跋部更是直接被肢解,部众以三丁取一的方式被大量征召入关内当兵。这导致在关外的拓拔氏部众,人丁锐减。影响力大不如之前。

之后,苻坚认为这还不够,然后他就想出了一招二狼驱虎之计,扶持铁弗部(是一个匈奴人与鲜卑人混血杂居的杂胡部落)的刘库仁和刘卫辰去对付拓拔部。后来建立北魏的拓拔珪就是在刘库仁的坚持庇护下,才没有被苻坚招至长安软禁。而是留在了漠南。

经过这一系列的打击后,拓跋部原先对漠北草原仅有的一点点威慑力。至此,那就基本上是消失殆尽。

假如不是后来苻坚作死,跑去打东晋,导致前秦帝国崩盘。可能后来的历史上也不有什么北魏帝国了。



前秦帝国崩盘后,一切回到原点。

慕容垂首先在荥阳复国,建立后燕。

同一年,羌人姚苌也趁机建国,建立后秦。

在大家都忙于割据一方时,拓拔氏自然也没有闲着。

公元383年,一直庇护拓拔珪的刘库仁被慕容氏干掉。两年后,他的儿子刘显看拓拔珪不顺眼,就想把他干掉。

拓拔珪的母亲贺氏听说后,连夜把他送到了自己弟弟贺讷的部落里,寻求庇护。

贺讷一看外甥来了,就向周围部落报信,要求大家共同推举拓拔珪为王。于是几百名部落酋长共同在河套地区的牛川聚会,共推当时才十六岁的拓拔珪为代王。拓拔珪没费多少功夫就复国了。(后来他改国号为魏)

不过,虽然复国了,但由于之前被前秦灭了一次。北魏原有的宗藩体系都不存在了。再加上拓拔珪建立北魏之初,他向慕容垂的后燕称臣纳贡。所以柔然、库莫奚、高车等草原部落并不承认北魏是昔日的代国继承者。

也就是说,不承认北魏的法统。

不承认法统,那就打吧。



公元388年,拓跋珪东征,大破库莫奚部。

次年,拓跋珪西征,大破高车等部。

公元390年,拓拔珪再次西征,再次打得高车袁纥部丢盔弃甲。共缴获高车部人口及牲畜约二十多万。

到了公元391年,周边不服拓拔珪的小部落基本被打服,此时草原上唯一不服的,只剩下柔然人。

拓拔珪当然不肯放过柔然,揪着柔然就是一顿猛打。

柔然人见打不过,就向北逃跑。拓拔珪亲自带队追击,中途粮草吃尽,拓拔珪下令,把备乘战马杀了当作军粮,继续追。终于在南床山附近追上柔然,打得柔然损失惨重。柔然首领缊纥提被迫向北魏称臣纳贡。

之后,拓拔珪把目光转向南方,开始挑衅宗主国后燕。并在参合陂一战中,全歼后燕的十万精锐。



慕容垂听说前线惨败后,一口老血差点没吐出来。之后,他一病不起,气死了。

听说慕容垂病死,拓拔珪把目光从压制草原民族转移到了入主中原。他野心勃勃,调集一大半兵力攻打河北。

北魏兵前脚离开,柔然等草原部落瞬间人心攒动。缊纥提的儿子郁久闾社仑出逃,在漠北重新收拾部众。之后,郁久闾社仑宣布改革,把柔然从一个原始部落,改革成了奴隶制国家。

又过了几年,北魏大致吞并后燕地盘。郁久闾社仑一面向拓拔珪称臣纳贡,一面趁北魏无暇顾及漠北草原,大肆扩张地盘,征服了诸如丁零、铁勒、敕勒等部落,基本上统一了漠北。

公元409年,拓拔珪遇刺身亡。其子拓拔嗣继位。次年,拓拔嗣见郁久闾社仑俨然有坐大之势,就发兵攻打。

这一战,北魏军横扫漠北,柔然人根本不是对手。郁久闾社仑打不过,就向北逃窜。在逃窜期间,他气不过,就病死了。

像这样的北伐战争,后来还有很多。柔然稍微恢复一点元气,北魏就兴兵征讨。



不过纵然北魏几乎每次都把柔然打趴,可此时的北魏已经入主中原。

在草原人看来,你拓跋氏虽然兵强马壮,虽然打得我们称臣纳贡。可是,我们并不承认拓拔氏是漠北草原主人。并不承认北魏皇帝是草原人的可汗。

而柔然汗国虽然武力不济,但不管怎样说,柔然毕竟是建立在草原上的游牧政权,是我们草原游牧民族自己的政权。

作为一个草原人,实在找不出理由,不效忠柔然,而去效忠武装攻入草原,把草原人抓去中原当炮灰的拓跋氏。

把话说的再直白一点。

当年拓拔珪打败缊纥提后,没有草原化,而是中原化了。他没想过,应该也不屑于获得草原民族的拥护,始终视之为蛮夷。他的理想是做一个有羊肉臊子味的中原皇帝,而不是做有烩面味的草原可汗。这让草原人无法接受,使得草原人也始终视拓拔氏为外人。

相比于北魏,柔然部落以草原民族自居,获得了草原人的支持。所以,北魏自然也就无法征服草原民族的人心。只能停留在武力层面,像一个中原王朝一样,一次又一次的对草原人进行打击。

2

华夏文明不以血统作为判别依据,而以文化认同为依据。北魏的建立者是东胡后裔鲜卑族,原本属于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坚持游牧文化的慕容鲜卑灭亡了,顺时汉化的拓跋鲜卑站稳了脚,建立了魏国并统一了北方。拓跋鲜卑既然入主中原了,又汉化了,自然不会再去草原游牧。草原地广人稀,游牧民族随水草而居,你走了,别人就来了,当你再回去时,地盘已经属于人家了。


拓跋鲜卑汉化了,族人又在中原北方大地繁衍生息,长期与汉人杂居通婚,久而久之就跟汉人无异了。匈奴或西迁欧洲,或内附汉化,草原就成了鲜卑人的天下;鲜卑族入主中原后,草原落入柔然人手中,柔然作为游牧民族,自然而然要掠夺北魏物资、人口。为了保家卫国,北魏自然要抵御柔然大军;为了完成统一伟业,北魏自然而然要跟南朝对抗。


北魏的工作重心是统一中原,对于柔然则采取守势。一方面是中原物产丰富,统一中原得到的好处原原多于控制草原得到的好处多。强大的秦始皇,雄霸的汉武帝,他们对草原的政策都是以防为主,以攻为辅,消耗国力控制草原对中原王朝而言,并不划算。北魏作为后来者,自然而然有样学样,控制草原得到的收益,远远小于付出的代价。

柔然作为鲜卑之后,草原的又一霸主,长时间跟魏国相抗,最终国力大损,加上内部部族叛乱,突厥崛起,柔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北魏则一分为二,其中西魏被北周取代,杨坚以北周为基础建立了隋朝,结束了四百多年的分裂战乱时代。

3

统治的精髓就是不能迁徙、不能统一,以防做大,分割控制是最好的方法,无论中原还是草原都是如此。在这方面,清朝是控制草原的模范,先看下清朝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1、盟旗制度(政治方面);2、满蒙联姻(政治+文化);3尊崇黄教(文化方面);4木兰秋狝(军事方面)。

1、盟旗制度,让草原不能够统一,各自为战。实际上就算草原都人都杀光,过三五十年同样能够形成一股政治势力,因此必须有人,还不能聚成团,划分草场,互不隶属,这招实际就是秦朝商鞅的户口制度的草原版,人为的把人限制起来,而且供给俸禄,按时到北京坐班,世袭罔替。秦朝之后,历代统治者根本不重视对草原的统治,没把这一政策运用到草原。鲜卑人本身不是统一的,没有像辽、金一样形成统一政权,各部落无组织无纪律,去中原能发财,谁还守草原呢。草原不守,柔然乘虚而入很正常。

2、草原和中原如果是同族,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就必须进行补贴,如果是异族就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拉拢。要不然,同族,语言想通,迁徙成本很低,谁也不愿意在草原游牧。即使是同族没有补贴,也早晚离心离德,鲜卑人迁都以后,对六镇鲜卑没有补贴,六镇鲜卑就反了,同族没有迁徙限制的情况下,谁不愿意去生存条件好的地方生活。如果是异族,语言不通,迁徙成本太高了,和平条件下就不可能大规模迁徙。但是如果是异族也不能关系太远,关系太远就不可避免的诉诸暴力了,因此联姻是一个好办法。汉唐实际也联姻,但是没有发展成目的明确的政治手段。

3、尊崇黄教就是精神控制,这招和独尊儒术控制人民是一样的。黄教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减少人口,比实行暴力减丁政策不知高明了多少倍。实行哪种思想统治实际无所谓,没有好坏之分,只要人民驯服就行。而且统治思想各有利弊。有些宗教,采取了他人(族)即地狱的模式,把异族描绘成魔鬼,诅咒异族下地狱。这样的宗教利于扩张,但是也容易分裂。儒家采取的是柔性的扩张当时,扩张速度不行,但是耐力持久。道教最早就是爆款的工具,最后通过镇压,暴力成分都剔除了,成了游医、方术、玄学。装神弄鬼那一套,我们太熟悉了,所以神棍在中华大地,不太好使。

4、木兰秋狝就简单了,就是武力震慑。

这几套组合拳下来,基本上蒙古王公就被驯服了,蒙古王公相当于入了原始股,当了合伙人,比自己创业不差多少,再自己创业,准格尔就是下场,谁会管老百姓死活,在此之下清朝完美的控制了蒙古和蒙古草原,用汉人相似的制度,控制了汉人和中原。

鲜卑人南下入主中原并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宇文、拓跋、段氏、慕容等部族都是各自为战,并没有留下人守住大后方,后方空虚,柔然乘虚而入。

因为能到南方能发财,没有人愿意留在后方。因此,无论鲜卑汉化不汉化,都将面临北方的威胁。如果实现了草原、中原、江南、河中地区的统一,那就好办了,直接实行商鞅发明的户口制度就行了,要不然,域内人口自由流动,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都集中到中原了。

如果政治上不统一,草原人南下中原不可避免。如果政治统一,但是没有实行户口制度,那么草原和中原必然会分裂,就算草原人都是汉人也会南下。

鲜卑没鹿回氏、薛延陀薛氏等部族,高欢、冯跋等人,是算汉人还是鲜卑人呢?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突厥)者数,遂大强盛。突厥人中的汉人不在少数。假设草原上都是汉人,中原都是鲜卑人,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汉人一样南下。即使现在,因为发展不平衡也要南下,只不过现在是打工,过去式杀人掠夺,方式虽然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为了赚钱、生存。

因此,草原人不南下的方式就是———统一并实行户口制度,适当对统治阶层进行补贴。

4

汉人势力比较大,汉文明辐射影响大,

5

北魏统治者崇尚中原文明,一路从漠北向中原迁移,孝文帝时迁都于洛阳,完成了拓跋鲜卑融入中原之路,不愿改变的鲜卑其他部族,尤以柔然鲜卑为主,就成为了北魏的入侵者。这是鲜卑人融入汉族的历史,让他们也成为汉民族祖先的一部分。要融入汉地,当然是以汉地的方式发展,从游牧转变为农耕。

6

历代政权都是乐意待在祖国版图南面,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没有哪个政权,会甘心情愿向往苦寒的北方。

北魏也一样,采取北守南攻。

7

因为当时的鲜卑族已经汉化了,从那一刻起,他再也不是游牧民族了,他也开始喜欢名师作画,喜欢喝酒泡茶,做一个文人墨客不好吗?何必打打杀杀,打坏了花花草草也不好。那么草原上的其他游牧民族就变成了野蛮人,就这么简单,身份已经互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