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皇太极在清朝皇帝里面能力至少排前三,但是为什么感觉没啥存在感

皇太极在清朝皇帝里面能力至少排前三,但是为什么感觉没啥存在感

2020-09-18 01:31阅读(75)

皇太极在清朝皇帝里面能力至少排前三,但是为什么感觉没啥存在感?:因为皇太极的在位的时间不长,他的主要成就是设离间计把大清的主要敌人袁崇焕除掉了。主要原

1

因为皇太极的在位的时间不长,他的主要成就是设离间计把大清的主要敌人袁崇焕除掉了。主要原因是前有父亲努尔哈赤的巨大光芒照耀下;后有弟弟多尔衮的传奇人生影响,在清朝几百年的历史上,皇太极就像天空中的流星,拖着光芒一闪而过。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事情的经过:

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城的时候,被宁远城的大炮炸成重伤。他回到沈阳后,伤势加重,他驰骋草原一生所向无敌,没有想到栽在小小的宁远城下。他是又气又恨是急火攻心,没有几天,就死了。

努尔哈赤生前最喜欢他的第14个儿子多尔衮,因为他的性格最像父亲。努尔哈赤临死的时候曾指定多尔衮为自己的继承人,但由于当时多尔衮年轻太小,而手握重兵的皇太极得到多数将领们的支持,所以多尔衮没有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宁远城,但是攻打多日是损兵折将,宁远城是岿然不动。皇太极知道宁远城防守严密,自己不是袁崇焕的对手,于是决定绕过宁远城,率领近二十万大军攻打河北,直逼北京城。

袁崇焕听说皇太极绕过宁远城,去攻打北京了。于是率领大将祖大寿和何可纲等将领前去阻击,但是晚了一步,皇太极的军队已经到达北京郊外。崇祯皇帝听说后金军来打北京城,吓得是惶恐不安,听说袁崇焕率领大军来救援后,终于松了一口气,下旨命令袁崇焕统领全部援军。

这时魏忠贤的余党在朝廷上和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散布谣言,说袁崇焕和后金军互相勾结,把抗金名将毛文龙杀了,以前还私自和皇太极议和,还把后金军领到北京来,想威胁朝廷和后金军议和。

崇祯皇帝有点才能,但是生性多疑,这种话听多了,心里就没有底了。开使怀疑袁崇焕了。皇太极在北京城里的探子,打听到这个消息,就偷偷溜出北京城,把这个消息报告给皇太极。于是皇太极就精心策划了一条离间崇祯皇帝和袁崇焕的计谋。

当时后金军俘虏了两个明朝的太监,把他们关在军营里。晚上的时候,皇太极让看守他们的士兵悄悄地说皇太极和袁崇焕有勾结的话,故意让两个太监听到。然后故意放松了警惕,让那两个太监偷偷的跑了。那两个太监以为听到了重大的情报,气喘吁吁地跑回皇宫向崇祯皇帝汇报这个消息。崇祯皇帝听说后金军果然是袁崇焕引来的,是大发脾气,下令袁崇焕火速进宫。袁崇焕不明真像,赶紧进宫面见皇帝。崇祯皇帝下令把他抓了起来关进大牢。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押送刑场处死。袁崇焕死后,皇太极是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也开始处理内部的事情,皇太极虽然从多尔衮手上抢到了大汗的位置,但他对多尔衮很好。多尔衮和他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三人都能征善战,为后金军立下汗马功劳,他们逐步的控制了八旗中的正白旗和镶白旗。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想按照努尔哈赤的遗言让自己继位,但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势力也很大,双方是僵持不下。多尔衮看反对他的人很多,就退了一步。就挑选了皇太极年幼的小儿子福临为帝。福临就是顺治帝。多尔衮立了福临,自任摄政王,控制了朝政。




2

皇太极,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蒙古大汗,清朝第二位君主。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实行了满汉一体,保护了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民族问题上,皇太极一方面赐予汉人奴隶土地以充实生产,一方面借藏传佛教拉拢蒙古各部,以增强综合国力,皇太极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为何这样的皇太极还是没啥存在感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分析分析吧。

一方面: 皇太极所处的地位很尴尬。

清朝的三祖一宗,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顺治帝、清圣祖康熙帝,还有清太宗皇太极。其中清太宗皇太极地位最尴尬,他的父亲,还有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是祖,唯独他只是太宗。本来按照礼制来说,皇太极被上为太宗庙号是没问题的。但是,主要当时历史环境很是复杂,所以显得皇太极多少有些憋屈,而且皇太极的儿子和孙子都称祖了,这么一对比,显得他更是尴尬了。


另一方面: 因为皇太极在位17年的时间,已经为清朝打下了入关的牢固基础,使清朝有了入关的实力。

结果在明朝灭亡前夕的1643年8月份,皇太极却猝死于盛京皇宫之中。第二年他的儿子顺治帝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帮助下,开始入关夺取天下,并且迁都于北京,正式使清朝从割据政权过渡成为全国性政权,使清朝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所以顺治帝死后,被上为“世祖”庙号。

这对于皇太极来说就很是可惜了,如果他活到明朝灭亡,并且率领清军入关的话,使清朝从割据政权成为全国性政权,那么他肯定就不仅仅只是“太宗”庙号了,而是“祖”的庙号了。可是,他没享受到就早早去世了。


这样一来,世人对他的印象就少了。 皇太极的能力远远超过努尔哈赤,尤其是战略大局观,但就是因为时机不对而无法使他的能力得到无限的释放。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3

皇太极是大清的第二位皇帝,严格来说他才是大清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只是后金的大汗。皇太极应该是最雄才大略的皇帝,征服朝鲜,蒙古,打败袁崇焕,洪承畴,多次劫掠大明。把大明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厦,马上就推到了,他居然突然驾崩了。可以说,皇太极有点冤枉,为他的子孙做了嫁衣。那么这么一个英明君主为什么存在感这么低呢?我们来详细说说:

首先,看看他上下的几位皇帝的谥号都是祖,而只有他是宗。他的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第一代大汗,在他手里统一了女真,占领了整个东北,还数次打败大明,为建立大清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太祖实至名归。他的儿子,是入关的第一个皇帝,第一位全国性皇帝,算得上开国皇帝,所以称为世祖也无可厚非。然而他的孙子,康熙帝,智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戈尔丹,又打败沙俄,对大清有重造之功,被他儿子谥为圣祖,论功业也是合情合理。在皇太极周围谥号都是祖的人,自然自己这个太宗的存在感就低了。

其次,虽然皇太极做了很多事情,甚至改了后金为大清,不过仍然是东北的偏安一隅,算是地方割据政权,虽然数次打败大明,但是就是山海关还没过,如果皇太极再多活一两年,我相信就没有顺治这个世祖什么事,他的存在感必然与忽必烈,朱棣,李世民齐肩。

在一个,皇太极所在时期,仍是一个小朝廷,不引起别人的关注,而他的子孙和老子的明星光环太强,所以显得他微不足道了。一说大清,就是太祖努尔哈赤,入关皇帝顺治,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皇帝,风流皇帝乾隆大帝。再加上现如今小说,评书,影视剧,多是这些皇帝时期的,也就影响了人们的认知。这样皇太极的存在感不强也就不难理解了!

4

论综合素质皇太极应该排第一,有三条理由:



一是军事上首屈一指,除了努尔哈赤,没有比他强的。努尔哈赤每次作战都要征求皇太极的意见。但是努尔哈赤只是一个部落酋长,大肆杀戮俘虏的汉民,不可成为大国皇帝。

二是政治思路清晰,他建立了大清,当了皇帝,把游牧部落改造成了封建帝制国家,成为大清开国之君并制定了问鼎中原的总体方针。

三是执政能力强,在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依靠自身的能力和魅力,使自己成为强有力的政治核心。



皇太极综合素质第一,但存在感低,有三个原因。

一是没干出综合贡献第一的事儿。对清朝的贡献,努尔哈赤、多尔衮、康熙、雍正、乾隆表面上都比他更突出。



二是单项冠军里没有他。论打仗他不如努尔哈赤,论宫斗他没有雍正干得精彩,论风流他不如乾隆,论痴情他不是顺治的对手。论扩张他不如康熙和乾隆,甚至不如顺治,虽然是多尔衮把顺治接到北京的,但也算第一个入关的皇帝;人的特性是只记第一,很少记得第二。人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可没几个人知道第二高峰是哪个。

三是人们爱听创业的故事,扩张的故事,宫斗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才精彩,才有感染力。皇太极这种精彩故事不多。

5

如果说清朝能入关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皇帝中就单单以武建功的皇帝来说,个人认为首推就应该是清太宗皇太极,清初开国时皇太极的条件远比康乾之时要难的多。

首先,没有皇太极就没有“清”朝,很多人认为清朝的开国皇帝是太祖努尔哈赤,其实确切的说清朝的开国皇帝应该是皇太极,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天聪十年,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亦称清朝。努尔哈赤建国号为金,但称汗未称帝。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后,给努尔哈赤上的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皇帝”(加尊),谥号为”武“,并且为他编撰《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所以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者,皇太极才是清朝的缔造者。

其次,在武功方面,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起兵反明。皇太极则是南至山海关,西征察哈尔,喀尔喀蒙古,“丁丑下城”东降朝鲜。顺治(主要是多尔衮,多铎,豪格,勒克德浑等)西进川陕,南下湖广闽粤。才成就了康熙平定三番,收复台湾,击败葛尔丹平定蒙古诸部,赶走阿拉布坦的势力恢复对西藏的统治,从而奠定了清朝的版图。所以清太宗皇太极对于清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皇太极积极南下亲征并发动的大凌河之战,己巳之变围攻北京城,松锦杏塔决战,济南之战等,使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但他最终没有贸然进攻山海关。所以终皇太极一生,清军不曾通过山海关(都是绕过),但没有皇太极尽占辽东之土,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清军入关。

而且皇太极影响下,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畴、祖大寿、沈志祥等归降清廷,成为日后清军南下的“得力干将”。

在清朝以为国本的八旗制度方面,皇太极采用策略,先后废了阿敏和莽古尔泰,以“服从命令”的济尔哈朗代替阿敏掌镶蓝旗,莽古尔泰(暴毙)同母弟德格勒领正蓝旗,德格勒又离奇暴毙。之后皇太极“坐实了”莽古济姐弟三人谋反案,正式吞并了正蓝旗。

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在崇德二年找机会把多尔衮和多铎的两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为正白旗旗主,多铎为镶白旗旗主。皇太极将自己和豪格统辖的两黄旗和无主的正蓝旗的人员全部打散混编,重新划分为三个旗,分别授予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的旗帜(旗变人不变)。皇太极亲自统辖两黄旗,将新编的正蓝旗授予豪格,这样“后金国大汗”皇太极一脉实际控制了八旗中的三旗,形成入关后清朝皇帝一统上三旗的雏形。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把他的正白旗正式归由皇帝管辖,成为两黄和正白三旗的统领,从而保证皇帝的旗权对八旗内部保持绝对的优势。

最后,在文治上提出“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改变太祖努尔哈赤屠杀文人的政策,并于举行考试,规定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设立值文馆,翻译汉语著作,极力学习汉族文化。并且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鼓励农业生产。

另外,清朝所有皇帝里边真正亲自上阵杀敌的或者说亲手上战场杀过人的皇帝,除了太祖努尔哈赤外,就只有清太宗皇太极和宣宗旻宁了(当皇子时鸟枪毙敌)。皇太极亲自上战场就比较多了,自幼随父征战,萨尔浒大战中“屡屡与敌生死相搏”。当上大汗后在大凌河战役时,见到锦州明军七千人正在追击先前侦查的清军劳萨等部,几乎快把他们赶进了小凌河。皇太极见此情形,皇太极带着多铎率亲随护军二百人,冲入明营,将明军击溃,手刃数人。

所以没有皇太极可以说清朝就没有日后入关鼎力中原从而统一天下的基础。在那个甲申年(1644年)天下风云激变的入关“前一夜”,皇太极猝然去世。如果他率领清军入关并迁都北京,他的存在感可能就高了,他的“名气”很可能类似明太祖洪武皇帝成为一统天下之君。当然这可能也少不了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帮忙”。

也许他会放弃八王议政,共举新君的方式,把皇位传给长子豪格(羽翼丰满了)或者其他皇子,而不是在父死子继派和兄终弟及派(多尔衮)的妥协下拥立福临为帝,那清朝的历史就要彻底改写了。

不是明粉儿清粉儿,仅谈论历史而已。

6

前有开创后金帝国的努尔哈赤,后有带领清军入关的多尔衮。皇太极夹在这两个能力超强的父子中间,的确存在感很低。

但是不得不说,大清国是皇太极建立的。大清的第一位皇帝是皇太极,大清第一位入关的皇帝顺治,是皇太极的儿子。

既然皇太极的地位如此高,而且能力也绝对能排在清朝各皇帝前列,为何存在感那么低呢?是不是因为他没什么作为呢?

前后两位领袖功绩都太大,盖过了皇太极。

  • 1、努尔哈赤开创了后金汗国。

清帝国的前身是后金,后金的建立者,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当年十三副铠甲起兵,先一统建州女真,后又征服了叶赫女真和海西女真,将整个女真部落都给统一了。

建立了大一统女真以后,努尔哈赤的野心并没有结束。他开始向明朝发起进攻,与此同时,建立了后金汗国。

宋朝时期,有一个大金国,也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所以这里努尔哈赤建立的在历史则被称之为后金。

满清帝国最初的基业,都是从后金这边继承过来的,所以说努尔哈赤是满清创业的第一代人,相当于曹魏集团的曹操一样。

  • 2、多尔衮带领满清入关。

按照次序来排名功绩的话,自然是轮到皇太极了。可是按照功劳来排名,还真的轮不到他,因为他的14弟多尔衮,要比皇太极更加出色。

多尔衮在皇太极的栽培下,逐渐成为了满清帝国的中流砥柱。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将顺治皇帝扶立为皇帝,并且对明朝发起了多次进攻。

在策反了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以后,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击败了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城,成为了首个带领清兵入关的满清领袖。

此后在多尔衮精密的战略部署之下,清军更是一统天下,不仅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同时也灭亡了硕果仅存的南明王朝。

可以说,没有多尔衮,就没有满清一统天下的两百多年。所以说多尔衮对满清帝国的贡献,是远远超过皇太极的。

  • 3、皇太极只是将后金改成了大清。

要说皇太极完全没有功绩,这话是不对的。毕竟皇太极也是一个能力极强的满清皇帝,他最大的功绩,或许就是将后金汗国改成了满清帝国。

后金汗国怎么说,都好像是地方政权,相当于是明朝的藩属国,和青海、西藏的和硕特汗国有点类似,不具备正统性。

太祖崩,储嗣未定。代善与其子岳讬、萨哈廉以上才德冠世,与诸贝勒议请嗣位。上辞再三,久之乃许。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庚午朔,即位于沈阳。诏以明年为天聪元年。初,太祖命上名,臆制之,后知汉称储君曰“皇太子”,蒙古嗣位者曰“黄台吉”,音并闇合。及即位,咸以为有天意焉。---《清史稿》

可是满清帝国就不一样了,完全有了和明朝平起平坐的姿态,具备了一统江山的合法性。皇太极先后征服了朝鲜和漠南蒙古,解除了满清大军的后顾之忧。

此外皇太极还多次指挥了入关抢掠的战争,从中原地区掳走了数百万的百姓军民,为满清入关奠定了人口基础。

皇太极时期,皇权受到四大贝勒体系的掣肘。

  • 1、努尔哈赤设立四大贝勒。

努尔哈赤将后金大军分为八旗,其中握有实权的,又有四大贝勒。四大贝勒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以及皇太极。

其中阿敏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是他的侄儿。其他三位都是努尔哈赤的亲儿子。这四个人共同掌权,在努尔哈赤一朝权力很大。

努尔哈赤去世以后,四个人合伙将多尔衮的母亲,大妃阿巴亥给逼死了。此后他们拥戴了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大汗。

初,太祖命四和硕贝勒分直理政事,每御殿,和硕贝勒皆列坐。至是,礼部参政李伯龙请定朝会班制。时和硕贝勒阿敏已得罪,莽古尔泰亦以罪降多罗贝勒,诸贝勒议不得列坐。代善曰:“奚独莽古尔泰?上居大位,我亦不当并列。自今请上南面,我与莽古尔泰侍坐于侧,诸贝勒坐于下。” ---《清史稿》

皇太极成为大汗以后,其实权力并没有那么集中。一来这四大贝勒其他三位,本来就很有权势,二来这四大贝勒现在又有拥立之功,权威就更大了。

为此皇太极在前期的皇权,是完全受到其他三个人的掣肘的。皇太极花了很长时间,在集中皇权上,自然是在拓宽疆土上荒废了不少时日。

  • 2、四大贝勒位高权重,左右朝政。

代善作为大贝勒,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死了以后,次子代善本该就有绝对的继承权。不光是次序上,他在战场上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只可惜他私生活不检点,导致了他错失了汗位。

阿敏是天生暴脾气,为了弥补弟弟舒尔哈齐,努尔哈赤将阿敏当成自己的亲儿子来看待,并且封他为四大贝勒之一。可是阿敏总是不听皇太极的话,一直任性妄为,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第五个儿子,战功赫赫,在萨尔浒之战中,全歼6万名军,继而灭亡刘綎部4万多人。皇太极上台以后,他依旧手握重兵,屡立战功。

这三个人中,两个人的资历比皇太极深,一个人不听皇太极的话。要领导这三个人,皇太极可谓是煞费苦心。

  • 3、皇太极培养多尔衮这些新势力,以此压制其余三大贝勒。

皇太极在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培养属于自己的新势力,那三大贝勒根本不好管理,也不适合去管理,只有逐渐削弱他们的权力。

为此皇太极开始着重培养多尔衮三兄弟。多尔衮的哥哥济尔哈朗、弟弟多铎,那都是战场上的好手,多尔衮本人年轻的时候也是屡立战功。

在皇太极的栽培下,这三兄弟成为了后世清朝的主流人物。而三大贝勒中,代善不愿插手过多事务,莽古尔泰死后被清算,阿敏被皇太极囚禁。

皇太极壮志未酬,属于猝死。

关于皇太极的死,其实还是比较玄乎的。因为他白天还在外面打猎,可是晚上回来以后,就猝死了,谁也不知道死因是什么。

女真人的身体一向都不错,皇太极也不例外,当时的皇太极,才不过52岁,正是征战沙场的好时候。他老爸努尔哈赤活了68岁,孙子康熙活了69岁,儿子顺治非自然死亡,所以按理说没有短命基因。

妃有宠于太宗,生子,为大赦,子二岁殇,未命名。六年九月,太宗方伐明,闻妃病而还,未至,妃已薨,上恸甚,一日忽迷惘,自午酉始瘥,乃悔曰“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遣也。”上仍悲悼不已。诸王大臣请出猎,遂猎蒲河。还过妃墓,复大恸。---《清史稿》

有人认为他是因为最爱的宸妃死后,他伤心过度,所以身体每况愈下。这种说法未必靠谱,但是好像是唯一的原因了。

皇太极去世的时候是1643年,一年以后,多尔衮带领清兵入关,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可以说皇太极真的是错过了满清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总结:皇太极一直在做准备工作。

说多尔衮捡了个漏,那也是有道理的。毕竟1643年皇太极猝死,1644年清兵入关,前期所有准备工作,那都是皇太极做的。

皇太极努力促进满汉之间的关系,大肆重用汉族官员,范文程、洪承畴、孔有德都得到了重用,他还鼓励当地汉人耕种,促进了农业发展。这一切都为后来满清入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清史稿》

7

皇太极绝对是清朝皇帝中被严重低估的皇帝,这大抵跟他夹在开国之君努尔哈赤与问鼎中原的多尔衮(福临打酱油)的原因吧。

他于清朝,就如同汉文帝之于汉朝一样,硬生生将一个蛮夷之国改造成了文治封建帝国。

努尔哈赤打天下的时候是父子上阵,分赃的时候也秉承着北方少数民族的精神,所谓八旗,虽然整合周边族裔使得后金军事实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增强,但实际上就是他们爱新觉罗家族的分赃组织。

努尔哈赤军事能力确实没得说,但政治水平却不怎么高明,八旗制度实际上就是把后金军事民政划分成了八股势力,作为大当家的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可以从辈分、实力、威望上全方位压制,但等他死后,必然会给政权的延续埋下严重隐患。

努尔哈赤天真的以为通过“共治”的手段,使得儿子们能够互相牵制的同时,又能精诚团结,但实际上这种作为极大削弱了后金政权向外扩张的向心力。



一个非中央政府组织的政权,是无法最大限度完成国力整合而对外扩张的。

皇太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上位的。

他不是努尔哈赤指定的继承人,实际上努尔哈赤也死得时候也没有指定继任人,他设计的制度里面,“大汗”就是个会议召集人,国事大政都需要八旗旗主们“民主议政”。

所以,皇太极是“民主选举”(旗主老爷妥协)出来的“大汗”,他跟他儿子一样,都是清王朝历史上政治妥协的产物。

在崇尚武力的蛮夷暴力集团里面做首领,皇太极无疑是一个异类,他比自己残暴的父亲,为了分赃而各自不合的兄弟们,拥有更远大的理想,他不想永远只做一个会议召集人,一个只拥有一票的参与者,而是要做如明朝皇帝一般乾纲独断的存在。

他在跟随父亲征明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汉人文化对于建设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以他上台之后,就开始暗戳戳扶植以文馆诸人为代表的儒臣集团来抑制骄横跋扈的军功集团,从而削弱满洲贵族军功集团对其统治的威胁。

他极力笼络和重用汉官,将本来是包衣奴才的汉官从满官之家选拔出来;重用厚养;重礼相待,耐心求贤。



这些汉官们极具自我牺牲精神,协助皇太极对后金社会进行封建化的深入改革,使得后金统治阶级逐渐从奴隶主转变为封建主。他与明朝降官败将们相互依存,构成利益一致的统治集团。

改革最重要的是财权,在逐渐树立了在八旗中的权威之后,皇太极将原先粗暴地在各个旗主之间平均分配的战利品分配方式,改为了将其中30%先送进汗库,再有其他旗主分享其余70%的方案。

有钱了自然就可以笼络更多的人,之前赐予旗人的钱物酒宴是由旗主支付的,现在改成大汗亲自支付,这样一来,就绕过了八旗旗主向下施恩。

有汉臣还不够,还需要满洲贵族的支持。

他迅速扶植了一批满洲亲信势力委以重任,晋封32个固山额真、佐理国政大臣辅佐各旗旗主,处理各旗事务。这些官员的任务就是削弱、限制旗主权力,同时充当耳目,监视各旗旗主行为。

皇太极一步一步,通过各种手段,削弱八旗旗主的实力,将他们的一些不易察觉的权力收到自己手中后,便开始全面的改制。

以不愿三位兄长过于劳累为理由,取消四大贝勒按月轮值管理朝政的制度,改由四小贝勒,这么做的效果是,让小弟跟大哥们争权,形成制衡。

之后就是开始向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学习,开科取士,获取源源不断忠于大汗的知识分子,然后设立六部由他自己亲自控制。当制度形成之后,开科所获得的知识分子就能够名正言顺地塞到各个行政环节中,取代以前粗狂的治理方式。



完成了制度设计,接下来就是给自己的帝国指定政治方针。

这个政治方针就是逐步餐食不断衰弱的明帝国,最大的目标即入主中原。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仅仅依靠军事手段是不行的,还需要政治上的改革支持。

他改女真为满族,给自己的民族换一个马甲的手法,看似毫无作用,但实际上是有极大效果的,与南宋时期的女真金国的联系割裂来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发,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取到消弭女真与汉人民族仇恨的作用。

改后金为清也是一样的道理,清代表的是一个开始效仿中原的封建中央集权政府,而后金则是原始的奴隶部落酋长国。

这些改变,都代表着皇太极想要在政治上以清白和平等的身份与明朝对峙,最大程度减轻满清向明朝发动战争的政治遗留问题。

总而言之,清帝国是在皇太极的打造之中诞生的,没有他,后金极大可能只会跟蒙古诸部一样,能够出瓦剌的也先、鞑靼的俺答汗,但就是再也不可能出现一个成吉思汗。

8

皇太极的知名度要比他的儿子福临,孙子玄烨要差得多,比他的后辈胤禛、弘历差的更多,和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也有很大的差距。但对于清朝入主中原,统一天下来讲,皇太极绝对排在前三,个人感觉是第一。而清朝皇帝的庙号中,出现了三祖一宗,一宗就是太宗皇太极,三祖有它他的父亲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儿子清世祖福临,他的孙子清圣祖玄烨。难道他的功绩不如儿孙吗?其实,皇太极存在感低,和皇太极的性格和命运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努尔哈赤年龄排名不靠前的儿子,皇太极本来与皇位关系不大,但皇太极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作战能力跻身四大贝勒(另外三位是代善、莽古尔泰、阿敏),加上代善与大妃阿巴亥(多尔衮母亲)之间不清不白,莽古尔泰大逆不道,阿敏并不是努尔哈赤亲子,使得皇太极逐步成为汗位继承人。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顺利被推举新大汗。而在即位后,皇太极就有入主中原的野心,为了避免大金这个国号引起中原百姓的反感,选择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可以说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一个皇帝。纵观皇太极在位这段时间,把一个松散的后金政权建立为封建集权的清政权,为顺治年间,清军入关并最终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按理说,皇太极对于清朝来讲绝对的第二代帝,知名度也是会比较高。但影响皇太极的第一因素就是皇太极总体缺乏开拓之功。虽然皇太极对于清朝来讲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他在位17年清军并没有实现走出辽东,越过山海关进入中原。除了实力,还有运气,在皇太极去世一年多以后,他的儿子福临成为清朝入关的第一位,因为有开拓之功,得以成为“祖”。

而他的功绩被掩盖,则完全是身后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歌功颂德。清圣祖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虽然在位时开启了康乾盛世,但只能算是一个好的守成之君,很难谈他对于清朝的开拓之功。但他有一个愿意为歌功颂德的儿子雍正皇帝胤禛,他把他父亲的功绩不断的拔高,让康熙皇帝成为清初三祖之一。虽然皇太极的儿女即位,但掌握实权的是皇太极同父异母弟多尔衮,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被皇太极逼迫给努尔哈赤殉葬。杀母之仇使得多尔衮很难对皇太极有高的评价,而且皇太极确实没有实现开拓,多尔衮也可以理所当然不让皇太极的庙号成为“祖”。

除了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大部分人只是知道一个王朝谁建立,在谁那灭亡的。比如刘邦建立的汉朝,汉朝汉献帝刘协时灭亡。清朝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在溥仪时灭亡。还有这个王朝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皇帝。按理说,皇太极应该很有名,在历史上和他庙号都是太宗的都挺有名。唐太宗李世民世人比较熟悉,虽有唐宗之称。宋太宗赵光义知名度不如他二哥赵匡胤,但是因后来的北宋皇帝都是他的后裔,他的知名度也挺高。汉太宗刘恒熟悉他或许少点,但文景之治还是很多人熟悉的,而刘恒就是汉文帝。究其原因,就清朝离现在社会太近,属于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的交替之际,再加上近代中国特殊的情况,人们对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溥仪)比较熟悉。

作为关外少数民族入关,人们对于入关的第一个皇帝顺治皇帝很熟悉。康熙、雍正、乾隆在清朝共计在位130余年,也是一个清朝入关后和关内地主阶层由摩擦、矛盾到缓和并逐步融合的过程。可以说这段时间是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基石,也到达了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一个顶峰。应该说是走进近代历史之前,中国历史最后的辉煌时刻。多民族、疆域广大的大一统王朝,国人记忆中的清朝就是这段历史。因此康雍乾三帝也很有名。

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辉煌也有屈辱,都已成历史。作为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皇太极虽然没能实现入主中原,但其能力还是应该值得研究,不应该因为历史原因遭受冷遇。皇太极存在感低更多的是清朝所属历史时期决定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评论。

9

说说本人的观点:

首先,论能力皇太极在所有清帝中排不到前三。因为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什么建树拿得出手,也没有其它让后人值得称道的政绩。唯一能让后人记住的就是迎娶了孝庄姑侄二人,因知道孝庄才知道其夫皇太极。

因努尔哈赤为开国君王排第一无可厚非。

第二本人倾向于雍正,有了雍正才有康乾盛世之说。其在位14年,推行新政,改革税制,积累了大量财富。为保政局稳定,不惜杀掉亲生儿子。雍正在政治、经济、法治等方面为其后人统治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是康熙,康熙任内实现了中国大统一,平定葛尔丹,收复台湾都是康熙完成的。

皇太极继位后,清廷仍处在军事进攻阶段,仅统治关外区域。关内是明朝和李自成的天下。而在军事方面主要是多尔衮主管,多尔衮为清廷入关立下汗马功劳。

皇太极前有努尔哈赤立国,后有多尔衮打遍天下,其本人又没有让人记忆深刻的功绩,加之在位时间不长,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人们对其无印象纯属正常。

如果按能力排序的话,皇太极应排在康熙之后,最多第4位。

个人短见,欢迎友友来撩!

10

不是至少前三,把皇太极排到清朝皇帝的第一都不为过。

爱新觉罗·皇太极作为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为满清能够入关统治中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若无皇太极,满清依然是建州女真部落,而不是一个朝代。

皇太极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立刻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一反其父杀戮过剩的作风,而是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朝鲜臣服于清朝。

1642年皇太极指挥八旗精兵在松锦大战中打败并招降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

然而天不假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离入主中原只有一步之遥。

纵观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实行满汉一体政策,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自皇太极开始,满清统治者从部落酋长的格局成长为大国的统治者的格局。

著名作家金庸评价:“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本身的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中国历史家大概因他是满清皇帝,由于种族偏见,向来没有给他以应得的极高评价。其实以他的知人善任、豁达大度、高瞻远瞩、明断果决,自唐太宗以后,中国历朝帝皇没有几个能及得上。皇太极的军事天才虽不及父亲,政治才能却犹有过之。”

如此雄才大略的人物怎么会毫无存在感?题主很可能是被清宫辫子戏里的演义所迷惑了。历史上的皇太极是很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