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不趁势进攻,而进攻大胜的吴国?

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不趁势进攻,而进攻大胜的吴国?

2020-09-17 23:01阅读(71)

火烧连营,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不趁势进攻,而进攻大胜的吴国?:火烧连营刘备惨败营魏放着弱小的蜀汉不打,为什么攻打东吴呢?站在曹丕的角度来讲肯定是先打东

1

火烧连营刘备惨败营魏放着弱小的蜀汉不打,为什么攻打东吴呢?

站在曹丕的角度来讲肯定是先打东吴,其理由如下:

〈一〉蜀汉失了荆州龟缩在比较落后的益州,且蜀道难行,当时交通非常之困难,当时的蜀汉已对曹魏不再有任何威胁,且放一边再说。

(二)东吴收回了荆州,可说是事想心成,当时的东吴才是曹魏想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而东吴拥有的江东是富裕之地,曹魏当然眼睛叮在有肉的地方。

(三)曹魏乘东吴刚与蜀汉发生过战争,同时都消耗不少的兵力,联盟关系己破根本来不及修复,不给两国休生养息的机会,重击还有实力的吴国,若拿下东吴蜀汉会不战而降,即使一下拿不下东吴,也打得东吴原气大伤需几年的恢复才行,这主意的确高明。

题处话:夷陵刘备惨败时若不是赵云来救刘备根本回不去,这里描写赵云的能耐,其实不然,在夷陵交战时曹魏的部队已屯兵吴国边境虎视眈眈,若吴兵继续追击蜀汉会是全军覆没,此时东吴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陆逊上书孙权,于潘璋,朱然商量果断做出决定,停止追击,撤兵驻守东吴的军事要地,做好一切保卫措施,果然曹魏的几处挑战没有成功,陆逊知道他们的敌人是曹魏而不是蜀汉,只有重新孙刘联盟才能稳住局势。

曹魏先打东吴若东吴败了,蜀汉无需再动手,老虎被打掉了,几只羊根本不是个事,是人都会识时务的,可惜曹魏的如意算盘没打成,蜀汉,东吴又重新联盟相持了几十年这是后话。

2

战争不是说发动,就能像现在这样,隔一个小时就能发动的。在三国时期,这需要长足的计划,尤其是讨伐一个国家,更需要长期备战才行。

当蜀汉大军进军东吴的时候,摆在曹丕面前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就两个选择,要么攻打东吴,要么攻打蜀汉。

最终结果我们知道,曹丕选择了攻打东吴。可输掉的分明是蜀汉,为什么曹丕还是要进攻东吴呢?时间点是非常关键的。


01曹丕伐吴,是早就计划好的事情。

从时间点上来看,曹丕伐吴绝对不是一时冲动,因为黄初三年,也就是公元222年8月刘备在夷陵被陆逊彻底击败,黄权投降曹丕。同年11月曹丕伐吴。

那么当时曹丕调集了怎样的兵力来伐吴呢?规模可谓是相当豪华。曹真、曹休、曹仁、张辽等等名将全部上场。

  1. 大军一共分为三路,主帅分别是曹休、曹仁和曹真,都是老曹家的子孙后代。曹休管东路大军,手下带着张辽、臧霸等猛将,目标是抵达洞口要塞。
  2. 曹仁管着中路大军,当时曹仁已经是曹魏武将中的最高领导,被加封为大司马。他带着蒋济、常雕以及王双等人。他们的目标是在濡须口渡江南下。
  3. 曹真管着西路大军,手下带着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他们的目标是荆州南郡。

如果是一路大军的话,那么兵马辎重还是比较容易调遣的,可是这一次就三路大军出马,而且是在3个月之内就要完成所有的物资运输,兵马也要抵达前线。


这件事想来想去都感觉不合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曹丕在刘备兵败夷陵之前,就已经开始备战伐吴了。

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三国志》

也就是说当初刘备兵马正强的时候,曹丕是赌刘备能赢的,只要刘备击败了孙权大军,那么曹丕就可以率军南下,一举荡平整个东吴。


02夷陵之战后,曹丕觉得攻灭东吴还有机会。

万万没想到,刘备如此浩大的声势,居然还是输给了陆逊。但是伐吴的计划已经筹备了很长时间,现在放弃的话,那这些筹备工作可就都白做了。

  1. 好在刘备也不是孬种,他虽然败了,可是前期给东吴造成的杀伤力也是不小的。所以这一战东吴的战斗力也损失很大。
  2. 即使从刘备那边俘虏了不少战俘,却也很难在第一时间送到战场上为他们效力。况且夷陵之战打了这么长时间,东吴的人马也亟待休整。
  3.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觉得伐吴的机会并没有丧失。他需要的就是刘备和孙权两败俱伤的时候。即使现在刘备的确败了,但是孙权也好不到哪儿去。

这个时候伐吴依旧存在成功的希望,所以曹丕并没有擅自改变原计划,这才能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就宣布发动对东吴的征讨。


原本是等着刘备击败孙权,他收拾孙权更加容易一点。可是现在等不到了,他需要亲自解决孙权,过程虽然复杂一点,但是也有一个好处,他不需要再为刘备麻烦了。

冬十一月,大风,范等兵溺死者数千,馀军还江南。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将军全琮、徐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至后年乃绝。是岁改夷陵为西陵。---《三国志》

刘备经此一败,元气大伤,再想要跟曹魏和东吴争夺天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曹丕一统天下似乎只剩下了一个任务,那就是消灭东吴。

只要东吴被击败了,那刘备的蜀汉,自然是不战而降的结果。毕竟刘备已经是实力最弱小的一个了,根本无法与灭了东吴的曹魏相抗衡。


03孙权不愿遣子为质,给了曹丕伐吴的借口。

早在刘备伐吴的时候,孙权就已经向曹丕称臣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过去孙权被称为吴侯,一直都还是汉臣。

即使曹丕篡汉自立,孙权也没有承认过曹丕的正统性。可是现在不同了,孙权主动称臣,并且承诺要把长子孙登送到曹魏去做人质,以此换取曹丕的信任。

谁都明白,孙权这么做是希望曹魏支持自己对抗刘备,即使不支持,至少也不能在刘备东进的时候,同时南下对东吴下手。

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十一月辛丑,行幸宛。庚申晦,日有食之。是岁,穿灵芝池。---《三国志》

这一招的确是非常出色的外交政策,曹丕也欣然答应了这件事,并且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然而当孙权击败刘备以后,这遣子为质的事情,孙权却一拖再拖。

此后孙权又公然反叛曹魏,不愿意再在曹丕麾下为臣了。这件事是曹丕伐吴的直接导火索。可是这不是主要原因。

我们要知道,孙权叛魏的时间是10月份,仅仅隔了一个月,曹丕就能调遣三路大军伐吴,这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当然了,曹丕总算是找到了一个说得过去的好借口来攻打东吴。毕竟贸然伐吴,似乎也无法给手下将士们一个不错的理由,这样就无法鼓舞将士了。

伐吴是曹丕早就定下的计策,不管孙权反叛与否,这件事都不会改变。与其说是孙权反叛曹丕,倒不如说是曹丕为了逼迫孙权反叛,提出了一些过分的要求。



总结:江东子弟的防守水平,真不是盖的。

  1. 纵观三国数次大战,只要是入侵江东的,基本上都是铩羽而归。赤壁之战,曹操集中北方大军南征,荆州眨眼间就拿下了,可在夺取东吴的时候,却受到了重创。
  2. 夷陵之战,刘备举国之力东进,孙权甚至打算把荆州还给刘备,以此求和。结果大战还是爆发了,最终陆逊在固守夷陵之际,彻底击垮了刘备。
  3. 曹丕南征,三路大军声势如虹,曹休击败吕范,曹真大破孙盛、诸葛瑾差点夺取江陵城。可惜曹仁却被朱桓击败。恰好又遇上了军中大疫,曹丕不得不选择退军。

这三场大战,全部都是对方入侵东吴的战争,结局都是以对方的失败而告终。可见孙权领导下的东吴,在防守这一块儿是无人可及的。只不过因为防守过当,使得进攻也失去了力道。

参考资料:《三国志》

3

夷陵之战后,曹丕放着元气大伤的蜀汉不管,却兴师动众,三次伐吴。

这是曹丕君臣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策。

防止吴蜀重新结盟

夷陵之战开打之初,曹丕本来是倾向于伐蜀的。

可是,刘晔却指出了不应该伐蜀的理由。

其中,第一条,就是防止吴蜀重新结盟。

吴蜀与魏之间,是两弱抗一强的关系。吴蜀翻脸,对魏国是最有利的。

这一点,魏蜀吴三方领导都是很清楚的。

夷陵之战,是刘备发起的。吴蜀大战,是刘备铁了心要伐吴。

相比之下,已经袭取南郡,全据长江的东吴好处都捞尽了,并不愿意和蜀国继续开干。

因此,刘晔认为:魏国如果伐吴,刘备必然不会因此恢复吴蜀连盟。但是,如果魏国伐蜀,刘备迫于魏国的压力,必然会与吴国修好,吴国也没有理由非要和蜀国干下去。

事实也证明刘晔的判断是基本靠谱的。

后来,魏国伐吴时,刘备不但没有与孙权修好,反而幸灾乐祸,写信去吓唬陆逊。

而在魏国三道伐吴的攻势中,尽管吴国的江陵保卫战打得非常惨烈,但陆逊却始终被牵制在对蜀方向,没有参加对魏作战。

伐蜀的组织难度过大、成本过高

刘晔反对伐蜀的第二个理由是:蜀远吴近。

这一点,早在曹操时期就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在董卓、李傕之乱中已经残破不堪,大量人口迁徙到了益州、荆州。而陇西地区,更是在汉羌战争时期就遭到了严重破坏,更不可能作为伐蜀基地。

因此,曹操每次对汉中用兵,都要从中原、河东地区调拨粮草、运夫,补给线非常长。

曹操征张鲁,就赢得有些侥幸。当时,曹军困于阳平关前,粮草不继,已下达撤军命令。

幸亏曹操运气好,张卫军出现失误,曹军才突破阳平关,夺取汉中。

即使夷陵之战使蜀汉元气大伤,但蜀汉再不济,也比张鲁难打吧!

而曹操与刘备的汉中争夺战。曹操治军半年多,做好各种准备,仍然只能只能在汉中相持2个月就被迫退出。

这还不算完。为了支援汉中作战,曹操从各地征调民夫、物资,引发了南阳等地民众叛乱。这些叛乱曾与关羽遥相呼应,搞得曹操差点迁都。

汉中争夺战,距离此时不过只过去了3年,魏的国力并没有显著增长,要伐蜀,组织难度依然太大,成本依然太高!

相比之下,曹魏伐吴的组织难度、成本都小得多。

曹魏的核心地带,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从中原出发,无论攻江陵还是下巢湖,组织上都没有任何难度。

曹操四越巢湖,虽然没捞到什么好处,但基本上来去自如,不至于伤筋动骨。

所以,夷陵之战期间,曹丕已经以声援东吴为名义,在魏吴边境集结兵力。

也就是说:无论夷陵之战谁胜谁负,曹丕都是准备伐吴的。

惩罚性进攻

或许,曹丕原本有一举灭吴的企图。

如果吴蜀大战两败俱伤,魏国确实有坐收渔翁之利,一举灭吴的机会。

可是,曹丕期待的“两败俱伤”的局面并没有形成,吴国不但实力未受太大损失,反而因大胜而气势正盛。

因此,曹丕应当也认识到:要一举灭吴,并无机会。

在三道伐吴中,臧霸曾经率军渡过长江。但也只是“杀掠数千人”,不敢深入,就退回江北。

这说明:由于没有水师之利,曹魏就是过了长江有立不住脚,要想一举灭吴是几乎不可能的。曹丕伐吴,是一次目标有限的惩罚性进攻。

曹丕发起伐吴战争之初,孙权曾经派人来认怂:哥,我都称臣了,咱们不打行不行?

曹丕的答复很简单:你早上把世子送来做人质,我下午就退兵。

原来,夷陵之战前,东吴为了稳住魏国,曾向魏国称臣,并不惜忍受屈辱结好魏国。

魏国要钱,要珍宝,如数奉上!

只不过,在送质子的问题上,孙权始终一拖再拖。

夷陵之战后,孙权在质子问题上逐渐强硬。

曹丕认识到:自己被当猴耍了呀!

人家刚当皇帝没几天,就被你这么耍,曹丕不要面子了是吧!

曹丕,当然要发起惩罚性进攻!

正确的目标,错误的时机

曹丕采纳了刘晔的意见,选择了伐吴。

遗憾的是,刘晔的意见,曹丕只听了一半。

刘晔的建议是:在吴蜀分出胜负前,魏国就大举伐吴。吴国在魏蜀分别打击下首尾不能相顾,必定灭亡!

可是,曹丕以“不可失天下归顺者之心”拒绝了。直到夷陵之战结束,孙权态度强硬才出兵“伐罪”。

机会已经错过了!

魏国伐吴时,刘备曾写信来吓唬陆逊:听说你们和魏国开打了。如果我也来凑热闹,你觉得你们挡得住吗?

陆逊的回复很干脆:我只怕您刚刚大败,有心无力呀!

夷陵之战后,蜀国一时间确实难以构成威胁。东吴只要派出陆逊这样的名将防备已经够给面子了,无须安排过多兵力防备。

因此,魏伐吴之战,吴国基本上可以集中绝大多数兵力与魏防守一搏。

当初,曹操“四越巢湖”也捞不到什么好处,才能不及其父的曹丕又哪有机会占到什么便宜呢?


总的来说,吴蜀交兵,对曹魏来说确实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曹丕选择伐吴是正确的选择。只是:时机不对。

曹丕以“不可失天下归顺者之心”束缚手脚,又一厢情愿地期待吴蜀两败俱伤,没有过早伐吴。

到夷陵之战结束后,时机已失,曹丕此时再强行出兵,已不可能有所作为了!

4

曹丕在夷陵之战发生前认为刘备不会攻打孙权,在夷陵之战发生中选择了坐山观虎斗,在夷陵之战结束刘备大败后,选择了攻打东吴,这是曹丕在整个夷陵之战前、中、后的态度,曹丕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魏国朝堂上的主流态度。

夷陵之战后,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留守江北的黄权因为后路被吴军所断,率领一万士兵向曹魏投降,刘备逃回永安后,蜀汉的地盘只剩下一个益州,常备军不足十万,而且由于战败,士气低落,国内反动势力蠢蠢欲动,从常理上来看,只要曹丕选择攻击蜀汉,蜀汉灭亡几乎就在眼前,明明可以吃到嘴的肥肉,曹丕为何不吃?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一、从战略上分析

自关羽失荆州后,孙权强占了原属于刘备的荆州三郡,至此,荆州七郡除南阳郡之外,全部被孙权占领,孙权也成为曹魏之后三国之中的第二大势力,实力算是蜀汉的两倍。

曹魏整个朝堂之上的主流意见就是认为蜀汉是个小国,名将关羽又被杀,蜀汉没有拿得出手的将领,也没有可以对外征战的实力,所以蜀汉不足于对曹魏构成威胁,相反,东吴政权因为得到了荆州三郡的人口和地盘,实力大增,曹魏认为东吴政权才是最大的战略敌人,因此曹魏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都部署与东吴接壤的国境上

从战略上讲,曹魏不止一个敌人,曹魏的周边有蜀汉政权、东吴政权、辽东公孙氏政权,还有西北的匈奴人、乌桓人和鲜卑人也虎视眈眈,对曹魏威胁最大的是东吴,其实是蜀汉,再次是辽东公孙氏,最后才是西北的匈奴人、乌桓人和鲜卑人。

三国鼎立图

本着在战略上不能同时发起两场战争的原则来看,曹魏只能在一个方向进行战略进攻,如果曹魏选择进攻蜀汉,那么曹魏南方的东吴政权有可能会趁虚而入攻打自己,但是如果曹魏选择攻打东吴,蜀汉这个时候没有对外发动战争的能力,所以不能在背后在给曹魏造成威胁,相对来说,曹魏攻打东吴的战略威胁最小。

所以,防蜀攻吴是曹魏政权的既定战略,曹丕也不可能轻易就改变国策,去攻打蜀汉。

二、从地理上分析

看看地图就会知道,关羽失去荆州后,曹魏与蜀汉的国界变成了汉中到关中的八百里秦川之地到荆州上庸郡与益州巴郡的交界处,曹魏如果要进攻蜀汉的话,就得把中部荆州战区和东部合肥战区的大量军队调往关中地区。

夷陵之战

换句话说,也就是把今天驻扎在安徽、江苏、河南、湖北一带的军队调到陕西,然后再率领大军穿过八百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进入汉中,才能攻击蜀汉,曹魏士兵不仅要穿越数千公里的道路,而且这种大规模的调动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实现的。

另外,从关中及雍凉一线南下攻打蜀汉,无论是军队行军,还是粮食运输,或者是补给物质的供应,都受限于当地的道路情况,从关中到汉中只有五条路可走,而且大多路是建立在悬崖上的栈道,后来曹真伐蜀在子午谷走了一个月还没有走到汉中,就因为天气原因而被迫撤退,原因就是道路难走,天气多变,还有曹真他儿子曹爽伐蜀,同样是以失败告终。

蜀汉虽弱,当时的汉中是由大将魏延防守的,蜀汉可以利用天险,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步,这不是实力强大,军队够多就能够攻下的,如果曹魏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兵力攻打蜀汉,万一因为道路原因或者天气原因失败的话,曹魏就会面临极大的风险,那样东吴有可能发起进攻,到时候,曹魏想救都救不了,再从关中前线撤回荆州或者合肥,又是上千公里,那简直就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曹丕伐吴

相反,曹魏与东吴原本就交界,两国的国界线就是大致是长江,曹魏如果要攻打东吴政权,相对来说非常简单,只需要造船就行,不需要大规模调动军队,不需要大规模运输粮食,就算是曹魏与东吴发生战争,蜀汉想要攻打曹魏的关中地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蜀汉也要穿越八百里秦川,同样很难。

所以,曹丕在夷陵之战后,选择攻打东吴政权,比攻打蜀汉政权要容易得多,时间上更短,操作上更容易,也无需大规模调动军队,换了谁也会选择攻打东吴。

三、从谋略上分析

从谋略上分析,曹魏选择攻打东吴也是当时正确的谋略,而且早在夷陵之战进行当中时,侍中刘晔就建议曹丕联合刘备攻打孙权,很显然,刘晔的建议是正确的。

孙权

因为刘备攻打孙权的意图,远远强于孙权攻打刘备的意图,关羽是被孙权下令杀害的,荆州三郡是被孙权抢走的,刘备恨孙权恨得牙痒痒的,赵云劝谏刘备不要伐吴,刘备都不听,再加蜀汉朝廷中荆州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都是主张夺回荆州的。

所以,蜀汉对于夺回荆州势在必得,在夷陵之战期间,曹丕选择了坐壁上观,就是想让蜀汉与东吴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翁之利,可是,夷陵之战刘备败得太突然,几乎就是一瞬间,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刘备从被击败到狼狈逃回永安,曹丕虽然时刻准备着抢战利品,显然也没有想动夷陵之战就这么快结束了,曹丕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刘备一退到永安,曹丕想攻刘备也打不到了,只能打孙权。

所以最后的事态发展印证了刘晔之前的建议是正确的,曹丕应该是在谋略上联合刘备一起围攻孙权才是正确的,因为孙权的实力在吞并荆州后开始强大起来,虽然明面上孙权向曹丕称臣,但实际上孙权只是忽悠曹丕,曹丕不可能坐视孙权强大起来,如果让孙权吞并了蜀汉,那天下将变成南北朝划江而治,这显然不是曹丕想看到的。

夷陵之战东吴布防图

夷陵之战后期,东吴还表现出想要吞并蜀汉的意图,东吴军队陈兵与永安一江之隔的巫山、秭归一线,准备继续向西推进,只是由于赵云的援兵到来再加上刘备的溃兵逃回永安,使得永安的蜀军接近2万人,然而最重要的是北方的曹丕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东吴,如果东吴想要攻打蜀汉,那将是东吴的灭顶之灾。

所以,曹丕想来想云,看来看去,发现只有东吴孙权可以攻打,蜀汉太远了打不到,所以就选择了攻打东吴而不是蜀汉。

5

我们都知道在三国中,刘备因为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的死,同时也为了夺回战略要地荆州对东吴发动了灭国之战。但是对于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什么在那时候曹魏不趁机来进攻蜀国呢?特别是刘备惨败,几乎达到全军覆没的地步!

这其中到底是出现了哪方面的问题呢?

其实这当中的说法很多,普遍比较认可的是说曹丕刚刚上位,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曹魏集团内部不稳, 先稳定政权才是最重要的。

曹丕刚废了汉献帝,根基不稳,那时人心大多向汉,曹魏是新的政权,曹丕自己的位置也不安稳,刚刚解除了弟弟曹彰的兵权,又将曹植软禁。自己的地位尚不稳固,北方河西又有胡羌叛乱,所以此时对外北方才是曹魏防守的重心。对内曹丕施行崇尚道德教化政策,安抚民心。

其次蜀国伐吴并非空国而出,伐蜀成功几率太小。

刘备伐吴,蜀中尚且有诸葛亮、魏延留在成都镇守,还有一众将领。且蜀中占据有利地形,如果魏国此时趁势进攻,属于劳师远征,前进无险可据,后退后方供给困难。此时伐蜀不过是徒耗兵马钱粮,成功几率太小,不如隔岸观火,坐收渔利。

那么曹丕因为担心伐蜀成功几率太小,而不趁火打劫,消灭蜀汉,为什么反而要发兵攻打东吴呢?

首先夷陵之战后,东吴的发展势头已经是如日中天。自从吕蒙“白衣渡江”成功后,东吴成功斩杀关羽并拿下了荆州的大部分地盘。到如今的“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如果此时曹丕伐蜀,与东吴一起瓜分益州、汉中,形成两分天下的局势,对曹魏不利。

其次曹操当年的汉中争夺战,刚刚过去没几年,曹魏在西线的军队,不管是兵力还是士气,都没有完全恢复。所以为了保持当前的平衡,避免东吴展势头过猛,曹丕只能打压孙权。再说了,此时蜀汉已经岌岌可危,如果江东灭亡,兼并蜀汉还会远吗?所以从大局观来看,曹丕需要先伐吴,削弱或是灭亡东吴对曹魏更加有利。

6

刘备既已惨败于夷陵,伤了蜀汉政权的元气,而且在短期内也无法重振旗鼓,那么他对魏国的威胁性也就减弱了。到是那击败了刘备的东吴,从此之后就可以稳稳地占领荆州了。

而在天下已然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曹魏政权是不愿意看到东吴做大、做强的!因此,曹丕才会选择暂时挤置刘备这只死老虎,集中力量先去打击东吴这只活老虎。待消灭了孙权之后,等待刘备的自然会是灭亡的结局!

(三国鼎立的形势)

曹丕的选择也并非没有道理,历史上也不乏巧借形势,利用两个对手自相残杀的机会坐山观虎斗,从而达到“卞庄刺虎”的效果。这个所谓的“卞庄刺虎”是战国时代的典故,将两个敌国比做两只老虎因为争食羊肉而打斗,其结果必是弱虎死去壮虎受伤,从而使人可以不过多花费力气,便能获取两只老虎!

只不过曹丕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东吴这只老虎正在势头上,又有长江天险可做依靠,况且还拥有许多谋臣良将辅助,所以曹丕这次的伐吴行动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促使孙权极力寻求与刘备媾和,以便重新联合起来抵抗曹魏。

(魏文帝曹丕)

而此时的刘备也被夷陵之败惊醒了!他也认识到了现实情况的严峻性,自知荆州已然无法夺回,而蜀国又国小力微!因此,一旦发生魏国和吴国分头伐蜀的不测事件,恐蜀汉政权必有倾覆之忧。所以,刘备也想重新恢复与东吴的联合!

综上:曹丕不伐蜀转伐吴的决定,既给了刘备以喘息机会,又促成了孙刘两家被迫放弃前嫌,重新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魏国!恐怕这个结果是曹丕始料末及的,更是不愿看到的!

(吴王孙权)

7

刘备惨败,魏国为什么进攻大胜的吴国?

1、夷陵之战吴国亦损失惨重

蜀吴的这场战争东吴亦谈不上大胜,公元221年7月,刘备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沙摩柯领军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占领秭归,期间吴军被逼的节节败退,虽最终战胜蜀军,但自己也国力大损。

2、伐蜀变数大

蜀地在当时的军阀割据时期依旧保持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太平,因为蜀地远离中原。有着天然的保卫屏障,除了汉中蜀魏有过战争之外,魏军并没有其他深入蜀地的战争经验。相反的,吴虽然也有长江天险,但先前吴魏在长江一带早就有过数场交战。夷陵之战后,蜀吴两方都遭受重创,两边都可以打,那么魏自然会选择熟悉的一方来打,赢了吴,蜀自然无力再抵抗。而伐蜀则可能横生更多变数。

3、伐吴实则早有预谋

夷陵之战前,东吴先被打的节节败退,还派人与魏修好,在魏看来东吴可能最终将被打败。修好只是嘴上说说,大家实则都是竞争对手,早晚得灭掉另外两家。基于刘备可能获胜,并且魏吴修好,吴对魏防备松懈的前提下,魏自然想着可以趁蜀吴交战之际,做好准备占领吴国土地。

虽说最终刘备被打败,但在当时看来,东吴亦受重创,伐蜀又多变数,再加上早已做好伐吴准备,当时看似最合理的打法,自然是顺势攻打东吴。

8

夷陵之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蜀汉此战遭受如此大的损失,为何魏国曹丕不趁势伐蜀,而进攻大胜的吴国呢?

夷陵之战示意图

首先为何魏国曹丕不趁势伐蜀?

君不闻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算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攻打四川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伐蜀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条从陕西南汉中取道,一条是自长江中游溯江而上。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这条路子比较野,邓艾用过,偷渡阴平,须穿过崇山峻岭,那也是需要和钟会打好配合。

邓艾灭蜀

溯江而上此路不通,总不能越境打击,跑到吴国的领地上。

取道汉中,上次老子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失败才过了三年,双方消耗巨大,连宗族大将军夏侯渊都在此次战役阵亡,现在让曹丕再来一次,曹丕有他老爹厉害吗,他有这个胆量敢打吗?

野路子偷渡,其他路打不了配合,偷渡那就是死路一条,自讨苦吃。汉中那路打配合,那不是提前上演灭蜀吗,不好意思,彼时蜀汉开国,并不弱,人才济济,你暂时也灭不了。

蜀国占据地势优势,魏国不敢进来。伐蜀这一part,魏国暂时也不会考虑,从日后来看,多是蜀国主动进攻魏国多,魏国多是防守反击。

其次为何进攻大胜吴国?

其一:吴国虽胜蜀国,士气正盛,但打仗毕竟不是过家家,双方投入大量兵力,都互有大量消耗,而且吴国这次战线拉得较长,魏国现在切入,是个好时机。魏与吴接壤地界并无高山险阻,率兵攻打,来去自如。

吴大帝孙权

其二:曹丕本来就和孙权貌合神离,孙权假意称臣,尊奉曹魏,而多有阳奉阴违。孙权因解除了蜀汉的威胁,在遣长子孙登入魏为质一事上拖延再三。曹丕是什么样的人,有个叫霍性的大臣犯言直谏,曹丕盛怒之下,把他拉出去砍了,曹丕如此心胸,怎忍得了孙权忽悠自己。

其三:曹丕刚刚继位不久,急于树立威信,捞些战功,刚好吴蜀两败俱伤,这样的漏不捡,何时再捡。通过打仗也可以检验大臣和军队好不好使,忠不忠诚,听不听话。

曹丕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曹真、曹休等诸路大捷,击败孙盛 ,大破吕范 ,火烧诸葛瑾 ,几乎攻下江陵 。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仅朱桓濡须一路击破曹仁 。

曹丕伐吴胜利在望,却不料遇到疫疾,加之朱然固守江陵, 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退兵。曹丕也知道锤不死孙权,只是把他教训一顿,把孙权打服后,见好就收。

魏文帝曹丕

吴把蜀揍一顿,魏把吴打服帖了,自此,各位也能看出,夷陵之战最终的受益者是谁?

9

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蜀国元气大伤,这个时候是蜀国实力最弱的时候。按道理魏国选择进攻蜀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魏国却选择进攻吴国,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蜀国和魏国是死敌,双方矛盾不可调和,刘备在讨伐东吴之前,就安排黄权率兵在长江北岸部署防御,防止魏国的偷袭。如今虽然大败,但保证蜀国不被吞并的实力还是有的,所以蜀国必然做好了防御的准备,加上有诸葛亮坐镇,蜀国易守难攻的地形,魏国是很难取胜的,所以魏国基本没考虑去进攻蜀国。

二、夷陵之战蜀国大败后,就当时蜀国的国力来说,已经基本丧失了和魏吴争夺天下的实力。这种情况下,在魏国看来,去进攻早就做好防御的蜀国并不明智,如果能把吴国消灭,那蜀国就可以不战而降,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这是魏国选择进攻吴国的另一个原因。

三、刘备在最开始进攻东吴的时候,魏国的大臣刘晔就建议曹丕和蜀国一起攻打吴国,事成后瓜分吴国的土地。但曹丕一来想让蜀吴两国两败俱伤之后再进攻,二来正好孙权上表向曹丕称臣,投降了魏国。所以曹丕就不好意思再攻打吴国,从而失去了一个好的机会。但是东吴取胜后,孙权马上翻脸不认账,拒绝再向曹丕称臣,惹怒了曹丕,曹丕决定必须惩罚孙权的背叛行为,所以选择亲自率兵攻打吴国。

四、曹丕本人的能力,在曹操的丰功伟绩下长期被掩盖,他一直想证明自己,曹操一生最大的失败就是赤壁之战,如果曹丕能够打败孙权,消灭吴国,那就创立了不输于曹操的功业,这是曹丕一生所追求的,这是魏国进攻吴国的一大动力。

综合以上原因,可以看到魏国进攻吴国其实是曹丕早就计划好的,只是因为一些原因延缓了计划的实施,以至于没有选择最好的时机去攻打吴国。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10

三国时期,虽然开始是刘备较弱,但由于刘备得诸葛庞统,其国力逐渐强于孙权。蜀吴交战,犹如鹬蚌相争。不管结果如何,魏国目的都是先伐吴国:一,计划开始就是准备伐吴;二,刘备战败,有诸葛亮坐镇,实力未伤筋动骨,魏国最忌惮的就是诸葛亮;三,蜀国易守难攻,相比较进改吴国,相对要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