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棉花最早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古人没有棉花是如何御寒的?

棉花最早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古人没有棉花是如何御寒的?

2020-09-17 15:01阅读(72)

棉花最早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古人没有棉花是如何御寒的?:虽然我国现在是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棉花却并非我国土生土长的。棉花原产于是印度和阿拉伯

1

虽然我国现在是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棉花却并非我国土生土长的。棉花原产于是印度和阿拉伯,具体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已经不可考。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根据一些线索进行大致的推断。
(棉花)

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只有木棉(古代称木绵),因为当时人民的穿着以丝麻为主,所以当时只有丝旁的“绵”,没有木旁的“棉”字,比如说晋张勃《吴录》记载:“交趾安定县有木绵树,实如酒杯,口有绵,可作布”。“棉”这个字是从《宋书》(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才开始出现的,那么也就是说明棉花最迟是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

在这里我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有关于二十四孝中的“芦衣顺母”的。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的闵损,他的生母早死,父亲就另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的时候继母就给两个弟弟用棉花做冬衣,可在他的冬衣里面塞的是不保暖的芦花。有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这才知道闵损一直受到继母的虐待。父亲回家后,就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两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芦衣顺母)

我就想春秋时期难道就有棉花了吗?既然是外来物种,则大概率是随着丝绸之路或者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可是丝绸之路是汉武帝时期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虽然说是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但是那个时候活动的范围也不大,即使带回来以后应该也不可能达到普通老百姓就能种植并且用来御寒的程度!所以说,这个故事会不会是搞错了?衣服里面塞的可能就不是棉花。

好了,回到正题。总之,据记载棉花最开始是在边疆种植,后来宋末元初才传入内地,一直到明初才在朱元璋的强制推广下,棉花的种植才普及到了全国。一直到今天,棉花都是我们用来御寒的重要物品之一。那么,我们不禁就要问了,在古代没有棉花的时候人们又是怎么御寒的呢?

(古代人)

首先肯定就是动物的皮了。人们很早就懂得捕猎各种动物以解决温饱问题,而动物的皮则是天然的御寒神器。而且古代人很早就懂得利用芒硝等溶液浸泡皮毛使之更加柔软,晚上当被子盖的时候也更加暖和。

然后就是动物的毛了。虽然动物的皮是天然的御寒神器,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比较昂贵,也不易得的。但是人们发现动物的毛也能达到较好的御寒效果,所以在丝绸布料出现之后,人们就开始在衣服或被子中加入动物的毛以挡风御寒,就有点类似于咱们现在的羽绒服。

柳絮等絮状物。即使这些毛对于老百姓来说可能仍然是奢侈的,可是光穿单衣也受不了啊,动物的毛又用不起。那怎么办呢?他们就找到了毛的替代物,这就是柳絮或者芦花这样的蓬松絮状物。当然,芦花的保暖效果应该是赶不上棉花的,要不然也不能出现“芦衣顺母”的故事。但是那能怎么办呢,多少也能起点作用啊。

(稻草垫)

稻草!不知道大家见过没有,这个我是真的见过的。以前的床都非常的硬,在床上垫上稻草既能起到柔软的效果,又能起到保暖的作用,当然这也是穷办法。条件好了,谁也不会再用稻草了,毕竟用了身上还是可能有点痒的。不知道您见过没有呢?

2

我国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夏禹时期。在《尚书?禹贡?扬州》中就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古时扬州就是我国现在的东南部和沿海一带,所谓“织贝”就是南方当时流行的五色“斑布”,这就说明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兄弟民族就早已栽种棉花和利用棉花了。

多年生海岛棉秦汉时期在云南一带即有种植,海南岛于公元前87年就已生产广幅布而著名。三国时,棉花种植遍及珠江、闽江流域。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大面积栽培的草棉和亚洲棉是从国外棉花传入我国,大约有三条不同的途径。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由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的。

南路最早是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据史料记载,至少在秦汉时期,之后传入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

第二条途径是由印度经缅甸传入云南,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

第三条途径是非洲棉经西亚传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带,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北路即古籍“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

元朝统一中国后,黄河、长江流域的棉花种植已经相当普遍,它已代替了蚕业。由于非洲棉和亚洲棉质量不好,产量也低,所以到了清末,我国又陆续从美国引进了陆地棉良种,现在我国种植的全是各国陆地棉及其变种。


那么没有棉花时,古人怎么御寒取暖呢?

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当其冲的就是烤火了,生火取暖

从远古时期起,炭和煤就已经出现,古时没有电,没有燃气,基本是用木材生火做饭炒菜,于是百姓家中就会存木炭,到了冬天就拿出来,烧炭升温,并且古时还有卖炭翁,卖炭翁就希望天气越冷越好,他的生意也就越好。

其二,杨絮和芦花

虽然宋朝之前没有棉被,但为了晚上不被冻着,古人就会在被子里塞杨絮和芦花之类的东西,不过这些东西并不能很好的御寒,而古人还会在床上铺一层厚厚的稻草。

其三,食物抗寒

在寒冷的季节,人的食欲也会提高,吃些热食也能够很好的御寒,富贵人家通常少不了肉,煮些肉汤等,平常百姓人家虽然吃的没富贵人家好,但也能煮些萝卜等,此外还能温上几杯酒御寒。

其四,火墙

火墙在我国的历史悠久,西安阎家村汉代建筑遗址的炉灶的结构就非常像火墙,能够利用灶炉产生的热量来升高室内温度,所以冬季时候,古人待在家里还是非常温暖的。汉代皇宫中还出现了温室殿,有各种防寒措施,如“椒房殿”,用花椒和泥涂墙能够防寒。

其五,动物绒被

虽然宋朝前还没有出现棉花,可达官显贵人家在过冬前就会准备好御寒的衣物,叫人缝制好鸭绒被、羊毛被、兔毛被等,不仅御寒做得非常舒服,另外还有动物皮毛,现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因此动物皮毛也就少出现了。

其六,暖手炉

现今有充电款的暖宝宝,古代也有暖手炉,里面使用的是炭,外表精致,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过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暖手炉则是小火炉的缩小版。

3

棉花,最早是在宋代时传入中国的。但是,由于缺少合适的防治技术,棉花一开始被当做观赏植物使用。后来,才渐渐的制成了衣物。只是,受制于技术,棉花织成的衣物比蚕丝还要贵。

等到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改进了纺织技术,棉花才被大量应用于衣物上。甚至,元朝的普通士兵,已经开始使用“棉甲”。等到明朝时,棉织品已经成为人们冬天最主要的保暖衣物。

那么,在棉花之前,人们用什么材料的衣服御寒呢?

(这种是清朝皇族过冬穿着,裘衣加棉服)

有钱人,穿“狐裘”。就想现在有些人爱穿貂一样,这种动物皮毛特别保暖,而且轻巧。

再次一级的,穿鹿皮和羊皮等动物皮毛。当时,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很高,野生动物也比较多。所以,很多有条件的普通家庭,都会想法准备几件羊鹿等动物皮毛过冬。当然,古人也穿丝绸。不过,穿得起丝绸的,都会穿裘衣过冬,不可能只穿丝绸单衣。

最次的,就是麻衣了。现在的麻织品做工很精细,而在古代,麻衣不仅粗糙,还不贴身。麻衣的御寒效果非常差。于是,聪明的古人就往麻衣之间加一些“干草”一类的絮状植物。

据说,古代还有一种“纸衣”。之所以叫纸衣,是因为其制作材料类似于楮皮纸、麻纸和树皮纸。这种衣服,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除了纸衣,古人还有“纸被”、“纸帐”。

宋-陆游在《谢朱元晦寄纸被》中写道:布衾纸被元相似,只久高人为作铭。


(文|勇战王聊历史)

4

宋朝。

在那之前,夏商时期以兽皮御寒;春秋战国到汉唐,王公大臣以裘皮大衾御寒;富人用貂裘,或用丝绸织的布中填充鹅绒、羊绒等的东西御寒;平民在布套间填充葛、麻、柳絮、稻草、芦花等来御寒。

5

棉花最早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确切的答案,我们知道有了棉花,才出现了纺织,才出现了棉布。

多数人认为宋末元初的著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对棉纺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发明了纺织术,对于棉花种植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人们认为棉花传入我国是在宋代以后。

但是在1979年,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迄今3200年前的一块青灰色的棉布,这就说明远在3200年前的周朝我国就有棉花了。

另外远古祖嫘(lei)早就发明了养蚕纺织技术(祖嫘缫丝养蚕),祖嫘能用蚕丝纺织丝绸,难道就不会用棉花纺棉布吗?

(祖嫘缫丝养蚕)

实际情况大量的棉布出现在宋代以后,我估计是宋代之前棉花是稀有物种,只有贵族才拥有,比丝绸还要昂贵,因此流传于世的文物极为罕见,3200年前的那块青灰色棉布属于特例。

问题来了,在宋代之前,没有棉布人们怎样御寒呢?

其实不用为古人担心,在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躲在山洞里,点火御寒。

盖的是树叶,铺的是茅草,吃的是烤得半生不熟的野兽肉,只要有火种和山洞就不会冻死古人。

另外远古人跟动物学,冬天就进入了冬眠,没有棉衣轻易的不外出,如果外出就穿上用树叶、兽皮和树皮串成的衣服,远古人已经适应了恶劣的天气,御寒的能力远远大于现代人。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丝绸,贵族就穿上了丝绸,既然蚕丝能织丝绸,同样蚕丝多了也能做蚕丝被,贵族御寒就用蚕丝被。

或用硝制的兽皮,羊毛、鹅毛当填充物,加上皇宫里有炭火,御寒的条件并不比现代差。

至于穷苦老百姓,御寒的方法就五花八门了。最不济就是盖稻草,农村有许多稻草,资源充沛,爷几个合穿一条裤子出门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裤子都是低劣质丝绸做成的,这种情况一持续到了清末。

古人如何御寒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权贵和老百姓用不用的办法。就好比现在取暖有供暖气的,也有烧煤或者烧劈柴的,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

比如清末的东北火炕就是不错的一个办法,东北有的是劈柴,过去又不讲究环境污染。

还有山西哪里有许多炭泥,随便拉,不要钱,只是烧起来烟很大,污染环境,但是古人可不讲究这些,炭泥烧起来也一样的很温暖。

古人没有棉衣,不等于说不会御寒,这就好比没有暖气的时候,农村人烧煤球一样的过冬。

不过现在正在治理环境污染,古人这些御寒办法已经不让用了,总的来说时代在变,御寒的办法也在变,我也就知道以上这些,不尽全面还恳请大家留言补充,在此谢过。

文/秉烛读春秋

6

1.棉花原产阿拉伯地区,我国边疆地区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要比中原地区要早,宋朝时期,棉花开始向内地移植,但是宋朝时期,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棉花的经济价值,多是观赏之物。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到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让棉花开始逐渐推广起来,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可见这时候棉花已经在明朝普遍种植。

2、棉花普遍种植前,古人靠什么御寒呢?中国古人的衣料,洪荒时代以动物毛皮御寒,前3000年以丝麻为主,到宋元明,棉花逐渐取代丝麻。自明以后,丝棉和丝织品反而成为稀有产品。

7

棉花是宋朝才开始有大面积种植的记载的。

在棉花普及之前,以丝、麻、葛为代表的保暖填充物是市场主流(即种植种类主要为桑、柘、大麻、苎麻),当时的“布衣”就是麻布衣物。保暖性奇差。

东北俗谓的“大棉袄二棉裤”,只有不到800年的历史。当然,炕头拿乌拉草做垫子这倒是早已有之。

南宋晚期,夏税开始输纳棉布。种植不普遍,是不可能纳入官府的赋税徵收系统的。(可参见漆侠先生《宋代植棉考》)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棉花排挤羊毛和亚麻的情况。这是植棉所需劳动量少,价格低廉之故。有人甚至认为,棉花是近代文明的奠基石之一,因为使世界为之改观的工业革命,即是从棉织业发轫的……丝麻与棉花易位可能是更晚的事,此后中国丝绸产量锐减,产区狭小,已不能恢复古代之盛观。宋时棉花和棉织品尚为稀世之珍,自明以后,丝绵和丝织品反而成为稀世之珍。”

——王曾瑜《中国古代的丝麻棉》(台《历史月刊》)

富贵人家的不妨看红楼梦,无论是眠鞋、卧履,还是大红猩猩毡,都是华贵和御寒功能兼且有之的。

穷屌丝到一定程度的:宋国有田夫,常衣缦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狢。顾谓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之,以献吾君。“——《列子·杨朱》

8

今人聊历史

棉花种植最早是出现于印度河流域文明中。我国至少是在两千年以前,在云南新疆等地方已经开始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但是在中原地区呢,人们只是将棉花作为观赏植物。并没有一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这里边儿有一个介绍说的是九世纪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也就是北京地区所看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当作花儿来观赏的。这里边儿还介绍了一个梁叔高昌传记载。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

目前中原地区最早所见到的棉纺织品遗物,是一座南宋古墓中发现的一条棉线毯。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呢,棉布开始逐渐替代了丝绸,成为我国人民主要的服饰材料。

那在棉花进入我国之前,人们是怎么御寒的呢

原始社会呢,人们用生活来取暖或者是八下动物的皮来御寒。

到了夏商周时期呢,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出现了用丝麻面料制作衣物那个时候有钱的人呢就可以穿上丝绸,没有钱的人呢就是穿的是麻布。当然如果天冷了,有钱的人还可以把丝绵套在里面来御寒。慢慢的还有很多绫罗绸缎棉絮,也就是杨旭还有荣等做成的衣物来。抵御寒冬。那夫人呢,还会穿一些狐皮貂皮这种裘衣来抵御寒冬。

9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的,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至于全国棉花的推广则迟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才推开的。

其实在宋朝以前,大家保暖的衣服都是用动物的皮毛制成的,非常地暖和。我们都知道,一些长期在寒冷的地方生活的动物,它们之所以能够一直这样生活下去,肯定是它们皮毛很保暖的缘故,不然一早就会离开寒冷之地了。所以古人很喜欢狩猎,并不是说喜欢吃这些动物的肉,而是想要取下它们的皮毛来做冬天御寒的衣物。

所以在当时,为了不受冷,一般都会用动物的皮毛来做衣服。但是现在这样做是违法的,因为有一些珍稀动物虽然皮毛很暖,但是由于长期猎杀已经所剩无多,所以国家是出面呼吁大家保护好这些动物。虽然现在促销都说是真正用动物皮毛做的衣服,但是那只是仿制品,并不是真的。

虽然有一些动物是比较难猎杀,但是大部分的动物还是可以的,所以很多的人都是这样做。除了这个之外,古人在自己出去打猎的时候就会把一块烧红的木块放在家里面,然后就关上窗户,这样等自己回来的时候,一进屋就可以是暖暖的了。我们看到一些宫廷剧也是这样来保暖的,嫔妃们的宫里面都会有一个烧制木炭的炉子,有宫女会一直烧着这个木炭使整个宫中暖和起来。

有一些上等的木炭烧起来是没有烟雾的,所以一般是极尽荣宠的妃嫔才会使用的。有一些木炭烧起来就很多的烟雾,也就是平常不受宠的妃子才会使用这些的。所以不管是哪一种木炭,只要是放置在家中进行烧制,就很快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其实这个与北方的炕很相似,北方的炕是在一个特定地方不断烧东西,然后这些暖气流就会在炕下流通。不仅可以使屋子瞬间暖和起来,人们还可以利用烧起来的东西作为原料来做饭,一举两得。所以人一旦睡到了炕上就会非常地暖和。加上自己的被子,整个冬天都不用害怕会感到寒冷的。

但是有一些贫苦人家如果买不起炭火该怎么办呢?其实这也不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宋朝以前虽然是没有棉花这么暖的东西,但是他们有茅草和软软的芦苇。他们一般会在睡觉之前把茅草垫在自己睡的床的下面,这样就会比直接睡在冷冷的床上还要暖和。他们没有动物的皮毛做衣服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他们还有芦苇和柳絮。

古人很聪明,他们一般会把软绵绵的保暖的芦苇缝进自己的衣服里面,这样的衣服穿起来不会不舒服并且起到了一定的保暖作用。因此富人有自己保暖的方式,穷人也会有自己的保暖的方式,并不是说穷人就会过不了寒冷的冬天。

以上说的几种方法就是古人常用的几种保暖的方法,其实他们对于保暖是很有自己的主意的。我们现在所发明的保暖的方法,其实大多数都是借鉴他们的方法。比如现在的暖气,虽然不是用木炭来取暖,但是也是通过制造暖气体在屋子里面流通从而达到保暖的效果。

今天的暖气相比于木炭来说是比较环保并且对人没有什么危害的,因为木炭烧出来的气体是拥有某种有害的物质,长期吸取的话是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的。所以古代和现代都是不断利用工具来使自己保暖的,但是在处理的方法上现代人是比较科学的。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保暖的工具就越来越方便以及轻巧,比如经常用的暖宝宝,这是通过一些科学技术制作出来的,而且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很方便的保暖工具。

10

棉花在亚欧大陆上也有,棉花原产地是亚热带的印度、东南亚和非洲。不是像玉米、烟草、辣椒一样原产自美洲的,所以要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之后,才有可能传入中国。中国很早就有棉花,我好像记得汉代墓葬就出土过棉布,只不过不是很普及种植,宋元时代有了大规模的棉花纺织业,这个问题不是考证棉花的传入中国路线,就不多谈了。

丝麻,中国历史大部分时间里都用它作为衣织品的原料。麻不仅作为纺织品的原料,麻更是可以制作成麻绳之类,而丝絮,则是制作被褥、冬服等的原料。至元朝,明朝时,棉花才逐渐部份取代丝麻,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

东汉元兴元年,蔡伦将他造的优质纸张进献给汉武帝,由于汉武帝用后觉得此纸轻薄而不透漏,写起来很是舒适,对蔡伦大加赞扬,并把这纸向全国推行。因此,汉安帝元初年,蔡伦因造纸有功被封为龙亭候,后来人们将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棉花的原产地在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之前,中国人御寒除了用丝麻,有钱人会穿动物皮毛,各种皮裘,还有的穷人会穿便宜的羊皮、狗皮。虽然御寒效果不如棉花,但也没别的办法,对穷人来说,冬天是非常难熬的。每年冬天都有很多穷人被冻死。

第一种方法,是依靠木棉。木棉跟棉花完全不同,它是一种树,木棉树的纤维短而细软,而且中空率很高,因此古人很早就利用木棉制成保暖物品,用来御寒。第二种方法,是依靠动物毛皮。像羔羊皮、狐白裘这类高档动物毛皮,是皇室贵族、王公大臣、富贾大商们的最爱,而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则是用比较低档的羊皮或者劣质的狗皮御寒。

毡子,那是任何动物毛发都能“擀毡子”的,牛皮羊皮猪皮拿去做皮衣皮鞋,或者杀猪褪下来的猪毛,都有专人收购,他们拿去除了把较硬的鬃毛做刷子,剩下的就都变成了毡子,特别是用毡子做成的鞋,属于“一次轧制成型”,轻便、保暖、防潮、透气,塞上靰鞡草,冰天雪地站一天都不会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