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知名的元帅和将军,你知道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这次军衔制,我们参照的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军衔,并根据我们
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
这次军衔制,我们参照的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军衔,并根据我们的国情做一些修改。例如在元帅级别,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就把它分为大元帅、元帅、次帅、军兵种元帅,但我们没有照搬照套,只分为大元帅和元帅两个级别。
大元帅这一军衔是专门为毛主席准备的,连制服都做好了,但毛主席拒绝了这一军衔,所以这一军衔就没有授出。现在,大元帅制服还阵列在军事博物馆里呢。
元帅军衔一共授予了十人,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罗荣桓。
大将军衔也是授予了十人,分别是粟裕、陈赓、徐海东、谭政、萧劲光、许光达、黄克城、王树声、罗瑞卿、张云逸。
授予上将54人(后来又有王建安三人晋升,所以共有57名开国上将)。其中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领。
在授衔前,董其武得知在预备授予上将军衔的名单里有他时,专门找了杨成武谈话,声称自己为革命做的贡献太少了,不应该授予上将军衔。杨成武将此事报告中央,毛主席说,授予董其武上将军衔是必需的,他当年跟随傅作义将军打鬼子,对国家和民族是立有大功的,解放战争中又在绥远率部起义,后来又奔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战功,必需授予上将军衔。
除了上述三人外,55年授衔时,有160多位国民党起义将领也被授予将军军衔,几乎占到了总授衔将军人数的1/10。例如曾泽生中将、张轸中将、邓兆祥少将、林遵少将等等。
当时有人提议,也应该给在北平起义的傅作义将军授予上将军衔,但被周总理否定了。周总理认为,傅作义将军在起义时就是二级上将(相当于55年的大将),现在再授予他上将军衔,对傅作义将军来说不是褒奖。如果要授衔的话,授他元帅军衔才合理,但他又不符合授元帅的条件,加上当时他又到地方工作了(任水利部长),所以他就没有被授衔。
李克农从来没有亲自带兵上战场打过仗,但他在隐蔽战线立下赫赫战功,所以被授予上将军衔。据传,在李克农上将因病逝世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专门放假三天,庆贺这位强大的对手的逝世。
洪学智在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5年军衔制取消,到1988年重新实行新军衔制时,他又一次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我军唯一一个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
在55年授予时,少将李贞是唯一的女将军。他的丈夫甘泗淇是上将,这也是当时唯一一对夫妻将军。
在酝酿授衔名单时,张琴秋、陈少敏、曾志等为革命出生入死、亲自上战场带兵打过仗的女指挥员也在名单之列,但由于她们当时已经离开军队到地方工作了,所以就没有授成。
韩练成中将是个比较特殊的将军,他一直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后来由于身份暴露,在张治中的帮助下出逃香港,又辗转千里来到解放区,加入西北野战军。鉴于他这特殊的经历,在授衔前,周总理曾找他谈话,说如果按照国民党起义将领的待遇的话,可以授予上将军衔。如果按照共产党解放军的待遇,只能授予中将。周总理征求他的意见,结果韩练成选择了中将军衔。
洪水少将是我军唯一一个外籍将军,他是越南人。在越南人民军里,他也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少有的双料将军。
叶飞上将出生在菲律宾,他8岁才回到中国。虽然他回国了,但菲律宾并没有取消他的国籍,所以,他是我军少有的双重国籍的将军。除了他之外,还有中将卢胜、少将庄田都是出生海外的华侨将军。
上将贺炳炎、彭绍辉,中将余秋里,少将左齐是我军有名的独臂将军。
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孔捷嫌自己军衔低,哭鼻子,闹事。这样的事在当年也的确发生过。例如原来任东北野战军作战处长的苏静,还有钟伟这两名少将就因自己的军衔问题闹过情绪。
许世友得知自己将被授予上将时,也很不服气。他找到周总理,说凭他的功劳应该授大将军衔才合适。周总理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粟裕也才是大将啊!结果许世友无话可说了。因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而他当时是粟裕手下的一个兵团司令。55年授衔时粟裕又是总参谋长,职务比他高,他哪里好意思在军衔上与自己的上司看齐啊!
有人嫌自己的军衔低,也有人嫌自己的军衔高。例如说粟裕,本来是打算授予他元帅军衔的,但被他推辞了。毛主席曾夸他“两让司令,一辞元帅,粟裕高风亮节。”大将许光达也认为自己的军衔过高了。因为在红军长征时,他正在苏联养病,所以他认为在党和军队最危难的时刻他没有与之共患难,实在有愧于大将军衔,所以他写信给中央,建议授予他上将军衔,将大将军衔改授他人。但中央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他又建议降级别,这回中央采纳了。许光达就成为解放军里唯一一个戴着大将军衔,却领着上将待遇的将军。
徐海东大将也曾提出过降衔的事。他在1940年之后就一直在后方养病,没有上前线打过仗,所以他认为授予他大将军衔不合适。但中央还是根据他对革命的贡献授予他大将军衔。
虽然当时中央说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参加授衔,但也有例外的。在55年的时候,陈毅和贺龙都已经到地方工作了。他们一个是外交部长,一个是国家体委主任,都不在军队工作了,但还是被授予了元帅军衔。
这特殊情况与我军的发展历程有关。在红军时期,我军主要有红一、红二和红四三个方面军;在抗战时期主要有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有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如果不授予陈毅和贺龙元帅军衔的话,那红二方面军和新四军就没有元帅了,那就太对不住红二方面军和新四军的将士了。
在55年授衔的将军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将领。如粟裕大将是侗族——当然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是侗族,他一直以为他是汉族,等到他去世后才被确认是侗族。如果当时能够确认他是侗族,按照我党我军的少数民族政策,他一定会被授予元帅军衔的,那样我军就有一位少数民族元帅了。乌兰夫上将是蒙古族、韦国清上将是壮族,韦杰中将是壮族、阿沛.阿旺晋美是藏族等等。
在1988年我军重新实行军衔制时,也曾经想再次给指挥员们授予元帅和大将军衔,连名单都拟好了,但在审议时没有被通过。后来,元帅和大将军衔被取消,让这荣誉永远留给了55年那20名高级将帅。88年的新军衔制,一开始,上将军衔还分为一级上将的和上将两个级别的,但在授衔名单中由于意见不统一,虽然设有这一军衔,实际上并没有哪个将领被授予过。93年我军正式取消一级上将军衔,以上将封顶,一直沿用到现在。
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主要是由第二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发起的,而第四野战军主力则于5月间从长江中游挥师南下,目标直指盘踞华中地区的白崇禧集团。为了确保四野在湘鄂赣地区顺利寻歼桂敌,西柏坡电令已经到达江西赣州的二野四兵团暂归四野统一指挥,兵团司令员陈赓接电后颇为尴尬,但仍然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
(抗战时期的林彪)
这是人民解放军著名将帅之间的历史传奇,因为陈赓是黄埔一期毕业生,1924年11月毕业后并没有被分配到黄埔军校教导团,而是留校担任黄埔二期入伍生的连长,此后相继担任第三期步兵科副队长、第四期步兵科第一团七连连长等职务。而林彪考入黄埔第四期时,被编入步兵科第二团八连,虽然两人不是直接的上下级,但就军中资历而言,陈赓仍然是林彪名符其实的“教官”。
1927年南昌起义的时候,原第二方面军特务营营长陈赓转任第3师6团一营长,而林彪是第25师73团的一名连长,陈赓仍然是林彪的上级。据说在起义军南下途中与敌钱大钧部作战中,陈赓还在火线上指挥过林彪,有“你再不执行命令我就枪毙你!”的故事,只是未经考证不好定论。不过总体而言,陈赓在早年确曾是林彪的“师长”,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两人的军职才正式颠倒过来。
(抗战时期的陈赓)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林彪出任以红一方面军为主体组建的第115师师长,而同样是一方面军出身走过长征的陈赓被任命为第129师(四方面军为主)386旅旅长,从此成为刘邓麾下的名将,进而成为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已经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但林陈二人在这十余年中毕竟没有直接隶属关系。
现在二野第四兵团既然配属给林彪指挥,则陈赓就成为了林彪的直接下级,两人虽未见面,但终究还是在电波中确立了指挥关系,共同开始对蒋军残余的南线大追歼。而就在第四野战军主力和二野四兵团横扫中南期间,陈赓曾经三次违抗林彪的军令,续写了一段将帅传奇,其实电影《南线大追歼》里有关于这个细节的特别描述,包括陈赓故意关闭电台的桥段。
第一次是西进和南下之争,在四野主力向湖南纵深压迫之际,林彪电令第四兵团自赣州出动,西渡赣江经宜春、萍乡杀入湖南,配合正面的四野主力侧击白崇禧集团。陈赓接到命令后,认为桂敌必然继续收缩,以四兵团现有位置西进至多形成击溃战,实难有大的作为,应该贯彻毛泽东“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南下广东,合围所有中南地区的蒋军残余。
在考虑成熟之后,陈赓果断致电西柏坡并报四野前指、二野司令部,建议他率领四兵团直插广东,封闭白崇禧集团和余汉谋集团的退路,同时也说明部队集结完毕,随时准备执行四野的作战计划,而黄埔师弟林彪非常坚决,第一时间回电:“我决心已下,不可更改,立即执行”!就在陈赓倍感为难之际,西柏坡指示到达:二野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的两个军,统由陈赓指挥南下广东,再深入迂回广西和云南。
(陈赓和粟裕两位大将)
陈赓如释重负立即开拔,指挥五个军直扑粤北,1949年10月初兵临广州城下,余汉谋所部望风而逃,广州这个华南第一大城市已唾手可得。此时陈赓又接到林彪来电,命令四兵团等部停止前进,主力转而向西进入桂(林)柳(州)地区,以达到与四野主力会歼白崇禧的目的。陈赓对着地图思谋良久,认为所部距离目标1300余里,以时间计算不如调动其他四野部队为宜,并且还将延迟广州解放的速度,于是再次电陈利害。
西柏坡高屋建瓴回复所请:“同意陈赓意见,决定四兵团仍照原任务执行”,而林彪审时度势后也以为然,开国将帅们的战略眼光的确不是盖的。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陈赓命令兵团主力不许进城,马不停蹄追歼余汉谋集团,终于在阳江消灭其主力60000余人,取得“阳江大捷”。并且陈赓意识到,白崇禧集团残部必然企图通过雷州半岛出海逃跑,因此以第13军、第15军重兵驻于咽喉之处廉江,准备与四野合围残敌。
狡猾的白崇禧为了夺路出海,首先派出鲁道源兵团大举向东突围,试图以此佯动“声东击西”调动我军,四野前指电令四兵团除留一个师扼守廉江外,主力北上与四野在运动中会歼鲁道源,陈赓接电大吃一惊。四兵团首长一致认为:一个师是无论如何阻挡不住桂系主力的,设若雷州半岛有失,则白崇禧可以轻而易举从海上逃走,如果四兵团主力卡住半岛入口,则不仅白崇禧插翅难逃,鲁道源早晚也是瓮中之鳖。
几经思索后陈赓第三次抗命,以委婉的语气同时致电四野和军委,建议所部以控制出海口为主要任务,西柏坡以巨大的权威平息了将帅之争,回电迅速而简短:“同意陈赓同志建议”。1949年12月1日,白崇禧残部在博白战役中被二野和四野各一部全歼,纵横民国20多年的桂系集团灰飞烟灭。而林彪与陈赓之间关于战役细节的军事争论,以及互相之间的尊重也由此传为一段佳话,每每陈赓提出反对意见时,林彪最多只是苦笑。
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将领:徐向前、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粟裕、朱德、贺龙、邓华、许继慎、叶挺、蔡申熙。他们为创建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历史上的知名将帅多如繁星闪耀,仅中国近代史上的将帅也是济济一堂,军备君今天就说说两位开国功勋:粟裕大将和许世友上将。
粟裕是新中国授勋的十员大将之首,除了历年累积的卓著战功,其睿智的军事战略和卓越的指挥艺术尤其值得称赞。我军很多将领也对粟裕钦佩有嘉,将军在国内外拥有众多的“粉丝”,很多人甚至直呼其为“战神”。
粟裕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抗战中,粟裕率领的新四军第一师在各师中战功最多。粟裕大将不是那种死搬硬套,只会运用兵法书本之人,而他灵活多变,有着极强的战场敏锐性和控制能力,能够根据战事变化而审时度势、随机应变。
在解放战时期,中共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为先在苏中内线作战的意见。1946年7月时,在华东解放区组织苏中战役是粟裕大将最为经典的一场大兵团会战。他用兵灵活,不拘一格,连战连捷,被陈毅誉为“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在1946年8月,毛泽东在电报《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中说道:“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不难看出,毛泽东对粟裕的军事才能的肯定与夸奖,重要的是,他同样提到了“灵活”一词,这充分说明了粟裕的战略方针,大局意识强,战术多变、反应敏捷的军事天赋。在1949年时,毛泽东认为:“淮海战役中,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这样的高度评价来赞扬粟裕。刘伯承夸赞粟裕时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8月27日,粟裕被评为十大大将之首。虽然没有被评为元帅,但从战争中的表现来看,天才般的军事战略家是实至名归。
许世友是开国上将,位列十大将军行列,曾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总司令。许世友的一生,可以用“武、忠、孝”三个字概括。幼时曾随武术教练学习,之后进少林寺习武。在十大将军中,算是武术最厉害了一位了,这段经历也赋予他很多传奇色彩。
许世友于其他将领完全不同,他学历低,肚子里的弯弯绕比较少,最大的特征就是“忠诚”。由于自身本来就是武者出身,在思想观念上表现的有些愚钝,其实应该是称之为大智若愚。
在大革命时期,他就担任泗店区六乡农民自卫队队长,在1928年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成立时,他历任班长、排长、营长、团长。后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先后任二十五师师长、副军长、军长等,曾七次参加敢死队,5次担任队长,四次负伤,展现了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为毛泽东、周恩来率红军右路军长征北上走出草地打开了门户。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先后跟随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赓在冀南抗日根据地和山东纵队指挥作战。解放战争中,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并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解放济南等重大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军队74师。
在毛泽东的字典里,许世友是最值得信任的人,在许多重要关口,毛泽东都没有忘记对许世友的特别关照。经过1937年的延安事件,毛泽东和许世友成为生死之交。在1967年武汉“七二0”事件中毛泽东对许世友说:“如果你没有地方住,到北京来,住我家里”。可见,毛泽东与许世友之间的感情并非是上下级那么简单,而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毛泽东把许世友当成了自己身边最信任、最安全的“友”人。而许世友也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毛泽东,他忠诚跟随和保卫毛泽东,至死不休。
在他这一生当中,除了忠诚还有孝道。年幼时母亲一人含辛茹苦的把他养大,所以他对母亲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小小年纪就帮母亲挑起养家的重担。参军后由于忠孝不能两全,他内心非常愧疚,建国后将母亲接到济南,却因母亲无法适应城里的生活环境,不得不送回了大别山老家。每次回家,看到母亲年迈,许世友长跪不起、泪流满面。
母亲去世时,许世友因公务缠身,没能及时赶回去给老人家送终,而这也成了他终身的遗憾。中央发布领导干部死后火葬《倡议书》后,许世友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说:我死后要和母亲埋在一起,生前没有为母亲尽孝,等死后我要去和她老人家做伴。中央为此特批了“下不为例”,并为他挑选了一口上好的楠木棺材。
追寻历史真相,我是悍马狂飙。为什么朱德元帅是无可置疑的开国十大元帅之首,与毛泽东并列为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缔造者?论战功,他不及彭德怀、林彪;论资历,人民军队诞生的标志是南昌起义,而贺龙当时的地位还在朱德之上,参加南昌起义的有六位共和国元帅,他甚至不是指挥起义的核心领导成员,我们一般人了解的朱总司令只有井冈山会师,朱德的扁担。那么,为什么朱德元帅会有如此的威望和地位,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毛主席口中“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永远的红司令”呢?
这就必须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缔造人民军队的八一南昌起义开始说起了。这是奠定总司令地位和威望的里程碑。
毛泽东和朱德都是我们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曾以“朱毛”之称传遍中国大地
在南昌起义之初,组织、指挥起义的领导核心成员里都没有朱德,他在南昌起义时任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长,在起义之中没有多少自己的基本盘部队。起义军主力11军有8个团,由叶挺指挥;贺龙所部20军6个团,这是起义部队的核心力量,朱德手下只有20军官教育团3个连加南昌公安局2个保安队,总数不到500人,只是在南昌起义的组织者之中,时年40岁的朱德是年龄最大的一位。
1926年的朱德
所以起义开始,前敌委员会分配给朱德的任务是用宴请、打牌的方式拖住南昌城中的敌军两个团长,让起义顺利进行。起义成功之后,成立了第9军,朱德任副军长,但这只是个架子部队,连军长都没有。在起义军南下广东的时候,朱德做的是先遣部队的任务,他后来回忆说:
“我自南昌出发,就走在前头,做政治工作,宣传工作,找寻粮食……和我在一起的有澎湃、恽代英、郭沫若,我们只带了两连人,有一些学生,一路宣传一路走,又是政治队,又是先遣支队,又是粮秣队。”
而真正令朱德大放异彩的是随后狙击敌军追击的三河坝分兵。
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准备进行第二次北伐,此时蒋介石等调集优势兵力对其围追堵截。于是南昌起义军在9月初分兵,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带领主力直奔潮汕,朱德则率领4000余人在当地狙击追击而来的钱大钧部。
三河坝狙击战,4000多人与3万多人的钱大钧部血战三天三夜,伤亡过半,本想追随主力部队,但半路遇到溃退下来的20军教导团参谋长周邦采残部200多人,才知道主力已经失败溃散,起义军的领导人已经分散隐蔽撤离,谭平山、周恩来、刘伯承、贺龙、叶挺等主要负责人离队,分别前往香港、上海。
油画 南昌起义
此时很多人认为南昌起义已经失败,和上级的联系全部切断,到处都是敌人,军心涣散,2000多人根本没法生存下去。于是思想上、组织上十分混乱。有点人提出散伙。此时,朱德显出了超乎寻常的坚定和革命精神。他坚决反对解散队伍,主张隐蔽北上,从山区穿插到湘南去。
被失败打击茫然无措的人们听从了这一意见。但随后革命的艰苦性就体现了出来:10月16日,队伍走到福建武平,还有2500人;17日击退追敌之时就只剩下1500多人了。到达闽赣边界的石经岭附近的隘口,遇到敌人阻击,危急时刻朱德亲率几个警卫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缘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侧后发起进攻。终于击溃敌人,朱德手持驳壳枪站在绝壁之上指挥后续部队通过他杀出来的隘口的英姿,给部队指战员留下极深的印象。
朱德在南昌起义时使用的驳壳枪
然而情况还在恶化,到了10月份部队还穿着单衣,经常遭受地主武装和土匪的袭击,饥寒交迫,官兵要经常饿肚子,没有给养补充,战斗力越来越差。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各级主官和干部开始离队,原本完善的军政指挥体系崩溃了。在10月底到达江西安远天心圩的时候,师以上军事干部只剩下朱德一人,政工干部全部离队,还拉走了部分队伍,团级军事干部只剩下74团参谋长王尔琢,政工干部只剩下73团指导员陈毅,部队仅剩下800多人。林彪带着几个黄埔四期的连长找到陈毅,主张穿着便衣去上海找组织。
此时,朱德站了出来。
他在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对部队指战员指出:大革命失败了,起义军也失败了,但革命依然要继续,要革命的跟着他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中国革命此时就像1905年俄国革命的失败,但终将会迎来1917年革命的胜利!他讲了一个多小时,用自己的勇气和信念鼓舞着沮丧的人们,陈毅也讲了话,提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但能经得起胜利的考验,也能经受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失败的英雄;王尔琢则蓄起胡须,发誓: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
朱总司令在对部队发表讲话
这就是著名的天心圩整顿。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朱德用自己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从此成为这支部队无可争议的领袖。部队被改编为一个纵队,朱德任司令员,陈毅为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为参谋长,下辖一个士兵支队,3个步兵大队,一个特务大队,军官编为一个教导队,这就是两万多人的南昌起义部队的最后火种。
而这一点火种的800人里面,就有3位元帅:朱德、林彪、陈毅。2位大将:粟裕、许光达。8位上将:肖克、周士第、杨成武、杨至成、杨得志、肖华、赵尔陆、赖传珠。还有几十位中将、少将和地方上的领导,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的核心力量之一。
后来,朱德又在组织、纪律、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大庚整编”和“上堡整训”,这就是与毛泽东的“三湾改编”齐名的“赣南三整”。“赣南三整”在解放军发展史上的作用和意义与三湾改编不相上下,可以说是“朱毛”二人分别独自对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进行的宝贵探索和巨大贡献。
井冈山会师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红军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节点
再往后,1928年1月,朱德、陈毅又领导了有百万之众参加的湘南暴动,到1928年4月,800人的队伍已经发展到了2000多正规军和8000多农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此时原井冈山的部队还不到2000人。从此,“朱毛”便化作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鲜明的符号,成为胜利的象征。
朱德从南昌起义队伍的边缘走到了“朱毛红军”的核心,最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无人可以置疑的开国十大元帅之首,正是因为他义无反顾投身革命、舍生忘死追求真理的精神,才能成为人民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印证了一句名言: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关键时刻只有几步。
感谢邀请!历史上知名的元帅和将军太多,我军就有十大元帅,分别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今天给大家讲一下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元帅的绝世情缘。
朱德元帅是四川仪陇县人,1905年,19岁的朱德由长辈做主,娶了比他大两岁的表姐刘氏为妻。但是朱德不喜欢这种封建包办婚姻,自1906年离家求学之后,再也没有见过刘氏。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要接刘氏去北京养老,但刘氏死活不去,于1958年病逝。
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的朱德,参加了昆明的重九起义。到1912年,朱德已经是一名少校军官。这一年26岁的朱德迎娶了18岁的昆明师范学院的女学生萧菊芳,1916年,萧菊芳给朱德剩下了一个儿子,名叫朱琦。1917年,萧菊芳不幸染上了疾病,于1919年病逝。
萧菊芳生病期间,儿子朱琦由朱德抚养。朱德的下属就介绍了自己21岁的堂妹—陈玉珍。陈玉珍就帮助朱德照顾生病的萧菊芳和幼子朱琦。萧菊芳去世之后,朱德和陈玉珍结婚。陈玉珍将朱琦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并奉养送终了朱德的生母。南昌起义后,朱德曾听说陈玉珍被四川军阀杀害了。实际上,陈玉珍一直活到了1967年。
朱德脱离滇军之后,为了寻求救国之道,远赴德国留学,并在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到了苏联,陪朱德一起留学的是一位能说多种语言的19岁四川开江教员贺治华。在留学过程中,二人走到了一起。1926年,贺治华给朱德剩下了一个女儿,取名叫朱敏。后因二人志趣不合而分手。
1928年,朱德和陈毅领导了湘南起义,攻下了湖南的耒阳。朱德娶了当地有名的女秀才、24岁的共产党员伍若兰。伍若兰跟随朱德一起上了井冈山,实现了朱毛会师。井冈山第三次反围剿时,已经怀有身孕的伍若兰掩护朱德突围,在激战中不幸受伤被捕。蒋介石下令砍下了伍若兰的头颅以示众,朱德得知这个消息后声泪俱下。1929年,43岁的朱德军长与17岁的红军女战士康克清结婚,自此以后,一直陪伴在朱德身边。
粟裕大将一个搞笑的。
建国之后粟裕在南京生活了一段时间,闲暇时会陪夫人楚青逛街,他每次都喜欢去一间咖啡馆喝咖啡。楚青也很喜欢这家咖啡馆,她以为终于跟粟裕有了共同的爱好。有一天她便问粟裕:这条街上好几家咖啡馆他为什么也喜欢这一家?粟裕回答:这家咖啡馆位置极佳,在这里部署一个机枪阵地便能封锁整条街道。
我是东岳巍巍汶水幽幽,欢迎评论关注!
刘伯承元帅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他的故事应该在民间广为流传,我今天就讲讲刘帅的最后一战。
抗日战争期间,刘帅所带领 129师是八路军歼敌最多的师,达到40多万人,也创造了双重设伏、神头岭等诸多经典战斗。解放战争期间,刘帅从开头打到了结尾,歼敌五大野战军中第二。
解放战争结束之后,刘帅就到了军事学院教书,很多人都以为他从此远离战争,但是实际上刘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争是“对印反击自卫”战斗。
刘帅在教条风波之后,被迫辞去了南京军事学院院长的职务,转而在1959年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到1962年秋,由于印度方面的挑衅,中国西南形势变得紧张。
1962年9月20日,印度向择绕桥中国边防哨所射击,制造流血事件。为此,毛主席决定对印军入侵决不退让。10月8日,总参谋罗瑞卿召集军委办公会议,报告了印军在边境的蚕食活动和包围解放军哨所的情况,研究东线作战问题。10月12日,印度扬言,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度准备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毛主席认为对印度的反击一战不得不打。
随后,中央军委开会,正式决定由刘伯承挂帅,指挥西藏和新疆的边防部队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成立“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由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主要负责东段指挥;成立“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副军长何家产负责西段指挥。
总长罗瑞卿和军委副主席贺龙、聂荣臻协助刘帅进行总协调。此时刘帅已经近70岁的高龄,所以在中央任命他负责整个对印作战的指挥时,他说自己年纪大了、视力也不好,做个编外参谋。
而实际上刘帅在中印边境上花费了不少的心学。10月17日,毛主席主持召集会议,决定进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对于战斗要怎么打,刘帅的建议是不和敌人正面交锋,绕道后面侧面袭击。刘帅说,青藏高原我没去过。不过根据经验,有水必有路。兵无常势,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路,沿着水流的方向行进,说不定还是一支奇兵呢。
10月20日凌晨我军开启自卫反击,发动克节郎战役,我军采取夜行晓袭的战术,在夜色掩护下穿插、迂回到敌侧翼和背后,在攻击出发地隐蔽待机。驻守克节郎的是印度的王牌第七旅,此战凭借突然袭击和我军顽强的战斗意志,仅仅一天时间就将印军第7旅全旅被歼灭,以后的战斗,印军士气被完全瓦解了。
克节朗战役,包括向达旺方向的追击作战,共歼灭印军1897人,其中毙敌832人,俘1065人,缴获火炮75门,轻重机枪122挺,枪1104支,直升飞机2架。我军伤亡388人,其中伤256人,亡132人。克节朗战役之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但是中国的好意并没有被印度所接受,中国如是进行了第二阶段的战斗准备。
11月14日印军在中印边境再次全线发起进攻,面对印度军队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国政府和中央军委决定再次实施反击。此战印度军队布置在由西山口至邦迪拉公路的一线,印军成一字长蛇配置,看似首尾呼应,其实任人横斩。刘帅戏称这个阵势为“铜头、锡尾、背紧、腹松”。他要求部队避开敌人右翼的坚硬脊梁骨,而从左翼软肚子插进去,直插申隔宗,把长蛇的肚子挑破,再分割歼灭敌人。
11月17日,中国军队进入到指定地点,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让宗——邦迪拉公路,此时印军才发觉我军已多路逼近,彼处于不利地位,遂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还陷于我军合围之中。当日我军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歼来印军一部,一部溃逃。19日,我军占领邦边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
随即我军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11月20日占领查库,查库为中国边防部队反击作战前进最远之点,距中印传统边界线伏特山仅20余公里。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平原。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
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主动后撤。
刘帅在对印度反击战中做出了很多贡献,是对印反击自卫战争的幕后主帅。对这场战争,总参谋长罗瑞卿点评就用了一个字“乱”,而这个“乱”就是从一开始,我军便迂回包抄到了印军身后。指挥这一个“乱”的就是刘帅,“乱”也是我军进展迅速的表现,这一符合中央要求的速战速决。
而也因为次刘帅的身体状态更差了,两年后也就是1964年72岁的刘帅最后一场到中国边疆区域视察边防,也就是这一年,刘帅的眼疾发作,仅存的一颗眼睛也逐渐完全失明,对印度反击自卫战争,也是刘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斗。
1947年年底,经过一年多的内线作战,国民党军损失惨重,但解放区的资源也被严重消耗,解放军面临巨大压力,为了把战争引向国统区,减轻解放区的压力,毛主席及中央军委经过反复研究作出两个重大决策。
第一,即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第二,决定华野外线出击到长江以南,同时策应刘邓大军行动。由华野第1纵队(叶飞)、第4纵队(陶勇)、第6纵队(王必成)三个纵队渡过长江,把战线进一步推向国民党军战略后方。以陈毅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又兼东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实施战略跃进。
不料,1948年1月22日,粟裕上书中央军委,提出南下江南有一定不利因素,而中野和华野两大战略集团经略中原,将有利于打大的歼灭战。粟裕说:
建议三军(刘邓、陈谢和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能较彻底的歼灭敌人一路(我们一军如不担负打援,兵力是够用的),只要邻区能及时协同打援或箝制援敌迟进,歼敌一路是很可能的。
这实际上是对中央军委决策的委婉的反对意见。收到粟裕电报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并未立即改变部署,而于二三月间再次催促华野南下渡江。
结果,粟裕仍然坚持意见,要求在江北打大仗。他在1948年4月18日的复电中指出:
如果在中原不能大量消灭敌之主力,就匆匆忙忙跃进江南,那么江南在无后方的半游击性作战中未必能迅速变成半后方大兵团作战的中原。而且会造成中原空虚,敌人则可以重点防御,机动增援,在我分兵江南、主力削弱的情况下,也难以迅速巩固华北。
收到粟裕电报后,毛主席深感问题重大,于是,1948年5月初,毛主席及中央书记处四大书记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专门听取了粟裕对华东野战军近期作战策略的汇报,经过审慎讨论,决定采纳粟裕的意见,三个纵队暂不过江。
当然,粟裕也向中央立下了军令状:四个月内歼敌10万。
随后,粟裕抓住战机,在1948年7月发起豫东战役,1948年9月发起济南战役,四个月即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20余万人,取得了中原战场的战略主动。
1948年9月,粟裕向中央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经过66天激战,歼敌55万多人,淮海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军的精锐,战役胜利结束后,共产党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全面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1949年初,毛主席在总结淮海战役经验时说:“看来,当初三个纵队不过江是对的。”
电视剧《亮剑》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李云龙打了胜仗,旅长去他团里‘扫荡’,李云龙只好点头哈腰,满脸陪笑的无奈‘出血’。而现实中,这个‘旅长’陈赓与剧中的形象颇有相似之处,有一次他看上人家的好马后,明抢暗夺据为己有,只不过这次吃亏的是开国中将周希汉。
1947年,根据中央军委和主席的指示,陈赓、谢富治大军渡过黄河,配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经略中原。
陈赓将军在我军资历老,功劳大,威望高,他诙谐开朗,机智多谋,上上下下极有人缘,深受大家喜爱。
周希汉也是我军赫赫有名的铁血战将,战场上威风八面,是难得的一员虎将,当时他是‘陈谢兵团’的主力——第10旅旅长。
有一次开作战会议,周希汉策马赶到兵团司令部,陈赓看到了周希汉的马,顿时眼睛一亮,这是一匹纯种的伊犁马,全身雪白,十分难得。
他对这匹马赞不绝口,还骑上遛了两圈,并问周希汉:‘你是从哪里搞来的?我怎么不知道’?
他当然不知道,这是周希汉从13旅旅长陈康那里刚刚抢过来的,陈康生性仗义,豪爽大方,交情一到,要啥给啥,绝无二话。
周希汉也并不小气,但对这匹马实在太喜欢了,要不也不能从陈康手中硬抢——武将爱马是天性。可他也知道,陈赓拿他的东西比拿自家的东西都硬气。
为防止陈赓横刀夺爱,周希汉只能撒谎,于是像模像样地说:‘这是人家的,借来骑几天,过两天就要还回去’。
听了周希汉的话,陈赓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再没说什么。
作战会议开完后,众将各归本部,陈赓大声吩咐警卫员:‘散会了,还不快去给周旅长牵马’!这让周希汉十分纳闷:司令员啥时候变得这样客气了?于是连忙说:‘不用,不用,我自己过去’。
陈赓把他拉住:‘让他们去嘛!你客气什么’?说完与他东拉西扯,没话找话。
不一会儿,警卫员把马牵了过来,周希汉一看傻眼了,这不里是他的伊犁马,明明是陈赓的座骑嘛。
他还在那琢磨呢!陈赓却已怒气冲冲:‘这小鬼吃里扒外,怎么把我的马给你牵来了?我这马可是天下难寻的宝马……,唉!算了,本司令忍痛割爱吧!这匹好马送给你了’!
周希汉这时已反应过来了,连忙说:‘不行,不行……’。
陈赓不容他分说:‘怎么不行!体恤下级,是长官本分,你不用感谢’!说完转头又对着警卫员喊:‘你们愣着干什么?还不伺候周旅长上马’!话音一落,几个小伙子一拥而上,把周希汉架到马上。
陈赓笑着朝周希汉摆摆手:‘周旅长一路平安,好好打仗,下次来我请你吃点好的’。
周希汉心痛欲绝,好好的一匹宝马,让人硬生生的给抢走了,啥也别说了,走吧!
陈赓将军以爱兵如子著称,他与部下嬉笑怒骂,亲如兄弟,但有时的没大没小、‘仗势欺人’也着实让手下众将头疼!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