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三国演义》曹操有很多大败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将军死心追随?

《三国演义》曹操有很多大败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将军死心追随?

2020-09-17 01:01阅读(66)

《三国演义》曹操有很多大败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将军死心追随?普通的将军,有曹操的一次大败仗就足以将弃兵逃了,但是曹操的部下不仅不逃还越发忠心这是为什么

1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汉室腐败无能,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现安徽亳州市),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诛杀董卓后,渐渐\"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先声夺人的优势,他采取\"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多方招揽人才。

他手下人才济济,兵多将广,如有名的谋士很多,如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司马懿等,皆有王佐之才;曹操的的猛将也很多,如典韦,张辽,张郃,徐晃,于禁,乐进,庞德等,还有宗亲曹仁,曹洪,曹真以及夏侯渊、夏侯惇等,大多是文武双全。

在军事上曹操\"自作兵书十余万言\",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深得兵法之要。

他的一生是在征战中度过的,从39岁~53岁的14年间,他指挥作战\"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若神\",经历了大小50余战,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可谓是身经百战,是一位军事实战家,对内先后消灭了杨奉、韩暹、袁绍、袁术、陶谦、吕布,对外征服了南匈奴、乌桓、鲜卑等。

赤壁之战,曹操一生最大的败仗,由于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谋士建议,将战船首尾相连,如覆平地,被孙刘联军在赤壁趁东风采用火攻,火烧战船,几十万士兵命丧黄泉,可谓损失惨重,自此曹操无力东进,完成大一统,导致“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兵败之后,曹操仍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战合肥,逐马超,据关中,平定河西、陇右诸地,巩固了北方统一。

古语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失败,那会有成功,怎么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元芳,你怎么看”,互相关注和点赞@书生意气876 ,评论,互相学习进步。




2

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到头来还不是光杆司令一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曹操打过好多败仗,但将士们反倒是越发忠心,原因就在于曹操过人的管理人才艺术。

一绑定人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很有政治眼光,迎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抢占了政治制高点,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统,这点非常关键。古人讲究名正言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虽然孙权和刘备集团里有人动不动就骂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但没有用,人家曹操就是名正言顺的汉大丞相,跟曹操干就是走正道,有奔头。当时的有志青年都不傻,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济济,能人辈出。在群里的人大多不生二心,没入群的人想方设法加好友入群。

二吸引人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令

曹操作为政治家很清楚,所谓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竞争,所以他颁布“唯才是举”令,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很容易遭人诟病,可曹操不在乎。只要你有能力,能把事情办好,哪怕你贪财吧,好色吧,还是其他方面的毛病,都不是事。其实许多成功的政治家用人时都是这么做的,只不过他们都没像曹操这样明说罢了。这就给许多想投奔曹操的人吃了颗定心丸,放心大胆地干吧,只要有成绩,曹公不会亏待大家的。吸引力非同凡响,直到后来曹魏政权都没出现孙、刘集团人才凋零的现象。

三容纳人才——胸怀宽广

典型的例子就是张绣,宛城一战,曹操损失惨重,爱子曹昂,爱将典韦,侄子曹安民,均死于乱军之中,自己差点小命不保。即便是这样的深仇大恨,后来张绣再次投降时,曹操没有给他算老账,而是既往不咎,委以重任。这种胸怀非一般人能比,将士们都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想让部下不死心塌地都做不到。

四善用人才——知人善用各尽所能

用好人才是最关键的。二袁、吕布、刘表手下能没有人才吗?有,但没用好,结果为人所并。既来之,则安之,曹操用人精准。张辽有帅才,放手使用,逍遥津一战,打得吴人谈辽色变。第一次见到许褚,便说:此吾樊哙也。知道许褚耿直忠诚,便委以贴身护卫工作。后来有个叫徐他的人想刺杀曹操,因畏于许褚武功,候到许褚不值班时发难,不料许褚似乎有心灵感应,立刻回到曹操住所,果然发现刺客正要下手,立即击杀之。曹操去世 ,许褚哭得吐血。

五调动人才——赏罚分明

军中不赏不罚不齐。曹操带军多年,深谙此道。割发代首,因战马失蹄违反军纪,自己主动惩罚自己。现代老是有人拿这个事骂曹操收买人心,古人和今人观念不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是没有权利处置的,“髡”就是剪掉头发的一种刑罚,不像今人可以令人匪夷所思地折腾自己的身体。赏罚分明,虽仇不避,虽亲不加。极大地调动了将士们的积极性,人人争立功,个个奋勇当先。

小结:这五点,足以让那些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想法的人迅速成为曹操的死粉,自然而然地效忠曹操 ,一生无悔。

3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等割据势力,对外降伏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基本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曹操雄才大略,又精通兵法,重贤爱才,跟随他的文臣武将众多,虽然他有时候也打败仗,但是死心塌地的追随曹操的众多,鲜有投降者,为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以下几个原因起了很大的作用:

1、雄才大略,文武全才。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和书法家。将军们对曹操都钦佩折服。曹操有大局观,战略眼光好,在别人都忙着抢地盘的时候,他却抢先一步接走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群雄逐鹿中抢占了战略的制高点。他精通兵法战策,手下的谋士如云,从流如善,善纳谏言。恢复经济上也很有一套方法。打仗总体上也是胜多负少。

2、礼贤下士,不拘一格降人才。曹操是出了名的爱才惜才,不仅是对谋士这样,对武将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举个例子,关羽原本是刘备手下的大将,跟张飞一起与刘备是寝则同席,食则同桌,形影不离。曹操因为惜才爱才,虽说在打败刘备,包围关羽后完全可以杀掉关羽,但是还是让关羽的好友张辽去劝降,最后关羽提出了约法三章,曹操居然全部同意。其中可是有一条是一旦发现刘备的行踪,关羽就要离开曹操去寻找。也就是曹操,换了刘备或者孙权估计谁也不会答应关羽这么苛刻的条件。

3、知人善任,能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能力。曹操起兵初期,主要是以曹家和夏侯家的士族为主,比如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之后的武将几乎都是降将。在使用这些将领上,曹操知人善任,安排的井井有条。比如让张辽负责东线抗击孙权,逍遥津一战,杀的孙权狼狈逃窜,险些被俘。搞得江东听说张辽都头疼,乃至于哄小孩都用张辽的名字。文聘守江夏,也是滴水不漏。曹仁守樊城,关羽愣是攻打不下来。

4、赏罚分明,众将心悦诚服。哪怕是自己犯错误,也会受处罚。有一次行军打仗,路过一片麦地,他下令有践踏麦田者杀无赦。后来自己的马受到惊吓,跑进了麦地,踩坏了很多庄稼,曹操拔出宝剑就要抹脖子处罚自己。后来被手下人阻拦,割须代首,也算是受到了惩罚。因为在古代,毛发受之于父母,是不能随便剪的。奖赏就更不用说了,对于降将关羽,他是上马金、下马银,还给关羽讨封爵位为汉寿亭侯。何况那些死心塌地跟随自己的爱将?

割发代首

曹操一生都在礼贤下士。除了他起兵初期本家曹氏和夏侯氏外,后来的武将几乎都是招降来的,如许褚,典韦,徐晃,于禁,乐进,张绣,张辽,高览,张郃,文聘,庞德,孟达等。

有句俗话说的好,良鸟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正是因为看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礼贤下士等众多优点,这些文臣良将才会死心塌地的追随曹操,哪怕是一时打了败仗。因为本来胜负就是兵家常事,再说曹操每次打了败仗就能很快找到失败的原因,迅速调整策略,扭转局面。

比如,关羽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迅速答应了孙权的所有条件,让孙权从背后偷袭荆州,他又派徐晃领兵阻挡关羽。随着吕蒙的白衣过江,拿下荆州,抄了关羽的后路,徐晃又迅速出兵攻打,关羽一败涂地,最后被抓身亡。

曹操文武全才。

4

这主要和曹操的对待人才方面的手段和策略比其他人要优秀,当时的人才最怕的不是没有主公可以小效力,他们怕的是碰到一个昏庸无能的主公,将自己的才华淹没。曹操这个人对于投奔自己的人才,可以做到知人善用,可以将人才安排在最合适的工作上去。比如说,曹洪善于防守,于是曹操就让他去镇守合肥:许诸有勇无谋,因此曹操就让他做自己的贴身保镖:毛玠为人清廉,因此被任命去选拔官吏。这些例子都表明曹操是一个善于在看清属下的特点之后再进行任命的主公。

5

答2

答:《三国演义》曹操有很多大败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将军死心追随?

我是史迹真相,我来回答“《三国演义》曹操有很多大败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将军死心追随?”的问题。

曹操从兴兵伐董卓起,便杀入到诸侯争雄的战争中。但出师不利,屡战屡败。从小败到大败,经常败得如丧家之犬,落荒而逃。在三国的“竞技场”上,曹操是个屡屡被对手ko的选手;汉献帝初平元年,被徐荣败于汴水(河南荥阳)凫水而逃;建安二年,被张绣秀败于宛城(河南南阳)失爱将典韦、长子曹昂和爱侄曹安国;建安十三年,被孙权败于赤壁,锋锐尽失,退回北方;建安二十四年败于关羽,全军覆没。

按道理说这么一个“常败将军”早就应该“树倒胡孙散”,很难再收拾人心,重振旗鼓。但曹操却越挫越强,其核心的文臣武将,非但没离他而去,反而越加对他赤胆忠心,死心追随,紧紧的围绕在他的周围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最终辅佐他登上了帝王的宝座。

后来的史学家多认为曹操的成功是依靠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也不尽然,董卓也曾“挟天子以令诸侯”,下场怎么样?所以,我认为曹操的成功与个人的超凡魅力和追随者“士为知已者死”的义节情操不无关系:

1,曹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人有大志,就有大胸怀。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便能百折不挠,危难之处,显出英雄本色。没有远大抱负的人,遇到挫折常常会怨天忧人,长吁短叹,精神颓废,情绪恶劣,甚至诿过于人,这种情绪会像瘟疫一样,很快在自己的阵营蔓延开来,导致更坏的结局发生。而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面对失败挫折往往冷静镇定,谈笑如常,指挥若定,鼓励部下,这种精神所带来的后果,那就不一样了。曹操就属于后者,他能在打了败仗后很快就再聚军马,收拾人心,卷土重来,重新激励焕发出将士们的斗志,使他们很快就能从负面的精神情绪中恢复过来,重新投入到新的战斗中。《三国演义》中,你几乎找不到曹操在打了败仗后自乱阵脚,情绪消沉,怨天尤人的场面,更多的是他能马上就从失败的情绪中恢复过来,旁若无事,迅速翻篇,总结经验,以利再战,甚至往往是仰天大笑佩服敌方的谋略攻计,自愧不如,这是多么大的胸襟,有这样的领导人将士们能不受感染?

2,曹操有过人的胆略和勇气。

曹操曾独自一人携利刃,闯入戒备森严的董卓大殿,刺杀董卓,勇气敢比荆轲;他在行事用兵上也常出险招,置身于险境,以求取得出人意料的胜利,胆魄过人。“官渡之战”终于以弱胜强,战胜了孙权,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有这样的领导人在前榜样,官兵们能贪生怕死,畏葸不前吗?

3,曹操在识人用人上更有着超凡的秉赋。

曹操除了有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之外,在识人用人上更有着超过常人的眼光,曹操的这种识人秉赋,使得他的追随者不仅是慑于他的威权,而且能认定他就是值得自已以命相许的人。“士为知己者死”是古代志士人仁所推崇的道德情操。在曹操与他的追随者之间,更是把这种道德情操演绎的荡气回肠,令人感叹不已。曹操虽是一代奸雄,但他在识才、爱才、惜才上,却几乎到了一种痴迷癫狂的地步。长坂坡上,赵云七进七出曹营,损了曹操多少人马,曹操就是下不了射杀赵云的命令,只因他太爱这位白衣猛将了,连敌方的将领,都这样爱惜,何况是自己的手下呢;战宛城,曹操失去了长子曹昂,爱侄曹安国和爱将典韦,但曹操却“吾折爱子、爱侄无痛泪,独号泣典韦也”。人心都是肉长的,将军们看到曹操的这份仁义能不心动吗?曹操能以赤诚待人,懂得欣赏别人,为别人喝彩,使得他的阵营始终战将如云,人才济济,远远超过了蜀、吴,也为他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曹操少骄奢淫逸,能与将士同甘共苦,赏罚公平,言而有信,虽有权谋,却不造作,不掩饰,不扭捏,不作秀,一句“”尚无我,天下不知有多少人想称帝称王”显示了曹操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担当。试问有这样的“知已”领导人,将军们能不死心追随吗?

6

曹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7

曹操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因“拥刘反曹”的创作需要,将曹操塑造成一个野心家、阴谋家的形象。但也抹杀不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作为政治家气度,作为军事家的运筹帷幄。曹操多次打败仗,但将士们的能死心追随,原因如下:

一、刺杀董卓,造成的强大影响力。

汉末,董卓专权暴虐,战乱、天灾,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各路诸侯纷纷讨伐,有识之士也图谋铲除。此时曹操行刺杀董卓之举,胆略超卓。诸侯涌现的时代,曹操无疑是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挟天子以令诸侯,形成的威慑力。

曹操入朝为汉室丞相,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消灭了许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这些举措奠定了曹操的威信。

三、建功立业的宏大目标,形成的感召力。

曹操的志向远大,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他在《观沧海》一诗中写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眼前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如此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怎么能没有人追随呢?

四、曹操广揽人才,付出了宽怀和信任,形成的知遇之恩。

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有时为了得到名将,宁肯付出极大的耐心与代价。对关羽,哭郭嘉,必然会在将士们塑造了很好重人才,善任用,体恤将士的形象。

,失败却不灰心,屡败屡战的英雄气概

曹操一生经历了十余次败仗

曹操最大的一次失败,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建安十三年(208)“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赤壁之战让曹操损失惨重,无奈退回北方,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可能性,即便如此曹操依然还是没有灰心,最终建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总之,曹操以他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影响人,更以他的善权谋善任用笼络人心,也以他才学感染人,因而拥趸者众,效力死追者众。

我是一溪云水,欢迎关注。

8

谢谢邀请!

这个可能是被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作者的倾向误导了,历史上的曹操绝对是三国期间最亮的那颗星,曹操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可以说是一生南征北战,战争肯定是有胜有负,谁也不能是常胜将军,刘备前半生到处寄人篱下,人到中年好不容易有了根据地,一场夷陵之战元气大伤,含恨而死!人生不怕失败,失败了爬不起来才是真正的失败!再说魏武之风怎么会是小肚鸡肠,随便杀人?这些只是小说的杜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迈,这样的心胸怎会没有容人之量?

其次,我们都知道曹操手下文臣武将分了几个派系,第一就是曹家本姓弟子,曹仁曹真先后官拜大将军,绝不是靠同姓而已,黄须儿曹彰,武力超群,曹纯曹休统领虎豹骑,曹魏最精锐的骑兵部队,这一派系忠诚度绝对是没问题的!第二就是夏侯家,夏侯家也算是曹操本家,自己人,所以也可以绝对放心,事实也是,夏侯家随着曹操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夏侯惇夏侯渊武力值在三国群雄中也是数得上的!还有一派就是投降派,是被曹操打败,感恩降伏的,比如张辽,比如庞德,说曹操没有容人之量简直是笑话,罗贯中自己也难圆其说,一方面说曹操小心眼,一方面又描述了关羽的投降,换了一个君主,碰到这样不一心的还会容他?魏武帝曹操绝对是有很强的个人魅力的,在那个年代,更换门庭是很大的忌讳,众英豪嘲讽吕布“三姓家奴”,每次提起吕布都是恼羞成怒,说明随意更换门庭确实被人唾弃,那么既然投降了,再投降别人,这些降将们还是做不到的!

总而言之,战争有胜有负,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曹操依靠自己的才能和个人魅力,紧紧的把一大批人才吸引在自己身旁,终结乱世,功不可没!

9

这说明曹操是个好老板好领导,原因在于,1曹操多次发布举贤令,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不论出身,2曹操做领导赏罚分明,给跟随之人利益,给肉吃,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大汉丞相,代表当时的正统,而且以复兴汉室从战火里拯救黎民百姓统一天下为己任,大家跟随会认为是跟着中央以及正义走路,是义胜4曹操谋略超群,武力整体强大,实力强大,部下服,是智胜,5曹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包容人才,礼贤下士,以诚待人,是德胜,6曹操管理依靠制度,法治严明,大家认为管理公平,是治胜。

10

跟据《三国演义》里的描述来说,曹操虽然打了几次败仗,却依旧有很多将士死心追随的原因,大概有这几点:

占据名分上的正统地位

在古代,受儒家“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思想影响,人们其实是很在意正统名分。纵观三国时期,虽然群雄纷争,但都会尽量给自己找个“正统的名义”。比如:刘表、刘璋,以汉室血统著称,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

而曹操一生,始终没有夺权,不管是担任司空、丞相,还是魏王,他都没有直接称帝,名义上还是汉臣,代表着大汉王朝,代表着正统。

不管别人怎么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还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罢,天子都是在曹操手上的。而更准确的说,曹操代表了朝廷。

而曹操和董卓、李傕、郭汜之流不一样,如果不从后人的上帝视角来看,放在当时,也许大家认同的正统,不是刘氏这种皇族,或者袁氏、孙氏这种军阀,而就是曹操、汉室朝廷。

况且,曹操实力也的确强大,所以“宁为魏公奴”这种话也不是没道理的。曹操其实也在不断地将自己的名号正统化,为朝廷任命了一批传统的大家族后人,比如孔氏,杨彪,荀彧等等。因此得到了大批的追随者。

善于察人,知人善用

曹操对于投奔自己的人才,可以做到知人善用,可以将人才安排在最合适的工作上去。

比如说:曹洪善于防守,于是曹操就让他去镇守合肥;许诸有勇无谋,因此曹操就让他做自己的贴身保镖;毛玠为人清廉,因此被任命去选拔官吏。这些例子都表明,曹操是一个善于在看清属下的特点之后,再进行任命的主公。

其实,在那个时代本不缺人才,当时的人才,最怕的不是没有主公可以效力,而是怕碰到一个昏庸无能的主公,将自己的才华淹没。

当初,郭嘉还没有投奔曹操之前,最先为袁绍效命。但袁绍这个人,表面上看是一个礼贤下士、渴求人才的主公,但实际上,这个人非常的小心眼,他非常嫉妒那些才华在他之上的人。

郭嘉在袁绍的帐中,就因为袁绍的嫉妒,没有得到多少重用;自己给主公提的建议,也没有多少被采纳的。因此,郭嘉离开了袁绍。

后又听说曹操在家乡召集人马,他又去了曹操那里。结果,在他和曹操的一番长谈之后,认定了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己一直在追寻的主公。

由此可见,曹操在面对人才的时候,确实表现出了自己知人善用的一面。大量人才选择跟随他,也就不难理解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曹操在使用人才的时候,还有一个显著地特点,那就是用人不疑。

我们知道,那个时代是一个诸侯混战的时代,一个势力将另一个势力消灭,必然会有很多对方的将领投降,而一般人都会将这些人收服。

但收服归收服,这些投降的将领,大多并不会受到多少的重用,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收到监视和猜忌。而面对投降的将领,曹操却不是这么做的。

曹操知道,如果想要让一个人才死心塌地的为自己卖命,就应该给予他最大程度的信任。那个时代属于乱世,本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依靠,就非常不堪一击,武将和谋士都希望找到一个可以完全信任自己的领导。而曹操,正好可以给他们这种信任。

比如:在下邳之战,张辽被曹操擒获,至死不降。但曹操对于这样一个优秀的将领,并没有像对待吕布那样直接处死,而是对他礼敬有加,又是松绑,又是敬酒。

哪怕曹操这个行为是装出来的,但这也是一种收服人才的有效手段。果然,张辽最终被曹操的这一番诚意所打动,归顺了曹操。

而在张辽归顺了曹操之后,曹操并没有对这个投降的将领,产生任何怀疑,反而重用了他,给予了他非常多的权力和军队,最终甚至将他封为“五子良将”之首。

由此不难看出,曹操对待降将的气魄,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其他诸侯所无法相比的。因此受到将士的死心追随。

赏罚分明

曹操治理军队的特点,就是赏罚分明。比如说,有一次曹操带着部队行军,途径一片百姓的庄稼地,曹操下令所有的人,不许践踏百姓的庄稼,违令者重罚。

结果,将士们没有一个人犯错,曹操自己却因为没有控制好马匹,直接踩到了庄稼上面。于是,曹操二话没说,拔出剑来,将自己的头发割下一大截,作为对自己的惩罚。在那个时候,头发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被视为父母所赐,不敢毁伤;甚至当时有一种刑罚,就是将罪犯的头发割下来。

因此,曹操这次对于自己的惩罚,其实是非常重的,而这也让全军将士都看到了自己主公的赏罚分明。

并且在赏赐方面,曹操也可以做到公平。每次打了胜仗之后,曹操都会按照功劳奖赏将领,而不是像袁绍那样,有了功劳,则全部揽在自己身上;打了败仗,却开始怪罪将领。

在曹操这里,只要你忠心、有能力为他出谋划策、冲锋陷阵,他的奖赏会比其他的诸侯更多,对于犯的小错误也更加大度。

正是由于这几点,使得曹操虽然打了几次败仗,却依旧有很多将士死心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