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源于印度,为什么印度人信印度教?它与佛教有何渊源?:佛教发源于印度,为什么印度人信印度教?它与佛教有何渊源?先来解释一下印度,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对
先来解释一下印度,现在大多数中国人对印度的认知是南亚地区的一个国家。其实,这种对印度的认知是不全面的!
“印度”一名的由来解释有很多,广义上的印度,涵盖了南亚次大陆大多数地区。在英国殖民者来到南亚这片区域之前,历史上的南亚地区从未真正的统一过。孔雀王朝和莫卧儿帝国时期在疆域上基本上做到了统一,但并不完全。是18世纪后,西方列强的侵入,主要是英国殖民者控制了南亚地区,今天的印度主要继承了英属印度的遗产,从印巴分治后独立出来,成为今天的印度共和国,通称印度。
历史上,中国对印度的称呼几经改变。西汉译为“羌独”,东汉称它为“天竺”。唐代玄奘则仔细探讨了天竺的名称,放弃了天竺、身毒、贤豆这些名称,而根据当地发音,称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译名皆源于印度河的梵语名(Sindhu),其波斯语变音为(Hindu)、希腊语变为ινδ?α(India),龟兹语Indaka。
佛教的发源地,更准确的说法是发源于南亚地区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由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在佛教创立的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的内容。而婆罗门教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了印度教的前身。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印度教是在二世纪从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并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
所谓“印度教”是存在于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
印度教与佛教等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印度教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以僧侣贵族为主的第一等级婆罗门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为主的第二等级刹帝利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雅利安人自由平民是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牧、渔、猎等,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第四等级首陀罗,只能从事农、牧、渔、猎等以及其他低贱的职业。
种姓制度规定: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印度教就是印度剥削阶级世袭地统治印度被剥削阶段的工具。婆罗门和刹帝利是印度的剥削阶级,吠舍和首陀罗是印度的被剥削阶级。
至于印度人今天为什么更多的信印度教而不是佛教,是有历史原因的!
早期的印度民众普遍信奉婆罗门教,后来在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22~前187),婆罗门教因佛教与耆那教等的广泛传播曾一度衰落。当时的孔雀王朝有一位著名的君主阿育王,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的知名度在古印度帝王之中是无与伦比的,他对历史的影响同样也可居古印度帝王之首。阿育王时期,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传播!
后来孔雀王朝末期的部将普舍耶密多罗,于公元前180年篡位建立巽伽王朝后,婆罗门教得到复兴。据记载,普舍密多罗曾举行过两次规模盛大的婆罗门教的祭祀──马祭。继巽伽王朝的伽罗维拉王朝亦信奉婆罗门教,在印度“南北朝”分立时,南方的刹塔瓦汉王朝(前281)及案达罗王朝都奉婆罗门教为国教。他们编纂法典,推行种姓制度,举行大规模的祭祀。4世纪笈多王朝崛起后,婆罗门教文化空前繁荣。在笈多诸王统治时,编纂了很多经书、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甚至、的思想内容,崇拜“三神一体”的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并且根据对主神的崇拜创立了各种教派,建立了寺庙等。这样,婆罗门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即新婆罗门教的转化。
印度教和佛教一段时间内在印度不分上下!可是印度的高种姓阶层也就是雅利安人游牧民族,为了奴役印度土著居民,继续保持所谓的种族优越性;在印度教里增加了所谓婆罗门刹帝利等几大种姓是梵天所舒于的优越子民,大力炫耀印度教,而首坨罗贱民等是梵天脚里生出的,天生就是为婆罗门,刹帝利服务的!由于推广力度非常大信仰的人很多。而佛教则宣扬平等,当然是印度高种姓教徒所无法忍受的。所以会被排斥,逐渐被主流社会边缘化!总之,印度教符合印度高种姓利益,而佛教则破坏这种利益分配,所以佛教就被抵制甚至逐渐的退出。
再有一点,从社会经济角度去看,佛教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印度的发展传播中受到了比较大的阻碍。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供养系统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大量出家人成为一个社会阶层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看,无力承担供养这么多非生产人口。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一个负担,他就必然无法在印度维持下去,必然会被其他形式的宗教所取代。总的来说,由于佛教自身的原因,佛教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就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宗教阶段。从整体上看,印度宗教兴衰是经过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这样三个大的阶段。佛教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先是继承和汲取了婆罗门教的合理部分,并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教义,由此奠定了佛教的地位。然后佛教的发展和自身的不足同时也为印度教的兴起提供了基础,佛教这些不完善和不足,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所以,佛教虽然盛行于印度,但最终在印度没有流行下来。从印度佛教史可以看出,伊斯兰入侵是印度佛教灭亡的直接原因。
根据印度史的记载,入侵者对于原印度佛教徒,尤其是出家比丘,给予了“要么改信要么死”的对待,印度佛教才会被如此“一刀切”地灭亡。佛教的传播,其实主要仰赖于僧团。而原有僧人既被杀灭,新人不敢出家做和尚,佛教遂渐渐在印度根绝。
四个印度佛教灭亡的原因:
一、支持佛教的政权崩溃倒台,二、伊斯兰教势力大举入侵,三、受得印度本地宗教——印度教的排遣,四、佛教的思想太出世化或太学术高层化、不能与社会底层人群结轨。
第一因素:印度佛教自从佛世就得到了频婆娑罗等贤王的大力支持,后来的孔雀王朝的贤王——阿育王、贵霜王朝中的迦腻色迦王、笈多王朝的帝日王、还有戒日王及后来的波罗王朝的大力支持,让佛教在印度得以发展于社会而无阻,曾经都达到顶盛时期。但是世事无常,一再支持佛教事业发展的波罗王朝经过几百年的执政后,因国力军力渐渐衰退,最后被入侵印度的伊斯兰教军队势力打败而崩溃,随着佛教就面临着被反佛教的政权严重打击、破坏,最终让佛教在印度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第二因素:伊斯兰教军队大举入侵印度,据历料记载,公元12世纪末,伊斯兰教大举攻入印度的比哈尔(即佛教的中心地带摩竭陀)和孟加拉一带,以圣战为由的伊萨教徒无恶不作,大举肆意的破坏、洗劫、烧毁了当时印度佛教的四大寺等所有佛教寺院,此时的僧侣要么被杀,要么逃跑,要么还俗。据明代西藏史学家多罗那他说:超岩寺最后的座主释迦师利最后跑到了东孟加拉,经过三年后前往西藏;这标志着在印度佛教在本土没生存基地,并且导致佛教在印度消亡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因素:由印度教学者商竭罗,重整《吠陀经》,大力宣说梵我合一之思想,反对佛教的无神论,并在当时印度建立起四个基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个教团”的印度教组织,势力日长,渐渐普及印度全境,他们的思想被社会普遍人群所接受,从而形成了印度在民间流传的主流文化,最终也成为佛教最有力的反对者和破坏者,他们主要是破坏佛教的再生资源,或佛教的社会资源。
第四因素:由于佛教身为出世间的宗教,拥有与社会一线割开的教团组织所致,佛教虽拥有如那兰陀,超岩寺那样巨大的僧院,封闭式的高级僧院学府只适合于僧人及当时社会名流学习之用,此法必然脱离于基层社会而得不到社会的爱戴与支持,形成佛教孤立无缘的局面,因此教团势力缩小,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日益减少,渐渐的被社会所淘汰。
印度教为什么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在印度的影响超过任何宗教呢?除了吸收各教经验、革新教义和有理论作指导外,还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种姓制度广泛、有力地支持着它。印度教教义规定:教徒必须是一定种姓的成员并遵守有关种姓制度的规则和习惯,印度教维护种姓制度。因此,它自然得到坚持种姓制度的成员们的支持。
第二、印度教教义有很大的伸缩性,因此适应性很强。一些地区的地方神本来只有地方的独特性,不属于印度教,但一下子即可解释为印度教一个主神的化身或仆从,就把它也归入了印度教。
第三、支持各国统治集团,因而也得到各国统治集团的保护和支持。印度教教义宣扬,人的行为道德与否,要看与统治阶级法律要求是否相合,宣称每一个人都要按照法律对于不同人的要求行事,完成自己的社会职责。这对维护各国统治集团是有极大帮助的,所以它也就得到了统治集团的支持。
第四、印度教把自己植根于印度封建社会之中,容易被人们接受。印度教除社会既成关系外,对其信徒几乎并无其它宗教束缚。
由于国内对印度教介绍和传播的内容不多,更多的信息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分享!
不管怎样,都要对别人信仰的宗教报以尊敬和包容,宗教信仰是每个人的自由!
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佛教固然发源于印度,但时至今日,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影响已然可以忽略不计。首先,咱们回顾到吴承恩那个时代,西天的佛世界,也就是印度本土的佛教,已然衰微。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玄奘取经归来之后,一种崭新的宗教从西北方向传入,佛教,成为他们的大敌!
这全新的宗教,便是伊斯兰教。
在唐朝中后期,一个叫做大食的国度,攻入佛教世界,大唐曾经战无不胜的远征军翻越葱岭,深入七百余里,在一个叫做怛罗斯遭遇惨败!自然唐朝还能卷土重来可是安史之乱的发生令大唐天子再无西顾的可能此时,抵御大食人东进的,是青藏高原的吐蕃。
据说吐蕃曾三战三胜,最终却分崩离析。而西域的舞台之上,继续变换着角色西辽、花剌子模,蒙古的西征演员上来又下去,佛教却在此消失。
印度河这边,入侵来得稍微晚一些,来自阿富汗的苏丹王,屠杀僧人 掠夺财物 将寺院夷为平地直到旁遮普完全绿化佛教彻底绝迹。当南宋与金对峙,恒河世界也遭遇入侵,玄奘曾经留学的那烂陀寺以及其他所有的寺庙都被摧毁,连寺庙石块都被抛入河中僧侣,要么被屠杀、要么逃亡尼泊尔、缅甸、柬埔寨和中国,是他们的归宿。
到14世纪,佛教的痕迹,已然在南亚大陆被基本抹除。印度佛像,全部被断头、断手、断脚、断鼻、断耳……征服者屠戮一切逃亡的和尚,纵然想返回故土,也无力重振而此时,西游记正在中国写成,吴承恩说,有只神通广大的猴子,护送虔诚的和尚去西天取经。对此,印度人的回答只能是:别逗了,西天早就没佛啦!
当然,印度人还是保留了自己的宗教,那便是原来的婆罗门教,演变之后以印度教的面目重新出现,与伊斯兰教一起,成为南亚的两大主流宗教。
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三个内容,第一是佛教在印度的衰落,第二是印度目前的宗教信仰状况,第三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关系。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看。内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僧团的分裂。佛陀去世100年之后,僧团分裂为上座和大众两部。之后两部进一步分裂,形成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部派。公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将之前的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分裂导致佛教的势力分散,为之后的衰落埋下了种子。第二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为了迎合统治者和民众需求,日益婆罗门化。但并没有扭转衰落的趋势,反而导致信徒最后被婆罗门教吸收。
外部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没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佛教在印度的发展,非常依赖政府的支持。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和贵霜王朝的迦腻色伽王,对佛教早期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但是之后,再没有出现这样能够以强大国力为基础推动佛教发展的国王。第二,婆罗门教的复兴。婆罗门教是印度最传统的宗教,历史比佛教更为悠久。在民间的基础最为深厚。公元八世纪左右,著名婆罗门教学者商羯罗系统化地批判了佛教思想。此举振兴了婆罗门教,也沉重打击了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婆罗门教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来被称为印度教。第三,伊斯兰教化的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这是对佛教发展的最后一击。此时印度佛教发展已经式微,在政府的宗教围剿政策下很快灭亡。
印度目前的宗教信仰状况是比较驳杂的。印度教是主体宗教,信众约占印度总人口的七成左右。伊斯兰教是第二大宗教,信众约占总人口的两成左右。其他各大宗教合起来约占一成。其中佛教徒的数量不到1%,且大部分兼信印度教。这些佛教徒都是近代以来,周边国家佛教回传至印度收拢的信徒。
佛教和印度教渊源很深。首先,两者文化同源。都是古代印度文化的产物。两者的经典当中有很多同样的概念和事物。其次,佛教最开始是作为婆罗门教的反对者而形成的。比如佛教的众生平等观念,实际上是对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的批判。最后,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既相互斗争,也相互借鉴。佛教发展的中后期,大乘佛教,尤其是密教,吸收了大量的婆罗门教的仪式仪轨。而婆罗门教的复兴人商羯罗,也吸收了大乘佛教代表人物龙树的思想。
首先纠正一点,佛教起源于尼泊尔,从印度开始盛行。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第一,佛教的特有的修行方式应该是佛教在印度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释迦牟尼佛规定出家人不得从事生产活动,只能靠乞讨维持生命.这当然是出于如何更好地进行佛家修行的的考虑.有他的合理性.但是从社会经济角度去看,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出家人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时就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看,无力承担供养这么多非生产人口.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一个负担,他就必然无法在印度维持下去,必然会被其他形式的宗教所取代. 实际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同样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佛教在唐朝的传播相当广泛,但也遇到几次朝廷主动发起的大规模的\"灭佛\".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佛教随着佛教信徒增加而社会负担也在增加,同时社会矛盾也在激化有直接关系.朝廷为了化解社会矛盾,只能限制佛教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佛教在以后的发展中,主动废除了释迦牟尼佛的这个规定.现在任何一个佛教寺院都把僧侣从事劳动作为必须的功课,而且设立在偏僻地区的寺院,僧侣则必须从事农业劳动.这在印度佛教是不可能的. 中国佛教以自食其力为生存之道,是中国佛教传承下来并融合于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印度佛教则没有改变,最终为印度社会所排斥. 实际上还可以举有一个现实的例子.我国西藏地区为佛教密宗的传播地区.密宗的僧侣是不从事生产的.而根据历史统计,西藏地区在唐朝时人口为一千多万,而到上个世纪初,人口只有一百多万.而且与这一百多万人口相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僧侣阶层和一个停滞在农奴社会的社会形态. 第二,早期佛教的教义是不完善的,印度对待这个不完善的方法是将佛教淘汰,而中国则将佛教教义完善. 这个实际不用更多解释了.一般宗教学者都公认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佛教的禅宗的思想,完成了佛教的最高发展阶段.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禅宗的思想代表着佛教的最高阶段. 但在印度,实际上是没有人从事对佛教理论的发展工作.无论是大乘佛教或者是小乘佛教,都停留在对佛经的解释上.这种在理论上停滞的状态必然无法抵御新的宗教的产生. 佛教教义中这些不完善的问题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比如佛教的六道轮回理论无法回答为什么现在人口越来越多的现象.人们无法理解今天这么多增加的人口是从哪道轮回来的.再比如出家人与赡养父母义务之间的矛盾问题.出家人以化缘乞讨为生,如何赡养父母呢? 总的来说,由于佛教自身的原因,佛教在印度宗教发展史上就成为一个承前启后的宗教阶段. 从整体上看,印度宗教是经过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这样三个大的阶段.佛教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先是继承和汲取了婆罗门教的合理部分,并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教义,由此奠定了佛教的地位.然后佛教的发展和自身的不足同时也为印度教的兴起提供了基础. 佛教这些不完善和不足,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消亡.所以,佛教虽然盛行于印度,但最终在印度没有流行下来.而这些不完善和不足在中国则是在同中华文明的相互融合中得到了弥补,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其实题目稍微有点问题,佛教并不发源于印度,而是古印度。古印度的范畴并不仅仅是现在的印度这个国家,它还包括了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等国家在内,也就是说古印度并不是某个国家,而是一堆国家的总称,类似“江南”不是某个省一样,古印度的主要特征是:种姓制度。
所谓“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种极为标志性的社会体系,其以“血统论”为理论基础,把人分成四等,从高到低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婆罗门主要是王族和祭司集团,处于社会的最顶端,是统治阶层;
刹帝利主要是军政贵族集团,负责拱卫婆罗门;
吠舍主要是农民和商人,负责纳税;
首陀罗主要是原始土著,负责一切脏活累活,是最低贱的阶层。
四个种姓之间不允许互换身份,不允许通婚,出生时是哪个阶层,终身都是这个阶层,这个制度一直到1947年才被废止,可见它在印度是有多么地深入人心。
说到这,婆罗门教可以登场了,顾名思义,这个宗教就是由“婆罗门”这个种姓创建的,是一种统治民众的工具,也就是现在印度教的前身。
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有四个:业报轮回、祭祀万能、吠陀天启、梵我合一。
先说第一个“业报轮回”的意思:掌控这个世界的神秘力量叫“业力”,四个种族的生死全部处于“业力”的作用之下,无法自行摆脱,永远在“六道轮回”中循环往复。可以想象,这个教义无疑是最符合统治阶层口味的,如果大家都信这一套,那么社会阶层固化,每个人都安分守己,认命从运,社会将会无比和谐美满——这是不是让你想到了西周的“宗法制”?
简单地说一下第二和第三条教义,所谓“祭祀万能”,就是说要特别重视祭祀这个活动,这个是所有宗教的一个共性;所谓“吠陀天启”,就是说婆罗门教以《吠陀经》为最高经典,“天启”的意思就是“神的启示”。
重点说一下第四条“梵我合一”这个教义。
婆罗门教是个多神崇拜的宗教,教内有三个最高的主神,分别是:梵天、毗湿奴、湿婆。
梵天是创世神,是一切的主宰;毗湿奴是守护神,拯救世间的危难;湿婆是毁灭神,破坏世间的一切,在印度,很多人都供奉湿婆神,他的坐骑是一头牛,所以印度人不杀牛、不吃牛肉的传统就是源于对湿婆神的崇拜。
前面说到,在婆罗门教看来,万事万物都处于业力之中,无法解脱,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由于梵天是一切的主宰,自然也就是业力的主宰,梵天可以跳出轮回,如果你能与梵天合一,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你就也可以跳出轮回,摆脱业力的束缚,达到永生,这就是“梵我合一”。
换句话说,印度人从梵天神这里提炼出了一个叫“梵”的东西,认为它是这个世界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究极真理,而作为凡人的我们,需要通过努力的修行来达到这种境界。这个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朱熹提出的“天理”,看一看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的修行方式,是不是觉得和“梵我合一”非常像?其实二者确实有渊源,这里先埋个扣儿,文章的最后还会说到。
总结一下:婆罗门教认为,世界处于“业报轮回”之中不断变化,只有“梵”是永恒的,而“我”要想摆脱轮回,达到永生,唯一的途径就是“梵我合一”。
婆罗门教在古印度流传开来后,其教义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了印度人的脑海里,可是,无论统治阶层怎样束缚思想,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出现反弹,此时就会产生思想大爆发,人类第一次思想大爆发是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这个时期欧洲出现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贤哲,中国出现了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而在古印度,出现了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佛教,这个时期被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
“释迦牟尼”是个尊称,他的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履历大家都很清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属于刹帝利种姓,29岁那年出家修行,35岁大彻大悟,创立佛教(其实他活着的时候还没有“佛教”这一说,他死后很久才逐渐形成了佛教),他的尊号有很多,释迦牟尼、如来佛、世尊等等,为了表述方便,我在此使用他最常见的尊号:佛陀。
在佛陀生活的年代里,古印度涌现出了一大批与婆罗门教的教义所对立的思想流派,史称“沙门思潮”,佛陀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在当时并不是影响力最大的,但是千年之后来看,他的思想却是其中最鹤立鸡群的。
既然佛陀的思想是反对婆罗门教的,那么我们就来具体看看他在哪些地方唱了反调。
首先是第一个前提“业报轮回”,从后世的记载和诸多佛经来看,佛陀并没有否认这个前提,证据就是佛教“四谛”(“谛”就是真谛的意思)之一的“苦谛”,意思就是说人世间一切皆苦,连享乐都是苦的,因为世人全部都处于业力的作用之下,无法解脱,永远轮回,借用大家很熟知的一句话,叫:苦海无边。所以佛陀是反对自杀的,因为自杀无法中断业力,依旧处于六道轮回之中,是为“有漏皆苦”。
其次是第二个前提“梵天永恒”,这一条明显佛陀是反对的,证据就是他亲口说的一句话:“诸行无常”,意思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方生方灭,变幻无常的,不存在一个叫“梵”的恒常不变的东西,连梵天神也无法永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佛陀其实是个无神论者。
最后是结论“梵我合一”,这一条是佛陀思想与婆罗门教教义根本冲突的地方,婆罗门教认为存在着主宰者,那就是梵天,而佛陀认为,没有梵天,也没有我,没有任何东西能主宰你,包括你自己也不能主宰你,因为你认为的这个“你”,其实是不存在的,这叫做“诸法无我”,想要脱离苦海,唯一的办法不是“梵我合一”,而是“涅槃寂静”。
所以说,由于古印度的种姓制根深蒂固,所以反对种姓制度的佛教,自然会受到打压,而古印度佛教本身又由于内部不团结,自始至终无法形成统一的大势力,终于还是败给了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其中一部分被后者给同化了,而另一部分在公元13~16世纪(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南宋至明朝中叶)被穆斯林建立的德里苏丹国给灭掉了,所以今天你在印度已经很难找到佛教徒了。
本篇为“千古名将英雄梦”特约作者“大器晚橙”所作,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谢邀。佛教起源于印度兴盛于印度,至今印度都保留着许多佛教遗迹,其中就有5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奇怪的是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信仰佛教的越来越少,今天的佛教在印度成了小众宗教,教徒只要800万人左右,印度人口远远超过缅甸泰国,但是佛教教徒却小于两国,甚至都少于日本。
佛教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印度教的兴起。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综合了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各种宗教,是一个综合性新教,一出现就得到了印度上层人物和王孙贵族们的支持。它继承了婆罗门教的教义,也有造业、因果和轮回的观点。印度教发明了一套新的神灵系统,也就是三大主神“湿婆、梵天、毗湿奴”,并把他们和印度本土形形色色的神灵和英雄联系在一起。
印度佛教允许教徒在信仰佛教的基础上同时也可以信仰本地的神灵,只要不把本地的神灵放在中心位置就行。而印度教相反,他们认为这些本地神灵和英雄归根结底是印度教三大主神的儿子或者是化身或者是变形,总之是另一种存在,这种说法极大地扩大了印度教在底层人民中的影响力。印度教区别于佛教的还有一点,就是相对于佛教的众生平等,印度教更契合种姓制度和世袭的职业分工。印度教的精英婆罗门阶层比起相对出世的佛教,不仅不需要民众的布施即可自给自足,这是佛教在教义上失去对民众的吸引力后,印度教能够迅速取而代之的主要原因。
不想再说这个问题了,明明是尼泊尔,都说是印度。。。也懒得犟了,但重要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地区的佛法,和原始佛教在修行上,教义上,不尽相同,中国底蕴极为浓厚,还把蕴含中国底蕴的佛法传到朝鲜和日本乃至美国。。。我不想说佛教的八大宗,南传,北传,藏传,都是中国人的,或者尼泊尔的,更不想昧着良心说是印度的。。。因为如果佛陀当初还有对王位的执着,对国界,肤色的分别见,还在二元对立的矛盾思想中挣扎,就不会成佛。。。所以,讨论佛教是哪个国家的,根本不是佛教内部的人,都是带有欲望(虚荣心),目地(政治)~的一些门外汉。。。
印度是一个信奉多种宗教的国家,影响最大的是佛教,创立最早的是婆罗门教.你能否想到, 印度教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 贵族 湿婆 成千上万 一元论 痛苦 哲学 十名教团
印度教为什么在很长的一个 历史阶段 种姓制度 人的行为 印度教
严格意义上佛教起源于尼泊尔。古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一样曾向外辐射,最鼎盛时期的古印度文明一度覆盖了南亚次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这其中也包括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换句话说:佛祖诞生地属于古印度文明覆盖的地区,但不属于今天的印度共和国,这就好比韩国、日本、越南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但不属于中国。
虽然佛教发源于今天的尼泊尔境内,但毕竟这里在当时属于古印度文明覆盖地区,所以佛教很快在全印度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我国著名的西行求法僧人玄奘求取真经的那烂陀寺就在今天的印度境内,这意味着印度的确曾一度是佛法昌盛的国家。那么如今的印度有多少人信仰佛教呢?根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82%左右的人口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 .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 。为什么曾一度佛法昌盛的印度如今信佛的人连1%都不到?
事实上在佛教兴起前印度次大陆就已经衍化诞生了一种强势宗教——婆罗门教。说起婆罗门教的来历其实和史前印度的人口变化有关:事实上目前印度境内的主体民族并不是印度次大陆的土著居民,而是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古印度文明的最早发源地是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文明,但雅利安人翻越兴都库什山从西北征服了印度,被征服的达罗毗荼成为雅利安人的奴隶,与此同时雅利安人内部的阶级分化也日益严重——大量贫困者被迫卖身为奴,于是逐渐形成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雅利安贵族为维持对奴隶的统治发明了吠陀教,这一宗教以等级森严著称——把人分为4大种姓:最高级的婆罗门由教士和学者构成,次一等的刹帝利有贵族和战士组成,吠舍主要由农民、工匠、商贩构成,最低贱的奴隶则被称为首陀罗,这就是印度种姓制的由来。之后吠陀教逐渐演变为婆罗门教,但森严的等级制一直未能改变。
公元4世纪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因有感于人世艰难而苦心求法,最终在菩提树下顿悟,于是开宗立派创立佛教。但严格意义上此时的佛教可能像我国的儒家学派、道家学派一样称之为佛家更合适,因为此时的佛家弟子实际上是无神论信仰者——此时的释迦牟尼只是被作为佛家创始人而尊崇,并没被神化。他们所要推翻的是婆罗门教的阶级观念,提倡众生平等,这时的佛教思想还很难称之为宗教,事实上佛家和道家一样经历了一段从学派思想向宗教过渡的过程。甚至有人至今坚称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追求众生平等的世界观,至于佛教是不是宗教专业的佛学家会为我们解答,在此我不做过多的阐述。
佛教在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时期得到发扬光大,一度力压婆罗门教而成为印度国教,至今印度国旗中间那个法轮其实就是指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弘扬佛法的功绩。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大力弘扬佛法其实有很现实的政治目的:孔雀王朝的祖先是给前朝国王饲养孔雀的奴隶出身(大致可以理解为印度的朱元璋),从奴隶到一国之君的经历固然传奇,但在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中孔雀王朝皇室属于首陀罗种姓,属于受歧视对象,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孔雀王朝需要一种足以和婆罗门教分庭抗礼的思想工具,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教自然符合孔雀王朝的需要;贵霜王朝的祖先原本是居住在甘肃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部族,因为被匈奴击败而西迁中亚,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留在当地的希腊人、马其顿人通婚逐渐形成一个混血民族,这个民族后来征服了印度北部绝大部分地区,作为外来民族的贵霜王朝同样希望淡化国内民族、阶级之间的矛盾,于是也选择大力弘扬佛法
然而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的做法其实是损害了雅利安贵族(也就是婆罗门教体系中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两大种姓)的利益的,当王朝处于鼎盛阶段这些贵族不敢造次,可一旦王朝进入动乱时期贵族们就再也压抑不住恢复自己昔日特权阶级地位的冲动。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印度教的横空出世令贵族们看到了制衡佛教众生平等观念的思想利器,于是很快开始大力提倡。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身为出世间的宗教,拥有与社会一线割开的教团组织——佛教虽拥有如那兰陀,超岩寺那样巨大的僧院,但封闭式的高级僧院学府只适合于僧人及当时社会名流学习之用,此法必然脱离于基层社会而得不到社会的爱戴与支持,形成佛教孤立无缘的局面,因此教团势力缩小,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日益减少,渐渐的被社会所淘汰。
事实上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印度教是在二世纪从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
正当印度教日益壮大,佛教日渐式微之际一股新的势力来到了印度次大陆:皈依了伊斯兰教的中亚突厥人像当年的雅利安人和大月氏人一样涌入印度次大陆。公元12世纪末伊斯兰教大举攻入印度的比哈尔(即佛教的中心地带摩竭陀)和孟加拉一带,以圣战为由的伊斯兰教徒出于宗教原因大举肆意的破坏、洗劫、烧毁了当时印度佛教的四大寺等所有佛教寺院,此时的僧侣要么被杀,要么逃跑,要么还俗。据明代西藏史学家多罗那他说:超岩寺最后的座主释迦师利最后跑到了东孟加拉,经过三年后前往西藏;这标志着在印度佛教在本土没生存基地,并且导致佛教在印度消亡的最主要原因。
佛教发源地不是印度,而是尼泊尔。释迦牟尼是尼泊尔人。
现在的印度也不是古印度所在地,古印度是在印度河流域,而那是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现在的印度是在恒河流域,完全不是一回事!
古印度的佛教,随着外族入侵已经消失了。现在的印度教源于婆罗门教,与佛教也没有太多的联系了。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