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多尔衮执掌朝政时,索尼、鳌拜等大臣在干什么?

多尔衮执掌朝政时,索尼、鳌拜等大臣在干什么?

2020-09-16 09:01阅读(69)

多尔衮执掌朝政时,索尼、鳌拜等大臣在干什么?:多尔衮为摄政王时,曾经的眼中钉索尼、鳌拜可想而知会是什么处境,一句话形容就是,打压打压再打压。1643年皇太

1

多尔衮为摄政王时,曾经的眼中钉索尼、鳌拜可想而知会是什么处境,一句话形容就是,打压打压再打压。

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没留遗诏。皇位继承人问题摆到了桌面上。当时,分为三派,首先是皇太极长子豪格,他是最有希望的继承人。皇太极原来的两黄旗将领是他坚定的支持者,主要骨干就是八大臣: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八人“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

然后是睿亲王多尔衮战功赫赫,两白旗支持他,他的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为他助威。

最后一派是没实力,有资格的代善、济尔哈朗等一些吃瓜群众,跟着和稀泥的。

九月二十六日,各大王公贝勒在崇政殿召开王位继承人竞聘大会,鳌拜、索尼刚说了一句“立皇子”,直接被多尔衮轰出去了。多尔衮说:“这是王公大臣的会议,你们是什么东西?”,于是,索尼、鳌拜等在门外等候。崇政殿里面剑拔弩张,索尼、鳌拜在门口也没闲着,他们利用职权将八旗卫队和两黄旗调来包围了崇政殿。并在外面高呼“立皇子”。豪格得到了舆论,家族,禁军的三方面支持,优势巨大。

多尔衮眼见大势已去,豪格已稳操胜券,谁也没想到这时候,剧情发生了反转。豪格不知道怎么回事脑袋短路了,假客气上了:“我德浅福薄,不能胜任,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多尔衮立刻来了精神,得理不饶人,“他自己说的他不行,这可不赖我,他没资格再竞选了”。

豪格估计肠子都悔青了。门外的索尼、鳌拜等也是在心里把豪格骂了一万遍猪脑子。虽然豪格不行了,但现在有优势,不能让多尔衮得逞。于是鳌拜等人按剑离席说了下面一番话:

“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表面上是效忠先帝,实际是对多尔衮赤裸裸的“亮刃”。多尔衮没办法,毕竟清军还没入关,大明王朝还存在,现在真发生冲突,损失的是大清。最后,和稀泥的济尔哈朗提出个建议,取个折中的办法,双方各退一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为皇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被选为摄政王。

这下鳌拜、索尼和多尔衮的梁子算结下了。可以说是他们几个从中作梗把多尔衮的皇位搞丢了,多尔衮当上摄政王之后,便开始有计划的打压他们。

内部瓦解“八大臣”

八大臣内部在豪格失败后,有人迅速审时度势,向多尔衮靠拢,第一个就是拜音图,他以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为投名状,多尔衮就此扳倒济尔哈朗,成为了唯一一个摄政王,开始掌控朝局。

紧接着何洛会叛变,谭泰、冷僧机被下狱,二人早就想放弃抵抗了,也投降了多尔衮。

软硬兼施

鳌拜和索尼誓死不降,多尔衮曾想拉拢索尼但索尼拒绝了。


叛变的谭泰首先告发索尼把内库的漆琴私自赠与他人,这本来是些小事,但在有心人眼里,这就是证据,于是,索尼被削去爵位。

又过了几年,贝子屯齐诬告索尼与图赖等人谋立肃亲王豪格,多尔衮立即将索尼夺官抄家,撵到昭陵给先帝守灵去。这样两下索尼就被多尔衮废了。

有功不赏,无事生非

多尔衮知道鳌拜又臭又硬,不可能反水,也不招降了,直接打压。

鳌拜在征讨李自成的战斗中立有大功,被封为“一等昂邦章京”。但这丝毫不能改变多尔衮对他的看法。

多尔衮的亲哥哥阿济格私底下总叫顺治“孺子”,被人举报。多尔衮让阿济格做检查并全军通报,表面上是惩罚阿济格,实际是在羞辱顺治。让鳌拜和谭泰(当时未叛变)召集部下,聆听阿济格“检讨”。鳌拜和谭泰知道不是好事,就未执行。

这下被多尔衮抓住把柄,敢违抗圣旨?结果,鳌拜撤职并罚银100两,打李自成立的战功再不能提。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648年,多尔衮又想起鳌拜了,你鳌拜不是能打吗?派鳌拜跟豪格去打张献忠,鳌拜又立功了,不仅大败张献忠,还斩杀了张献忠。可还没等到家,诏书就来了。参领希尔良有冒功领赏的行为,鳌拜你也连坐,没跑。被多尔衮以勘察不实的罪名,削去职位,又罚银100两,斩张献忠这功劳也不算了。

没过一个月贝子屯齐告济尔哈朗,鳌拜又被揪出来,被告发曾谋立肃亲王豪格,应被处死,但鳌拜功劳太大,多尔衮又改为了罚银自赎。

没过几天,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调动两黄旗逼宫多尔衮的事,罪名叫“擅发兵丁守门”。鳌拜本应被判处死刑,又改为革职为民。

1650年,多尔衮腿受伤了,在河北滦平养伤,暗示顺治皇帝应来看望他,顺治听到消息亲自前去看望多尔衮,多尔衮很高兴,在皇帝走后,却故意责备给皇帝报信的大臣。最后想方设法连接上了鳌拜家的WiFi,又以包庇罪判处鳌拜死刑,后又改为,罚款,彻底降为平民。鳌拜由“一等昂邦章京”一路电梯式下落成平民,鳌拜快被压的喘不过气。

所以多尔衮时期,索尼鳌拜一直在忙着自保,应对打压。直到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去世,鳌拜和索尼才解除了警报。顺治亲政后,重用索尼、鳌拜,两人也得以从新回到政治舞台,并在顺治驾崩时成为辅政大臣,达到了官场生涯的巅峰。

2

清顺治元年(1644年)到顺治七年(1650年),这段时间在清朝历史上,被称为“多尔衮专政时期”,顺治小皇帝名义上是王朝的君主,但是实际上,最高权力却掌握在多尔衮手中,而他也是整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多尔衮所采取了“一抬一打”的政治策略。

所谓“一抬”,即积极扶持其手中的两白旗势力,不仅他的两位同父同母的亲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在朝中的权势与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包括苏克萨哈等人在内的一众两白旗将领和官员,也得到了重用,把持着朝廷的要害部门与岗位。

与之相对应的“一打”,即打击除两白旗外的其他政敌势力,特别是在皇太极去世后群龙无首的两黄旗势力,遭到的多尔衮的分化瓦解与无情打压。他们中有的选择了屈服于多尔衮的威严之下,并成为其打击政敌的“帮凶”。但是更多的人却依旧选择了同多尔衮继续对抗,索尼、鳌拜等人便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当然,等待着他们的,也只能是多尔衮更加残酷的打击与报复。


皇太极去世后的皇位争夺战,为多尔衮之后的“报复”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去世,由于其生前并未就继位人的问题做出任何的安排,随之而来的便是长达十七天的皇位争夺战。

起初皇位是在睿亲王多尔衮与皇太子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

前文中也提到了,此时的多尔衮坐拥两白旗的支持,即八旗中实力最为强盛、由多铎统领的镶白旗,以及实力仅次于镶白旗与镶蓝旗,排名第三,由多尔衮亲领的正白旗,故其整体的支持力量非常的强大。

而在皇太极去世后,以索尼、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八人为代表的两黄旗高级将领坚决拥立豪格称帝。豪格在得到两黄旗支持的情况下,手中还掌握着正蓝旗,论实力与得到两白旗拥护的多尔衮不相上下。

除此之外,掌握两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与手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选择支持豪格,这就使得豪格占有了绝对的主动权。

只不过,豪格的一句话瞬间让几乎到手的皇位就此与他擦肩而过。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

而就当场面再度陷入僵局的时候,索尼与鳌拜率先站了出来。

“吾辈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

可以说这样几乎于武力威胁的话语给了当时在场所有人以巨大压力,况且,此时的阿济格已经离开了会场,很明显是去调兵遣将,八旗内部的“火并”看似即将是无法避免。

在如此危急局面下,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先提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永福宫庄妃所生的福临继承皇位,随即得到了多尔衮以及其他在场所有人的认同。

就这样,年仅五岁的福临可以说是“阴错阳差”般的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顺治皇帝。

与此同时,郑亲王济尔哈朗,凭借其在皇太极时期百官中排行第二的身份,以及对于顺治登基的拥立之功,成为了第一辅政王;多尔衮也凭借其在朝中的地位以及此前的功绩,成为了第二辅政王。

而伴随着顺治皇帝的登基,多尔衮也就此开启了他的“报复”行动,并且就此开始一步步走上权力的巅峰。


此前支持豪格的众人,无一例外的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压。

顺治皇帝登基之初,济尔哈朗凭借第一辅政王的身份,地位是高于多尔衮的。然而,济尔哈朗自知谋略与权术上的能力不及多尔衮,于是为求自保,选择了退让,算是主动将自己置身于多尔衮之后,让多尔衮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

然而,济尔哈朗如此“大度”的举动,非但没有让多尔衮知足,恰恰相反的是,这更加滋生了多尔衮擅权专政的野心。

多尔衮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内部瓦解两黄旗的势力,进而彻底翦灭豪格的支持力量。

多尔衮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此时的豪格虽然痛失皇位,并且被排挤出了统治核心,可依然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另一方面,如果多尔衮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贸然对豪格发难,必然引得代善和济尔哈朗等人的警觉,反而将自身至于不利的境地。

在多尔衮的高压态势下拜音图家族首先叛变。

拜音图的弟弟巩阿岱告发济尔哈朗,说他曾经暗地里表达了对于多尔衮的不满,结果,济尔哈朗不仅被罚银五千两,更是逐渐被踢出权力中心,取消了辅政王的职务,改由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担任,这也使得多尔衮兄弟彻底占据了朝中的权力中心,足以把持朝局走向。

紧跟着,深受豪格信任的何洛会也叛变了。

他先是主动向多尔衮告发了图赖以及图尔格、遏必隆,结果三人均遭到了废黜。随后他又向多尔衮揭发豪格言语中伤多尔衮。

“多尔衮有病无福之人,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常常头昏目眩,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

而这无疑是让多尔衮找到了惩治豪格的借口,并且险些将豪格就此整死,最后是因为顺治皇帝“涕泣不食”,豪格才保全了性命,但是也被贬为庶人。

接着,谭泰、冷僧机也先后投降了多尔衮,并且积极检举、揭发其他两黄旗的将领及朝臣,使得两黄旗内部遭到了多尔衮的瓦解,实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此时,相约共同扶保豪格登基的八人中,只剩下了最后的四人。

这其中,同为“开国五大臣”之后的费英东之子图赖以及额亦都之子图尔格,由于去世时间较早,多尔衮也念及其父辈功绩,还算留了些“面子”。

然而,多尔衮对于索尼与鳌拜的打压与迫害,是最为严厉而又残酷的。

索尼先是遭到了投降多尔衮的谭泰、巩阿岱等人的弹劾,遭到了惩治,随后又被多尔衮找借口废黜了所有爵位与职务,发配到盛京去看守昭陵。

至于鳌拜,则是前后三次遭到了多尔衮的打压,不仅其所立下的功劳直接遭到了抹杀,就连性命都险些没有保住,最终也是遭到了削除爵位与职务,罢为庶民的处罚。

至于豪格,多尔衮当然不会放过他这个最危险的“敌人”与对手。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得胜回京。在此之前,豪格带兵彻底平定了盘踞在四川的张献忠大西政权,并且是亲手射杀了张献忠,可谓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可等待豪格的却是诸如冒功领赏以及用人不当这些“莫须有”的罪名,豪格也就这样被多尔衮下狱,开始遭受折磨。

这一年的四月,豪格凄惨的死去,不仅其统领的正蓝旗为多尔衮所得,就连其福晋都为多尔衮以及阿济格抢走,大清王朝的初代肃亲王以如此悲惨且极富屈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至此,多尔衮算是消除了所有有威胁的政敌势力,并且逐步走向了其擅权专政的巅峰时刻。


多尔衮去世后,同样遭到了极为残酷的清算。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的喀喇城。

在此之前,多尔衮已经从最初的辅政王,强迫顺治皇帝一再加封其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并且在这期间,多尔衮不断排除异己、打压政敌,在将权力不断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同时,也在朝中“树敌”颇多。

这其中,最为关键性人物,就是在此前被多尔衮排挤出辅政王序列的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在多尔衮去世后,趁着两白旗群龙无首、相互政权夺势之际,直接闯入多尔衮府邸,抢回了被多尔衮带回家中的皇帝玉玺和印信,并主动拥立顺治皇帝亲政。

与此同时,济尔哈朗又联合在多尔衮专政时期同样受到打击的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联合向顺治皇帝上奏,控诉多尔衮的十六大罪状:

“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铎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僣妄不可枚举。”

“以此思之,多尔衮显有悖逆之心,臣等从前俱畏威吞声,不敢出言,是以此等情形,未曾入告。今谨冒死奏闻,伏愿皇上速加乾断,列其罪状,宣示中外,并将臣等重加处分。”

此时早已对多尔衮心存不满多年的顺治皇帝,终于等到了肯为自己出头,为自己说话的人,马上安排济尔哈朗、满达海的人对多尔衮集团进行清算,并且顺治皇帝亲自下旨,将多尔衮

“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

而仅仅下葬两个月的多尔衮,也被扒坟掘墓、挫骨扬灰。

至于其党羽,也因为苏克萨哈等人的“叛变”与揭发,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可以说多尔衮集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包括此前投降多尔衮的谭泰、冷增机等人,也遭受到了极为严厉的惩治。

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在多尔衮专政时期,依然没有屈服的大臣,则受到了顺治皇帝的信任与重用,特别是索尼和鳌拜。

索尼被提拔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 事务,成为当时权势地位最高的满洲大臣。

至于鳌拜,也同样恢复了其身份和爵位,并且得到了顺治皇帝的器重,就连其生病都得到了顺治皇帝亲自探望的恩典。

而索尼、鳌拜再加上检举揭发多尔衮集团的苏克萨哈,以及出身名门的额亦都之子遏必隆,这四人成为顺治皇帝在世时最为信任的大臣,并且在其去世后,被委以辅政重任,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成为康熙初年的“辅政四大臣”。

3

多尔衮执政时期,大部分人都很识时务的投靠了他,只有索尼、鳌拜等少部分人始终不愿意归顺。这少部分人的情况都很惨,鳌拜曾经三次被议罪论死,能活下来实属好运。



皇太极死后,关于立储的问题,两黄旗的态度很鲜明——“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

多尔衮想自己当皇帝,两黄旗的八个大臣图尔格(遏必隆之兄)、索尼锡翰(努尔哈赤侄子)、图赖(费英东之子)、鳌拜谭泰(扬古利的从弟)、巩阿岱(努尔哈赤侄子)、塔瞻(扬古利之子),就聚集在豪格家中开了个会,一致拥立豪格继位。

而且当时的镶蓝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同意拥立豪格。

到了正式议事的王大臣会议的当天早上,多尔衮碰见索尼,问了他是什么态度,索尼就把自己的政治底线明确说了:先帝有八个儿子,立谁都可以。

索尼表面了态度,多尔衮当时非常不满,但他环顾了一下当时的环境:会议设在皇宫内的崇政殿,而崇政殿的警卫工作由两黄旗的护军负责。如果在这里起了争执,发生武装火拼,自己要吃亏。

于是多尔衮就表示,说这是高级会议,非王大臣没资格表态。由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度确实是如此,所以索尼、鳌拜等人就被多尔衮以尊崇祖制为由,堵住了嘴。

两黄旗的几个刺头都被按住后,王大臣们遂即就开始讨论继承人选。支持豪格的人首先发表拥护豪格的观点,但阿济格与多铎直接顶了回去,他一致拥护多尔衮。多尔衮想看事态发展会如何,就没立即表态。

多铎见多尔衮不说话,就再次提议,说立他自己为帝。然后,当然就被议政王大臣们一致否决了。

多铎一看这场面,表示那就立二哥吧,又提议立代善。反正就是立谁都行,就是不能立豪格。

结果代善不想掺和,就说了一句谁也不得罪的话:睿亲王如果同意,那就立睿亲王;不然的话,肃亲王是先帝的长子,也可承继大统。我年老体衰了,不合适。

言罢,他就准备离席。殿内的两黄旗护卫看到代善要走,纷纷坐不住了,这些人就按剑向前。齐声说:“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

意思仿佛就是说——你们尽管议,议出个先帝之子登基也就罢了,如不然,今天大家就都别活了,反正两白旗得了势,两黄旗也没好日子过。



多尔衮看到这架势,马上就明白了,自己如果强行上位,两黄旗的刺头得和他玩命,而且他们也把底线摆出来了,就是只要立皇太极的儿子就行。这并非他不能接受的条件。

于是当济尔哈朗提出让同样是皇子,但却不是豪格的福临继承大统的折中方案后(另一种说法则是由多尔衮提出),多尔衮当即就表示自己愿意放弃继位权,拥立福临登基。

当然,多尔衮拥立福临不是没有条件的,那就是要由他与济尔哈朗做为摄政大臣。由于济尔哈朗本来是拥立豪格的一派,选他做摄政,给豪格一派留足了面子。因此两黄旗的要求满足了,豪格的利益也能满足,立新皇帝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不久后,明朝被大顺推翻,多尔衮趁机挥师入关。在入关后的一段时间,多尔衮一面对付大顺、大西、南明,一面在忙前忙后的同时,顺带着整点小动作,修理当年拿刀威胁他的那批人。

当然,开整之前还要先拉人。当年密会拥立豪格的锡翰、巩阿岱、谭泰等人看到多尔衮的强势表现后,很快就投靠了多尔衮。至于当年的盟誓,他们早就忘得干干净净,还是保命最要紧。

然后是两红旗。代善的态度很暧昧,他支持多尔衮摄政,但不支持他篡位。两红旗的阿达礼等人嚷嚷着要顺治禅让,要求多尔衮继位,被代善捉拿,交给多尔衮议罪。多尔衮明白眼下还不是讨论篡位的时机,就忍痛处死了二人。

从这一事件上可以看出,虽然多尔衮当时篡位的难度很大,但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盘和势力集团,人心不齐的两蓝旗和已经四分五裂的两黄旗很难与他对抗。

所以当多尔衮在大权在握后,他的整人也正式开始。首先第一个挨整的是鳌拜。

顺治二年(1645),多尔衮扯了个由头,小小得惩罚了鳌拜。此后,鳌拜有功不赏,有错必追究,横竖都是错,被整得非常憋屈。

紧接着第二个挨整的是索尼。

顺治三年(1646),图赖弹劾已经投靠了多尔衮的谭泰,其实这本来只是图赖和谭泰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弹劾中涉及索尼的一件旧事(图赖之前弹劾谭泰心怀不轨,让索尼代奏给多尔衮,但传书的人知道这件事肯定会导致谭泰获罪,就私自把信毁了),而当事人又一口咬定这是索尼指使的,于是索尼就莫名倒了霉,差点被砍了脑袋。

虽然这件事后,索尼被无罪释放,也恢复了所有职务,但索尼也成了多尔衮和谭泰等人的眼中钉。

第三个挨整的是济尔哈朗。

顺治四年(1647)二月,多尔衮以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亲王没资格用的铜狮、铜龟、铜鹤为由,罢免了他辅政王大臣的职务。把他从权力中枢上挤了出去。

搞垮了济尔哈朗,第四个就轮到豪格了。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顺治帝在太和殿设宴慰劳刚刚班师回朝的豪格,这件事刺激到了多尔衮。于是多尔衮就扯了个由头,说豪格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把他抓捕,扔下了大狱。

济尔哈朗、鳌拜、索尼等人当时还想拉豪格一把,但遂即就被多尔衮全给收拾了。

当年三月,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等人弹劾济尔哈朗、索尼、鳌拜,说当年先帝皇太极驾崩时,济尔哈朗、鳌拜、索尼等人密谋拥立豪格,犯了谋逆死罪。要求弄死他们。

并且不仅他们该死,额亦都、费英东、扬古利诸子侄也都要受牵连。

当然,多尔衮不是真要杀他们,他只是想震慑他们而已。所以同年四月,当豪格在狱中被折磨死后,济尔哈朗、索尼、鳌拜遂即就被多尔衮放了出来,从轻发落。

由于济尔哈朗是宗室,惩罚相对体面,他只是被多尔衮发配到了南方前线。而鳌拜和索尼都只是臣子,两个就都惨了。

索尼当时不仅被抄了家,而且他本人还被发配到了东北守陵。鳌拜先被释放,但不久后又被抓了回去,再次讨论要不要处死。最后幸亏是有人给他求情,他才捡了条老命。

豪格之死,济尔哈朗、索尼、鳌拜等人先后被削,宣告多尔衮的揽权彻底完成。当时多尔衮唯一还不能完全握住的势力只剩下两红旗,但随着代善在顺治五年(1648)十月的病死,两红旗群龙无首,此后亦再无人能威胁多尔衮的统治地位了。

因此可以说,从顺治五年开始,多尔衮就已经是清朝事实上的皇帝了。当时八旗全部直接或间接受他控制,皇太极活着时对八旗的控制也没他这么强势。所以不得不说,顺治皇帝的运气是真好。他是躺着当皇帝,躺着接收多尔衮给他打下的江山。而多尔衮则是净给人做嫁衣。

他从1643年底接盘,然后入关定鼎中原,再然后清算各方异己势力,最后在1650年底病死,一共也就七年时间。如果他不是与多铎先后病死,导致两白旗群龙无首,没时间布局,恐怕清朝第四任皇帝就不是康熙,而是多尔衮了。

值得一提的是,多尔衮死前,还惦记着鳌拜的死活。顺治八年七月,济尔哈朗回朝,顺治帝接待。多尔衮当时病重,就扯了一个理由把鳌拜又抓进了大狱,又要议罪处死。所幸是多尔衮没熬过当年冬天,否则他再多活几年,完全架空顺治,鳌拜就真的没命了。

至于索尼,当时在东北苦寒之地已经守了两年皇陵,这本来也是混吃等死的工作。

多尔衮死后,两白旗势力立即分裂,当年的带路党苏克萨哈投靠顺治,这给了顺治清算多尔衮一党的底气。

不久后,济尔哈朗亦被重用。由他牵头,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联合向顺治上奏,请求削去多尔衮爵位。顺治帝顺水推舟,清算了多尔衮及其一党。当年跟索尼斗死斗活的谭泰被顺治下旨处死。

顺治在处理多尔衮期间,闻知鳌拜、索尼等人对自己忠心耿耿,遂对他俩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从此以后,他们随侍顺治帝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可谓是跟对人,鸡犬升天。最后顺治死时,他们两人还与苏克萨哈、遏必隆一起位列辅臣之位。

不过由于苏克萨哈是反水过来的,而且他代表的也是白旗的利益。所以康熙早期,鳌拜和苏克萨哈的内斗很厉害。搞到最后,两个人的命都搭进去了。

4

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鳌拜本人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顺治去世,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鳌拜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对于这样一个在清初历事三朝(太宗、世祖、圣祖)、亦功亦罪的重要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的一生? 概括地来说,鳌拜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终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飞扬跋扈,把持朝政,颇多恶迹,最后败在少年康熙手中,虽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成为中国历史上强悍不逊的权臣。 功臣:与沙场对手的较量 鳌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他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均有战绩。此后的战功主要有以下几次: 皮岛之战攻克皮岛当属鳌拜所立下的第一个大战功。天启年间,辽东失陷于后金之手,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今朝鲜椵岛),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骚扰和牵制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后金一直将皮岛视为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日夜筹划,企图拔掉这颗钉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由于硕讬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武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后一路是这次进攻的关键所在,鳌拜主动请缨,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 鳌拜与准塔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见状,奋起大呼,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终于被攻克。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 松锦会战锦州是明朝在辽西地区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已经失陷,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锦州城之南为松山城,锦州西南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锦州西200里为另一重镇宁远。这些要塞重镇构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从清军方面来说,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先取宁、锦等城。明、清双方争夺锦州的战争于是不可避免。 崇德六年(1641),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大放火器,猛攻清军。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济格派遣精锐护军前来增援。其时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纛(dào),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鳌拜这时又不待军令,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西援锦州之师。洪承畴指挥明军分路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朴、唐通等人率军沿海边撤退。清军从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杀。鳌拜与阿济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明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自杏山沿海至塔山的海面漂满了明军的尸首。松锦会战,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后,明朝势力更衰,败局已定。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战松锦大捷奠定了清军入关夺取全国统治权的基础。入关前后的鳌拜,依旧战功赫赫,升迁频频。 入关以后,鳌拜主要的任务是追击农民军。顺治元年(1644)十月,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取道陕北,进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率军由内蒙入陕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随即挥师南下。后来多铎率军攻进潼关,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退往湖广。阿济格奉旨率军剿除“流寇余孽”,鳌拜等遂分翼出师,水陆并进,于河南邓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后十三战,重创大顺军。顺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于湖北九宫山遇害,大顺军瓦解。清军前后共陷河南、湖广、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打垮李自成,清军开始对付大西军。顺治三年(1646)正月,鳌拜随肃亲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清军得知张献忠率军已退到西充一带,鳌拜再次充当先锋,率领先头部队前往狙击。两军相遇,鳌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冲。狭路相逢勇者胜,昔日威风一时的大西军抵挡不住而溃败,张献忠也于此役中被杀。清军击破大西军营垒130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骡牲畜12200余匹。打败大西军主力之后,鳌拜等又继续深入,基本上肃清了四川一带的农民军。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退往云贵地区 豪格在四川发布的安民告示,继续抗清。击破大西军,鳌拜实居首功。 由上可见,鳌拜早年无论是在关外与明军的反复交锋中,还是在入关定鼎中原后巩固统治的大小战斗中,出生入死,转战南北,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清初开国功臣。 忠臣:与多尔衮的对抗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满洲亲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拥立豪格,而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则拥立多尔衮。双方争持不下,形势极其严峻。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手握重兵,成为这场皇位之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为帝。鉴于当时紧张的局面,鳌拜等严加戒备,密令兵丁守卫门禁,以防不测。 八月十四日,代善于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选。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先帝(皇太极)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实际上是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衷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当时正值李自成起义军一路进逼北京、即将推翻明王朝之时,满族统治者内部在帝位继承问题上互相妥协,有利于避免祸起萧墙的悲剧,也有利于清军适时入关,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鳌拜是黄旗的重要代表,当初拥戴豪格,继而拥戴福临,在稳定清朝内部的继承秩序方面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多尔衮权势欲极强,也非常有才干。他摄政之后,党同伐异,擅权自重。他首先打击的就是他的争位对手豪格及其拥护者。鳌拜本是豪格的坚定拥护者,又不阿附多尔衮,遭到残酷打击自是情理之中。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受到的大迫害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顺治初年。顺治元年,鳌拜随英亲王阿济格征讨退守陕西的李自成大顺军,立有大功。顺治二年八月,阿济格因为没有及时奉旨班师,而且谎报战功,受到处罚。阿济格是顺治帝的叔父,为人粗暴,藐视小皇帝,私下呼为“孺子”。清廷谕令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会同护军统领鳌拜召集部众,将阿济格“称上为孺子”之语传示晓谕。谭泰顾及英亲王情面,没有照办。鳌拜也因听从了谭泰之言未奉行谕旨,结果不仅征讨李自成的军功不准议叙,还被罚银100两。后来谭泰又与索尼相仇,互相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获罪,几被革职。 第二次发生在顺治五年(1648)。当年二月,征讨张献忠大西军的豪格大军凯旋回京。参领希尔良因冒功邀赏一事遭到处罚,鳌拜也以勘察不实而被议处“应革职,罚银一百两”。三月,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拥立肃亲王豪格、后又包庇豪格的种种罪状。鳌拜诸人谋立肃亲王之事也被同时告发。多尔衮借此事兴起大狱,严讯诸人。最后,鳌拜以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huán)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鳌拜虽以大功凯旋,在短短数月间却被论死两次,可见其所受打击之严酷、境遇之窘迫。 鳌拜所受的第三次打击是在顺治七年(1650)。这年七月,多尔衮生病,暗示贝子锡翰,想请顺治帝亲临探视自己,锡翰遂秉承其意“请驾临幸”,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论死,后改免死罚赎、降爵。是年十一月,多尔衮死,顺治亲政。总之,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有功而无赏、无罪而受罚,三次论死,备受打压。 顺治亲政后,鳌拜可以说是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顺治闻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遂对鳌拜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从此以后,鳌拜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如商讨本章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协和太后与皇帝之间的关系、祭奠过世王公妃嫔、协助会审案狱,并倡议“大阅以讲武”,自教武进士骑射,等等。应该说,鳌拜在这一段时间内表现得非常出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顺治对他也十分关心和信任。顺治十三年(1656),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亲临鳌拜府邸去看望慰问。顺治十四年(1657)冬,孝庄太后(即皇太极妻博尔济吉特氏)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没闲着,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综上所述,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当年曾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这时早已分化瓦解,改变初衷转而投靠多尔衮者(如谭泰)大获好处。故主皇太极既已去世,其子福临也得以即位,鳌拜此时完全可以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党附多尔衮,这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司空见惯之事。但鳌拜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就此而言,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ɡěnɡ)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在目前热播的影视剧中,鳌拜形象给人们留下的都是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形象,他的忠贞梗直这一面恐怕还是鲜为人知的。 权臣:与少年康熙的较量 如果顺治活得更长一点时间的话,这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恐怕就能够进入历史,深入人心。可惜的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就去世了。鳌拜的政治命运进入了一个转折期。顺治对鳌拜的信任在其对后事的安排里体现出来了。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值得注意的是,顺治没有选择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而是选择了异姓大臣。这也许跟他幼年时期多尔衮专权的经历有关,他不想再出现一位“多尔衮”来操控子孙的天下。不过,权力也许真是一个魔杖,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鳌拜功臣、忠臣的形象开始渐渐变形,他再也不像从前忠心扶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那样对待福临的儿子玄烨了。结果,康熙初年,虽然没有了多尔衮,但却出现了专权的鳌拜。 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苏克萨哈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臣中名列第二。正由于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论,宛如仇敌。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然屈居第四,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在这种情况下,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康熙初年,以四辅臣为执政核心的清廷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稳定秩序。这些调整包括: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更名田(即被清廷免价给予佃户耕种的明代藩王庄田),发展生产;在政治上,注意整顿吏治,有步骤地打击江南汉族地主阶级,放慢攻打南明势力的进程以存实力,等等。这样,清朝统治者对全国的统治逐渐巩固。不过,清朝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却在加剧。康熙初年,清廷内部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黄、白旗之争。黄、白旗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清太宗皇太极之时。皇太极登上汗位之后,不久便将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镶白旗改为正黄旗和镶黄旗,使其地位日益上升。同时,皇太极又将努尔哈赤留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幼子的正黄旗、镶黄旗改为正白旗、镶白旗,使其地位渐渐下降。从此,黄、白两旗之间便产生了矛盾。皇太极死后,黄、白旗为争立皇帝,关系紧张,后来虽以妥协告终,但彼此成见甚深。多尔衮是正白旗之主,摄政时就很压制反对他的两黄旗。索尼、遏必隆、鳌拜均曾得罪,或降职,或罢官。顺治亲政,政局一变,黄旗抬头,白旗重又失势。苏克萨哈虽以白旗投靠黄旗,但索尼、遏必隆、鳌拜都瞧不起他。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一直延续到康熙初年。 第二,圈地之争。清初圈地时,多尔衮凭借摄政的便利,将冀东肥沃之地圈给正白旗,而于保定、河间、涿州等处别拨土地给镶黄旗。康熙五年(1666),鳌拜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归黄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换地。如果土地不足,“别圈民地补之”。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都反对换地,以免引起大骚动。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也坚决反对。但索尼、遏必隆则支持鳌拜,形成四辅臣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三,鳌拜与康熙之争。鳌拜是一个赳赳武夫,历事三朝,但表现前后有异,原因或许在于他辅佐顺治,皇太极余威、余恩犹存,而且顺治也是他力争而立的,所以还能忠心耿耿,可康熙玄烨就不一样了,此时他是三朝老臣,且掌握辅政大权,对年幼的康熙就不那么看得入眼了。这种情形就好像当年阿济格私下称呼顺治为“孺子”一样。不同的是,阿济格还只是背地里表示,而鳌拜却渐渐公然表露。在朝堂之上,鳌拜常常当面顶撞小皇帝,也当着皇帝的面,呵斥大臣。朝贺新年时,鳌拜身穿黄袍,仅其帽结与康熙不同。假如鳌拜遇上个末世也就罢了,其皇帝只能忍气吞声,徒叹奈何,可当时的清廷还处于上升态势,小皇帝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鳌拜如此行事,迟早会下场不妙。有一次,鳌拜装病,康熙去探望他,鳌拜卧床,席下放一把刀。康熙的侍卫搜出这把刀,局面很是尴尬而紧张。小皇帝却从容镇静,笑着说:“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不要大惊小怪!”鳌拜的跋扈,小皇帝的机智应变,都可以想见。 鳌拜处于这些矛盾的中心。很明显,鳌拜挑起换地事件,用意在于利用黄、白旗积怨,削弱反对自己的正白旗势力,打击政敌苏克萨哈。在打击对手这方面,大权在握的鳌拜可谓轻车熟路。此前他就曾整治过内大臣费扬古。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康熙三年(1664)四月,鳌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其处死。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鳌拜之弟)。费扬古一门惨遭家破人亡之祸。不过,鳌拜这次意图打击苏克萨哈的举动却失算了,直接导致了自己的下台。 鳌拜没有想到却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他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没有什么大罪,只不过是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但小皇帝却有魄力,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鳌拜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然后,鳌拜强行换地。看起来,他又一次阴谋得逞。实际上,这未必是好事,因为它在小皇帝心中留下的印象绝对不会对鳌拜有利。40年后,康熙还提起这次事件,很痛心自己当时阻止不了鳌拜等人的决定。他说苏纳海三人不仅不当杀,而且不当罪,这纯粹是一场大冤狱。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这个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这年,小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索尼上书请小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皇帝已经亲政,自己又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他已经排名第一),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全苏克萨哈一命。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几乎达到了令康熙不可忍受的地步。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并不想归政于他。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满族的一种角力游戏,类似摔跤)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清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是什么奇事。这次一召,他也就大大咧咧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骁将就这样戏剧性地败在一群少年手下。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也确实是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纵观鳌拜的一生,早年战功赫赫,虽偶有波折,但还算是荣宠一时;又历事三朝,辅佐幼主,忠心耿耿。晚年的他本可善终,辅佐年幼的康熙,保全令名。但最后他却因擅权而被革职抄家、身死禁所,可叹可惜。

5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瞅着这题目俺就直吧嗒嘴。话说整个满清,这帮子头头脑脑,有一个算一个,最属多尔衮倒霉。

本来努尔哈赤完了之后,这后金(满清的前身)就是他的,结果压根就和这皇位不搭边的皇太极冒出来,一抄手把皇位捞手里不说,还把自己母亲让皇太极给活葬了,这说起来就一把子心酸泪。

当他长大之后还为皇太极他们这支那是任劳任怨的干了一辈子,这不熬死了皇太极,从万马丛中冲杀出来,眼瞅着天下就到手了,皇位也熬的差不离了,吧嗒一声,这多尔衮就毫无征兆的去了。

就说这事弄的。

更加糟心的还在后边,这福临也就是顺治帝,一家伙就把多尔衮的墓给掘了,这掘完了还不解气,拿这小鞭子可劲的抽已经死了的多尔衮,回头还把大脑壳给剁了下来。

回头咱瞅福临,说真的福临还真对得起他的这福字,皇位是捡了个大便宜不说,打天下的辛苦一口没尝,等于白捡了个天下。

多尔衮都憋屈的没地说理去,你说这事弄的。

哎!命运弄人不是!

那么要解题主的问题,咱不妨先从多尔衮扶持顺治上位开始说起。

顺治上位

话说这皇太极自打心尖上的爱人海兰珠走了之后,他这身体也是每况愈下。这时间掐到1643年的时候,咯嘣的一下,这就走了。

走的那叫个突然,别说他本人,旁人都没有料到会出这么一档子事。

按照官方资料显示,这叫无疾而终,瞬间猝死,其实要搁现在,就是太过疲劳外加抑郁,毕竟爱人死了这事对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

那么皇太极这一死,这就面临这一个棘手的问题,谁来当皇帝?这事要是搁平常也不是个事,把太子请出来,整个仪式就完了。

但坏就坏在皇太极压根就没有立啥太子,而且所谓的遗诏都没有。

好吧,这时间点上想当皇帝,那就得凭借实力说话了。

首先咱就得捋一捋,这皇太极之后,谁有资格整这皇帝的帽子戴。

首先是皇太极的大小子豪格,这人不仅有实力,而且按照排序人家也是首位,再加上他的支持者八旗中的两黄旗这都是人家的底牌,外加八个大臣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

大家伙一瞅,这阵势堪称豪华。

再有就是多尔衮一系,首先俩白旗,还有他俩亲兄弟,这都是后援团。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瞅着这架势,多尔衮不够看啊!

其实您真的想多了,人家多尔衮手里有兵权,人家天天的搁外边打仗,所以手底下的人那叫兵强马壮,结果就是豪格这边其实也不算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最后一个,就是代善,他是努尔哈赤的二小子,是皇太极的哥哥,他是有资格,但他这人压根就不想参与这事,在整件事情当中,这就是个能吃瓜就吃瓜,不能吃瓜就和泥的角色。

所以争抢皇位的其实就俩人,多尔衮和豪格。

好吧,这事既然已经挑到了明面上,那么就得开个大会,让大家伙来瞅瞅这事到底怎么去做。

于是一帮子大臣,啥王公,啥贝勒的,这就全部聚齐,搁崇政殿这大会就要开了。

咋说呢?开这会之前,豪格这一帮子人已经在前一天,搁豪格的家里边把这事说开了,他们一帮子一致拥护豪格。

“开始!”

好吧,作为豪格第一梯队的鳌拜首先就跳出来:“这事咱得立皇子!”

“对头!先帝爷这有八个儿子,随随便便拉一个出来这都行!”索尼也亮出了底线。

可他们这一说话,多尔衮眼珠子一瞪:“滚!这里那有你们说话的份?知道这是啥地方吗?这是开高级会议的地,有你们说话的机会吗?毛病!王公贝勒才能有发言权!”

得咧!多尔衮利用祖制一顿突突,这家伙直接就把支持豪格的大臣给踢出了局。

得咧,歇着吧!这帮人就被直接轰出了崇政殿。

好吧,索尼是啥角色?这就是个聪明人给鳌拜使眼色,回头鳌拜就带双黄旗的人把崇政殿围了起来。

咋说呢?会议这事你没个十天半个月的,这压根就不会有啥结果。

双方搁里边,那叫个据理力争,谁也不让谁。

索尼搁外边眼珠子一转,让鳌拜带着一帮子双黄旗的大兵这就开始吵吵起来了:“立皇子!立皇子!……”

就这动静,跟那擂鼓似的。

得咧!多尔衮一瞅,这事似乎要完了。大兵他们可不认识你啥王公啥大臣的,他们就认顶头上司,这家伙被包饺子了。

多尔衮一下子可就泄气了。

豪格可就来劲了。

但这时,豪格估计是早上起来的时候,这脑壳还在睡觉是咋的了,就差一锤子定音了,结果他突然蹦出这么一句:“呵呵!俺这人福薄,皇帝吗?咱撑不起!还得和大家伙学习学习!”

估计豪格这是想来个三次退让的谦虚,他还笑呵呵的瞅着多尔衮。

啊!你这言外之意,就是不想当皇帝了。

好吧,多尔衮抓住这尾巴可就不放了,你都不想当皇帝了,还搅和啥呀,一边去!

多尔衮这么一说,豪格恨不得大嘴巴抽自己个,这不犯浑吗?

这个时候鳌拜一瞅这事似乎要完,所以干脆就闯了进来,说:“大家伙都是吃先帝爷的饭长大的,穿着先帝爷的衣服活过来的,他对咱那是有养育之恩,这要是不立皇子,俺们宁愿去死!”

得咧!豪格已经出局了,但调调还是被订了下来,皇位必须由皇子担任。

原本支持豪格的济尔哈朗也来瞅热闹表示赞同,这齐尔哈朗属于王公啊,这一带头,好家伙这就算一多半同意了。

多尔衮瞅着这架势,知道多说无益,所以提出了另外一个建议,由福临来继承皇位。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多尔衮为嘛要选择福临呢?”

很简单,因为在这事之前,孝庄搁皇宫里边已经和多尔衮搭上了线。

原本多尔衮就不想用这招,但今天所有的路都被堵死了,那么皇帝既然是有皇子担任,还不如他多尔衮自己提一个首先向他示好的,所以这才有了福临登基。

好了,既然你豪格的主意俺多尔衮同意了,那么福临的登基,你豪格就得让步不是。

双方这就妥协了。

接着就是摄政王的事,毕竟福临就六岁,这也当不了个事不是。

那么多尔衮就得退一步了,豪格一系的济尔哈朗这就被推为第一摄政王。

第一摄政王都被你豪格捞走了,那么第二摄政王多尔衮就自己笑纳了。

好吧,这会议开到这里算是有了一个结果。

后来的事

事是结束了,但鳌拜,索尼和多尔衮的仇恨的种子算是埋下了,毕竟就是你们这帮人把多尔衮到手的皇帝帽子给搞丢的,他能不生气吗?

但生气归生气,你还得憋着不是,毕竟局势就搁那摆着呢?

这不后来,多尔衮带着大兵在外边打呀打的,这势力可是越来越大。开头那帮子支持豪格的大臣,这心里可就开始活泛了。

那八个坚定支持豪格的大臣,头一个放水的就是拜音图,作为投名状,他告发了济尔哈朗,而多尔衮就利用这事一家伙就干翻了第一摄政王,自己就成了唯一一个摄政王。

接着河洛也坐不住了,也悄摸兮的开始和多尔衮建立感情,这没有建立感情的,这一个个的都被多尔衮丢到了大牢里边吃了牢饭,没吃几天,这膝盖也就软了。

好吧,到这大家伙也瞅到了,豪格这压根就不成气候了。

但这里边有俩脑壳比较硬的,就打算一条道走到黑,一就是老狐狸索尼,另一个就是巴图鲁——鳌拜!

好吧,多尔衮也就不客气了,一家伙就把索尼的帽子给撸了,这都不算,还把家给抄了,接着就给轰到了昭陵给皇太极守陵去了,也算是遂了索尼的愿。

那么对于脑壳更加硬的鳌拜,毕竟鳌拜是个手握重兵的大人物,这和索尼这样的大人物不一样,所以多尔衮选择了直接打压。

话说这鳌拜不是带兵吗?这感情好,多尔衮就指派鳌拜天天的冲在前边打仗。

这打仗只要活下来,差不多这多多少少都有功劳,而多尔衮没别的就是挑鳌拜的刺,挑完了这功劳顺道也就没收了。

鳌拜都快憋屈死了。

后来有人又告发皇太极死的时候,鳌拜擅自调动双黄旗明着给崇政殿看家护院,暗地里逼宫多尔衮的事,这就被多尔衮给弄了个死刑戴上了。

但多尔衮感觉鳌拜这人功劳很大,所以直接撸成了平民了事。

这还不算完,后来多尔衮大腿受伤了,这为了嘚瑟一下自己,多尔衮就暗示顺治有时间过去瞅瞅。

顺治这不就去了吗?

好吧,本来这事就是多尔衮暗示的。

结果多尔衮就说这皇帝来了,你们咋不给个信呢?这是谁干的?好吧,这就一环一环的套,最终这环又套到了鳌拜的脑壳上。

鳌拜连个:“冤枉!”两字都没喊出来,这罚款就到了,接着又撸了一下官帽子,发现已经是民了,那么多尔衮不介意再来一次,又成平民了。

这事弄的。

所以对于索尼和鳌拜,多尔衮那是想法设法的进行打压,哪怕是一件小事这都要牵扯一下他们俩。

“苦啊!”索尼和鳌拜满脸的委屈。

他们也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挡一时算一时。但当多尔衮毫无征兆的死了,他们的地位可就窜了起来,富贵这就哗哗的来了。

后来四个辅佐大臣,他俩就占了俩。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6

当多尔衮执掌朝政的时候,索尼和鳌拜什么事也干不了,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忙着保命,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多尔衮给安个罪名处决。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接续深入分析。


一、多尔衮与鳌拜、索尼交恶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兄弟,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可谓战功赫赫,在朝中威望极大,基本没人敢惹。原本皇太极在世时,多尔衮还是比较安分老实,可惜皇太极在1643年突然驾崩,给这个建立不久一切还不稳定的清朝王国致命一击。

皇太极去世时年仅50出头,在位之时觉得自己尚且年轻精力旺盛,一直没有立太子或者指定继承人。现在突然离世,让后人为皇位继承人之事操碎了心。很多人对皇位虎视眈眈,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多尔衮,他早就急不可耐。

除了多尔衮之外,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是最具有继承权的人选,索尼与鳌拜当时誓死支持豪格。还有一个想争皇位但是实力一般的家伙就是济尔哈朗。

皇太极去世不久,大家经过商量一致决定在崇政殿召集王侯将相对皇位继承人进行大选。大选开始,索尼与鳌拜因为身份问题被迫在门外不能入内,多尔衮第一个被否决,大家觉得他是皇太极兄弟不适合,然后就是豪格,原本豪格差点就当选,结果他说错一句话被多尔衮抓住把柄坚决不让他继承。

当时豪格就说了一句自己不合适,原本只是谦虚一下,结果多尔衮认真了。在最合适的人选被否决之后,多尔衮想要采取强制手段获得皇位,这时索尼与鳌拜不愿意了,他们手握重兵,誓死效忠皇太极。换言之,也就是不支持多尔衮,由此多尔衮与两人交恶。

大选进行到这里,气氛格外紧张,搞不好就是一场厮杀,这时好事者济尔哈朗提出一个建议,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继承人,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做摄政王参与辅政,由此大会结束。


二、索尼下场

大选结果其实对豪格以及索尼、鳌拜一伙人很不利,因为两个摄政王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相比,后者简直不能与多尔衮相提并论,明眼人都知道此时基本大权就在多尔衮手里。

于是当初支持豪格的人纷纷倒戈追随多尔衮,其中第一个就是拜音图,他不仅倒戈,还告发济尔哈朗当初皇太极去世时支持豪格,让多尔衮想方设法对此进行治罪,导致济尔哈朗失去权利,多尔衮成为唯一的摄政王,可谓独自执掌朝政。

多尔衮得到权利之后,就开始收拾那些当初不支持他的人选,其中第一个就是索尼,因为索尼文武双全,当初在皇太极在世之时得到重用,对他首先开刀,最具有代表性,也最能杀鸡儆猴。

可怜的索尼就这样被多尔衮指使谭泰揭发索尼曾经把内库的漆琴私自赠与他人,因为此事,索尼被顺治皇帝直接削去爵位。但是多尔衮觉得这样收拾他还不够,于是在1648年清明时节,贝子屯齐诬陷说索尼想立豪格为王,此乃造反之意。这可是大事情,索尼因此被抄家,并且直接撵去昭陵守皇陵。

至此,索尼算是被多尔衮收拾完了,下一个人选就是鳌拜,他是武臣代表,也必须好好收拾。


三、鳌拜下场

鳌拜是一个典型的武将,人也比较直率,心眼少,曾经跟随皇太极在松锦会战中战胜明朝总督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因为过于勇猛也被人们称之为“大清朝第一勇士”,可是如今多尔衮一样要对他进行收拾。

1648年,多尔衮派鳌拜去攻打张献忠,虽然此战胜利归来,但是因为参领希尔良冒功领赏,鳌拜被判处一个“勘察不实”的罪名,因此被多尔衮处置,削职罚银“一百两”。

不久,当初揭发索尼那个家伙贝子屯齐又揭发了鳌拜,说鳌拜欲谋立豪格为王,就和当初说索尼一样,同一出套路,这可是大罪,原本要处以死刑,后来顺治觉得鳌拜功大免除死刑,依旧罚款。

经过两次诬陷,鳌拜还依旧屹立不倒,多尔衮可不死心,必须好好扳倒鳌拜,于是继续下黑手。1650年,多尔衮说自己腿受伤,顺治知道后去看望多尔衮,谁知道这事情也能跟鳌拜扯上关系,还说鳌拜包庇别人导致走漏风声让顺治知道多尔衮生病,这种理由十分牵强,但也没办法,权利在多尔衮掌控着,鳌拜只能接受处罚,被贬为平民。

就这样,鳌拜在几年时间内成为平民,索尼也去守陵,估计多尔衮下一步就是斩草除根,可惜多尔衮没有那么长寿,在1650年年底去世,让索尼和鳌拜总算留住一条小命。

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继续重用两人,最后顺治得天花去世,还命索尼与鳌拜做辅政大臣辅佐康熙,两人也算没有白白遭受曾经那些苦难。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尔衮执掌朝政期间,索尼与鳌拜确实没时间也没机会做什么事情,只能随时小心翼翼保命,要是命都没了,还谈什么理想抱负!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7

多尔衮执政的时候可以说是意气风发,连顺治都不放在眼里,那么作为当时拥护豪格和他争夺皇位的主干力量的索尼鳌拜等人,在多尔衮成为摄政王的时候,都在干吗呢?(题目中提到索尼鳌拜,就是因为在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前,和他作对的原因吧)

文末有专门的表格进行简单介绍哦。

皇太极暴毙,继承人之争

1643年9月21日,正在处理朝政的皇太极突然去世,毫无征兆,这让整个王朝都措手不及,因为当时皇太极刚刚52岁,还没有立下储君,这时候,谁来继承大统,带领满清继续走下去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时中原流传有父亲去世长子优先的习俗,但是满清当时却没有这一说法,所以皇太极去世之后,当时身上有赫赫战功的八大铁帽子王都有机会成为下一任皇帝,其中,实力最强并且最受其他人拥戴的分别是皇太极胞弟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和硕肃亲王豪格。

先皇去世七天之后,双方决定在崇政殿(皇太极上朝的地方)开会商讨,选出最终人选,双方剑拔弩张,从大清门到崇政殿的路上,双方士兵尽皆身穿铠甲,手拿兵刃,环绕大清门。

商议之后,首先否定了多尔衮,因为他是皇弟,并不是皇子,同时也宣布豪格也不是必然的人选,因为皇太极不只有他一个儿子,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建议6岁的福临继承皇位,然后因为福临的年纪尚小,选出两位王爷作为摄政王进行辅佐。

作为豪格的原本支持者一方的代表,济尔哈朗成为第一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成为第二摄政王。

在多尔衮竞争失败成为摄政王之后,之前拥护豪格的索尼和鳌拜等人,自然成了多尔衮的眼中钉,肉中刺。

拥立豪格的小团队

当时在豪格和多尔衮争皇位的时候,支持豪格最骨干的有8人,赫舍里·索尼(正黄旗)、瓜尔佳·鳌拜(镶黄旗)、钮祜禄·图尔格(镶白旗)、瓜尔佳·图赖(正黄旗)、何洛会(镶白旗)舒穆禄·谭泰(正黄旗)、爱新觉罗·拜音图(镶黄旗)和纳喇·冷僧机(正黄旗)。

其中拜音图在多尔衮刚刚得势的时候,就投靠加入了多尔衮的小团队,作为加入之后第一件事,自然要让多尔衮高兴了,于是拜音图就告发济尔哈朗建筑府第逾制,擅自使用铜狮、铜龟、铜鹤,被罚银二千,多尔衮抓住机会,借此罢免了最大的对手济尔哈朗的辅政职务。

^上图为何洛会影视剧形象
何洛会在之后不久,也选择屈服于多尔衮的滔天权势,作为自己不是对面探查敌情的奸细的证据,何洛会诬告豪格找算命师傅,说豪格给多尔衮算命是短命相(倒是挺准),导致豪格再没有能力和多尔衮抗衡。

谭泰、冷僧机也因此被牵连,之后归顺多尔衮。

接下来图赖在顺治元年之后就一直跟着多尔衮打仗,慢慢的也屈服于多尔衮的淫威离开曾经立下誓言的小团体。

图尔格还没有来得及表态,在顺治二年年初就去世了。追谥忠义,配享太庙。

最终豪格的支持者,这八大臣只有索尼和鳌拜不屈服。

索尼索尼不仅不加入,还变着法的向削弱多尔衮的势力,比如多尔衮的各个,英亲王阿济格藐视君上,将顺治帝视为幼儿,索尼将这件事告诉了睿亲王多尔衮,希望多尔衮能处置阿济格,多尔衮不准许此事。

后来多尔衮举报谭泰私自藏匿谕旨,谭泰因此而被削去公爵;于是谭泰也告发索尼把内库的漆琴私自赠与他人,多尔衮借此发作,索尼也被削爵。

顺治五年(1648年),正值清明时节,多尔衮作为摄政王,让索尼去拜祭昭陵,索尼刚要出发,贝子屯齐诬告索尼谋立肃亲王豪格,论罪当处死,顺治帝对索尼决定从轻处理,索尼被夺官抄家,安置到了昭陵守皇陵去了。

鳌拜

康熙时期威风凛凛的鳌拜,在这个时期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多尔衮三次修理鳌拜,把他压制的死死的。

第一次:顺治元年,索尼状告谭泰私自藏匿圣旨,谭泰也状告索尼把内库的漆琴私自赠与他人,鳌拜在这个时候,袒护索尼,多尔衮借机发作差点把鳌拜革职。

第二次:征讨张献忠得胜归来的豪格大军,班师回京,参领希尔良因为冒功领赏被处罚,鳌拜也因为勘察不实被牵连,当时定罪为“应当革职,罚款100两”,还好顺治没有重罚。

第三次:贝子屯齐告发济尔哈朗等人想要拥立豪格为皇帝,鳌拜等人也在名单之中,多尔衮趁势兴大狱,严格审讯这些人,最终,鳌拜的罪名是“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处死”但是后来顺治下旨改为罚锾( huán)自赎,得以免死。

后来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鳌拜的日子才算是好过一点。

结语

在成为摄政王之后的多尔衮,权势滔天,可以说谁都没有与之抗衡的能力,所以之前拥立豪格的那些和他作对的大臣,要么投降,要么就处于多尔衮的权势之下,自保都费劲。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8

一、先介绍一下多尔衮如何当上摄政王。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之后,封布木布泰为庄妃,两年之后,庄妃喜得贵子,取名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一月,清太宗皇太极突然患病死亡,享年52岁。

皇太极死得太突然,生前没有制定皇位继承人。按照满族旧制,应该由八位王爷共同举荐“贤者”。一时间,宗室贵族,人人觊觎皇位,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那谁有资格继承皇位呢?

1.肃亲王豪格为长子,当时已经34岁,是皇太极继妃所生。豪格早在太祖、太宗时期就曾率兵南征北战,颇有战功,实力很强。支持他的势力有皇太极率领的正黄、镶黄两旗,加上豪格本人统帅的正蓝旗,八旗之中,已有三旗支持自己。

朝中大臣索尼、鳌拜都支持豪格。

2.其他皇子还小,既没有战功,也没有地位,毫无竞争力。那只有皇太极的兄弟们了。

多尔衮和他弟弟多铎,因战功卓著,被封为睿亲王和豫亲王,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被封为英亲王。

多尔衮拥有两白旗兵力,还有多铎、阿济格支持。

当年努尔哈赤死时,多尔衮年幼,皇位被皇太极所得。如今,皇太极逝世,多尔衮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入主大统,也未尝不可。

所以,多尔衮极具竞争力。

3.资历最老的大贝勒代善。因为年老体弱,但是也有相当实力,属于中间派。谁继承皇位对自己最有利,他就支持谁。

可以看出,当时最有可能登上皇位的,就是豪格和多尔衮了。

双方势均力敌,为继承皇位各不相让。难道太祖、太宗创立的基业要毁在这场内乱当中吗?庄妃想到了自己年幼的儿子。她决定在清宁宫的权力还没有丧失之前搏一搏,为了自己,更为了儿子。

庄妃为此想了几个昼夜,终于想出了个折中方案:把福临推上皇位。福临的背后,有忠于皇太极、忠于后妃的两黄旗支持,还有蒙古的科尔沁部。庄妃决定冒险。

庄妃先找到皇后,向皇后分析了眼前的形势。皇后听完庄妃的话之后,深感害怕:不管是豪格继位还是多尔衮继位,都免不了一场血雨腥风。

于是,他决定支持庄妃,扶持福临上位。皇后和庄妃一起去劝说豪格放弃帝位,豪格支持这个方案,但是,深感委屈。

就在同时,多尔衮也在行动,在三司庙召集大臣索尼询问册立之事。

索尼说:“先帝有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不知道!”索尼不支持多尔衮当皇帝。

说通豪格之后,争取大贝勒代善的支持很重要。代善担心豪格和多尔衮互相残杀,可是当庄妃提出要推举福临当皇帝时,未免担心。庄妃看出代善所忧虑,说道:“福临当上皇帝,我退居后宫,不问政事。深居简出,绝不参政!”

搞定了豪格和代善,庄妃决定乘胜追击。她来到睿亲王府对多尔衮说:“论功劳地位,你是有资格做皇帝的。但是先帝有子,你若登基,豪格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你,先帝其他年长的儿子,包括代善一支,都会反对你。到那时,国家岂不是大乱了吗?”

“先皇在世时,曾经有言传位与我。”多尔衮愤慨不平。

庄妃说道:“王爷应该以国家为重。大清基业初定,根基未稳,如果兄弟叔侄反目,有愧两代君王。清宁宫绝对不会拥立豪格,他武有余而文不足。日后大清入主中原,这副担子他挑不起来。”

多尔衮听到不拥立豪格,送了一口气。

庄妃接着说:“我儿福临,年方六岁,可以让他继承皇位,以王爷为摄政王,全权负责军国大事。这样一来,诸贝勒不会反对,而王爷有掌握了实权,国家不会发生内乱,不知王爷愿意否?”

就这样,福临当上了皇帝,是顺治帝,多尔衮当上了摄政王。

二、索尼与多尔衮的斗争。

索尼出身正黄旗,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跟随先主出生入死。在天聪六年,晋升为三等甲喇章京,从此步入仕途。

皇太极死后,积极支持福临继皇帝位而得罪了多尔衮,被削职,永不录用。

顺治亲政以后,感念其忠诚,官复原职,授予内大臣、首席满洲大臣职务。

顺治驾崩以后,索尼更是与杜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一起做为康熙的四位抚命大臣,辅佐幼主。在鳌拜专权时,因年老体弱,无能为力,于康熙元年病逝。

三、鳌拜与多尔衮的斗争。

鳌拜出身将门,善骑射,是满族的巴图鲁。早年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是功臣,也是忠臣。

皇太极死后,鳌拜依然忠心耿耿个辅佐幼主——顺治。

在多尔衮的接连打压下,坚持数年。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去行猎,不慎坠马跌伤,病情急转急下,一个月之后,多尔衮病逝。

少主登基,鳌拜重见天日,位居忠臣之列。但是谁都不会想到,几十年后,鳌拜完成了人格的大逆转,成了皇族的罪人。

权利就是一根充满了魔法的魔杖,人的意志力稍有殆懈,便身陷其中,最终葬身其中。

9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薨逝后,由于他生前未立嗣子,导致清王朝的皇权出现了短暂的真空期,从而引发了皇位的争夺。索尼、鳌拜都参与了在这一政治斗争。


多尔衮逐步走上权力巅峰


1644年(顺治元年)4月,多尔衮被顺治帝拜为大将军,统帅大军入关,定鼎中原。清军占领北京后的1644年6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迁都北京,并很快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


在北京的福临的继位大典上,多尔衮被加封为叔父摄政王。从此,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公之上。顺治二年多尔衮被晋为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又被晋为皇父摄政王。


之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形同皇帝一般。是,多尔衮统摄、垄断了清政权。


其他辅臣,乃至皇帝,都坐了冷板凳。

(多尔衮)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到古北口外打猎时,坠马跌伤,导致其于当年的十二月初九亡故。多尔衮死后不久,其政敌便纷纷出来揭发他的罪状,随后被定罪、追夺一切誉封,乃至毁墓。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对多尔衮重新进行了评判,恢复了他的封号,并“追谥曰忠,补入玉牒”。


索尼、鳌拜齐心拥立福临


赫舍里·索尼是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一等公爵,康熙帝初期的首辅大臣。鳌拜(鄂拜)是满洲镶黄旗人,将门之后,号称“满洲第一勇士”。鳌拜为大清王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是皇太极的心腹之臣。康熙初期的顾命辅政大臣。

皇太极驾崩后的第五天,睿亲王多尔衮在三官庙与礼亲王代善、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及索尼、鳌拜等,商谈皇位承继之事。当天清晨,鳌拜与两黄旗的大臣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做好兵戎相见的准备。


(顺治)


当时,两黄旗、两红旗及两蓝旗大臣,尤其是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属意于皇太极长子豪哥;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欲使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上位。双方明争暗斗,互不相让。


索尼、鳌拜首先提出立皇子为帝,索尼说:“先帝有皇子在,一定要在皇子中选立新君。其他的都没有继承先帝之位的合理性。”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等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此时,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手握重兵,成为这场皇位之争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曾与两黄旗的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豪格为帝。


经过激烈角逐,多方面的权衡,众王决定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即六岁的福临继承大统。福临登基后,索尼与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鄂拜在三官庙盟誓,发誓忠心辅佐幼主。


(索尼)


索尼、鳌拜的不幸遭遇


先说索尼。在皇位之争的过程中,索尼暗中设法缓冲了多尔衮与豪格两大集团的矛盾,因此没有完全得罪多尔衮。尘埃落定后,都统何洛会等诬告肃亲王豪格反叛,豪格被削爵。同时,多尔衮因索尼不依附于豪格一党,奖赐给他一副鞍马 。


多尔衮专权擅政后,谭泰、巩阿岱、锡翰等人都背盟依附于多尔衮,只有索尼坚持原来的誓约,衷心拥戴幼主。大臣佟机对多尔衮有不满,多尔衮想杀他。索尼得知后千方百计为他开脱罪责,于是多尔衮就对索尼心怀不满。


英亲王阿济格藐视福临,不把他当回事,索尼希望多尔衮能依据法规处置阿济格,但多尔衮对此事置之不理。多尔衮曾与有关朝廷大臣商议分封诸王,索尼强力阻拦,认为决不能这样做,导致分封之举受挫。


巩阿岱、锡翰等趁机向多尔衮进言:“索尼是不想让王爷执掌天下啊。”但多尔衮并没有立即处置索尼。后来,索尼向多尔衮告发谭泰私自藏匿谕旨,谭泰因此而被削去公爵;谭泰也告发索尼把内库的漆琴私自赠与他人,索尼也因此被削去了爵位。


顺治三年(1646年),章京图赖弹劾谭泰对朝廷心怀怨恨,内容涉及索尼。顺治初年,清廷分派兵将讨伐陕西的农民起义军,谭泰去得较晚,且没有战功。在豫亲王多铎率军进攻江南的时候,谭泰也不愿随军征战。图赖将这件事写信告诉了索尼,让他上奏睿亲王多尔衮。送信的人了解了此事后,害怕谭泰获罪,就将书信沉到了河里,并没有给索尼。图赖现在重提这件事,并逮捕了当时的信使塞尔特,并让索尼背黑锅,说是交给他了。


索尼为此获罪后,许多大臣认为索尼之罪当斩。多尔衮亲自审讯索尼时,索尼质问他:“之前我告发了谭泰藏匿诏书的罪,如今会扣掉图赖的书信维护他吗?”后来,多尔衮弄清了事实真相,恢复了索尼的世职,然而多尔衮、谭泰等人与索尼越来越敌对了。


(鳌拜)


顺治五年(1648年)的清明时节,多尔衮诏派索尼去盛京拜祭昭陵。将要出发的时候,贝子屯齐告发索尼与图赖等人曾打算拥立肃亲王豪格,论罪当处死。经朝廷议决,夺其官爵抄其家财,贬到昭陵供职。


再说鳌拜。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主要受到过三次打压。


其一,顺治二年八月,英亲王阿济格(顺治的叔叔)性格粗鄙,行事刚愎,不拿小皇帝当回事,在军中称福临为“孺子”。朝廷得知后,命令正黄旗谭泰会同护军统领鳌拜召集部众,将阿济格“称上为孺子”的话告知军队,以示通报批评。


但是,谭泰为了照顾英亲王的面自,没有按照朝廷的要求办理。鳌拜也因听了谭泰的一面之词,没有遵旨行事,结果被罚银100两。后来,谭泰又因告发索尼的“藏信”一事,与索尼互相抨击、争斗。鳌拜知道后,就想救护索尼,于是千方百计为索尼解脱,因而就又遭到了多尔衮的处罚,差一点被革职。


其二,顺治五年三月,贝子屯齐告发鳌拜等人当年曾私下一路议立肃亲王之事。多尔衮根据这件事兴狱制案,对相关人等严加审讯。最后,鳌拜以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去世时“擅发兵丁守门”,被判处死刑,后经一些元老大臣的回护,将其削职为民。


其三,顺治七年七月,多尔衮生病,让贝子锡翰告诉顺治帝来看看自己,锡翰就按照多尔衮的意思去做了。之后,多尔衮却以“违令渎请”的罪过贝子责罚锡翰,并以鳌拜知道此事却对贝子锡翰进行包庇,论罪当死,最后判决为免死罚赎、降低爵位。

顺治亲政后,知道了索尼、鳌拜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的事,于是对索尼、鳌拜等人尊敬有加,恢复他们的世职,视为心腹重臣。

10

多尔衮掌权时,索尼、鳌拜等忠于顺治的大臣,说得好听是在养精蓄锐,说得难听就是被尽情的蹂躏。

顺治初期,清朝的统治者明面上是顺治,实际上却是多尔衮。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顺治在皇极门举行即位大典的同时,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自此在待遇、权力上他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被加封为皇叔父摄政王,此后多尔衮一应待遇俱与皇帝无疑,如遇围猎、出师时,王公贵族,上至亲王,下至百官皆要前往“列班跪送”,若回到王府时,他们还需送至府门。同时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百官在朝贺顺治后,就需去朝贺多尔衮。



顺治三年(1646年),多尔衮更是以战事所需,调兵不便为由,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如此,此时多尔衮的权力已形同皇帝,而多尔衮亦利用这个权力将亲信安插在朝堂各个要害部门,朝政几乎为多尔衮所控。次年,多尔衮又迫使顺治下诏:“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此后多尔衮无需再向顺治跪拜。

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为了让自己的地位更加的名正言顺,他又迫使顺治下诏晋升他为皇父摄政王,成为了顺治法理上的父亲。此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所用礼仪排场俱于皇帝无疑,而后多尔衮在未奉皇帝旨意,所颁布的诏书一律称诏下旨,更甚者“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即诸王、贝勒、贝子、公等每日议事不再前往皇宫,而是需前往多尔衮的王府候命。



在当时,多尔衮就是借助着这等权势滔天,等同皇帝的权力,在朝堂上是为所欲为,更是大肆打压反对他的文武百官,而那些忠于顺治帝的百官因局势所迫,对多尔衮的所作所为,是敢怒不敢言,只能任由他胡作非为,更有甚者,诸多忠于顺治的大臣还被多尔衮是百般迫害,而他们亦没有任何反抗的机会,只能是委曲求全的活着,美其曰养精蓄锐。

鳌拜,这位死忠于顺治的忠臣,曾三次被多尔衮以死罪论处。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拥立肃亲王豪格,又包庇豪格的种种罪状,而后多尔衮借此兴起大狱,严讯那些反对自己的重臣,鳌拜亦被牵连,并被多尔衮以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后得旨“罚锾自赎”。同年四月,多尔衮又以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为由,将鳌拜再次论死,后改革职为民,再后得旨免革职。



顺治七年(1650)七月,多尔衮以“违令渎请”为由,追究鳌拜包庇贝子锡翰之罪,论死,后改免死罚赎、降爵。多尔衮当政期间,鳌拜在短短二年的时间,三次被论死,虽每次都侥幸逃脱,但其所受打击之严酷、境遇之窘迫由此可知。可就是这样,鳌拜亦无可奈何,他虽至死都效忠于大清皇家,但对于多尔衮的擅权自重,党同伐异,鳌拜却是什么都做不了,他能做的就是自保,然后等待时机。

再如索尼,他同鳌拜也是一样的境遇,虽至死不依附多尔衮,但对于多尔衮的擅权行为亦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没有任何可阻止的实力,索尼能做的就只是明哲保身,尽量保全自己的性命,等待时机。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不久,索尼就被多尔衮以“内库的漆琴私自赠与他人”的理由被削爵。顺治五年(1648年),贝子屯齐诬告索尼谋立肃亲王豪格,欲谋反,论罪当处死,后予以从轻处理,索尼被夺官抄家,前往昭陵守陵。



总得说,多尔衮掌权时,索尼、鳌拜等忠于顺治的臣子都在被多尔衮打压,如鳌拜就被三次论死,索尼也曾被论死一次。而他们虽被多尔衮用尽各种方法打压,却也是无可奈何的,因为他们没有反抗的实力,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的明哲保身,等待复仇的最佳时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