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浮世绘,算是日本的历史特色文化产物吗?它是怎么流传下来的?:我有些从心底里瞧不上岛国的艺术,尤其是像源自于花街柳巷的浮世绘。但不得不承认,海岛之
浮世绘是日本极具特色的风俗画,从技法来讲,属于版画的范畴,也存在手绘的情况。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江户时代,在历史纪年上,大约为公元1603至1867年。不过,这也是个大体的时代,很难说浮世绘诞生于哪一年。
从诞生的社会背景来看,浮世绘是江户时代,为装饰日本风月场而出现的一种绘画形式。在一些花街柳巷之中,屋内的隔断、墙壁等处,皆装饰有一种充满世俗情色的绘画,宛如春宫图一般。
这些绘画的内容,大多数都是描绘的歌妓。绘画的风格大胆、裸露并富有情色意味,是浮世绘最大的特点。当然,在浮世绘中,也有表现历史故事、风俗民情的内容,只是,在画风上也难免给人一种花街柳巷的感觉。
岛国人民的脑子很活,善于将身边的事物利用起来。据说当时进行国际贸易时,有些商家在选用包装时,便将浮世绘作为装饰图案。
具有东方特色的浮世绘,漂洋过海抵达欧洲后,很快备受推崇。而一些画家也被浮世绘所吸引,并且从中吸收了有益元素,以充实自己的绘画作品。
其实,那些如雷贯耳的艺术家,比如梵高、莫奈、毕加索、马蒂斯、高更等等,都曾学习和吸收了日本浮世绘的内涵,并尝试将其运用于自己的绘画中。
(一)浮士绘的前世
浮世绘是日本绘画的名称,新画法由明朝传播到日本,就是中国早期的佛像勾线板画,进化到的木板水印画,最早是单色的,后来发表到三色四色到多色,逐渐发展起来的版画形式,是一种多色印刷的木版水印画,如果我们现在去北京的琉璃厂,在荣宝斋木板水印的大厅里,表演整个木板水印画全过程,就是这种方法随着明朝的春宫画,瓢扬过海到日本江户,就是现在的东京,原来木版画长期在日本被用于佛经插图, 德川幕府时代,江户市民掀起了文化的热潮,五行八作形形色色的生活,什么历史云烟,什么市井瞬间欢乐,一切都可以跃然纸上,于是浮世绘成了江户重要的文化生活,变成一种绘至人口的绘画形式,三百年来连毕加索、高更等,大批印象派画家都受其艺术影响。
(二)浮士绘画家
浮世绘的意思是:虚浮世界的绘画,过眼云烟和瞬间欢乐的绘画,浮世绘是随着江户的兴盛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使得日本市井文化逐渐兴盛,与此相关的书籍和印刷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这时诞生了许多浮士绘大师,如 北尾重政、葛川北斋、鸟居、还有爱画歌舞妓的胜川,把日本列岛画个遍的歌川广重,有画《水浒》108将的大师国芳。画家们表现了江户时期的人物和场景,歌伎、侠士、妓女、讽刺画、风俗画、传说怪谈、花街柳巷、等,包罗万象,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江户时期的百科全书,这些画家一直影响日本的绘画,直到今天还有不少的新生代浮士绘画家,汲取他们的传统和营养。
(三)浮士绘题材广泛
1、 美人画:以年轻美丽的女子为题材。主要是描绘游女(妓女)和茶屋酒吧等(招牌女郎),后来也有街头美女的题材。
2、役者絵和戏画:以著名的歌舞伎演员为题材。肖像画与广告传单的形式都有。
3、春宫画:是以性爱场面及相关事物为题材,亦可见将性器拟人化的手法。这类画作在实用上也有做为情趣用品目录及嫁妆之用。在当时的乡村地区提到锦絵的话,多半就是指春画,是较为含蓄的情色画,有美人出浴、罗衫轻解等题材。
4、名所絵和风景绘:除了满足当时无迁徙和旅行自由的民众对名山秀水的憧憬之外,歌川的《富岳36景》就是其中的杰作,也有做为旅行手册的应用。
5、花鸟絵:以花、鸟、虫、鱼、兽为题材。
武者絵:以传说、传奇、历史小说中的武士为题材,在传奇热潮后特别流行,还画过三国里的英堆呢,但幕府规定不得绘制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时代以后的武士。
6、历史画:以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为题材。明治维新后,为了更加巩固天皇家的正统性,也有以历代天皇为主题的创作,前几天头条有大师国芳画的《水浒》,见图9,一种系列小说浮士绘,就是这类题材。
7、玩具絵:因为应用在玩具制作上,所以种类很多,有双六(游戏方法类似大富翁,但游戏内容不同)、人气浮世绘的小型版、变装游戏的纸娃娃、还有(绘有妖怪和武者的卡片收集)等。还有相朴绘,肖像绘,漫画等多种题材。
浮世绘的“浮世”是佛教用语,指世俗社会。顾名思义,浮世绘就是指体现普通人民生活的的一种绘画形式。
浮世绘起源于江户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阶层,而与之相生的自然还有“平民文化”,浮世绘就是平民文化中的重要代表。
浮世绘可以算作是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包含各种内容,自然风景、社会时事、歌舞美女应有尽有。浮世绘还第一次将日本的大众文化介绍到了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浮世绘几乎是唯一纯正的日本艺术,是日本独立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日本很多传统文化比如茶道、弓箭,都深受中国影响。
浮世绘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菱川师宣,他将浮世绘从文学的附庸(插画)中独立出来,并且强化了浮世绘的日本特征。
由于深受人民喜爱,浮世绘生命力也很强。在十八世纪,一些日本画家吸收了西方的绘画技巧,使浮世绘在艺术上更有突破,比如著名画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与此同时,日本浮世绘也对西方美术有重要的影响,一些后印象派画家比如高更的作品里都鞥能看到浮世绘的影子。
艺术的互相促进交融,也是浮世绘能够流传不衰的原因之一。
感谢阅读。
是。浮世绘不仅是日本的特色艺术,在一段时间内的欧洲人眼中,浮世绘甚至代表着东洋艺术。
人们最熟悉的浮世绘作品,大概是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然而浮世绘并不只是我们看到的这一隅。
“浮世”,来自佛教用语,佛教中的本意是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缈。但“浮世”一词在日语中出现的时候,就暗含艳事和放荡之事的意思。“浮世绘”,最初是指描绘人世风情的画作,有些类似风俗画。
浮世绘最初由两种画作发展而来,一种是本土装饰画,一种是图书插画。这些装饰画多为壁画或屏风画,内容大多为风景名胜和美人,极具本土气息。而插画则是版画,受之前宽永风俗画影响。宽永风俗画受到我国明代木板插图本影响。后来的浮世绘在形式上继承了这种风俗画,绝大多数浮世绘作品都是版画。
浮世绘,以菱川师宣出版独立绘本为出现标志。
在内容上,菱川师宣深受明代春宫画作影响。可以说,早期的浮世绘作品,大多都在描绘情色内容。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有着传统色恋文化,一方面也源于幕府管理不当。后来随着社会需要,出现了以历史人物、故事为题材的浮世绘,以风景为题材的浮世绘,以外国事物为题材的浮世绘等等。
而浮世绘在创作用色上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从最初的黑白,到红色。再在红色的基础上融入金粉和其他颜色,最终发展出我们更熟悉的多彩“锦绘”。
后来浮世绘随着日本出口商品进入欧洲,吸引了一大批欧洲艺术家的注意力。从莫奈、梵高、毕加索到德彪西。浮世绘无影平涂的色彩价值,取材日常生活的艺术态度,自由而机智的构图,对瞬息万变的自然的敏感等特点被欧洲艺术家学习吸收,深刻影响了欧洲文艺,尤其是绘画的发展。
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生活的写照,更是人类文艺发展史上一颗亮丽的明珠。
提到日本画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浮世绘”。特别是西方人。浮世绘的确是代表日本的日本画。
浮世绘也是梵高之所以成为梵高的主要原点。可以说,浮世绘在世界绘画史上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画派。这并不是说,因为它的画有多么的美丽动人(当然,美女图的确非常美),而是它在推动西方绘画变革中所起到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当时的印象派也把这种追随浮世绘风格的画法称之为“日本主义”。虽然它在世间只兴盛了100多年,但其对梵高及印象派的影响不可抹灭。所以有些西方的评论家说没有浮世绘就没有梵高。而我个人认为,没有梵高就没有后印像派以后的野兽派、毒蛇派、立体主义及抽象派的出现。后来的画派都是在梵高的影响下产生的无视学院派的新画派。
在说明梵高与浮世绘的关系之前,我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浮世绘。浮世绘一般分为三大类:1.版本插画。2.木版印刷。3.手绘画。形式包括:屏风画、卷画、贴画、挂轴画、扇面画、绘马画(一种日本的民间艺术画。在手持的木拍形状的木板上绘画)等多种多样。绘画内容包罗万象。
从“浮世绘”的名称就可以推断出这种画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甚至比下里巴人还要低层。“浮世”即一般世俗生活的种种。另外一个意思是指色诱、好色、淫乱之意。这也是为何浮世绘中春画较多的原因。
浮世绘的萌芽期(1532年-1555年):
浮世绘还留有室町时代和桃山时代风俗画的影响。在这个时期,木版画还没有出现。主要作品以手绘画为主流。因此有些日本的学者不承认这一时期的画为浮世绘。
初期(1657年-1760年):
早期以手绘和木板单色(墨色)印刷为主流。后期鸟居清信在墨色木板印刷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丹色和红色。是画面可以用多色套印。在这一时期有名作《回望的美女图》(菱川师宣 手绘画)。
在这一时期的浮世绘中,有许多是江户时代早期近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井原西鹤的《好色一代男》(1682年刊)里描写的,当时大坂(现在的大阪)的故事。在12骨扇面画的浮世绘里发现,画中使用了浮世绘。这也是浮世绘的最早文献。
中期(1756年-1806年):
这是浮世绘的全盛时期。开始了可以进行多种套色印刷的时代。主要的原因是出现了高质量的纸张。使用椿树制作的纸张增加了韧性,使一幅画的多次套印得以实现。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浮世绘的制作也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如,下绘师负责设计,雕师负责雕刻木版画,摺师负责套色印刷。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的名人画作。
后期(1807年-1858年)这一时期以溪齋英泉绘制的官能美女图、葛饰北齋和歌川广重的风景画为主流。
终期(1859年-1912年):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社会整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浮世绘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文明的影响。如《鹿鸣馆的舞蹈会》等。从民俗到服装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时代的变化。在那之后,油画和西方画派就占领了日本的市场。从此,浮世绘便成为了历史。
梵高在看到浮世绘的明信片之后,大受启发。决定彻底放弃学院派的理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绘制作品。他试着将浮世绘转化成油画。从中更加了解到使用线条和色块也可以表达出画的意境。这种线条和色块的堆积是后来梵高绘画的一大特点。在取景和构图上,梵高也大胆的尝试着用浮世绘的手法进行处理。最有名的就是他为侄子画的那幅春天开花的树枝画。在西方的油画理论中是不会有这样的构图的。
日本浮世绘作为日本传统的美术,大多时被刻在木板上,再用来多次印刷,;也有名家直接手绘而成。浮世绘主要特点就是构图简洁明快,重点很容易本突出,画的内容让观赏者印象深刻。
其实浮世绘存在的时间并不久,可以初步了解到,浮世绘应该是兴起于江户时期,也就是公元1603年到1868年之间,主要是承载了日本传统大和绘。可以说对日本的美术甚至是世界上的美术都有极大的影响。
浮世绘中的“浮世”两个字,指的是浮沉聚散不定、枯荣无常,可是在日本却得到不同的看法,日本人认为“浮世”既然世道无常,倒不如及时行乐,颇有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意思。
日本人将“浮世”和男女之情以及花街酒巷的一夜情联系在一起,正因如此,所以浮世绘的选材极为广泛,大多贴近现实生活,当然也有历史、宗教,但是还是以男女爱情居多。
日本元禄时期的菱川师宣是浮世绘艺术的创始人。可以说是为日本绘画史打开了新的境界。浮世绘一经出世,就深得日本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追捧。
世界知名画家梵高以及莫奈都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这也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浮世绘描绘的几乎都是娼妓和艺妓,花鸟鱼虫兽还有名山秀水,当然也不缺乏讽刺意味的讽刺绘,当时日本只是将这些作为宣传单或海报,不被重视,直到浮世绘成为日本绘画艺术的代表享誉全球,才最终被日本自己重视拨高。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历史新知识,期待您的关注】
知己知彼,浮世绘的出现与发展脱胎于日本社会的流变,多以流畅动感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与形态,独具日本艺术风格。
中国画中最为知名的要数文人画。所谓文人画,是与画匠所画的画相区别的。说的业余一点,画文人画的你不能是个以画画为生的人,你必须是个文人,若不是自己考取了功名,起码也得是贵胄。说白了你画画不是为了赚钱养家。你有顶层的地位,有钱也有闲,你画画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将绘画与你的诗文书法结合在一起,追求以诗入画,诗书画三绝的意境,追求情趣与寄托。
如果你既不是贵族也没中举,也没关系,还有一条路,出家做僧道。得道高僧的画也是有地位的,属于文人画的范畴。最有名的是清初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他虽然没有清朝的功名,但他是前明宗室,又是僧人,拥有双重身份。八大的画追求独到的意境,将不对清朝妥协的态度与自我放逐的洒脱与悲怆结合在一起。
文人画中的重要一项是水墨画。所谓水墨画,就是单纯以墨色作为颜料,通过墨色深浅和留白来表现不同的层次。这和文人作画有很深的关联——文人的案头上当然不可能有充足的彩色颜料,那是画匠案头上的东西。文人的案头只有笔墨而已,所以信手拈来,画出的画不可能有颜色。表达上则重视写意,不太追求真实的透视与色彩。
之所以这么说不是贬低古代画匠,他们的功力绝不在文人之下,但是他们的地位低于文人。封建时代参与权力的并不是画匠,而是士大夫阶层。而从以诗入画的角度看,画文人画首先的有书法功底,然后得有文学功底。说白了得先会识字。古代社会识字的人有多少?普通女人大都不会,减去近百分之五十。男人中体力劳动者一般不会,再减去百分之五十多。中国古代社会识字的人不会超过四分之一。至于获取功名具备文学功底的人,很可能不超过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欣赏、传承文人画的,也是属于本阶层的士大夫们。他们既是顶尖的知识份子,又是权力的掌握者,同时还是艺术的创造者与鉴赏收藏者。绝对一点说,世界上没有其他的绘画派系的画家具备中国文人画创作者这样高的社会地位。
而普通中国人对于绘画的理解,一般都与文人画的概念重合。
日本浮世绘的发展与中国文人画很不同。
(相传为慈禧晚年画作 据说对右上部枝桠的处理比较一般 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的统治阶层至少是亲近绘画的)
日本古代掌权的并不是士大夫阶层,而是武士阶层。
这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士大夫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而武士是家族世袭的。也就是说,古代日本本质上来说是个贵族社会,而中国不是。清朝的确有满蒙贵族,但是士大夫阶层仍然广泛参与权力。也就是说,日本是个贵族世袭社会,而中国中古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文官社会。
作为贵族,日本武士的确是有文化的。他们从小熟读论语,会创作俳句等文学体裁。具备艺术鉴赏能力。但是,武士说到底是战士,习武作战才是根本。武士的文化是为了习武和为官僚服务而存在的。武士阶层与士大夫阶层的发展方向根本不同。
为了保持战斗力,日本武士有诸多自我约束。为了反对奢侈生活,就连寿司这种食物也不提倡,平时只吃粗茶淡饭与味增汤。这和士大夫的生活环境有很大不同。
受中国文化输入的影响,日本的确也有文人画,即所谓的南画。主要的领路人是中国传入的佛教黄檗宗的僧众。但是浮世绘并不是水墨画,而是版画。所以,浮世绘和水墨文人画从材质上就不同。
(溪斋英泉作品)
江户城的山之手地区云集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高级武士官僚与各大名的家属。这么多贵族要生活、享受,自然就少不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下町就成为商业、服务业繁荣的地区。尤其拥有著名的风俗业街区——吉原,更是风情万种之所在。
浮世绘根植于町人社会,正如文人画根植于士大夫阶层。
德川幕府统一日本(北海道岛北部除外)以后,出于种种原因公布了锁国令。日本列岛进入二百余年的闭关自守状态,仅保留长崎作为与中国、朝鲜、荷兰通商之用。从此,日本人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外面对日本的了解也极为有限。
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作为武士国度的日本居然无仗可打。一方面是万历援朝伤了元气,另外一方面也是德川幕府治下藩国林立,互相牵制,自守有余而外侵不足。漫长的和平时光必然引发社会变化。日本的中下级武士逐渐贫困没落,而商人阶层却日渐富裕。
商人阶层不是武士,虽然有过继等方法让自己的后代成为武士,但整个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不高。地位不能提高却掌握巨大财富,这引发了商人社会纵情声色的享乐主义风潮。浮世绘因此而兴起。
(鸟居清满 新吉原之图 体现了吉原风俗业的繁荣与江户纸醉金迷的景象 可以看出 浮世绘画家已经掌握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
浮世,即和平年代的繁荣社会之意。相对应的是忧世,即战乱迭起的混乱社会。佛教讲究渡过此岸(现世),到达彼岸(极乐世界)。日本人崇尚向死而生,蔑视死亡以彰显勇气精神,所以对死亡并不恐惧,既然对死亡不恐惧,那么对生存也没什么好纠结的。此外,佛教中有如电复如露,如梦幻泡影的说法。既然现世像梦一般无常,所以要在浮沉中享受痛苦的生活。由此,江户日本人更加现实主义——既然没有觉悟到达高尚的彼岸,那么不如在繁荣的今生今世里纵情享乐一番。反正此生都要过去…浮世绘,就是用来在繁荣的社会现实中享受生活、在短暂的人生片刻中寻求欢娱的艺术作品。
由此,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与浮世绘截然相反:文人画是出世的,浮世绘是入世的。但两者都是为了追寻一种精神方面的慰藉与解脱。所谓赏画可以养心,即是如此。
日本建筑为木质杆栏式建筑。室内木质拉门隔段与屏风较多,家具摆设较为低矮,这都为装饰绘画艺术的发展留下了空间。
从用途上讲,浮世绘可以是风景挂历,也可以是屏风,也可以是艺人杂志封面,也可以是歌舞伎演出晚会的歌单,更有可能是某个身为大众情人的艺伎的艺术照。浮世绘的发展也经历了类似从单色彩到多色彩的彩色绘画的历程。所以,欣赏浮世绘的无疑是众多的日本普通人。其中以商人居多。
(世界名作 葛饰北斋 神奈川冲浪里 从这幅画中能看到梵高的色彩吗 据说浮世绘对西方绘画有一定影响)
北京的中国美术馆近期正在举办有关日本浮世绘的展览,包括葛饰北斋在内的浮世绘名家画作均在热展中,喜欢的朋友请不要错过,记得提前数天登陆中国美术馆官网查询展览时间、预约进场名额。
鲁迅曾说,“中国还没有欣赏浮世绘的人”。大意应是指当时的中国,无论环境或人,离浮世绘中的宁静世俗之美,还相去甚远。那么今天,我们或许可以聊一聊浮世绘了。
先说一个小故事。
19世纪后半叶,巴黎。一群年轻的画家,偶然发现了几张来自日本,用于包裹瓷器的包装纸。纸张虽已皱皱巴巴,但上面充满东方美感的画作深深吸引了他们:色彩、线条、结构……和画家们熟悉的欧洲写实油画截然不同!
当时欧洲的画家们正处于困惑之中,工业革命让欧洲突飞猛进,而照相机的出现,对画家简直是当头一棒:只要咔嚓一下,就能洗出一张无比还原实物的图片,那么绘画还有什么用处?
画家们隐隐觉得,也许只有摆脱“写实”和“逼真”,寻找美和感受的本质,才能获得新的方向。而日本包装纸上的图画,就是浮世绘,它东方式的感性体验,让他们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后来,这群年轻人成为影响了未来的艺术家,他们就是印象派的画家们,莫奈和他的伙伴们。
莫奈家餐厅的墙壁上挂满了浮世绘
在莫奈的作品中出,现过很多的浮世绘元素,莫奈晚年还,他还按浮世绘风格修建了日本桥;梵高也临摹过很多浮世绘作品,再后来的新艺术运动中,插画大师穆夏的作品也中充满了大量源于浮世绘风格的装饰性线条,马奈的《吹笛少年》、《左拉肖像》等著名作品,也都有很明显的浮世绘元素在里面。总之,浮世绘艺术对20世纪的欧美绘画意义深远。
歌川广重《大桥骤雨》(左)梵·高临摹图(右)
葛饰北斋
杏树花开 梵高 1890
【源起】浮世绘,“浮世”之绘
就如中国人感叹“浮生若梦”,日语中的“浮世”,原为“忧世”。这是自中世纪以来,日本人产生的厌世观念,是基于对净土向往的来世期待上。但随着佛教理念在日本本土的世俗化演变,享受当下的“现世”逐渐成了目标,于是“忧世”也被“浮世”所取代。
【背景】和平时代的繁华生活
从17世纪后半叶始,“闭关锁国”的日本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那时的日本,文化和经济繁荣,江户地区成为全国的消费中心,发达的商业文明和成熟的市民阶层出现,而艺术不再只是贵族阶层的特权,浮世绘用以展现日常生活的百态,由市井画工绘制。
歌川国贞《士农工商》
【创始人】菱川师宣
日本元禄时期,菱川师宣是浮世绘艺术的创始人。为日本创立了新的绘画门类和绘画技法。版这种色彩明快艳丽的版画艺术品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
【代表人物】六大浮世绘师
除了创始人菱川师宣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揭开浮世绘的黄金时代帷幕的铃木春信、美人绘大师喜多川歌吕、戏剧绘巨匠东洲斋写乐、还有写实派大师葛饰北斋,以及将风景绘技巧推向顶峰的一歌川广重。以上六人被称为“六大浮世绘师”。
【工艺】浮世绘的制作工艺
在日语汉字中,“绘”与“画”是有区别的。日本人认为,“绘”字从结构可以分解出“锦丝交会”的含义,具有色彩的属性;“画”字的结构源于古时田原划界,具有“界定边缘”的意思。所以,日本美术将以色彩表现为主的绘画形式称为“绘”。
浮世绘最早借鉴中国古代木刻版画的手法,制作出版小说插画和民间故事的绘本,后来逐渐发展成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民间艺术。
浮世绘通常采用山樱木作为刻版木料,因为树干的直径有限,所以浮世绘的版面不大,一般分为“大版”、“中版”等规格,大版的尺寸约为 39cm x 26cm,中版的尺寸约为19.5cm x 26cm,要表现大场面效果,有些画师会将两幅以上的画面连接起来,被称为“续绘”。最常见的有“两幅续”和“三幅续”。
鸟居清长 《大川端纳凉》18世纪 大版锦绘 (两幅续)
歌川广重 《武阳金泽八胜夜景——月》 1857年 (三幅续)
【过程】浮世绘的制作过程
首先由出版商根据需求,决定题材,并选择画师。浮世绘制作过程经过三个阶段:画师作画,雕工雕版,拓印工拓印。
【主题演变】从风俗画到美人画
出现于1630年(宽永七年)的《歌舞伎草纸绘卷》的《吟闲集》中有诗,大意是:“浮世不过一场梦,何须如此认真,还是将眼前的美好瞬间化作永远的记忆吧!“
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在绘画上的影响,就是以生活场景为主的风俗画兴起。其主题是各绘市民游乐和祭礼等活动的画面。其中《洛中洛外图屏风图》是近世初期风俗画的代表作。
《洛中洛外图屏风图》局部
其后,源自古典手法的美人图,开始向浮世绘方向演变。这种单人的美女立像因为流传于日本宽文时代(1661-1673),所以被称为“宽文美人图”。
《缘先美人图》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奠定美人图基础的是菱川师宣的《回首美人图》,可以说,这幅作品奠定了浮世绘美人画的基础。
总的来说,浮世绘发展的三大主题,就是美人图、役者绘、风景画。
(注:役者绘,就是对歌舞伎的描绘)
【浮世绘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
宽政三美人 喜多川歌麿
鹭与苇 铃木春信
相扑绘 歌川国芳
接下来就是带私货的时间了,葛饰北斋大师,最知名的浮世绘大师。
本名中岛时太郎,1760年生于江户,14岁学雕版印刷,18岁跟随浮世绘大师胜川春章学画,到了60岁以后才开始出名。他的题材十分丰富,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所不画,卒于90岁高龄,毕生留下的作品据推定约三万五千幅。
他创作了《富岳三十六景》系列的风景画,其中《神奈川沖浪里》几乎就相当于我们的天安门,是日本的名片。
1849年的 富士越龙图 ,这是葛饰北斋生前的最后一幅绝笔之作。
从17世纪到19世纪,浮世绘短短300年,深受中国古代仕女画、木版画及彩色套印术的影响,最终发展成为独具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又影响了西方印象派的发展,承载了那一段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浮世绘”是日本古代的一种具有特殊艺术形式的绘画,是描写民间日常生活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如果按题材,把浮世绘分为美人画、风景画、戏剧画等部类的话,那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支非春画莫属。
日本美术界有个说法,“不看枕绘,浮世绘便无从谈起”,在日本画作中,「枕绘」是一种描绘性的风俗的浮世绘。顾名思义,即是赤裸裸描绘男女性行为的人物画。
其来历与佛教有关?
有人曾考证“浮世绘”这种艺术名称的来历。
日语的读法“浮世”与“忧世”同音。“忧世”出自佛教用语,含有人生夏苦的意思。可是到了江户中期,却转化为“现世炎凉、玩世不恭的嘲讽和享乐况味,因此出现了以“浮世”冠称的小说和各种器物,如“浮世草子”“浮世袋”“浮世帽”等等。
“浮世绘”一词最早出现于1682年刊行的菱川师宣的木板画本《月次之旅》序文中,也正是这个时期,菱川以木版画形式发展可更为庶民化的风俗画。按照江户时代的说法,“色恋”与“性爱”不同,讲究灵与肉的结合。即便是去妓院,人们也普遍认为去寻找一种类似于爱的东西。
所以,“浮世绘”中对青楼的描绘是江户时代享乐主义的写照。在日本艺术史上,它第一次赤裸裸地追求享乐主义和官能主义,性的内容在“浮世绘”中占很大成分,所以有人称它为“日本的中国春宫画”。
是“搞事”指南还是催情“佐料”?
在江户时代的书籍里,常见到描写夫妇或独身男女以春画作催情道具的场面,就其动机和功用而言,有些类似我们现代人看A片。
日本的浮世绘春画视觉感染力十分强大,有着催情和性教唆的价值。较之于较为隐晦的中国春宫画,浮世绘春画将日本男人的阳具画得粗大凶猛、威风凛凛、杀气十足。对男女性行为的高潮时刻,双方目光的对视,手足用力的火候及“表情”的勾画极为传神。他们极富装饰性的设色、颇具表现性的造型、灵动鲜活的细节刻画,所展示出来的不仅是画家的才情、技能,更是他们不把事情搞到极致绝不不收手的职业素质。
据说,曾有看过浮世枕绘的西洋妇人,不远万里去到岛国,就想一睹日本男人是否真如画中一般的“伟岸”。
日本浮世绘对性器夸张的扩大,尤其对各种不自然体位的变形勾画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显然并不是为了指导人们如何“搞事”。如果当时的人们以此作指南进行交合,恐怕欢愉程度会大打折扣。
除了催情,人们认为春画还能带来好运。
当时武士有定制甲胄,并在铠甲柜中放置一卷春画的习惯,这习惯可追溯到江户时代以前。人们认为, 家藏一帧枕绘,可以防止火灾;怀揣一帧上战场,可以挡枪眼。实际上,春画在当时人们心中是起到了护身符的作用。
从被鄙夷到向外发展
由于“浮世绘”有很多性内容,所以被高雅的京都人称为“江户绘”,这种称呼当时含有很强的贬义成分,京都人对它鄙夷不屑。因此 “浮世绘”在日本历史上曾被查禁。
1722年,一条禁绝风化出版物的禁令颁布,却未曾想到,反倒为这股风潮推波助澜。禁令颁布以前,以菱川师宣为代表的浮世绘画家,还只是把“春宫”当作创作的一部分,其他题材的作品也层出不穷;禁令一旦颁布,加上版画技法的发展,“春宫”创作的比例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浮世绘的作者都出身民间,但由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盛行,这种艺术追求色情和低级趣味渐渐地走向衰亡。就在浮世绘版画走向衰落之际,由于驻日荷兰商人的收集、携带回国,和日本商人把浮世绘作为土产艺术品大量输出,引起了欧洲画家的注意,当时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画家,尤其是印象主义和后期印象主义的画家如马奈、莫奈、德加、梵高等人大加赞赏,热心研究并受其影响,使浮世绘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绘画。(知乎 爱礼科技)
小一大书悦读会,每天推荐一本五色图书。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很多朋友都曾听说过浮世绘,但对其认识非常有限或者曲解,比方有人甚至简单将其理解为日本春宫图,是非常严重的误解。
根据历史记载,浮世绘出现并盛行于日本江户时代,也就是1603年到1867年之间。江户时代算一个我们熟悉的名词,因为很多日本漫画故事都以此为背景,比方《浪客剑心》、《犬夜叉》、《一休和尚》等等。日本的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国的「朝代」,从旧石器算起至今,日本被划分为16个时期,江户就是其中一个时期。其实江户是个日本地名,这个时代也史称德川时代,因为是德川家族以江户为都设立幕府进行统治的朝代。幕府我们暂且理解为政府,是日本的一种权力机构。
日本的江户时代跟中国明朝末期到清朝末期是同一个阶段,属于日本最后一个武家统治的封建朝代。因为最大的封建主就是将军,将军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fan)」,藩主必须听命将军。将军与大名(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都养着自己的家臣即武士,他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由幕府和藩构成的封建统治制度即幕藩体制。
在江户时代,全体居民都被严格地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期间日本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严禁与外国贸易,禁止日本与海外交往,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只许同中国、朝鲜、荷兰等国通商,属于标准的闭关锁国政策。
不过这种闭关锁国确实让日本国内由此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经济获得平稳发展,所以文化创作也由此繁荣。江户地区当时是日本经济中心,也是消费中心,这里形成了发达的商业文化和部分富裕阶层,浮世绘也是从这个时候由一些市井画工开始创作,它类似一种小报性质,刚开始以反映一些具备时效热点的大众生活文化为主。
其实最初的浮世绘是借鉴了中国古代的木刻版画手法,所以浮世绘最初是以小说插画或者民间故事绘本这样的方式存在的,我们可以理解为,江户时期的日本人借鉴了中国明清时期的木刻版画技术及手法,孵化出浮世绘。因为明清年间,正是木刻版画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几乎每本书都存在插图,每一张插图都精心制作,原因是那时很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参与其中,比方说唐寅(唐伯虎),他就曾为《西厢记》这本书创作插图。
但问题是,其实版画这种形式并非明清时期流传到日本的,而是更早的唐宋时期,具体的形式就是佛经,因为中国的木刻版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的画像砖,就是下图这种:
这种画像砖的制作方式很简单,就是用木材制造阳文(内容凸出),直接压到湿砖上面,等砖块干后,就形成了浮雕形式的凹形画像,当时这些砖主要记录生活中的故事,所以我们在图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打猎为题材的图像。
到了唐代,雕版印刷技术发明了,版画就水到渠成的诞生了,那时版画主要应用在佛经上,比方目前收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一张插图,就是中国现存,也是世界最早的木刻版画。
众所周知,日本有个旅游胜地叫长崎,这个地方距离中国上海仅仅800公里,是自古以来中日沟通的必经之地,而唐宋时期的佛经就是通过长崎这个地方流传到日本的。以日本扬名世界的善学之道,毫无疑问的,他们很快就学会了佛经上这种插画艺术形式,并且很快应用到自己的出版物中,大致在桃山时代(1568-1615 丰臣秀吉统治)日本的京都与大阪就开始出现有木刻插图的「绘入本」(文字比插图重要)文学类书籍了。
但这距离浮世绘的真正形成还差一步。江户时代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他被公认为是浮世绘创始人,他叫菱川师宣,出生年份已经不详,但逝世于1694年。他出生于江户附近的安房国保田村,家里经营染织品缝纫,父亲是金银织绵艺人,所以菱川师宣小时候就跟父亲学习画绣花图案,大致20岁左右开始涉足江湖,为市井小说手绘插图。
这些插画从形式上看和中国的木刻版画几乎是没有区别的,真正让浮世绘称为浮世绘是在于菱川师宣的一个重要举动,就是他将这些插图从绘本中分离,独立的以单幅形式创作,日本称为「一枚摺」,一枚摺当中图画不再是文字的依附,图画就是主题本身。
这个区别其实很大,因为中国明清的木刻版画主要都是以插图身份存在,是为了说明文字,衬托文字存在的,而浮世绘则是独立的绘画作品,文字反而成为了其说明补充的部分,当然浮世绘作为插图也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形式。
最初菱川师宣的单幅浮世绘画面还是单色的,就是黑白两色,日本称为「墨摺绘」。因为当时还不具备多色版套印的技术,但个别画师会为了满足一部分客户的需求,手工上色。
菱川师宣流传于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以下这幅《回首美人图》:
这幅作品对浮世绘的重要意义在于,基本奠定了「美人画」的基础,美人画属于浮世绘当中的一个主题大类,主要以绘制年轻女子为题材,其中包含了游女(即妓女)和茶屋看板娘(招牌女郎)等,其它的主题大类有役(yi)者绘、名所绘、武者绘等等,还有一部分以情色为主的春宫绘。而菱川师宣为了迎合市场其实有大量的春宫绘作品,但其描绘方式不算非常露骨,比方《冲立之影》、《低唱之后》。
菱川师宣在大概二十五年间的绘画生涯当中,共制作了一百二十余幅单幅版画、六十种以上绘本、百余册插图小说,若以每册绘本二十五幅,每册小说插图十幅画面计算,总量约超过二千五百幅,在质与量方面都是此前的出版界及任何一位画师无法比拟的,他的出品极大的提高了木版画地位。所以菱川师宣为浮世绘的确立及广泛传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虽然他个人一直坚持否认自己是浮世绘画师,而喜欢以「大和绘师」自居(大和绘是日本10世纪前后产生于日本本土的民族绘画),但世人坚定认为他是浮世绘版画的创始人。
一般来说,浮世绘通常采用山樱木为刻版木料,山樱木其实就是山樱树,因为受树干直径限制,所以版面不太大,一般分为两种规范,分别是「大版」和「中版」,大版尺寸是39cm*26cm,中版是19.5cm*26cm(比A4略小),这些就是浮世绘的常见尺寸,所以很多时候为了表现大场景的创作,画师就需要将几块版面进行连接,这种形式称为「续绘」,常见的是「两续绘」和「三续绘」。
制作出一幅浮世绘需要由三种专业工匠合体完成,分别是画师、雕刻师和拓印师,而这三人背后还需要一个出版商组织,流程是首先由出版社根据市场因素来决定题材、内容,还要选择有人气的画师,由画师根据主题内容进行细节把握及创作,完成草图后,交给雕刻师刻版,第一版通常是墨线版,然后由拓印师先拓印出20幅黑白稿,一方面方便雕版修正,另一方面方便画师进行配色,通常是一张一色分别标出彩色版位置及色彩名称,服饰上面的图案则由类似学徒一类的工作人员来添加完成,然后再给雕刻师分别雕刻色版,最后由拓印师印制。
所以虽然画师很重要,但浮世绘终究还是一个团队协作完成的作品。假设画师很出色,但是雕刻师雕工不够细腻,拓印师无法拓印精致,成品也总会欠佳,这就是台前幕后配合的重要性。
浮世绘被称作日本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因为其描述的主题囊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根据后世整理统计,归纳出浮世绘创作中的三大主题,分别是美人画、役者绘(歌舞伎演员画像)及浮世绘晚期风行的风景绘(名所绘)。
美人画
美人画其实也是浮世绘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存在形式,美人画所描绘的主角主要是吉原花魁(kui),而吉原是日本著名的第一花柳街,是1617年时江户幕府开设不久之后,在东京都台东区公开允许设立的妓院集中地,也就是一个专门经营风俗业的场所,吉原这个地名直到1966年为止在日本都是一直存在的。
花魁的意思是指头牌,可以理解为一个茶屋(类似中国的青楼)最受欢迎身价最昂贵的游女(日本对妓女的称谓),花魁一般需要熟习歌舞和茶道,而且普罗大众一般难以一睹芳容,也正因为如此,为浮世绘画师提供了无限商机。比方很多浮世绘出版商就将作坊设立在吉原,签约的画师也长期驻点吉原,方便随时可以进行美人画创作,画中的花魁都是真有其人,而且画上会签上其真实姓名,有点类似当代明星写真的概念。
浮世绘美人画创作的代表人物要首数喜多川歌麿(mi),我们可以先看看他的若干代表作:
其实除了描绘吉原花魁外,美人画的取材也有来自民间的年轻美丽女子,又或者取材一些古典和歌,日本的和歌类似中国的诗歌,和歌由古代中国的乐府诗经过不断日本化而发展形成,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比方浮世绘历史上一位大咖铃木春信,他的绘制题材就不局限于花魁。铃木生于1725年,他笔下的美人画对比吉原花魁一类,显然是一股清流,多数主角清纯柔美,活像生活中的东邻少女:
其实关于浮世绘的美人画很多学者认为它与中国仕女画是存在密切关系的,就像我们之前谈论过,其实日本文化的母体就是中国,很多文化艺术都来源于中国文化艺术的演变发展。
比方我们看看唐代最著名的仕女画,由周昉(fang)绘制《簪(zan)花仕女图》,画中描绘了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在春夏之交去赏花游园,以工笔重彩绘制。我们发现画中的女主们其实跟浮世绘的美人画是很接近的,比方姿态与神情,区别在于两者衣着装饰存在民族差异,另外则是人物五官特征,唐代仕女画明显都是体态丰腴(yu)的典型女性形象,而其中最突出的区别在于仕女画描绘的主角都是宫廷贵族,而浮世绘美人画则都是民间基层,所以彼此的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这也决定了浮世绘为何相比中国仕女画产生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影响。
役者绘
役者绘又被称为「歌舞伎绘」,关于这个伎字很多人不解,其实是古代对以歌舞为业的女子的称谓,所以役者绘就好理解了,它主要以描绘歌舞伎演员、表演舞台、大小道具、沉浸在歌舞伎欣赏中的人物场景为主。
歌舞伎这种形式始创于1603年,正是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开创幕府的第一年,当时京都有个出云神社,其中一名叫啊国的女巫很喜欢舞蹈,所以独创了一种载歌载舞的形式在街头为平民表演,而且啊国当时常以女扮男装的方式出现让大家感觉很新奇,她这种形式慢慢随着时间推移,变成集体歌舞,而且随着江户经济日渐繁荣,歌舞伎的场所也越来越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消遣去处,比方下面这幅浮世绘就描述了这个场景。
所以役者绘其实最初是以关注舞台表演画面为主的,但后来随着演员个人影响力越来越大,达到一定号召作用之后,浮世绘画师就从描述场景转移到为著名演员绘制肖像为主,当然描述过程中,歌舞伎的服饰,道具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些役者绘在民间的流传又进一步推广了歌舞伎剧场,两者相辅相成,而且根据后世统计,役者绘的数量跟浮世绘主流的美人画其实是旗鼓相当的。
谈到役者绘日本有一位极为神秘的画师,神秘之处在于出现时间极短,作品具有破天荒、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而且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比方是男是女?来自哪里?年纪多大都无人知晓,他从出现到消失一直都是个迷,这个迷到如今都没有史学家成功破解,他就像浮世绘界的一颗彗星,他叫东洲斋写乐。
东洲斋写乐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1784年,当时有一位浮世绘出版商叫茑(niao)屋重三郎,其实他也是江户时代最有名的浮世绘出版商,因为这位兄弟是名顶级经纪人,比方他旗下拥有喜多川歌麿这样的超级大咖,他不知道迫于什么苦衷必须保守东洲斋写乐的真实身份,他跟东洲的第一次合作出版了28幅单人大版役者绘,这批处女作一出现就让江湖轰动,因为没有人觉得浮世绘是可以这样画的……
茑屋重三郎直到最后离开人世,都没有透露任何关于东洲斋写乐的身份信息,所以这样也更进一步推动了东洲的名气。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是日本浮世绘的全盛时期,这个阶段占据主流的就是美人画及役者绘,役者绘除了名气最大的东洲斋写乐外,还有鸟居清信。鸟居的画风甚至被概括为鸟居派,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名歌舞伎演员,所以他对役者绘有更独到角度的理解,他独创了一些描绘手法,比如「瓢簟足」和「蚯蚓猫」画法,以粗壮有力的造型配合变化多端的墨线勾勒,很多线条像蚯蚓一般,成为他这个派别的代表风格,他的后人还有诸多浮世绘名家,比方鸟居清倍及鸟居清长等。
风景绘(名所绘)
在全盛期过去后,美人画及役者绘出现一定程度的没落。在18世纪中叶,日本其实已经开始与欧洲进行通商贸易,这个过程除了商品交换,也出现了文化碰撞。浮世绘通过贸易过程,作为陶瓷的包装纸流传到欧洲,而欧洲也一样,这个时期西方的一些美术出版物也流通到日本,而这个流通就促成日本诞生了风景绘。
西洋画给浮世绘带来的最大冲击元素就是空间透视及明暗对比,我们知道浮世绘在美人画及役者绘阶段的画风其实都类似现今主流的扁平化风格,或者称之为「平涂」,平涂的特点是靠线条来形成关系,基本不存在很强烈的远近透视关系,而到了风景绘阶段,这些关系都逐渐出现了。
其实江户晚期也属于中国的清代,这个时期的中国属于文人画占据主流,山水画盛行,而中国山水画擅长写意,所以风景绘其实也正借鉴了这一部分,再跟西方的透视明暗技法融合,获得了日式风格的风景绘,既有较为准确的透视,也重视写意。
风景绘其实又叫「名所绘」,因为它们的创作主题都以名胜为主。江户晚期交通网络开始较为发达,而经济水平也有所提高,平民旅行成为热门活动,所以亲近自然成为一项消遣,为浮世绘画师提供了创作的动力。
首先在风景绘当中成大名的浮世绘画师就是葛饰北斋,我们之前多次谈及的被视为日本视觉符号的作品《神奈川冲浪里》(富岳三十六景系列)就是出自其手。
除了这个成就,葛饰北斋的另一个大成就是日本浮世绘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名画师能像他一样活那么久,他从1760年出生一直活到了1849年,90岁才去世,而绘画生涯也长达了70余年。
在风景绘的创作上,成就紧随其后的是比他年轻三十七岁的歌川广重,歌川广重擅长很温婉的画风,他基本也伴随了风景绘的兴盛与衰亡,他原名其实叫安藤广重,但因为拜师画家歌川丰广,所以根据当时浮世绘界师徒艺名要传承的规矩,他更名为歌川广重。其实最初广重也是以绘制美人画及役者绘为主,风景绘的创作是在其师歌川丰广去世之后。
歌川广重所描绘的风景绘,总是和人物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富有诗意,所以也成为其作品特色,而且在风景绘的创作上,很多画师都是以系列来创作的,比方歌川广重比较著名的作品有10幅构成的《东都名胜》及55幅构成的《东海道五十三次》(最后一景分别画了三条大桥)我们来欣赏几张:
除了这两位画师,从事风景绘较为著名的浮世绘画师还有不韵斋及中井芳泷等。
喜多川歌麿
喜多川被称为美人画创作的巨匠,除了优质的输出及个人风格的建立外,更因为他属于浮世绘美人画范畴里的第一个代表性画家,也是浮世绘流传到欧洲后被欧洲人第一个熟知并推崇的画家,比方艺术史当中提到法国印象派所受到的「日本影响」,其实通常就是指喜多川,所以简单说来就是第一个成名,好比中国功夫里的李小龙,奠定了后者难以逾越的位置。
喜多川1753年生于江户北面上野山麓(lu)一带的普通农家,原名北川市太郎,最初拜师了画家鸟山石燕。古代的日本人只有名没有姓,所以很多时候父子的名字可以是毫无关联的,到了明治时期才被强制要求,产生了类似中国子承父姓世代相传的习惯。
而古代日本人的名字都喜欢根据居住环境或者职业来定,比方住在山脚下就会以「山下」为姓,住在水田边就会叫「田边」,养狗的就会叫「犬上」等等,所以喜多川最初的名字叫北川也符合他们居住江户北边的特点,而他师傅估计祖上就是养鸟的。
喜多川刚刚开始以绘制役者绘为主,直到1783年30岁时被出版商茑屋重三郎发现了他的才华并开始合作,那时候的他也正式更名为喜多川歌麿,两人一见面就合作出版了一本书,但这本书的主题既不是役者绘也不是美人画,反而是描绘花鸟鱼虫的花鸟绘,叫《画本虫撰》,目前收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1791年后,更名了的喜多川就开始正式专注于美人画创作并开始建立了自己的风格,他首先开创了「大首绘」,意思就是专注于脸部特写的半身胸像,用电影语言来说,就是专注于中短焦镜头的画面,其中有大量优秀的代表作,比方《江户宽政年间三美人》,关于这幅画的名字其实有很多版本,大家只需要知道有三美人这几个字一般都没错。
喜多川对社会底层的歌舞伎演员及吉原的游女充满同情,他也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用纤细高雅的笔触绘制了许多以头部为主的美人画,长长的脸型,像线一样细的眼睛和高高的身材,就是喜多川笔下人物的一种独特属性。这种风格和他的艳丽色彩,构成了他绘画艺术的重要特色,我们再看看他的其它「大首绘」。
随着喜多川的作品不断发表,他成为大众日渐追捧的浮世绘人气画家,出版社茑屋重三郎也自然大发其财,成为当时的出版巨头,喜多川的创作风格也不断寻求创新,比方开始不再局限于画头像及半身。
也画一些大场景,感觉这些画必须深入到茶屋内部才能如此观察入微,所以当时也确实流传一些关于喜多川与吉原游女的爱情故事。
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在创作上都喜欢做系列,喜多川也不例外,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喜多川一个作品系列叫《青楼十二时》,详细形象的描绘了一名吉原花魁一天24小时(古代计算为十二时辰)生活状态,比方梳洗打扮,更衣出行,招待客人等,刻画得非常的精彩:
喜多川画了那么多美人画,是否有春宫类创作呢?其实不但有,喜多川还是其中的大咖但其实几乎每一位从事美人画创作的浮世绘画师都擅长绘制春宫图。大概1790年,德川幕府就曾颁布书籍出版取缔令布告,下令取消有伤社会风化的出版物,对浮世绘版画实施各种禁令,其实就是针对春宫类创作,所以喜多川作为大咖备受打击,但并没有吃上任何官司。
但在1804年,51岁的喜多川还是因为浮世绘创作触犯了德川幕府,并且后果很严重,这幅浮世绘是三续幅,叫《太阁洛东五妻游观》,取材于前朝的「太阁」丰臣秀吉跟他的五个妻妾游乐的场景,被幕府认为在含沙射影当时的幕府将军德川家齐(同样妻妾成群),结果遭受手铐刑的监禁处罚。
接受处罚的喜多川在两年后,也就是1806年非常遗憾的抑郁而终,离开人世才53岁。因为浮世绘而崛起也因为浮世绘而陨落,让人叹息。
东洲斋写乐
东洲斋写乐就是我们上一期聊到属于役者绘创作中的巨擘(bo),悬案一般的人物,因为从出现到消失才短短十个月,是老是少,是男是女,什么时候出生什么时候离世至今都没有确切的答案跟考证,甚至很多日本侦探小说也曾经以他为题,比方高桥克彦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的《写乐杀人事件》,封面也直接用了他那最著名的作品《三世大谷鬼次之奴江户兵卫》,关于一个谋杀故事的书籍,这幅画确实很适合做封面的。
东洲斋同样属于出版商茑(niao)屋重三郎旗下的画师,可想而知他的幸福感有多强,因为浮世绘当时的主流主题合计就两个,一个美人画,以喜多川为首,是属于他的画师,另一个役者绘,以东洲斋为首,也属于他,但茑(niao)屋重三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到离世那天都保守住了东洲斋的身份秘密。
东洲斋正式出道于1794年,跟已经成名的喜多川是同期画师,当时一出手就是28幅单人大版役者绘,这些画一出现立马名动江湖,让各路英豪目瞪口呆,因为东洲斋的作品跟主流创作太不一样了。当时的画师就好比一群非洲原始部落的群众忽然看到一支欧美白人旅游小队的出现一样,难以置信,觉得遇到了新物种。
第一他绘制的很多是龙套角色,这是第一个反主流,第二他没有刻意去美化角色,甚至有一些夸张的丑化,按后世一些说法,他的创作属于比较漫画式的概括,表现性极强,简单说来就是容易让你过目不忘。
在群众一片哗然之后,仅仅过了两个月东洲斋又突然甩出风格突变的38幅作品,因为人物都是全身像了,而且表情也没那么扭曲了。其产量之大效率之高又让我猜测东洲斋根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而这个时期圈子内已经有人在努力研究他的作品风格到底师承何人,因为当时的画师无论再厉害都有一个发展进步的过程或者师承的痕迹,但很遗憾,东洲斋这些都没有,他属于从天而降的类型。
这个时期的作品稍微显得比较主流,但其实论影响力东洲斋的第一批作品才是最震撼的,甚至到如今如果在互联网上搜索他的作品也多数以第一次出版的那28幅画像为主,因为作品对演员个性的渲染及动态形象的刻画太深入人心。同时我们可以谈一下东洲斋作品的工艺问题,第一批作品全部是使用云母板这种材质来创作的,这在当时属于一种昂贵的材料,当然效果也非常好,同时他史无前例在人物的眼角及嘴角上使用多套版印技法,用作强调神态,说白了,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所以有一种对东洲斋身份的推测显得有说服力,就是他应该是一名很喜欢看歌舞伎表演的贵族公子,甚至还是德川幕府的一名政要,同时他极喜欢戏剧及浮世绘创作,但因为当时江户时代士农工商等级森严,字画才是士族必修,浮世绘只是民间画匠的谋生技艺,是粗鄙的,如果贵族去参与显得堕落。
这种说法有三个立足点,第一是制作成本上的任性,第二是创作的自由,试想作为一名商人,茑(niao)屋重三郎会不考虑市场随便出版一些如此非主流风格的作品吗,而且还用那么贵的材料与技术,假设市场不接受就亏损严重了。第三关于保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依据,茑屋重三郎到离世都不说出东洲斋的身份其实可能并非不想,而是不敢。
当然我们只是过一把推理的瘾,大家感兴趣也可以自行去研究。我们回到东洲斋的作品上,到了1794年的11月他又发布了一批作品,这次的役者绘不单有全身,有一些还有了道具跟场景,而且他绘制的人好像都拉长了,画风又一变。坦白说这部分的作品互联网上已经很难找到,我找到的是一部分疑似的。
1795年的1月,东洲斋又发表了一些作品,但是数量跟质量都明显下降了,互联网上也无法找到明确的这部分作品,然后,他从此就销声匿迹了。他从出现到消失合计10个月,合同绘制了140幅浮世绘,其中134幅都是役者绘。他谜一般的出现谜一般的消失,留给后人无数的悬念。而茑屋重三郎也在两年后因病去世,一切都恍如石沉大海。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