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明朝末期为什么走向了灭亡?

明朝末期为什么走向了灭亡?

2020-09-12 03:33阅读(71)

明朝末期为什么走向了灭亡?:谢邀。不过,我对历史只略知一二,可能班门弄斧。姑妄聊聊。作为最后一个汉王朝,明的开创者朱元璋确实了得。从乞丐到皇帝,太励:-

1

谢邀。

不过,我对历史只略知一二,可能班门弄斧。姑妄聊聊。

作为最后一个汉王朝,明的开创者朱元璋确实了得。从乞丐到皇帝,太励志了!这应了那句老话,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能与之比肩者,大概只有刘邦了。刘邦还好,他大小还做过亭长。而朱元璋,朱重八,连一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元的统治给他留下的真不知道是怎样的记忆。活到要饭的程度,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但朱元璋逆袭了。那真的是华丽转身。

朱元璋是最勤奋的皇帝之一。但是,洪武杀功臣,太铁血。这也许跟他的出身与性格有关。对官员不信任,猜忌。这给后来者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帝与臣不信任。领导班子不团结,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后来,万历先与张居正对抗,又与大臣博弈,几十年不上班,明已开始江河日下。所谓明亡于万历即是。

明,除了大航海,造就了当时全球最大的海军传奇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发乏善可陈。可惜,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而此时的西方自哥伦布之后涌现出更多的哥伦布,逐步走向殖民的巅峰。

明,此时已不再明,开始转暗。到了天启时,天启帝只想做木工活。没做几下,身体又垮了。呜乎之后,17岁的崇祯即位。朱元璋的后裔实在不敢恭维。但平心而论,少年崇祯还是挺了不起的。十几岁啊,剪除不可一世的阉党魏忠贤,还是挺厉害的。

但是,到崇祯时代,大明王朝已经百孔千疮,危机四伏,风雨飘摇。崇祯,作为一个少年皇帝,他也想力挽狂澜。执政期间,他不近女色,非常勤奋,有洪武遗风。从头到尾,他根本没有亡国之君的兆头。

可惜,崇祯毕竟太年少,政治方面,治国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用人方面,缺乏政治手腕。崇祯不善用人,刚愎自用。到他这里,似乎真已孤家寡人,无人可用。

经济方面,当时,江南一带的工商业已经非常发达,富人多,但是富人逃税漏税。反之,朝廷对农民的赋税太重。农民苦,日子难过。

气候方面,天又不遂人愿。由于小冰河期的气候影响,农业生产大受损失。后又旱灾连连,粮食欠收或无收,农民没有吃的,官府无力赈灾,导致没有活路的农民起义。

此时,大明内忧不断。而关外的女真又时常骚扰。内外夹击,腹背受敌。明,气数已尽。

崇祯,少年登基,20多岁白头,30多岁上吊自杀。勤奋一生,不得善终。令人扼腕。

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已经萌芽。而英国,业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即使后来满人入关,17岁的康熙政绩卓越,始创康乾盛世。那也只是封建制度辉煌的最后一抹余晖。大清,闭关锁国――其实,大明已先封国,为后来的落败业已埋下伏笔。

2

明朝末期走向灭亡的趋势不可逆转。那么明朝的灭亡,是崇祯皇帝亲手灭亡了自己的国家吗?非也。

崇祯皇帝身为一国之主,更希望自己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力挽狂澜。王朝末日,就和重病缠身的病人一样,早已病入膏肓。古代封建社会的多数朝代,走过的路线都惊人的相似,经历繁荣—堕落—中兴—衰败。

先说下明朝究竟是亡于谁手?是清朝还是李自成?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标志明朝灭亡。后来崇祯的亲戚在南方还建立了多个政权,1662年,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杀,南明也灭亡了。

明朝末年,不乏袁崇焕、孙承宗等名将,崇祯皇帝更不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造就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1 北方后金政权的崛起,明朝起初不够重视。万历皇帝时期经过三大征,财政困难,对外的态度是避免发生大规模战争。后金在东北崛起时,明朝反而是鼓励的,因为在明朝廷眼里,那些比较强大的蒙古部落才是最威胁明朝统治的,而不是女真势力。后来明朝党争不断,根本无心顾及北方,放任自流。

2 明末,天灾不断。从1580年到1644年,明朝遭遇了罕见的“小冰河期”,严寒肆虐了20余年。崇祯时期,旱灾频繁,前后有八次大灾荒,百姓饿死无数。灾后的鼠疫从山西爆发,蔓延到京畿地区,波及华北数省。

3 百姓食不果腹,于是拿起武器,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明末,政治腐败加上天灾人祸,百姓生存成为难题,李自成和张献忠等率领的200万农民军战斗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游十几个省,沉重打击了明朝统治,直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

4 崇祯皇帝性格,猜忌多疑,刚愎自用。崇祯皇帝朱由检,母亲出生宫内的奴婢,朱由检5岁时生母刘氏被明光宗杖杀。在当信王的时候,朝廷的魏忠贤把控朝政,祸害满朝文武,朱由检为了免遭迫害,只能在王府装疯卖傻。朱由检的成长历程造成了他不敢相信任何人,猜忌多疑,以至于后来中了后金的离间计,错杀名将袁崇焕。崇祯本人勤俭节约,专注朝政,但和清朝嘉庆一样运气背。崇祯刚愎自用,喜欢一意独行,诛杀多位大臣,造成当朝大臣个个提心吊胆。

明朝的灭亡,是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导致,也是万历开始的腐败积累所致,可怜的崇祯皇帝,接了一个烂摊子,辛辛苦苦也拯救不了中毒太深的大明天下。

3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认为明朝末年刚好遇上了气候中的“小冰期”,所以导致粮食大幅减产,农民没法填饱肚子,只好被迫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明朝。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会那么简单。其实“小冰期”对明朝的影响远没有那么大。一个王朝最终走向灭亡,往往是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首先,导致明朝灭亡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兼并和吏治腐败。

◆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权贵阶层仗着自己的权势,从底层农民手中巧取豪夺,强占土地。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可怕的后果。首先是权贵阶层可以通过各种特权,免于向国家缴税,而农民失地之后又无税可缴,所以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为了弥补财政上的漏洞,朝廷只好通过强硬手段给下面增派收税任务,可是权贵阶层依然有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偷税漏税,结果就是朝廷的收税任务全部摊派到了无权无势的普通农民身上,原本已不堪重负的普通农民,生活又变得更加困苦。这就使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演变成星火燎原的农民起义军。

▲历史演变 如此相似

其次,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长年累月的战争。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烧钱的项目就是战争,没有之一。历史上许多盛极一时的王朝最终都是被战争给拖垮的。仅仅是一场大型战争就足以掏空一个国家的家底,可是倒霉的明朝却偏偏要应对两线作战,即北方的满清和国内各地的农民起义军

▲明末农民起义军

   ◆打仗要花钱,没钱就只好多征税,税赋加重又导致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越来越多,要镇压越来越多的起义军,就要花更多的钱。明朝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走进了死循环之中。

   ◆这个死循环也并非完全无解,老祖宗早就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攘外必先安内”。对明朝而言,当时最佳选择其实应该先与满清和解。割地也好,赔款也罢,能平息东北的战事才是关键。只要东北战事结束,明朝就能腾出手来彻底剿灭起义军势力,从而结束战争。然后再让国家休养生息,以明朝那么大的体量,只要不发生战争,恢复起来也是非常迅速的。待到兵精粮足时,收复东北也就指日可待了。不过,这种有损天朝威严的事情,作为明朝著名“键盘侠”的东林党人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在东林党一次次阻挠之下,明朝和满清最后的和解希望也破灭了。那么东林党人有什么治国安邦的良策吗?答案是:没有!

再者,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明朝后期的那几位奇葩皇帝。

◆其中第一责任人当属万历皇帝。这位爷在位48年,但却有长达30年不上朝的纪录。在万历皇帝的长期怠工影响下,原本家底丰厚的大明王朝终于被彻底掏空。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皇帝终于走完了他荒唐的一生,而他留给子孙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

  ◆万历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仅一个月就去世了。下一任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比他爷爷万历帝还要奇葩,他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却热衷于做木匠活,还以自己是“鲁班再世”自居。明熹宗在位七年就去世了,在这七年时间里,大明王朝从破落走向了更加破落。接替皇位的是他的弟弟朱由检,即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几乎没过上一天好日子,“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这是对崇祯帝在位期间生活的最贴切的评价。不过,崇祯帝虽然拼尽了全力,明朝最终还是在他手中被灭亡了。后世许多人认为崇祯皇帝能力有限,但客观地说,当时崇祯帝手中的“底牌”实在太烂,即便是太祖皇帝朱元璋再世,在那种情况下都未必能力挽狂澜。

▲崇祯皇帝 自缢煤山

综上所述,明朝之所以会灭亡,主要就是由上述三个重要原因导致的。至于“小冰期”造成的粮食减产,这只能算是非常次要的原因。事实上小冰期影响最大的时候,是明朝灭亡后的1650年(清顺治七年)至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可这也是清朝国力蒸蒸日上,统治基础不断稳固的阶段。所以,明朝灭亡这个锅,真的不适合让“小冰期”来背。

4

这里应该是指崇祯的明朝,不包含南明。南明灭亡没有别的原因,清军实力碾压南明小朝廷,再加上吴三桂这一马前卒积极攻打南明军,不久永历帝被他处死。

而崇祯的明朝灭亡就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了。直接原因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煤山自缢,明朝灭亡。但是直接原因并不能解释为何李自成能快速打入北京。实质原因是明末经济衰落,再加上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大旱等致使粮食大量减产,饥民满地。没饭吃的人们开始起义。此外连年和后金抗争,明朝把资源和战略重心放在辽东,却忽略了中原各地。就这样起义军势如破竹攻入北京。

而在明廷生死命运的关键节点,李自成没有处理好和吴三桂的关系,致使吴三桂投降多尔衮,满清入关。明朝实质性的灭亡了。

崇祯没有处理好辽东和中原的平衡,没有处理好人民口粮问题,没有稳住吴三桂的关宁军。没有震慑群臣。明灭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5

比方明朝就像是袜子,皇帝就是人,官员就是线和指甲刀。阶级矛盾就是指甲,而封建制度就是脚。脚越长越畸形了,就会配合着指甲威胁人的袜子。人可以勤快点可以用锋利的指甲刀修剪指甲,也可以用线来修补快要破损的袜子。当指甲疯长的时候指甲刀不好使了,线也容易断了,人却懒了,导致经济能力越来越差,没有钱来修脚,也没有钱换指甲刀和线。不锋利的指甲刀,反而会把指甲修得更尖锐。最终导致袜子被捅破。破了还能穿几天,但坚持时间不长,人又不修补,洞口越来越大,不能穿了最终丢入垃圾堆。

  • 第一经济税法的改革,对粮食的生产产生了阻碍。嘉靖年间大面积的种植经济作物和万历年间张居正的赋税改革使得实物税转变为货币税,促使农作物的减产,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当时因为环境和制度原因导致我国是一个严重依赖农业发展的国家。粮食的减产导致了明后期饥荒频发,却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应对。这种税收政策反而抑制了农业的发展,农民需用粮食来换钱,因为粮食的成熟期统一导致了粮的价钱被压低,相当于盘剥的力度加大,农民更加困苦,自然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被打击。

  • 第二 商业的超前发展,国库空虚。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商业发展迅速的突出的表现,而政府并没有出台加大对商业的税收政策。导致了金钱大量流向了商户,成为了富商,而国库却日渐空虚。

  • 第三 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军队低打仗还低种田。军队首官侵占农田为自己服务,把士兵当作国家供养的私人农民,导致士兵被不断盘剥,困苦潦倒。个地方逐渐产生大大小小的军阀,比如吴三桂等。军队战斗力逐渐的下降。国家国库空虚发不出军饷,致使军队倒向军阀。

  • 第四 迂腐的文官势力强大。明朝的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科考制度,内容又是迂腐的‘八股文’直接导致官场上文官的势力强大却没有几个好玩意儿的原因。文官集为了自身的利益团多次阻碍商业税的增收,直接的结果就是国家缺钱又缺粮。

  • 第五 皇帝的不作为,听信宦官,宦官权力过大导致与文臣集团的权力争斗激烈,没有人在为下面的臣民百姓去着想,反而成了权力争斗的牺牲品。归根结底中央集权的过度集中,导致皇帝为所欲为。导致国家的兴盛捆绑在皇帝一人身上,皇帝的意志决定了国家的走向。

明朝的灭亡已经给中国的封建历史敲响了丧钟。明朝的封建制度和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一代王朝的消亡。

6

老陈来回答:

明朝灭亡原因复杂多面,明末的农民起义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小冰河期导致的频繁自然灾害是间接的原因;由以上二者而导致的,自上而下的人心崩解是导致明亡的重要原因;

正是以上三大主因,导致了明末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正德以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封建王朝支费却与日俱增,此消彼长之下,明朝焉能不完?

再加上崇祯皇帝不恰当的做事方式,行事风格,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今天,老陈仅从崇祯皇帝的形式风格上给大家讲讲明朝灭亡的一些片段。

一、抑郁的崇祯皇帝

“孝纯刘太后,庄烈帝(崇祯)生母也,初入宫为淑女,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庄烈皇帝。已,失光宗意,被遣,薨”

崇祯帝的抑郁人格正是来源于他不幸的童年。皇宫历来都是母以子贵,但是崇祯帝的生母反而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儿子而遭遇到了他父亲(光宗朱常洛)的冷落。作为一个女人,她的感受是极度的失望,虽然对幼小的崇祯帝达不到厌恶的程度,但是她已明显感到这是一种束缚,是她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种羁绊,时而会将崇祯帝冷落。

而他的父亲朱常洛因不得他的祖父朱翊钧(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喜爱,生性懦弱,在崇祯帝的生母失去后才感到后悔。

“光宗中悔,恐神宗知之,戒掖庭勿言,葬于西山。”

崇祯的母亲都不被想起,他怎么能被父亲特别重视,待父亲探望他简直是一种奢侈。

崇祯帝的抑郁人格还部分地遗传了父亲的基因,他的父亲朱常洛并不受神宗万历皇帝的喜爱,在十三岁才出阁讲学,二十岁才被封为太子,举行大婚(明朝太子一般正式结婚为16岁).

根据精神分析的研究证明,一个孩子无论对父亲采取多么厌恶的态度,父亲的气质和行为模式都会在他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甚至可以这么说,父亲的一切会成为孩子天性的一部分。自然,朱常洛的某些抑郁气质遗传给了幼小的崇祯帝,致使他成为一个典型的抑郁人格者的代表。

二、崇祯帝抑郁人格的表现

“然在位十七年,不迩声音,忧勤惕励,殚心治理。”

崇祯帝一方面想使大明王朝重新兴盛,通过超负荷的工作来完成他的目标,补偿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连一天享乐的时间都没有,实属少见。

抑郁人格者“对爱情、性欲、荣誉、友谊、地位及财产永远不会感到满足”,因为是皇帝,前五项崇祯帝都无法取得任何突破,崇祯帝唯独对财产的重视非同一般,当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京城,打开皇帝的私人金库,居然有几千万两。即使崇祯有了这么多钱,他仍然感到不满足,不舍得拿出一分钱解救前线危机。

“三年秋八月癸亥,杀袁崇焕。”

袁崇焕曾向崇祯帝保证五年平掉辽东之事,在此期间,他还因减少军费开支得到过崇祯帝的嘉奖,但时间一到,崇祯帝便直接向袁崇焕下手。

崇祯帝的内心并不信任任何人,他的内心真正崇尚的是一种“孤独”的情感,因此,他不会为袁崇焕着想军事前线的艰难,也不会看他这几年经营辽东的些许成果,便直接将袁崇焕处以极刑。不但不为臣子着想,也不为亲人着想。当北京城被攻陷的时候,崇祯直奔寿宁官,用宝剑直接砍向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并不认为他们是无辜的孩子。

抑郁人格情感根源是无价值感和在招人喜爱方面的无能。

崇祯帝在位十七年,更换了将近五十个首辅大臣。首辅在明末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宰相的位置,平均一年三个首辅,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当崇祯在北京景山自尽的时候说:

“朕迩德藐功,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而无面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因为在招人喜爱方面的无能,才导致十七年更换了五十位首辅大臣,觉得没有任何一位可以信任的大臣,才会说出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的感慨。

三、崇祯帝抑郁人格对明朝亡国的影响

崇祯帝的抑郁人格影响了明王朝的命运。

首先,崇祯帝在任用军事指挥将领时,开始时往往表现得极其信任,优待有加,但到后来又翻脸不认人。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等人。

这导致前线战略大方针极度不稳定,时常变化,将士们无所适从。崇祯帝由于抑郁人格,对任何人都表示出极度的不信任。他即使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但他的内心还是难以做到绝对的信任,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自卑之情,和崇尚“孤独”,所以他屡犯兵家大忌,经常更换前线总指挥官,使得明朝战略方针极为不稳定,军心涣散,兵无合力,军队的战斗力未战先衰,屡战屡败,为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其次,崇祯帝的抑郁人格表现为对财产的极度不满足,致死不肯拿出自己的私人财产,而是通过加派“饷银”的赋税方式来解决财政危机问题。饷银的加派由万历四十六年的200多万两增至1029.9万两,增幅达五倍之多。这在历代财政上是极其罕见的,导致生活必需品物价飞涨,广大农民及一部分中小地主成为了最明显的受害者。

大部分农民逃离土地,成为流民或参加农民起义军,致使乡村“黄埃赤地,乡乡几无人烟”。财政危机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加剧。中小地主不满情绪日益增高,导致了严重的阶级对立,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再次,崇祯帝的抑郁人格致使他信任宦官,导致君臣离心。崇祯登基不久,就迅速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但是崇祯的多猜忌,容易感情用事,很难完全信任大臣,将宦官重新启用。多位大臣劝谏,崇祯却回答:

“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

加如张彝宪、高起潜等宦官均担任军事要职,但是宦官多不懂军事,并克扣军饷,冒领军功,致使军队怨声载道。宦官任军事要职不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成为了大明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最后,崇祯帝的抑郁人格导致其对文官的极度不信任,十七年更换了五十个首辅大臣,客观上削弱了文官集团的力量,也削弱了自身的统治基础。

因为明朝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到了明中期,开始代行丞相职责。即使正德皇帝生性好玩,嘉靖皇帝爱好炼丹,万历皇帝数十年不理朝政,天启皇帝做自己喜爱的木匠工艺,大明帝国仍然可以正常运转。然而,崇祯帝的不信任,导致十七年更换五十个首辅,文官系统缺乏稳定,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削弱了统治力量,从而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结语: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却成为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崇祯早期形成的抑郁人格导致了不恰当的做事方式,行事风格,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7

从明朝中期开始,社会矛盾便逐渐激增,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末又赶上了百年不遇的极端气候,各种自然灾害长时间、大规模侵害。天灾人祸,让明朝精疲力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多种极端自然灾害反复上演

15-17世纪的200余年中,全球处于“小冰河期”气候,各种自然灾害集中爆发。大明崇祯年间,正赶上1000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灾害长时间、大范围影响中国,也耗尽了大明最后的精力。

波及大半个中国的旱灾

公元1637年-1643年,中国持续大范围干旱,旱灾波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北方多数地区旱灾持续达4-8年,重灾区在黄河、海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是500年来最严重的的旱灾。干旱1637年(崇祯十年)主要出现在华北和西北地区,1638年(崇祯十一年)向南扩大到皖、苏等省。干旱最严重的的1640年(崇祯十三年)出现数省特旱,临汾夏季甚至“风霾不息”,即持续性沙尘暴。

据各地文献记载,干旱期间,黄河、海河流域持续少雨,1640年(崇祯十三年)年降雨量不足300mm,跟现在的新疆地区降雨量差不多,华北地区1640年、1641年连续两年的降雨量远低于三年自然灾害。干旱严重的时候,禾苗尽枯,庄稼绝收,山西汾水、漳河全部枯竭,河北九河、白洋淀全部干涸,这种河流、湖泊干涸的现象随处可见。

史无前例的蝗灾

伴随干旱的便是特大蝗灾,1636年(崇祯九年),蝗灾从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及河南开封一带开始,随后向西扩展到关中平原,向东扩展到以徐州为中心的山东及江苏北部,最终影响南起淮河、北至河北的广大地区。1638年(崇祯十一年)形成东西上千公里、南北400—500公里的大灾区,并开始向长江流域扩散。

1639年(崇祯十二年)向北扩展到山西和陕西两省北部,向南扩展到江汉平原。1640年(崇祯十三年)黄河长江两大河流的中下游和整个华北平原都成为重灾区。1641年(崇祯十四年)华北蝗灾开始减退,但是长江流域蝗灾却继续发展。直至1642年(崇祯十五年),由于气候发生大变化,连续四年的特大蝗灾结束。

瘟疫让情况更加恶劣

在天气剧变、食物匮缺的影响下,人体免疫力下降,再加上四处逃难的灾民,各种因素促使了瘟疫爆发。据《明史》记载,从1408—1643年共发生大瘟疫19次,其中1641年(崇祯十四年)流行的一次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浙江等。

明末大瘟疫于1633年(崇祯六年)在山西开始爆发,1641年(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后金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当年北京爆发鼠疫,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史载公元1643年(崇祯十六年)二月“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旱灾、蝗灾、瘟疫这些自然灾害的接连爆发,彻底击垮了大明王朝。当时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陕西“绝粜米市,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十亡八九”。核心旱区如山陕甘冀出现人相食的极端情况,甘肃死亡人口甚至超过八成。

吃不饱的农民,面对担心你的负担,起义就顺理成章了

起义根源分析

明朝中后期,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军费开支,朝廷不断地加派赋税,明朝统治阶级在全国范围内以征矿税为名,派遣了大量矿税监,横征暴敛,加重百姓负担,加速了阶级矛盾激化。而皇室、官绅地主兼并土地也愈来愈猖狂,他们依靠权势大量侵占官地和私田。皇帝在畿辅地区设立了许多皇庄。宗室诸王、勋戚、太监也通过“乞请”和接受“投献”等方式,霸占了越府跨县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福王朱常洵在洛阳所修的王府,花费白银二十八万两,朱常洵就藩时,还得到万历帝上等良田四万顷。但朱常洵依然不满足,他在洛阳与民争利,百姓有了灾荒,却舍不得拿出钱来赈济。

旱灾、蝗灾、瘟疫横行,本就收成不足、粮食缺实的情况下,还要承担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大明王朝将百姓彻底推向了对立面。特别是陕西地区,土地贫瘠,百姓生活艰难,于是农民起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起义如星星之火,迅速扩大

1627年(天启七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于是王二率饥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

1628年(崇祯元年)七月,王嘉胤、杨六、不沾泥等在陕西府谷等地起义,从崇祯元年至崇祯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陕西境内共有义军100余部。李自成、张献忠约在1630年前后也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造了反,在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中当“闯将”。

明朝随后对起义进行残酷镇压,起义军先后被消灭。唯有李自成,在长期战斗过程中,逐渐成熟并开始实施“行仁义,收人心”,“据河洛,取天下”的战略。政治上实施“免粮”、“安民”、“平买平卖”政策并大力开展瓦解敌人的宣传工作,形成“民皆附贼而不附兵”的局面,实力强劲。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灭了大明王朝。

满清在关外崛起,对大明虎视眈眈

1586年(万历十四年),努尔哈赤被明朝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各地的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八旗制度,成为后金的一种社会和军事组织形式,至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已对内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大部分女真部落。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清天命三年),因努尔哈赤认为明朝朝廷偏袒女真叶赫部而心生不忿的缘故,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清天命四年),后金与明的关键战役——“萨尔浒之战”爆发。明神宗任命杨镐率领四路明军合击后金军,准备直捣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四路军的主帅分别为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然而,明军情报却被泄露给后金军,努尔哈赤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即“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以少胜多大败明军,彻底改变了双方的力量格局。此后金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而明朝相对于后金处于被动局面。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清天命四年),努尔哈赤称大金国皇帝。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接着又征服了索伦诸部,并完全吞并了东海诸部。到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大清的疆域已经扩大到明长城以北,包括今内蒙古、东北三省和俄罗斯北至外兴安岭以北、西起贝加尔湖、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间。

崇祯年间,大清彻底控制了东北广大区域,并与明朝对峙在长城一线,经常越过长城威胁中原安全,明朝已无力应对。

各种党派相互攻讦,皇帝启用宦党抗衡,结果明朝政坛一片混乱

党争概指明末东林党与宦官、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之争。自万历时期开始,朝廷党派林立,党争迭起。在这些党派中,最先以浙党势力较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都先后出任内阁首辅。后经“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之后,光宗朱常洛即位,东林党因拥立有功而势力大盛,浙党落败,转而投效阉宦首脑魏忠贤。

东林党有着极强的道德标准,他们能找出社会上的问题,但是从未有找出解决的办法,所以美国学者贺凯对于东林党的评价是“他们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但不是一个改革政治的士大夫团体”。

天启年间魏忠贤独揽大权,自称“九千九百岁”,实行血腥镇压,他控制卫厂特务机构,爪牙遍及各地,随意杀人,施行刑罚。他又拆毁全国书院,迫害东林党人,朝野忠良尽去,甚至连边防将帅也被殃及,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可立等。

崇祯继位后,对东林党的迫害才告停止,东林党在崇祯初期曾短暂崛起,但明思宗认为:“朕御极之初,撤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营私图,罔恤民艰,廉谨者又迂疏无通”。在处斩袁崇焕后,东林党的声势又告衰落,皇帝最后只能信任宦官,阉党势力复起。

明末的党争,各个集团之间为了利益,不惜相互攻讦,朝局混乱进一步加剧。

这些问题,在其他朝代也许就一个或者两个一起发生,只有明朝是全部一齐到来,要破解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8

明朝末期走向灭亡究其原因,其实已经有了一定的必然性,可以说是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了。灭亡已经不可逆转。

第一点,先来说说大势。末期的明朝朝庭积弊严重,朝廷也只是表面控制朝廷,官员结党营私,军队贪财怕死,朝庭已经内部伤痕累累,百病缠身。大势上已经不可逆转。

第二点,明朝末年处于小冰河时期,连年旱灾,蝗灾,水灾,天灾不断,导致百姓失收,生活无以为继,朝庭又腐败不堪没有能力救灾救民。百姓为了生存揭竿起义,这样给国家从内部带来了不可治愈的恶性循环。这是一点致命的原因农民起义,李自成直接打进北京。

第三点,清朝势力在大明伤痕累累的时候又逐渐强盛,最终成为了不可战胜的敌人,成为一个外在最强大的对手,外敌还有倭寇横行,使朝廷多线作战,难以负担。

第四点,宦官集团,文官集团,结党营私,势力越来越大,只顾自身利益,不为朝廷办实事,腐败横行一时,国力逐渐变弱。

第五点,屯田军制,让号称百万的明军都剩下一些只会种田的农民,军官报空响,圈私田,让朝廷的财政损失严重,部队也失去了战斗力,国力更弱。

第六点,末代明朝皇帝,看问题片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为人性情多疑,目光短浅,从而更加速了一个伤痕累累的王朝灭亡。

结语,以上六点原因让明朝的灭亡成为一种必然,不可逆转。

9

明朝末期为什么走向了灭亡?

封建王朝都有一个从建立时的辉煌到衰败的过程,不论哪朝都是如此,唐朝历经289年,宋朝320年,元朝97年,明朝276年,后来的大清296年,这说明封建王朝本身制度就有问题,皇帝的传承是有祖制规定的,不管你有没有能力,你都能合法继承帝位,这样造就了许多没什么作为的,甚至是昏庸无道的皇帝成了最高统治着,明朝也不例外,16位皇帝不过就朱元璋,朱棣两位称得上是雄才大略的明主,其余都是平庸之辈。

下面在说说明朝本身的问题,

第一: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这样导致皇帝政务繁重,好多事情自己处理,有时候让身边的宦官代劳,给宦官专权创造了机会,造成内部斗争不断,政权不稳。

第二:明朝执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落后财政收入匮乏,国库空虚,官员队伍庞大,这些人都吃国家俸禄,导致国家入不敷出。军队缺乏粮饷,虽然有先进的火器,但没钱发展,使明军战斗力不强。

第三:明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宗室,官绅,文人不承担赋税,乡绅地主把自己的赋税转嫁给农民,农民负担较重,所以农民起义不断,到后期更是出现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政策,得到广大农民拥护,成了灭亡明朝的主力军。

第四:少数民族的兴起,关外努尔哈赤建立了强大的后金,对大明一直虎视眈眈,战争不断,使大明朝内忧外患,终于到了崩塌的时刻。

10

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上两线同时做战,分散了明军的力量,导致最后明朝失败。明朝与满清的做战起始于明万历年间十一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起兵抗明,把对明军的战线拉伸到宁远一带。

一、明朝与后金的战事

明朝起用大将袁崇换在宁远大战中重伤努尔哈赤,取得大胜。从此明朝的战线业逐步稳定了下来,便开始与后金形成拉锯战。虽说明朝在对后金几十年战争期间失败远多于胜利,但凭借着先进的武器以及正确指挥,硬是把局面打成僵持。明朝的国力要比后金强厚,如果继续僵持下去,明朝的优势就会体现出来。


二、明朝与农民起义军的战事

可是不巧的是,在国内却发生了农民起义。明末的农民大起义首先发生在西北,这也是有原因的,除了自然灾害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崇祯的沉重税赋。使得当地百姓民不聊生,无奈之下,百姓只得造反。

由此可以看出,明末农民大起义与崇祯实行的政策是有关的,而实施这一政策又与后金的做战有着必然的关系。但崇祯在处理农民起义的问题上却没有处理好,由此走上了两线做战且对明朝不利的局面。明军与起义军的战斗从崇祯二年开始,一直连绵不断,也经历了好几任指挥官,从一开始的杨鹤到后来的洪承畴。


明朝两线作战的弊端

从崇祯六年明军杀掉起义军领袖紫金梁,到崇祯九年杀掉领袖高迎祥,明军对起义军的围剿已取得空前的胜利。在洪承畴的率领下将要把起义军将要彻底的剿灭干净的时候,明军的两线做战的弊病显现了出来。

当时清军突然向明朝发起进攻,连连告捷,威胁到北京,崇祯只好从围剿起义军的前线抽调大量的部队返回保卫京师。有着对农民军极高战绩的卢象升率军回援,这下缓解了农民起义军极大的压力,让农民军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借此机会修整,如果没有这次的清军的进攻而使得明军回救京师的话,那么李自成等农民军的命运很可能就同高迎祥等人一样了。


清军退却之后,崇祯又加强了对农民起义军的围剿,任命熊文灿为兵部尚书兼右副御史,他制订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策略来剿灭农民军。洪承畴调集明军的主要精锐部队,对农民军大力打击。很快,农民军的处境又陷入了困境,和李自成、张献忠齐名的刘国能却投降了明朝,而张献忠也于崇祯十一年受抚,李自成率军与洪承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潼关南原大战,战后只剩下了八人八骑逃走。

在眼看各地农民军将要被明军的绳套勒的窒息而死的时候,清军又一次的进攻明朝,这又给了农民军一次新的生命。清军这次对明朝做战长达五个月之久,一直持续到到崇祯十二年初才结束,围剿农民军的将领卢象升在与清军的做战中战死。


松锦之战后,明朝国力明显下降

崇祯十三年,皇太极围攻锦州,崇祯皇帝只能放下国内的农民起义军暂且不管,集中了几乎全部军队共十三万人,在洪承畴的率领下援救锦州。随后发生了一场决定明朝命运的大会战,史称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已明军惨败而告终,明朝多年的精锐主力部队损失怠近,钱粮损失无数,这几乎就是明朝的最大的家底。松锦之战之后,明朝几乎没有大将和精兵钱粮用来对抗国内的农民起义军。

自此以后,农民起义军在对明军的做战中屡战屡胜,李自成终于在崇祯十七年初攻占了北京。以上就是明朝两线做战,同时对满清和农民军做战的过程。由于这一战略上的极大的错误,造成了明朝的亡国。


小编总结

如果当时崇祯皇帝能够对力量强大的满清采取妥协的策略,和满清议和,而把全国的兵力、财力、良将、粮饷等用于对内的农民起义军的战争,按当时明军的实力是可以把农民军消灭干净的。

要知道明末农民起义开始只是起于西北,后来明朝亡国的时候各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不过以几个省为根源而已,南方各省风调雨顺根本就没有起义的意思,而绝大多数的省份根本就没有反对明朝,甚至是忠心耿耿的维护明朝的。

以当时明朝的实力,同时对外对内做战则具有极大的困难,但是只是单独对付一群乌合之众到处流窜,早期并没有政治愿望的弱敌农民军则没有什么大问题。明朝当时的强大敌人是满清,满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英明的领袖和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半游牧半狩猎的而且统一强大起来的满人民族当时是和明朝有着国与国的关系。

这一切不仅让后人扼腕长叹,明朝的灭亡,实际上是亡于两线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