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李鸿章后期对曾国藩总是阳奉阴违,曾国藩是否后悔捧红他?

李鸿章后期对曾国藩总是阳奉阴违,曾国藩是否后悔捧红他?

2020-09-12 00:02阅读(65)

李鸿章后期对曾国藩总是阳奉阴违,曾国藩是否后悔捧红他?: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李鸿章前期是曾国藩的募僚,当然要听命于曾国藩。但是,后来李鸿章创建淮军,自

1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李鸿章前期是曾国藩的募僚,当然要听命于曾国藩。但是,后来李鸿章创建淮军,自成一体,与曾国藩一样,都是朝廷名义上统治下的军阀,此时,李鸿章与曾国藩是平起平坐的,当然对曾国藩阳奉阴违。

后来,曾国藩被迫自裁湘军,从真老虎被成纸老虎,而李鸿章的淮军未裁,反而发展壮大,成为清朝最强的军事力量,李鸿章为何还要听曾国藩的?

曾国藩立功、立德、立言,实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也是古代文人之楷模。

李鸿章乃清末亚圣,与美国总统格兰特,德国首相俾斯麦,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力挽狂澜,是晚清最大的倚仗,与曾国藩相比,不遑多让。

李鸿章名义上是曾国藩的学生,是曾国藩一手提拨出来的,曾国藩对李鸿章有知遇之恩,但是,不能因此,李鸿章就要听命于曾国藩一辈子。

伊藤博文早年在清朝留学,李鸿章还当过伊藤博文的老师。后来李鸿章当上清朝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伊藤博文当上日本首相。甲午战争时,伊藤博文派遣日军,重创了李鸿章的淮军,全歼了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准军与北洋水师都是李鸿章的私军,伊藤博文不可能不知道。

《马关条约》签订时,李鸿章代表清朝,伊藤博文代表日本,李鸿章苦苦哀求,让他曾经的学生伊藤博文减少赔款,可伊藤博文并未给这位曾经的老师面子,一两银子都不减,气得李鸿章发誓:终身不踏入日本土地。

后来日本刺客刺杀李鸿章,列强纷纷表示:绝不会坐视不理!甚至有列强公使说:要派军舰来!

日本害怕列强干涉,主动减少白银一亿两。

相比之下,曾国藩不会后悔,也不应该后悔。

2

曾国藩与李鸿章不仅是师生,也是前后左右晚清历史的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人物,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曾去世后,李又左右晚清政局三十载,并在七十岁寿臣时,被慈禧赏了三眼花翎,这是清朝汉大臣中的第一人。

曾李一生,有冲突,也有合作,高明之处在于,他们都懂得有进有退。经过全面考察,曾国藩决定抽身退步,将衣钵传给李鸿章,把李鸿章推到了大清王朝最有权势的位置上。而李鸿章则“终生事曾国藩如严父”,晚年言必称“我老师”如何如何。二人关系可谓有始有终、有情有义、火尽薪传、珠联璧合。

刚入幕时,曾国藩素知李鸿章才气不羁

故对他要求格外严格,尽力雕琢,陶冶其性情,培养其道德。许多年后,李鸿章对人回忆说:“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李鸿章毕竟是极有主见之人,经常因固执己见而时有冲突

在曾幕,李鸿章不仅仅是起草文牍,而是参与重要军机。李鸿章对曾虽以师相待,但他毕竟是极有主见之人,经常因固执己见而时有冲突,曾有几次想离曾而去。1860年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并决定将大营迁往安徽祁门时,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势如同“釜底”,没有进退余地,从战略上看移营至此十分危险。在太平军攻击下,的确险情不断,李鸿章等人一再要求移师他处。而曾国藩坚持己见,甚至对李鸿章等人说:“诸君如胆怯,可各散去”。不久,双方又因李元度事件矛盾再起,更加尖锐,终导致李鸿章负气出走。

李鸿章不明大义,不达事理,因处置李元度第二次负气出走

李元度乱中逃生,在浙赣边界游荡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曾幕,但并不束身待罪,而是不久又径自离去。凡此种种,曾国藩决定具疏弹劾,以申军纪。李鸿章却率众人坚决反对,认为李元度在曾国藩最困难时期有恩于曾,这些年不少人借故离去,但李元度对曾的支持和忠诚始终不渝,因此指责曾国藩现在是忘恩负义。曾国藩则认为私情不能代替军纪,坚持弹劾。最后,李鸿章坦率对曾国藩说:“果必奏劾,门生不敢拟稿。”曾国藩回答说:“我自属稿。”李鸿章表示:“若此,则门生亦将告辞,不能留待矣。”曾国藩生气地说:“听君之便。”于是李鸿章扬长而去,离开曾幕,前往江西准备独自闯荡一番。此事使曾大为恼火,认为李鸿章不明大义,不达事理,在自己困难时借故离去,得出“此君难与共患难”之结论。

好马”也吃“回头草,李鸿章开始了他的“一生事业

写信邀其回营。李鸿章在江西混了七八个月后,这匹“好马”也吃“回头草”,再回曾幕。?事实证明,对李鸿章而言再回曾幕绝对正确。回营不久,曾就派他回家乡组建淮军、驶援上海,稍后又任江苏巡抚,开始了他的“一生事业”。江苏巡抚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的部下,但在事关自己重大利益时李则并不完全服从、相让。如1862年无为等地吃紧,曾国藩扣留了淮军新建的九个营增强防卫,但李鸿章却再三坚持要将这九营送到上海。最后曾国藩只得同意,并写信给李希望他能谅解。

曾李一生,有冲突,也有合作,高明之处在于,他们都懂得有进有退

当然,在许多方面李也对曾有体谅。如1863年底李鸿章的淮军攻克苏州后,朝廷命令他率部前往南京增援正在攻打“天京”的曾国荃部。接到命令后,李鸿章却一直以种种理由迁延不前,以致受到朝廷的严责。

从很多地方也可看出,虽然在有关自己的切身利益时李更注重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曾、李关系大体不错,特别是在与朝廷争地方利益、与顽固派斗争时总能互相配合。

3

做事第一要义是寻找接班人,继续光大事业。曾国藩不后悔选择李鸿章![酷拽][酷拽][酷拽]

4

肯定是不后悔的。

曾国藩确实是看李鸿章不顺眼,但这只是在个人喜好,个人性格上,曾国藩忠直,李鸿章圆滑,曾国藩律己,李鸿章散漫。但是到了那个级别,那个权力的人,都知道个人是个人,大势是大势,当时的大势就是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功高震主,原来说的封王,结果连个公都没封,只封了个侯,同时朝廷明里暗里不停削弱曾国藩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曾国藩于公于私都不会将个人恩怨再怪罪李鸿章,因为于私他知道他和李鸿章并不是政敌,只是个人风格不同,他也不能再树强敌了,于公曾国藩很明白,李鸿章是有能力的,这个和后来,李鸿章捧红袁世凯,然后袁世凯因为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为千夫所指,袁世凯投靠荣禄一样,李鸿章最后还是向慈禧举荐袁世凯做他的接班人的,成为新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再接着小站练兵,成为清朝最后的支柱,到了那个级别的人,是非常清楚个人和大势的分寸的,不存在记恨或者后悔,这个和2000多年前周瑜和鲁肃是一样的,个人的恩怨并不影响周瑜举荐鲁肃做他的接班人。

5

做任何投资都没有一次投资汇报终身的,曾国藩作为一个心理成熟的政治家,自然不曾后悔过;

培养人是为了使用人,但是使用也只是一时;因为别人翅膀硬了就会展翅高飞,就会自立门户;所以你要培养一个人,你要任用一个人就得考虑一下:你要投入多少?你能用他多久?他是否不可替代。这三个问题曾国藩都想的很透彻了,他任用李鸿章即是时势的需要,也是对李鸿章的欣赏,要是说回报的话,李鸿章在他手下干事的时候已经回报过了!

帮助别人一次就指望别人回报一辈子的人,真的是幼稚!

反过来说,李鸿章的阳奉阴违未尝不是他和曾国藩心照不宣的做戏。如果他和曾国藩沆瀣一气,最后的结果无非是两人一起被朝廷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