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直皖战争中,段祺瑞为什么会失败?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吗?

直皖战争中,段祺瑞为什么会失败?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吗?

2020-09-11 18:31阅读(100)

直皖战争中,段祺瑞为什么会失败?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吗?:谢邀。段祺瑞为“北洋三杰”之一(另两人是冯国璋、王士珍)。袁世凯创立北洋六镇,段祺瑞陆续担

1

谢邀。

段祺瑞为“北洋三杰”之一(另两人是冯国璋、王士珍)。袁世凯创立北洋六镇,段祺瑞陆续担任过第三镇、第四镇、第六镇的统制。辛亥革命爆发时,段祺瑞已经官至北洋军第二军军统,是北洋军中除袁世凯外的第二号人物,北洋系的头号大将。武昌起义爆发后,北洋军赶赴湖北镇压革命军段祺瑞受命南下兼任第一军总统官,全权主持前线作战指挥工作。

以北洋军的实力攻克武汉三镇本无悬念,而段祺瑞得袁世凯面授机宜,在前线取得有优势后没有一鼓作气打垮革命军而是三分真打,七分假打。另一边北洋军也与革命党开始谈判,在革命党迫于形势作出妥协后,1912年2月5日,以段祺瑞为首的第一军所有将领通电逼迫清廷退位,倡议共和。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上海遇刺,两日后逝世。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共同讨伐袁世凯,史称“二次革命”。北洋政府果断出兵开始了镇压,段祺瑞全面负责调兵及统筹指挥,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来袁世凯欲独揽北洋大权开始架空段祺瑞,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段祺瑞和冯国璋带头反对签订《二十一条》无果,心灰意冷下段祺瑞称病辞职,隐居西山不问世事。

后来在内外交迫之中,袁世凯宣布退位,继续实行内阁制,并且任命段祺瑞为国务院总理。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裂成了直、奉、皖三派,其中段祺瑞为皖系首脑。当时的直系首脑是冯国璋,而段祺瑞得皖系控制着北京的实权两派为争夺北洋军阀内部的话语权一直明争暗斗。

后来冯国璋去世,直系的曹锟成为了首脑,曹锟这个人比较激进,而当时的内阁想压制段祺瑞没有成功,段祺瑞想把内阁赶下台。直系的曹锟趁着这个机会全力挽留内阁,而张作霖明着居中调和,实际上在拉偏架,话里话外都在偏袒直系。

这个时候段祺瑞已经不满直系、奉系的暗中联手,有了开战的心思,但是迫于各方面压力没有发作罢了。

1920年6月27日,吴佩孚发表《告边防军西北军书》,矛头直指皖系将领徐树诤,明着要“清君侧”,实则是打击段祺瑞。当时的总统徐世昌本来就不满皖系把他当傀儡,有了直系军事力量的支持,直接下令免去徐树诤的职务。吃了亏的段祺瑞,准备武力威慑直系。但是直系和奉系已经做了武力解决争端的决定。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战争打响。皖系动员兵力包括边防军第一师一万一千人,第三师一万一千人,陆军第九师八千人,第十三师八千人,第十五师八千人,西北军八千人,学生队三千人,共计五万七千人。

直系动员吴佩孚的第一师一万一千人,第二、三、四混编旅两万四千人,一个扩充旅六千人,曹锟卫队三千人,警备队一万一千人,共计也是五万七千人。另有张作霖暗中派出的东北军两个旅挺进山海关暗中帮助直系,这样一来兵力上直系已经占据了优势。

7月16日夜天降大雨,直军前线总指挥吴佩孚果断利用这一时机大举进攻皖军阵地。大雨使得皖系部队的兵器优势无法发挥,最终全线溃败,7月18日,段祺瑞请求徐世昌下令停战。19日段祺瑞辞职,后来段祺瑞去了天津隐居,再不过问世事。

直皖之战中,皖军的技术兵器是占优势的。但是直军前线总指挥吴佩孚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军事将领,而且与直军协同作战的东北军也是骁勇善战之军,皖系五天战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2

1920年的段祺瑞有点像1916年的袁世凯,二人之处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袁世凯一死,虽有北洋系力推段祺瑞接手北洋政府,“继位”当总统,但考虑再三之后,段祺瑞却婉辞了,反拥戴黎元洪继袁世凯之后坐总统之席。

当然,段祺瑞也不是真心想要拥戴黎元洪,只是一则袁世凯在“金匮石室”留下的三个总统候选人名单中黎元洪居于首位,依袁世凯的“新约法”,黎元洪可谓名正言顺;二则让黎元洪当总统,也能平息一下南方。

黎元洪虽然当了总统,可是孤身一人,能成什么气候?所以,不论段祺瑞是当总统也好,是当国务总理也罢,北洋政府一样处于他的控制之下。

只不过,让段祺瑞想不到的是黎元洪竟然借是否对德参战一事引起“府院之争”,并将冯国璋和国会拉下水。

段祺瑞主张参战,黎元洪、冯国璋等人则不赞同参战。

如此一来,段祺瑞反倒成了孤家寡人,黎元洪趁机罢免了段的职务,段一气之下去了天津,让黎元洪一个人玩。

黎元洪玩得转吗?当然玩不转,张勋复辟吓得黎元洪赶紧抛下一切,躲进了日本公使馆避难去了。

所以,还是得段祺瑞出来收拾局面。

只是经过了府院之争这一遭之后,段祺瑞和冯国璋二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北洋系的分裂也就在所难免了,皖系和直系更是成了水火之势。

黎元洪之败,在于他手里头没有军队。

冯国璋则不同,他手里拽着直系的军队。

段祺瑞想再用对付黎元洪的手段来对付冯国璋显然不可能,思来想去,段祺瑞以退为进,让冯国璋入京代理总统一职,只要冯国璋离开了老巢,再慢慢对付他,也就没那么难了。

冯国璋或不知是计,或知是计,但当总统心切,所以也就入京去了当他的代理总统去了。

只可惜,冯国璋这个“北洋之狗”也不是段祺瑞这个“北洋之虎”的对手。

他在京一年,曹锟、吴佩孚坐大,直系因此逐渐脱离了他的掌控,最后他也只能失魂落魄地离开了。

1919年12月28日,冯国璋一死,直系彻底落到了曹、吴二人的手里。

曹、吴二人的野心也不亚于段、冯,所以他们掌控了直系之后,也一直在想着如何打败段祺瑞和皖系,入主北京政府。

段祺瑞又始终想着以武力统一南方,不论直系是否赞同,都将成为段祺瑞的威胁,而曹、吴想要入主北京政府也得搬开段祺瑞这块绊脚石。

所以,直、皖必有一战!

1920年7月14日,段祺瑞和曹锟、吴佩孚打响了“直皖战争”,可仅仅打了5天,段便输给了曹、吴,于19日通电辞职。

袁世凯死后,局势一度“非段不可”,为何到了1920年,段祺瑞却输给了曹锟和吴佩孚呢?

实际上,1920年的段祺瑞的处境和1916年的袁世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袁在1916年时看上去似乎仍然牢牢地掌控着北洋系诸军,可事实却是段、冯等人已经逐渐地摆脱了他的控制,所以,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段、冯等人才敢反对袁的称帝。

袁世凯自当了皇帝之后,对于军队的掌控实际是不断往下降的。

所以,袁世凯看似仍有北洋军作后盾,可真事到临头,他能够指挥得动的军队却并不多。

1920年的段祺瑞也面临着和1916年的袁世凯一样的问题,他看似是皖系的首领,可皖系之内又分成了好几个小派系,他对这几个小派系的掌控也在逐渐削弱,这几个小派系对他也越来越不服气。

皖系内部的勾心斗角,不一致对外,从而导致战略布局混乱,是段祺瑞和皖系输掉“直皖战争”的关键性原因。

当然,段祺瑞当时手里确实没多少军队,也即所谓的嫡系部队。

此外,段和曹、吴为争夺北京政府控制权的这一战虽被称为“直皖战争”,可是这个过程中可并不仅仅只有直、皖二系。

当时能够左右直皖战争之胜负的,还有奉系张作霖,这么说吧,奉张倒向直系,则直系赢;倒向皖系,则皖系赢。

但是,段祺瑞这几年来一直在消费“武力统一”,所以别说是在皖系内部,哪怕是在北洋系之中,他的威望和政治资本也是不断地往下跌的。后来的吴、张虽然也有和段一样的政治野心,但段对“武力统一”的消费却让直、奉两系找到了联合起来对付他的借口。

所以,张作霖表面装出一副中立的模样,可实际上却已经倒向了直系,暗中和直系合作“倒段”。

奉军入关,打了一直祈祷张作霖能够始终保持中立的段祺瑞一个措手不及,胜利的天平瞬间偏向直系。

于是,段祺瑞终于输给了曹锟和吴佩孚,从而通电辞职,将北洋政府让给了曹、吴。

3

这个问题要倒过来回答,直皖战争中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就是利用日本提供的贷款组建的参战军(后改名边防军),而这也是引发直皖战争的直接原因之一。

段祺瑞的参战军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陷入了分裂。段祺瑞以国务总理名义总揽军政大权,而江苏督军冯国璋资历也不亚于他,因此后来就陆续形成了亲段的皖系和亲冯的直系。除此之外,还有像曹锟等人则拥兵自重,谁给好处帮谁。

段祺瑞最大的缺点没有直接带过部队,缺乏自己的直属力量,因为这个他吃亏了好几次。

像段祺瑞利用张勋复辟赶走黎元洪以后,想讨伐张勋时一度很尴尬的陷入无兵可调的窘境,最后派人运动了李长泰和曹锟,他们才愿意帮忙,加上主动率兵来平乱的冯玉祥,段祺瑞才搞定了张勋。

还有段祺瑞推行武力统一,决定用军事力量消灭南方地方实力派时,前线部队动辄罢兵,也让他苦不堪言。

为此,段祺瑞决定组建一只自己的嫡系部队。于是借中国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之机,段祺瑞以山东、东北的铁路、矿产等权益为担保,向日本借款,史称西原借款。段祺瑞用这笔钱购买日本军火,聘请日本教官,组建了参战军。

后因一战结束,参战军改名边防军,共计3个师,而徐树铮又以收复外蒙为理由,组建了西北军,共计4个旅。这3个师4个旅的部队,就是段祺瑞直接掌握的嫡系部队。

而段祺瑞在政治上咄咄逼人,此时又组建自己的嫡系部队,就引起了曹锟等人的不满。他们要求解散边防军,遭到段祺瑞拒绝以后双方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直皖战争。

至于皖系失败的原因很多,简单说一下:

  1. 段祺瑞的部队部署分散,在直隶仅有边防军两个师和西北军1个旅,加上第9、13、15三个师和西北军训练处学生队,总兵力不过5.5万人。虽然战前段祺瑞命驻外蒙的褚其祥旅立即赶回北京,但是已经是远水难救近火。而曹锟所部除第三师外,还有3个混成旅和1个补充旅,加上卫队和直隶警备队,总兵力有5.6万。双方实际参战部队直系反而略占优势。

  2. 段祺瑞的边防军和西北军虽然武器装备好,但是都是新组建的部队,缺乏实战经验。而第15师原本是冯国璋旧部,不愿意和曹锟开战,因此士气不高。而曹锟的第3师等部久经沙场,实战经验丰富。所以直系和皖系两者战斗力相差很大。

  3. 段祺瑞所用非人。皖系主力在西路,但是西路总指挥段芝贵只知吃喝嫖赌,大战期间在指挥部里玩女人赌钱。前线总指挥曲同丰被直系突击抓获以后,西路皖军溃败,皖系自此大势已去。

  4. 段祺瑞的亲信徐树铮脾气太傲,到处得罪人,结果导致皖系树敌太多。像奉系本来是亲段的,但是因为徐树铮私自挪用奉系军饷等事导致双方关系恶化。直皖大战时奉军大举入关,部分部队还参加了战斗,东路皖军的失败和奉军参战也有一定关系。

兵力不如对方,战斗力不如对方,指挥还不如对方,还不会团结别人,失败也是必然的。

4

一九一八年八月,

冯总统国障代任期满,段总理曾声称与总统同时下野。

南方的军政府遘难难解,诺大的中华民国总要有一个总统来统辖。老段的“智囊”徐树铮、王揖堂等人,在北京的安福胡同成立了一个“俱乐部”。意在组织新国会,选举大总统。然后才有徐世昌被选出来做总统。这个时候也正是老段的皖系军阀比较活跃的时期。

北洋军阀趋向分裂

一九一六年六月六日,袁世凯死了。北洋军阀在渐渐地趋向分裂,此时就出现了冯国璋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和张作霖的奉系。冯国璋于一九一九年去世,直系老大又换成了曹锟、吴佩孚(曹锟对吴佩孚说“你即是我,我即是你”)。

徐世昌虽名为总统,实却是处在皖系“保护”之下,政局自然也就由段祺瑞掌控着呢。

早在南北开战的时候,段用曹锟为两湖宣抚使,就有将曹留在南方之意。冯国璋便告诫曹锟,不可丢了根本。所以克复长沙以后,曹立即北归,就是坐镇保定,拥卫京畿的意思。

老段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湖南督抚张敬尧为段派人物,依仗老段的奥援自作威福,在湖南三年,民心多怨。第三师长吴佩孚,久居湘南,就像是一个给张敬尧把守南门的门吏,又不被张敬尧放在眼里。因此这两人就经常要搞出些摩擦来。恼怒之下,吴佩孚未得到批准,就擅自撤防北归了。也直到了这会儿,张敬尧才意识到:这三年的平安日子,都是吴佩孚恩“赐予”的。

南方的谭延闿,看到吴佩孚撤防,立马就率军打了进来。张敬尧毫无能力,只能依了三十六策的上策,逃之夭夭了。而辛苦打下的长沙城,也再次回到了南方军的手里。

直皖战争

吴佩孚撤回来以后,便鼓动曹锟,组织了一个保定会议,成立了一个十三省同盟,并向徐政府提出三条要求:一是拥护靳内阁,不反对段合肥。二是各省防军,撤回原驻防地。三是宣布安福系罪状,解散安福部。并邀张作霖做为调解人。

好在张作霖愿做这个和事佬。待张作霖来到保定以后,吴佩孚将各省代表召集在一起,重新议出六条办法交给张作霖。这时吴佩孚又提出一个要求,必须罢免徐树铮。

张作霖把这几条办法往老段手里一交。看到要解散安福部,撤換王揖唐,罢免徐树铮。感觉这是不给皖系留活路了,便怒气冲冲地说,他这么欺人,就是兵戎相见,我也不怕他呢。徐总统也来劝解,段又加懊恼地说道,“我与东海数十年交情,当选总统时,我宁可与河间同时下野,好好把元首位置让与他,现在他老正昏聩,就同他算帳便了“。

张作霖只得又会见吴佩孚。吴说段氏即说兵戎相见,我“愿率着虎贲三千人,鹄候疆场,若稍涉慌张,便不成为直派健儿了”。

徐树铮之前曾有惠于张作霖,其后又有矛盾冲突。但是面子上总没有显现出来,此次张做调解人,虽有偏心于直系的意思,也未打算愣生生搀和进来。徐先是以重金为张做寿,张拒不答应。他便唆使胡匪袭击张作霖,不料事做的不机密被张查获了。张作霖大怒,专门发电声讨徐树铮,要求撒销西北边防军。这不,老段在无意间又多了一个劲敌。

这胆大妄为的徐树铮也真敢做,竟然演出了一场“逼宫”戏来,七月九日他带领卫队,围住公府,拿着以段祺瑞领衔的弹章,硬生生逼着徐总统下惩办曹吴的命令。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七月十四日,就是所谓的“刁斗相闻,兵刃相接”了。两下里真刀真枪干了起来。战争无情,不可细述。至七月十九日,段氏四路大军,一齐溃败。鲁豫各省的皖系军官亦皆瓦解。老段不得已发出一个通电,“抚衷内疚,良深悚惶”了。

皖系溃败

接下来,惩办徐树铮,解散边防军,解散安福部,解散新国会,惩办罪魁。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湘是段派,首当其冲要解职。

七月二十六月,以大总统令,宣布撤销七月九日关于曹吴处分的命令。

七月二十八日,大总统令“准督办边防事务,兼管理将军府事务段祺瑞免职。”若依了曹吴,就要将老段一体拿下,还是徐总统好说歹说,总要给老段留点脸面。

七月二十九日,大总统令称“徐村铮等称兵畿辅,贻害闾阎……甚至协迫上将军段祺瑞……”。不管怎么说,这次老段也算是体面地退出了。而其他执掌一方的段系要员,却都被赶下了台。整个的皖系,从此就分崩离析了。

结语

当徐总统缓缓地下他的总统令的时候,徐树铮等人早就急急地跑入日使馆去了。所谓的“严惩罪魁”自然就成了一句虚话。

5

1920年,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段祺瑞进行了一场直皖战争。这场战争自7月14日正式开战,在短短的五天之后便宣告结束。最终,直系军阀成功夺得了北京政权,段祺瑞被迫下野。

(段祺瑞旧照)

说起来,直系与皖系的部队实力相差并不是很大。纵然皖系不敌,但也绝不至于被横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竟然让这场力量在伯仲之间的战争,短短五天内便结束了呢?

袁世凯死亡之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总统。不过尴尬的是,身为领导的黎元洪手中却并没有权利。北洋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其实是掌握在冯国璋、段祺瑞等军阀手中。

在结束张勋复辟后,段祺瑞成为了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冯国璋就任为代总统。北洋系渐渐划分为了直系和皖系两大派系。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两人的矛盾日益加深,两大派系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客观来说,军阀产生矛盾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凡历史上新王朝的建立,多数情况下都要经过十多年乃至上百年的厮杀来完成。而仅仅凭借隆裕太后颁布的一份退位诏书,民国时代就突然出现。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军阀,难免会想来一番大展拳脚。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谁冒头出来担当“第一人”,毫无疑问就要背上相应的风险,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在袁世凯死后,段祺瑞的野心已经是路人皆知,这就让同在北洋政府的冯国璋难以服气。直系、皖系的大战已是箭在弦上。

(黎元洪旧照)

然而在1919年,冯国璋却突然病逝,曹锟成为了直系军阀新的领袖。双方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不过,段祺瑞却并不愿意消停。

为了达到武力统一的目的,段祺瑞以东北的铁路、矿产等资源为担保,向日本人借款组建了一支对德国宣战的“参战军”。一战结束后,“参战军”改名为边防军,共计有三个师的兵力。后来,段祺瑞麾下大将徐树铮又以收复外蒙为理由,组建了一支4个旅的西北军。

对于没有带过兵的段祺瑞来说,这两支军队就是他所有的嫡系力量。

段祺瑞组建军队的行为,很快激怒了曹锟。为了师出有名,以曹锟为首的直系开始在国内痛数段祺瑞的罪状。1920年7月12日,在直皖战争开战前夕,吴佩孚发声称“海内分崩,追原祸始,段为戎首”。他指责段祺瑞在巴黎和会上卖国,私自向日本借大量外债,并痛斥段祺瑞先后推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乱臣贼子。

尽管段祺瑞很快以自己“三造共和”,曹锟、吴佩孚之流私通张勋复辟为依据进行了反击。但就当时的舆论风向来说,段祺瑞依然处于下风。这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段祺瑞身后有日本人的身影,这是大众所不能容忍的。

7月14日,吴佩孚发动奇袭作战,皖军东西两路迅速溃败,段祺瑞不得不向大总统徐世昌请求下达停战令。

(吴佩孚旧照)

除了舆论的影响之外,段祺瑞的失败,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其一,段祺瑞虽然名义上掌管着皖系大量军队,但皖系一众军阀却并不服他。在直系军队的凶猛进攻下,皖系不少部队未战先降,甚至还有人临阵倒戈。尽管有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但边防军却只有寥寥数万人,并且几乎全都是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士兵。与常年征伐的吴佩孚部队一比较,边防军简直就是一群空有先进装备的新兵蛋子。

其二,皖军战前布局失当,对战局的部署过于随意,内部也存在矛盾。这些现象,都导致皖军发挥不佳。

以皖军东西两路的指挥为例,东路大将徐树铮平常树敌太多,几乎没有什么朋友。本来在他的指挥下,东路皖军前期打得还算不错。但随着局势开始变得不利,东路皖军始终缺乏友军的支援,这就使得徐树铮直接掉头撤退,东路皖军也随之大败。而西路指挥曲同丰向来与徐树铮不和,在作战中他更是莫名其妙被直军包围并活捉,西路皖军迅速崩溃。

其三,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立场,也导致了皖军的溃败。早在1920年4月,直、奉两系就结成了反段同盟,但段祺瑞一直以为张作霖是保持中立。战争开始后,奉系军队南下趁火打劫。皖系军队遭遇双重打击,溃败也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6

袁世凯的死就好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中国从此没有能够镇得住大局的人了。一时间华夏大地群魔乱舞,军阀混战。

军阀都不是好东西,说穿了就是想当“皇帝”问鼎中原,没有什么好鸟。为了当皇帝,就是生灵涂炭、赤地千里也无所谓。

就像孙中山说的那样“南北如一丘之貉。


袁世凯的接班人是黎元洪,他是北洋政府里有名的老好人,不会心狠手辣、不会厚黑,压不住阵脚,是个笼子的耳朵——摆设。北洋的枪杆子事实上掌握在冯国璋和段祺瑞手里,两个人都野心勃勃,不是甘居人下的主。

辫帅张勋的复辟丑剧谢幕后,段祺瑞成了陆军总长,还兼着总理一职,可谓平步青云、意气风发。可是别忘了冯国璋也坐地分赃成了总统,形成了二虎同堂。

都说一个槽栓不下两头驴,何况是两只恶虎呢?

北洋军阀里形成两大派系——段祺瑞的皖系和冯国璋的直系。两虎之间勾心斗角,势不两立;段祺瑞不愿意跟冯国璋妥协,冯国璋也不想对段祺瑞让步。后来冯国璋死了,曹锟成了直系掌门人,和皖系的矛盾更加激烈。

皖系想往东,直系偏要向西。皖系说中国要和平统一,以德服人;直系说不行,那样是与虎谋皮、不现实,必须要武力解决。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但要是兵见兵,那就只能比比谁的拳头大。

这样一来,两只老虎就只有战场上见了。


虽然军阀相争都是为了争夺统治权的,都是为了一己之私。但打仗都要有遮羞布,还要把自己包装起来,说自己是正义的化身,是替天行道、是为民做主。说对方十恶不赦,极力抹黑对方,把狗咬狗的战争说成是天使和魔鬼的较量。

1920年7月12日,皖系和的直系开打前夕,直系笔杆子写出了讨伐段祺瑞的檄文,里面历数段逆祺瑞十大罪状。

檄文里认定段祺瑞这个人性格凶残、暴戾,道德败坏;对外卖国求荣,对内贪污腐败。总之,段祺瑞就是万恶之源,是国家分裂,人民苦难的罪魁祸首。段贼不除,国无宁日,就是把段祺瑞千刀万剐也不能抵消他的罪责。

段祺瑞这里也不会坐以待毙,肯定是以牙还牙、针锋相对。


他首先指使总统徐世昌宣布免除了直系老大曹锟、吴佩孚的官职,然后连夜写出讨伐逆贼直系的檄文在次日发表。

在文中,段祺瑞把自己包装成逼迫满清退位、反对袁世凯称帝、粉碎张勋复辟“三造共和”的大英雄。并指责曹锟、吴佩孚勾结溥仪、张勋,开历史倒车,跟全国人民作对。

  由于直系人多势众,气壮如牛的皖系却像纸老虎不堪一击。开战仅仅五天,皖系就土崩瓦解,直系、奉系控制了北京政局,段祺瑞拱手认输。段祺瑞的皖系在开战前也气势汹汹、牛气哄哄,但为什么那么快就认输了呢?

其一,段祺瑞虽然名义上是皖系的大哥,军队分支不少,但下面没有自己的嫡系,都是各打各的小算盘。

段祺瑞手下的军阀都不是坚定不移,铁了心跟他干的,大家都是见风使舵,一看大事不好,纷纷作鸟兽散,谁也不舍得拼老本。除了那些心怀鬼胎的分支,自己的嫡系就几万人,还都是乌合之众、没有战斗经验的新兵。跟吴佩孚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相比,战斗力不再一个档次。

其二,皖军战前思想麻痹,觉得不会打起来,大意轻敌。

直到7月1日日段祺瑞还给曹锟打电话想和解,并告诉徐世昌说不会打仗。等察觉直系军队动向后,又不知所措,仓促布阵,不分主次,部署失策,未战先输。而那些皖系的非嫡系部队姗姗来迟,又不做战斗动员。导致防线出现漏洞,让直系各个击破。

段祺瑞唯一靠得住的东路大将徐树铮平常脾气暴躁,在皖系口碑不好,部下也是面和心不合,对他意见很大。即使是同僚也对他颇有成见。徐树铮吃了败仗后,友军见死不救,孤军作战,导致皖系兵败如山,土崩瓦解。

其三,直皖战争差不多是势均力敌,但奉系张作霖突然加入奉系阵营,胜利天平迅速向直系倾斜。


其实老奸巨猾的张作霖早就决定跟直系并肩作战,但段祺瑞还蒙在鼓里,被张作霖中立的信誓旦旦而蒙骗,情报工作做得不好。

以上几个原因让段祺瑞的皖系在和直系较量中惨遭败绩,导致段祺瑞狼狈辞去总理职务,从此退出中国政坛。

7

所谓的“直皖战争”,其实在现在看起来,真不算特别大的一场仗,因为总共就打了五天。至于老段的失败,当然不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嫡系,他是有嫡系的。问题就在,他的嫡系出问题了。

战前,老段的皖系部队主要分为三块:徐树铮统帅的西北军、吴光新的长江上游总司令部,还有专门为一战准备的三个纯日械装备师。由于段祺瑞算是袁世凯以后的北洋二号人物,再加上他李鸿章同乡的身份,因此在安徽人盘根错节的北洋里,其实力相对是较为强大的。

但是两个问题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是谁指挥谁的问题,二是安徽人自己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以担任主攻方向的西路军为例,老段的配备是京汉铁路西是参战军第一师,京汉铁路东是陆军十六师,结果一开到战场,就因为大雨而搅乱了部署。结果这两个师自己跟自己搅和到一起,甚至还走了火,让西路军总指挥段芝贵头痛不已。

而另一个问题也就来了,作为北洋老人,段芝贵理应获得更多重视,但是他的花柳督军的名气太臭,所以段祺瑞不太爱用他。而作为新贵崛起的徐树铮,却莫名其妙地被安排到了作战任务轻的东路,以往不受重视的段芝贵被用来对付强大的吴佩孚。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老段是不是在利用战争在排挤非嫡系的小段。

这只是一个缩影,前面说到的自己人火并,再加上这种内斗,让作为西路军预备队的第十五师临阵倒戈,这一下就让西路军方寸大乱。而东路由徐树铮的部队,则被曹锟收买的日本人诳了,被迫放弃火炮,然后就被曹锟偷了桃子。

而就在此时,关外的奉系军阀在直系的邀请下,已经开进了关内,所以,皖系军阀就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中,迅速走向败亡。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8

人少,准备不足。

其一:段祺瑞的皖系军阀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当然是因为人少(当时直系和奉系合作,所以算是两系打一系)以及吴佩孚的“闪电战奇袭”战策略,换句话说,人家是以大优势,大人力,并且攻其不备,所以段祺瑞的皖系怎么换姿势都是个“死”。当然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但是和这两样比,就不算什么了,比如说后来的皖系本身军心不齐,调动困难等等。

其二:段祺瑞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也就是私人武装—中央军,关于中央军的由来是这样的。在段祺瑞赶走“张勋复辟”的辫子军,用傀儡徐世昌上位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段祺瑞就宣布加入一战的协约国。

不过宣布加入归加入,跟没有加入其实一点区别也没有,况且这个时候一战都快打完了。当然了,段祺瑞的重点其实就是要个名义。于是1918年8月,他便以这个名义筹建参战军备(那边都基本打完了),并且得到了日本的经费扶持。到了次年1月,3个师被段祺瑞整编成功,钱、装备、编制全部都是日本给的。

但是人家一战都打完了呀,总不可能现在把这3个师派过去,于是这支部队就顺理成章称为了段祺瑞的嫡系队伍。

9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直皖战争失败的关键,在于3点。

第一,奉系军阀张作霖支持直系。

客观来说,直皖实力相差有限,双方完全可以周旋。

当然直系军队战斗力较为强悍,但也绝对不会区区5天就打完了。

此战中,段祺瑞被张作霖忽悠,误以为张带兵南下是来助战的。

段祺瑞全部的部署,都是把张作霖当做盟友至少是中立。

然而,张作霖却在段祺瑞还没有陷入颓势的时候,趁火打劫,全面进攻。这导致段祺瑞全线溃败,迅速垮台。

第二,皖系军阀其实没有太多嫡系部队。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实际上继承了袁的地位。

袁世凯是所谓北洋的唯一领袖,可以掌控所有北洋军,北洋军就是他的嫡系。

段祺瑞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开始并没有什么嫡系部队,因为原则上北洋军包括直系祖宗冯国璋在内,全部都是他的部下。

然后段祺瑞不是袁世凯,即便袁世凯在后期也难以控制北洋军。

段祺瑞很快发现冯国璋之流形成了山头,成为拥兵自重的土皇帝,根本控制不住。

所以,段祺瑞开始扶持自己的嫡系,比如借助向一战编组自己的参战军,后来又编组了西北军。但这两支部队的规模都不大,不过几万人而已,而且基本没有实战经验。

这种军队装备训练虽好,哪里是百战老将吴佩孚和曹锟的对手。

其余都是附庸段祺瑞的军阀部队,完全不可靠。

比如皖系军队第15师,甚至是冯国璋旧部,此战中直接火线倒戈投降。

此战中,直系是占有很大优势的。开战之前,直系和他的盟友其实已经从4个方向包围了皖系军阀盘踞的河北核心地区。

此战还没打,皖系军阀就败了七八成。

第三,将帅不和,素质低劣

部队数量有限,更重要嫡系部队将领也矛盾重重。

段祺瑞心腹大将徐树铮树敌太多,几乎没有朋友,尤其同大将曲同丰有仇。

此战中,段祺瑞为了防止两人出问题,让他们分别带领部队分头作战,导致皖系军阀部队其实是分散且互相没有支援,自然会被直系个个击破。

除了不和以外,将领素质很差。比如西路总指挥曲同丰,莫名其妙被人抄了司令部,被活捉到了,导致西路军自溃。

其他军官也很烂。

东路军徐树铮开始打得不错,后来发现战局不利,竟然扔下部队自己逃走,导致东路军溃散。

而在东西路军之上的总指挥段芝贵,更是一坨屎。在战局不利的时候,段芝贵仍然不忘记在专列上搓麻抽烟。结果当晚突然听到几公里外有枪炮声,就溜得不知去向,连卫兵都找不到他。直到第二天,卫兵才在附近一个农家柴草堆里找到段芝贵。

如此军官,部队哪里有战斗力。

嫡系边防军第1第2第3师,均是直接投降或者将领扔下部队逃走后投降。

西北军第1第2第4旅也是将领或逃或投降,余部自行溃散。

10

中国近代史上,合肥出了两个名人,一个是李鸿章,一个则是段祺瑞。二者还颇有渊源。

段祺瑞号称北洋三杰之一,是袁世凯手下最能打的一员虎将。袁世凯死后,北洋军群龙无首,瞬间分化为诸多派系。作为元老之一的段祺瑞当然也有自己的嫡系,因为家乡的原因被称为皖系。

民国有一个高危职业,就是国家元首。谁一旦有幸掌控北京,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迅速走向灭亡。其实这与民国的建立太过容易有关,一个朝代的建立,往往要经历数十年的杀戮,最终由最强者收拾残局。民国仅仅通过清帝的一张退位诏书就成立了,没有人有足够的威望令天下臣服,即使是袁世凯也做不到。

段祺瑞很不幸的成为了袁世凯之后的第一任国务院总理。按照袁世凯的遗嘱由黎元洪做总统,但真正掌握实权的还是段祺瑞,这也为后来的府院之争埋下了伏笔。

执掌时局后,段祺瑞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实际上却是诸路军阀的眼中钉。而段祺瑞却行事高调,不知韬光养晦。尤其是他的得力干将徐树铮骄阳跋扈,四处树敌。

于是,没过多久就爆发了直皖战争,这是北洋兄弟之间的第一场大战。有趣的是段祺瑞曾是保定军校的总办(校长),而直系的总指挥吴佩孚则毕业于保定军校。所以段祺瑞战败后气恨的说:“吴佩孚学问不错,兵练得也不错,学会打老师了”。

短短五天的时间,就宣告战争结束,段祺瑞的皖系几乎全军覆没。段祺瑞的惨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舆论。段祺瑞的掌权离不开日本人的支持,并曾向日本人借了5个亿的外债。吴佩孚将这一事件公布于众,利用人们仇日的心理,让自己站在了道义的一边。再加上,段祺瑞的强势,连续得罪了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历届总统,孤立无援。

第二,实力。直皖战争段祺瑞面对的敌人却不只是曹锟、吴佩孚。正当两军打的难解难分时,奉系的张作霖带领东北军顺势南下,攻击皖系。段祺瑞腹背受敌,形势急转直下。

第三,指挥。段祺瑞虽然崇尚武力,但是缺乏对行动的总体筹划,随意性大。皖系掌权后,将领也变得腐化起来,缺乏作战决心和吃苦精神。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等难堪大任,并且不和,所以当时流传着皖系无大将的说法。

而对手中的吴佩孚则是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第一个中国人,指挥若定,很有军事才华。更重要的是,对直系、奉系来说是生死之战,打赢了就可以掌控北京,动力十足。

下野后,杀人如麻的段祺瑞竟跑到天津,过起了吃斋念佛的生活。

当时对怎样统一中国有两种观点,文统和武统。当然前者深得民心,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段祺瑞选择的是后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与他的刚愎自用有关,与当时的时局也有关。

历史,素颜一些会更美。我是素颜历史,期待您的关注。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