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恭亲王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恭亲王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2020-09-09 23:31阅读(72)

恭亲王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清末,恭亲王奕?也曾经叱咤风云,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后来他就销声匿迹了,他的结局如何?: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其实仔细研究

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仔细研究奕?,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也是一个满清的功臣。

这个外号鬼子六的家伙,其实比他四哥咸丰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道光没有选择鬼子六做皇上,属于有眼无珠。

事实上,奕?虽然是亲王,但一点没有满清贵族的昏庸和保守。相反,他颇能接受新鲜事物,锐意进取。

但是奕?本人性格孤傲,不懂得拍马屁拉关系,最终没有成为皇上,也成为过河拆桥的可悲卒子。

咸丰上台以后,对奕?是打压的。咸丰其实很清楚,自己任何方面都不如弟弟奕?。而奕?几乎是当时满清贵族里面最强的几个,咸丰的儿子估计也仍然不是他的对手。

所以,咸丰不但生前尽量排斥奕?,甚至死时都不允许他来热河吊孝,其实就是限制他的权力。

然而,咸丰做梦也没想到,连字都不认识几个的慈禧,竟然忽悠了慈安太后,然后联手奕?干掉了肃顺等八大臣,掌握了军权。

只是,当时的慈禧不过是二十多岁的半文盲妇女,压根不懂得治国,所以国家大事交给奕?这个议政王负责。

而奕?坐这个位子,也很称职。他一方面大搞洋务运动,一方面将主要军事力量用于对付太平军和捻军以及西北回孽叛乱。

事实证明,洋务运动虽然算是扯了一个大淡,最终在甲午灰飞烟灭,但至少延长了满清30年阳寿。

而尽全力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西北回孽叛乱,也为满清延长20年阳寿。

如果不是奕?,恐怕甲午战争压根不可能有什么黄海海战,什么铁甲舰打仗,而是日军摧枯拉朽攻入中国腹地,满清亡国。

只可惜,奕?此人压根不是合格的政客。

这家伙性格颇为有趣,萨沙很喜欢他。奕?平时平易近人,酷爱布库摔跤,经常去旗人视为的相扑营打架。因为他干瘦又不高,经常被人打败,摔在地上,他也不说什么。

萨沙记得有一次,奕?和一个大胖汉摔跤,眼见就要输。傍边奕?的部下召集,暗中喊了一声出左腿,结果打赢了。

谁知道大胖汉和他的旗人朋友,不知道这是奕?,勃然大怒,怒骂:两个人摔跤,傍边还有人指点,这他妈要脸不要?

奕?这才下不来台,高呼:混账东西,我是王爷。来人,给他们点厉害尝尝。

结果旁边围观的旗人赶忙劝:王爷赎罪,他们都是粗人说粗话,不要和他们计较。

被骂的奕?也就算了,悻悻而去,之后还是来摔跤。

旗人对奕?很爱戴,认为他毫无架子,根本看不出是王爷。

但是,因为他的这种平易近人,让慈禧太后很不满认为他不顾身份,多次训斥他。

同时,慈禧太后当时希望获得所有权力,奕?这人如果识相,就应该主动交权,不然恐怕性命难保。

谁知道,奕?这人脾气臭,竟然和慈禧吵架。

慈禧曾说:大胆奕?,没有我和皇太后(指慈安太后),哪有你议政王的位子。

奕?竟然硬顶:臣不明白了,议政王是祖宗留下的制度,怎么变成太后赐的了。

结果呢?

推翻肃顺刚刚4年,1865年慈禧就废除了奕?议政王的职务,从此奕?开始夹起尾巴做人,权力失去大半。

即便如此,奕?也全力推进洋务运动。

可以说,奕?作为体制内的人,推行洋务运动已经是最大最大的改革了。

即便如此,慈禧太后还是不容恩有人敢和他作对,1884年把奕?剩下一点点权力也废除了,让他退休。

直到甲午战争惨败,慈禧太后才想到了奕?的才华,又让他当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只是此时奕?已经六十多岁,身患各种疾病,又老又病,难以胜任,没几年就死了。

一般认为,奕?是从道光开始,皇族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人。

遗憾的是,他的本质任然是维护满清腐朽统治,做多也就搞搞洋务的皮毛而已,自然挽救不了帝国灭亡的命运。

其实,一个人往往因为自己所处的地位,限制了自己的才能的发挥。

如果奕?是个革命党,他恐怕更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吧。

2

恭亲王奕?是道光皇帝第六子,人称“鬼子六”。奕?是晚清皇族中最有现代眼光的一位,当年与兄长咸丰帝争夺皇位失利,一直未受咸丰重用。直到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奕?才有机会与慈禧、慈安太后联手,发动政变,逮捕了咸丰皇帝安排的顾命八大臣,坐上了议政王和军机处首席领班大臣的位子,主持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此时的奕?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恭亲王执掌军机处期间,重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大臣,对内整肃,对外开放,发起了洋务运动。对于恭亲王执政期间的表现,历史上有个专门评价,叫“同治中兴”。

1884年,执掌军机处20余年的恭亲王被慈禧太后罢免,以奕?为首的军机处成员全部开缺。几十年一直处于权力巅峰的奕?一下落入谷底,非常不适应,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以其能力、才华、人脉、出身、学识,都远远超出慈禧太后,为什么却斗不过她呢?想来想去,最后得出了结论:都是名分惹的祸。假如当年奕?即位当了皇帝,以其才干和眼光,虽然不敢说可以挽救清廷命运,但至少可以延长这个王朝的寿命,甚至有可能成为像英国、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如果真是那样,那么中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恭亲王府原来是和珅的府邸,此后10年奕?一直在此赋闲,历史学家姜鸣在《天公不语对枯棋》中如此写道:“从此,恭王只能寄情园林和唐诗,他在这个花园里消磨着才华和生命,集唐人诗句,写成八卷的《萃锦吟》,虽说是玩弄技巧的笔墨游戏,有的诗还刻意显示淡漠政治,韬光养晦,但其中仍有不少诗篇抒发了忧郁的心境。”

被罢官10年后的1894年,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在国家用人之际,慈禧又一次将恭亲王推上了政治前台。此时奕?已经62岁,不仅身体渐入老境,思想也日益保守、顽固,与当年意气风发的洋务派领袖判若两人。中日战争的结果众所周知,恭亲王也无力回天。1898年,奕?病重,不久去世,期间慈禧和光绪皇帝多次过府探望。当时正值戊戌变法,奕?对这个皇帝侄儿多次表达了反对之意——当年的激进改革派,最终竟然反对维新变法,这个变化颇耐人寻味。

人们常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奕?虽然逝去100多年,但位于北京什刹海的恭王府尚存。奕?在此居住了40多年,这座王府也见证了晚清历史上的许多政治风云,诸位如有机会去北京,可到此一游。

3

历朝历代,实权派二号人物很多结局都不能善终,恭亲王奕訢算好的,几经沉浮,最终的结局虽黯淡,但总归还是得了个寿终正寝。

评价风云人物,人生谢幕前后能否得到足够的尊重是一个重要标尺。恭亲王在这一点上,还是可以瞑目的。

1898年上半年,恭亲王病重期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都曾亲自到恭王府探望病情,除了用各种方式对恭亲王本人表示关心、慰问,帝后二人还就恭亲王身后的国家大事,与之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交谈。

恭亲王对于清廷的社稷江山意味着什么,在这一刻很明了。

据说,恭亲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光绪交代了两件事,一个是告诫,一个是推荐。

恭亲王告诫光绪,闻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当慎重,不可轻任小人。

当光绪询以朝中人物谁可大用时,恭亲王首先提到了李鸿章,但因他甲午战败积谤太多,一时难以重用,跟着他又推荐了三个人,朝中可重用荣禄,地方可重用张之洞、裕禄。

光绪最后又问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师翁同龢。恭亲王毫不犹豫地说,翁同龢是国家罪人,所谓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

交代完这些,1898年5月29日,农历四月初十,长期担任大清”总理“并受封世袭罔替亲王爵位的爱新觉罗·奕訢,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5岁。

恭亲王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亲自前往恭王府悼念,对其一生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赐谥号为”忠“,配享太庙,入京师贤良寺。此外,慈禧太后还特别下令”辍朝加两日“,朝中服丧从3天改为5天,同时,皇帝素服十五天,这是有清一朝人臣罕见的哀荣。

与恭亲王掰了三十年手腕,慈禧太后最终送出一个”忠“字,这里应该有感激,有无奈,也有愧疚。

对这个”忠“字,民间有个更直接的解释,恭亲王奕訢,一生为奴。

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曾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之所以能继承大宝,众多野史演绎都将他描述成了投机取巧者。道光狩猎考察的时候,故意不杀生;道光病重时,专心跪地痛哭。靠着这一套专攻仁孝的表演,他最终赢了文武双全、锋芒毕露的奕訢。

还有另一种说法更夸张。说道光最先立的太子乃是奕訢,按立储家法将名字写在黄绫上的时候,被一个内监看到”末笔甚长“,据此这内监便怀疑是”訢“字,于是其事在宫中便悄悄地宣扬了开来。道光听闻到传言,以为奕訢暗自揣摩圣意,四处散播,不够成熟持重,难以担当大任,故知而恶之,乃将奕詝代替了奕訢。

很显然,所有的野史演绎隐隐中都有为奕訢鸣不平的味道,而这种心有不甘又不得不甘的心态似乎也伴随了奕訢的一生。

咸丰奕詝也是奕訢额娘带大的,排行四六的两兄弟小时候的感情很好,但随着奕詝登基,忌惮他这六弟的才华能力,不久两人的关系便疏远了。

到后来,这种疏远就成了一种冷酷的打压。

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京城,狼狈逃往热河的咸丰为收拾烂摊子,这才重新启用奕訢。奕訢的能力果然名不虚传,临危受命收拾残局,他不仅赢得了英法洋人的尊重,更借机在京城培植出了自己的势力。

这为他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

咸丰不久死掉后,属于奕訢的机会终于来了。慈安、慈禧东西两宫联合他以一套缜密的政变计划最终扳倒了咸丰留下来的顾命八大臣。

政变成功后,奕訢与两宫分权,晚清就此出现了两宫垂帘听政和亲王辅政并行的格局。

这阶段,奕訢权倾朝野的同时,也为清廷带来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没有奕訢的即定调又理事,清廷败亡可能得提前。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奕訢给腐坏的清廷续了命。

要说这阶段的奕訢没有”多尔衮“之心,可能也不客观。

但因为他的威望尚有欠缺,性格也不够刚猛,加之慈禧又是百年难遇的政治女强人,所以在必然而来的权斗中,他慢慢地就败下了阵来。

联手共治仅仅过了四年,慈禧便祭出狠手,一举拿下了他的”议政王“头衔。

这意味着什么?他不再是权力的主宰,从此成了帝王家的奴才。

但因为其人确实有治国大才,慈禧将他的身段打压下去后不得不继续用他,这一用就是二十年。

这是奕訢劳碌的二十年,也是他伴君如伴虎的二十年,也是他一步步沉沦下去的二十年。

到了1884年,慈禧以“委靡因循”为借口,彻底撸去了他的一切职务。说白了,才能榨干了,终究还是不放心,只能彻底拿下。

奕訢真正销声匿迹,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此后他在家赋闲了十年。

这十年,奕訢是个什么心态呢?

这十年,奕訢常去京西古刹戒台寺。戒台寺内有棵”卧龙松“,驰名京师,很少题字留墨的奕訢,却为这棵树题了”卧龙松“三个字。

如此不避嫌地自比”卧龙“,心境何等地悲鸣!

十年后,1894年,清廷再陷危局,无人可担大任下,慈禧又一次把奕訢抬了出来。只是此时的奕訢再不是那个救危局的恭亲王,他的锋芒已被磨光,身体也坏了。

碌碌无为苦撑四年后,终于撒手人寰。

从首次登上权力舞台处理1860年的危局,27岁恭亲王的面相就给人沧桑苦命的感觉,这大概也是皇权逻辑下的一种宿命。

一步之差,一世深渊。

4

奕訢,因为嫂子慈禧而崛起,也是被嫂子慈禧打压而沉没。

奕訢最后的结局就是“死”,怎么死法?

1

在咸丰皇帝时期,奕訢担任领班军机大臣。

由于奕訢是清朝统治集团中、最早与洋人打交道的皇族重要成员,所以,奕訢在推动洋务运动发展、清朝对外交流活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奕訢反对一味向侵略者示弱,主张利用、发动清政府的军队和民间武装力量,勇敢地还击从大海上岸的侵略军。

对待外国的侵略,奕訢多次主张用应战迫使敌人和谈。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咸丰皇帝跑到承德躲避,奕訢与西方帝国交涉、并签约。

英、法、俄的侵略者,普遍对奕訢产生良好印象。

也是在议和期间,奕訢笼络了胜保、为自己在辛酉政变中取胜,积累了军事资本。

2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奕訢大力支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进行洋务运动,重点兴办军事工业。

奕訢几次向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奏请重用曾国藩,促进了清朝的兴旺。

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为兴办洋务运动,奕訢荣获“六贤王”的美誉。

3

在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奕訢逐渐变得卑微、屈从。

中国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就是奕訢签订的条约。

4

奕訢的作用发挥最充分的,就在参与辛酉政变,协助慈禧太后掌握清朝大权。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儿子载淳继位。

载淳年龄太小,咸丰帝遗诏指令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

奕訢被排斥在顾命大臣之外,加深了奕訢与载垣、肃顺等人的矛盾。

咸丰帝去世后,奕訢利用与胜保、弟弟奕譞等人比较好的关系,调动京城守卫军队,发动政变,成功消灭了政敌肃顺等人,协助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

5

恭亲王奕訢身兼数职,既是宗人府宗令、又是总管内务府大臣,将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的主要权力牢牢掌控在手中。

同时,奕訢全面主管清朝外交事务。

奕訢基本上全部揽下了清朝的内政与外交大权,登上了权力顶峰。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

6

权力欲望十分强烈的慈禧太后,看见奕訢如此辉煌,不可能无动于衷,她在等待合适的理由、等待恰当的机会、等待该出手的时候。

1865年4月,编修蔡寿祺上奏弹劾奕訢。

蔡寿祺指责奕訢大权独揽、索贿受贿、徇私舞弊、骄奢淫逸。

这是一次极好的机会,慈禧太后下旨查办奕訢。

只用了7天时间,慈禧太后就以“目无君上”的罪名,免除了奕訢的议政王职务。

奕訢遭遇了十分沉重的打击。

7

1881年,慈安太后逝世,奕訢失去了一位合作盟友,力量更加单薄、胆量越发变小。

政治生涯中的滚滚浪涛,已经将奕訢敢作敢为的棱角打磨殆尽,奕訢锐气几乎全部外泄。

每逢大事,奕訢畏首畏尾,不敢提出、也没有应对策略。

尤其是在中法战争中,奕訢仍然主政军机处,可是,他不敢确定是战、还是和。就在犹犹豫豫中,战争取胜的机遇全部丧失,清朝军队连连失败。

1884年,中法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慈禧太后下旨:奕訢“委靡因循”,免除所有职务,奕訢的全部亲信也被从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中剔除出去。

奕訢再一次遭到了政治生命中的重创。

8

念及在自己跳上政治舞台、实现垂帘听政、登上清朝皇权最高峰等一系列历程中,奕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慈禧太后剥夺奕訢政治权力的时候,也给予一些物质上的关照。

慈禧太后赏赐奕訢领取亲王的双倍俸禄;

慈禧太后为奕訢增添头等护卫、二等护卫各一人,又增加三等护卫2人;

奕訢60岁大寿时,慈禧太后派人雇请北京最著名的戏班谭鑫培团队,在恭亲王府中举行寿辰庆典。

9

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需要有人进行善后事宜,慈禧太后再一次启用奕訢。

由于政治能力退化,奕訢无所作为,只是挂有领班军机大臣和领班总理衙门大臣的头衔。

10

奕訢大胆挪用军费,为慈禧太后举办60岁大寿庆祝活动,让慈禧太后非常高兴。

慈禧太后表彰奕訢“妥慎周详”,并且亲自手书“锡福宣猷”匾额一方、赏赐给奕訢;

后来,慈禧太后又御书“长寿”书法作品一张赏赐给奕訢。

11

戊戌变法期间,奕訢站在慈禧太后的立场上,极力反对、阻挠变法维新,所有维新之举,奕訢一律反对。

12

1898年4月,奕訢病得很重,慈禧太后多次上门探望。

1898年5月29日,奕訢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7岁。

光绪皇帝亲临现场参加祭奠活动,并且辍朝5天,穿孝服15天。

光绪皇帝赐给谥号一个“忠”字。

晚清就像一片白茫茫的水域,奕訢是漂浮在水面的一个大球,慈禧太后根据自己的意愿,任意按压、拉提,使得奕訢浮浮沉沉;

奕訢也很像一颗气球,线索拴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升空还是下落,全由慈禧太后掌控。

5

回答问题前,我们先回顾下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宦海沉浮的一生。

爱新觉罗-奕欣,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生于北京紫禁城),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咸丰皇帝同父异母亲兄弟,母亲博尔济吉特氏孝静成皇后。

1853-1855年,任领班军机处大臣;1861年,咸丰皇帝客死承德避暑山庄,奕欣同两宫皇太后合谋发动针对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的“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后,被两宫皇太后授予议政王之衔;1861-1884年,任领班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1884年,因对中法战争失利负主责被慈禧太后罢黜;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被慈禧太后重新启用;1898年病逝于北京恭亲王府,终年66岁。

(恭亲王 奕欣)

恭亲王奕欣生逢晚清动乱时局。此时的大清国犹如漂泊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面对惊涛骇浪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整个大清朝亦处在一片内忧外患之中;整个国家看上去已是一副夕阳晚照的残景。

奕欣真正走进清朝的历史前台,是在其四哥咸丰皇帝避难之时。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城,咸丰皇帝携带年幼的皇长子载淳以“巡狩木兰”的名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此时的奕欣受咸丰皇帝指派留京负责同洋人议和。奕欣不负重托与英法相继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最终英法联军撤出北京城,挽救了大清朝的命运。

咸丰皇帝客死承德避暑山庄之后,他协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咸丰皇帝生前的顾命八大臣。帮助慈禧太后从他们手中夺取政权。立下汗马功劳,被两宫皇太后授予议政王之衔。成为当时清廷数一数二掌握实权的大臣。后来奕欣又担任负责对外交往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此时的奕欣成为总揽清廷内政外教的第一号人物,权倾朝野。

面对晚清的内忧外患,为求强求富,抵御外来侵掠。奕欣大力支持汉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随着奕欣的声望和精明能干得到朝野大臣的肯定与赞赏赞赏,这引起了慈禧太后的警觉。于是慈禧太后想尽办法对奕欣进行打压,试图削弱他的势力。

宦海沉浮,潮起潮落。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慈禧太后以恭亲王奕欣徇私舞弊,收受贿赂为由免去其议政王及其他一切职务。这是奕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中法战争爆发,慈禧太后以军机处对于战与和始终拿不定主意,贻误军机导致清军节节败退为由,免去以奕欣为首的军机处全班人马;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太后又重新启用奕欣为总理衙门大臣,并统领海军,虽然奕欣也会办理军务,但终没能有很大作为;

(影视剧中的恭亲王奕欣)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奕欣病死于北京城,至此走完了他波澜起伏,起起落落的一生。

恭亲王奕欣生逢晚清乱世,虽也有济世抱负之才,终没能彻底施展。他既是晚清政府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精明强干的实践者与杰出外交家。造成他一生官场悲剧的原因既有大环境的原因,也因为自己上头有一个精明能干的嫂子,时时处处受到打压排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只能说奕欣生不逢时!

结语: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从咸丰皇帝登基那天起,就注定他的一生是以悲剧收场。

6

恭亲王奕?是道光帝的第六子,生于道光十二年十一月(1833年1月)。

他为人精明能干,生于乱世却锐意革新,使衰落的清王朝一度呈现出“中兴”的气象,因而被尊为“贤王”,然而这位聪明且富有才略的恭亲王最终仍然是位权力斗争的失败者。身为皇子时,天资聪颖的奕?就受到道光帝宠爱,他的兄长奕詝虽然是嫡子,却平庸无能。

本来奕?本来很有可能问鼎帝位,但没有料到奕詝有个好老师杜受田。杜受田老谋深算,精通权力斗争,最终在杜的帮助下,道光最终选择了咸丰奕詝。

奕?则成为恭亲王。这时,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军北伐,直逼北京。咸丰帝诏令奕?成立京城巡防处,而后又令其担任任军机大臣。

在这段时期,咸丰帝和奕?的兄弟情谊还算是比皎和睦的,但是随着奕?生母康慈太贵妃的去世,两人的关系逐渐破裂。因为咸丰帝10岁时,其生母孝全成皇后过世,由于也年龄尚幼,无人照料,道光帝便令奕?生母静贵妃抚养之。咸丰帝继位后,尊静贵妃为康慈太贵妃。康慈太贵妃本以为自己亲自抚养过咸丰帝,能够得到皇太后的尊号,然而咸丰帝却无此意,这令康慈太贵妃颇为遗憾,后来因为这件事,奕?和咸丰心中有了芥蒂。

后来,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出走避暑山庄,奕?留下来和洋人谈判但也以求和告终,不过慈安、慈禧太后急召其来避暑山庄,密谋联手发动了“辛酉政变”。奕?也从中获益,被晋升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总理朝政。

不过,慈禧是不可能真正让奕?掌权的,起初,在政治上慈禧太后和奕?颇为相得,慈禧太后需要借助奕?的能力挽救国家危局,而奕?也可以凭借慈禧太后的支持大展拳脚,施展抱负。然而不久,两人的关系出现了矛盾。奕?为人自视甚高,商议政事时常挺身而出质疑太后旨意。慈禧太后心高气盛,对奕?的质疑顶撞逐渐感到不满,就这样在慈禧当政期间,奕?三次被黜。

经历了权力场上的大起大落,令奕?心灰意冷,他自此远离朝政,以养病为名躲到北京西山的戒台寺,一直隐居了10年。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国势危急。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奕?被召回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然而,反复浮沉磨平了往日的棱角,也挫败了他的锐气,往日的“贤王”已经变得暮气沉沉,毫无作为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奕?病故,终年67岁,谥为“忠”,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7

2005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一生为奴》,讲的就是恭亲王的事迹,陈宝国用高超的演技诠释了他的一生。

恭亲王奕?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在政治舞台上经历几番大起大落,子女亦少有成才,颇有贤王之称,后半生弼亮忠贞,尽瘁国事。当然,网上盛传本该由他继承皇位,却被哥哥咸丰夺去,无疑是夸大了。恭亲王有他的短板,锋芒外露,也不够稳重,真的他上台也未必能振兴大清,毕竟他也是制度中的人。外国来华之人何天爵如此评价他,

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

咸丰帝去世之后,恭亲王在政治上也想投机一把,咸丰十一年(1861年),皇帝驾崩不久,奕訢与两宫太后暗中联合,发动乐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在内忧外患的晚清政局中,奕?比较开明,支持洋务运动,善于与洋人打交道,清朝一度有中兴气象,但是在一个嗜权如命的女强人面前,一直被打压,最后无奈退出晚清政局。

“甲申易枢”是晚清政局的重要转折之一,之后支撑大清帝国的三驾马车之一慈安去世,慈禧已经无所制约。在中法战争中,慈禧抓住恭亲王奕?的过失,罢免其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令居家养疾,至此恭亲王下野。

慈禧得以独揽大权,原军机处奕?的的人马李鸿章等或降或撤,全班休致,至此奕?由人生巅峰跌倒人生低谷,此后长达十年赋闲在家。但是慈禧也用人不当,“倒恭用醇”之后,继以甲午战败,局面遂致一发不可收拾。甲午战败后,朝中一时无人,慈禧不得不勉强任命奕?为军机大臣。

但此时他已经年老体弱,愈发保守和看重虚名,又看透慈禧揽权的私心,遂模棱圆滑,委蛇因循,朝野对其失望之极,可是他不这样做又萌如何?

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中,奕?站在了光绪皇帝的对立面,顽固的支持慈禧,也可以谅解,我们不可夸大变法的实际作用。同年死去,享年66岁。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8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谈到恭亲王,喜欢他的人称他为洋务派领袖、晚清难得的贤王,贬抑他的管他叫鬼子六。有人说他是汉奸,也有人说他是同光中兴第一功臣。但是似乎他就很快地从政治舞台中离开了,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甲申易枢”说起。恭王在帮助慈禧扳倒肃顺等人以后,获得了“议政王”的头衔和领班军机的职务,一时成了最有权柄的大臣。但是很快他和慈禧的矛盾就尖锐了起来,并且差点就被撸掉了所有荣誉,靠着他涕泗横流才捡回来一些。

但是这终究不管用,1884年也就是甲申年,慈禧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罢黜以恭王为首的所有军机大臣,改用礼亲王世铎为领班、醇亲王为掌枢的军机班底,把大权全部收归自己。这样,慈禧就完成了对朝政的彻底控制。而有能力有资质的恭王,则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以外了。

直到甲午战败以后,恭王又被请出来主持朝政,但是此时的他由于反复被打压,已经彻底失去了三十多年前的锐气,反倒事事谨慎保守,碌碌无为的过了几年以后,在戊戌变法时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9

恭亲王奕?历经父亲道光,哥哥咸丰,侄子同治,侄孙光绪,一后慈禧,四帝一后五朝统治,可以说从恭亲王奕?的个人人生历程便能带来一部晚清兴衰史。

那么恭亲王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

说起恭亲王奕?,有书君便会忆起高中老师说过的话:道光帝在立奕詝还是奕?为太子时曾经左右为难,若不是立嫡思想战胜了立贤思想,说不定聪慧能干,文韬武略的奕?便是清朝一个颇有建树的皇帝。

纵观恭亲王奕?一生,每一次都在清朝的风云变幻之际力担重任,几次与皇权失之交臂,又数次卷入重大历史事件,数次遭到贬斥。

恭亲王奕?的人生几经沉浮起落,1850年17岁入恭王府,在恭王府生存了48载,书写了一部像坐过山车般跌宕起伏的传奇。

一起镇压农民军,一落为母表孝心

1852年恭亲王奕?获准内廷行走,刚走马上任不到一年,便遭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当时李自成的农民军打到了北京城。

恭亲王奕?在清廷危难之时委以重任,第一次当上军机大臣,便知人善任,重用足智多谋的汉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经过多年的奋战。

终于镇压了不可一世的太平天国军,化解了清朝的第一次重大军事危机,尽显其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

然而在1855年,因为恭亲王奕?生母康慈太妃病重,恭亲王奕訢向咸丰帝提出给生母康慈“太后”封号,咸丰本没此意,但念她曾经抚养自己长大,封她为“康慈皇太后”。

9天之后,康慈太后便薨了,谥号为“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只有8个字,而且葬入了道光已经为她准备好的妃园陵。

这让恭亲王奕?很不爽,于是在咸丰面前据大清祖制力争为生母康慈皇太后要谥号为12个字,神位入太庙,单独建陵。

这过份的要求让咸丰大发雷霆,咸丰是遵照父亲的遗愿的安排太妃身后事的,于是削了恭亲王奕?军机处大臣之职,让他去上书房读书思考为臣忠君之道。

二起签约稳战局,二落咸丰留遗嘱

然而时势造就英雄,1860年,英法联军把战火烧到了紫禁城,咸丰和慈禧逃往热河,任命奕?为钦差大臣,同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恭亲王奕?外交才干得到彰显,稳定了战局。

那咸丰皇帝自知命不久矣,在把皇位传给同治时,找了八个顾命大臣,但因忌惮恭亲王奕?权势与能力,害怕儿子无力驾驭,便把恭亲王奕?剔除出局。

三起助同治中兴,三落遭慈禧打压

然而咸丰帝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妻子慈禧、慈安却联合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控制了八个顾命大臣。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也因为扶持两宫太后被授议政王、军机大臣等职,大权在握。

在这期间,他力辅同治皇帝,让晚清政府难得一现政和清明之景,时为同治中兴,恭亲王也因此得“贤王”美誉。

可正当恭亲王奕?准备放开手脚,大干洋务运动的时候,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建近代军事,兴办教育,建北洋水师……

却遭到慈禧守旧思想的打压,两宫太后下令罢除恭亲王奕?一切职务,后来请了好几拨人求情并且自己上折子请罪,才留下了军机大臣等职,但是议政王这个头衔却被撸了。

1884年,恭亲王奕?因“甲申政潮”,当时御史追责奏折一上,早就对恭亲王奕?不满,想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借题发挥,立马发布懿旨开去奕?一切差使,令他在家养病。

这次罢黜让奕?在家闲赋十年之久。反复的打击与罢黜,人生如浮萍沉浮不定,消磨了他的毅力和勇气,恭亲王已无往日的雄心壮志,他的锐气尽失。

这十年里恭亲王奕?寄情山水诗词,不问政事,做起了逍遥王爷,或读唐诗宋词,或在山水间畅游,或者和朋友围炉下棋写诗作画。

八卷的《萃锦吟》便是这十年的力作。

四起指挥甲午海战,四落积疾病死榻前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以为奕?还能力挽狂澜,振兴已满目苍痍的晚清。

面对强敌奕?再次被启用,任命他为总理衙门大臣,办理一切军务,心知自己身体欠佳,精力不济的奕?还是心系家国安危,毅然走马上任。

可这时的他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已老态龙钟,风烛残年,办事风格已无当年的创新思维,更没当年意气风发之象,再也不能披坚持利,更没了战胜日本海军的勇气。

他的北洋水师战舰,见到敌人的坚船利炮,便催枯拉朽,全线溃败,全军覆没,最后只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奕?在这次重启中毫无建树,反而因十来年的闲赋生活,已习惯了安逸,突然得到重用,夙兴夜寐,废寝忘食,导致身体透支。

再加上签订不平等条约,让他痛恨自己无回天之术,没能挽救大清,他自己都说,恭老六就像个纸老虎!

1898年3月,恭亲王的疾病越来越严重,慈禧太后曾经三次派光绪皇帝亲自探望他,但是毫无起色。

慈禧太后也亲自到恭亲王府见了奕?最后一面,两人尽释前嫌,但慈禧太后也没能挽留住恭亲王。

1898年5月30日,恭亲王奕?在恭王府病榻上咽了气,65人生路就此划上了句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起到恭王府参加祭奠,规格之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谓尊荣风光,光绪赐谥号为“忠”,是为忠君,忠于大清江山的典范。

恭亲王奕?不但有配享太庙殊荣,皇帝光绪为恭亲王素服15日,辍朝5日,这是作为人臣相当罕见的特殊荣光,光绪帝还告诫大清臣子效法恭亲王。

才华横溢的一代贤王,人生四起四落最后却以战败求和积郁成疾病死榻前落幕,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但后世人们没有忘记贤王的功德,把恭亲王奕?人生撰写成《恭亲王传奇》,还改编成电视剧演绎出来,让我们能一睹一代贤王的风采,贤王忠君爱民的光辉形象终将被后世之人崇敬与爱戴!

贤王的文韬武略,外交才干为后世所敬仰,他革新工业,强兵富国,为振兴中华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载入史册,永远铭刻在历史的功勋薄上!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10

恭亲王奕?在协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推翻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酬答他的功绩,慈禧在事后大肆封赏于他。奕?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后又被任为宗人府宗令,兼总管内务府大臣。这还不够,两宫太后还在召见奕?时宣布“著以亲王世袭罔替” 。这种可以世袭罔替的所谓“铁帽子王”,只有清初那几位为满清打江山时立下赫赫战功的亲王们才可受此册封。这段时期,是奕?一生中政治上最得势、也最炙手可热的一段时期。这些都表明慈禧对奕?确实恩宠有加、优待倍至。

此时的奕?,九印彪列,大权在握,地位崇隆,势焰熏天。

年轻得志的奕?并不满足,他想总揽朝内外一切大权,身为爱新觉罗氏正宗苗裔的他希翼太后垂帘为名,而将天下大权统统归己。但这只是痴心妄想,权欲勃发的慈禧绝不允许任何人从她手中夺取政权。她需要的是奴才和“管家”,而不是主子或“老板” 。由此,叔嫂斗法便难以避免。

同治四年(1865年),紫禁城里慈禧、奕?叔嫂宫斗的文武戏愈演愈烈。3月初5日,翰林院编修蔡寿褀上奏参劾恭王奕?揽权纳贿,徇私枉法,骄奢淫逸,慈禧命大学士倭仁查办,由此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两天后,慈禧降懿旨斥责奕?“妄自尊大,目无君上,诸多挟制,暗使离间,取巧妄陈” ,并革去其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位高权重的“铁帽子”恭王,在权谋老道的慈禧面前竟不堪一击。

在奕?的五哥、七弟再三请求下,将此事交王公诸大臣、六部六卿集体商议两次,奏请量加录用,予以改过自新。慈禧同意奕?仍在内廷行走,仍管理宗署,恢复了官职,但摘掉了议政王的顶戴。

奕?在宗室亲贵中还算比较有能力的一个,尤其善于与洋人办交涉,也算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发起人之一了,但在曾国藩眼里,身为天潢贵胄的他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并非纵横捭阖、力挽狂澜的大才:“......盖一清俊少年,非尊彝重器,不足以镇压百僚。聪明信有之,亦小智尔。......位尊势极,而虑不出庭户,恐不能无复覆悚之虞” 。曾国藩看得很准。面对慈禧的凌厉进攻,奕?屡遭当头棒喝,这才意识到自己不能轻视寡嫂女流之辈,东后慈安也便罢了,西太后慈禧能量巨大,尤其不能小觑。

奕?作为慈禧辛酉政变的同盟者,如今又变作她擅权揽政的绊脚石,慈溪牛刀小试,就轻而易举地削去了他议政王的大权 。失去了首辅尊位,痛哭流涕于西太后之前,悔过谢恩。慈禧通过懿旨将奕?的失态告白于天下,她先夺后予,彻底摧折了恭亲王,几下就达到了立威、揽权、独裁的目的。

恭王奕?经过一次次折辱,早已心灰意冷,已不是辛酉当年意气风发的傲娇姿态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奕?虽然得以复出,再入军机处,但其当年的锐气与进取心早已消磨殆尽,且心情抑郁,体弱多病,思想也变得保守起来,在政治上已不可能大展宏图、有所作为了。即便如此,慈禧还是不愿放过他。

1897年春,慈禧谋划废黜光绪,因怕奕?和帝党人物接触,她竟以赏假养病为名,把奕?变相软禁在颐和园中长达一月之久。慈禧祭出种种下三滥手段,在心理上羞辱、折磨奕?。本来就羸弱多病的奕?,此后更加病重难起了。

奕?病入膏肓,慈禧曾假惺惺的前往恭王府探视。《清后外传》记载,慈禧“遂赐上用粥十数品......王(恭王)尝数口,已难下咽,遂增剧(指病情愈重)。翁同龢日记‘啜粥不能收口’,盖意有所指也”。由此可见,奕?之死,慈禧是有投毒加害之嫌的。没几天,奕?死讯传来,慈禧心里自然高兴,但她又故作“大恸”的姿态,把奕?的后事祭奠搞得十分隆重。

奕?在临死前或许已经预见到清王朝即将彻底覆灭的结局,他对左右说:“我大清宗社乃亡于方家园”。据说慈禧的娘家在方家园,其地位于北京朝阳门内。奕?的意思是大清帝国即将亡于西太后之手。但此时的他,除了哽咽流泪、唏嘘感叹外,只能徒唤奈何了。

假如恭亲王临终前能回忆起当初他力挺慈禧,协助她发动辛酉政变,一举铲除“顾命八大臣”的往事,一定会追悔莫及的。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