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小时候只要求背古诗,但却没教我们怎么作诗?古诗大赛也只有背诗

小时候只要求背古诗,但却没教我们怎么作诗?古诗大赛也只有背诗

2020-09-08 17:02阅读(72)

小时候只要求背古诗,但却没教我们怎么作诗?古诗大赛也只有背诗,传承上是不是有问题了?:题主您好:小时候只要求背古诗,没教我们怎么作诗?背诵古诗是我们学

1

题主您好:

小时候只要求背古诗,没教我们怎么作诗?

背诵古诗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小时候古诗朗朗上口更加容易背诵,背诵是简单,但真正理解古诗背后的寓意是不容易的。

小的时候摇摇头,晃晃脑一首古诗背诵完,但这就仅仅是真的在背诵,并非是理解古诗的真正含义,怎么还能谈得上作诗?

现在回过头来读一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少了那些童真的背诵,而又是一种感想,更是一种苦涩的味道。

搞笑的是为了背诵还把这首脍炙入口的唐诗改编了一个版本,我们小时候只是沉侵在古诗的玩乐中,能把古诗背后的故事,创作背景想到的一定是三好学生。

所以小时候背古诗能沉侵在平平仄仄,长长短短的诗句中就已经很不错了,要能理解平平仄仄的作诗方法那就难于上青天了。

就是现在成年人作诗的境界好的都很少,何况是孩子们了。

古诗大赛只背古诗,传承是不是有问题?

古诗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古诗大赛的背诵更是要弘扬古诗文化,让更多的人熟知,让更多的人喜欢,所以传承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古时候大文豪们作诗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李白的《别匡山》是为了启程寻找自己的事业。杜甫的《梦李白·二首》是在梦中见到好基友李白,还有就是杜甫的《天末怀李白》是在怀念好基友李白,再有就是杜甫的《赠太白》刚刚分别就很是想念好基友李白。通过诗句建立好基友的感情还是非常不错的。

而我们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作诗,用诗来记录我们的生活,更是用诗来抒发我们的情感。

结语:

现在的我还在看看《唐诗三百首》《诗经》还有就是这些大文豪的自传,都会给我的诗词带来很高的帮助,如您所说,也很希望能有作诗的比赛,想一想还很刺激,很激动的哈。

以上纯是个人见解,一切学习,一起讨论。谢谢

2

在古诗词的传承上确实存在问题。这个问题在于,我们把艺术传承,当做了历史传承。

古诗词属于民族瑰宝,民族的财富,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精髓。这些都是口号,实际上古诗词就是一门技术,手艺。和书法,绘画,剪纸没神马不用。我们传承书法的时候,要临帖,描红,让学生掌握了书法技术,这是完整的传承。

但古诗词的传承不同,古诗词传承的时候只是阅读,老师也只教学生阅读,知道诗句的大意,每一句什么意思,一首诗的中心思想,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怀。遇见好的老师,再讲讲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故事。就算完了。关注的是阅读和识字怎么写古诗,从来不讲。到了大学才有选修唐诗研究等课程。那为什么不能把写作方法放在小学去传承呢?

这个问题,我曾经咨询过语文老师,为什么讲李白《静夜思》的时候,不把诗词的平仄和对仗方法一起告诉学生呢?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静夜思》习作呢?语文老师的回答是 ,教学大纲上没有,就是有,我也不会呀,我自己也没学过诗词格律,也不会写古诗词。这就是中国文化教育出了问题了,使诗词传承出现了断代。

诗词传承的断代,造成的后果就是:诗词写作会逐渐成为历史;古诗会淡出艺术范畴,成为绝响。

一个民族的复兴和长久繁荣,文化才是根基。传统文化的缺失,会造成西方文化的入侵,这是另一种的侵略,比侵略国土危害更大,影响也会更久远。一个没有了文化根基的民族,就是无根浮萍,没有了人心,没有了凝聚力,你说可怕不?就像现在许多家庭,把几岁的孩子都送到国外教育,你能指望他们传承发扬国学文化吗?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诗词传承要完善,已经刻不容缓,这是个很大的工程,要从师资开始,要从小学课本开始。最快的办法是从孩子们的兴趣班开始。让许多和古诗一样的艺术、国学瑰宝都能完整的传承下来。成为我们繁荣富强的基石。永远传承下去。

3

小时候背古诗是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长时间的被诗词熏陶,浑然天成。传承上应该没有问题!

4

没问题,小时候只要求背古诗是:让儿童在读中,背中体会,意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作诗的技巧,俗话说得好: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概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5

背诗简单,作诗难。你可能会背一百多首,但一辈子也不可能写出十首。作诗需要深厚的功底,文字基础,理解与表达能力,想像能力,生活经验等等,其难度远超背诵。

6

只会背古诗,却不会作诗!

为什么不会作诗啊?

因为老师都没有教对吧!

不会作诗真得是这个原因吗?

现在在继承和发扬古诗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什么传承上的问题。(现在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传承)

从表面上来看主要的问题在于,老师只是让学生背古诗,却没有教给学生怎么去作诗。

实际上背后的根本问题却是在作诗之外。古人在指点别人作诗时就常说——功夫在诗外!

比如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个天天被爹妈捧在手心里的小学生,即使老师教了他们怎么去作诗,没有只身在外的那种游子情怀,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的诗词来的。

这就是缺乏阅历!

有一种小学生应该有这种阅历,那就是现在所谓的小溜学生。可是他们为什么也写不出来这种情怀?

因为他们缺乏的恰恰是最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传统!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采取的其实就是教英语的那种模式。只是一味地去学习语法,而且现在语文的语法也是采用英语的语法。

这种教学方法好不好?不好!因为这种教法恰恰忽略了我们汉语最重要的语感!

用这种方法教我们的语文,对于语感的把握就特别得慢,甚至终生都把握不住那种特有的语感。

我们的孩子在还没有把握住汉语特有的语感的时候,就又开始学习英语了。

原本就没有掌握住语感,现在更是被英语带得偏了十万八千里了!

我们古代人在进行启蒙教育的时候,都是很注重语感的养成。

《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这样的书籍,就是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佳教科书。

这两本书不仅能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平仄对仗,而且里面还有着大量的典故。

这两本书全部熟练掌握之后,语感很自然地就养成了,我们历史上的那些事儿也都基本上熟知了!

等到读完了再做首诗词试试,马上就会感觉境界不一样了。

没有阅历写不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种情怀,那么写一首《咏鹅》这样的绝对没有问题!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