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期的八旗军都到了哪里去了,为什么只有湘军淮军之类的军队?:清末的八旗虽然大部已经糜烂不堪,不过从编制上来说一直存在,期间清政府也曾经努力恢复八旗的
清末的八旗虽然大部已经糜烂不堪,不过从编制上来说一直存在,期间清政府也曾经努力恢复八旗的战斗力,可惜效果不大。
清廷入关以后,作为其基本武力的八旗军很快就腐化糜烂,战斗力急剧下降。在三藩之乱时,八旗军面对吴三桂的部队的表现就非常糟糕,全靠绿营清廷才取得了最终胜利。此后在历次战争中,除了关外八旗因为生活艰苦,还保持了几分战斗力外,大部分八旗子弟已经只会斗鸡走狗,毫无作用。
但是八旗毕竟是清廷的根本武力,加上其既得利益者众多,因此并没有被撤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南方太平军的崛起、地方督抚势力的加强和外部列强的压力,恭亲王奕?在开展洋务运动的同时,也在八旗军中引入了新式的西洋火器,并按西式操典进行训练,以增强八旗军的战斗力。
应该说奕?这一举措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像甲午战争期间,丰升阿统帅的正红旗、正蓝旗部队也参加了战斗,表现在清军中属于中等。而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编练的镇边军则招募猎户配以八旗军官,其战斗力比普通八旗军要强不少,和淮军相当,在甲午战争中发挥出色。
不过大部分八旗军除了换装西洋武器外,变化不大。更糟糕的是在之后的庚子事变中,北京的八旗遭到了八国联军的重创,而东北八旗也被俄军打了一个七七八八。八旗又被打回了原形。
此后清廷虽然借着袁世凯编练新军的机会,再次以旗人为核心组建了禁卫军和北洋第一镇。但是空有其形,战斗力平平,在辛亥革命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八旗军曾在清军打败明朝军队、剿灭农民军、灭亡南明军队、平定三藩之乱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后来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对于平定边疆地区,包括新疆、西藏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中,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八旗军几乎不能打仗了。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能够蓬勃兴起,与清朝八旗军不能打仗有着莫大的关系。以至于最终不得不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组织起湘军、淮军、楚军这样的地方武装来对抗太平军。
消灭太平天国以后,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湘军、淮军、楚军相继解散,清王朝又回到由八旗军保护的局面。但是八旗军依然不能打仗,接连失败。在相继败给日本人和八国联军后,清政府决定重新训练新军,这也就是袁世凯的小站练兵。
不过悲催的是,袁世凯训练出来的新军,不但没能保护清王朝,还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成为后来北洋军阀搞内战的主要力量。而八旗军也在清王朝灭亡后,或者就地解散,或者加入到北洋军阀及各种各样的地方武装之中。八旗军也消失在了历史的烟海之中。
(清朝八旗军)
那么,本来在后金崛起的时候,强势无比的八旗军,为什么最终却走上了那样悲剧的结局呢?
宋朝开国以后,赵匡胤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就是他害怕掌兵的将领,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包括刘邦、朱元璋等开国皇帝建国以后,都会有意打击功臣,削夺大将的兵权。李世民被称为是不杀功臣的开国皇帝,实际上他也是多次有意地敲打、限制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大将。所以,这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一个规律。
八旗军是在后金崛起的时候形成的。当时努尔哈赤为了南征北战,有意让家族成员,尤其是其儿子们掌兵,让他们带着军队四处征伐。这样一来,整个家族子弟及其追随者们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因此其战斗能力非常厉害。这种情况,和金国初年的情况很相似。所以金国在南下的时候锐不可当,很快就灭掉北宋的半壁江山。
但是当皇太极称帝,以及后来多尔衮入关后,他们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有意地削减皇室子弟带兵的权力。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康熙年间。康熙皇帝的时候,还在让儿子们带兵。比如他就曾让皇十四子胤禵带兵。但是鉴于“九子夺嫡”的悲剧,因此最终在雍正和乾隆的时候,带兵打仗的就基本上没有皇室子弟,而只是其它一些满人大将,甚至是汉人了。这些大将在带兵打仗后,立刻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没有皇室子弟和军队的联系紧密,其战斗力自然下滑很多。
(康熙画像)
清朝八旗军在入关之前,在打仗中就能够训练自己。就算不打仗,由于他们生活在条件恶劣的环境中,因此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他们的骑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但是等到清军入关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这样的骑射环境了。没有这样的环境,作为一个在马上打天下的民族,士兵们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其战斗能力自然大受影响。
有人可能会说,当年中原国家的军队,也没有关外的环境,他们为什么不学学中原国家军队的做法呢?
实际上,除了与中原国家的军队体制不一样,还有个重要原因,中原国家都有边关,士兵们可以在边关防守。在边关防守,当然就得到了锻炼。但是清朝由于基本上消弭了南北矛盾,因此,不太可能在边关驻扎太多军队,因此军队没有实战的机会,训练机会就更少了。
(八旗子弟)
在汉人统治的中原国家,无论是府兵制,还是募兵制,实际上士兵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府兵制的士兵,需要自己耕种屯田。上马为兵,下马为民,自己生产养活自己。募兵制的士兵,也得出征,才能免除家里的赋税。总之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八旗子弟却由于高人一等,因此一直都有优厚的待遇。他们并不需要当兵,就有吃有穿。既然如此,谁还愿意不要命的去打仗呢!
可以说,清朝八旗军的战斗能力急剧变低,正是清政府自己不合理的政策造成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八旗官兵携家带口,按建制集中居住在军营之中,驻于京畿地区的部队称\"京营八旗\",驻于全国各战略要冲之地的部队称\"驻防八旗\"。 军营内生活设施齐备,旗兵及家属不得私自外出。官兵严格从旗人内部选拔,\"生则入档,壮则当兵\"。
都统、参领、佐领等各级军事长官同时又是行政长官,平时督促士兵从事生产、养活家口、操练武艺,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支柱,酬谢八旗军功贵族,清廷开国之初即给予八旗将士相当优厚的待遇,期以免除官兵后顾之忧,专心练武,保持原有的军事素质。
同时也严格规定,八旗官兵不得做工经商或从事其它谋生之业。然而,事与愿违。从顺治、康熙年间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现追求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亲王、郡王和贝勒们\"逗留观望。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机\"。
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八旗军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绿营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大小金川之战中,尽管参战的八旗官兵数量有限,其中一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昔日敢打敢冲的作风已不复存在。
嘉庆至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
清朝末年,有人建议从八旗军中挑选壮丁加以操练,使之恢复入关时骁勇善战的面貌。 而深知其弊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此时早已不抱任何幻想,回答说:选练八旗丁壮是多年前的老办法了,你们却不知今天的八旗兵早已无可练习。此时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就只能指望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了。这些新编练成的汉人武装就构成了清朝的主要军事武装。
一提起湘军,大家必定第一时想到曾国藩。到底是曾国藩成就了湘军,还是湘军成就了曾国藩,在就无从说起。反正,曾国藩与湘军就像一对双胞胎,被国人所熟悉和称颂。
曾国藩把湖南各地的团练统一组建起来,创立一个新的军队——湘军,那么湘军从此诞生,曾国藩就是湘军的精神领袖和创始人。湘军早期的高层将领都是曾国藩拉拢自己的朋友、学生、老乡、兄弟等人去担任的(那时若是曾国藩朋友就发财了,不用科考,就可封官进爵呀),就像马云的阿里巴巴,初创时领导层清一色都是朋友、同学一样。
曾国藩就是这支湘军的“王”,军中所有将领都听他的指挥,不必听命于清朝,所有的军备和招兵买马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任何皇亲国戚不得插手。
湘军在曾国藩的治理下,训练有素,骁勇善战,迅速发展壮大,并一举埋葬了太平天国,歼灭所有太平军,赢得辉煌战绩,硬把奄奄一息的大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湘军的许多将领后来成了清末的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都说湘江一带的人有尚武的传统,是天生的军事家,湘军的辉煌战绩,恰恰能说明这一点。
后来,湘军在抗日战争时期落入蒋介石的手中,蒋介石把它改造为半嫡系军队,直到1949年,湘军在战争中被全部歼灭。
淮军严格来说,其创始人也是曾国藩,军队实际领导人是李鸿章。在与太平天国的对峙中,曾国藩派得意门生李鸿章在江淮一带办团练,并在当地创立的另一支汉人军队——淮军。其军队的组成多是安徽、江谁一带的子弟。
淮军在李鸿章的统领下,曾与英、美等军队配合,一起在上海等地阻击太平军北伐,为曾国藩的湘军一举攻破天京作出了贡献。之后淮军又参与镇压捻军的行动,也取得杰出战绩,成为了后来北洋军队的主力部队,保卫着天津、保定、上海等地、横跨几千公里海岸线军事安全。此时淮军主帅的李鸿章,权倾朝野,威望声隆,直接担任北洋大臣,掌握清末的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
但是,准军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在广西大败;在中曰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淮军)也遭到全军覆没。
从此之后,淮军(北洋军)一蹶不振,声名狼籍。直到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办团练,重整淮军,把淮军改造成“新式现代陆军”,完全仿照德军建制,配备新式枪炮。淮军才迎来一次新生。这支新式陆军后来成为袁世凯登基称帝的依仗,成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帮凶。
淮军在民初军阀之间混战中消耗了大部分力量,蒋介石在形式统一中原时,将淮军残部收入其麾下,在解放战争中,淮军成了蒋家王朝覆灭的牺牲品,结束了其几十年的历史征程。曾经威震四海的淮军,就这样走进历史的土丘。
清军在未入关前利用八旗军队进行辽东部落的统一,八旗子弟勇猛凶悍,为努尔哈赤统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入关后,全国逐步统一,八旗兵都按照军功得到了奖赏,再无战事后,八旗子弟个个待遇丰厚,每天除了吃喝玩乐再无别事可做,慢慢的从战争中练就一身本领的八旗子弟兵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清末,八旗子弟变成了朝廷的负担,提刀不能作战,上马不能杀敌,这才有了后面的汉八旗,也就有了所谓的湘军和淮军。
清初八旗子弟兵骁勇善战,那是因为是生死考验,在战争中淘汰弱者,所以前期的八旗子弟兵,都会努力的锻炼单兵作战素质和提高杀敌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得到金钱和军功的奖赏,会改变原有家庭的生活,还有带来勇士的荣誉,而这些子弟兵都经过了战争的洗礼,过了康熙、乾隆等朝后,继承祖辈的八旗子弟完全沦为社会的附庸,再无早年祖辈的英勇和战绩,因为祖上福音,他们一是不愁荣华富贵,更不会是提刀上马打仗,到了清末,八旗子弟兵成了烂兵的代名词,根本不能上战杀敌。
因为没有了满八旗的进取,为了平乱和剿匪,汉军逐渐走上历史舞台,这些汉兵多为家境贫寒的之人,当兵可以改善家用,军功可以换来更多的晋升机会,可以改变家族的命运,至此,汉军作战勇猛,慢慢的成了清朝后期的军队主力。
以上可以看出,八旗军在历史中慢慢的淘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清兵的腐朽造就了汉军的成就。
嘉庆至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
清朝末年,有人建议从八旗军中挑选壮丁加以操练,使之恢复入关时骁勇善战的面貌。而深知其弊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此时早已不抱任何幻想。
太平天国起义是汉人武装崛起的契机,由于八旗与绿营,皆不堪大用,于是清廷被迫下放练兵权与财政权,允许地方乡绅练兵剿匪。
于是,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便趁机崛起。这些新编练成的汉人武装就构成了清朝的主要军事武装。以后的北洋军阀都是淮军中出来的。
湘军在曾国藩的治理下,训练有素,骁勇善战,迅速发展壮大,并一举埋葬了太平天国。湘军的许多将领后来成了清末的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后来,湘军在抗日战争时期落入蒋介石的手中,蒋介石把它改造为半嫡系军队,直到1949年,湘军在战争中被全部歼灭。
淮军严格来说,其创始人也是曾国藩,军队实际领导人是李鸿章。在与太平天国的对峙中,曾国藩派得意门生李鸿章在江淮一带办团练,并在当地创立的另一支汉人军队——淮军。其军队的组成多是安徽、江谁一带的子弟。
淮军在李鸿章的统领下,曾与英、美等军队配合,一起在上海等地阻击太平军北伐,为曾国藩的湘军一举攻破天京作出了贡献。之后淮军又参与镇压捻军的行动,也取得杰出战绩,成为了后来北洋军队的主力部队,保卫着天津、保定、上海等地、横跨几千公里海岸线军事安全。
但是,准军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在广西大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遭到全军覆没。
从此之后,淮军一蹶不振,声名狼籍。直到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办团练,重整淮军,把淮军改造成“新式现代陆军”,完全仿照德军建制,配备新式枪炮。淮军才迎来一次新生。这支新式陆军后来成为袁世凯登基称帝的依仗。
淮军在民初军阀之间混战中消耗了大部分力量,蒋介石在形式统一中原时,将淮军残部收入其麾下,在解放战争中,淮军成了蒋家王朝覆灭的牺牲品,结束了其几十年的历史征程。
1.首先在大清没有入关之前或者是刚刚入关之后,清军的主要战斗力还是满清八旗,因为当时还没有统一全国,自然也就没有开始享受,八旗军也是斗志满满。
2.统一全国后,八旗子弟开始逐渐堕落,每天不习武,反而是喝酒、遛鸟、赌钱,长时间下来斗志早就被磨灭了,到康熙年间三藩叛乱的时候,平叛的主力都是汉军八旗和绿营,完全没有满清八旗啥事。
3.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军部队的作用慢慢被加大,反观满清八旗军作用是一点点的减少,基本处于混吃等死的状态了。
4.清末,统治者鼓励李鸿章等人自己创办军队,于是淮军和湘军便产生了,至于八旗军早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清末的主要战斗还都是湘军和淮军解决的,比如;太平天国运动。
以上就是小编自己的见解了,喜欢小编的可以点点关注,谢谢大家。
简单来说,废了。
清朝建国初期的八旗军,那可真是虎狼之师,战斗力满格,这除了八旗兵本身是从苦寒尚武之地成长、风气剽悍的原因以外,还有利益的驱使。在清初的战斗中,战利品的分配是有明确的规定的,按照战功,战利品可以细分到每个士兵身上,加上清初清朝(后金)一方时常带有劫掠性质,他们所获得的战利品将会非常丰盛,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本就骁勇的八旗军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入关之后,清朝皇帝试图让八旗军永保战斗力,为此实行”圈地“等政策,将八旗军与寻常百姓分隔开来,但事实证明这并没有什么用,八旗军还是迅速地腐化了。
自入关以后,清朝的敌人不再是那个一统天下的大明,而是统治力薄弱的农民政权和各自为政的南明政权,清朝发动战争的性质也从劫掠财物人口变成了夺取全国,以前那种劫掠分赃的模式不符合现实了,八旗军的利益就变少了,驱使他们拼命的原动力变得不足。
此外,在统一之路上清朝面对的敌人很多、地域很广,仅凭八旗军的人数完全不够用,入关后的很多战役,清军的主要参战部队是投降的明军、农民起义军等组成的绿营兵,八旗军的重要性其实也在下降。
当然,这一批的八旗军是常年历经战火的,战力不至于下滑地那么快,到了顺治时期全国大部平定以后,清朝内部就很少有大的战事了,八旗军基本没怎么出战,对战争的认识跟平常百姓相差无几。
更关键的是,八旗军是世系的,祖上是八旗兵,后人也是,可祖上骁勇善战、杀人不眨眼,后人从小在不缺吃喝的情况下长大,从没见过死人,欺负平民他敢,上战场砍人就得吓得腿软。
从康熙时期开始,八旗军的出场率就逐渐下降,相对应的,绿营兵在平定三藩等历次战役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了。也就是,清军入关后八旗军迅速堕落,到二代或者三代战斗力便明显下滑。
然而,绿营兵也是世袭制的,世袭制下,一代传一代,而且数代人可以同时从军,各方利益相互交织,组织结构基本僵化,遇到战事大家优先选择逃避保命,而不是奋勇杀敌,至于平时想裁军,你想都不要想,裁掉那个不是我亲戚?
绿营人数比较多,也没有八旗那种独立圈养,堕落的速度要慢一下,但到了嘉庆年间,绿营兵也不堪大用了,朝廷需要从民间自行招募士兵来镇压白莲教起义,这就是勇。
到了晚清太平天国运动,富庶的江南沦为战场,清朝的财政受到很大影响,一时间拿不出那么多平叛的军费,而且作为正规军的八旗和绿营早已腐朽,一战就败!无奈之下,朝廷只好将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组织团练镇压起义军,湘军等地方军队就此崛起。
当然,八旗被满清视为国本,他们从没有放弃过重新把八旗打造成建国初期那支常胜之师的念头,可是烂泥扶不上墙,不论是从东北抽调兵源还是派发新式武器、用西方军法练兵等等,八旗军的战力始终不见起色,而且八旗已然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根本裁撤不了,就只能供着了,这也是清末为何要编练新军的原因。
八旗是起源于满族人的独特军事制度,由努尔哈赤创建。起初为黄、白、红、蓝四旗,后逐渐壮大,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前四旗也都加一个“正”,于是合称“八旗”。 这八旗基本上全由满人组成。
后来,皇太极又在满人八旗的基础上,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人八旗。满清也正是靠着这些骁勇善战的八旗军,入主中原,取代明朝。
在清朝早期,八旗军还能保持强悍的战斗力,一直到康熙帝平定藩乱,收复新疆等,都立下赫赫战功。但是随后就慢慢走向衰落,其原因大概有一下几方面:
鸦片战争后,八旗军不仅抵挡不了外敌入侵,甚至连国内农民起义也镇压不了了,最后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走向崩溃。
正是八旗军的不堪用,清政府不得不依靠各地士绅组织团练,来抵抗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曾国藩在湖南组织的湘军才由此崛起。后来,曾国藩的幕僚李鸿章在江苏组织淮军,并依靠英国人的协助,组建了一支洋枪队。
湘淮军联手,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将清朝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这个过程中,湘淮军几乎取代了八旗军,成为了清朝赖以延续的军事力量。
自此以后,在清末历史舞台上,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战争中,我们就极少再看到八旗军的身影了。
清朝末年的八旗军到底去了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中国历史上,清朝的统治并不短暂,其统治持续了将近300年,比蒙古建立的元朝要长得多。清军入关时,士兵仅20余万,即便加上他们的家人和奴隶,拖家带口,也只有百万人。明朝泱泱大国,每年出生人口都比满人多。但他们却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平息各民族及各政治势力的抗争,将自己融入于汉人,让汉人接受,建立起持久稳定的统治,这是世界历史学家感兴趣并想解决的历史之谜。纵观整个清朝历史,它的八旗制度这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是独特的。
很早老一辈史学家就已经指出,清朝的统治特点是沿袭明朝的制度,却不同于明朝所实行的办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清朝统治取得成功有诸多特征,天时地利人和,但是他们最关键的是八旗军系统。
大家想想,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根本”方针,那么就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在华夏大地保持长期的稳定。其实想要统治汉人是挺难办的。而八旗军制与清朝一起沉落兴旺,反映出满人并没有真正完全融入汉族。遗憾痛心的是,至今中国的清史学界对这一问题仍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我们慢慢来剖析历史的缘由经过。从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自己开始当皇帝,到攻打下北京开始,共经历28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原先一直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女真人来说真的难以想象,当时或许他们自己都没想到这么顺利。因为他们没想到八旗军制度这么强大。
皇太极即位后,他除保留八旗军满洲之外,还增设了八旗军汉军和蒙古军。从此,八旗军又分为满洲、蒙古和汉军。这让他的军事地位大大提升,因为汉人也能分到一杯羹。至此擅长骑马的八旗军蒙古军逐渐成为满洲人的左膀右臂,清朝用他们南北征战。而擅长操作火炮或者其他等重兵器的八旗军汉军的加入,是的清朝如虎添翼。
1644年入关时,这股劲旅在农民军与明朝残军的战争中攻无不克,是“八旗军”武力最精锐、最强大的时期。
其实清朝定都北京时,也面临着一个极其复杂危险的新局面。在民族矛盾如此尖锐的情况下,汉人经常起义,他们不甘心被其他民族统治,除了从关外带来的八旗军外,他们还能依靠谁呢?万一他们人数越来越少咋办。虽然明军降兵营的兵营数量是八旗军的数倍,但他们怎么敢依赖呢?万一明朝的军队倒戈,清军就容易被包饺子。因此他们改革八旗制度,来提高清朝统治的稳定性。
制定旗饷政策。清军自从进入海关后,清军官兵全力投入战争。虽然清廷也沿袭了原先的制度给他们进行划拨“份地”,但他们仍不能沿循入关前的的传统,靠土地进行生产。一天一天的过去,随着八旗军“份地”的流失和转移,越来越多的士兵失去了土地来源收入。这让很多人感觉当兵没啥意思,军心开始动摇不稳。为解决这一问题,使八旗军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战争中,早点平定天下,清廷就制定了国饷政策。不久,八旗军的收入主要以月饷和每个月的岁米为主,又因兵种不同加以区分开来。好的兵种分得多,待遇好。
此外,每个士兵都有岁米,每人每年有24斛。这就是清代所谓的“铁杆庄稼老米树”的由来。所谓“铁杆庄稼”就是指这种收入十分稳定性,一人打仗,全家受用。清朝对八旗军兵丁采取一切“一切事情政府出资”的方法,并用公费为他们盖房子。红白喜事、搬家的一切费用全部由官方提供。这种制度十分受欢迎,当兵的越来越多,因为清朝愿意花钱,后来清军不断迎来胜利。
另一个重要的变革是建立八旗军驻防制度。清代定都北京,将一半八旗军精英派驻京城守卫,用来保护皇帝安全。同时清朝也不忽视对广大地区的严格控制,防止发生起义或者军变。。其做法是长期派八旗军到各省会城市、水陆要塞和边防沿海驻守,以控制除北京市以外所有最重要的军事要塞。这种制度化的武装力量在原先历史上还是首次,帮助满洲统治各个地方,八旗军主要监视的对象是绿营。
清代,全国的绿营兵额为60-80万人,并分散驻扎在大大小小的城镇、关隘水路交通重要的地方。这支部队的数量远远大于八旗军,他们是由汉人组成,对地方进行控制和监视,一旦出现起义,就可以迅速出动。而起到真正威慑作用的是那10万八旗军。清朝用10万名八旗军兵来控制所有的绿色营进而控制全国,就好像以臂使手,以手使指军事手段非常高明。
直省八旗军驻防,一直是清代八旗军中最弱的一个环节,清朝统治者以为天衣无缝,却在太平天国事变中没经受住考验,军队损失惨重。
杭州、江宁和河北沧州的驻军全部被太平军摧毁,而其他地方的驻军也因损失半数多兵力而大大削弱。
清朝的窟窿也正是由直省八旗军的惨败被打开一个缺口,虽然北方边疆部落士兵入关挽救了它一段时间,但当清朝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对付太平天国时,无暇顾及西北边疆的军事,这种顾头不顾尾也最终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失败。这不仅是对八旗军的致命打击,也是对19世纪清朝统治衰败的直接反映。清朝制度随着八旗军的解体而灭亡,二者如影随形。
总结:古往今来,历史变迁、朝代更替亘古不变,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而对清朝而言,清朝与八旗军制度可谓是相生相依的,清朝的兴亡的伴随着八旗军的产生、发展变革再到解体,而八旗军的变革演变见证着清朝的建立、发展、兴盛再到衰落灭亡。
清军入关并建立全国政权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度,将整个八旗组织原封不动地移入新的社会体系之中,成为完全由国家供养的职业军队和职业预备役军人集团。八旗官兵携家带口,按建制集中居住在军营之中,驻于京畿地区的部队称\"京营八旗\",驻于全国各战略要冲之地的部队称\"驻防八旗\"。军营内生活设施齐备,旗兵及家属不得私自外出。官兵严格从旗人内部选拔,\"生则入档,壮则当兵\"。都统、参领、佐领等各级军事长官同时又是行政长官,平时督促士兵从事生产、养活家口、操练武艺,战时率部出征。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支柱,酬谢八旗军功贵族,清廷开国之初即给予八旗将士相当优厚的待遇,期以免除官兵后顾之忧,专心练武,保持原有的军事素质。同时也严格规定,八旗官兵不得做工经商或从事其它谋生之业。然而,事与愿违。从顺治、康熙年间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现追求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亲王、郡王和贝勒们\"逗留观望。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机\"。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八旗军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绿营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大小金川之战中,尽管参战的八旗官兵数量有限,其中一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昔日敢打敢冲的作风已不复存在。
嘉庆至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清朝末年,有人建议从八旗军中挑选壮丁加以操练,使之恢复入关时骁勇善战的面貌。而深知其弊的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此时早已不抱任何幻想,回答说:选练八旗丁壮是多年前的老办法了,你们却不知今天的八旗兵早已无可练习。
此时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就只能指望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了。这些新编练成的汉人武装就构成了清朝的主要军事武装。以后的北洋军阀都是淮军中出来的。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