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张爱玲晚年得了什么病?为什么频频搬家?

张爱玲晚年得了什么病?为什么频频搬家?

2020-09-07 23:31阅读(64)

张爱玲晚年得了什么病?为什么频频搬家?:1992年2月14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立了一份遗嘱,内容十分简单,只有三项:“第一,我去世后,我将我拥有的所有一切都

1

1992年2月14日,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立了一份遗嘱,内容十分简单,只有三项:“第一,我去世后,我将我拥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给宋淇夫妇。第二,遗体立即焚化——不要举行殡仪馆仪式——骨灰撒在荒芜的地方——如在陆上就在广阔范围内分撒。第三,我委任林式同先生为这份遗嘱的执行人。”林式同是一位土木工程师,当时生活在洛杉矶,受朋友文学评论家庄信正之托照顾张爱玲,他并非文学圈中人,对张爱玲几乎不知,这种隔膜反而让他成为了张爱玲去世前接触最多的一个人。张爱玲离群索居,晚年与外界几乎没有接触,几度搬家,也都是通过林式同的援手,让他做遗嘱执行人似乎理所应当。

1995年9月,张爱玲去世时,身边并无他人,林式同按照之前的遗嘱替她张罗后事,随后把她所有遗物包括手稿,清理打包,邮寄给了在香港的宋淇夫妇。他与张爱玲的缘分后来撰写《有缘得识张爱玲》一文,对张爱玲去世前的状况有着平实清晰的描述,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张爱玲逝世后,很多人都觉得她在美国的晚年生活惨不忍睹,晚景凄凉,无人陪伴,家徒四壁。但宋以朗在《宋家客厅》中做了解释,张爱玲去世前在美国的银行账户中大概有28000美元,大概是20万港币,除去这些美国的账户。宋淇夫妇在香港一直帮她打理投资,大概有30多万港币,这笔钱当年并不是个小数目。所以说张爱玲晚景凄凉的人,大概是以己度人。张爱玲之所以选择那样一种方式,跟跟她孤僻,不擅长社交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生活并不代表就没有快乐。 张爱玲的离群索居,是她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在她的心目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带来的繁文缛节,就是麻烦,而她为解脱麻烦所持的态度,就出自她的不予不欠的自主人生观。张爱玲自己说过,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她很能自得其乐,而且这些喜悦,又都是随时皆在,顺手拈来的。在纯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上,如果没有她所不喜欢的,在很自然的情绪下,她倒是非常乐意交谈的。


前不久读到一篇传记作家詹姆斯K·莱昂写的拜访张爱玲的文章更加佐证了这个想法。那是1971年,当时他对这位中国才女并不熟悉,拜访也是因为求证张爱玲的美国丈夫赖雅的一些生活片段。没想到张爱玲几次跟他提供赖雅的信息和书籍,他们几次亲切的交谈有效地打破她孤僻难缠的恶名,她给他留下了“一种与人为善、有高度社交经验的人方有的慷慨”的印象。在文章最后,莱昂总结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难忘,他说张爱玲之所以离群索居,从人际关系中退出,是因为“她的挫败正在于无法找到能谈话的对象”。

张爱玲没病,也许是我们总是以己度人,才是病了。

2

有人认为张爱玲“嫁了两个坏丈夫”,这严重影响了她的创作,特别是她晚年嫁给赖雅后,创作受到了更大的影响。但张爱玲未必以为赖雅“坏",因为一直到1994年她最后一次写信时,用的仍是夫姓“赖雅",赖雅的签名书她也一直带在身边。正如她自己所说: “这婚姻说不上明智,但充满热情。“

1955年, 36岁的张爱玲在美国驻港新闻处主任的帮助下移民美国。当时,美国有一种“文艺营”,为有才华的艺术家免费提供食宿。次年3 月,正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创作英文小说的张爱玲遇到了美国作家赖雅。

赖雅17岁就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文学,后来在哈佛大学读硕士,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中年时他投身左翼作家阵营, 名噪一时,还曾在好莱坞风光过, 是颇受欢迎的剧作家。但他的晚景急转直下, 多数作品得不到出版,他因此经济拮据,只得入住文艺营。

张爱玲知道他身无分文,年纪又比自己大得多, 可还是爱上了他。在她眼里, 赖雅懂她, 这就够了。1956年7月5 日,张爱玲告诉赖雅自己怀孕了。赖雅向张爱玲求婚,但因为太穷,他坚持不要这个孩子。于是, 张爱玲到纽约堕胎。

1956年8月18 日, 65 岁的赖雅和36岁的张爱玲在纽约结婚。这场婚姻带给张爱玲的是生活的重负,这是她最不擅长处理的事情。婚后两个月, 赖雅就中风了。12 月19 日,赖雅脸部突然麻痹,几乎无法说话。张爱玲知道,从此两人要靠她才能活着,而当时她只有微薄的、很不稳定的稿费。但她珍惜清贫生活中的真情,在她38岁生日那天,两人做了点青豆、肉和米饭,饭后一起去看了场喜剧电影,步行回家后又把剩饭吃了。张爱玲告诉赖雅,这是她一生中过得最快乐的一个生日。

1960年7月张爰玲加入美国国籍,她向赖雅提出要去台湾和香港搜集资料,完成英文小说《少帅》1961年,张爱玲刚到台北不久,赖雅又中风了。爱玲随后的五个月必须闷在香港一间极小的公寓里写剧本,写到眼睛溃疡出血, 终没有达到委托方的要求,拿不到预期的报酬。

那时,赖雅住在华盛顿,每月只有52美元的社会福利金连房租都不够。张爱玲飞回美国时,赖雅记错了日子,提前一天去机场接她,第二天又去了一次。之后几年,他的情况越来越糟,1963年,他摔了一跤,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 家中“气氛阴郁”。1965年,他再次摔倒,股骨断裂,之后又中风, 瘫痪在床。张爱玲为了照顾赖雅,在他房间里放了张行军床。那段日子里, 张爱玲唯一愉快的记忆,就是赖雅在精神尚好时给她讲好莱坞的笑话—这是张爱玲最喜欢听的八卦。

1967年4 月,张爱玲受聘于马萨诸塞州康桥的赖德克利夫大学,于是她带着赖雅来到康桥。不久,7 6 岁的赖雅悄然去世,没有举行葬礼,骨灰由他的女儿安葬。一年后, 张爱玲在接受采访时说: “ 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 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

对于赖雅, 张爱玲是命运赐给他的珍宝;而对于张爱玲,赖雅是他的生命中一段苦涩的旅程,但也给了她一个短暂甜蜜的归处。

3

爱玲晚年,老觉得自己的住处有跳蚤虱子什么的这种敏感到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地步。比如说她看见信箱里有一只虫子,就立即要搬家。她自己也知道“三搬当一烧”,很多东西不得不丢弃,但是,没办法,她宁可拖着羸弱之躯四处奔波流离,也不能够与跳蚤共存。

即使不搬家,她也是没没了地跟跳蚤虱子们斗争,她不停地剪头发,怕头发稍长日光灯照不进去,看不到虱子,后来干脆把头发剃掉,遗物里就有好几顶假发。这些虱子甚至一路追击她,她写台湾印象时,也特别提到了跳蚤,引得当地文人小小地不满。有医生认为,张爱玲晚年所患的皮肤病是“妄想性虫爬”,这是一种精神病。

这种判断不无道理,与其说张爱玲抵抗的是现实中的虱子,不如说她抵抗的是假想的虱子。张爱玲十几岁时就写出名句:“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种虱子指的是“和人交接”时产生的那种“咬啮性的小烦恼”,她尤其善于描写这种小烦恼,人与人之间难以道出的各种龃龉。

作为一个敏感的人,她常为这种龃龉所苦,有时它来自于朋友,比如说她的朋友苏青和炎樱,有时来自亲人,比如她的母亲和弟弟它还来自于她的爱人,比如胡兰成、桑弧和赖雅。

赖雅带来的苦恼对她打击应该尤其大,赖雅是个好人,他们非常相爱,即便如此,赖雅仍然给她带来无数的麻烦,不管是健康的时候,还是他中风之后,虽然张爱玲咬牙坚持到最后,她的精神上,应该是已经默默地崩溃了。

张爱玲曾经写过一句话,在这世上,没有哪一种爱不是千疮百孔的,这话没错,但千疮百孔的爱也是爱,谁规定爱就是洁净完美的呢?张爱玲对于现实的不能接受,是她晚年各种心疾的缘由,她躲避的,是她意念里的虱子。

4

张爱玲敏感细腻,却得到的关爱很少。她在亲人、挚友、爱人处得到的爱都不多,第二任丈夫赖雅去世后,她干脆过上了离群索居的生活。


晚年戴着假发的张爱玲

张爱玲身上有很多矛盾点,一边喜欢热闹,一边有社交恐惧症,一边渴望亲情友情爱情,一边在受到重重伤害后只能放手。她第一篇获奖的文章《天才梦》中有一句名言“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这句话却一语成谶,她的晚年,总是担心有虱子,剃光了头发,频频搬家,被医生诊断为“恐虱症”。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但是长期的独居,却可能神经衰弱,加重敏感的情绪,这都给她的“恐虱症”加重砝码,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光里,基本上每周都搬一次家,希望摆脱假想中的“虱子”。

她一直很孤独,小时候和母亲之间很少有亲昵的时候,母亲回国后和她过马路,偶尔牵她的手,两个人却都感到异样。和继母发生冲突后回到母亲身边,母亲不断诉说着为她牺牲的种种,让她在痛苦和紧张中度过少女时代。她好不容易得到的奖学金,被母亲在牌桌上一次输掉,她觉得在“现实世界自己是个废物”,她做什么都是错的,永远达不到母亲的要求。

一直到晚年,她看到美国棒球运动员吉美·皮尔索的传记电影,还几乎嚎啕。“从小他父亲培养他打棒球,压力太大,无论怎样卖力也讨不了父亲的欢心。成功后终于发了神经病……” 张爱玲的爱情也很坎坷,胡兰成频频出轨,还发明出了一种“爱情牙齿论”,既然是好的牙齿,为什么要拔掉?为什么不能和平共处?终于把她逼入绝境,她一分一分攒稿费,要把欠母亲的,欠胡兰成的,都还给他们。

后来,她总算都还清了,却并没有更快乐一些,她和母亲更疏离了,母亲去世前,她也没有再见母亲最后一面,只是把自己的文章给母亲寄去,让她有一些世俗的骄傲。

她的第二任男友桑弧,给了她一些正常的感情生活,但是好景不长,她由于之前的自卑敏感,总是在焦虑。自己没有在眼角擦粉,桑弧提醒她,她感到是对她的外貌不满意。



她有一次以为自己怀孕,后来检查发现没有,桑弧没有多说什么,她想“当然幸免也不能说出来”。两个人相顾无言的时候,她焦虑“没有对白,你只好什么也不说”。

最后,桑弧在两个人没有正式分手的时候另娶他人,她自然选择退出,一句话都没有说。 人事更迭,转眼,张爱玲的故事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希望在那个世界,她的敏感焦虑都放下了。

5

本文摘自《历史不忍细看》

然而人生是诡谲的,一个人太想得到一样东西,上天倒不一定让他得到。张爱玲可以“趁早”出名,但不一定能“痛快”。

1949年,政权易手,上海文坛的“传奇”时代结束。3年后,张爱玲远走香港。迫于生活压力,这个出身簪缨望族,从未到过农村、从未接触过中国革命的她,却写出了两部政治倾向极其鲜明的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后者张爱玲本人也承认是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的“授权下”写的,连“故事大纲”都被拟定,写作时还有他人参与。这样粗糙的文字,难道是由张爱玲那只高贵得几乎不染纤尘的手写出来的吗?

《秧歌》和《赤地之恋》出版不久,1955年张爱玲到了美国,很快与一个叫赖雅的比她大29岁的美国剧作家订婚。而赖雅却是一个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坚定到不允许旁人说一句共产主义的坏话,捷克共产党领袖是他的好友。有人会说,婚恋是婚恋,写作是写作,但联系张爱玲前夫胡兰成的汉奸身份,这些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一个事实:张爱玲的人格和写作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分裂。共产党也好,小资产阶级也好,都与她无关,她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既然发表作品可以乘机出名,那就快快发吧,哪怕发表的地方不那么干净;既然写反共小说可以赚钱,那就写吧,反正天高皇帝远,共产党也管不到这里;既然赖雅那么有才华,在美国文艺界又那么有号召力,人也不坏,他相信共产主义有什么关系?年龄大点有什么关系?此后,在生活的压力下,张爱玲还在美国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做过中共术语研究,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当年中共言论中的新名词,这不免令人匪夷所思。一边是《红楼梦魇》,一边是中共术语,也许只有张爱玲才能在生命中书写出这样的“传奇”。

有人说张爱玲毕竟是女人,不懂政治,没有政治敏感,但1945年日本即将投降之际,上海召开“大东亚文学者大会”,通报上列出张爱玲的名字,她马上表明了拒绝的态度。

一个人迫不得已时可能会做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但到了张爱玲这个地步,也真够可怜的了。她始终做着她的富贵梦,端着贵族架子,四体不勤,谋生无着,于是只好糟蹋她的写作。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姻,不用说是一场孽缘。胡兰成是够下作的了,与张爱玲结婚不到半年,就在武汉与一个姓周的护士如胶似漆;当张爱玲追到温州质问,他又已经与一个叫范秀美的当地女子同居。人们常怪胡兰成给张爱玲造成了太多不幸,但问题是为什么张爱玲偏偏“碰”上了胡兰成?

世间没有偶然的事。不管张爱玲多么“高贵”,胡兰成多么下作,他们在人格上其实是有相似之处的。胡兰成卖文(任敌伪报纸主笔),张爱玲也卖文;胡兰成没有原则,张爱玲也没有原则。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原则是能出人头地,尽享浮生的繁华与荣耀,只不过胡兰成确实更下贱一些。

在美国,最令张爱玲引以为自豪的写作遭遇毁灭性打击。一部部作品写出来,一部部被出版社拒绝,为此张爱玲不知流下了多少羞恨交加的眼泪。绝望之中她只好为香港电影公司写剧本以谋生,甚至着手写作《张学良传》。她终于发现,她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红”的天才。其实,20世纪40年代她在两年内从一个因战争辍学的大学生一跃而成为上海最有名的作家,是与上海“孤岛”时期的特殊形势分不开的。艺术和人生的“传奇”,并不能到处复制。没有原则的人,看上去忙忙碌碌十分主动,其实是被动的,路越走越窄,人生越来越暗淡。胡兰成、张爱玲都是如此。而一个作家,如果没有一颗博大的心灵和日益坚实的信仰体系,必然一步步走向枯竭。

夏志清先生曾建议张爱玲多接触美国社会,然后以美国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上的突破。但张爱玲孤傲又软弱,无法融入美国这个早已现代化了的社会。她的生活越来越封闭,最后把自己关起来,有人给她打电话要事先写信预约,她连友人书信也懒得看了。

在张爱玲的性格中,有一种寒意沁人的真正的冷。她不像其他女人一样喜欢小猫小狗,对唯一的弟弟也冷眼相看。即使和她最亲密的人如好友炎樱、姑姑也锱铢必较,每一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对于社会,她也没有多少了解的欲望,一次她坐人力车到家要付车夫小账,觉得非常“可耻而又害怕”,把钱往那车夫手里一塞,匆忙逃开,看都不敢看车夫的脸。有一次空袭后,她和朋友在街头小摊吃萝卜饼,竟能对几步外穷人青紫的尸体视若不见。

张爱玲出身于贵族之家,父亲是一个封建遗少,性格乖戾暴虐,抽鸦片,娶姨太太,母亲是曾经出洋留学的新式女子,父母长期不和,终于离异。后来父亲续娶,张爱玲与父亲、继母关系更为紧张。有一次,张爱玲擅自到生母家住了几天,回来竟遭到继母的责打,然而继母诬陷张爱玲打她,父亲发疯似的毒打张爱玲,“我觉得我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无数次,耳朵也震聋了。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然后父亲把张爱玲关在一间空屋里好几个月,由巡警看管,得了严重痢疾,父亲也不给她请医生,不给买药,一直病了半年,差点死了。照她想,“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也不会有人知道。在禁闭中,她每天听着嗡嗡的日军飞机,“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在这种阴沉冷酷的环境里长大,青春期遭受过如此残酷的折磨,心理上不发生一些畸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在心里筑起一道坚硬的屏障,把她与世界隔开。“人是最靠不住的”,是她从青春磨难中总结出来的人生信条。冷酷无情、杀机四伏的家庭,在张爱玲的心灵里种下了一只阴郁的“虱子”,成了她一生不能克服的“咬啮性的小烦恼”。她的急功近利,她的冷漠世故,她的孤僻清高,都与此有关。

曾有人问海明威“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什么”,海明威说是“不幸的童年”。这句话对张爱玲是适合的。但海明威的话只说了一半。如果一个作家成年后,仍不能逐渐超越早年不幸所造成的人格缺陷,这种不幸则可能将作家毁掉。张爱玲终其一生没有完成这种超越。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女子,就像她笔下众多女子一样一步步走向没落,走向凋零。她与胡兰成那真真假假躲躲闪闪的恋爱,怎不让人想起委曲求全的白流苏?当她在枯寂荒凉的公寓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白天黑夜,怎不让人想起那“一步步走入没有光的所在”的曹七巧?

在生命中的最后20年,张爱玲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心理疾病。她对人越发冷淡,生活日益封闭,家具、衣物随买随扔。她其实是以这种方式,来摆脱内心的空虚与枯寂。

而多年来一直潜伏在心里的“虱子”,此时终于变成实实在在的客体,来向她发动最后的攻势了。在洛杉矶的最后23年里,为了躲避这种令她触之丧胆的小东西,她在各地旅馆辗转流徙,随身只带几个塑料袋。在搬家中,财物抛弃了,友人的书信遗失了,甚至花几年心血完成的《海上花》译稿也不知所终。去世前4个月,她还写信给林式同,说想搬到亚利桑那州的凤凰城或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去——这两个地方都是沙漠,也许她以为在沙漠里可以摆脱被虱子咬啮的苦恼。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谢世于美国洛杉矶寓所,7天后才被人发现。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生命以一种最凄凉的方式凋零。我常常想,张爱玲弥留之际,有没有想到晚年躺在床榻上的七巧?是否也懒得去擦腮上的一滴清泪?

她以一双早熟的慧眼洞彻了人性的弱点和世间的荒诞,并以生花妙笔展示给世人看,但她没有足够的光芒来穿透黑暗,驱散心灵中的“虱子”。“生命是一束纯净的火焰,我们依靠自己内心看不见的太阳而生存。”一位外国作家如是说。但张爱玲心里没有太阳。她的生命正如她所说,是“一袭华美的衣袍”,这衣袍曾经光艳照人,风情万种,但最终还是被“虱子”吞没了。这是怎样的悲哀!

6

1995年9月8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前一天,当洛杉矾警署的警察打开罗契斯特街公寓一间房间的大门时,只见一位体态瘦小,身着赫红色旗袍的华裔老太太,十分安详地躺在屋中一张相当精美的毯子上,旁边是一叠稿纸和一支笔,老人已经去世——这位逝者就是风靡华文世界的海上才女张爱玲。

1950年代,张爱玲闺蜜邝文美带她到香港兰心照相馆拍摄的照片

在警察到来之前,张爱玲的朋友兼遗嘱执行人林式同接到张爱玲房东女儿的电话:“你是我知道的惟一认识张爱玲的人,所以我打电话给你,我想她已经去世了。”林大吃一惊:“这不可能,不久前我才和她通过电话。”房东女儿说:“我们几天没见过她,也没听见过她房间有任何声响,估计她已经不行了。刚才我已通知了警察,他们马上到。”林式同说:“我马上过去。” 林式同来到张爱玲租住的公寓,只见警察和房东正忙碌,据法医检验,张爱玲大约死于六七天前,也就是9月1日或2日,死因是心血管疾病。林式同只知道张爱玲一直患有牙病、眼疾和皮肤病,平常也容易感冒,没想到她还有心血管疾病。张爱玲生前从不请他人进她的家,对林式同也不例外,林式同第一次走进了张爱玲的私人空间。 这是一个安详的世界,保暖的日光灯还亮着,电视机却是关着的。张爱玲躺在房间里惟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头发修剪得很短,手脚自然平放着,神态安详,头朝着门,脸向外,眼和嘴都闭着。她身穿平生最爱的旗袍,身下垫着的是一张灰蓝色的毯子,身上没有盖任何东西,身体出奇地瘦。从室内的情况看,张爱玲临终前头脑非常清醒,甚至还有条不紊地整理好了各种证件和信件,装进一只手提包放在门边易被发现的显眼处。

1961年10月,张爱玲(中)在台湾与友人合影

张爱玲的家极为简单,简直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白色的墙壁空空的,没有悬挂任何饰品,靠窗是一沓纸盒,这就是张爱玲的写字台,许多风靡华语文学圈的作品作品就是在这些纸盒上诞生的。床前的地上放着电视机,地板上摆着许多纸袋,里面放着衣服和杂物,房间里没有箱子,她嫌搬家时麻烦。逼仄的浴室里有些凌乱,没有毛巾,只有纸巾,拖鞋也是一次性拖鞋。厨房里也大都是一次性的纸碗和塑料刀叉,随用随扔。除了这所公寓外,张爱玲还另外租了一处小仓库,里面收藏着她的英文著作、打字手稿等,都用手提袋装着,在这些遗物中,有小说《少帅》《上海闲游人》《小团圆》《描金凤》的手稿。 据林式同介绍,张爱玲晚年隐没在洛杉矶的公寓中,对于性情孤僻的张爱玲来说,公寓是最理想的避世之所。据说从1984年8月到1988年3月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她平均每个星期都搬家一次,算下来搬家次数达180多次,这种说法在她给文学史学家夏志清的一封亲笔信里得到证实:“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主要去看医生。有时候回来已经过午夜了,最后一段公车停驶,要叫汽车。”不停地变换住所,不接电话,不开信箱,不见客人,吃着快餐食品,不论白天黑夜都开着电视和电灯,怕黑怕寂寞却又拒绝尘世间的一切打扰、热闹和烟火,这就是晚年张爱玲不停搬家的主要原因。

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集《传奇》

张爱玲文学遗产继承人、翻译家宋以朗

张爱玲寂寞地走了,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张爱玲之死》中所说:“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我并不了解她,但敢于断定,这些天她的灵魂飘浮太空的时候,第一站必定是上海。上海人应该抬起头来,迎送她。”

7

张爱玲是海派代表作家之一,1920年,她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里,她家每一个成员基本都是高官之后,最高级别的是她奶奶李菊耦,那可是李鸿章家的大小姐。

世家名门的出身给张爱玲带来了良好的教育和眼界。

但是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快乐,她没有爱,她的父亲母亲身上都带着贵族子弟的骄傲,互不相让,经常争吵。

她的母亲在她四岁时候就离开了,她的父亲在她十四岁时候再娶。



后妈经常辱骂殴打她,而她的父亲则完全站在她后妈这边。那时候的张爱玲很痛苦,她经常会想到死亡。

后来,张爱玲逃跑找她亲妈去了,但是她和亲妈的日子也不和谐,她们必须精打细算才有钱维持生计,这让过惯了富家女生活的母亲脾气与日俱增。

和胡兰成结婚以后的情况也很虐心,胡兰成风流成性,他就不是一个一生只爱一个人,能与子携手到白头的人。

和胡兰成分手以后,张爱玲还和当时上海一个著名的编剧、导演桑弧恋爱过,可是对方更专注于经营好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两个人的世界。彼此都非常有个性的两个人是没办法在一起的。


后来张爱玲从香港去了美国,也一样不顺风顺水,美国人并不买她的账。因为东西方文化、历史、欣赏角度都不相同,她的书稿被出版社拒绝,而且言辞苛刻,大概意思是:你书中每个人物都让人生厌,无法认同。


1956年张爱玲嫁给了大她二十多岁,境况也很差的美国三流作家赖恩。1967年赖恩去世,在他们婚姻持续的这11年里,张爱玲有一半时间是在伺候他的病,另外一半时间是在打工挣钱支付他的医疗费用。


张爱玲的一生坎坷跌宕,她聪明早慧,性格却孤僻冷淡,这都是命运多舛造成的。


说到晚年的疾病,张爱玲有很多,牙病、皮肤病、头痛、经常感冒、脚肿等等,它们一直侵蚀着张爱玲的生命。

持续时间最长的,应该是她的皮肤病了。从1984年至1988年这4年里,张爱玲一共搬了180多次的家,密集到每个星期搬家一次。

很难想象,如此频繁的搬家是为了躲避跳蚤,据说跳蚤使她的皮肤过敏。

其实,从这些数字上不难看出来,张爱玲的这种行为并不正常。180处公寓,怎么可能每一处都有跳蚤?唯一的推断是她精神过敏。


如果说张爱玲频繁搬家很有可能是精神疾病,那么张爱玲晚年的第二大病态不愿意见人,就很确定是心理问题了。


张爱玲晚年什么人都不见,不管是编辑,还是朋友,而且已经到达了躲避的程度。如果公寓外面的走廊里有人行动的声音,她绝对不会出去;就连到自己公寓的信箱去取信,也要在夜里悄悄地出去的。


她的这种状况和第欧根尼综合症Diogenes Syndrome非常相似。


该病症的主要特点是:


1.生活脏乱。


2.极度自卑感。


3.有强迫性的囤积行为。


4.有强烈的隐居欲望,拒绝他人帮助。


5.主要出现在老年人上,有时伴随老年痴呆症。

这些病症的特征,我们在晚年的张爱玲身上都可以看到:


1.她频繁搬家,因为她潜意识里觉得环境脏乱。


2.张爱玲的自卑也是很多研究张爱玲的专家学者都普遍认可的。


3.林式同是张爱玲在最后几年里,唯一偶尔接触的人。他在描述在张爱玲生命最后瞬间的那个场景里有提到:“拖鞋是那种沐浴用的橡胶拖鞋,还有几大包新的没开过封。”而且,据说晚年张爱玲还在洛杉矶的韩国城租有仓库用于储物。


4.这种病症最致命的是,它本身就有着拒绝别人帮助的特征,这点在张爱玲这样一个绝世而独立的“大女主”身上,显得更加突出。旁人越发的无法接触她、对她伸出温暖的双手。


5.张爱玲出现这种症状的时间从1984年她搬家开始计算,那时候她64岁。

1995年9月1号或者2号,张爱玲洛杉矶罗契斯特街的一所公寓里病逝了,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她的遗体是在9月8号被发现的,据法医推断去世时间在一周之前。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8


张爱玲是民国时期不可忽视的奇女子。她犀利琐碎的文笔让很多人迷恋。她拥有极多的粉丝。同时她自己的爱情又如此悲剧。她的一生都充满了坎坷。她是一个保护欲极强,但是遇到真爱时又无悔付出的女人。最近,张爱玲生前保持通信的朋友将张爱玲写给他的信结集出版。由此,张爱玲在信中谈及的隐私,包括她晚年在美国不堪的困窘生活,全部暴露在读者面前。而且,她的那些因不满意而未出版的文字,也被一一整理出来出版。这引发了网友热议:“张爱玲是爱面子的人,请给她留一点面子吧!别总想着稿费。”有张迷苦苦哀求。张爱玲被“曝丑”也引起了法律界人士的讨论。

不久前,夏志清推出了一本《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新书中收纳了张爱玲信件103封,堪称目前公之于世的张爱玲信件的集大成者。现年96岁的夏志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张爱玲很信任夏志清,所以晚年在信件中写了自己很多的不幸。“我这一年来为了逃虫难,一直没固定地址,真不知从何说起……天天上午忙搬家,下午远道上城,有时候回来已经过午夜了,最后一班公交车停驶,要叫汽车,剩下的时间只够吃睡……”《张爱玲给我的信件》中有一封信张爱玲这样写道。



2012年,曾向张爱玲约稿而与她保持10年通信的《联合报》编辑苏伟贞,出版了《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公布了张爱玲的10余封书信,里面也涉及了一些隐私。苏伟贞自己也说,通过之前披露的信件,和张爱玲写给她的信,可以发现一个有血有肉的张爱玲,“她会像一般人那样,有一些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

记者注意到,几乎收到过晚年张爱玲信件的重要人物,都已经或准备出版这些信件。对这些信件披露出的张爱玲境遇,一些报章甚至以“生活拮据”、“生活狼狈不堪”、“像狗一样工作”形容之。就连推荐《张爱玲给我的信件》的评论家马家辉看了这些信也忍不住感叹“女作家如丧家犬,遗世独立却独立得非常狼狈,闻者不忍”。

9

张爱玲去世被发现的时候,身上只有一条毯子,照着日光灯,文件整理到一起,放在门边,遗嘱写上,说明她是很坦然的接受死亡的

晚年给友人的信中多次提到皮肤病的困扰,甚至想搬到沙漠边的拉斯维加州去。临终前的很长时间就是搬家,短的几天,长的一个月,家具衣物在搬家过程中散落遗失。张不会开车,你可以想象到她拿着大大小小的塑料袋,慌慌张张,茫然失所的可怜样子。

其实我认为那个时候,张爱玲已经出现精神问题了。

张其实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而且这个寄人篱下,是自己的双亲,和父亲关系不好,投奔母亲,母亲的举动又让她觉得自己是累赘。对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女孩,打击很大。父母都不相信,还能相信谁。张爱玲很早就看透人性,把自己抽离出来了。

在后来和胡兰成的恋爱中,她把自己抽干了,身败名裂,她自己说,我只是枯萎了。

张爱玲的心理问题,已经极为严重了,而且在那个年代,是不可治愈的

对人性失望的极致,就是自我封闭。晚年身体衰落,各神经器官感觉更为敏锐。有一些异乎常人的感受就被放大,转为病态。表面为皮肤病,其实为心理病,心理洁癖。正常的皮肤病会定期看医生,定期住院治疗,总会有所好转。她却踉踉跄跄到处搬家,对普通人来讲,肉体上的痛苦心理的孤苦很明显了。或许其身在其中,就不觉得苦了。

好在张爱玲晚年,已经和母亲达成了和解。母亲去世后,她经常对着墙壁喃喃自语,别人问起来,她就很礼貌地回答,抱歉打扰到你了,我在和我的母亲说话呢,希望她开条缝,让我进去。

人在晚年,总是无力的可怜的,上帝会以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给他们一个结果。这取决于他们自己,对上帝的理解。

10

谢涵2240~邀答!

问:张爱玲晚年得的什么病?为什么频频搬家?

张爱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位女作家,小说中的有些话给我们留下了颇深的印象,如: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你还没来,我怎敢老去。人总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等等,这些话既有她对生活的感受,也有她对生活的渴望。

张爱玲虽出身名门,一生却饱受磨难,正是由于命途多舛,一身多病,最困扰她的是皮肤病,这病甚至折腾得她产生了幻象,觉得皮肤病就是环境造成的,她为此搬了一百多次家。

张爱玲留下了不少让人深有感触的作品,如《爱》《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等,多数讲的是爱情,但也反映了她内心的向往,她多愁善感,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定份量的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