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有钱?总得来说,清末的清政府又要出军费镇压起义,又要赔款,但还是有钱买了那么多军备,办了不少工厂,还开了现代教育等等。:清朝是中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搞钱能力很强的朝代,从它入主中原开始,满洲人搞钱的本领就让明朝那些不想纳税的官绅们叹为观止。到了清末,中国搭上了工业革命的顺风车,因此清政府的收入翻了一倍。不过朝廷收入虽然增加了,但开支也异常的大。为了平衡财政收支,清政府又施展各式各样的吸钱大法,向外国银行和国内的富商们借钱,最终因为借钱不还、与民争利、横征暴敛,把自己玩垮台了。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穷的朝代之一。但是明朝不是真的穷,它的问题在于朝廷的税收结构不正常,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官绅阶层不用纳税,朝廷的开支负担全压在了老百姓身上,最后导致明末的农民大起义。清朝在入关后,完全不给各级官僚地主面子,管你是不是官绅,一律都要给朝廷纳税!于是清廷的收入大增,哪怕是顺治刚刚入关那几年的税收都比明朝收入最巅峰的年份还高。
并且清朝还有一个人狠话不多的地方,就是它彻底贯彻了明末张居正改革的精髓,像什么徭役、实物这些在前朝能抵税的玩意,朝廷通通不要!就收实实在在的银子。康熙驾崩后,继位的雍正也是个狠角色。他一上台就搞了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士绅一体一体纳粮,这三大捞钱政策。把民间隐匿田产的富户巨贾们又实实在在的勒索了一把,朝廷收入大增。乾隆继位后,基本贯彻了雍正的征税思路,至此清朝的税收也就稳定在四千万两左右了,一直持续到了道光时期。(巅峰时期也有搜刮到八千万的记录)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被英法联军彻底打怕了。洋人要求的开放口岸,允许洋人在中国设立租借,允许洋人进北京等要求,清政府一律答应。这些极为不平等的条件虽然践踏了中国的主权,但在客观上也为清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另外由于清朝的江南财赋重地被太平天国控制,朝廷穷的叮当响,还不上英法联军要求赔偿的军费,于是在英国人的建议下,西方列强根据与清廷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条款,将中国的海关规范化,并推荐洋人担任清政府的海关总税务司。这样一来,清政府每年就因此又多了一项财政收入。并且洋人的职业操守很好,由洋人替清政府收关税,避免中国官员腐败,从海关中乘机捞钱现象。
同治三年时,清朝的关税收入约为五百万两白银。到了同治十年,每年的关税收入达到了一千一百万两。此后清朝关税收入一直保持着爆发式增长,到宣统元年时,清政府的关税收入已经接近了四千万两,这个数字几乎等同于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了。从同治元年到宣统二年,洋人操控下的中国海关一共收了九亿两关税。
除了上面提到的传统的赋税和关税外,清政府又开辟厘金这个新税种。这个收入说白了就是朝廷在各交通要道、各关口设卡,凡是商品路过,均征收一定数额的厘金。此后厘金就成为清朝一个重要的税种,而且税率不断提高,到了宣统晚期,厘金收入跟田赋收入基本上持平了。
到了宣统元年,晚清的财政收入大概维持在1.2亿两左右,其中主要的四类来源:
田赋——48101306两、比重27%
盐课——46312355两、比重26%
里金——43187097两、比重24%
关税——43139287两、比重23%
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古代政府在灭亡前还有这么多税赋的。清朝是独一例……
不过收入多,开销也大,清朝后期办洋务可谓是一掷千金,比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学堂、北洋和南洋水师、天津机械局、长江口至南京下关等九处炮台,以及后来的京师同文馆和幼童赴美留学等洋务项目都花费了清朝大笔的银子。不过这些开销跟另外两笔开销相比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大起义,我们的教科书上只提到太平天国起义,其实历史上的清朝农民起义远比教科书上介绍的内容要多的多。每一次镇压起义,清朝的国库都要清零一次。另外就是赔款的开销,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本息合计,一共要赔款十几亿两白银,让清政府十几年不吃不喝也赔不起这么多的钱。于是,清政府就想到了三个解决办法:
第一是放开民间资本办厂的限制。清朝放开办厂的限制,再收取各种各样的税收。此举甚为奏效,清政府的税收很快就有明显的增加。慈禧老太婆对此还颇有得意,自憾早就应该这么办了。工业时代搞大机器生产才是王道,以前学老祖宗的重农轻商,傻乎乎的在地里刨钱真是蠢到家了。
第二是向外国银行和本国富商借钱。比如马关条约的赔款就是找英国、德国、俄国等银行借的钱,一共三亿两白银。当然借钱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清政府出让了很多主权做抵押,比如开矿权、筑路权等。像这些抵押出去的主权就给后来的民国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不过总算是借到钱了。
第三是铁路收入。最早的时候,清廷认为铁路破坏风水,不肯修路。后来甲午战败,清廷才发现清军虽本土作战,但因为没有铁路,只能靠马拉车推,很不方便。于是清政府开始大量修建铁路。很快大清官员们发现了铁路另一个妙处: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比如卢汉铁路通车之后,去掉借款利息和成本,朝廷每年还能净赚三百多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各地火车站所带来的商税收入,简直赚爆了。
通过这三项举措,民国元年一月,清政府度支部公布的1911年财政收入高达三亿两白银,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比三年前的收入翻了两倍多。(一个多月后,清帝下诏逊位)
但是凡事也都要有个度,清政府就属于典型的不知深浅的政府。它允许民间办厂,但是征税的负担却让资本家喘不过气来;它向民间借国债,结果却恶意不还;它在利益的驱动下,从一开始的讨厌铁路,到后来疯狂的修路,把铁路视为香饽饽,不让民间资本染指,甚至还把早先出让给民间的一些地方筑路权又强行的收回。结果就是民怨沸腾,连最软弱的民族资本家最后都与清政府决裂。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将民营铁路和路权全部收回,由此引发保路运动,这也成为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埋葬了暴虐无度的清王朝。
总的来说,清朝是个很现实主义的政权。满洲皇帝在抢钱这方面的手狠程度,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排的上号的。清朝末年财政收入的突飞猛进,无非就是两个原因:赶上了工业革命的顺风车;兼之横征暴敛,与民争利。虽然清政府挣了很多银子,代价却是民心尽失,结果必然是被推翻。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满清末期,这脑壳镶辫子的主很有钱?老梁很无奈的告诉大家伙,真的他们真的是很有钱!瞅着这答案,老梁莫名的感觉心肝肺疼的要死要活的?
为了转移这疼痛感,俺感觉把俺着大脸蛋子伸出去,让各位用鞋拔子使劲的抽,抽的俺心肝肺的疼痛转移到大脸蛋子上,咱再来答这题。
估计扯到这里,大家伙会一致认为,老梁一定是疯了,这大脑壳喝水撑着了吧,那脑仁得起不少大水泡,这不就自我孽待吗?
哎!就这事,等老梁给大家伙唠叨完了,瞅着俺文章的小伙伴,有一多半的人估计和老梁一个感觉。
这都是被逼的,被那些个赔款逼的!
当年满清地头上的慈禧,在翁同龢的协助下偷拿了北洋舰队的军费,搞自己的大寿。毕竟这老佛爷知道自己是过一年少一年的玩意了,所以满心欢喜的筹措了老半天。结果个头不足一米五,连舰船那护栏高都没有的小鬼子,撅着屁股就捅北洋舰队,甲午战争爆发了。
这慈禧老佛爷蹲自己炕头上,连眼皮子都没睁开:“咱就是个女人,能咋的,只要不在三天内打到北京,这大寿就得继续。就算是打到了,又咋样,咱继续撅着屁股跑路不就得了,满清的地头足够的大,没啥好担心的。”
得,您还能怎么说,甲午海战不败那简直就是奇迹,战争一结束这就是高达四亿两雪花银的战争赔款。
这后来就因为信奉大沙文主义的洋鬼子,感觉慈禧做为一个女人,咋老是掺和满清的政事呢?就为慈禧准备废掉光绪这事,站队支持光绪。
这老佛爷慈禧那受得了这口气啊,这可就怒向胆中生,发动全国人民要弄死洋鬼子。这事整到最后慈禧自己给自己提气,这就向十一国宣战,蹲在朝堂上的老臣,大臣,重臣劝都劝不住。
得,就这么嘚瑟了一把,结果手握大兵的人没几个支持她的,八国联军进了北京,慈禧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追随着咸丰的脚步又来一次绝地大逃亡,这一路上日子过的那叫个心酸,鞋都跑丢了。
想当然的后边就是高达9.8亿的雪花银的庚子赔款。就这一下子,老窝让烧了,满清那好不容易攒齐了一点子还算有点骨头的八旗大兵全赔进去了,整的连块遮羞布都没有留下来。
这一下子慈禧算是被洋鬼子打服了,就差蹲地上给他们修鞋去了。
光这两项这就是13.8亿的毛毛钱姓了洋,和满清没有一丁点关系了。
这后边大大小小的赔款割地要挟那就海了去了,这慈禧顶着大脸蛋子全接下来了,还抖出这么一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也是没谁了。
按照康熙乾隆吹出来的那个“红薯盛世”的税收来算,他一年的收入是三千万出点头的样子。就光这些个赔款,这得让慈禧勒紧裤腰带不吃不喝得还到那年那月啊,而且这还是利滚利的玩意。
可按照慈禧那不喜欢孽待自己的作风,这时间点又得延长到啥时候呢?
所以慈禧就想了好多的办法,包括降低公务员的工资,提高田赋,怼着商人的屁股要厘金等等,这就要开源。
这顿开源整的满大华夏地头上鸡飞狗跳的。哎呦!这废了吃土的劲了。
老梁给大家伙举个例子。
咱从1842年开始算,光田赋这一块,雪花银收入是三千万,到了1894年变成了三千二百万两。
请大家记住,这时间点上还没有开始赔款,而且是在康熙和雍正这三位定下的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的前提下收取的。
这税是从田里扒出来的钱,这能有多少,还增加了二百万,这就不少了。
咋说呢,这时候那真正的赔款还没有开始,满清这压迫还稍微的小那么一点,可到了开始赔款的时候1911年光田赋这一项就达到了四千八百多万两。
这就是一千多万啊,大家伙也知道满清那会土地没有增加,还被割了不少,这多出来的田赋,是咋出来的呢?
当然是慈禧一脚把这俩皇帝制度的永不加赋的誓言踹河沟里去,当垃圾的让河水给冲走了呗。
这从土地里刨食的老百姓是啥样的生活,咱也能想象的到。农民这破产的破产,卖儿卖女的卖儿卖女,您就自己个脑补去吧。
这天下还能太平喽!那叫见了个大头鬼了!这内部战争一波接着一波,这外边洋鬼子搞事的战争也是一波接着一波的,您就别说这赔款了,这军费还一年比一年的高,而慈禧对奢华生活的要求也是节节攀升。这点钱哪够啊!
所以后边就出现了一个叫厘金的玩意(其实这东西以前就又,后来把这东西扩充了不少),这是一种临时的商业税,当然嘴上说是临时的,但这玩意其实就是个永久性的,就这税一家伙就收到了民国。
开头这税是一厘也就是1%,这东西一经推出立即就推广到了大华夏的所有地头上,几乎是一夜的功夫,就达到了无处不卡,无货不税。
毕竟满清的官员对毛毛钱的敏感程度都达到了狗鼻子的程度。
“您定的是1%啊!咱这头他富裕,所以定5%!”
“啥玩意你富裕的地定5%,那咱这穷地方为了跟上节奏,咋也得10%”
好了,大家伙也看出来这叫个乱啊,当然您非要和他们理论啥叫职业操守,那大牢的牢房就等着您去啃。最后这厘金收取有的地方达到了20%的程度。
收就收呗,做生意那有不收税的,总之羊毛出在羊身上,从这你就感觉到,那时候咱大华夏地头上老百姓承担的赋税有多重。这还有更加过分的,有那为了多收钱,自己地头上收取不说,还跑到别家地头上收税,得,一个商人从南走到北,没走一百步,就得交两波税。
就这一家伙这厘金就从1885年一千两百多万两,1911年直接就顶到了四千三百万两。
这更加离谱的是这厘金他只收取本国商人的,您要是脑壳抗着洋大人的标签,这厘金就跟您没半毛钱的关系。
写到这里,老梁就说了,那满清您还扯啥洋务运动,就这厘金就把地头上的本国商人给弄死了,这洋大人的货物在咱大华夏的地头上那叫个物美价廉。
说白了这直接高兴的是满清那大脑壳娃娃们,这跟在屁股后面傻乐的就是搞商贸的洋大人了。
那么满清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进项呢?发行公债。满清前前后后发现了三次,但这玩意您可以当他不存在的,毕竟满清在自家人的眼里都没有啥信誉度,你还指望洋大人购买你的公债,着实想多了。
所以这公债在威逼利诱之下,也仅仅搞到几百万两而已,这也杯水车薪,但给慈禧再搞个大寿啥的应该是够本了。
这最后一项他就是关税。
咋说呢,最开头的时候,这满清关税其实也不多,就俩,一曰叫船钞另一曰货税,可架不住满清那些个肥头大耳的家伙们,自己设立的各种税费,多的脑壳都能起了茧子。您听都没有听过,啥进港费,出港费,拉绳费,起锚费,勘察费等等,这么说吧只要是吃皇粮的往您跟前一凑,得,您就得掏钱。
咱土生土长的人被折腾的已经习惯了,洋鬼子可不干了,这也叫个事,一张破纸片子就丢到慈禧的面前。
“取消!”慈禧还能说啥。
“老佛爷整的对!”
好这名目取消了,明个再过来,他只是换了个名字继续收,这一来二去的洋鬼子肺泡也被气炸了,这还叫个事。
这一家伙就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洋鬼子好死不死的要求让满清这帮子吃啥啥不够的玩意,邀请英国人来帮忙搞这关税。
好吧,这枪口都顶脑门上了,你不听也得听啊,得,有个叫赫德的人被请了过去,还当了海关总税务司,这就全权主持满清的海关的一切事物。
这海关的税收从小五百万两,到他离职的时候就达到了三千多万两。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这赫德是个好人啊!”
好啥呢好,他也是为自己国家的人服务的,只是捎带着管理一下这乱糟糟的海关而已,打压的还是咱本国的商人。
最后这赫德还被满清丢了个太子太保的帽子,毕竟相对于其他衙门口这海关成了最廉洁的地方。
就这么杂七杂八的各种收税到了光绪二十年,就达到了八千万两,光绪三十年的时候,就顶到了两亿两白银。
但这些个毛毛钱还没等满清的娃娃们捂热乎呢,这就被洋鬼子一前一后的摸走了,尤其是那小鬼子摸走之后,给自己搞装备,接着反过头来再戏弄一下满清,弄完了之后再敲诈一笔,接着摸,接着搞,就这么循环往复的咱就把小鬼子养的肥肥壮壮的,到他感觉能一口吞下你的时候,就发动了侵华战争。
所以当年袁世凯一跪把满清给跪趴下之后,袁世凯查账的时候账面三亿两雪花银,但一到国库去瞅,这地方能饿死耗子。
钱哪去了赔了洋鬼子一部分,另一部分被蛀虫给掏空了,当年盛极一时的盛怀宣,在满清完蛋了,他家里的钱都堆成了山。给自己整了个葬礼就花了三十万两白银。
您要问这钱哪来的,老梁感觉您先问问满清那保路运动是咋回事?您就知道了。
总结一下,满清有钱吗?有!还真不少,但那都不是他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作者:金满楼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甲午和庚子战败后,清廷需要赔偿近十亿两的赔款,按说是不应该有钱的。
但事实恰恰相反,在清末新政十年中,清廷开办的事业又多有广,财政收入也是直线上升,由庚子年前的8000万两白银飙升到辛亥年前的近3亿两。
请问这是什么速度?几乎是每年30%的速度增长啊,这简直了,比近些年的还要耀眼。
这就奇了怪了,清廷不是衰败不堪吗?不要注定要灭亡吗,怎么清末十年看起来还算欣欣向荣、形势一片大好呢?
认真说,这里面有些是事实,有些也未必。
比如说吧,清末新政大练新军、废除科举、推行司法改革、地方自治甚至搞起了选举,工商业大发展,等等,这些确实是事实,是欣欣向荣。
但是,但凡开办事业,必须要有钱做保障,这是傻子都知道的事。
那么,又要赔款,又要办事,钱从哪里来?
简单说,清廷的财政收入大增其实并不过分,别说3亿,其实一年10亿也收得上来。
事实上,在清朝覆亡之后,以后被每年被搜刮的民脂民膏何止10亿?
说白了,清廷之前实行低税的仁政,老百姓交的税太少了。
试想,4.5亿人,连财政收入连一个亿都没有,人均年纳税0.2两,这国家还怎么办事?
由此,近代战争中一再挫败,其实主因在财政问题。试想,如果财政多收哪怕一点点,北洋水师何愁买不起船?别说一个北洋水师,十个北洋水师也没问题啊!
也正因为如此,庚子年后,清廷痛定思痛,扩大财政收入,开办各种新政事业,由此,财税才由8000万飙升到3亿两。
当然,习惯了不交税或者等同于不交税的老百姓肯定是要叫的,叫就叫吧。
别说3亿两,就是4.5亿两,每人每年交一两税,有什么可叫的?
叫你交一两税算你运气好,赶上了清朝的仁政。
碰到清朝以后,嘿嘿,别说一两,一年被榨出十两,最后沦为赤贫也是正常啊。
蒋介石的法币时代,大家都都沦为赤贫了么?最后不更是沦为无产阶级了么?
一句话,清末有钱,那是因为之前赋税的起点太低,所以年30%的增速并不惊人,完全可以承受。
基本上说,清廷年财政收入5亿两,是比较合适的区间,一方面新政事业也可以办了,另一方面,老百姓也承受得了。再多,老百姓可能有些吃不消了。
啥?有人说不想交,还想老样子,一年就交0.2两?那也行。
等到外国侵略,你就接着赔款吧!
反正赔款也好,办新政事业也罢,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老百姓来出钱。
你想往哪出,随意!
明朝末年,明朝廷为了区区几百万两的军费而绞尽脑汁,崇祯皇帝几乎都要跪下来求大臣们捐款,结果最后连几十万两白银都凑不齐;清朝末年,清朝廷面对动则几千万甚至上亿白银的赔款,却是谈笑风生,甚至慈禧太后还一掷百万金修建颐和园,大肆庆祝她的六十大寿。
面对如此巨大的差距,很多人不免好奇,为何清朝末年时,清政府还如此有钱呢?
很多人说,是因为清朝的人口要远多于明朝,所以清朝政府可以征收的税收,自然要远高于明朝,这样一来,清朝政府自然要比明朝政府有钱太多。
客观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问题是,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在崇祯年间,明朝的人口也有近一亿,而清朝最巅峰时期,也只有近四亿人口,双方只有四倍的差距。按照概率和生产力来说,双方的财政收入,正常情况下应该不会超过十倍的差距。
但是呢,明朝政府的皇帝那是节约了再节约,却也只能挤出几十万两白银;清朝政府呢,慈禧太后是奢侈了又奢侈,却还是可以很轻易的拿出几千万甚至上亿两白银的赔款,这其中的差距,已经达到了数百上千倍。
关键是,清政府在赔款的同时,又还要出军费镇压起义,还是花钱买军备、办工厂、开现代教育等,这其中所需要的钱,也都是天文数字。面对明朝和清朝之间这样大的差距,很显然已经不能再用单纯的人口来解释原因。
那么,清朝末年政府那么有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其实,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清政府拥有强大的基层控制力,让它可以充分保障其田税收入不被拦截。
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至少在改革开放之前,田税(农业税)一直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大一头;至于在封建社会,田税就更是历代封建王朝的立国之本、财政之源。毫不夸张的说,在各个封建王朝,田税收入至少占据国家财政收入的60%以上。
在明朝末年时,政府之所以没钱,并不是因为明朝真的很穷,而是因为明朝政府的田税,都被下面的官员和乡绅地主阶层给拦截了,这些人通过巧取豪夺占据了国家一半以上的土地,但却一分钱的税收都不交。
另一方面,他们还各种搜刮和贪污老百姓所上交的税收。在这种背景下,明朝政府和百姓那都是穷得叮当响,但广大官员和乡绅地主阶层,那都是富得流油。
如果,清朝末年也是明朝这种情况,估计慈禧也不敢大肆铺张浪费;问题是,因为清朝政府对官员和基层拥有强大的控制力,加上清朝立国以来,多次严厉打击官员和乡绅地主阶层侵占土地的行为,所以使得即便在清朝末年,清政府的田税依然可以比较好的征收上来。
据统计,明朝末年政府每年能够征收上来的田税,只有区区200万两白银而已;而清朝末年政府每年所能征收上来的田税,多达4800万两白银。面对如此大的田税差距,也难怪清政府会那么有钱,慈禧敢如此的铺张浪费!
第二个原因,是清朝末年时,清政府开辟了三个新的税收,分别是关税、厘金和洋、土药厘税。
首先说下关税,这是之前历代封建王朝都没有过的税收,它的开通还要归功于鸦片战争。这是在1840年时,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自此国内商人和外国商人便可以自由通过这五个口岸出口或进口商品。
由于涉及到进出口,自然就需要专门的机构来负责,于是便有了所谓的“海关”这一机构成立,相应的清政府也就有了关税这一新的税收。从这层意义上说,清政府这次也算得上是因祸得福。当然,当时清政府所能征收的关税还非常有限,所以谁也没有把它当回事。
但后来,随着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越来越多,进出口贸易越来越繁华,清政府这一块税收也跟着水涨船高,等到洋务运动兴起之后,关税每年能够清政府创造的收入,已经高达4300万两白银,完全不逊色于田税收入。
其次是厘金,这个税收的本质就是所谓的商业税。
虽然在清朝之前的朝代,也有部分王朝曾收过商业税,比如晚唐和两宋,但因为当时的商品经济并不是很发达,所谓的企业大都是手工业者或中小商人,并不存在所谓的企业家或资本家,所以政府所能征收的商业税,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至少相比于田税收入,是非常有限的。
但等到清朝末年时,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开始真正兴起并壮大起来,由此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中大型民族企业,至于小型的工商企业,就更是数不胜数。鉴于此,清政府对它们征收了非常苛刻的商业税。
虽然说,由于清政府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商业税,严重打击和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但它却让清政府拥有了充足的财政收入。据统计,洋务运动之后的清政府,每年所能征收的商业税,也高达4300万两白银。
最后是洋、土药厘税,这个税收说简单点就是鸦片税。
这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觊觎英国鸦片贸易带来的收入,在云南、贵州、四川种植鸦片,随后迅速推广至全国,还美其名曰“与洋争利”,同时清政府设立洋、土药厘税,对鸦片交易进行征税。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政府征收鸦片税,相当于就是公开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客观来说,清政府的这个行为,实在是太无节操,是祸国殃民之举。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清政府靠这个赚了不少钱。据统计,清政府每年说征收的鸦片税,高达3300万两白银。
综上所述,清政府开辟的关税、厘金和洋、土药厘税这三个税收,每年可以为清政府提供高达1.2两白银的税收收入。有了这样一大份收入,清政府自然可以看起来那么有钱。
第三个原因,是西方列强对清政府提供各种贷款。
虽然说,清朝末年时,清政府每年的各项税收收入很高,但它的赔款和开支却更高,尤其时在某些特殊的年份,需要立马支付一大笔钱,清政府又如何拿的出来的呢?这个时候,西方列强的贷款就非常必要了。据统计,截止清朝灭亡,清政府共向西方列强贷款13亿两白银。
最后,以上三个原因(保证田税稳定、开辟三个新税和西方列强的贷款),便是清政府末年看起来那么有钱的主要原因!
根据1912年1月初清廷度支部(原户部)公布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那年)财政收入为30191万两白银。这是个什么概念?农耕文明巅峰时期的乾隆晚年,年财政收入在4000多万两白银,大概是乾隆晚年的7到7.5倍左右,所以账面看起来清廷很有钱。
但是当2月12日,清朝皇室在同意了北洋政府每年300万两赡养费退位之后,袁世凯接手的大清银行(原大清户部银行,boc),却空空如也,账面上只有10个银元。1912年2月至6月间,国际银行团主动向北洋政府提供了5次垫款。到了1913年4月26日,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和北洋政府正式以盐税、关税为抵押,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的《善后借款合同》。
清末的传统财政收入主要由关税、田赋、盐税和厘金组成。到了清末前几年的时候,几大税种的收入基本维持在1.8个亿左右。其中田赋4800万两,占比27%;盐税4600万两,占比26%;厘金4300万两,占比24%;关税4300万两,占比23%。哪一个单独税种都抵得上乾隆时期总收入了。除了这几个主要税种外,还有捐税(卖官的钱)、土洋药税(鸦片税,这个税种简直丧心病狂,高达3400万两)、官办铁路营收、官办企业营收、发国债及铸币、发钞等等。这些加起来,账面上破3亿,情理之中。
如果说鸦片战争时期,赔了几千万两银子,那早就已经用海关关税还掉了的话,《马关条约》赔了2.3亿白银和《辛丑条约》赔了4.5亿白银,那就是拿着海关关税和盐税等几大传统税种做抵押问外国银行借钱还的战争赔款,所以外国银行团比清廷自己还害怕它倒台呢。清末的海关就直接掌握在人家的手里,就像还房贷一样,工资一到,立马划走。为什么清末的海关会是最清廉的部门?因为人家那是在替借款给大清朝廷的银行团负责,而不是替大清负责,英国人赫德自1863年正式接替担任海关总税务司,一直到1908年离职回英国(李鸿章一死,他就知道清廷快玩不转了,于是就辞职了),曾经掌管了晚清海关达半个世纪之久,死后被清廷授予太子太保。所以为什么清廷倒台后,外国银行团那么积极主动地借钱给袁世凯?只要袁世凯认账,海关、盐税什么的都还掌握在外国银行团手里。
而的洋务运动时期,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包括北洋水师的建设,清廷砸了不少银子进去,甚至要借钱吧,但是这些不是效益单位啊,而且甲午中日海战一败就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这钱就打了水漂了。后来求富阶段,搞的官办企业多少还有大清自己的银子入了股,但是到了后来官办铁路,启动资金原始投入靠什么?自然也是问外国银行团借钱修。借钱就意味着清廷的经济命脉永远掌握在外国银行团手里。
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清廷都没有钱来养军队镇压农民起义。所以厘金不但解决了“湘军”和“淮军”的军费,还能匀点出来满足地方用度和补贴点朝廷沦陷区收不上来的税。所以相应地开发出了很多税种,有些的确是当时历史情境下的无奈之举,但是有些就丧心病狂。比如卖官能有多少钱真正与国有补?但是庆亲王奕劻和慈禧这叔嫂俩,为了一己私欲,这种国难财都发,卖官的钱不但没有进国库,反而进了他们的私帑,你又能奈何?
清廷那么积极官办铁路,甚至不惜犯众怒,还要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呢?因为“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仅卢汉铁路通车之后,去掉借款利息和成本,清廷每年还能净赚300多万两白银。这是明晃晃的进项,也还是明晃晃地与民争利。
所以国库虽穷,统治者慈禧、肱股之臣李鸿章、买办阶层盛宣怀这些人都不穷,不但不穷,而且奢侈异常。唐德刚曾经说过,慈禧内帑财货至少价值2亿两白银。这个无需考证,孙殿英挖出来的20卡车的随葬品就能说明问题。容闳曾经说过李鸿章留给子孙的遗产价值超4000万两白银。1920年曾经盛家对盛宣怀的遗产做了次估算1349万两,而1920年盛宣怀早已败落了。这些就是清廷彻底失去民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盛宣怀主导的与民争利的将民办铁路收归国有,激起了“保路运动”,最终也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文/炒米视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和过去比确实有钱,但是纵向比就没意思了,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里,随便拿出来一个在世界上都是超级大国,财政收入是不如清末,可国家实力却是世界顶尖。并且在中世纪之后直接被西方认为是遍地黄金的地方,从而引发了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航海时代。
所以别纵向比,这么比大清真不够看的。
对了,横向比大清就更不够看的了。因为你会发现拥有全球人口三分之一的大清,财政收入已经被当时的世界一流强国大步拉开,由于工业革命的到来,大清帝国空有数亿人口,却远不如人口几千万的欧美列强。
1901年美国财政收入大约为5.88亿美元,约等于8.82亿两白银,当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正好是0.88亿两,美国的财政收入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0倍。
而当时美国人口只有7000多万,大清的人口已经达到4.5亿,双方人口差距为6倍,也就是说两国人均财政收入相差了大约60倍!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1901年的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工业国,当时正在引领第二次科技革命,在美国的公路上不仅跑着马车,依靠内燃机驱动的汽车也越来越多。于是,电力、石油、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生产率相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又有了长足进步。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汽车)
而在太平洋彼岸的大清朝,和100年前变化并不大,绝大多数人口还在农村务农,使用着上千年来几乎没有变化的技术耕耘着土地,说实话如果不是大清海外贸易成了新的增长点,财政收入还会大幅度下降。
所以,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强国和大清的对比,就是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对比,双方出现几十倍的差距是很正常的。跟这样的国家比,大清脸上就写着一个字:穷!
虽然大清在后期经历了同治中兴,但并没有给这个国家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少量的工厂也根本满足不了基本需求,甚至连装备军队所需的各种物资都供应不上。所以,所谓的洋务运动之后,大清的主力军队武器并没有实现国产化,还在装备洋枪洋炮。
(洋务运动期间建设的工厂)
与之对比的就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军队的武器已经逐步实现国产化,和大清的万国武器相比,虽然性能稍有不足,但好在制式统一供应充足,所以反而对大清有极大优势。
(二十二年式村田步枪,为日军在甲午战争中装备的主力步枪)
大清在后期的陆防、海防思想的竞争,也是大清没钱的表现,因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最终,李鸿章的海防思想占据上风,左宗棠为了收复新疆只好向洋人借款。
(晚清重臣左宗棠)
那么,大清在海军建设上每年的投入是多少呢?
答案是,400万两!
所以,在1880年两艘定远级战列舰就已经耗费300万两白银,约占当年海军军费的75%。
(定远级战列舰一号舰定远号)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北洋水师成军之后不再添置新舰,相对于清朝的财政收入来说,这些军舰太贵了!
甲午战争的惨败,给李鸿章的海防思想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大清朝难能可贵的地方在知错必改,看海防思想不靠谱就把精力放到了陆军建设上。在甲午战争前后,袁世凯的出色表现异常抢眼,而在战后袁世凯陈诉了建设新式陆军的必要。
(袁世凯)
清政府同意建设新式陆军,命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就这样,陆防思想在多年之后战胜了海防思想,清政府开始把主要资金投入到陆军建设中。海军的重建就开始无限期推迟,等到清朝灭亡,大清的海军也没有恢复到甲午战争前的水平。
所以,大清没钱!
题主的直觉很敏锐,晚清财政收入较康雍乾盛世的确有了很大增长,从1885年的7700多万两一路增至1909年的2.63亿两,年均增幅达到7.8%,这个速度是很快的。
首先应当承认,对外开放、洋务运动和镇压太平军后较长时间的国内局势比较安定,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而让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新增长点”。特别是前者很大程度上摒弃了旧有的“重农抑商”思维,改为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由此突破了传统封建社会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税、盐税的狭窄路径限制,开辟了建立在近代工商业基础上的关税、厘金等新税种。
以冶铁工业为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全国产量约2.6万吨,5年后就增至3.2万吨,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的1910年更是骤增至近11万吨。这种伴随着引入西方科学技术而迸发出的先进生产力,自然会给晚清衰朽的机体注入一丝活力,也会给晚清财政收入增添新的源泉。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晚清统治的腐败程度日益加深,其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扩充军力、兴办实业,还要在战败时向列强缴纳巨额赔款,这些都促使晚清统治者开始竭泽而渔地榨取民间财富,而其最突出表现就是旧税加重、开征新税,到头来变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例如盐税一项原本每年只有600万至700万两,可是到了光绪年间已增至2400万两,到宣统年间更是激增至4500万两。
此外,晚清政府还效仿西方发行起了国债,仅光绪末期至宣统年间就对内“借”了超过3300万两。不过比起外债来,前者就小巫见大巫了——据统计晚清时期共借外债多达12.04亿两,每年光是付本偿息就要占去清廷收入的30%至50%。
可想而知,晚清看起来是比康雍乾时期变得“有钱”多了,但实际上整个国家已陷入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濒临崩溃状态,糟糕的财政状况无异于把清政府架在了火药桶上,一点小火星就能引爆所有积压的矛盾。
后来的事态发展果然证明了这一点——1911年“欠债却赖着不想还”的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结果武昌空虚,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爆发。
清廷在快要灭亡的时候,还要很多钱。不得不说,这个王朝是搜刮民脂民膏最后官逼民反灭亡的。
很多人的印象是,清朝在乾隆中期以后一直在走下坡路,世界上这个印象完全是错觉。因为清廷在经历“同光中兴”的大国崛起后,经济实力恢复很大,虽然经历甲午和庚子两次浩劫,依然是实力雄厚。
拿数据说话,顺治年间清廷的财政收入2000多万,乾隆年间4000多万,到宣统年间清廷的财政收入达到了1.2亿两。在灭亡之前还能这么有钱的,清廷是蝎子尾巴独一份。
清廷在1840年南京条约后,十分惊喜的发现,自己不仅没有丢失更多财源,反而多了一项海关收入。更重要的是,英国人掌握的海关,是整个清政府最清正廉洁的衙门,清廷因祸得福,同治年到宣统年,50年时间收到了9亿两白银。这是白给一个和珅啊!(和珅抄家所得8亿两)。 (大清海关,唯一清廉的衙门)
清廷在1860年开始,实施了洋务运动,一开始口号是“自强”后来口号改为了“求富”,说白了一件事,就是赚钱! 比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私人入股73万多两,官府入股银190多万两,还规定了“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
作为股本无限多的官办企业,一面把民族资本家踩在脚下,一面拦不住李鸿章盛宣怀这些大蛀虫的贪墨,更无法避免被外资巧取豪夺的命运。 比如北洋集团的摇钱树开平煤矿,在庚子年就被小日本抢去了,抢完以后发现,他本来就是一个英国企业,早十几年经理就把公章卖给了英国人。
说到开平煤矿,多说一句,甲午战争中卖给日本联合舰队的煤物美价廉,卖给北洋海军的煤则质次价高。为什么专坑自己人?很简单,后台老板要求的!翁同龢为了搞死李鸿章执意要求与日本开战,这是一个道理!
腐败的清廷,把搜刮民脂民膏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乾隆以前,财政总收入是4000万,清末,财政分四块天赋、盐税、厘金、关税各占4000万以上,还不包括通过管办企业抢来的钱。
田赋搜刮4000万,放在哪一个时代都是要流民遍地哀鸿遍野的,但是清廷不会,因为只需要让老百姓多种经济作物就行。种什么经济作物?肯定不是茶叶!是什么?大家都知道!
奇葩的是,同治年间山西等地发生超级大饥荒,叫做——丁戌奇荒。家里死了人都不敢哭,因为听到哭声就有人来抢尸体,帮你下葬!葬到五脏庙去!就这样,居然还是没有发生大动乱,根本原因是大家都有钱,只是没粮食买而已!
厘金作为常规收入,来自于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等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的手段就一个,卖官帽,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等地的官位,全都给曾国藩承包,但是,要钱一毛没有!于是,厘金发展起来,从一开始的百分之一,上涨到百分之二十!不管你是种地还是做生意,全部要交钱!
当然,袁世凯和庆亲王一筐搞的“庆袁”官帽公司,是当时最发财的行当。庆亲王靠着与慈禧的裙带关系当了大官发了大财,还成了清朝第十二个铁帽子王!庆亲王最不要脸的是,不仅把巡抚尚书这样的职位卖了,还收了袁世凯300万白银劝隆裕太后主动退位。即使是捞钱超过100亿白银的盛宣怀,见了他也要骂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清廷还要一种敛财方式是发行债券,要求臣子们和官商们表忠心,到武昌起义后,清廷又使出这一招。人们纷纷说,以前的钱还没还,现在又要借钱,还要脸吗?
要脸的!隆裕太后说,我先拿出300万两认捐!你们看着办!
结果,各界报纸纷纷发言——隆裕太后到底贪了多少钱,一口气就拿出300万!
本以为是高风亮节,结果把自己老底子都漏了!
清廷的最后灭亡导火索,还是钱太多,太抠门!
盛宣怀主持的铁路官办,实际上是让列强出钱修铁路,然后收到的过路费列强拿走,那是中国铁路事业第一次大飞跃。红顶商人们看着眼红,要求铁路商办,私有化,结果修铁路的时候募集的股本全被蛀虫贪污完了。亏空朝廷不给补,于是就发生了保路运动!
赵尔巽写《清史稿》把清朝灭亡的祸首说成是盛宣怀,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可是只有盛宣怀一个蛀虫,清廷能灭亡吗?众人拾柴火焰高,搞腐败还是要抱团的,比如加入袁世凯团伙,清廷亡了,还能当大官!
实际上清朝到了最后几年,迎来了经济上的 快速增长。在1908年,清朝财政收入达到了2亿两白银。到了宣统年间,清朝最高年收入已经达到3亿两白银,这一中国古近代历史之最。
清朝的收入主要是田赋4800万两白银,盐税4600万两白银,海关关税收入4300万两白银。厘金为4300万白银。另外就是商业收入了,依靠的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在冶金业,光绪26年,产铁2.58万吨,到了宣统2年达到了11.9万吨。
宣统年间,铁路通车里程超过5000公里年收入2000万两,邮政业年收入600万两白银,电报业也有300万两白银收入。清朝开始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入这些行业,从1895-1911年,清朝投入5亿两白银,发展新兴产业。
每年都会投入2000-3000万两白银,由此,工商业发展实现了加速。特别是在江南地区,机械、电力、面粉、缫丝、纺织染、化工、肥皂、榨油、自来水、火柴等公司,都在清朝的公司法,也就是公司律的颁发下,发展起来。
在1904年1月21日清朝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公司律》。这是中国的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共131条,在立法原则上取诸英美法系,规定了合资公司、合资有限公司、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四种法定公司形式。
另外,金融业也开始发展,比如大清银行,也就是后来的中国银行。1875年开始的保险招商局,开创了我国近代保险业。另外,清朝也有了股市期货市场,还因为股市震荡,导致清廷赔了几千万两白银。这些因素,都是清朝末年财政收入大爆发的原因。
的确,作为一个末期王朝,清政府有钱的有点不正常,甚至在清朝末年,清政府的年收入居然节节增高。在1911年,辛亥革命那年,仅仅前十个月,清政府的收入居然达到了空前绝后的3亿两!创下了中国封建王朝空前绝后的记录。
为什么清政府的财政在王朝末期,居然能够逆势上扬呢?
首先,清政府在基础税制上就与之前历代王朝不同。
清朝之前,明朝就是被活活穷死的。明朝亡时,国库里就剩下几千两银子,穷的可以跑耗子。明朝的财政困窘并不是因为生产力不行,而是因为他们实行了一个很奇葩的制度——士绅免税。
明朝规定,有功名的士人和有功勋的勋贵,他们的土地可以减税或者免税。这让明朝地主阶级的资本积聚速度空前加快,很快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而明朝政府的税收全部压在了苦哈哈的老百姓身上。到崇祯年间,土地已经被天下的地主兼并的差不多了,而朝廷的开支全部压在尽剩的一点小农身上,朝廷不断加征,让农民即使丰收也不能缴清税款和欠款,于是干脆抛荒,投奔李闯王了。
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一入关后,就确定了基本国策——官绅一体纳粮,谁也别搞特殊化。雍正朝之后,还搞摊丁入亩,不收人头税。总之,在农业税的税收压力上,清朝是相对比较均匀的。而由于地主阶级同样纳税,让清政府的税源远远比明朝广阔的多,收入也比较稳定。
到了康熙六十年,康熙皇帝为了庆祝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决定给天下人发一个福利——田税永不加征。
也就是说,清政府的农业税税率从康熙之后就锁死了,别想在这上面再打主义了。后世的清朝皇帝也的确如此,再困难都没有想过要像崇祯一样调高税率搞加征。
但是税率固定,并不代表财政收入固定。康熙雍正年代,按照当时的耕地数量,全国的财政收入大概在四千万两。经过乾隆朝的人口激增,到了道光年间,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定在了六七千万两银子左右,如果风调雨顺的话,还一度能收到八千万两。
八千万两农业税,对于清政府来说就够用了,甚至还能略有盈余。但有一个前提是——不能打仗。
赶上了修河、战争这种事,这点钱根本就什么都不顶。
从道光年间,清朝的战争就没断过。鸦片战争、陕甘回乱、白莲教起义、捻军起义,最可怕的还有十四年的太平天国。一面是军费的几何级增长,一面是战争破坏了税收基础,清政府在道光、咸丰年间真是山穷水尽。
而且,他们还不能像明朝一样加征农业税。
所以清政府只能另想办法。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等人办理地方团练,没有军费,咸丰帝迫不得已,允许开征厘金。
所谓厘金,是一种商业流通税。团练的军队在战区设置关卡,收取过往商人的税款,一般税率在百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战争年间商人也是暴利,收取厘金获利颇丰,湘军淮军就是靠这种新税种养活的。
发展到后期,清朝灭亡之前,厘金的收入居然已经跟农业税基本相等,两种税构成了清政府一半的财政收入。
除了田赋、厘金之外,清政府还有几个历代王朝从来没有过的税种——关税和工矿税。
鸦片战争之后,洋货大量涌进中国。洋布、洋油等工业产品凭借着质优价廉,迅速打垮了中国的民间手工业,让百姓日益困窘。但百姓虽然困窘,清政府却凭借关税大发其财。到清朝末期,关税已经成为了清政府最稳定,最优质的税源。所以各国对清政府要求赔款时,一直要求以关税作为抵押。
由于关税被抵押给了洋人,清政府的关税总督居然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人罗伯特赫德。这位英国官员兢兢业业的在中国担任了半个世纪的关税总督,从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开始,直到1909年才卸任。在他管理下的大清海关,成为了整个清帝国下唯一一个没有任何腐败的部门。赫德创立了很多现代化的税收、邮电制度,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最后清政府为了感谢他,将他封为从一品的太子太保,这是绝大多数中国官员做梦都不敢想的荣誉。
由于海关的稳定,清政府的关税不断升高。但宣统年间,清朝关税已经达到了四千万两,成为了财政的重要支柱。
除了关税外,清政府还开设了各种实业工厂,如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等等。这些实业效益有好有坏,但总体上为清朝提供了不少收入。1900年以后,铁路的大量开设也为清朝带来不少收益。
除了新的税种外,旧的税种也在增长。虽然清朝不收人头税了,但是由于人口增长,一项由汉武帝留下的税收开始猛增——盐税。
晚清时期,中国人口已经达到了四亿,是人就要吃盐,所以清朝的盐税也不断增长,到了晚清,盐税也占到了政府收入的四分之一。
总之,清政府在灭亡的前夜的确有了“回光返照”时的财政增长,但这并不能挽回清朝的国势。无可救药的腐败让清政府的收入大多用于各级官员的中饱私囊,钱财虽多,究竟拯救不了封建王朝的天下。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