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有什么历史影响或意义?

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有什么历史影响或意义?

2020-09-07 10:03阅读(97)

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有什么历史影响或意义?:影响极为巨大。首先,从大中华角度。我们在失去西域上千年后,重新拥有了这块幅原辽阔资源丰富的土地。这一次的拥

1

影响极为巨大。



  • 首先,从大中华角度。



我们在失去西域上千年后,重新拥有了这块幅原辽阔资源丰富的土地。这一次的拥有,同唐汉时期的羁縻制度不同。它是真正的拥有,是建省,同内地完全同质化的建制。清廷从内地大量移地,更充实了这一地区。

(图:准噶尔汗国示意图)


  • 其次,从清廷角度,准噶尔汗国也非死不可,双方没有共存的基础,只能你死我活。



因为清廷的立国之本,就是“满蒙一体\"。

满人在征服漠南漠北蒙古后,林丹汗之子献上元朝的传国玉玺。皇太极于是在崇德元年4月11日称帝,并兼任蒙古大汗。

皇太级接受蒙古和满人贵族的共同朝拜。也就是说,皇太极不仅是满人的王,也是蒙古人的王。

为巩固满蒙关系,双方长期联姻。皇族之女远赴蒙古苦寒之地嫁给蒙古王爷,清廷皇族也常娶蒙古黄金家族的女儿为妻。

满清只有二十万满人八旗军,如果没有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以降清的明军为主体)辅佐,满清根本无力在中原立足。所以,满清绝不允许失去蒙古八旗。

但准噶尔汗国的志向,就是想效仿成吉思汗,统一整个蒙古,包括满清控制的漠南漠北蒙古。

(图:清廷和汗国的血腥战争)

假如这两个地区没了,就等于蒙古八旗的老窝被端了。那么,蒙古八旗或者一轰而散,或者投降准噶尔国,掉转枪头来对付清廷。

那汉八旗的忠诚也可能在这时候出问题。清廷如何在中原立足,是个问题。恐怕连自己老家东北都保不住了,要么退到西伯利亚,要么臣服于蒙古或中原。

所以,清廷必须灭掉准噶尔国。



  • 最后,没有对准噶尔汗国的灭国之战,就难谈“康乾盛世”



对于准噶尔汗国持续的挑衅,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清廷用了整整70年,花了祖孙三代的时间同准噶尔汗国缠斗。不灭掉准噶尔汗国,决不收兵!

灭掉准噶尔汗国还有另一现实意义,那就是可以把准噶尔故地作为和野心勃勃的沙俄间的一道屏障和缓冲,以保护帝国核心区。

沙俄与清帝国的冲突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而暂告一段落。由于深陷于欧洲战场的泥潭,沙俄乃向准噶尔汗国提供大量先进火器,给清军巨大杀伤。让清廷和准噶尔自相残杀,以保证沙俄后方安全。

准噶尔部原是漠西蒙古的一支,后逐渐成为漠西蒙古的领导者,建立汗国。全盛时期,准噶尔汗国面积达到七百万平方公里,超过当时全球绝大部分国家。

(图:噶尔丹影视形象)

一代强人噶尔丹即准噶尔汗位后,不仅征服了中亚各国,而且从西到东,又击溃了漠南漠北蒙古,直打到离北京仅两三百公里的乌兰布通。以至京师震动,康熙宣布在北京实行全城戒严。自己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发生激战。噶尔丹败。

但不久,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布坦抄了噶尔丹的后路,在后方登上汗位。噶尔丹腹背受敌。在同清军进行两次大决斗后,噶尔丹进退不能,被活活困死。

然而,得到沙俄火器帮助的策妄阿拉布坦更加强悍。雍正九年,清廷大败,由傅尔丹率领的一支精锐部队被准噶尔全歼,六万人几乎无一生还。

雍正不得不和策妄签署和平协议,四年后在抑郁中去世。

蒙古民族传统的强悍战斗力,加上沙俄的火器支援,让拥有庞大军队的清廷,受尽挫折。

但准噶尔汗国的内乱,给了之后的乾隆帝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策妄之孙达尔齐,同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发生火拼。

乾隆遂主动出击,以倾国之力,把准噶尔汗国连窝端掉,并斩草除根。

(图:清廷平定准噶尔示意图)


  • 结语



乾隆把灭准噶尔汗国作为自己的十全武功之一,得意非凡。

这确是乾隆〝十全武功〞中成色最足的,亦是乾隆送给中华民族的重要礼物。西域在离开中原千年后,重新回到中华民族大家庭。

准噶尔灭国后,流亡沙俄的土尔扈特部,听说准噶尔被灭后空出大量草场,于是向乾隆请求回归故土。

这场史诗般的回家之路,土尔扈特部冲破沙俄重重阻挠,九死一生,回到故土,又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胁的爱国颂歌。

晚清时期的沙俄,妄图一点一点地吞食新疆地区,从帕米尔高原到伊犁。正是因为准噶尔汗国故地极为广阔,作为守护中华民族核心区的屏障,提供了巨大的纵深。

从这个角度,也可见消灭准噶汗国的历史意义。

2

没有意义,因为清朝对准噶尔不是平定,而是灭国!


作为一度争霸西域的草原帝国,准噶尔汗国一直以来都是后人争论不休的存在。

很多人认为,准噶尔汗国的祖先是漠西蒙古四部的一部分,而漠西蒙古在明清交际之前与漠北和漠南蒙古统称为蒙古。因为在明朝末期皇太极成功降服了漠南蒙古,而漠南蒙古又是黄金家族的后裔,某种程度上就是蒙古的代表,再加上1635年漠南蒙古臣服后金后,漠西和漠北蒙古也对后金进行了九白之贡,后金成为漠西蒙古名义上的宗主。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当然是平叛。

但问题是,朝鲜、日本以及安南也曾向中原王朝进贡,再加上今天的蒙古也早已剥离,所以无论用“自古以来”还是“传统宗藩”关系,都无法将准噶尔汗国作为清朝的“游子”。

而且从准噶尔汗国本身来讲,它不仅实力强大,而且有强大的制造业,与沙俄保持着密切联系,某种程度上说已经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游牧部落,早已是一个有着近代特征的国家,具备和清朝一样的中央集权机器。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两国的战争不会因为所谓的战争性质而有所不同,从清朝与准噶尔交手的那一刻开始,对于双方而言战争就只剩下一个结果,那就是: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而经过70年的搏杀,清朝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一个。1755年,准噶尔因天花而内乱不止,乾隆皇帝趁势出兵,在1757年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随后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于1759年彻底平定天山南北。

那么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到底有哪些历史意义呢?在静夜史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底定西域,二是确立东亚霸权。

清朝消灭整个汗国,绝不仅仅消除了西北部的心腹大患,更重新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虽然从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始,新疆就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这是我们“自古以来”的最初依据。

但问题是从西汉到清朝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治时间却短得可怜,除了两汉魏晋,就只剩下隋唐;而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盛极而衰,对西域的统治也越来越力不从心,安西四镇最终也落入吐蕃之手;元朝统一华夏后,虽然重新将新疆纳入版图,但很快就成为察合台汗国的领地,直到1759年清朝平定天山南北,这里才再度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而此时已经是18世纪,1649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带来的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早已形成,清朝对新疆的统治有了法理依据。随后经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新疆终于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除了消灭边患统一西北,消灭准噶尔汗国还有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确立了清朝在东亚乃至中亚的霸权。

众所周知,沙俄自15世纪崛起后便疯狂地向外扩张,并在17世纪鲸吞了西伯利亚。而此时的清朝也在猛烈地开疆拓土,所以两大帝国必然产生剧烈冲突,1685年的雅克萨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从雅克萨之战开始,虽然清俄两国于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的东段边界,但沙俄始终贼心不死,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勾结准噶尔汗国疯狂入侵漠北蒙古,直到1691年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将漠北蒙古纳入清朝版图。


1727年清朝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划定了两国的中段边界,从此清朝与沙俄的博弈点再度西移,准噶尔汗国自然首当其冲。

对于沙俄而言,如果能够消灭准噶尔汗国,不仅可以占据整个西域,并严重威胁青藏高原,为南下印度洋提供绝佳跳板;更能一路向东蚕食蒙古区域,对清朝形成居高临下的压迫态势,“黄俄罗斯”计划将提前100多年上演。

所以清朝审时度势迅速出击,在清俄争夺中夺得了先手,最终成为新疆的控制者,粉碎了沙俄的狼子野心,为保护蒙古和青藏高原前出中亚都提供了可能。

而失去机遇的沙俄只能等100多年后卷土重来。

所以,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意义重大。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3

清代有一场战争,耗时70多年,历经三代帝王的努力,这就是准清战争,是清朝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并将其纳入版图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


那么为何清朝一定要灭了准噶尔呢?国与国之间爆发战争的主要原因就是利益冲突,满清与蒙古之间建立了满蒙联姻,目的就是为了拉拢蒙古诸部,建立蒙八旗,扩大基本盘,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消除游牧民族的威胁。但是葛尔丹统一漠西蒙古卫拉特诸部之后,逐渐野心膨胀,希望重现其祖先成吉思汗的荣光,如果准噶尔一统蒙古,这就严重损害了大清的利益,所以清朝才会用三代人的时间去灭了准噶尔。



满蒙联姻是清代立国根本,是不允许任何人挑战的“逆鳞”,可以说清准战争,是大清帝国不得不做的立国之战,如果对决失败,满清必然江山不稳,只要让准噶尔站稳脚跟,大清帝国版图必然缩水。

康雍乾三代对西北用兵将近七十余年,目的就是为了使西北各部落保持稳定均势的状态,这也让清代前期国内局势比较平稳,有利于经济的复苏,是一种积极的国家政策,到了乾隆时期准噶尔逐渐走向衰弱,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乾隆帝一举拿下准噶尔汗国,成就其“十全武功”,清代不同于以往中原王朝,它们更加主动也有意愿和能力去彻底控制游牧地区。



格登山之战彻底屠灭准格尔部之后,占领了整个伊犁河谷,清廷发现此地居然土地丰沃、气候宜人、雨水充沛,简直就是农耕的绝佳之地,为了再此地经营,清廷设立伊犁将军,乾隆帝亲自命名“新疆”。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此前经营西域都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是自乾隆时期拿下伊犁河谷之后,中原王朝终于找到一块在经济上可以自给自足、稳定发展,在军事上易守难攻的完美基地,从此经营新疆成为中原王朝的基本政策,也为发展新疆打下基础。

4

言简意赅的讲几条,清朝统一准噶尔之前,新疆地区还是封建领主的世袭制,也叫“伯克制”,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实行各级行政、军事管理合一的军府制,由中央直接委派任命,在政治和军事上使新疆和中原紧密结合为一体,说得再直观一点,清亡时蒙古能独立,但新疆就不闹独立,这和清统治者对新疆措施密不可分。

图为新疆和布县的准噶尔汗城堡遗址。

清朝平定准噶尔后,在伊利置将军府,将军、都统、参赞等全由朝廷委派,清军陆续调入大批绿营、八旗等部队,换防当地的土军,并为永久性的常年驻军,允许士兵携家眷,开发屯田,推广到全疆,解决了军队粮饷问题,在农牧结合的推广下,加强了对西边边防的巩固,抵御了沙俄对我国西北的侵略,没有清政府对新疆地区成功的军事管理制度,新疆面对沙俄,很危险。

图为鼎盛时期准噶尔帝国势力范围。

经济融合,在新疆大兴屯田,兴修水利,大批汉人移居新疆,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以新型的农业和当地畜牧业结合,改变了新疆地区农业技术落后的现状,加强了各族百姓的融合团结,再兴办官学、推行教育,改变新疆落后文化面貌,从经济上和文化上拉近了新疆各族和内地汉人的交流,使其心向内地,而不是磨刀霍霍的红毛子。

图为新疆伊犁将军府。

清朝在准噶尔部游牧区大量筑城,伊犁九城,肇丰城、绥靖城、塔城、迪化城、惠宁城等,成为天山南北路的交通和贸易枢纽,一改新疆落后荒漠现状,使其成为富甲关外的重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的壮举,没有清政府对新疆的投入与经营,新疆的焕然一新,已经在沙俄生活100多年的土尔扈特人怎肯回归。

5

毫无疑问,最大的历史影响和意义,就是我们再一次控制了早在公元前本来就属于我们的西域,让中国成为一个实际控制新疆的大一统的、民族团结的国家。

但是乾隆对于这样的成就并不满足。当时准格尔人的反抗太激烈了,而且多次降而复叛,让他很难感到放心。为了一劳永逸的为后代彻底解决问题,他下达了对反叛部落镇压的命令,清军在这方面一直很有心得。

不过,要说乾隆杀光了准格尔人,那也未免过于夸大。早期投降后一直没有叛乱的杜尔伯特部就耕牧如常,还有达瓦齐被俘之后,其亲信部族被迁往今陕甘地区,也没有受到什么伤害,这部分大约占了其总人口的百分之十。此外,还有大约百分之二十的准格尔人逃到了俄罗斯、哈萨克等地。也就是说准格尔人有百分之三十活了下来,没有被灭族。另有百分之四十死于传染病天花。死于战乱和屠杀的只有百分之三十,其中很大部分参与了军事抵抗。

完全无辜被杀这种量级的杀戮跟当年准格尔人的祖先在征服欧亚大陆过程中所进行的屠杀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屠杀政策并没有灭绝准格尔人,但确实造成了在原准格尔汗国范围内人烟稀少的状况,北疆地区出现了人口真空。

对乾隆的这个决定,后世争议很大。大部分人持反对和强烈谴责的态度,但也有人认为它确实长期性的、彻底的解决了准格尔汗国对清帝国的威胁,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总体来看是一个利大于弊的决定。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信奉佛教的准格尔灭亡后,穆斯林建立的浩罕王国在中亚迅速崛起,弥补了准格尔留下的权力真空,且对清政府并无好感,开始不断向我国新疆渗透侵略,成为乾隆死后嘉庆道光年间新疆乱局的主要源头和隐患…………

这或许就是清朝让新疆重归祖国怀抱后(这毕竟应该光明正大地认可是主要功绩),在历史上留下的一点点遗憾吧!

6

这个肯定有意义的,清朝历经70年,才最终把准噶尔汗国灭掉,这可以说是清朝获得庞大领土的最后一战。准噶尔,作为漠西蒙古四大部落之一,在他崛起时,统治了庞大的西域地区,之后还不断东扩,对漠北蒙古实行入侵占领,这个威胁到清朝统治的漠南蒙古,甚至威胁到北京。

准噶尔汗国对清朝的中央集权产生威胁,在军事上,清朝也和准噶尔处于敌对状态。其中,沙俄对准噶尔汗国的插手和扶持,让准噶尔更加有恃无恐。在乾隆时期,准噶尔汗国内部发生内乱,清朝又处于强盛时期,乾隆皇帝看准时机,一举出兵,拿下准噶尔汗国,至此,清朝终于把西域纳入到版图内。而清朝灭掉准噶尔汗国,统治西域,这个意义可大了。

首先是领土的完整,当时的新疆面积更是高达两百多万平方公里,如果没有新疆,中国的领土是不完整的。因此,灭掉准噶尔,也是维护中国版图主权的完整必要性。而为了稳固局面,清朝对新疆的开发,投入了许多人力和物力,对稳定边疆做出了许多贡献。

其次是战略的需要,清朝不希望同时面对沙俄和准噶尔汗国,尤其是准噶尔汗国充当沙俄的棋子,时刻骚扰清朝。不消灭准噶尔汗国,清朝统治的边疆地区,始终无法获得安宁。对于有战略目光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来说,不会放任准噶尔汗国的挑衅的,必要的时候,出兵攻打拿下。

最后是加强了边疆各民族的融合,新疆地区,民族众多,准噶尔统治时期,带有很强的压迫性。清朝统治之后,改善这里少数民族的问题,使得尖锐民族的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这才能更好的,发展新疆的经济。平定准噶尔汗国,维护了和祖国的统一,也反对民族的分裂,这是正义之战,也是民心所向。

对历史而言,在统一准噶尔之战时,它是功在千秋的,没有灭掉准噶尔,统一新疆,也就没有今天的新疆。这才是平定准噶尔,历史上最大的意义。没有领土,一切都是假的,想要复兴,庞大的领土,才是最基本的基础。

7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对于噶尔丹这个名字想必不会陌生。历史上的噶尔丹以及他所建立的准噶尔汗国,可以说是康熙皇帝以及当时的大清王朝最为危险的敌人,以至于康熙要连续三次御驾亲征直至噶尔丹败亡。在这之后,噶尔丹的继任者们依然给清朝制造了大量的麻烦,最终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才最终将准噶尔问题彻底解决。

而伴随着准噶尔汗国的覆亡,大清王朝也来到了其疆域最为鼎盛的时期,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同时清朝也通过设立伊犁将军等官职和机构,强化了朝廷中央对于新疆地区的管理,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边疆的安定。


三次御驾亲征,康熙终于打败了他人生中最强大、也是危险的敌人。

明清交际之际,蒙古分为三个大的部落,即漠南蒙古,漠北蒙古、也称喀尔喀蒙古,以及漠西蒙古,也称卫拉特蒙古。

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的继任者额哲向皇太极投降,至此整个漠南蒙古地区划归清朝的统治范围。清崇德三年(1638年),漠北蒙古三部向清朝纳贡臣服,接受清朝册封。而到了顺治三年(1646年),漠西蒙古诸部首领也联名向清朝臣服,并确定了每两年到北京进行一次进贡朝拜的制度。

至此,清朝与蒙古各部落之间的“君臣”与“朝贡”关系正式确立。

然而,伴随着康熙九年(1670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原首领僧格被暗杀,由其弟噶尔丹接手整个准噶尔部落开始,准噶尔与大清王朝之间逐渐走向了对立面。

康熙十五年(1676年),噶尔丹在西藏达赖喇嘛的支持下,打败了漠西蒙古诸部名义上的“共主”、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就此确立了准噶尔在漠西蒙古的领导地位,进而建立准噶尔汗国。并且从这个时候开始,噶尔丹停止了向清朝进行朝拜和进贡,与清朝的关系也由此变得紧张起来。

之后,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时候,噶尔丹又挥师南疆,打败了由维吾尔人建立的叶尔羌汗国,至此,噶尔丹统一天山南北,控制了整个新疆地区。

然而,噶尔丹的野心并不止此。

卫拉特蒙古中的“卫拉特”,就是“瓦剌”的谐音,噶尔丹也正是当年制造明朝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之变”俘虏明英宗朱祁镇的瓦剌首领也先的后人,而他也将重现先祖荣光,进而统一蒙古乃至占领整个汉人地面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于是,噶尔丹趁着康熙皇帝收复台湾,以及在东北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应对沙皇俄国侵略的时候,将自己的影响力开始向漠北蒙古扩展,并且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趁着漠北蒙古中的札萨克图汗与土谢图汗交战之时,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降服了整个漠北蒙古。

至此,噶尔丹所建立的准噶尔汗国的势力达到了最高峰,其版图覆盖了今天的整个新疆、外蒙古以及内蒙、甘肃、宁夏、青海和中亚的部分地区,并且不断继续向东向南推进,其兵锋距离北京已经不足千里,而志得意满的噶尔丹也就此大言不惭的向康熙提出“圣上君南,我掌北方”,计划与康熙以长城为界,分庭而治。

噶尔丹的迅速扩张给康熙以极大震撼,并且其还得到了沙皇俄国的暗中支持,使得康熙皇帝不得不高度重视这个危险的敌人。

于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最终在“乌兰布通之战”中以付出极为惨烈的代价战胜噶尔丹,就此将噶尔丹的势力驱逐回了漠北。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再度御驾亲征讨伐噶尔丹,并在“昭莫多之战”中打得噶尔丹全军覆没,至此噶尔丹再也无法东山再起。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再一次带兵亲征,渡过黄河,直扑窜逃到宁夏的噶尔丹而来,噶尔丹也就此在众叛亲离中绝望自尽。

通过三次御驾亲征,康熙不仅彻底消灭的噶尔丹这个危险的敌人,同时也对准噶尔的势力予以了沉重打击,而康熙也就此将漠北蒙古纳入大清王朝的版图之中。

而在噶尔丹去世后,康熙扶持噶尔丹的侄子,早在“乌兰布通之战”前就与噶尔丹决裂并给予康熙重要帮助的策妄阿拉布坦为准噶尔的新任首领。

至此,大清王朝与准噶尔汗国之间,开始了二十年的短暂和平期。


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朝终于解决了准噶尔问题。

康熙对于策妄阿拉布坦给予了很大的优待,然而事实证明,康熙这是在“养虎为患”。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噶尔丹的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并派兵进攻并占领拉萨,杀死拉藏汗,并控制了整个西藏、青海以及四川、甘肃部分地区,和硕特汗国就此灭亡。

于是,康熙封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统领大军前往平叛,顺利打败了准噶尔的军队,收复了西藏和青海地区。之后,康熙对藏区的统治机构和人员进行了调整与部署,正式建立了对于藏区的统治,并将其纳入清朝的版图范围之中,整个西藏地区也就此进入到了政通人和的“颇罗鼐时期”。

康熙去世后,雍正继位,随即在雍正元年(1723年)爆发了策妄阿拉布坦支持的青海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而此时的策妄阿拉布坦也加紧了军事部署,准备与罗卜藏丹津进行会合,共同抗击清军。

可谁知年羹尧极为迅速的就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策妄阿拉布坦只得继续独自抵抗清朝,并随后在雍正三年(1725年)与雍正达成“停战协议”,双方再次短暂歇兵。

然而,伴随着雍正五年(1725年)策妄阿拉布坦的去世,其继任者噶尔丹策零重新挑起了战端,持续不断的发兵进攻清军,特别是在雍正九年(1731年)的“科布多之战”中,打得清军将领傅尔丹全军覆没,给雍正以极大震撼。

乾隆登基后,对于噶尔丹策零采取了“怀柔政策”,双方重新订立“停战协议”,之后便再没有了大规模的冲突。

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去世,准噶尔汗国也因其次子长子喇嘛达尔扎和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争夺汗位而陷入内乱之中,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整个汗国也开始四分五裂。

而乾隆皇帝也抓住了这一时机,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时候,派大军进攻新疆进而占领了伊犁,随后又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时候,彻底平定了准噶尔的内乱。

至此,存在了近八十年的准噶尔汗国彻底覆亡,而新疆也被正式纳入到了大清王朝的版图之中。


平定准噶尔汗国对于整个大清王朝来说,意义可谓是非常重大。

首先,清朝的版图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之前,清朝的版图面积除了“继承”明朝的“两京一十三省”之外,也就剩下了其从关外带来的东北和内蒙地区,总面积约为700多万平方公里。

而通过与准噶尔汗国的不断征战,在驱逐准噶尔势力的同时,也不断扩充着自己的领地:先是外蒙地区,即今天的蒙古国全境,以及在《恰克图条约》中清朝主动退让出的贝加尔湖等地区,面积有200多万平方公里;接着夺回了西藏、青海全境以及四川、甘肃部分地区,面积也近300万平方公里;而彻底覆亡准噶尔汗国后,也将当时的新疆纳入版图,这一地区包括现在的新疆,以及之后被俄国划走的中亚地区,面积也达到了200多万平方公里。

至此,清朝的版图达到巅峰,达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

其次,清朝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得以恢复安稳。

在此之前,由于各民族、各部落,特别是蒙古诸部之间争斗不止,甚至是在部落内部也是内斗不断,无疑给这一地区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而在彻底纳入清朝的统治范围后,少数民族地区开始接受清朝的统一管理,也使这些地区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局面。

再次,就是有效的抵御了沙皇俄国的渗透和侵略。

在康熙朝时期的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之后,沙皇俄国依然是“贼心不死”,并且给予了准噶尔汗国以极大支持,唆使其不断与清朝为敌。而伴随着准噶尔汗国的灭亡,沙皇俄国的这一扶持“代理人”的计划最终破产,而清朝也得以继续将沙俄的侵略势力拒之于国门之外,从而很好的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8

自从元朝灭亡,蒙古退出中原之后,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这之后,仅有的两次接近完成整个草原统一的机会,一次是瓦剌在也先时期一度接近完成统一,并且在土木堡之战中击败明军,俘虏了明英宗,但次年就因为内乱而崩溃了;另外一次就是在葛尔丹时期的准格尔,接近完成草原地区的统一,并主动进攻清朝,发生了乌兰布通之战。

但准格尔在蒙古内部来说,本身只是旁支,并不是主流,也没有成吉思汗的血统。在成吉思汗西征的过程中,征服了准格尔的祖先,当时还叫外亦喇剔,意思是林木中的百姓,意思就是说,这些人生活在森林里,和之前在草原上游牧的蒙古其它部族是不同的。在蒙古帝国分裂之后,瓦剌虽然也被视为蒙古余部,但实际上和东方的喀尔喀或者其他部族是不同的,也就是传统上说的西蒙古。

在明朝时期,瓦剌崛起了一次,也就是在也先的那次,但也先本人只是称太师,并没有称汗,俘虏明英宗之后的第二年,也先废黜成吉思汗后人的傀儡大汗,自己称汗,一度自称天圣可汗,这就是在明朝的一些文献中出现过的大元田盛可汗,并且用这个名义和明朝有过文书往来。但为期很短就被推翻了,蒙古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瓦剌自己也退回到了西蒙古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中亚一带。


到女真再次崛起之后,努尔哈赤时期打通了东北与蒙古草原的联系,到皇太极时期就完成了对东部蒙古的征服,并且名义上喀尔喀部也向清朝称臣了。这时候的瓦剌四部中,和硕特部被迫迁往青海,土尔扈特远走伏尔加河流域,杜尔伯特部被准格尔吸收,实际上只剩下了准格尔部,但准格尔与清朝的关系实际上并不明确,名义上也曾遣使和清朝称臣纳贡,但实际上处于不明确的状态。

游牧民族能够长期在中亚和西伯利亚以至于现在的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之间来回游动,最远甚至可以到达东欧的草原,成为所谓的亚欧大陆内部的流动力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周边除了中原地区之外,没有其它比较强大的的势力能够威胁到他们,中原强大的时候他们西迁或者北迁,中原衰弱的时候他们内迁,向长城线迫近,乃至寻找机会进入中原地区。

到明末清初的时候,准格尔面临的局面就比较糟糕了,一边是正在逐步稳定下来的清朝,另一边是已经吞并了西伯利亚地区的沙俄。这就意味着游牧民族在草原上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了,要么被沙俄吞并,要么被清朝纳入版图,已经没有第三条路可走。而且,沙俄一度企图向准格尔征税,将准格尔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但被准格尔所拒绝。


但在清朝与准格尔长达百年的拉锯过程中,先主动进攻的一方并不是清朝,而是准格尔。也就是在葛尔丹时期,几乎要完成草原地区的统一,于是主动向北京方向进攻,与清朝发生了乌兰布通之战。清朝在此战中击败准格尔之后,清朝也曾三路分兵进攻,但都无功而返,几年后准格尔再次发生内乱,葛尔丹兵败身死,策妄阿拉布坦上台,准格尔基本上只在西蒙古地区活动,没有再向东进攻。

之后准格尔处于一个比较长时期的强盛期,在雍正和乾隆前期都没有再与清朝发生正面冲突,但准格尔在中亚地区继续扩张,巩固自己的统治。比如准格尔越过天山,进入南疆,并且将一部分畏吾尔人抓到伊犁河谷,为他们种粮食,一直到清朝平定准格尔之后,这些畏吾尔人才被放回到南疆去,这些人中就包括后来发动叛乱的大小和卓。此外,准格尔还派兵从阿里地区长途跋涉,入侵了西藏,领兵的就是准格尔名将大策凌敦多布。

准格尔自身也没有摆脱草原游牧政权的传统困境,也就是因为缺乏稳定的继承制度,导致继承人越来越多,不断的发生叛乱和分裂。最后,争夺王位失败的阿睦尔撒纳率领一部分准格尔人,引导清军消灭了准格尔。之后,阿睦尔撒纳又发动叛乱,企图将清军驱逐出去,清朝再次出兵打击,最终完成了对准格尔的平定,同时也将西蒙古地区纳入了清朝版图,传统上的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也是在这时候被清朝纳入版图。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清朝经过长达百年的拉锯,最终将准格尔平定,那么准格尔最终就很有可能会被沙俄所消灭,新疆也就有可能会脱离中国。在准格尔强大的时候,沙俄并没有下决心进行征服,而准格尔的衰落是在所难免的,“胡虏无百年之运”,一旦准格尔衰落,沙俄就可能会趁机扩张。在准格尔衰落之后,清朝及时做出了反应,才将新疆保留在了中国的版图之内。

从19世纪末开始出现的关于亚欧大陆的地缘战略的讨论中,中亚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用麦金德的话说就是,谁能占据中亚,谁就能够占据欧亚大陆,谁能占据欧亚大陆,谁就能称霸世界。在欧洲进入近代之后,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欧亚大陆中部地区的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就在逐步被压缩,直到最后分别被纳入各个帝国的版图之中,而准格尔正是最后一个被征服的游牧政权,又恰好处在欧亚大陆的核心位置。在这之后,游牧王朝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日本学者宫胁淳子把准格尔称为最后的游牧帝国。

9

清朝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经70余年,平定了准噶尔叛乱,确实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虽然国人对于清朝诟病不少,特别是晚清以来的屈辱历史更是让国人气到爆炸,但不可否认的是清朝对于中国现代版图的奠定还有积极意义的。民国时期,外蒙古的王公贵族在沙俄的撺掇下最终走向了独立,而新疆却没有,这就是清朝平定准噶尔的意义之所在。

对于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来说,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平定准噶尔汗国,并不是想着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点啥,而是处于两个很直观的考虑:一是面子,二是安全。

清朝喜欢做面子工程,特别是乾隆,这个就没啥好说的。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有样学样搞了一个六巡江南,至于说有多大的意义吧,恐怕是没有的,顶多就是给后世的文人骚客和影视编剧留下点创作的灵感罢了。除了六下江南,清缅战争也是一次典型的面子工程。

准噶尔作为蒙古的一支,逐渐强大起来后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这个时候清朝自然是坐不住了。虽然说清朝统治者表面上把蒙古人当成兄弟共治天下,但实际上早就把蒙古部落看成自己的小弟,要不然蒙古的大汗又岂会由清朝皇帝兼任?眼瞅着蒙古人的准噶尔壮大,自称为大汗还在跟清朝抢地盘,这明显是不把清朝放在眼里啊,清朝统治者自然是不能容忍的,必须要全力剿灭。

当然,面子固然重要,但是这还不是清朝统治者与准噶尔之间不死不休的主要原因。真正让清朝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剿灭准噶尔的理由,正是因为准噶尔已经威胁到清朝的统治了。

康雍乾时期,当时是三大帝国并立。不断扩张的沙俄,新近崛起的准噶尔,以及清朝。问题在于沙俄也好,准噶尔也罢,都对清朝有点想法,不断的蚕食蒙古地区。当时的沙俄还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只是通过不断威逼利诱和各种渗透来控制边缘地区的蒙古部落,清朝并不是很在意。但准噶尔就不一样了,完全就是大举入侵蒙古各部落,这就让清朝统治者有点不安心了。一旦准噶尔彻底控制了蒙古高原,那清王朝的首都直接就暴露在准噶尔的铁蹄之下,蒙古人的骑兵一个奔袭,清朝搞不好就没了。毕竟,清朝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很容易丧失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准噶尔除了对蒙古草原的窥视之外,对于当时的青藏地区也是虎视眈眈。在控制新疆之后,准噶尔的大军就将矛头指向了西藏,一度占领了拉萨。这对于清朝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唐朝时期的吐蕃正是以西藏为大本营,一路南下至河西走廊,对唐朝的统治形成。

所以,在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之后,清朝统治者必然是全力以赴。

在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乱后,乾隆放弃了过去的羁縻制度,设置伊犁将军直接统辖新疆,历史第一次将新疆纳入中央政权的直接管辖下来,为后来的左宗棠收复新疆设置新疆省奠定了基础。也奠定了新疆是中国一部分的法理依据。

10

准噶尔汗国其实是上天派下来磨砺中华民族的磨刀石。然而,清廷囿于自身的格局,在磨刀石仅仅磨快了民族之刀一面的时候,乾隆就把持不住,欢欣雀跃地大述特述“十大武功”。于是,民族之刀的另一面依然鲁钝锈蚀,以至酿成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至暗时刻。

游牧民族也有假货,葛尔丹前脚打假,康熙帝后脚没收了假货。

(噶尔丹剧照)

这段历史的跨度太长,知识点有点偏,小编不求所有人都能看懂、并发出会心的微笑,只当取悦知己吧!

葛尔丹是个牛人,漠西蒙古人的政教领袖。漠西蒙古人有个值得夸耀的祖先,那就是瓦剌也先,在土木堡之变中逮到了明英宗这条大鱼。按说,瓦剌不属于黄金家族,葛尔丹就不能称作大汗。葛尔丹不这么想,1676年他成立准噶尔汗国,三年后成为博硕克图汗。

1688年,漠北蒙古的土谢图汗和札萨克图汗扯皮,葛尔丹派团队去劝架。土谢图汗不听劝还灭了前来劝架的团队,其中包括葛尔丹的弟弟。葛尔丹生气了,就派三万人去打土谢图汗。土谢图汗不扛打,一边向漠南蒙古溃逃,一边向清廷救援。葛尔丹在追击土谢图汗的同时,也顺手抢掠了漠北蒙古的另外两个汗。

葛尔丹当时心里是犯嘀咕的:为什么漠北蒙古人这么好打,难不成他碰到了假冒伪劣的游牧民族?同时,他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这个真游牧民族却抄了他的老窝。

漠北、漠南蒙古当时的确有假冒游牧民族的嫌疑。漠南蒙古因为紧挨关内,所以他们牧还是牧,却不怎么游了,他们的王公大臣们正在积极发展种植业,争当大型农场主。漠北蒙古人因为受到“阿答封贡”的影响,不爱战争爱和平,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搞经济建设,全民发展畜牧业,马养的多了换回的铁锅自然就多了。

看到小弟们换欺负了,康熙帝就替他们出头,和葛尔丹打了三仗。

(康熙)

第一仗是理藩院大臣阿尔尼打的,叫乌尔会河之战。葛尔丹用了扇形阵。一用扇形阵,阿尔尼败了;二用扇形阵,阿尔尼溃了。说结果,阿尔尼的二万人被葛尔丹打到缩水成三千人。

第二仗是康熙御驾亲征,其实他本人离战场有大几百里,叫乌兰布通会战。乌兰布通会战双方打成平手,康熙赶跑了葛尔丹却没有重创他,葛尔丹被赶跑却是有序的撤退。当然,葛尔丹在撤退过程中碰到了草原霍乱,损失了几千人马,算起来吃了大亏。康熙对外称宣大胜,暗中却大面积处理了福全为首、参与战役的清军中高层将领。

第三仗叫莫昭多会战。葛尔丹当时不行了,一方面被侄子挤到了科布多驻军,另一方面他失去了沙俄的支持。五千多人的准军抵挡不了由康熙领衔的八万清军,死伤大半。次年,葛尔丹在内忧外患中死去。

葛尔丹对漠北蒙古的用兵,作了康熙的嫁衣。1691年,康熙和漠南、漠北蒙古王公在多伦会盟,标志着漠北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

但另一方面,康熙看到了火炮在战场上的巨大破坏力,就关停了制炮局,禁止汉人军队使用火炮,只能使用小口径的鸟枪。八旗子弟,当以骑射为本,他是害怕汉人造反,用大炮轰击八旗骑兵。

策妄阿拉布坦打完西边撩南边,区区六千人马,逼迫清廷动用倾国之力。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成了准噶尔汗国的可汗,他是个比葛尔丹更加优秀的领袖。因为曾经和清廷结盟整过葛尔丹,所以在他即位后的十多年时间内都没怎么好意思找清朝的麻烦。那他干什么去了呢?

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西征哈萨克汗国,把其打得分裂成大、中、小三个玉兹汗国,并逼迫它们向准噶尔汗国臣服。

1710年,准噶尔汗国与沙俄发生边境冲突,准噶尔附属部落袭击俄国要塞,策妄阿拉布坦要求俄国军队从边境撤走。

1713年,沙俄派出骑兵、炮兵共4500人远征,试图夺取叶尔羌地区的金矿,被准噶尔击败,半数以上被俘。

1716年,俄、准发生亚美什湖战役,俄军入侵并修建要塞,被准军击败。

相比康熙的雅克萨之战后的割地四十万,策妄阿拉布坦对沙俄的作战更加坚决和进取。

打完西边,策妄阿拉布坦还是忍不住掐了清朝一把。

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领六千军马,从伊犁河谷出发,经过和田,攻占拉萨,杀拉藏汗,在卫藏建立统治。

拉藏汗死,和硕特汗国灭亡。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清朝以后的游牧民族的确很多是有名无实。

康熙帝很上火,就派西安将军额伦特、侍卫色楞带兵去教训大策凌敦多布,于是两军发生了喀喇乌苏之战。结果是五千人的准军全歼了四千多人的清军。

再后来就是大将军王胤禵手握二十万兵马的平藏之役。清廷这边是举倾国之兵,准部这边只有区区的几千人,其本土还在预防沙俄军队的入侵,其实是两线作战。准军撤退回国,胤禵想乘胜追击。这关口,康熙过世了,十四皇子回京去继续九子夺嫡的未竞事业了。

策妄阿拉布坦这么一搅动,成全了清廷对西藏的精细化管理。清廷废除了达赖管家管理政务的第巴制,而设立噶伦制度。其时,西藏三权制约,即驻藏大臣、班禅和诸噶伦。总之,清廷对西藏的实控加强了。同时,清廷也乘机废除了青海和硕特汗国的汗王制度。因此,罗卜藏丹津造反了,他是拉藏汗的叔叔辈,致力于恢复家族的汗庭。

彼时雍正已登基,他左有年羹尧运筹帷幄,右有岳钟琪马快刀急。不足二月,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被平息。一方面,雍正很不稳当地称呼“年羹尧是朕之恩人”;另一方面,他又很稳地置西宁办事大臣,划分青海蒙古二十九旗。自此,青海直辖于清廷的管理之下。

雍正忍气吞声于沙俄,只求对准噶尔汗国的致命一击。

(雍正)

1727年,雍正签定《布连斯奇条约》。于是,色楞格河下游地区割让给了沙俄。

1728年,雍正签定《恰克图条约》,将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10万平方公里国土割让给沙俄,从此贝加尔湖永远的离开了中国。

签订《恰克图条约》完毕,沙俄使臣萨瓦高兴地说:雍正皇帝是俄罗斯人民的好儿子。

的确,此时的雍正相当憋屈和焦虑。一方面是沙俄对漠北蒙古的蚕食,另一方面是永远也打不服的准噶尔汗国。雍正咬咬牙,靠出卖国土换来了和沙俄之间的稳定边界线,然后他就开始策划对准噶尔汗国的战争。

雍正的战争规划和常凯申有点相似,他计划派大军层层推进,稳定占领后修建坚城,再步步紧逼准噶尔。他忍呀忍、忍呀忍,终于等死了策妄阿拉布坦,等来了噶尔丹策零,也等来了和通泊战役。和通泊战役是有清以来八旗最大的耻辱:一万多名清军精锐全军覆没,北路大军以傅尔丹为首的高级将领尽数阵亡。

此后,清准议和,划定边界线,准噶尔汗国继续对沙俄和哈萨克地区的战争。

至乾隆朝,有清一代的国运走上历史的颠峰,康雍两朝对准噶尔艰难战争求之不得的最佳局面摆在弘历的面前。

噶尔丹策零染上开花去世后,准噶尔汗国彻底地内乱了。多方势力对汗位进行了拉锯般的争夺,最后达瓦齐成为可汗。祸不单行,准噶尔地区爆发了瘟疫,整个漠西哀鸿遍野。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这对曾经的战友兵戎相向,后者学习了吴三桂,给清军当了带路党,赶走了达瓦齐。事后阿睦尔撒纳反清,失败后逃亡沙俄,死于天花。

1759年,准噶尔汗国在天山抵抗的残余力量被清军消灭,准噶尔汗国灭亡。

准噶尔汗国灭亡后,其国土被折分为三份,除了清朝,沙俄和哈萨克都有分食。

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意义

我觉得用“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来形容清准之间的关系好像很贴切。准噶尔从西向东地打漠北蒙古,随后清廷在漠北推行盟旗制度,漠北被细化为三十五旗,促进了清廷对其的管理。准噶尔出兵西藏,帮助清廷解决了西藏、青海的粗放型管理,实控力度加强了。准噶尔对沙俄和西亚用兵,实际上扯住了沙俄对我国边境蚕食的步伐。最后,准噶尔在自己的胡乱捣估下灭国了,于是新疆问题、漠西蒙古问题、甚至往远的说叶尔羌汗国的问题全都解决了。

所以说,准噶尔汗国是催化剂、是推行器、是在清廷头上高高扬起的皮鞭。它督促着清廷必须努力向前,完成自己本该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时,准噶尔汗国用自己的灭亡向世人示警:犯大清者,虽远必诛!其后,哈萨克汗国臣服了,沙俄也一百多年不再犯边了。

总之,随着准噶尔汗国的灭亡,清廷的外部安全问题得到了保障,乾隆在一片安乐的环境下薰薰然,加快了修园子和下江南的步伐。

清平准噶尔汗国,一方面是天佑中华,另一方面也是上天警诫中华。

(准噶尔人的骆驼自走炮)

准噶尔汗国是一个人口长期徘徊在一百万上下的人口小国,不及清朝的六十分之一。其所恃仗的也无非是沙俄援助的火器和自身的冶铁能力提高的附甲率,还有瑞典、沙俄人传授技术后他们制造出的小口径、小后挫力火炮。他们的国力弱小,可用之兵只在三、四万之间。即使这样,他们在战场上给清廷带来了无尽的羞辱。同样是面临着沙俄的袭扰,康熙、雍正不惜出卖国土来稳定边境,噶尔丹却说:“那些土地是蒙古人的,清朝皇帝说了不算!”谁更有进取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在和沙俄浅尝辄止的战争后割地求和平,雍正更是在无战争状态下割地求换安宁。割地这种国之殇,他们行来却如此淡然,无怪乎其后人们割地成风、赔款上瘾。

(乾隆)

再说乾隆,灭国准噶尔以后,理应一血父、祖的耻辱,和沙俄兵对兵、将对将地亮剑一场。打赢了,扬我国威;打输了,虚心学习。然而此子,却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沾沾自喜、洋洋自得,完全无视上天的警诫,以至误我中华二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