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为什么对匈奴穷追猛打?为什么不以德服人?汉武帝打胜了匈奴也没有建城,没有迁徙人口,没有开发占领的漠南地区。为何不见好就收?何必劳民伤财,难道就是为
什么叫“德”?如果仅仅把它理解为“品行”,难免肤浅,就不能洞悉汉匈战争的本质,更无法理解,汉武帝为何跟匈奴人打了四十年,既没有得到大漠一寸土地,还把富庶的大汉差点打亡了。
汉人大骂匈奴是强盗,似乎他们就是一个不开化的种,没办法跟他们讲“德”。那就讲一个反面的例子,南匈奴王室出了个伟人叫刘渊,西晋末年,他建立了一个叫“汉”的政权,史称“赵汉”。这位刘渊,汉学功底身后,儒家五经无所不通,他曾经批评周勃灌婴,说他俩不能帮助汉文帝创建教化。
刘渊的赵汉政权,虽有胡风遗存,但总的来说,完全是按中原汉民族的“德治”思想建立的。刘渊本人积极践行汉文化,比如他的孝行,一点不比汉人差,他母亲去世时,他“擗踊号叫,哀感旁邻”。
所以,匈奴也是人,也可以教化,“德教”对他们来说是行得通的。那么汉武帝为何不“以德服人”,教化的成本多低,何必劳命伤财呢?
首先我们要把握“德”本质,“品行”只是“德”的表征之一,是很少的一部分。“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治国理念,简单来说,它规定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不好理解,你可以对照“法制”,这是两种不同的理念罢了。
再举个具体一点的例子。比如“德治”讲究“仁义礼智信”,四书五经都围绕它,告诉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法制”不管这个抽象的东西,你可以不仁不义,但是如果你的不仁不义损害了他人的利益,那就办你,以具体的条款约束你。
事实上,中国古代也有法制,因为越是到后期,“德治”越失去了效用,“德”慢慢成了高不可攀的自我修养目标,法就出现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德”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以家庭伦理结构为代表的统治秩序。“法制”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以商业资本统领的社会治理模式。农耕文明社会结构简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集少,相互依赖性差。这种模式不适应工业文明,所以必须重建。
再回到题干,匈奴人是什么模式呢?他们是落后的游牧文明,他们是“道”的社会结构,“德”不适合于他们。
“德治”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匈奴人做不到,他们狩猎为生,不会种地,不会纺织,不会盖房子。气候好,水草丰美,牛肥羊壮,他们就活得逍遥自在,遇上天灾就喝西北风。
即便遇上好收成,他想用牛羊、皮毛跟汉人交还,还处于“不平等”状态,因为汉人对这些东西可有可无,汉人所拥有的东西却是匈奴人的必需品。这种不平衡,就带来“贸易逆差”。
请问以上两个问题,靠“德”能解决吗?
民以食为天,游牧文明的天然缺陷,决定了他们生存的艰难,所以对他们来,掠夺就是上天赋予他们的权利。这就是他们的“道”,原始的人类生存法则,弱肉强食。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会对牛羊鱼虾讲“德”吗?吃他们就是我们的生存之“道”,匈奴人就是这么认为的。不是人种问题,而是环境决定的,假如他牛羊肉永远吃不完,他也不会去掠夺你。
匈奴人也想通过贸易解决自身的不足,可惜汉人不买账,你那玩意不是必需品,没有议价权,跟你交易是给你面子,惹你大爷我生气,不跟你交换,饿死你!
这就是中原政权,经常跟游牧民族发生边贸冲突的原因。他急需,我们不给,给了也“压榨”他,人家把牛羊卖光,都换不来急需,不抢你才见鬼!
这种冲突其实跟“德”一点关系都没有,汉人也委屈,我也不是故意刁难你啊,市场供需就是这么个情况,大家谈不来就不做生意呗。匈奴急了,这不是生意,是我们的命。
对匈奴人来说,你掐着人家的命,跟人家谈“德”,这不很滑稽吗?
所以,从根子上将,汉匈的矛盾,不是“以德服人”的事,它是两种不同经济模式冲突的必然结果。清末西防入侵中国,其实跟这个是一回事。
南匈奴后来就变温顺乐呢?刘渊怎么就“德”了呢?因为南匈奴投降汉政权后,被定居在河套地区,这地方胡汉杂居,已经不是纯粹的游牧地区,农业文明发达。在汉人的影响下,匈奴人也拿起锄头,跨上织布机,他们也自给自足了。
汉武帝能做到“以德服人”吗?理论上可以,实际操作做不到。
当我们了解了“德”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种生存模式时,我们就应知道,如果想让对方被“德”折服,那就要让他过上“德”的生活,让匈奴集体进入农业文明。
能做到吗?太难了!
漠北大草原,它就种不了庄稼,土质、气候都不行。中原平原是上天赐给汉人生存的宝,大草原上的人只能游牧,汉武帝能解决得了吗?
把匈奴人全部迁徙到汉地呢?你愿意,人家还不一定愿意。愿意的匈奴人也有,比如刘渊等,后来鲜卑等少数民族都迁过来了,最后都成了汉人。这个过程相当漫长,涉及到他们自身的裂变,以及与汉民族的关系变迁,汉武帝可以影响他们,靠他这一代人,根本承担不了这项工作。
这些都行不通,只剩下一条路:发展边贸,而且以“白求恩”的精神,打破供需,强迫汉民做“赔本买卖”,或者国家资助匈奴。你觉得汉武帝会这么干吗?有病啊,锤他丫的!
难道这不是以德服人吗?
我搞不懂,啥叫德?
孔老爷子不是说了?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些野蛮人不服你,你就(打到)让他们服,
我们是完美的践行老夫子的话啊,怎么就不是以德服人呢?
年轻人,不要随便质疑一个盛世天子的决策,因为你没有他那个高度。
以德服人?你跟读书人可以谈道德,你跟底层人可以谈道德?何况是一群外族的茹毛饮血的野蛮人谈道德?
外族的野蛮人,畏威不畏德,
“戎狄人面兽心,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李世民
“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魏征
“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之也,譬如禽兽然。”——苏轼
“谓夷狄知有母而不知谁为其父,虽得天下,立法治民与禽兽同。” ——王夫之。
你跟这群人谈道德?岂不是笑话吗?
想要谈,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打服了它们,把它们打到谈判桌上,不然,你认为他们会坐下来谈吗?
宋辽为什么可以和谈?因为把它们打服了。
宋金为什么可以何谈?因为中兴四将把它们打服了,
宋蒙为什么不能和谈?中日为什么不能和谈?因为你打不赢啊,别人凭什么跟你谈?
你会跟比你弱的人谈判吗?不会吧?你能谈,只可能是你估摸着打不赢对方,
为什么穷追猛打,对于匈奴这样的敌人,如果不打死,打服,只是打败,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你不穷追猛打,就只会给他们喘息的机会,等他们缓过来了,卷土重来,然后你怎么办?派你去谈判?
至于为什么不占领打下来的地盘?没有城池。根本就不可能守住,占领的成本太高了,不是农耕文明可以支持的,
而且,汉武帝之后,不是以德服人吗?前提还是汉武帝把它们打服了。
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从汉朝初年白登山之围后,汉朝就默默的舔舐着自己的伤口进入了韬光养晦的低调发展期。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雄才伟略的汉武帝时期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能力。在庞大国力的支撑下匈奴来去如风的骑兵作战方式不再独有,一句“寇可往我亦可往”拉开了反击匈奴的大幕。从西汉到东汉,对于匈奴的持续打击让北匈奴消失在史书上。而汉朝再向匈奴成功复仇的基础上,极具战略意义的西域也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成为标配。
周朝时期四周的少数民族很多、也认识不清,大体可以分为东夷、西戎、南越、北狄四个部分。而匈奴作为秦汉时期首次在北方出现有具体记载、具体组织架构的游牧汗国性质的政权,对于中原王朝的威胁是前所未有的。如果遵循历史往前可能对华夏文明造成威胁的还是蛮族对于商朝的入侵,结果是入侵者都被送入了殉葬坑从而保证了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汉高祖六年由于韩王信引发的汉王朝与匈奴第一次大规模的碰撞,以汉朝白登山之围惨败告终。这场战斗类似突厥、唐朝的渭水之盟一样的耻辱,让汉朝开始卧薪尝胆休养生息。
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力逐渐步入鼎盛,财富、粮食、民族凝聚力都达到了巅峰。随着马政的实施,汉朝的骑兵部队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汉朝数十年忍辱负重,甚至利用钱财和和亲的方式容忍匈奴的袭扰到汉武帝时到达了临界点。而匈奴骑兵来去如风已经不是匈奴特有,所以“寇可往我亦可往”吹响了汉朝反击匈奴的号角。开河西、设四郡,北逐大漠勒石燕然;到东汉王朝时继续攻击匈奴,终于造成南匈奴内附;北匈奴被迫西迁,消失在中原王朝的史书中。
汉朝持续不断的攻击匈奴除了复仇以外,更重要的是开拓了极具战略价值的河西走廊和西域。在汉武帝之前,河西走廊和西域都在匈奴的控制下。正是有了河西走廊和西域汉朝以后的中原王朝才可以轻松的与漠北游牧政权周旋,使游牧政权的侧翼始终处于中原王朝的威胁当中。再说汉朝一直给大家的印象是“放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哪里会搞什么以德服人?
除了匈奴外,突厥和蒙古也是很强悍、甚至影响到欧洲的游牧政权。唐朝消灭突厥王庭后,突厥在武周时期重新崛起给唐朝造成巨大的伤害。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十余次北伐蒙古,在仁宣后期逐渐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蒙古已经完全臣服。明朝以册封的方式相当松散的处理蒙古事务,放任蒙古各部自由兼并发展最终酿成苦果。瓦剌部在统一蒙古各部后,在土木堡之变中击败明朝精锐。大明王朝三十万精锐损失殆尽,明朝精锐三大营被一扫而空。如果不是于谦和孙太后另立新帝、坚持京城保卫战,也许大明王朝被瓦剌翻盘也未可知。但是明朝、蒙古攻守态势易手,明朝再也无力以绝对优势压制蒙古各部。所以盲目的以德服人的结果可能就是自酿苦果,畏威不畏德的情况时有发生。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匈奴就如当今美国,他们尊从丛林法则,不讲诚信唯利是图胡言乱语,匈奴也是胡人,我们今天用语表达不诚实叫“胡说、胡来、胡扯、胡搞”,对他们用德用善能改变他们吗,一个字就是打,要打的他怕要打服他还不能心软,要一路追着打直到不再碰面为止。
汉朝为什么对匈奴穷追猛打?那是因为匈奴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了汉朝的安全。尤其是在首都长安附近,很多地方都是匈奴入侵的重点区域,要是匈奴安安心心与汉朝开发边境互市,互通有无,大家和平发展,谁还要打仗呢?
匈奴为什么会汉朝形成威胁,实际上跟匈奴本身的社会属性是分不开的。
在中原王朝普遍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匈奴部落实行的依然还是奴隶制,实行的还是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牧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将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成为游牧政权的原因之一。
游牧生活有一点,就是受环境影响很大。尤其是在进入秋冬季之后,牧场枯萎,游牧民族赖以为生的牛羊失去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很多都过不去冬天。在消耗完相对有限的畜牧资源后,只有不停地发动战争、掠夺资源。
而且匈奴人并没有什么礼义廉耻的概念,对他们来说遵循的是丛林法则,强者为王利益至上,他爹死了,他可以继承他妈,甚至儿子可以杀死他爹然后继承他爹所有的遗产包括女人。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敬利所在,不知礼义。---《史记·匈奴列传》
面对这种侵略者,我实在是想不到为什么要以德服人。难道真的要像某著名大仙说的那样吗,要是有人打你左脸,你就把右脸也给他打,有人想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还有,汉朝反击匈奴后占有河西走廊,设立酒泉、张掖、武威、天水等城,就是为了维持在当地的长久统治。
至于为何不见好就收,匈奴也没有见好就收啊!当年汉朝刚建立的时候,被迫采取和亲政策,汉朝在嫁出公主的同时“陪嫁”的金银、绵帛等物品一次比一次多,匈奴人不但屡屡犯边,还出现了冒顿调戏吕后之事。
当年弱小的时候,你跟人讲道理,那叫缺心眼儿,只会觉得你软弱无能好欺负,将来揍你走得更狠,抢的更多。打得你半死然后再跟你讲道理,这时候的道理才叫道理,这时候以德服人,那才叫真正的以德服人。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往死里打,不服接着打,打到服为止,这才叫以德服人,这才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千年不倒的根本所在。
所谓“以德服人”必须建立在你的军事实力比对方强的基础上,这才有讨论的意义。基于此,汉初刘邦被困白登山整整七天,他采纳娄敬的意见开启和亲之策属于“技不如人”。经过惠帝、吕后、“文景之治”近六十年的休养生息后,汉朝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才给汉武帝“大展拳脚”的机会。这个时候汉朝为什么不采用“以德服人”呢?
(刘邦剧照)
匈奴是个游牧民族,生活在草原、大漠中,匮乏的生产资料根本不足以支撑其生存。另外,他们没有农耕技术,在消耗完相对有限的畜牧资源后,只有不停地发动战争、掠夺资源。司马迁曾经对这个民族有一个非常全面的总结: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敬利所在,不知礼义。---《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剧照)
可以说匈奴人“唯利是图”,完全不理会中原人士道德、操守等问题。从“白登之围”到“马邑之谋”,近七十年的时间汉匈都在执行和亲政策,可两国的局部战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汉朝在嫁出公主的同时,“陪嫁”的金银、绵帛等物品一次比一次多,匈奴人不但屡屡犯边,还出现了冒顿调戏吕后之事。
对于匈奴人而言:和亲也好,进贡也罢是你军事实力弱的体现。一纸合约只是中原人的习俗,匈奴人有吃有喝的时候就遵守,物资短缺时只有“抢劫”一条路。对于这样的群体,想仅仅用“以德服人”来“感化”他们恐怕不现实。
(汉朝公主剧照)
到了汉武帝即位后,汉朝国力的方方面面已经完胜匈奴,开战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然而他面前的压力也非常大:先有窦太后,后有以韩安国为首的朝中高官,甚至是后来的太子刘据都坚决反对与匈奴开战。
“文景之治”留给汉武帝的是一片大好的河山,同时也给他上了一道大大的“枷锁”:无为而治。朝中的大臣的意见很明确:匈奴不过汉朝一个大县,劳师远征会使国家疲敝不堪。更重要的是与匈奴开战无利可图,土地和人口都不好管理,继续和亲方为上上策。
(汉文帝剧照)
作为帝王,汉武帝有更大的“野心”。从汉初的百废待兴到他即位时的国富民强,那属于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政绩。他可以继续执行无为而治的策略,史书会怎么记载?充其量是个守成之君。如果他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做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做到或者没敢做的事情,征讨匈奴则是最好的契机。
(汉武帝剧照)
“以德服人”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保证,另外对方还要有一定的道德底线或是“合约精神”。即使是汉武帝也没最终消灭匈奴,直到汉宣帝时“五单于争权”,呼韩邪来降,这才有了“以德服人”基础。
汉朝还是占了不少地方的,也开发了不少地方。
河西走廊——本来是白种人月支族群的故地,后来月支被匈奴击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汉朝反击匈奴后占有河西走廊。设立酒泉、张掖、武威、天水。
(河西走廊地缘)
酒泉:汉军打赢了仗,把酒倒在河水里庆祝,以示全军同饮庆功酒。故名酒泉。
张掖:一个十分形象的的名字,就好像一名篮球运动员张开手臂,增加防守面积。
阴山——匈奴的发源地,匈奴人称之为焉支山。尤其是阴山南麓地区,森林密布。为匈奴传统上的木材产地,汉军将匈奴驱逐出阴山、河套地区,匈奴人痛哭歌唱:失我焉支山,使我六畜不繁息。这首歌谣反应出汉军对于匈奴的打击力度。
汉军西出,首要的原因在于稳定长安的防御态势。占领河西走廊,叫做断匈奴右臂,可以三面包围匈奴的南部领土。更重要的是占领河西走廊后可以直通西域,正是在汉朝时期中原完成了对西域的了解与规划,这一壮举被称为凿空。
河西走廊基本上一直被汉朝牢固占领,汉朝在这里屯田开发。
至于汉匈战争的实质,实际上是东亚两大强权的争霸战。汉匈战争历时数百年之久。大致分为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匈奴崛起。冒顿单于时期匈奴崛起。在此之前,匈奴默默无闻,乃至于匈奴的发源都有很大争议。
白登山之围。汉初匈奴大举入侵,引发汉高祖刘邦率军北上追击。汉高祖刘邦大意轻敌,导致汉军在白登山被匈奴重兵围困七天七夜,没有水源。最后是天下第一谋士陈平,利用匈奴王后的嫉妒与戒备心理,劝说匈奴退兵。历史记载,匈奴放开一面口子,汉军保护着刘邦,张弓撤退,可想当时的情况有多么危急。
(紫色为汉初匈奴与汉朝疆界 可见汉朝建立时无论河套与河西走廊都不在汉朝控制范围内)
白登山解围也许有些演绎与润色,但正是这一仗,让汉军意识到自己无法击溃匈奴。只能采取被动维持和平的局面。至于和亲政策,其实并不是汉朝一个政权的行为,实际上当时匈奴也和亲。更多是当时封建政权之间的一种外交手段。
这段时间汉朝处于守势,主要是休养生息,饲养战马。准备反击。
长期防御对于一个封建政权来讲,压力同样不小。委曲求全容易导致封建政权内部威信下降,领土被蚕食,宋朝的败亡就是一个例证。
反击阶段:汉武帝时期开始,汉军开始战略反击。主要的战略方向是向北、向西。向北需要横穿大漠,自然无法长期占领。但是向西的反击与联盟取得了成功,汉朝从河西走廊发端,逐步与西域诸政权展开联合。
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晚年的确对全面反击导致的巨大人力物力损失有过反思。
(鼎盛时期西汉疆域)
僵持阶段:西汉、东汉,数百年间在西域与匈奴展开争夺战。汉武帝去世后,汉朝在损失巨大人力物力之后,仍然没有改变争夺战略。说明匈奴的确是汉朝不能回避的威胁。
匈奴的分裂与失败:随着僵持战的持续,压力传递到匈奴一边。与独尊儒术、实行郡县制的汉朝不同,匈奴政权实际上是一个部落联盟,联盟之内有大大小小24个半独立的部落实体。这种分散导致匈奴经常陷入权力争夺,匈奴陷入五单于争位后分裂,被汉朝各个击破。南匈奴入塞,北匈奴西远迁。
汉朝的反击基本上达到了效果。
图片来自网络
大汉就是以德服人的……
但匈奴戎狄,不懂德为何物!所以要先派卫青、霍去病、窦宪等,去教下它们何为德!人不能缺德……
南匈奴于是就学会了,从呼韩邪单于开始,就叩关内附……自愿做大汉之屏障……
“汉匈70余年,屡战屡败,被迫和亲,以致于国威丧失,士气蹉跎”这样的话语中,就能够表明了匈奴这个野蛮人欺负了汉朝七十余年了。
祖孙四代的仇恨累积在一起了,匈奴时常在长安都城外围不断地游猎,显示着“卧榻之侧,有人在虎视眈眈”这样的情景之下。
作为天朝上国的有为君主都不会忍受这样的窝囊气,甚至作为平民百姓,你家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总得要教训教训,展示出自己的实力之后,才能让人信服。
这并不关匈奴人,还是汉人的身份。
没实力的情况下,你去跟他们讲道理,称兄道弟的心意,可是在别人眼里都是一文不值,甚至我还可以要的更多,因为你的底线是无下限的地步。
就比如汉初时期的,和亲政策,你所看到的都是悲惨之下的冤魂,汉朝公主的无声呐喊。
故汉朝经历祖孙四代的发展后,终于在汉武一朝,达到了顶峰。不仅仅是经济实力,还包括了诸侯国这样的掣肘,都被“推恩令”一一分解了,还做到了思想的统一,“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儒家思想。
所以你看到了这样的汉朝军事,政治,经济,思想四位一体的大融合下,终于到了展示肌肉的时刻了。
就犹如如今的美国凭借着自己的经济军事,政治等一系列手段,不断地对世界输入自己的思想及霸蛮的行为。
那么汉朝武帝不仅仅是为了刘家天下的万世伟业,还包括了自己的野心,成就千古一帝,最为主要的是,他要挺立起汉人的千古自信,鼓舞起万民的信心与士气。这样的大战略下,必须要对匈奴穷追猛打,甚至到把他们干到不敢下天山,以致于霍去病可以“封狼居胥”的霸气。
在汉武一朝打了几十年的仗后,挺立起了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后,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孙子汉宣帝刘病已及汉元帝等一系列后来者,才能迎来了匈奴分离,融合汉朝。
才开始领略到了汉民族的道德法治,才是以德服人的最终结果。
德能服有德好人,德无法服无德坏人,而法能治服无德坏人,因此以法治国为主,以德治国为辅才是科学的,否则治不住坏人,社会好不到那里去。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