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曾经几次怀疑萧何有不轨之心,萧何是如何化险为夷的?:萧何是个实干家,但就官场生存智慧而言,他的段位并不高,甚至有些愚钝,比起大唐郭子仪全功还能保身
萧何是个实干家,但就官场生存智慧而言,他的段位并不高,甚至有些愚钝,比起大唐郭子仪全功还能保身的大智大识,萧何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做一个荒诞的设想,假如萧何作为第一功臣活跃在大明开国前后,朱元璋手底下,个人觉得,就他犯过的那些糊涂,即便他没有野心,多半也不会有善终的结局。
大汉开国,刘邦论功行赏、排功臣次序时,萧何的表现就很失水准,以至于犯了古往今来朝堂上的大忌讳。
虽说刘邦执意要让萧何当功臣第一,曹参当功臣第二,这里有大汉开国后重文轻武的帝王之谋,但刘邦对萧何很够意思,那也是显而易见的,那时的刘邦还没有绝对的帝王权威,难得他能顶住功勋武将的叫嚣抗议,对萧何功劳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经过千难万阻,当这项最重要的廷议最终通过时,刘邦很高兴,这一高兴不得了,刘邦豪迈地赐了萧何一个“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
可以肯定的是,当刘邦豪迈高兴的情绪退去后,他一定会冷静地将萧何审视一番。
结果,萧何的反应让人很担忧。
所谓“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就是说上殿见皇上的时候,可以带剑,可以不脱鞋,见到皇上的时候,不必谦卑快步小跑,照着平常走路的样子就行。
要知道,历朝历代,这八字待遇几乎就是权臣的标配,很不祥,除非真的已经不把当朝皇上放在眼里要夺权篡位了,一般人臣哪敢接受,又怎么能承受的起。
也可能是当局者迷,太实心眼,也可能是不知止,萧何居然就欣然接受了。
许多人往往注意到刘邦后来老是猜忌萧何,觉得帝王心机太可怕,其实刘邦已经够客气的了,换成好屠之主,可能早就先下手为强了,哪里还会给你时间,慢慢博弈磨合。
所以说,萧何后来的危机,很大程度上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刘邦的试探与猜忌太正常不过了。
萧何后来能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一来是因为萧何的确是单纯的实干家,他没有野心,没有拉帮结派,培植势力,不像大明朝的李善长,好家伙,他聚拢培植出来的淮西集团叫朱元璋寝食难安了多少年;二来萧何的运气不错,刘邦在根本处看得清他,而萧何身边也有明智之人,关键时刻总有人能及时站出来,治他的糊涂病。
其实,还在楚汉争霸时,萧何身边的门客就提醒过他,汉王在前线领兵打仗,风餐露宿,而萧大人你在后方安逸经营,尽得人心,这时候汉王派使者回关中慰问你,你得明白其中的意思,关怀的背后可是不放心啊,此时的人情世故可是暗藏杀机啊。
萧何这个人很能听进去别人的高见,听到这个说法,他立马醒悟过来,于是问自己该怎么做?
看出问题的人是高人,他给萧何指了条一举两得的道,让萧何把族中人尽可能地派到刘邦的身边去,这既是给刘邦吃定心丸,而且这定心丸的外表之上还涂抹着一层深厚的情义。
刘邦很吃这一套,论功行赏时还特别提到了这一点,言下之意自己不能忘恩负义。
韩信成为大汉帝国最大的隐患时,助不助吕后,对萧何而言是一大考验。
面对这个要命的问题,萧何很识时务,他果断地选择了放弃一部分信义的底线,助吕后骗杀了韩信,从而成就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折射复杂人性、带着宿命意味的成语。
然而,当干完这一件事,将自己从韩信危机中彻底摘出来之后,萧何却又忘了功高震主这一回事,并且又犯了糊涂不知止的老毛病。
韩信被诛杀,为了犒赏萧何出的这一把关键之力,除了加封,刘邦还特意派了都尉率500名士兵到相国府,做护卫。
这等于是萧何在京城中有了兵马,如果用帝王阴谋论的视角看,这就是制造朝中重臣图谋不轨的前奏,历朝历代不知道上演过多少回。
萧何没有看透其中的玄机,还准备大肆庆贺一番呢。
所幸,一个叫召平的明白人,身着素衣白履闯进相国府,用一席话浇醒了萧何。
召平进门就跟报丧是的,说萧何不久将大难临头。
萧何很有涵养,不解地问,我身居相位,宠眷逾分,且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
召平说,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
萧何又一次顿醒,并且做的很彻底。
第二天,他匆忙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捐出大量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
刘邦果然大喜。
但是,在深不可测的朝堂之上,大功之臣想善始善终,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猜忌这个东西,如果不能去根,很容易变本加厉,这是由人性决定的,人臣如果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帝王会觉得你更加狡猾,更加害怕。
根除猜忌之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废武功,自污其人。
然而萧何在这个问题上,却是长时间地没能想明白,想明白之后又做的不够彻底。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萧何还跟以前一样,坐镇后方,有口皆碑。
这个阶段,正是刘邦剪灭异姓王,稳固刘氏皇权的敏感时期,任何风吹草动、潜在威胁,都会让刘邦的神经绷紧,萧何因为太能干,又得人心,所以刘邦不可能完全放心,于是乎他又派人回京城慰问萧何来了。
任何试探,多了都会厌烦,都会质变。
另一方面,许多能干的正人君子意识不到这一点——许多时候,没毛病恰恰是最致命的毛病。
萧何可能就是这样,他总觉得自己为心无愧,毫无毛病,刘邦理所应当应该信任他,善待他,所以他又把眼前的危机忽略掉了。
所幸,关键时刻又有门客站出来提醒了萧何,皇上已经没法再赏你了,赏无可赏,剩下的就是杀了,更要命的是皇上很可能会想,万一萧何乘虚号召,闭关自守,那该怎么办?没办法,只能提前防范于未然。
这么一说,萧何慌了,连忙又问该怎么办?
门客说,化解根除的办法只有一个,自污,例如低价强买民田,让百姓怨声载道。
萧何一听,盘剥百姓,这么龌龊的事我怎么能去做。
门客说,相国你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所以说,道德有时候是智识的高墙,不是你脑子不够使,而是高墙阻碍着你,不容你去那么使。
所幸,为了自保,萧何最终还是咬牙按照门客的“馊主意”干了一些坏自己名声的恶事。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见有百姓拦路,控告当朝相国巧取豪夺、贪赃枉法,对萧何终于释怀了。
此时,刘邦嘴上虽然对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吧,心里其实已经放过了萧何。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萧何正直无私的老毛病又犯了,他竟然请求皇上将上林苑的荒地赐给百姓耕种。
这是典型的下属要做好人的同时把领导变成了恶人。
刘邦一听,勃然大怒,紧接着便将萧何下入了大狱,名义上是要治萧何贪赃枉法之罪,实际上是想让萧何好好反思一下,治他的老毛病。
在污秽不堪的大牢中,老迈的萧何终于彻底醒悟了过来,在朝堂之上,像他这样的人原来是需要尾巴,并且需要时刻夹紧的——
萧何是西汉初年名相,也是汉初三杰之一(另外二杰为张良、韩信),江苏沛县人,早年曾任秦沛县狱吏。公元209年他随同刘邦起兵。?
在辅佐刘邦打拼天下、建立刘汉王朝的过程中,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在百姓和军士中有着很高的威望。?
刘邦表面上称萧何“功不可望”,但心里对他还是不放心,担心萧何威望太高,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公元前204年,刘邦率军与项羽在京县、索亭一线对峙,萧何留守关中供给粮饷兵员。?
刘邦一边跟项羽打仗,一边派出几拨使者回关中去慰问萧何。萧何还非常受用,觉得这是领导对自己的关心。?
他手下有位叫鲍生的门客,感觉这事有点蹊跷,他对萧何说:汉王现在正在前线打仗,你在后方安全舒适,他还派人来慰问你,这是对你不放心,借机回来观察和打探你啊。?
萧何一听,是这个理,那就赶紧想个办法吧!鲍生接着又说:你可以把自己的亲人,能打仗的全部派往前线跟随汉王,这样他就会放心,对你更加信任。”?
萧何听从了这个意见,刘邦果然很高兴,再也没有派人回来“慰问”他了。?
公元前196年,陈豨谋反,刘邦御驾亲征。有人告发韩信与陈豨有勾结,萧何设谋骗韩信入宫杀之。?
刘邦回来后,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还派一名都尉和五百士兵,守卫萧何的宅院。?
朝中百官都来祝贺萧何,萧何也非常高兴,只有一个叫召平的人私下对他说:“这是皇上对你有了怀疑,担心你是否和韩信一样有谋反之心。建议您谢绝这五百护卫的封赏,把你的全部家当都贡献出来,送到前线充作军饷,这样皇上就高兴了。”?
萧何又听从了意见,刘邦果然很快就撤销了这五百护卫,对他大加赞赏。?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萧何仍然坐镇后方,跟以前一样,还是安抚百姓、运输粮草。?
刘邦对萧何还是不放心,多次派人回来打探情况,萧何见怪不怪,觉得自己对刘邦忠心耿耿,所做之事,全是为公,没有一点私心。?
但是,旁观者清,一个门客看出写门道,对他说:“皇上对你还是不放心。你现在位居相国,功居第一,名位和封赏已经无以复加了,皇上已经不知道怎么来满足你。老百姓本来就拥戴你,你现在还在争取民心民望,皇上怎能不疑虑呢?你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自毁名望,赶紧多买田地、放高利贷来败坏自己?这样皇上才会放心。”?
萧何照着做了,刘邦回朝的时候,有人向刘邦反映萧何强买强卖土地和人口,还放高利贷,影响极其恶劣,希望刘邦能严厉打击。刘邦回到宫中,萧何前来拜见,刘邦笑着跟他说:“你那些坏事我听说了,你自己去处理好。”?
刘邦没有追究萧何的罪过,其实就是相信了萧何是没有野心的,这样的人,还是可以放心用的。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著名的无赖皇帝,冲锋陷阵,没有这个胆量,运筹帷幄,没有这个智商,搞后勤工作没有这个本领,妥妥的一个三无皇帝,那为什么能够打败高富帅项羽呢?
刘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知人善任,用人是刘邦的最强项,刘邦打败项羽军事上靠的是淮阴侯韩信,在内政上靠的是萧何,在智力方面,靠的是张良,在阴谋诡计上,靠的是中华计王陈平。
陈平和韩信在项羽手下得不到重视,只有在刘邦的麾下,他们才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刘邦知人善任,可见一斑。
但是换句话说,刘邦的成功大多靠的是别人,这就让刘邦其实内心总是怀着一种不安。刘邦的能力不算太弱,但是他的手下的能力实在太强。
就好比在指挥作战方面,刘邦属于这个时代的第三名,但是面对一代兵仙韩信,这两个人的水平差距,绝不是第一名和第三名这么小,就像英超的头名打英超的最后一名一样,那不是一个档次的球队,比赛踢起来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虐!
同样,刘邦的军事能力属于一流下二流上的水平,而韩信则是中国古代超一流武将,所以这让刘邦不得不对韩信等人心怀猜忌,尤其是在消灭了项羽之后,没有了共同的敌人,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些人的本领将施展在他这个皇帝身上呢?
天纵奇才的项羽都搞不定,这些人更别说我一个区区的刘邦了,所以刘邦对于这些功臣,心存忌惮,心存怀疑, 哪怕就是老兄弟,萧何也几次险死还生。
在楚汉相争时,萧何作为后勤部长坐镇关中,为前线的大军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萧何的内政能力,那是没得说的,把一个关中治理的井井有条,拥有极高的威望。
这让刘邦心里很不舒服,所以在前线和项羽对峙的时候,还是接连不断的派出好几拨使者向萧何表达自己的慰问之情,这让萧何有点受宠若惊。
可是这时候他身边的一个叫鲍生的人,却嗅到了一股浓浓的杀机,他告诉萧何,千万不要以为大王,这是对你的爱护。
大王在前线,提着脑袋和项羽干,还分心关心您,这分明就是对你的不信任,他害怕您坐镇后方来个窝里反,汉王的军队可就进退失据,如同丧家之犬一样,就直接彻底玩完了。
萧何作为汉初三杰也是人精,立即做出决定,把自己家的能打仗的男人全部派上前线,美其名曰帮汉王打天下,其实就是作为高级人质,让刘邦安心,果然此招一出,刘邦就再也不担心萧何造反了。
其实战争结束之后,刘邦开始对功臣集团进行清理,淮阴侯韩信首当其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萧何,就是刘邦心目中的信得过产品,作为一代帝王,对于任何有能力的手下都是不放心的,尤其是刘邦,这样能力比较普通的皇帝?
为了让刘邦放心,萧何散尽家财,把所有的钱都给了刘邦,作为经费,打击叛军,切断了自己所有的退路。
这还不够,萧何还化身为恶霸,强买强卖,圈占土地,几乎把坏事干了个遍,这时的刘邦嘴上Mmp,心里却是喜滋滋的。
萧何由于他的自污行动整体形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号召力大幅下降,想要造反已经不可能,刘邦心中不得不感叹,不愧是老兄弟,我的心只有你能懂。
萧何就这样得以善终,正所谓伴君如伴虎,今天是头号宠臣,明天皇帝老子就可能翻脸不认人,信任这两个字,对于皇帝来说,实在是太奢侈了。
汉三年、汉十一年、汉十二年,刘邦三次怀疑萧何,欲起“整顿功臣”之风。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萧何处乱不惊,三次出手,便化险为夷,使祸患尘归尘土归土,随风飘散。
刘邦为何会怀疑萧何?萧何又是如何化解刘邦的怀疑的呢?我们下面一探究竟。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一带,汉军势不如楚军,长时间处于被动防御的不利地位,而处于落势的汉军之所以能够长时间维系与楚军的对峙局面,则靠的全是后方源源不断的补给,包括粮草和兵源,给刘邦带来这些补给的人正是萧何。
这时刘邦多次派使者前去慰问萧何,“最近吃饭吃的香不香啊,睡眠质量好不好啊,有没有什么烦恼事啊”,弄的萧何直迷糊,主公这是什么意思呢?
萧何被弄迷糊了,可是他一旁有个叫做鲍生儒士却没有迷糊,鲍生对萧何说:“大王在前线风餐露宿,日理万机,却多次派人前来慰问你,这不是出于对你的关心,而是在怀疑你”。
鲍生紧接着又道:“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丞相只要将您族中子弟,全部派到前线,让其与大王并肩作战,大王定会对您放心”。
萧何照做,刘邦果然很是开心,十分感谢萧何,不再对其怀疑。
萧何早年对刘邦有恩,又是最早追随刘邦的那批人之人,更是一直对刘邦忠心耿耿,刘邦为何会怀疑萧何呢?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刘邦太依赖于萧何了,萧何镇守后方,给予自己源源不断的粮草与兵源补给,以自己正是靠的这些方能与项羽抗衡。
所以,倘若没有了萧何,或者说萧何不再支持自己,那么自己会怎么样呢?刘邦不敢相信。
刘邦太过于依赖萧何,所以他害怕萧何有变,所以,他怀疑萧何,以至于他忍不住的要试探萧何。
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倘若过分的依赖一个人,便会过分的“怀疑”一个人。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带兵出征讨打叛乱的陈地,这时淮阴侯韩信蓄谋“谋反”,被吕后、萧何设计杀害。
刘邦归来后,立即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
此时的萧何风光无限,但是却又有一个名叫召平的人对萧何说了不一样的话。
“皇上常年在外风餐露宿,而您却常年处于关中,未受战争之苦,如今在平定淮阴侯的过程中,立下一点小功,皇上就如此封赏您,这不是对您的封赏,而是对您的怀疑与监视”。
萧何一听恍然大悟,立即谢辞了这些封赏,并且将家产全部捐给军队,为国出力,刘邦果然又很高兴。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黥布叛乱,刘邦前去讨伐。在讨伐黥布的过程中,刘邦又多次派人慰问萧何。
萧何的一个门客对萧何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已经位居第一,还能够再加功吗?您在关中深得民心,十多年如一日,与百姓关系和谐,深受爱戴。皇上却常年征战在外,如今皇上多次派人询问您,这是在怀疑您啊,更是在担心您的声望太高啊”。
萧何听后,大力置办田地家产,贪污受贿,以此来败坏自己的名声,后来刘邦果然不再担心萧何。
人都是会随着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刘邦是如此,萧何也是如此。
刘邦由一个普通人变为了皇帝,他的思维便也由普通人的思维,变为了皇帝的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再注重于个人情感,而是多注重于“国家、形势、能力”等大局观。
萧何由一名普通小吏变为相国后,他也不得不随着身份地位的改变而改变自己,以去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萧何能够不被名利所诱惑,不被情感所拘束,时刻以天下、国家、百姓等大局为出发点,去做好自己,这就是他最为难得的地方。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作为汉初三杰中官职最高得一个、才能最低的一个,萧何之所以能受到刘邦的青睐,是因为他的为人处事能力非常高。
秦朝的御史去泗水郡检查工作时发现,萧何总是能将工作做的井井有条,也因此得到了御史的赏识。
后来萧何跟随刘邦进入咸阳后,其他人都去库房抢金银珠宝,只有萧何一个人默默地整理御史等人留下来的书籍。后来刘邦之所以能了解各地的军事要塞,还有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从萧何整理的书籍中获取的。
正因为萧何如此细心,所以他特别擅长后勤工作,如征收赋税、安抚百姓、粮草供给、法律制定等工作,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是因为这样,萧何的功劳在刘邦心中排第一。
萧何年老后,也不因为自己功劳大、地位高而骄横,无论何时见了刘邦都毕恭毕敬。
汉初三杰中萧何最擅长听取意见。张良才能突然,通常都是他为别人提意见,根本无需别人向他提议。而韩信最不听别人的劝告,当初蒯通劝他自立,他不听从,最终被杀。
可是萧何和他们不同,他非常听劝,这也是他能躲过刘邦的残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邦的确有好几次都对萧何产生了怀疑,而他却每次都能躲过,正是因为听取了身边人的建议。
比如有一次,刘邦和项羽激战正酣时,他却多次派人前来慰问萧何。
本来是一个温馨的举动,可身边的人告诉萧何这一行为凶险无比,刘邦正在辛苦的时候,却不忘派人慰问,这说明刘邦已经对萧何有疑心了,要想消除刘邦的疑心,不如将家族里能打仗的男人都送到军中效力。
两年后,刘邦打败了项羽,论功行赏的时候,萧何的功劳排在了第一,群臣颇有怨言。刘邦当即表示,萧何一家都帮助我打天下,这功劳还不大吗?这下满朝文武都没意见了。
从这还能体现一件事,那就是萧何的人缘还是不错的,关键时刻总有人替他出谋划策,这是韩信无法比拟的。
后来萧何为了自保,只好去低价赊借民宅,因此招致了百姓的不满,刘邦趁机将他逮捕,并给他带上了刑具,就在危急时刻,萧何的好人缘又发挥了作用,有人替他说服了刘邦,并将他解救了出来。
结语:萧何一生为人谨慎,并且肯为百姓着想,要说他最大的黑点应该就是帮助吕后杀韩信了,不过这也正体现了他懂得自保。
萧何生前曾大量购置田地、房屋,必定在穷乡僻壤,建造家园不修建围墙,他说:“子孙后代如果贤能,就学习我的俭仆,不贤能的话,就要想办法不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去。”到了南北朝,兰陵萧氏繁荣发展,甚至建立了梁朝,这和萧何在世时的嘱托也有很大的关系。
刘邦我们都知道,是大汉的开创者。同时,我们也知道若是没有萧何,肯定也没有刘邦的大汉江山。
那么,刘邦和萧何的关系到底好不好呢?
在说这一件事之前,我想说一个关于萧何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当了皇帝,萧何是丞相。按道理说萧何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了吧。
可是,人们发现萧何有一个怪癖,这个怪癖就是,他买房子的时候专门买比较偏僻的地方。
反观其它的不如萧何的人,他们都买市中心!
按道理说萧何都这个段位的人了,不可能买不起市中心呀!很多人好奇,只好问萧何,萧何只是笑而不答。
之后,不管谁问萧何,他都是不提这件事!
可是,到了萧何快要死亡的时候,他主动说了原因。
原来他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几斤几两的,说白了就是后人能力平平,若是给他们买了市中心的房子,他们守不住,最后也是会被其它权贵抢走的。
所以,他把房子买到郊区,就是为了给他的后人留一份安全的家业,毕竟郊区的地方,权贵们是看不上的。
我们说这一件事,就是为了说明萧何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小心谨慎的。也是因为如此,他才没有被刘邦干掉的。
事实上刘邦对萧何也是有猜疑的,而且是好三次,我们分别说一下。
刘邦第一次猜疑萧何是楚汉争霸的时候,当时的刘邦在荥阳和项羽打仗,萧何为刘邦镇守关中。
这个时候萧何在关中的名声很好,老百姓都很拥护他。刘邦知道了这个事情开始猜疑萧何。
所以,他就派人去问萧何最近怎么样了?
萧何刚开始还不明白什么意思,就说自己很好。
可是,刘邦隔三差五地派人来询问。萧何还是没有明白,这个时候萧何身边的高人就点拨他。
这个人告诉萧何,你可能要大难临头了!
萧何不解只能求助这个人,他告诉萧何,在前线打仗的是刘邦呀,若是有危险也是他有危险,应该是你问他才对。
可是,为何是他问你怎么样了,原因就是他对你不放心了。
萧何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是这个意思呀!
那如何破解呢?
这个人告诉萧何,只要你让刘邦放心,自己没有反叛之心就可以了。于是,萧何就把自己的子侄给送到了刘邦打仗的前线,自此之后刘邦再也不问萧何了!
毕竟人质到手了,刘邦放心了!
第二次刘邦怀疑萧何是在平叛异姓王的时候,当时刘邦带兵去北方打仗,萧何管理国家。刘邦在前线,又给萧何发来通知,问萧何怎么样了?
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配方!
这句话萧何一听就懵逼了,这又是要搞事情了吗?很显然刘邦又犯疑心病了。
这一次萧何学乖了,把自己的家产全部给变卖了,然后这些钱他都给了刘邦,让刘邦当作军费打仗去了。
刘邦对萧何的行为感到很满意,然后,就不猜疑萧何了!
从此,萧何又可以高枕无忧了。
到了第三次刘邦怀疑萧何的时候,已经到了刘邦的晚年,他平叛英布受了伤,还没有回去,这个时候就开始考虑怎么处理萧何了?
萧何当了这么多年的宰相,威望很高呀。刘邦怕自己死了,没有人能够镇得住萧何,若是他要当皇帝,岂不是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很显然刘邦是想在自己死前干掉萧何的。
萧何得知了消息,很害怕到的该咋整?
这个时候又有高人点拨萧何,刘邦不就是说你的名声好吗?那就把名声毁掉吧。
所以萧何就以低价买了很多关中老百姓的地,关中老百姓都在骂萧何,都去刘邦这里告萧何的状。
这也是刘邦想要的结果,但是,刘邦还是把萧何给关进了监狱当中。很显然他是铁了心想要干掉萧何了!
刘邦这样做当然是不对的了,因为萧何都是按照刘邦的意思做事呀。
但是,也没有重臣为萧何求情。最后是一个老者,站出来给萧何求情,说刘邦不应该这样对待萧何。
刘邦还是可以听进意见去的,总之,一句话杀萧何无名呀!这样天下人不服气。
可能刘邦想清楚了,然后就命令人把头发已经白了的萧何给放了出来,并且刘邦告诉萧何,我之所以要把你抓起来,就是让民众说你是好宰相,我是昏君呀。
两个人相拥而泣,这一刻他们都可以释怀了。
最终刘邦也放过了萧何,不得不说萧何之所以能够躲过一劫,就是因为平时太谨慎了,刘邦想要杀他竟然没有理由。
其实,刘邦与萧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刘邦谋略深远,生活上好酒及色。
而萧何是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见识深远,规矩为人,生活上克勤克俭。
可以说,萧何一生追求的都是如何保身立命,如何保全自己和家人,而且整个一生都是围绕着这一点在贯彻执行,而且执行的非常成功。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记载。沛县的民众杀了父母官起兵造反以后。想挑一位领头者来主事。
当时,呼声最高的有萧何、曹参、夏侯婴、刘邦、樊哙等人,但在几人之中,刘邦几乎就是个陪衬角色,因为萧何任沛县主吏,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曹参任沛县狱掾,相当于看守所所长;夏侯婴为沛县厩司御,相当于县交通局局长;而刘邦为亭长,相当于一个村委会主任。除了屠夫樊哙以外,刘邦的地位是最低的。但最后刘邦反而成为了主角。
史书上是这么说的:“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
也就是说,萧何等文吏害怕事败不成,反害了身家性命,于是“尽让刘季”。这才是刘邦成为沛公的原因。萧何愿意辅佐刘邦,就是没有勇气做这个出头鸟,他时刻想的都是如何安家立命。
汉三年间,刘邦与项羽对峙与京县、索城之间,怀疑萧何有反心,萧何便让自己的家人到军中效力;
汉十一年,刘邦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派五百士卒和一名都尉做相府卫队,萧何立即辞让封赏不受,并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助了军队;
汉十二年,英布反叛,刘邦亲征,却多次派人询问萧相国的举动,萧何立即再一次将家财全部捐给了军队,萧何还多买田地,并采取低价、赊借等手段不断破坏自己的名声,如此种种,刘邦才放过了他。
另外,萧何在生活上也十分简朴,他贵为相国。修建自己的家园时,从不修筑墙壁,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可以不成为当权者的眼中钉。
正式因为如此,萧何才能在刘邦的大清洗之中活了下来,而韩信虽然也为刘邦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但他不懂得低调,只顾着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在古代那种伴君如伴虎的政治旋涡中,自然不能善终。
『品读历史者』
刘邦在萧何,韩信,张良等一帮文臣武将辅佐下,打进了咸阳,最后又打败了项羽,一举夺得天下,取天下后,他又去除异姓王,对于他这种帝王,怀疑臣下是经常的事,那么第一功臣萧何有没有被怀疑过呢?很显然是有的,并且还不止一次。下面我们来说说刘邦怀疑萧何时,萧何是如何应对的。
第一次,当时刘邦在荥阳与项羽对垒,并且处于弱势,而萧何在三秦大地为他组织后勤,招兵买马,运输粮草。刘邦之前有雍齿的教训,对萧何在后方也是很不放心,时不时派人回去慰问慰问萧何,萧何是何等人物,官场摸打滚爬那么多年,早就看出来了,随后萧何做出了惊人之举,打破了刘邦的怀疑。他把他的三姑六婆,三亲六故都派到了前线,包括他的儿子。这样刘邦一下没辙了,把那些人都放回去,只让他儿子在前线效力,还大大嘉奖了萧何。
第二次,刘邦称帝后,对当时的异姓王很是不放心,在铲除燕王,楚王韩信后,对他这个丞相也有所怀疑,论威信,才干,能力,除了刘邦就是他萧何了,刘邦的危机感让他怀疑上了萧何,萧何看到杀了那几个异姓王后,他心里也有数,他为了逃脱怀疑,他做工作时,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开始享受起来,贪污受贿都来了。用这样的行为来解除刘邦的怀疑。可以说萧何是一个官场老手,懂得明哲保身的人。
从来都有伴君如伴虎之说,没能力不行,太有能力也不行,这就需要情商,保住自己的脑袋和饭碗了。可以说萧何为了不被刘邦怀疑,也是奇招百出。历朝历代太多有才能的人不得善终,原因就是不懂的怎么收敛自己,萧何为他们做出了榜样。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萧何韩信张良号称汉初三杰,刘邦靠着这三驾马车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楚汉相争中,刘邦这个汉王化身为刘三靠,即军事靠韩信,后勤靠萧何,谋略靠张良,正是这种人尽其材的安排,刘邦这个草根得以打败了高富帅项羽。
在楚汉相争中,萧何作为刘邦的后勤部长,为刘邦源源不断地提供从士兵到粮草,再到军械,各种各样的战略物资,史书上这样记载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可以说,萧何是刘邦成就伟业的幕后大英雄,这位萧丞相在军中和百姓中拥有很高的威信!
其实刘邦和他的后代刘秀完全不同,刘秀作为位面之子,他就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所以他自信无比,所以就有了云台28将,应该这么说,刘秀是英雄造时势,刘邦是时势造英雄,刘邦的所有的成就都是被动的,是在历史车轮滚滚推动下被动完成的,是历史的巨手,一步一步推动刘邦完成伟业。和刘秀相比,刘邦的能力非常的一般,他最强的本事就是知人善任,他是史上最强HR,人才管理大师,但是在其他的方面,业务能力很一般,打天下靠的是手下,这就造成了刘邦不自信,刘邦至始至终就是一个不自信的老男孩,唯恐自情那些才华横溢,本领出众的手下,把对付项羽的那一套拿出来对付自己,所以他对这些功臣们颇多猜忌,那些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功劳越大,所受的猜疑越多,距离死神也越近,作为刘邦的头号马仔,自然也是好几次险死还生。
公元前204年, 刘邦还在和宿敌项羽对峙,而作为他的后勤部长,萧何则坐镇关中,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兵员和粮草,刘邦在百忙之中,派遣了好几拨使者去关中慰问萧何,面对领导的关心,萧何自然喜不自胜,是事实上如果萧何再这么得意下去,他的脑袋能否保得住,就是个大大的问号。
正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萧何的身边,有一个叫鲍生的人,他看出了蹊跷。
他告诉萧何,此时刘邦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和项羽拼命,而萧何在关中,则显得相对安逸与安全,就在这样和别人拼命的时候,刘邦还不忘派使者来慰问你,这可不是单纯的对属下的爱护啊!刘邦这分明就是查勤式的慰问,这是对您深深地不信任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这才恍然大悟,忙说出了那句刘邦的口头禅,如之奈何?
鲍生说这事简单,只要把你家族中能够打仗的人全部派到汉王身边,有了这一大批人质,在汉王手上,他就不会疑心允在造反了。
萧何马上采纳了这个意见,结果很快,刘邦就仿佛忘记了萧何这个人一样,不再派人到关中慰问萧河。
萧何也就是躲过了这一劫。
最后战争胜利了,刘邦成功登上了皇位,但是此时他的不自信,这才彻底爆发了出来,没有了共同的敌人,那些功臣们会不会把才华运用到对付自己身上呢,这让刘邦寝食难安。刘邦把目标第一个定在了韩信身上。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淮阴侯韩信的人生的转折从萧何月夜追韩信开始,韩信传奇的人生也由萧何诓骗其入宫,划上了句号。
韩信死了,并没有让刘邦松一口气,他开始怀疑萧何,他对萧何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觉得此人很有可能和韩信勾搭,试图对自己不利。尽管心里非常的不情愿,刘邦仍然不得不走走过场对萧何进行封赏,毕竟他也是立了大功的。刘邦加封萧何5000户人家,还给了他500人的卫队守卫萧何的人身安全。这样的赏赐可让萧何心里爽了好一阵子,可是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看出了问题,刘邦这不是爱萧何,这样的待遇可是有问题的。虽然萧何出卖了韩信,但是他和韩信的关系仍然让刘邦感到怀疑,最终萧何退还了500人卫队,并把全部的财产拿出来捐给了刘邦,作为军费,萧何的举动彻底把自己和刘邦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这才让刘邦六不出了大姨父的微笑。
为了彻底能让皇帝安心,原本公正廉洁的萧何不得不自污,强买强卖土地,放高利贷,搞得名声一下子变得很臭,有人告状,都告到刘邦面前了,刘邦嘴上说着严肃处理,心里却乐开了花,兄弟还是原配的好,萧何还是最懂自己的人,他在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败坏自己的名声,降低自己的威望,从而展现出自己胸无大志的一面,这个老萧真给力。
所谓伴君如伴虎,信任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是最奢侈的赏赐,哪怕就是刘邦和萧何之间这样的好兄弟,如果威胁到皇帝,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能留,虎毒尚且不食子,看来从某种程度上皇帝发起狠来,比老虎还猛。
刘邦对萧何的感情与原来沛县集团其他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因为萧何对他有大恩,在他落迫之时,同时萧何对他最忠心,别人只派一二个人跟随刘邦,萧何是举宗跟随。换句话说如果刘邦失败,萧何家族就灭族了。
所以刘邦对萧何的待遇是最高的,其他人要行君臣之礼,萧何可以带剑,同时可以不用小步慢跑。这种待遇是独一无二的恩宠,后来曹操向汉献帝要到了这种权力。
俗话说可以同患难,但是很难同享受。
因为同患难的时候,位置和目标都一样,享乐的时候,身份不一样了,一个是皇帝,一个是臣子。原来是一起创业,现在等于是皇帝担心别人分走自己的产业。
这也就是为什么开国皇帝喜欢杀开国功臣的原因。
萧何对刘邦很忠心,治理秦地可谓是没有出一丝差错,刘邦对萧何的赏赐也达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了。
越来越多的与自己同一战壕的人背叛了自己,这使得刘邦对所有人都不信任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萧何的尽职就成了一种大灾难。
因为萧何越尽职,越立功,刘邦就要赏他,可是已经赏无可赏,那怎么办?
虽然萧何对刘邦忠心,但刘邦不这样想,因为没有赏了,萧何会不会不满呢?人心隔肚子。猜忌就是这样开始的。
召平劝他不要再要刘邦的赏赐,萧何照做了,刘邦很开心,但同样还是要猜忌他。
于是又有人给他出主意,你现在在关中这么得民心,这对皇帝是一种威胁,你应该自污,也就是故意去欺负百姓。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这样可以损掉你的威望,另一方面可以给刘邦一次施恩与萧何的机会,同时让刘邦感觉萧何是可控的。
萧何照做之后,刘邦马上抓他下狱,连问都不问。关在监狱中的萧何没有任何动作,最后在别人的劝说下,刘邦将萧何放出来。
最后萧何连带剑上殿的待遇都不敢要了,很低下才获得刘邦的放心。
历史上采用自污的人挺多的,比如秦国名将王翦,南宋的韩世忠等等。关于萧何自污的方式《从不犯错,低调敬业忠心却带来杀身灾祸,萧何破局方式值得深思》这篇文章讲的更详细。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