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有哪些史实不会被相信?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有哪些史实不会被相信?

2020-09-06 16:34阅读(101)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有哪些史实不会被相信?:宋代以前,中国人的贞操观念不是很强,妇女是否是二婚不会有人太在意,汉武帝的老妈王太后就是二婚嫁给汉景

1

宋代以前,中国人的贞操观念不是很强,妇女是否是二婚不会有人太在意,汉武帝的老妈王太后就是二婚嫁给汉景帝才生了武帝刘彻,汉武帝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就大张旗鼓的接回来,给了很高的地位和待遇。并不避讳隐藏。曹操更是对成熟女性情有独钟,夫人中就有二婚的,他的儿子曹丕的皇后甄氏也是二婚,原来是袁绍的儿媳妇。蔡文姬在匈奴十二年,还生了两个孩子,回来后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

唐代也是很开放的,看看这份唐代的离婚协议书就能窥得一二;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为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即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峨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唐代尚书左丞严挺之,与妻子离婚后,他的妻子就改嫁给了一个姓王的刺史,刺史属于地方一把手,娶什么样的娶不到,却娶了一个二婚女子。

即便是到了宋代,妇女再嫁也很平常,而且允许女性主动提出离婚,但手续上还是需要男性写下休书,不过女性还是能够分的家产的,这在一些宋代的笔记杂记里都能看到,妇女地位真正低下到令人发指是在程朱理学泛滥之后,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尤甚。

所以说,一般认识中中国女性被压迫了两千年是不够准确的,宋代以前,女性地位也很低,但绝对不是我们理解中像清代那样残酷到没有人性。

2

一, 1407年朱棣在旧港(今天印尼巴邻旁)设立“旧港宣慰司”,宣慰司是一种偏向于军事的地方行政机构。明朝历史上有过十一个“宣慰司”,其中有些在内地湖广四川,有些则在缅甸和西藏,虽然都是宣慰司,但其中有些明朝并未派遣官员和驻军,典型的就像西藏。


而旧港宣慰司,明朝是有修筑城池,很可能留了军队驻防,也有任命当地官员的。




二,都说郑和下西洋时没有侵略它国?要看你相信什么了。

我国史书说因为锡兰(斯里兰卡)国王贪图郑和船队的财宝,于是在发动被郑和察觉,郑和杀出一条血路来,还抓了国王送回南京受审。


但实际上现代的历史研究者发现了 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初十日明成祖致西藏哈立麻喇嘛的信,信里说:

因为锡兰国王的宗教政策让明朝不满,于是命令郑和前往劝其敬崇佛教,远离外道。然后对方国王大怒于是打算谋害郑和。郑和发现后派人从小道联系上了舰队上的军队,用三千军力从小道攻下了王城,抓着国王全家,突围上了船,顺便还把对方国宝佛牙抢来了。

另外还有件有意思的事:史书上明明说佛牙被我们抢回来了,但现在斯里兰卡旅游热点还是要旅游者去他们那里看佛牙。。。到底哪个是真的我也不知道。




三,其实郑和是佛教徒。

1947年发现的一本明代佛经后的题记里写:大明国奉佛信官内官太监郑和,法名速南吒释,即福吉祥”


永乐元年(1403)癸未秋人月二十又三日姚广孝题记的《佛说摩利支天经》,曰:“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施财命工部刊印流通,其所得胜辗,非言可尽矣。一日怀香过余请题,故告以此”。


2002年在对平湖报本塔进行维修,在拆卸塔刹时,发现里面竟然藏着一个木匣。木匣中装的是用金粉写就的40米长的《妙法莲华经》。而在经卷末尾竟赫然写着:“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发心铸造镀金舍利宝塔一座……”时间是“宣德七年九月初三日”。


从上面三条证据来看,郑和是佛教徒。

3

嗯。这个问题太有趣味了。我先说一个绝对多数人误解的一个事实:秦始皇嬴政和汉高祖刘邦是同时代人。从中国朝代发展顺序看,秦始皇嬴政建立大一统的秦朝,之后刘邦推翻秦朝统治,建立汉朝。我想,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样的朝代顺序,因此,大家脑海里就天然的认为秦始皇和刘邦是两代人。其实不然,秦始皇嬴政和刘邦是真正的同时代人。

以下是这两个人的生卒年,我们来看一看:

秦始皇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卒于公元前210年。享年50岁。
汉高祖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卒于公元前195年。享年62岁。

从以上两人的生卒年时间信息,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其实只比刘邦大三岁,两人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同生存了47年。也就说在秦始皇平定天下的时候,几乎与其同龄的刘邦也在世上活动着,这才有了刘邦看到秦始皇出游时前呼后应、万众瞩目的景象,发出“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叹!

至于大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呢?我想可能是跟接受的教育和所看的书籍有关,长久以来,秦始皇平定宇内,扫荡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之后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暴政,建立汉朝,裂土封王,成就一代霸业,这样的历史知识在大家脑海里已是根深蒂固,的确,从历史事件上分析,这完全是两个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历史人物,但从自然年龄上看,两人是名副其实的同代人,甚至是只差3岁的同龄人。

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历史时,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不然就很可能陷入“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的错误中去。

4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围住曹汝霖章宗祥等,因为在巴黎和会上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他们被骂为卖国贼,其中一个北大学生梅思平义愤填膺,一把火烧了照家楼。二十多年后,卖国贼曹汝霖拒绝参加日本的华北伪政府,痛叱日寇,为抗日捐助医疗器械。爱国学生梅思平投靠日寇,甘当汉奸,日本投降后被国民政府枪决。



在南宋,丞相秦桧极力调解皇帝赵构和岳飞的关系,但岳飞干涉皇家继承人废立之事,犯了大忌,还是被杀了,而且秦会还得替皇上顶雷。



成吉思汗是征服者,还差点把汉人杀净,多亏一个叫业律楚才的人拦着了,现在却有很多人沾沾自喜,以为我们的祖先一直打到欧洲。

5

如果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话,有三对同时代的人常常会被误解为同时代的人。

第一个。刘邦跟秦始皇是同时代的。

秦始皇是秦朝皇帝,他死了之后,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在其中后来居上,建立了汉朝。一般印象里,刘邦跟秦始皇是开创两个时代的人,一个是第一个皇帝,一个是第一个平民皇帝。他们应该相差很大,但其实他们俩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成长在同一片天空下。

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两者不过相差三岁。只是秦始皇因为投胎好,所以事业起步早。而刘邦则是苦哈哈一枚,他直到四十七岁才跑出来搞革命。

秦始皇在咸阳一扫六合时,刘邦只不过是一个乡间的小混混,后来当了一个小亭长,曾经带着一批农民工给秦始皇修宫殿,路上碰到秦始皇出巡,一时被这个大他三岁的男人给折服了,说出了“大丈夫当如是也!”可见,两人还是有交集的。

另外,刘邦还差点投到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的门下。这两人就差得更远了,一个代表着战国,一个代表着汉朝,中间隔着秦朝,但他们也几乎是有交集的。

第二对是牛顿和顺治皇帝。

牛顿出生于1643年,在1666年,他二十二岁时,为了躲避伦敦大瘟疫,跑到乡下去住,这一年,他发明了微积分、对光进行了分解以及被苹果砸中了头。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唯二的奇迹,打下了力气、光学、数学的基础。成为近代科学的基石。

而顺治出生于1638年,他只比牛顿大五岁。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中国还处在追鹿中原的老套权力游戏。而西方的科学已经开了天窗。

另外,还有一对人,如果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话,也想不到他们是同时代的人。这就是乾隆跟华盛顿。

乾隆死于1799年,华盛顿也是同年去世的,只是乾隆比华盛顿早出生二十年。这两个人,一个是中原帝国发展到极致之后的最后一位盛世皇帝。中国还处在皇权的统治下。中国最热闹的事情,还是被窝里的宫斗那些事。

而华盛顿已经带领美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了。

按照那句老话来说,清朝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过下去,乾隆时期,中国还不失为一个大帝国。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步。甚至在清朝人自己看来,他们还是世界一哥。但从乾隆去世之后,清朝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不如,最终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中华民族只好再次努力,力图民族复兴。

而华盛顿去世后,美国人的日子却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国土面积增大了,经济实力变强了,军事力量一天天雄厚,最主要是利益分配的机制理顺了,大家在机制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最终在二战时,美国跟英国实现了世界一哥的宝座交接。

6

(1)清朝也与也与外国签订过不平等条约,并且还有租界。

日本明治维新后,派兵侵占琉球。李鸿章套用近代不平等条约模式,与朝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在朝鲜仁川、元山、釜山划定中国租界,打算用近代国际关系条约模式来保住朝鲜,可惜最后甲午海战败给日本,丢掉朝鲜。

红色区域就是仁川的清租界范围。紧邻日本租界。

值得一提的是,仁川清租界就是现在的仁川唐人街。




(2)清朝差一点就吞并了朝鲜,成为中国一个省。

清朝与朝鲜签订通商章程后,张謇向朝廷上书建议仿照新疆和台湾,将朝鲜直辖建省,结果惹得李鸿章怒斥多事。

后来在大院君与闵妃争权事件中,袁世凯虎口夺牙擒下大院君,并把朝鲜王的爹关在河北保定三年,大院君向朝廷上书,建议中国仿照元朝故事,将朝鲜直辖建省,可惜没有被采纳,中国丢掉了保住朝鲜的最后机会。

朝鲜当年的地位不高,虽然朝鲜国王名义上与北洋大臣平级,受北洋大臣李鸿章节制。而事实上,区区三品武官的袁世凯都睡了朝鲜王的老婆,在朝鲜作威作福,成为朝鲜的太上皇。

当时连新疆这种民族、宗教信仰差异这么大的地方,中央政府都可以说设省就设省,撤掉区区朝鲜,并非不可能。这次决策失误,包括后来甲午战争中对日本的失误,很大一部分责任要怪在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头上。

李鸿章左支右绌,想出学习近代国际关系法,利用不平等条约的办法套住朝鲜,可惜最终还是失败。

(3)西班牙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亡数还要高。

我们的历史课本,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分为三部分:一战、战后经济大萧条、二战。很多人以为一战结束后,世界就和平了。其实并非如此。

根据权威统计,一战期间大约有六千多万人参战,一千多万人丧生,两千多万人受伤。平民丧生六百多万人。这个伤亡数字,还比不过西班牙大流感。

西班牙流感,造成了十亿人感染,近四千万人死亡。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一战期间大流感就已经肆虐欧洲。战争结束后,流感又肆虐了近两年时间。

其症状除了高烧、头痛之外,还有脸色发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发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以肺炎最多。此事导致欧美所有大城市颁布法令,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场所。电影院、舞厅、运动场所等都被关闭长达超过一年,经济一片萧条。

不能理解的同学,可以参考2003年的“非典事件”。

7

东汉侠士董卓

东汉时期有一少年,仗剑走天涯,有许多人追随他,可是因为家里穷,没东西招待只好杀了家里唯一一头的老黄牛。后来这位少年立下军功,朝廷给他九千匹绢,他也全给了部下,这个人就是董卓。

古代剩女要罚款

古代各个朝代为了提高人口数量都提倡男女越早结婚越好,如果有女性过了年龄还不嫁人就会被罚款。汉朝孝惠皇帝就颁布命令谁家要有女儿十五岁以上到三十岁还没嫁人的时候,罚款600钱。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女子十四岁嫁人,到了十四岁还不嫁人的话也要罚款。

魏晋的帅都比较“伪”

魏晋时期,男人的帅要长得像美女才是真正的帅,阴性美才是美男子。要是放到现在那些士子大概都会涂口红,喷香水,照镜子,掐兰花指,到了不化妆就不见人的地步。当时比较有名的帅哥有何晏,曹植,王羲之,潘安等。

齐白石一生画画。

齐白石大师自27岁学画画以来,就没有停过笔。据记载,他的一生只间断过三次,第一次是因为他生病,七天七夜昏迷,第二次是他64岁的时候母亲辞世,由于悲伤过度,几天不能画画。第三次是95岁高龄时候因为生病不能握笔画画。

维护主权的北洋政府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海外用兵,保护侨胞利益的是“黑暗,动乱,腐败”的北洋政府,当时北洋政府顶住了各方压力甚至包括日本的武力威胁。1919年,皖系军阀徐树铮领军武力收复外蒙古,保证了国家领土完整。

怎么样?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如果以前不了解都不敢相信,历史就是这么有趣,不去了解永远也不能发现这些事情。我是头条作者一树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点个赞关注一下,谢谢各位啦。

8

一、宋襄之仁是对的。

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在与楚国的泓之战中,由于坚持自己的战术而失败,从此,人们便将宋襄公的这种战术思想称为“宋襄之仁”。意思指对敌人讲仁慈的可笑行为。

从现在的军事眼光来看,宋襄公这样的战斗思维是非常愚蠢的,但是实际上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就是这样的,春秋早期,诸侯国之间相互战斗,属于周王朝内部争斗,其战斗方式,都是根据周礼来进行实施。

战争前期准备

需要先下战书,需要约定时间地点,并且战书的用词谦虚恭敬,以显示对对方诸侯王的尊敬。双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要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一定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同时战争不允许平民和奴隶上战场,奴隶主要是负责后勤工作。担任作战任务是士,诸侯王是最高军事领袖,最低一等的是成年的贵族男子,被称之为“战士”;战争必须在两国交界处进行,约好地点在边疆,即野外,因此称为“疆场”和“野战”,战斗方式为两军正面对抗,不允许出现偷袭,包围这种战术。

战争开始阶段

交战双方两军出动的战车数量必须均等,即敌军出动10辆战车,我方也出动10辆战车。作战时双方战车捉对厮杀,也就是我驾驶的战车只与对面的那辆敌军战车作战,不和其他敌军战车交锋;如果对方的战车没有摆好,我方不得击鼓进军。必须双方战车都排列好了,双发才会打招呼“你摆好了没有?”“好啦……”“我开始打啦~”“好~~~”然后才能开始互相冲击;双方战车交错一瞬间,车上战士用戈互相敲击。交错之后,第一个回合结束。双方战车掉头回来,再交错,战士再用戈敲击,这是第二个回合……以此类推……通常几个回合以后战斗就会结束,因为这种来回掉头会让战车轮子或者其他部件坏掉……,一方战败之后可以逃跑,如果此时一方战败逃跑时,战车部件损坏了,战胜方还需要下车帮忙修理,直到败者逃出50步以外,即可停止追击;如果敌军战士在战斗中受伤,不能杀戮伤者,应停止战斗,让伤员回营疗伤。而我方战士则就地观战,不得参与其他“配对”战斗当中。

战争结束阶段

战争失败的一方可以逃跑,但是战胜一方只能追击50步,不能超过,不然就会因为失礼,反而需要向对方赔偿礼物。

一方军事将领取胜,冲破敌阵之后,不能伤害对方诸侯王,要向对方诸侯王行礼致敬,对方诸侯王需要回礼,并将自己身上佩戴的玉佩掷与胜方将领,以示自己战败被俘,然后两军罢战,举办宴会并商讨赔偿的问题。

所以宋襄公在和楚王进行战斗时,完全是依据周礼进行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属于是遵守周礼的模范行为。至于后来战败了,主要也是因为楚王没有依据周礼同宋襄公作战,这样的战斗在当时,就算楚王胜利了,也会被各诸侯国鄙视的。

二、五十步可以笑百步

这个典故也是出自春秋时期,“《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么资格笑话人家呢?

但这句话放在春秋时代,50步是可以笑话100步的,周礼中规定,两军交战,若败者逃跑,胜者只能追击50步,如果超过即为失礼,需要向战败一方赔偿,因此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交战,就算是战败了,也只需要跑50步就可以了,敌军不会再追,所以那些跑出去100步的人更显得胆小,理应受到跑50步的士兵的嘲笑。

三、隋朝远比唐朝强大

隋朝(581-618),是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其国力强盛远胜于唐朝,中国很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都是在隋朝改革建立的。

1、政治上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

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虽然后世王朝有所增减,但是其基本的体制并没有改变,这个政治制度一直被沿用到清朝灭亡。

2、文化上正式推行科举制度。

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门阀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

制定《开皇律》 以北齐《河清律》为底本、参考北周和南朝梁的律典,简化律文,博取南北法律优点而成。史称:“刑网简要,疏而不失”,规定对十恶者要严惩不贷。《开皇律》分十二卷,500条,刑罚分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种二十等。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是唐代及其以后各代法典的基础。

3、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

隋立国后,隋文帝便派兵攻打突厥,后来更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彼此交战,隋则得以消除北顾之忧。

4、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

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开皇初有户三百六十余万,平陈得五十万,后增至八百七十万(唐朝最强盛的“开元之治”时期,全国有户820 万,是唐朝的最高值)。

5、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臣服的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

6、基础设施建设,隋朝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治,兴建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

隋炀帝推动隋唐大运河的建造。大运河带来许多好处:将中国重要水系连接起来,形成运输网络;带动沿岸城市的发展,兴起许多商业城市,其中江都(今扬州)更成为隋朝的经济重心;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民族融合,有人认为这使得中华文明成为有机体的整体文明。

可以说,隋朝的灭亡并不是暴隋无道,而是隋杨在清除威胁皇权的关陇门阀和山东门阀时,遭到门阀贵族的抵制,在和中国的门阀贵族的对抗中失败,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这也是因为隋炀帝最后逃到江都仍然被杀的主要原因。而建立李唐王朝的君臣们,也基本上都是隋朝大门阀、大贵族,可以说李唐与隋朝的关系是继承关系,而并不是颠覆的关系。

9

世界历史,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从1840年至今的现代革命历史,对于没有懂得历史发展知识的来说,有那些历史事实不会给于相信。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六层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報告,此報告文中最后一《学习》著作中教导大家:

\"…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動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历史。\"

从上世纪伟大领袖毛主席38年在抗日圣地延安这篇報告,至今2018年历史以走过了80周年,我从小时学习阅读毛主席的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已头脑,在学习工作中指导我不断前进,克服解决许许多多困难和技术上难题。

伟大的马克恩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十三亿祖国儿女,必须努力学习,做一个历史辯证唯物主义者。

″谁忘记了过去,就意为着背判。\"

10

历史上有许多人物常常被我们误解,那么我就来说几个常会引起我们误解的人和事吧。

1、皇帝学驴叫

曹操的儿子曹丕是魏国开国皇帝,他给大家的印象是多猜忌、心眼小、还爱残杀兄弟。可是,曹丕也有可爱的一面。

他很喜欢“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桀。当王桀去世的消息传来时,身为皇帝的曹丕大为悲伤,于是亲自前往参加吊唁。

来到灵堂的曹丕跟身边的大臣说:“王桀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每人可各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

就这样,一千八百年前,在王桀的灵堂上,驴叫声起此彼伏,你能想象一个皇帝学驴叫的场景吗?这就是魏晋特有的洒脱心性。

2、傻子皇帝其实不傻

西晋著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就是那个在饥荒之年,听说许多百姓被饿死了,张口就问:“都饿死了?不会吧!老百姓为什么不喝肉粥呢?”的白痴皇帝。

许多学者一直说他是白痴,是智障,其实事实上并不是,在“八王之乱”中,晋惠帝身边人都跑了,只剩下嵇绍还在拼死保护他,晋惠帝在身中三箭的情况下,还在冲攻击他们的士兵大声喊:“嵇绍是我的大臣,他是竹林七贤嵇康先生之子,请你们不要伤害他!”

他不傻,他只是比较愚钝,可是他却比许多皇帝都有情有义。

3、“拗相公”王安石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王安石变法”被许多人所熟知,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王安石变法”几乎让整个大宋朝为之颠覆。原因是王安石太过执拗且自大。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最后一次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实验,因为太过理想,并不符合大宋国情,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王安石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几乎朝廷五分之四的大臣都持反对或是保留态度。

这时候王安石刚愎自用的本性尽显,他利用自己强大的后盾——宋神宗,将所有提反对意见的大臣,贴上“奸佞”的标签并排挤出朝堂,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范仲淹。

他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坚定的认为新法一定成功,可是在几年后新法却让百姓流离失所,让本就空虚的国库更加空虚。

事实上,在王安石未没有进京为官之前,大臣吴珪就曾经警告过皇帝说:“若使王安石得权,必致天下大乱。”可惜皇帝没听,终引祸患。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