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历史上说山东人最讲义气,也很骨气,有哪些案例吗?

历史上说山东人最讲义气,也很骨气,有哪些案例吗?

2020-09-05 17:01阅读(107)

历史上说山东人最讲义气,也很骨气,有哪些案例吗?:四川人秀气,陕西人大气,江苏人有才气,山东人讲义气。义字当头,性格豪爽是山东人特有的气质。网上流传着

1

四川人秀气,陕西人大气,江苏人有才气,山东人讲义气。义字当头,性格豪爽是山东人特有的气质。

网上流传着这么个段子:有架飞机承载了全国各省的乘客,起飞后才发现超载一人。为了安全,必须选一位乘客人跳下去。跳伞是个危险的活,说起来容易,要真站在飞机门口,打开舱门很多人可能就怂了。大家都很害怕。其他人都在找理由推辞。山东人一言不发,背上降落伞,拉开舱门,就要往下跳。这时候,又走过来一个山东人,背被伞包,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兄弟,仗义!哥陪你!”说完,俩人一块跳下去了。其他人脸都白了。原来陪老乡一起跳下去的山东人是正是驾驶员。

这就是山东人,讷于言善于行,就喜欢闷头干大事。山东,是孔孟之乡。山东人是中国受孔孟思想文化影响最深的群体,自古最看重的就是忠义二字。

山东人讲义气,在四大名著的《水浒传》里体现的最淋漓尽致。先看宋江,文不如吴用,武不及卢俊义,但有一样,他总是乐善好施,专解人急。李逵,武松都受过他的接济,就因为讲义气获得了“及时雨”的江湖名声,也凭讲这个“义”字,在晁盖死后,坐上了梁山的头把交椅。

不过最能体现梁山好汉讲义气的还是要数鲁智深。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回里,鲁智深是在喝酒的时候听小曲结识了金家父女,然后听他们哭诉了自己的遭遇。他听完后:先是把郑屠大骂一顿,然后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并最终三拳就打死了郑屠。

按说,鲁智深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他与镇关西也没有过节,一般人也就听听算事,谁愿意多管闲事,找麻烦。况且,镇关西那也是一霸,不好惹。最多施舍点银两帮衬一下。可咱山东人不一样。不但要帮,还要帮到底,打死郑屠,救下金氏妇女后,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他们,还专门“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才起身离去。

山东人的这种讲义气,有骨气的个性与游民文化的发展有关。作为山东人,从小就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里面种进骨子里,重义气才能广交朋友。

2

历史上山东人最讲义气、有骨气,这是公认的事实。

自春秋战国开始,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历代都有讲义气有骨气的名人。

远的咱们就不说了,今天单说说大家十分熟悉的沂蒙山区。提到沂蒙山区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原因当然是那里是革命的老区。

在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山的壮年男子投入了战争,或是参军,或是加入了支前队。女子们也没有闲着,她们不但种地打粮,还要做饭织布,维持生产支援前方。

沂蒙红嫂王换于为了救治伤员,像母亲一样献出了自己的乳汁。在孟良崮战役中,为了节约时间,女子天姐妹支前队,像男子一样跳到冷水里架浮桥。

淮海战役中,支前队随着部队转战千余里,离开家几个月。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曾有个刻着记号的扁担,它的主人不识字,每天晚上休息时就在扁担上刻上一道印痕,几十道印痕见证了他走过的地方。

陈毅元帅后来评价淮海战役时,曾感慨淮海战役是山东人民用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郯城县的地质结构很独特,地下有钻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郯城的一位女同志在地里劳动时,她捡到了一块大钻石。然后毫不犹豫地献给了国家。

近现代,山东人的这些事迹可谓是家喻户晓,尤其是沂蒙精神让我们至今仍然感动。山东人是最讲义气,也有骨气的。

3

都是小说里编出来的,真实的好像没有。

4

山东人的节气傲骨曾让【汉高祖刘邦】感动到落泪,秦朝末年,田儋在山东建立了齐国反抗秦朝,他手下有500山东义士,山东人在楚汉时期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西楚霸王项羽是楚汉时期最辉煌的人物,他也是“天下共仇”,山东就曾遭到他的荼毒。

秦末起义刚刚爆发的时候,齐国(大致就是现代山东省)的王室后裔田儋,是狄县人,他在狄县掀起了起义,很快就占据了山东,建立齐国。在当时,反抗秦朝的诸侯建立起来的国家也只有陈胜的“张楚”、武臣的赵国、熊心的楚国、魏咎的魏国、韩广的燕国,和田儋的齐国。


初战告败

秦将章邯进攻魏国,魏国不敌,魏咎向齐国请求援助。田儋义不容辞,立刻带领齐军前往救援。可惜章邯老谋深算,他半夜袭击魏、齐联军,在临济这个地方大破联军,魏咎和田儋都战死了。

齐国人听说田儋战死,就拥立了战国末期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王建的弟弟田角做齐王。

当时田儋的弟弟田荣率领残兵败将逃亡东阿,又遭到章邯军队的威胁,楚将项梁率领楚军前往救援,在东阿大败章邯。

田荣立刻率领军队返回齐国,驱逐了田角,立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

田角就逃到楚国,受到了楚怀王熊心和项梁的庇护,田荣要求楚国交出田角,楚国不肯,齐、楚两国的梁子就这样结下了。


东阿之战告捷后,项梁邀请齐军与与自己一同追击章邯,田荣因为楚国庇护田角的缘故,坚决不肯出击,除非楚国交出田角。两方互不相让,关系彻底破裂。

没过多久,章邯得到了朝廷的援军,实力大增,又用了半夜偷袭之计,大破楚军,楚将项梁战死。

项梁是项羽的叔叔,齐、楚两国自此以后结下了仇怨。

齐楚之争

项羽后来在巨鹿之战和其后续的战斗中彻底击败了章邯,他进入咸阳后,将天下分封给十八路诸侯。

由于齐楚两国的仇怨,田荣并没有派兵帮助项羽的联军入关,项羽也用这个借口,没有封他做诸侯,而且他还把齐国拆分成三分,齐王田市被改封为小小的济北王。


项羽的分封指令到了齐国后,田市马上就要带着人去济北国就职,田荣十分恼怒,觉得这个侄子太过软弱,坚决不允许他去。田市怕项羽,就偷偷溜走了,田荣得知后就派人去杀死田市,赶走了项羽立的王,自己独占齐国成为齐王。

项羽就带兵进攻齐国,大败齐军,齐国人杀死田荣投降。项羽战胜后,在齐国烧杀抢掠,他的军队所过之处寸草不生,齐国人又聚集起来背叛了项羽。

田荣的弟弟田横,又立田荣之子田广做齐王,他聚集了田荣的溃兵,在城阳反攻项羽,项羽的主力就被牵制在了齐国。

刘邦此时已经占据了秦国,正率领56万诸侯联军进攻楚国,没多久,楚国的国都彭城都被刘邦占领。项羽不得不放弃了对齐国的包围,亲自率军回援,齐国从此再楚汉战争中处于。


齐国的结局

大概过了几年,楚汉一直打得不可开交,而齐国一直偏安一隅,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

刘邦派韩信攻打其他国家,韩信的军队已经先后攻占了魏国、代国、赵国,还降伏了燕国。刘邦又派韩信进攻齐国,同时派郦生劝齐国归降大汉。

田广、田横都在郦生的劝说下同意归降大汉,并解除了与汉国边境的军事防备。韩信嫉妒郦生的功劳,以刘邦没有下令自己撤军为由,攻打没有防备的齐国,齐王以为郦生出卖自己,将他杀死。

后来齐军被韩信击败,田广战死,田横又自立为齐王,带着手下的500义士躲进了海中小岛。

刘邦统一天下过后,认为:田儋、田荣、田横三兄弟能接连成为齐王,说明他们贤能且能得到齐人拥护,让田横一直躲在海边小岛不去管他,对自己始终是一个威胁。

于是写了一封信交给田横:“现在来归降的话,我就封你做王,封你的手下做诸侯。你若不归降,我立刻派军队攻击你。”


田横没有办法,只好跟着使者赶往长安觐见刘邦。刘邦也令郦生的弟弟不得找田横报仇,走到距长安100里的地方后,田横对使者说:“郦生是被我杀死的,我听说他的弟弟是大汉的诸侯,现在陛下令其不得向我寻仇,这是顾及了我的感受。我杀了他的哥哥,现在还要与他在一个朝廷里做官,我不忍心这样做。而且当年我与皇帝同样是一方诸侯,现在竟然要向他俯首称臣,我内心也感到羞耻。皇帝令来长安,不过是想看看我的面容罢了,这里离长安只有一百里,从这里把我的头颅送过去,应该能保持面容的完整。”于是自刎而死,令使者割下他的头颅献给刘邦。

刘邦极为震惊,很佩服田横的壮气,用王者的礼节给他下葬,流着泪为他说悼词,立刻要跟他来的两个人做大官。

没想到这两人说:“我们之所以不随着主公一同死,就是为了完成护送头颅的任务。”于是跑去田荣的墓地自刎而死了。


刘邦当即认为田荣的手下都是贤人,想拉他们到自己手下做官,就写信给这些人,让他们来长安。

没想到岛上的500人听说田荣死去后,集体在岛上自刎而死,无一生还。

刘邦这才知道田家三兄弟是多么能得人心,才知道齐国人多么高节傲骨。

5

1.山东人自小深受孔盂之乡的思想教育,养成了为人忠厚诚实,坚守信用,情义重如泰山,有周孔遗风的继承。

资料:“周孔遗风”,就是“知礼逊,习俗节俭,人多读书,士风彬彬,贤良宏博”的灵魂主体;所谓“孔颜人格”,就是本分自守、忠实厚道、豪爽豁达、勤俭朴实、吃苦耐劳、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人格形象。

秦汉时期的拓土开疆的将领蒙恬蒙毅家族到汉朝吴起一句(引用:犯我强汉天威者虽远必诛!更能体现山东人的豪情壮志与家国情怀。)这个例子说明山东人的豪爽和志高节气,为盟友仗义侠骨豪情,倾心倾力的忠诚实干,山东的本分突出表现讲义气和骨气上为国家出力,为盟友合作表现出山东桀傲不逊的义气骨气,不服输的山东人有有着匠人的本领。

2.山东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山东人的脾气倔强刚烈在抗战中勇猛顽强。

资料:山东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比较多的省份。著名的农民起义有:隋末的,唐代的,宋代的等。那些起义军的领袖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带有齐鲁文化的印记。

山东人的齐鲁文化是:忠孝节义,长幼有序,重义轻利,重视教育这也孔子之乡的原因。抗击倭寇的著名将领戚继光,(引用: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在戚继光少时,东南沿海倭寇为患,他刻苦学文习武,誓平倭贼,。,时人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古时代的山东人作战的信条是立功讲做事,立德讲做人,立言讲学问。

资料: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可以做到名垂青史,流芳百世。这种理念,对启动人们的进取精神,很有作用。

以上说明历史上山东的讲义气和骨气,的例子,山东的齐鲁文化精神及孔子家乡的山东人,发扬光大至深至朴的山东人从古到今是标杆~。

6

这里的义气二字改为忠义似乎更为贴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齐鲁大地,有着独特的人文气息。

自古至今,忠义和骨气就在齐鲁大地上提倡和践行。

义的思想基础:

孔子提倡:仁、义、礼。

孟子加了一个字,提倡:仁、义、礼、智。

董仲舒再加一个字,提倡:仁、义、礼、智、信。

这就是儒家崇尚的做人标准,也是评价一个人品格的标准,义排在前面。

比如:一个人被评价为不仁不义之辈,那他基本上就被钉上耻辱柱了。

再来说有关骨气的思想基础。

1.《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男子汉要有志气!

2.《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矢志不渝,杀身成仁,生死看淡!

3.《论语》: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信念坚定,绝不妥协!

4.《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就是大丈夫!

5.《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志向就是这么高尚!

孔子是山东曲阜人,孟子是山东邹城人,他们的思想、言论,对山东人的影响巨大。

山东人对忠义和骨气的践行。

山东人在历史上名相如云,有伊尹、姜子牙、田单、孟尝君、管仲、诸葛亮、王导、王猛、房玄龄、刘墉等等,像诸葛亮,感恩于刘备三顾茅庐之情,在刘备逝世后,竭力辅助幼主,无丝毫取代之念,这种忠义为先的人物,君主怎么会不欣赏?

田横岛五百义士,令人扼腕,更是被传为佳话。

山东人怎么样,和山东人打过交道的朋友自然会做出评价。

据说许世友选择警卫员,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候选人必须是山东人。因为他在山东工作的时间相当长,山东人的忠义、憨厚、本分、勤快等,是他特别喜欢的。

其实,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不仅仅是山东,忠义、骨气早已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

关羽是山西人,挂印封金,义薄云天。

李白是甘肃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陶渊明是江西人,不为五斗米折腰。

文天祥是江西人,留取丹心照汗青。

朱自清是江苏人,饿死不吃救济粮。

闻一多是湖北人,面对敌人的枪口拍案而起。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做有情、有义、有节、有骨气的中国人,善莫大焉!

7

历史上说山东人最讲义气,也很骨气,有哪些案例吗?

先不提历史,先讲讲一些杜撰的小说,毕竟小说中的人物要比历史人物更加广为流传,而且深入人心。

少时曾经看过本书,是金庸老先生的《书剑恩仇录》,这本书也是金老先生笔下唯一一本多主角群戏的书。在其中有个章节讲的是金笛秀才余鱼同一时被情所迷意图非礼鸳鸯刀骆冰,结果被问了红花会切口。原文摘抄如下:“余鱼同道:“四嫂,你听我说……”骆冰怒道:“谁是你四嫂?咱们红花会四大戒条是甚么?你说。”余鱼同低下了头,不敢作声。骆冰平时虽然语笑嫣然,可是循规蹈矩,哪容得他如此轻薄,高声喝问:“红花老祖姓甚么?”余鱼同只得答道:“红花老祖本姓朱,为救苍生下凡来。”骆冰又问:“众兄弟敬的是甚么?”余鱼同道:“一敬桃园结义刘关张,二敬瓦岗寨上众儿郎,三敬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

有人问了,你胡说八道这么多,跟山东人有没有关系呀!答案肯定是有的,虽然我也有凑字数的嫌疑,但始终不敢无的放矢。提起这个小桥段,纯属因为深入民心的三个义气象征里面有两个跟山东有关。又有人问了,瓦岗寨是在河南安阳,离着山东不老近的,而且有那么句老话“宁学桃园三结义,莫学瓦岗一炉香”,要说刘关张三个人是谁都服,瓦岗寨还是算了吧。那么就再引申讲一下,瓦岗寨不算开头的翟让,也不算后面的李密,其实中坚力量一直没变,都是贾家楼三十六友。

说起这三十六友,也不是铁板一块,由于各种原因,当中也分成无数个小集体。比如说单雄信是绿林总辖,那他就跟一些绿林道上朋友亲;而程咬金跟尤俊达始终一起做买卖,那么他们的交情必定要深过跟单雄信;再说张公瑾,史大奈这些人本身就是北平王帐下的将官,那么他们肯定是唯罗成马首是瞻。不过,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三十六友来自天南海北,之所以能聚在一起就是应为其中一个人。那么好了,真正的说法就来了,这个人姓秦名琼,字叔宝,乃山东历城县人,做捕快为生,小说里成他为“交友似孟尝,孝母赛专诸”。先不说后面,就提前那五个字,就有无数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为朋友染面涂须诈登州,贾家楼结拜火烧金批箭,三挡靠山王,九战魏文通(这个故事大体是说程咬金劫皇纲,秦琼查案,发现犯案的原来是发小,然后冒名替死,从而引出的故事),后世还有个流传个成语专门说秦琼义气,就是两肋插刀(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面前出现岔道,一条路去汝南庄,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跟老娘还有妻儿其乐融融,另一条却是一步步走向不归路,最终秦二爷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就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日久天长,以讹传讹“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这句话传来传去就变成了“秦叔宝为朋友两肋插刀”了。)

秦琼秦二爷是不是当得起“义气”这两个字?

再说一个,同样是贾家楼三十六友里面的,此人名叫单雄信,山东菏泽人,秦王李世民爱惜其才三抓三放,最后单雄信还是立誓此生绝不投唐,宁愿一死,单五爷算不算是有骨气?

至此二人,就当得起瓦岗寨忠义二字。

说完了瓦岗寨,再说水浒一百单八将。武松为施恩醉打蒋门神,施恩反过来为就武松散尽家财;十字坡张青,孙二娘夫妇认下武松这个小弟,宁愿自家亡命天涯也要搭救其姓名;鲁智深为了林冲可以暗中相随,野猪林救其性命,明知要林冲死的是高俅也心中未起丝毫犹豫,等等,等等。就不提这些好汉,只说如今争议性很大的宋江。宋江押司小吏,但江湖上名头广大,现在人是评价他奴颜婢膝,他一心只想做封建帝王的走狗,但在当时环境这种想法无可厚非。可是,无论宋江如何,他一声号令,上百弟兄是蜂拥追随,不能不说其“及时雨(呼保义)”这个绰号真不是白叫的。单说一点,他能义放晁天王,就不是平常人能做到。所以江湖上一听“我乃山东孝义黑三郎宋江”无论是谁都是纳头便拜,这个可比现在什么“虎躯一震,王八之气溢出,引得***拜倒”要威风得多,也真实得多。另有,梁山好汉被招安后第一仗打的是辽国。对于大宋来讲,辽国算是敌国,也算是侵略者了(现在有人评价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理由是岳飞阻碍民族融合,纯属可笑),那么什么对朝廷的不满都可以放一放,国仇家很最重要,难道这不是义气的体现,骨气的表象?

罗里吧嗦介绍几个小说中能应题的人物,也许有人会表示并不认同,说了,你说的都不是真实的,有本事来点真的说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了,致使儒家思想盛行神州大地数千年,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别的不说,像什么“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像什么“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像什么“士为知己者死”等等,至今仍在体现。

要知道齐鲁大地本是孔孟之道的发源地,其他地域都有可歌可泣之事,山东这片土地上岂能没有有骨气,有义气之人?

好吧,我说说,你听听。

这一说,就不说一个,咱们直接说四个,哦,不,是五个。

话说,棠邑大夫棠公的妻子东郭姜容貌美丽,棠公死后,东郭姜改嫁崔杼。后来,齐后庄公与东郭姜私通,经常到崔杼家,还把崔杼的帽子拿来赏赐给别人。崔杼由此怀恨齐后庄公。

前548年5月16日,齐后庄公在北城设宴招待莒国国君,崔杼推说有病没作陪。5月17日,齐后庄公前去问候崔杼的病情,趁机想与东郭姜幽会。东郭姜进入内室,和崔杼闭门不出。崔杼的部下手持兵器一拥而上袭击齐后庄公,齐后庄公登上高台请求免死,众人不答应;请求在太庙自杀,众人还是不答应。齐后庄公想跳墙逃走,有人用箭射中他大腿,掉在墙内,被杀。

前548年5月19日,崔杼拥立齐后庄公异母弟杵臼为国君,是为齐景公,崔杼自己出任右相,庆封担任左相。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国之君死了,怎么死,何时死,必须载入史册。崔杼这时权势滔天,他根本不怕有人当面说出他大逆不道之事,但作为古人好名,崔杼惧怕他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受万世唾骂,于是专门去找史学家太史伯,告诉他齐庄公不是他杀死的,是得病死的,史书上应这样写的。然而,太史伯根本不听,拿着他刻书的刀在竹简上认认真真地刻下“崔杼弑庄公”几个大字。刻下之后,太史伯还郑重地告诉崔杼:依照事实写史,这是史家的最基本要求,是天职,岂能儿戏?

崔杼见太史伯如此不识抬举,顿时大怒,命手下将太史伯杀死。太史伯这一辈共有兄弟四人,都是史官。崔杼让太史仲重写此史,没想到太史仲亦写“崔杼弑庄公”五字。崔杼更是暴怒,于是太史仲也落个尸首异处。崔杼实指望太史叔看见他两个哥哥的下场后能“幡然醒悟”,没想到太史仲拼得性命不要也要写出历史真相,于是一代诤臣言官也命归九泉。终于,到了四兄弟的老四太史季来写史了。看到了三个哥哥尸首后,这个最年轻的兄弟毅然决然的也写下“崔杼弑庄公”这个历史真相。

崔杼问:你难道不怕死吗?太史季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你做的这件事,迟早会被大家知道的,我即使不写,也掩盖不了你的罪责,反而成为千古笑柄”

这时崔杼泄气了,他有点害怕了,他碰到了这么一家不怕死的人,他有点胆怯了,不能不服气了,他看着太史季刻下他弑君的真相,也不再杀他了。

这事要是到这里就完结了,那么就会让人在唏嘘之余还会觉得缺少写什么。好,接着往下看。

太史季虽然逃得性命,但他并不高兴。当太史季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出大门时,迎面看见他的同僚南史氏捧着简,迈着悲壮的步伐走过来。太史季问:“你来做什么?”南史氏笑答:“我觉得你必死,所以我来了,史书中只能记载‘崔杼弑庄公’五个字,你要来不及写,那么我就用我的命来继续写!”

壮哉,太史兄弟!壮哉,南史氏!正因为有了这些有骨气之人,我们现在才能看到一段段真实的历史。

很多时候,骨气未必是义气的代名词。那么咱们再说说讲义气的事。

就是在桓公二十五年的这一天,突然从邢国来了使者,失魂落魄,灰头土脸,找到齐桓公就说,我们的母邦邢国,正在遭受北狄的攻击,很凶猛,前所未有,请你们赶紧救一救!

于是,齐桓公便征求大臣的意见。大臣的意见当然有不同,但是,管仲态度很明确,立场很坚定,管仲说了一番很重要的话,记载在《左传》中,他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三句话的意思是夷狄和我们文化不同,在当时就是所谓的异族,是豺狼。他们的愿望不能够满足,如果完全满足了他们的愿望,那我们就完了;贪图安逸,就像喝毒酒,饮鸩止渴,安逸是不可怀恋的。这里面这段话最要紧的就是“诸夏亲暱”,实际上这也是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思想纲领。齐桓公为什么要外抗夷狄,就是要保卫中原文明,这就是所谓民族大义。

齐桓公一听这个,马上就明白了,那好,我们就发兵赶紧救这个邢国!于是他迅速地组织起军队向邢国方向进发 。北狄一看,齐国的军队来了,他们明白,我打家劫舍偷鸡摸狗行,跟正规军硬抗不行,于是马上退兵。

事情结束后, 在那个割地赔款赔夫人赔女儿质儿子的时代,史书并没有记载齐人以此为要挟邢国的财物。

这件事就是所谓的“存邢”。

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北狄只是退走,但兵力没有任何损失。那么好了,北狄接下来又干了什么?答案是北狄看上了正在内政不和,国力衰退的卫国。

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冬,北狄聚两万骑兵向南进犯,直逼朝歌。卫懿公懿公亲自披挂带领将士北上迎战,发誓不战胜狄人,决不回朝歌城。但毕竟军心不齐,缺乏战斗力,到了荧泽(朝歌北)又中了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全军覆没,卫懿公被砍成肉泥。狄人攻占了朝歌城,石祁子等人护着公子申向东逃到漕邑,立公子申为卫戴公。

卫戴公不久即薨。此时,逃到齐国的公子毁归来,被立为卫君,是为卫文公。卫懿公之妹(许穆公的夫人,世称许穆夫人,为中国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其母为宣姜)从许国赶来援助,向诸侯大国奔走呼号,消息传到齐桓公耳朵里,遂派公子无亏率兵助卫击败狄人,便于前658年在楚丘(今滑县东)新建卫都,卫国得以复国。

这就是所谓的“救卫”。

存邢救卫,岂能说齐桓公是无义之人?

有人又说了,你说的都是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到底干了什么有谁知道?

那好,我再讲讲几个今人。

再说今人之前,我有必要重新强调一下,随着时代变迁,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义”这个字,“骨气”这个词已经有了不同解释,也许它们并不在只有一种答案。问曰:答案在何处?答: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

言归正传。清代有人名左宝贵,山东临沂市人,1894年7月,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向中国军队挑衅。左宝贵入驻平壤率部拼死抗敌,壮烈牺牲 。在战斗时翎顶辉煌身先士卒,有人劝其脱去翎顶,免为众矢之的,左宝贵说:我穿朝服,是想要士卒知道我身先士卒,这样他们就能前赴后继了,敌人注目我有什么好害怕的!\"

此为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血战沙场,壮烈殉国的第一人,被尊为甲午三英之一。

什么?这个是清王朝将领,还属于封建社会中的人物,不能算数!

那好,咱们在讲讲山东蓬莱人吴佩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20日,日本侵略者为了分裂中国而搞“华北五省自治”,请吴佩孚上台当傀儡,冀察政务委员会聘吴佩孚为高等顾问。他坚决拒绝。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2月4日,他因吃饺子被骨屑伤了牙龈,入日本医院治疗。受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指使,日本牙医将其杀害。

好个玉帅,一生戎马,功过两分说,然天生气节,不做亡国之人,足以青史留名。

什么?这个是军阀,“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家都是怨”。军阀,不属于正面人物。

那好,咱们再说说山东临清人张自忠。1940年5月1日,将军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7日拂晓,将军东渡襄河,率部北进。14日,双方发生遭遇战。15日,将军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激战到16日佛晓,将军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昼夜发动9次冲锋。将军所部伤亡人员急剧上升。5月16日将军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2时,将军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5月16日下午4时,将军所部全军覆没,将军战死。将军殉国时,年仅49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李敏慧,山东临清人,正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独身孤立岂能活?

气势壮山河,将军名千古。宁作战死鬼,不当亡国奴!好气节,击桌三叹之余,当再服三大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东总人口4000万,其中男子2000万,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最多不过1000万。然而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却有1100万人次支前,100万人当兵,22万人牺牲。 国共内战后期阶段,随着共产党军队往江南推进,山东有10万干部下江南,开辟和建设新的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震将军率领的二十万人的野战军,在新疆就地转为生产建设兵团。为了解决兵团老战士的婚姻问题,山东姑娘8000人应征入伍,义无返顾地奔赴新疆。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齐鲁尽有义有节之人。

这些还当不起闲话书评中的讲义气,有骨气?

雅贼文抄,聊发轻狂。

8

讲义气,有骨气,都是相对的,山东有很多讲义气有骨气的人,也有不讲义气,没骨气的人,别的地方也一样。

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案例。

我们都知道,满清入关,平定江南,就开始搞\"削发令\",让中原和江南的汉人都剃头,甚至当时有传闻,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可是,满清刚入关时,并不完全是这样,那时候,有很多汉人官员,仍然穿明朝传下来的官服,留明朝传下来的发型,自然老百姓也都是这样。

一开始,上朝时,满人官员和汉人官员也是分开站立,满人穿满服,汉人穿汉服。顺治皇帝年龄小,不管这些,多尔衮作为摄政王,似乎也没太在意。

这时候,有个山东淄川人孙之獬,原来是明朝的官,有可能还是个东林党,他为了讨得更大的荣华富贵,就卖祖求荣,首先站出来提出削发。

这个孙之獬,我为什么说他是东林党呢?因为他在明朝的时候,要求崇祯帝毁掉一部叫《三朝要典》的书,这本书是魏忠贤和其党徒为了陷害东林党而编撰的,里面记载的是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涉及明末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的一些奏疏批示等档案,当然,为了诬陷东林党,阉党自然混淆是非,在里面胡乱篡改,添油加醋。

孙之獬因为要求毁了这本书,被阉党下狱。此时,孙看起来还挺有点骨气。因为反对阉党,所以我才怀疑他可能是东林党的人。

满清入关的时候,孙之獬在老家淄川,也表现出来一点骨气,他散尽家财,招募乡勇,要带领官兵一起守城,颇有城亡我亡的气概。

谁知道,北京的满清朝廷一纸诏书发到孙之獬手里,这货就投降了,去满清朝廷那里任职了。投降不可谓不快!这时候,同为淄川人的蒲松龄还是个婴儿吧。

孙之獬在北京做了清朝的官,本来是站在汉人官员那边的,穿的是明朝官服,顶的是明朝发型,可是他不满足,他想往上爬。

往上爬呢?他也立不了什么大功,汉人里文有洪承畴,武有吴三桂,自己算个屁啊,于是他想,不如去满人堆里试试。

于是孙之獬主动剃发易服,跑到了满官队伍里。

然而,满官不认孙之獬,还认为他是汉人,把他赶了出去。孙之獬没办法,又要回汉官队伍。结果,汉人官员也不认他了,觉得他穿着满服,看见就恶心。孙之獬说来真下贱,闹得里外不是人。

孙之獬在被两边嫌弃之后,又羞又愧,既愤又怒,于是,他无耻地给顺治帝上书一封,要求下削发令,改易服饰。

于是羞愤上疏,大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削发令下。

满清朝廷削发令一下,中国老百姓可就遭殃了:

而中原之民,无不人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野草,皆之獬一言激之也。


说山东人都讲义气,有骨气,像孙之獬这样,最不讲义气,最没骨气的人,也不少啊。

可是,山东人人里,讲义气,有骨气的人更多。

孙之獬上书满清朝廷下削发令,自然搞得老百姓人怨鼎沸,处处要揭竿而起了。

这时候,山东有个叫谢迁的,不愿剃头易服,更加痛恨孙之獬,奋而带人反抗。

他组织义军,不但要反抗满清朝廷,还要铲除削发令的始作俑者孙之獬。

当时谢迁起义军在山东攻城掠地,颇有收获,清廷称他为“山东第一巨寇”,派兵大肆镇压。谢迁起义也遇到了挫折,有一次谢迁被围剿,只身逃脱,他的手下多人英勇就义,宁死不降。

谢迁逃走,并非不讲义气,而是为了活下来,找孙之獬这个狗贼报仇。后来,谢迁继续拉起一支队伍,不久之后,终于打破淄川城,活捉了孙之獬和他的一家老小上百口。

为了惩处这个狗贼,谢迁带领义军,虐杀了孙之獬全家!

谢迁奋起,攻破州县,入淄川城,首将之獬一家杀死,孙男四人,孙女、孙妇三人,皆备极淫惨以毙。而之獬独缚至十余日,五毒备下,缝口支解。

谢迁深恨孙之獬无耻,当众宣布了他的罪状,并用锥子遍刺其身,都插上头发,恨声不绝地骂道:“我给你这个狗贼种上头发!”孙之獬自知众怒难犯,已无活理,破口大骂,于是义军又将其口缝上,最终将他凌迟处死。

后来,清廷更加疯狂镇压谢迁起义,最终抓到谢迁。

多尔衮看谢迁文武双全,是个人才,不想杀他,亲自劝降,谢迁不为所动,他说:

“子民只为自由生活,江山易主非我百姓阻扰,但绝不雍缚异族之习惯,如今逼我汉人子民弃祖万万不能,更勿想吾人替清朝卖命。”

为了维护汉人的生活习惯,他英勇不屈,誓不投降,最后被清朝杀害于淄川。

你说谢迁,他讲义气,有骨气吗?讲,有。他比那个嫌水太凉的东林党大佬钱谦益有骨气,讲义气的多。这才是山东人的脊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篇《鬼哭》,就是根据谢迁起义后的事编写的。

9

山东人才倍出,人杰地灵,地域文化产生独有个性,不需多讲,简单讲,历史上水浒人物就是典型的写照。一百零八将把义气,忠义,做成了典范!让后人敬仰!

10

看看水浒吧,上面大部分都是山东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