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八九十年代,没有选择中专中师而冒险上高中,后来高考情况如何?

八九十年代,没有选择中专中师而冒险上高中,后来高考情况如何?

2020-09-05 16:33阅读(131)

八九十年代,没有选择中专中师而冒险上高中,后来高考情况如何?:答:对于这个问题,我有靠谱的回答。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周围,能考上中师中专的都选择了去

1

答:对于这个问题,我有靠谱的回答。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周围,能考上中师中专的都选择了去读中专中师,只有极少数人因为特殊的原因上不了中师中专而只好去读高中。

例如,村里有个男孩,中考分数上了中师录取分数线,但由于身体还未发育身材偏矮小落榜于中师只好上了重点高中,高中三年毕业于1992年以全县高考状元的身份被清华大学录取。

本人是八四级的中师生,当年中考成绩最好的五人上了中师,中考成绩比中师录取线差几分的两位男生读了县里的重点高中,重点高中毕业后,其中的一位考上了军校,现在是省里某部门的处级干部,另一位考上了一个重点大学,现在是杭州一知名印社的老总。

当年既没考上中师中专,也没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而是考取了县里普通高中的几位同学发展得也很不错:

一位女同学普通高中毕业后考上了省里的农校,农校毕业,从乡里的妇女主任做起,几年就提升为乡镇的纪委书记,30多岁时被提拔为正局级干部,现在是副县长级别。

还有3位男同学普通高中毕业以后也考取了省里的农校,农校毕业以后也是分回乡镇,这3位中的2位现在是县局某局副局长,另一位是乡镇的副镇长。

我的84级初中同学,虽然他们当时的成绩没有比我们读中师中专的好,他们不得不读了高中,只要读了高中的,不管是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后来的发展都比我们这些中师生中专生优越。真为他们高兴啊!

2

1984年,我和我的同学王一田参加了中考,结果我没考上高中,王一田考上了高中。

我通过复习在1986年考上了中师,但是我的同学王一田在最后却连高考都没有参加,直接回家了。其中缘由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和王一田是同村好友,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同班同学。小学时,我始终是班级的第一名,他始终是班级的第二名或第三名。

王一田家的巷子头是我们村放电影的固定场所,一来放电影的,全村就好像过节一样,大人小孩全出动,热闹非凡。这是上世纪八九年代农村最常见的场景,可惜现在全消失了。对于看电影,我是兴趣非凡,甚至追着电影队去外村去看。但是王一田却从不出来,说是得在家学习,他娘怕她学习学傻了,就想让他出来散散心,可是喊也喊不出来,最后动手拽他出来,可怎么拽也拽不出来。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的毅力真是可怕,连看电影这么有诱惑力的大杀器都吸引不了他!

王一田学习如此用功,但是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我在学习用的功夫比他差远了,可他的考试成绩从来没超过我。我们都是我们村的名人,我是小学五年中始终第一而闻名全村,他是以把看电影的功夫都用在学习上而闻名全村。


王一田还有个癖好令我不解,就是他在写作业的时候,尤其是语文和常识作业,如果作业中有的句子写完后,但是一行格子还有空格,他必定得写上一两个无关紧要的字,不把这一行写满他是不罢休。到现在我可能有点明白,他是不是有强迫症?

1981年,公社中学在全公社招了两个尖子班,我和王一田都顺利考中。上了初中后,我因为第一次期终考试考了第14名,没能名列前茅而灰心丧气,学习上渐渐没了劲头,最后在二三十名之间晃荡。王一田依旧非常用功,学习成绩渐渐就超过了我,但是也就在十来名上下。

因此1984年中考时,我连高中也没考上。但是我的学习底子还在那里,最后复习两年还是考上了中师。后来,我听村里人说,王一田跟他父母说,考什么小中专,没什么出息,要考就考高中,到以后好考大学。

王一田在中考的时候,选择了考高中,说考不上就复习,还是考高中,绝对不选择考小中型。但是王一田考上高中后,越来越用功,可是成绩却是越来越差。也可能是脑袋瓜子不太聪明,学习变得非常吃力,到高二的时候,一学习就头疼,最后不得不休学一年。

王一田复学后,这种一学习就头疼的毛病也还是一直没有好转,直到高考临近,他忽然崩溃,最后连高考也没参加,灰溜溜地卷了铺盖回了家。

真是可惜!如果他在初中时复习个一二年,考上个中专还是十分有把握的!

王一田后来的情况也不是很好。高中毕业后当了代课教师,教了几年后,最后在清退代课教师的时候又回了家。

后来找了个媳妇,两口子在村子里开了个饭店,生活的倒还凑合。

可是他近几年的情况不是很好,饭店倒闭了,娘去世了,妻子也在前几年得病死了。唉,他这真是祸不单行啊!

但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儿子结婚后,给他添了个孙子后,儿媳妇又与儿子打离婚走了。这时,家里只剩下了王一田的父亲、王一田、王一田的儿子和王一田的孙子四个人。

前几年,在妻子得病去世后,王一田在网上谈了一个对象,就在二人谈婚论嫁准备结婚的时候,儿子横插一杠子,怎么也不同意,王一田只得作罢。

祖孙三代三个光棍子,看着一个孩子,村人都感叹,说这家人的命真是太惨了!

如果他当时选择复习考中专呢,那绝对会给他带来一个与现在全然不同的命运。

不同的选择,决定一个人的一辈子。

唉,唯有一声长叹!

3

本人1986年,初中毕业,参加中考。

当年贵阳市中考政策规定,重点高中与中专只能二选一。

因初中我考入的是重点中学(当时无九年义务制教育),小小年纪,就有些骄傲了。上了初中,贪玩又自满。中考填志愿时,毫不犹豫的填报本校高中部,拒填中专。

考试前填报志愿,考试后,前一天先公示录取分数线,后到学校查询考试分数。

1986年,贵阳市中考录取线:重点高中360分;中专320分;普通高中250分。

第二天早上,去学校查分,考试失误,只考了333分(三只耳朵,太好记了)。

见我这分数,知我与初中母校无缘了。班主任立即问我:“见到校宣传栏通知没有?”我说没注意。

班主任讲:教育局紧急通知,因师范与农校没录满,凡上中专分数线而没填报中专者,可立即去教育局申请补录。你妈也是老师,她知道咋办,快回去与家长商量,申请要快”。

我父母都是教师,五十年代末大学毕业。父在中专任教,母在中学任教。父母都希望我能上大学,我本人也不愿当老师或农技师。所以,最终决定放弃上中专,去普通高中。当然,俺被老娘臭骂一通,整个暑假都郁闷。

最终,我九十年代本科毕业,通过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考,当上人民警察。

补充一句:高考填报志愿时,父母希望我选择师范学院,被我坚决拒绝。

虽然现在我离开体制,个体经商。但丝毫没后悔中考时没选择中专,因为我经历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4

我在八九十年代一直都带初三毕业班,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多数都是报考中专、中师,只有少数的干部子女或者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选择上高中,正常情况能够达到中专中师分数线而上高中的学生百分之百的都考上大学,发展的都比较好,只是没有达到中专中师线的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考上普通高中的,毕业后考上大学本科、专科的,约占百分之六十左右;另一类是没有考上高中后来上职高或者技校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没有考上大学。我家的大女儿就是这种情况,当时够县中的分数线,但是考虑到女孩子还是当教师比较好,就让考了中师,因为成绩比较好,又先后考上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现在大学任教。这是我的第一手资料,绝对真实。

5

我是初中90级考生,当年参加中考,报名第一志愿是中专,后来超过分数线不多落榜了,就读的是一所普通高中。高中毕业的时候考取的是一所师范专科院校。

在参加中考报名时有个规定中师、中专和县高中三者不能兼报。因此,初中毕业后巨大多数初中成绩优异的考生都是选择中师、中专,很少有选择县高中的。

因此,那个时期的中师、中专生几乎都是初中毕业时成绩优异的那部分。极少数选择高中就读。这部分学生在参加高考的时候都是不错的。

中师、中专毕业包分配工作,基本上都是铁饭碗,因此成为大家追逐的梦想。那个时期,能够考上中师、中专,其成就在当前不亚于考上北大清华。我当时所在班级六十多人,只有两个报考中专,一个报考中师,后来考取的只有一个中专。

从目前来看,后来就读高中考大学的发展情况优于考中专的同学。我大学毕业后接触到一大批当初中师的毕业生,他们奋斗在各个岗位,业绩和工作能力都是非常优秀的。

6

我是1981年初中毕业就考上中师,1985年毕业的四年制师范生。我来聊聊我们初中同学这方面的情况吧。

宁夏在西北,我们县在宁夏的南部,是个不到二十万人的小县,以前是国家级的贫困县。我们学校是个乡镇中学,我们年级共四个班,共有260多人。

我们初中毕业时,绝大部分学生报考了中专。据我所知,在我们全年级平时学习成绩较好(年级排名前50名)的同学中,只有一人没报考中专。这个人高中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农学院,本科毕业后,很快升任局长,目前是正县(处)级职务。

81年我们年级应届只考了14个中专生,分别被师范、卫校和农校三个学校录取,都没有走出本市(那时叫地区)。之后,通过补习,又有十几人考上了中专,还有十几人上了高中后考上了高中中专(两年制)。共有二十几人上高中后考上了大学,上了农学院、医学院、师专、宁夏大学等院校,但都在本区内(这些人就是后来大家常说的差生反而上大学的那群人)。我也没搞清楚,不知是当初宁夏教育滞后,还是录取名额的限制,当时宁夏考上外省学校的学生很少,不像现在,就是我们小县,动不动还出现个清华北大学生,至于其他985、211院校毕业生,不是太多,但真的不少。

我们那届260多个初中生,最后“端上公家饭碗”的不到三分之一。大家的收入不好统计,但总体讲都差不多,还真不如好多搞个体的老同学。这现象全国是一个样,我们都是工薪基层。按职务讲,当初考上师范的同学中,还有一个副厅级职务,一个正县(正处)职务的。

好汉不提当年勇,但今天说这事,就实话说,我初中学习很好。毕业时家长和学校都主张报考中专,我一直完全理解他们。人常说“早知三天事,富贵一千年。”那时比我们年龄大的人,害怕政策有变,先有个职业的想法是没有错的。现在三十几年过去了,我也一直没有后悔过。因为我觉得,文凭只是个基础,工作过程中存在好多的机遇和挑战,就看你能否抓得住。

7

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浩劫,那时百废待兴,急需人才。国家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本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指针,设置了高中毕业考大学本科、专科、高中中专;初中毕业可考中专、中师接受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专\"),也可升高中接受通识教育,高中毕业参加高考。

那时对于农家子弟而言,初中毕业考中专是第一选择或者唯一选择。

因考上中专就完成身份转变一干部身份,一举跨越了三个台阶:农民一工人一干部,而且包工作分配,这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下来没什么余钱的农民家庭而言,是一种重大机遇和转变,而且经济负担相对上高中较轻,或者说经济负担就是初中三年的吃喝费用,上中专是\"铁饭碗\"一毕业后直接按干部身份分配工作,而上高中不只多吃三年闲饭,而且高考录取率极低,10%一20%,性价比太低,所以,一般农民父母会给孩子首选中专,尤其是子女多的家庭,也包括一些父母年高或劳动力缺乏的,基本上是唯一选择,因此,那时候曾出现“八年抗战\"的奇观一有人一年不成,连年去考,以求金榜题名。那时中专录取分数线,远高于包括重点高中在内的高中录取分数线。

没有选择中专、中师而冒险上高中,付出更多,最终修成正果,也是值得的。

笔者84年参加中考升入县一中。笔者就读于镇重点初中,这所初中前一年考取了12名中专。笔者在几次考前统测中,均前十名,按说考中专是钢钢的,但那年县教育政策微调,先把高分生源掐尖到县一中,然后中专再录取下面分数的考生。笔者祖业微微,家庭经济状况属农村中极差的,父亲去世早,母亲也近六旬挣不了什么收入,幸有兄嫂帮扶,才得读高中。而另一个从小玩到大的本族兄弟心心,就因故初中就辍学了,现人已不在了。

从同一年升学到一中的同学看,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录取率是很低的。当年文理科一共录取人数包括高中中专在内有150人,占500名同学的30%。从结构上分折,(1)这500名考生包括了往届生200人;(2)录取的150人中,应届生80人,往届生约70人,应届生的录取率约25%,往届生的录取率约35%;(3)这是以录取率最高的县一中来说的,而全县还有另外十几所高中约2000人,录取率就更低了,不知平均能否达到百分之五,反正我同村一个学习尖子,中考被特招进15中,在该校一直名列前茅,但第一年高考失利,第二年到一中复读才考上;(4)现在一些自恢复高考以来的录取率,1990年以前的数据不一定准确,因那时为保升学率,高考要先预考,预考上的才可参加高考,这就刷下去一大拔人,而这些人是不计入参加高考人数的。

高三毕业未通过高考被录取的,有些直接参加工作,有些参军,有些回乡务农,有些外出打工,有些选择继续\"战斗\"一再战来年高考,甚至也有“八年抗战\"的,虽然真考了八年的不一定有,但以二三年的居多,考生的压力和辛苦自不必说,而父母为了孩子有个前程,也付出了许多的牺牲。

感恩时代,回报社会,有所贡献

那时在高考中取得成功的,真是“天之骄子\",光耀门楣,是付出的汗水和心血的回报,也确实说明了高考是寒门子弟实现阶层跨越的最公平的通道。

那时的高考竞争的残酷程度,也是现在所不可想像的,那时高考失败寻短见的、疯了的,都有过报道。笔者一个同学,高三毕业那年高考失利,精神就失常了,而以前我们也是一块玩到大的,曾经每次清晨,他都要到我家门前,高声叫醒我,然后一块结伴去学校,每念及此,都忍不住泪目。

而初中毕业考上中专的那些同学,也都事业有成,有做老师的,有当公务员的,也有在电力公司或银行的,是专家或领导了。

即使高中毕业没考上学的一些同学,也生活得不错,有开工厂的,有当村长的,也有自谋职业的,都安居乐业的,有一个同学把两个孩子却培养成大学生了。

笔者有幸,高中毕业后通过高考到北京上大学并分配,现在也是有硕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人了,也成了有孩子的父亲,体谅了自己父母当时那望子成龙所付出的艰辛。

回望来时的路,百感交集,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不易,除了感恩,还应最大地回报社会。人来到世上,就要书写一段华章,以自己所专,有所推动,有所改观,有所贡献。

8

巧了,我的儿子都是那个年代沒有选择中专中师而上高中的,但决不是冒险上的,而是理性选择上的。我们家有个信念:上初中干什么?考高中!上高中干什么?考大学!中专也好,中师也好,培养的是中等专业人才,大学培养的是高等专业人才。这就是我们选择上高中考大学的原因。后来高考情况如何?还好,他们都是应届考上大学了。

9

1990年以前,中师、中专国家包分配,对乡村学生来说,能考上中师、中专,两年后参加工作,走出乡村,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时,只要是在班里前几名的学生,大多都选择了报考中师、中专,而有少部分的优秀初三毕业生,则选择了报考重点高中,失去了一个很好的走出农村的机会,可谓之冒险。

01:有些事儿看似当时吃亏,其实,他们的冒险行动,却换来后来的人生辉煌。

1983年,我有一个很要好的初中同学,学习成绩在全校三年级段第一名。他要是能报考中师或中专,考上绝对没问题。当时,乡村衡量一个学校的标准就是看能考上多少中师或者中专。为此,学校动员他报考中师或者中专,他坚决不干,还是直接报考县里的重点高中(当时,中师中专和重点高中不能兼报)。

那一年,他的成绩很好,县一中顺利录取了他,上高中以后,他很勤奋,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后来又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他坚持不考中师、中专,赌了一把,还是赌对了。

02:当时中师或者中专,不是你报了就能考上的?有许多同学想报而没有报。

毕竟上中师或者是中专,走的是一条便捷的跳出农村之路,对乡村的初中毕业生吸引力很大,很多学习比较好的同学想报考,而未能如愿。他们后来报考了高中,进入高中学习,刻苦努力,也考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现在看起来,虽然在高中费了大力气,浪费了三年时间,但是,他们拿的是大学文凭,不再为学历而费心。

03:考上中师或中专那部分学生,后来学历不达标,经过自学考试或者进修,继续取得大专或本科文凭。

中师或者中专毕业的学生。比如中师毕业,只能当一名小学老师。当小学老师学历达标。后来,小学教师也要求专科学历,要想晋级,中师学历不行,必须取得专科学历。为了晋级,他们不得不通过进修或者通过自学考试来取得大专文凭。

从这点来看,当时考中师中专就有点儿亏了,因为他们毕竟都是初中最优秀的学生,用现在的词儿叫学霸,学霸却只有专科或本科学历,还是第二学历,这确实亏。

04:后来他们的发展也不一样。

考上中师那部分同学,大多数都在基层一线教学,一线教师。现在,他们最小的也有40多岁了,这就意味着,要干一辈子老师。而考上中专的那部分同学,毕业以后到厂里当技术员,也有的是一般职员。90年代企业改制,极个别的被分流下岗,没有下岗的,也需要取得相应的文凭。所以,这些中专同学后来很不容易。

而那些上高中考上大学的同学,他们的发展要比考上中师或者中专的同学要好,最起码他们拥有的文凭比较高。他们爬升的高度也比较高,9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恐怕现在有很多都是高端人才,很少有在基层工作的。

有些事儿说不清,当时看起来是个好事儿,是占便宜的事儿,现在看起来却变成了坏事儿,是,吃亏的事儿。当时看起来是个坏事儿,现在却变成了好事儿。这正如有人说,看起来眼前是个深坑,等你跳进去却变成了高岗,看起来眼前是个高岗,等你上去了却变成个深坑。所以,世事难料,我说的对吗?网友朋友们,欢迎参加评论。

10

回答这个问题得了解当时社会环境,和考试规则,那个时候中师中专确实是一个稳定可靠的方向,毕业还有工作,还能解决入职一切问题,那时候的中师中专足可以和省级高中媲美。再有就是上高中的又分为两种情况,那就是通过努力学习,成绩很好,考取重点大学,那会说重点,第二类就是上高中以后懈怠了,那就只能考取一般电大之类的普通学校,找工作也很难。中师中专相对稳定,那时候分也不低,但是高中呢就是另一个机会,但是风险更大一些,如果认真学习,成果也会高一些。不同的环境,境遇也是不一样的。冒险上高中,时间就会拉长一年,我记得那时候中师中专应该是两年,还有出路,高中三年有不确定性,但是希望大了一点,但是当年落榜的比率也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