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二战期间的日军为什么总喜欢拼刺刀?

二战期间的日军为什么总喜欢拼刺刀?

2020-09-05 04:03阅读(74)

二战期间的日军为什么总喜欢拼刺刀?:在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中日双方的战斗进入到一定程度后,双方士兵会出现直接肉搏的场面,但反观同时期的欧洲

1

在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中日双方的战斗进入到一定程度后,双方士兵会出现直接肉搏的场面,但反观同时期的欧洲战场,这种情况就很少出现了。

其实,日本军队喜欢拼刺刀是受其传统观念的影响所致,没有紧跟世界军事潮流。日本陆军学习的是十九世纪末的法国军队,而那会法国军队特别强调火力掩护下的集团刺刀冲锋。就像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八里桥之战,英法联军的炮火并没有打垮清军,但2个步兵连的刺刀冲锋却彻底击垮了几万清军。榜样的力量是有了,但日本人也确实利用白刃战确定了不错的战绩。就比如在日俄战争中,还处于半殖民地状态的日本,在装备不如俄军的情况下,靠着视死如归的精神利用白刃战恁是打赢了老牌资本主义俄国。最让日本人自豪的黑沟台会战,日军的第八师团在弹药打完的情况下,发起了近代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白刃突袭战,在战场上摆出了一副同归于尽的亡命姿态,就直接吓退了强悍的哥萨克骑兵。正因为在白刃战中表现出来的无畏战斗力,让日本军对赢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并使得日军一下子跻身于世界一流强军的国家,从此造成了日军在往后的三十多年里,狂热重视白刃战的作用。

而且,日军狂热崇拜白刃战,也与当时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有很大的关系。二战时期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甚至不如一战时期的有些国家,火力水平基本可以说很差,而且兵员身体素质也很低,在火力无法阻止日军的情况下,加上日军极端残忍的心态,他们最希望的白刃战就紧接着又上演了。

2

二战时期日军的白刃冲锋其实就是彼时日军的步兵战术规定的内容,跟喜不喜欢没什么关系。

更确切地来说,在具有连发射击功能的半自动/自动武器投入战场之前,在轻重机枪掩护下的步兵小群突击战术成熟之前,传统的轻步兵突击战术就是以火力战开始,以白刃战结束的——双方在较远的距离上使用步枪火力实施齐射以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迫近到近战格斗距离后,由于非自动火器射击动作比较复杂,且长度较长,千钧一发之际,最好的战术动作无疑就是上刺刀捅过去。

从七年战争后期到拿破仑战争,再到克里米亚战争、南北战争,各国步兵基本的突击战术都是如此。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堑壕作战,由于交战距离极近,突发性的近战格斗频发,因此法、德两军依然沿用了这种步枪齐射-近战白刃格斗的战术。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自动武器逐步配发到各国军队,且步兵突击往往是在直瞄、间瞄火力的支援下进行,双方的近战也变成了互相泼洒子弹,而不再使用刺刀白刃战了。当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白刃格斗依然是存在的,只不过相比之前大大减少了。

作为一支装备与战术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队,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一分队及以下的支援火力十分孱弱(当然是相对中国军队而言),二单兵自动火力更是聊胜于无(一直到战争后期才在太平洋战场投入了百式冲锋枪与四式半自动步枪),这种情况下,鬼子兵们冲锋上去以后到了迫近距离,使用刺刀进行白刃格斗无疑就成了最佳选项。至于鬼子由于传统的“武士道”带来的“精神万能论”以及数次白刃战战例而产生的对于“銃剑术”的迷信,对于日军的战术风格也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3

有网友问:二战期间的日军为什么总喜欢拼刺刀?其实恰恰相反,日军并不是特别喜欢拼刺刀。在我军记载当中就说过,日军一般情况下都会尽量避免拼刺刀。

日军说的白兵主义和我们理解的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从关东军演习来看,日军的基本战术思路。首先是气象研究,研究战场附近气象,随后是情报演练,负责收集相关情报。

最后是在艰险复杂地区进行行军的训练,连续突破艰险地段,包括沼泽地,突然出现在对手面前。然后是诸兵种协同,突破坚固设防阵地,首先就是大规模烟幕演练,掩护师团级部队进入攻击位置。

然后是炮兵演练,主要是打击突破口和对手第二道阵地。最后这个时候才进入到白兵阶段,其实就是近战阶段。强调刺刀冲锋是为了提振进攻精神,要求士兵敢于冒着枪林弹雨进行坚决的冲锋。

其实真正的杀伤对手的武器是步兵联队和步兵大队所属的迫击炮、步兵炮、掷弹筒、轻重机枪这些武器。而且日军强调在最后进入到冲刺距离的时候,所有掷弹筒和迫击炮都要急速射击。

并且轻重机枪都要在两翼发动射击压制对手,掩护步兵抢占阵地,一旦进入超近距离作战,日军也规定必须投掷手榴弹,同时步兵开枪射击以后才进入白刃战。与此同时,迫击炮和掷弹筒射击不停止,继续轰击对手。

4

这正式日本可怕之处,拼刺刀能将日本武士道精神发挥出来,给人一种无谓牺牲的感觉,通过这一种行为更多的是激发身边士兵的战斗力。

5

从日军经受的训练来说,拼刺刀是他们非常乐意的。无论是面对小米步枪的中国军队还是飞机坦克的美国佬,如果一次“万岁冲锋”不能解决,那就再来一次。

二战中日本帝国军队(IJA)的训练目标,简单来说并不是要训练出合格的士兵,而是要精神上用军国主义填充,肉体上用艰苦训练磨砺的,完全强化过的狂热战士。

“信仰就是力量,”这正是旧日本军的信条。他们不断被教育要无条件忠于天皇,将自己视为古代武士的现代转世。拼刺刀这种白刃战更容易彰显军人的勇武,也得到了主管部门的一贯重视。

负责日军训练的是军事训练总监办公室(OIGMA)。这个部门为日军的所有训练工作提供集中监督,也提供战术培训。日军的战术习惯和思路大多都是由该部门制定的训练计划形成,刺刀肉搏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正在接受军事训练的日本高校学生,1935年)


长久历史渊源:

鉴于封建时代提倡“一骑讨”和白兵搏斗,武士思维在旧传统留存严重的日本军队里非常普遍。加之日本内战西南战争里,西乡隆盛所在的萨摩军由于枪炮不足,大量组织“拔刀队”,用武士刀肉搏突袭装备火枪的政府军。取得不小战果,也给政府军施加了巨大心理压力。以至于这种无奈之下的肉搏战术在日军里大获市场,并且在后来的日俄战争里演变为“肉弹战术”(白兵肉弹)。即像子弹射出那般勇猛冲锋。结果,乃木的第三军在俄国人的马克辛重机枪面前尸横遍野,一个师团15000人在5天时间内消耗为仅剩不到1千人。

尽管伤亡如此惨重,日军却并没有放弃肉搏战术。反而以一种精神原子弹的方式融入到日军的正式日常训练当中。

(日俄战争,日军崇尚的正面攻击法遭到重创)


日军征兵与肉搏战训练。

从1873年日本奉行征兵制取代武士阶层以后,普通日本人开始大量加入军队。

以1937年为例,100名日军士兵中间,我们可以看到31个来自乡村的农民,30个工厂里的工人,15个白领,大约7,8个政府公务员,5个老师,3个渔民,2个矿工,以及几个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他们至少都完成了小学六年级教育,能写会读。甚至还能在其中找到4,5个大学生。让人更惊讶的是,他们中还有15人能看懂英文。

这就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重点投资教育的结果,这些士兵70%来自穷人家庭。加入军队意味着他们脱离了赤贫,可以吃上白米饭,不用在乡村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30年代日军征兵体检照片,可见日军普遍身高不高,但体格健壮)

(同时期我国军队的身体状况,大部分人都挣扎在温饱线上)

征兵时,应募者必须至少1.5米高,胸围至少为身高的一半,体重高于92斤,还不能完全秃顶......看似不高的要求在当时日本乃至亚洲已经相当苛刻。众多年轻人里只有大约40%能通征兵时10多分钟的身体检查。这样选出的士兵就已经算全亚洲军队当时的最高标准了。

在加入军队前,高于75%的日本青少年早在8岁开始就参加了名目众多的军事和准军事训练。他们每周会至少有2小时时间花在学校的军事训练上,每年还会参加4到6天的军事演习。有关军事的培训已经成为日本学生日常课程的一部分。他们进入军队以后不会对这种新的集体生活感到任何不适应。

指挥官会时常对新兵训话,还会写信告诉新兵家人,指挥官将成为这些年轻人的代理父亲,直到他们返回家园为止。实际上通过信件监控,每个新兵和他们家庭的可靠性在通信之时已经做了严格的审查工作。

在身体训练之前,精神方面的训练已经开始,日本士兵被教育不应该过分关注外表(3,4天刮一次胡须),禁止张贴海报,每封邮件必须审核,只期待简单的食物(其实伙食已经不错了),使用价格低廉的避孕套(这条很奇怪),每月一次例行的全面体检(相当优越)。

正式的日军步兵训练是一个逐渐强化精神和身体的过程,在侵华战争和之前,这会持续1整年之久,日美开战后缩短到3个月。一年艰苦训练培训出的当然是历练老手,3个月便只能产出菜鸟肉鸡了。无论时间长短,刺刀拼杀会伴随着新兵的整个历程

  • 新兵入伍的第1到5个月,士兵会进行初步的全面训练。他们刚入伍就会接触到肉搏战,包括最基础的刺刀刺杀和瞄准射击项目,然后是小队配合训练。

  • 第2个月,新兵们会做为期5天的野外拉练,以适应寒冷天气和培养吃苦耐劳意识。

  • 第6到7个月,新兵们需要继续刺刀和射击训练。每天行军32公里,野外作业,连排行动都加入到日程中。

  • 第8个月,新兵们早已习惯的刺刀训练仍旧是日常项目,射击枪法也天天有份。每天行军增加到40公里。像生火取水游泳等等野外生存技能都是必须科目。新兵们还会加入到连营等较大集体单位的配合中。

  • 第10和11个月,快要完成训练的新兵们还会继续已经烂熟的刺刀刺杀和射击枪法。他们现在可以加入营团级的配合练习,以及大型的秋季演习。不仅日本平民,天皇也会亲自例行校阅这些新一批产出的帝国士兵。

除了肉搏战,日军步兵训练还有其他三点也非常突出:精神训练,长距离行军,夜战。事无巨细的诸多条款被记录在《步兵操典》上,派发到每个士兵手中,让日军得到了广泛的引导和利用。大量的文化和军国主义灌输更甚于德国的武装党卫军,更让日本士兵相信自己是天生优势的士兵,并且教导了他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在经过整整一年的严酷训练之后,我们可以想象日军的肉搏战能力为何如此之强。而我国当时正处在军阀混战末期,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各地山大王,往往只重士兵数量,忽视士兵训练。交战的结果只能说是预料之中。

(日本海军在做相扑运动,据统计,大约有15-20%的日军有相扑柔道等搏击功底)


实战效果。

我国民众的抵抗决心从来不容忽视,1937年1941年,日本在中国战场有18万5千人死亡,这些缺口和即将来到的太平洋战场急需补充。日军的训练时间日益缩短,效果也大打折扣。

根据老战士们回忆,抗战初期时,往往3个以上的我军战士才能对付一个落单的鬼子。日军在刺刀搏斗中,拨拉刺挑,战术动作非常迅猛。这是长期日常训练导致的下意识反应结果。我军如果用刺刀硬拼会落在下风,红缨枪和大刀有时反而会相对较好。

(惨烈的长城抗战油画)

我国国家档案馆还有资料证明,日军在侵华期间多次把普通村民和市民当作刺杀练习对象。这样变态的练习造就了熟练的刺杀技术,也造就了扭曲的心态。到战争后期,新进入中国战场的日军身体底子差,训练浅薄,和我国战士肉搏也占不到任何便宜了。

在太平洋战场上,英军美军初期也吃了日军万岁冲锋的亏。在及时调整战术后,日军的刺刀冲锋一次次撞在美军枪口上,终于体会到了火力制胜的另一种战术。

(1942年泰纳鲁河口之战,日军一木支队采用肉弹冲锋突击美军。结果美军死35人,日军死800人以上,挑起七七事变的祸首一木清直自杀)

其实,坦克等机械化部队在二战中的广泛运用,以及地空协同的攻击模式诞生,早已在向世人说明,人类的战争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所谓刺刀战术,肉弹冲锋,不过是沉渣泛起的一时之举罢了。


(谢谢观赏,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参考资料:IJA Man Power and Training/World War II: Japanese Army Training

6

日军喜欢拼刺刀是有着多个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当然是武士道的影响。二战期间,日军对武士道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武士道强调以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白刃战无疑是勇敢、不惜命、敢于牺牲的最直接体现形式。

其次,白刃战也是近现代军队对于军队组织性、纪律性和勇敢程度的一种体现形式,尤其是近代军队。事实上,火器时代的初期,由于滑膛枪的射程和精度都有限,当时的战争形式被戏称为“排队枪毙”,即双方军队排成一列或多列横队,在几十米的距离上拼命互相开枪。这种战斗方式对于纪律性、组织性和士兵勇气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且这种情况下转入白刃战往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由此延续下来,到了线膛枪、后装枪乃至19世纪近代步枪盛行,但机枪还没有大规模使用之前,单靠步枪队互射很多时候是无法决定战斗胜负的,往往需要依靠最后的白刃战来解决战斗,因此,欧洲列强的军队对于白刃战的重视程度也相当高。

近代英国在镇压殖民地起义时,面对各个民族的起义军,经常会出现以白刃战解决战斗的情况。而清朝的那些装备近代火器的练勇则往往在远距离对射时还能维持住战线,一遇到白刃战冲击就迅速崩溃。类似的记载在西方侵华军队成员的回忆录中多有提及。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正值19世纪后半叶,引入的西方教官对纪律性、组织性以及进而对白刃战的重视也影响了日本军队。而且,日本在二战前的侵华战争中,也多次发生依靠白刃战击败中国军队的战例,这也让日军更加相信白刃战对中国军队士气的打击作用。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日军的现代化程度其实并不高,具体表现就在于军队自动火器的装备量不足,后勤补给方式原始且效率低下。整个二战期间,日军基本上就没装备什么冲锋枪,主要装备的机枪在各主要交战国装备中性能也是倒数,这就造成日军的火力投送能力和其他大国相比严重不足。再加上后勤供应困难,更加剧了火力不足的程度。日军的火力在面对有足够经验和作战技巧的中国军队(如八路军、新四军)时尚且不能表现出足够的压制能力和杀伤能力,一旦对上火力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或者苏军,就更加被打得抬不起头来。这种情况下,靠火力跟敌人对射显然是不明智的行为,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接近到近距离和对手展开白刃战。毕竟白刃战靠的是单兵素质和兵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掉敌人的火力优势。

7

是,他们真喜欢拼刺,也擅长拼刺。尤其是日本军国思想和武士道的理念非常洗脑,而拼刺训练也是最能让士兵狂热起来的一种作训方式。

在侵华战争中,凭借他们训练充足,伙食跟得上,拼刺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战果。而且身材矮小在拼刺中并不是个劣势。

步枪三八大盖长度达127.6公分,而加上刺刀更是长达166.3公分,虽然这种步枪理念还处于一战时期,但对于缺乏自动火力的亚洲战场,反而体现了拼刺优势。

加装刺刀的三八大盖比当时我国加装刺刀的汉阳式和中正式更长

而到了太平洋岛礁上或者远东毛子家,日本人的重火力不及对方,因此更需要创造拼刺场景,以弥补火力不足的劣势(毕竟重火力在肉搏中用不上)

而且美军和苏军的拼刺技巧并没有日军专业,较大的体型在锐器格斗中反而也是个劣势。

但日军怎么创造拼刺机会是个问题,大多时候都需要趁天黑偷偷的摸近,然后再发动板载冲锋。当然,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也会在大白天隔着大几百米一波送人头。

8

日军不是真的喜欢拼刺刀!

首先,拼刺刀只是被夸大的一种作战手段。二战期间日军战犯首脑大力宣扬利用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洗脑军队士兵。于是对于刀被日军赋予了另一种特殊的含义,让日军认为拼刺刀是勇气,无畏的象征,是向天皇证明自己最牛13的手段,包括自杀切腹什么。刺刀这种战术就这样子被推崇!日军刺刀在东南亚战场确实嚣张了一段时间,但是在面对苏联和美国的时候日军的刺刀战术就是一个移动的肉靶,高度的全自动的武器,各种炮火轰炸,日军傻不拉几的拿刺刀冲锋吓唬人,结果只是苏美军队抽着烟扣着扳机看笑话。我想说日军真的怕死!

其次,拼刺刀只是日军战术应用的一个合理选择。二战期间不得不承认日军的刺刀战术在侵华战争中取得成果。日军在服役开始,刺刀就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培训科目,这些都是有原因的。日军生产的刺刀韧性好,杀伤力大,不易折损,而且拼刺水平高。相反我们工艺落后,原材料不足,生产条件差,军事技能低。这样子硬件软件日军都有优势。抗战期间我们武器装备落后,不得不和日军拼刺刀,据记载敌我的伤亡比例可以达到1:3左右,日军刺刀战术只是扬长避短而已。最终日军在面对无数不畏生死的抗战英雄,面对刀刀见肉宁死不屈的抗战决心,他们的刺刀也会酸软!

9

二战期间的日军热衷于拼刺刀可以追溯到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明治维新后,日军国力大增,军事预算大幅增加,实行军国主义政策。日军从上到下奉扬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军人认为和对手近身刺刀肉搏是勇敢的表现。

其次,日本陆军师承法国,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新军后按照法国陆军的方法训练(一战前期英法等国比较注重士兵的拼刺技能,直到马克沁机枪等自动武器的出现刺刀格斗技术才被逐渐淡化)。鸦片战争中有英法联军利用刺刀冲锋打败清军的例子。所以日军热衷于拼刺刀逐渐变为了军队传统。并且早期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都尝到了甜头。

最后,最重要的是日军单兵刺刀格斗技术很强。日本新兵入伍刺刀训练是必修课,并且要求严格。日军的制式步枪是三八式,枪身长,再加上刺刀竟然将近一米七的长度(二战时日军的平均身高才一米五多一点)。这就更加使日军拼刺刀距离上占据了上风。抗战中我军和日军拼刺刀往往四五个人才能和日军一人打成平手。但是在太平洋战场面对普遍装备自动武器的美军,日军中远距离刺刀冲锋等同于自杀。

日军对刺刀热衷到什么程度呢,就连轻机枪和冲锋枪上都装了刺刀,以备随时进行拼刺。当时真是多此一举。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日军拼刺刀前退子弹的习惯并不是因为武士道作风,而是有其他原因。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 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子弹穿透力强,一打两个眼,如果不命中要害,往往只是贯通伤,在杀伤力上还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 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仅受贯通伤的对手未 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数量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这样,枪从斜上 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这种姿势适合刺刀格斗,但在格斗时,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 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 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日军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 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10

二战日军拼刺刀案例几乎贯穿整个战争期间,不管是在哪个战场,原因有两个方面:武士道精神的洗脑、战术思想的僵化。

首先,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军国主义思想是当时专业洗脑工具,日本人从小开始培养忠君爱国,为了他们的天皇在所不惜,不论是对是错。对于传统武士道影响下的军人,注重拼刺训练,也更喜欢以刀具拼杀体现勇武、崇尚勇气,甚至战场失败情况下自杀谢国比比皆时。

其次,作为一个岛国战略资源溃乏,大部分钢铁等物质需要从国外进口。从一战开始的战术训练中就强调珍惜弹药、精准打击,所以对于日军而言没有火力覆盖这回事,而是一枪一个敌人,必须瞄准精确打击。包括在枪械设计方面,以栓动式步枪为主,对于二战期间各国大量发展的冲锋枪(唯一量产的是百式冲锋枪)没有跟风,主要是战略资源不足。

日军大量装备的三八式步枪完美体现了精准打击的战术思想,以下图为例,三八式步枪加刺刀全长1.675米,比其他两款都要长。在实战中面对敌人,以白刃战的方式解决战斗很有视觉和心理冲击力。

总而言之,从思想上灌输武士道伟承,从军事训练中强化拼刺崇尚勇武。最后再加上客观战略资源不足,多方面的原因造就了日军拼刺刀的积极性,不过战争前期凭借身体素质和战前训练在亚洲战场能够一路突破。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而对美国人的钢铁风暴,想要拼刺都成为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