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刘邦对于韩信之死的态度是“且喜且怜之”?他后悔过吗?

为什么刘邦对于韩信之死的态度是“且喜且怜之”?他后悔过吗?

2020-09-04 00:33阅读(83)

为什么刘邦对于韩信之死的态度是“且喜且怜之”?他后悔过吗?:韩信创造了战争史上诸多经典战役,军事成就仅次于孙武、白起,打遍天下,战无不胜。韩信更是早早

1

韩信创造了战争史上诸多经典战役,军事成就仅次于孙武、白起,打遍天下,战无不胜。韩信更是早早替刘邦定下灭楚战略,所以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汉朝建立。

刘邦

但是韩信骨子里从来就不是个懂礼节、知进退的忠义之士。

韩信,江苏淮安人。出身寒微,穷困潦倒,最初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母丧竟无以为葬,终日不得温饱。小事不愿意做,大事做不来。以至于连街坊小混混都敢欺负他。曾受胯下之辱,成为典故。

话说韩信也非常人,竟忍得常人不能忍之事。

后投奔楚王,献计献策而不得重用。背弃楚国,投奔刘邦,一样不得提拔,只是做个小小的粮仓库管员。

偶被萧何发现,以信“国不二士”,天下不二人才。除了韩信,没人再能成为建国栋材,才有了后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因为没机会发展,又跑了。

萧何

追回来后,刘邦才好奇地和韩信详谈,这一谈不要紧,竟然由韩信给刘邦定下灭敌方略,是以官拜大将军。

要说也奇怪了,可能韩信这人口才不太好,要么就是比较没见过世面,见了大王就表达不清楚。只有耐心听他讲话的人,才能发现他的雄才大略。

井陉咽喉要道

韩信井陉之战威震四海。私心却也暴露,打下赵国和燕国后就养兵不动了,也不管刘邦处于危险之中,却写信要刘邦封他做王。他是什么人其实刘邦早就看在眼里,这次也就忍了,封他个王,哄着他一起,把项羽灭掉。但是防韩信杀韩信之心,从此埋下。

彼此嫌隙已生,西汉局势已定,韩信开始打自己的算盘,意图谋反。被萧何诱入宫中抓起来,杀掉了。两人虽是莫逆之交,但萧何舍义尽忠,却也是唯一选择。

要说韩信也是脑子有问题。于他来讲,可以预见战场上的形式,定奇谋,出奇制胜,却不懂得审时度势,看不透阴谋,鲁莽涉险,以至于丢掉性命。

刘邦迂回征讨韩信在外,听说韩信死了,自然高兴。

但是做为能笼络天下能人异士为己用的一代枭雄刘邦,演戏的本事无人能及,自然不能表现出欣喜若狂,只能且喜之余,也要让人看到他是多么的爱才,所以还要且怜。

大凡能成大事的人也真的爱才,曹操尚且爱惜似敌非友的关羽,何况韩信还是为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呢?更何况是这样一位卓绝的战略家、军事家,他的死,任人都会觉得惋惜。

2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韩信这个人虽然军事天分比较高,是军事天才。但情商太低,为人处世的智慧简直就是白痴。

从小就家境贫寒又早年丧了双亲的他时常遭到同乡地痞的欺辱,江苏淮阴在那个时代或许非常盛产流氓,韩信经常能遇到这样的人。不过,之所以这些流氓总欺负韩信,与韩信自己有很大关系。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学成后总觉得自己是大将之才,常挎一根木剑四处招摇,这种特立独行难免会让那群流氓产生好奇,先是认为与他身份不符,随之而来的就是侮辱。韩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钻了一个流氓的裤裆,后人称之为“胯下之辱”。

韩信帮助刘邦打江山,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按兵不走了。刘邦不知怎么回事,去问萧何,萧何说:\"他这是讨封哩。\"刘邦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韩信这才去追赶项羽,把项羽打败,为刘邦打下了江山。

垓下之围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夺了韩信的兵权,不再让他担任实职,最终给了个楚王的头衔。即使是身边没什么兵卒了,刘邦还是对韩信有所忌惮,一心想要除掉韩信,毕竟韩信用兵如神啊。在陈平的策划下,刘邦演了一出“伪游云梦”的好戏,直接将韩信逮捕,并贬为淮阴侯。毕竟是曾经的功臣,直接杀了,不好堵住天下人的口实,只好暂且留着。待到代王陈豨造反,刘邦出门平定叛乱之时,吕后用萧何的计谋将韩信干掉了。

韩信之死,用一句俗话“狡兔死、走狗烹”,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即使曾经战功赫赫,等到风停雨住之时,韩信的结局只能是死。怪只怪,他在有能力自立门户的时候,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韩信死后刘邦是《史记》说: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汉书》说:高祖已破豨归,至,闻信死,且喜且哀之。刘邦的喜是出去心头大患,悲的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情。只是是真是假就只有天知道了!

3

刘邦喜的是吕后为他除了他的心腹大患,韩信的用兵,谋略,他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刘邦认为韩信一旦造反,他根本不是韩信的对手。

怜的是毕竟刘氏的天下是韩信打出来的,没有韩信就没有所谓的“汉高祖”,杀了韩信,刘邦还是有点内疚,把一个恩人当仇人来诛杀,不感到内疚,就不是个人,就没有一点人性。

凡是从农民登上皇帝的,不杀功臣的没有,这是农民意识造成的。掌了权,就生怕別人抢去了。朱元章也是农民出生,当了皇帝,几乎将帮他登上帝位的功臣元勋,几乎全部杀光,比刘邦还要凶狠。

只能共苦,不能同甘,御磨杀驴,狡免死,走狗烹的现象,中国历史上都不少见。真是伴君如伴虎。江山打出来了,切记不能恋栈,象陶朱公,张良等,隐居山林,方能善终。

4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关于这句“且喜且怜之”,它是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描写刘邦在韩信被处死后时的心情和状态。

那刘邦为何是这种心情和状态呢?那还得从韩信的死说起。


韩信之死

韩信本是西汉开国功臣,他最厉害的便是带兵打仗,汉初三杰中的萧何称赞他“国士无双”,汉高祖刘邦更是说韩信每战必胜,自己都比不上韩信。

后人更说他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的旗帜人物,奉为“兵仙”、“战神”,而且“王侯将相”他韩信一人全任。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是怎么死的呢?

根据史记记载,韩信死于谋反。

那韩信一直追随刘邦,是什么时候有反叛之心的呢?

这便要从辩士蒯通说起,当年在韩信攻打齐国的时候,刘邦同时又派了郦食其去劝降齐王,而事实上郦食其确实口才好,仅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便劝说了齐王投降,齐王一投降,便是不动一兵一卒就可以收复七十多座城,这与韩信率领几万大军,才攻下赵国五十座城相比,简直对“兵仙”韩信是一种羞辱。

于是蒯通就用了“乱齐之策”劝说韩信,在郦食其说服了齐王,准备喝酒庆祝的时候,杀到临苗城,齐王以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便把郦食其煮死了。

后来韩信平定齐国后,就自立为代理齐王,然而当时刘邦真在荣阳被围困,于是派了张良册立韩信为正式的齐王,让韩信坚定这跟着刘邦。

蒯通曾经告诉韩信,刘邦会要回他打下的齐国,于是劝韩信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韩信不相信刘邦会待他不薄,婉言拒绝了蒯通的建议。当韩率兵和刘邦会师打败项羽后,刘邦便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取了他的军权,然后让韩信到下邳当楚王。

当韩信将项羽的旧将钟离昧的人头拿到刘邦处时,刘邦就以有人告韩信叛变为由,抓捕了他。然而当韩信到了洛阳后,刘邦又赦免了他,将他降为淮阴侯。

由此看来,韩信的谋反可能是被逼的。

后来被任命钜鹿郡守的陈豨,到韩信处辞行时,韩信鼓动他叛变,自己会作内应。结果没过多久,陈豨真的叛变了,刘邦亲自去讨伐,韩信却称病没有随同。

吕后得知韩信准备叛变的情况后,让萧何骗韩信,然后伏兵捆住韩信,后用竹剑将他杀死在了长乐宫的钟室。韩信后悔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最终落被诛三族的下场。

等到刘邦平叛了陈豨回来后,看见韩信已经被杀死,就出现了题目中的“且喜且怜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


刘邦之喜,是因为除去了韩信,且非自己亲手所杀。

咱们再回到主题,刘邦为什么看到韩信被杀死后,态度是“且喜且怜之”呢?根据这几个字,轩羲大胆揣测,当时刘邦应当先是嘴角上扬,接着一声叹息。

从前面说的韩信之死的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刘邦对除去了韩信,心中是高兴的,主要又几个原因:

一个是项羽自刎之后,国家大局已定,刘邦已然不再需要韩信这么一个实力之人在身边了,毕竟他太厉害,自己也承认过带兵打仗绝对不是韩信的对手,所以当自己为天子后,怎么会愿意比自己牛逼的人存在呢?

二是刘邦知道从夺取了韩信的齐王之位,又从楚王之位降为淮阴侯,韩信一定心中不满,毕竟当时打天下时,出力最多的便是韩信,又加上已经认定了韩信有背叛之意,也希望能除掉他。

三是曾经刘邦在韩信替自己打下了江山,立下不世之功后,承诺过,“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看到韩信被杀,不是天杀而是人杀,也不是自己亲手杀,也不是用铁制兵器杀的,算是没有食言,却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怎能不喜?

刘邦之怜,不仅仅是可惜韩信的才华

刘邦面对韩信被杀,出现的怜,表面上是可怜,其实是可惜,更多的是叹息。

因为刘邦在韩信死之前,是很想韩信死的。在韩信为楚王时送上钟离昧的人头时,他就起了杀心,我想当时刘邦是希望的得到活的钟离昧,然而韩信自作主张,得到的是被以背叛之名套上了刑具。当得知韩信怂恿陈豨叛变时,他便铁了心要杀韩信,只是聪明的吕后替他做了而已。

然而,当韩信真的死后,自己却有莫名的失落。所以才有了觉得韩信可怜,为韩信可惜,为自己叹息。

那种失落感是很复杂,有叹息往日同生共死的日子;有叹息韩信虽有一生才华,最终落得如此下场;有叹息身边像张良、韩信这样的人都渐渐离自己远去;也有叹息往后没有人再敢亲近自己的孤独。

刘邦对韩信的死,不存在后悔不后悔一说,顶多可惜。

既然刘邦早已因韩信的尾大不掉,居功自傲,想除掉韩信,那么当他面对韩信的死,就不存在后悔了,因为这正合他的心意。顶多可惜韩信的才能,叹息人生罢了。

纵观历史,历来都有伴君如伴虎,哪有君王让作臣子的功高盖主呢?秦昭王对待白起,秦始皇对待蒙恬,汉景帝对待周亚夫,宋高宗对待岳飞,崇祯对待袁崇焕,不都是韩信所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吗?

所以刘邦为了自己的帝位,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不管韩信反与不反,他都要除掉他。韩信不反,他也会逼韩信反。

后记

韩信最终还是被杀了,他的死与刘邦有着莫大的关系。

尽管不是天杀是人杀,但这人不是刘邦的人吗?刘邦贵为皇帝不就是天子吗?虽然不是刘邦亲手所杀,却是刘邦老婆杀,没有刘邦的授意可能吗?虽然不是用铁兵器杀,却被竹剑所杀,难道竹剑就不是置人于死地的利器了吗?

就这样吧,我最后想用一句话来结束回答,“这是历史会有的结局,也是刘邦想要的结局。”

我是轩羲十三,如果您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个关注,谢谢。

5

韩信被处死之后,刘邦在外平叛陈豨得胜回来,吕雉向他道明韩信临死之前的表现,对于韩信的不甘言论,刘邦的反应则是“且喜且怜”,注意:没有看到后悔。为什么刘邦会有这样的反应?他且喜且怜到底是喜在哪?又怜在哪?

韩信之死的本质真是兔死狗烹?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

这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接近完结部分所记载的内容,其意思是韩信在做淮阴侯之后有了反叛之念,而且是打算先下手为强,就等已经造反的陈豨出结果。那么这个消息是怎么样的呢?说是韩信府上的一位舍人因为得罪韩信,怕被他杀掉,逃出淮阴侯府后告密而来的结果。这能说明韩信是真的想反?显然不能!那么能说明韩信是被逼而做的自卫行为?好像也没有很高的信服力。

韩信从齐王到魏王,再到淮阴侯,其官阶开始走下坡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因为刘邦要加强集权统治。那是不是刘邦对功臣进行清洗的先兆呢?是也不是!大方向肯定是想稳固大汉的政权,但是老实听话的未必一定要死,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张良,萧何,再如周勃,夏侯婴等人。为什么韩信一定要死?应该说是韩信的狂妄,告诉刘邦一个道理,自己的能力不如韩信,这点刘邦没有否认,但是自己承认的和别人说出来是两个概念。

韩信被降为淮阴侯之时,刘邦还是有求于他的。毕竟天下初定,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异姓王,诸如英布,臧荼,彭越等,哪一个不是手握兵权的潜在对手?但是,有韩信的存在,刘邦还是有底气的。可是被降为淮阴侯的韩信,却没有懂得敬畏之心,对昔日的同僚也是多有调侃,甚至是嘲讽之词,比如刘邦的连襟樊哙,韩信不仅让他行跪拜礼,还要求对方以臣自称。这样的人你说他心中压抑,加上合适的时机,造反有没有可能?有!他死前的不甘之言就是例证。

刘邦的且喜且怜说的都是什么?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

上一点已经提及,是韩信的不轨行为导致在家坐镇的吕雉果断反击,利用萧何与韩信的推荐之恩,引得韩信入宫谢恩,最后身死于钟室之内。那么刘邦的“喜“与”怜”到底是指什么?看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这一段话,是说刘邦从陈豨平叛凯旋之后,听到韩信被杀时的反应。这边的“喜”可能有这两个方面。

首先,不排除担心韩信与陈豨真的反叛联手,大汉江山易主的担忧,毕竟论军事,韩信无疑是翘楚级别的人物,毕竟“兵仙”之名不是乱给的。其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觉得韩信从楚汉之争时积累的功勋,今天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再给他降低爵位,还没有对他采取清缴措施,人家估计就先不干了。那样的话,平叛的难度可想而知,如今已经伏法,可以说前尘往事都会化为云烟。

那么刘邦对于韩信之死所表现出来的“怜”,又指什么呢?简单地说就四个字:人才难得!怎么理解呢?韩信确实有大才,从淮阳郡内的一介游侠,到汉军的三军统帅,再到裂土封王的异姓王,他所取得的功勋都是实打实地干出来的。就这么被处死,说不是大汉的损失,那是在骗人!但是走到这么一步,韩信自身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所以一个“怜”字表达了刘邦对韩信之死的惋惜。

6

“且喜且怜之”是刘邦对听到韩信之死时心情的最贴切表述,这种又高兴喜悦又怜惜可叹的复杂心理活动,非常符合刘邦对此事的态度。

第一、当刘邦听到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设计干掉的消息,心情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协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汉初三杰”中,韩信对他最具威胁性。韩信这个人军事指挥能力有目共睹,但他对刘邦的忠心表现得非常业余,他会时不时的拿捏一把刘邦,要封王要封地,让刘邦十分不爽。

刘邦之所以在打败项羽之后,立即将韩信从齐王的位置上拉下来,降为淮阴侯,并且一直让韩信生活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其对韩信的防范心理不言而喻。在刘邦的心中早就有除去韩信的想法,只是兵戈尚为全息,那么急吼吼的除掉功臣,不符合满朝臣民对他的期待。但这次是由于韩信自己要造反,被名正言顺的干掉,等于搬去了压在他胸口的一块巨石。所以,当刘邦听到这个消息后,那种爽快和喜悦便溢于言表。

第二、对于韩信这样一位军事指挥天才的陨落,刘邦无疑是怜惜的。韩信用他在楚汉争霸中的骄人战绩,向天下证明了自己“略不世出”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借此成为一代名将。毫无疑问,刘邦对于韩信的名将身份是非常认可的,同是带兵打仗,刘邦自己的战绩和韩信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言。听到这么一位名震天下的名将,就这样陨落了,处于英雄之间的那种惺惺相惜,刘邦禁不住的流露出怜惜之态也合情合理。

刘邦对于韩信的陨落有怜惜之意,但我认为刘邦没有后悔过,原因是:

第一,刘邦对韩信的不满和怨恨,早在韩信做齐王之前就产生了。太祖高皇帝四年,刘邦在荥阳项羽被项羽围困,形势很是危急。刘邦正满心期待韩信策马扬鞭前来相助,但等来的却是韩信在攻下齐地后,给刘邦的上书。书中的主题是要求封他为齐王,以镇齐地。

这个要求将刘邦气个半死,当场破口大骂,亏得张良陈平的及时抚慰,才将怒火压住。为了解除燃眉之急,刘邦口是心非的加封韩信为齐王,之后韩信才帅兵前来替刘邦解围。

还有一次是太祖高皇帝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相约攻击项羽,但是时间到了,韩信与彭越都没有按时赶到预定地点,致使项羽大破汉军,汉军损失惨重,刘邦只得躲进营垒中坚壁自守。韩信仍然选择了在刘邦陷入困境时争得更大的地盘。最后,刘邦在无奈之下答应给韩信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城池,韩信才肯引兵前来。

这种赤裸裸的敲诈勒索,让刘邦情可以堪,臣子做到这个份上,有何忠心可言。

第二,除去韩信,符合刘邦对于统治权的制度设计。刘邦建国后和群臣有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刘邦先后将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都除去,就是为了消灭异姓王。虽然那时韩信已经被撸为淮阴侯,但这位曾经的齐王和楚王,在国内的影响比其他异姓王有过之而无不及,必须除去才能安心。

所以,我认为刘邦对于除去韩信不会后悔

7

对于刘邦来说,韩信必须死。

韩信不死,就始终是大汉王朝的一个隐患。

可为什么刘邦听到韩信的死讯时,\"且喜且怜之\"呢?他喜的是什么?又因何而怜之?

刘邦的这个\"喜″很好解释。作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军事指挥才能冠绝天下,无人可与之匹敌。就算他手中己无兵权,只要他存在一天,对刘邦来说就是一个莫大的威胁,吕后和萧何能够在他不在的时候除掉韩信,这对刘邦来说着实是一个意外之喜。

而这个\"怜\"字,我个人认为,不能单纯地用可怜来解释,更应视为\"怜惜″。

毕竟像韩信这种不世出的军事奇才,百年难得一遇,可以这样说,大汉王朝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刘邦能成为无赖天子,他居功至伟。

所以,对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是由衷的佩服。有道是\"国危思良将″,当刘邦乍闻韩信死讯之时,他的心里或有一种\"国有危难去问谁\"的悲戚,随之而来的,只能是满满地惋惜。

如果把\"怜\"当\"可怜”讲,那未免是高看了刘邦,说得他好像有情有义一般。无赖始终都是无赖,他看问题的角度从来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之所以惋惜是以后再有战事,自己再无韩信可用,而绝不会因为韩信的冤死就去同情可怜他。

更何況,孤傲如韩信者,\"可怜\"二字用到他的身上,那实在是比侮辱更要难受三分。

如怜之,毋宁死!

8

刘邦的这个态度就像是许多公司老板一样,他们会对某些员工“且喜且怜之”,因为有些员工能力很强,但是情商太低,并且身上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韩信的能力毋庸置疑

韩信还没有向刘邦表现出自己的才能的时候,萧何凭借几句话就让刘邦封了韩信为大将。从这也体现了刘邦是个好领导,他听劝,并且用人不疑。

刚成为大将的韩信就向刘邦分析项羽的缺陷,并制定了平定三秦的妙计。刘邦大喜,感叹自己与韩信相见甚晚。

此后的日子里,韩信屡立战功,未尝有败绩。他为刘邦攻打三秦,又相继灭掉了魏国、赵国、齐国等地,功劳越来越大,看似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其实祸根早就埋下了。

韩信的缺陷

韩信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在家乡就不受人喜欢,这也不能怪老乡们不能慧眼识英雄,对于普通人而言,你熟知兵法并不是一项特别厉害的事情,你能不能把日子过好才是本事。

韩信就属于那种连自己都养不起的人,还经常去亭长家蹭吃蹭喝,因此受到了亭长妻子的厌恶,便想办法把他给撵走了。

也正是有这样一段经历,让他格外重视功名利禄,也导致了他的悲剧。

除此之外,他还有下列几个缺点:

一、情商低

导致刘邦厌恶韩信的导火索是封韩信为齐王那件事。

韩信平定了齐国后,就写信给刘邦请求封自己为代理齐王,至于理由吗,那就是齐国人诡计多端,整个国家还不稳定。

韩信自我感觉这样处理事情还挺合理的,其实刘邦看了他的来信后,要不是陈平和张良拦着,他早就暴跳如雷了。他只能忍着怒气咬牙切齿地说道:“封!怎么不封!要当就当正式的!当什么代理的!”

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非常需要韩信的帮助,可他却想在齐国当齐王,换谁也接受不了。

韩信的情商低还表现在他不听劝,蒯通曾劝尽早他远离刘邦,可他不听,最终被害。

二、功高盖主

韩信情商低,他不如张良看得长远。张良早早地称病隐居,并且只要了留县这一块儿封地。

可是韩信不一样,他成为齐王后又被贬为了楚王,后来又被贬为了淮阴侯,即便如此,他的地位也是许多人难以得到的,可他还是不知足,仍然闷闷不乐。

淮阴侯其实就是和散职,刘邦早就猜忌他了,一直没除掉他已经很给面子了,后来刘邦出去打仗也不用韩信,韩信不可能不知道刘邦是怎么想的。

郁闷的韩信一气之下竟然和陈豨合谋背叛刘邦,吕后知道后便用计除掉了他。刘邦知道后的态度是“且喜且怜之”。

结语:刘邦之所以会“且喜且怜之”,是因为他怜惜韩信的才华,毕竟韩信为他付出了很多。可他又很高兴,韩信死了,对他再也构成不了威胁了。

如果韩信能及早脱身,他也就不会有这样的下场了。其实在职场也一样,如果你活成了韩信,你被迫离开公司后,你的老板也会“且喜且怜之”。

9

种种迹象表明,刘邦是不愿意杀死韩信的,至少在当时不愿意杀,因为刘邦意识到,当前最有可能篡他刘氏江山的人不是淮阴侯韩信,而是以吕雉为首的吕家外戚集团。

韩信是在刘邦出征陈豨时被吕后以谋反罪擅自杀死的。从现在看来基本上可以算定性为捏造,要知道韩信在做王的时候都没有反,反而被夺了军权贬为淮阴侯后脑子抽了造反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刘邦对韩信没有一点防范,从他得知吕后杀死韩信后的“且喜”可以看出,他也想让韩信死,他害怕在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做了皇帝,无法驾驭韩信这个可以军事才能可以封神的人。

但相对于“喜”,刘邦更“怜之”,这其中包含着对韩信才干的怜惜,这个曾经帮助自己获得天下的得力干将,竟然是被自己之外的人杀死的,而这个杀死韩信的人,才是他当前最大的威胁。所以所谓的“怜之”,刘邦还有一层意思应该是隐藏的,那就是对刘氏江山再也没有一个足以和吕氏抗衡的力量而感到无助。

韩信敢于让被刘邦视为铁杆吕党的樊哙为他下跪,从另一层面也是告知刘邦自己是一个可以用于对抗吕氏的力量,所以刘邦冲着这一点,也不会轻易杀死韩信,当时的他已经有了另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心思,而韩信,很有可能是他希望能够站到刘如意身后的那个人。

但这一切还是让吕后识破了,于是趁着刘邦出征无暇保护韩信这枚潜在棋子的时候将其果断吃掉。

“汉初三杰”的韩信被吕后杀死,张良则在提议吕后请“商山四皓”的时候就已经算是站了队,而萧何,不但助力吕雉请出商山四皓,更是杀死韩信的帮凶。

从此吕氏畅行无阻,朝中也暂时没有什么可以与之抗衡的势力了。

10

实际谈不上后悔,只是一种惋惜而已。如果韩信能够真心依附刘邦,对于他忠心耿耿,没有逼封齐王的尴尬也没有勾结陈豨的罪行,刘邦并不会真正允许诛杀韩信。所以刘邦是可惜韩信的才华,并不是后悔。


韩信是一代兵仙,他在行军打仗方面的确有过人的才华,但是在政治上却一窍不通,连基本的忠诚都无法保证。在乱世之中,要么就是忠心耿耿要么就是通权达变,韩信辅佐刘邦的时候无法抵御权力的诱惑,在刘邦危难之际逼封齐王,从此就和刘邦离心离德。但是当他有能力和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时候,他又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地盘和势力,转过头来帮助刘邦消灭项羽,可以说是非常幼稚的。在刘邦诛杀的异姓王中,严格说来都不是刘邦的手下,而是平起平坐的合伙人。刘邦是在韩信、彭越、英布、张敖等人的拥戴下才登上皇位的。所以,当韩信被杀的消息传来,刘邦一方面高兴少了一份后顾之忧,另外也惋惜如果韩信能从一而终,那么他就不用亲自出征攻打陈豨、英布等人。所以才会且喜且怜之。


刘邦对于自己忠诚的手下一直都很好,曹参、周勃、陈平等人能够在刘邦在世时备受信任,无灾无难。萧何虽然有过短期被怀疑的经历,可是最终仍没有伤筋动骨。只有韩信不够忠诚也不够霸道,既没有诚心也没有胆量,最终被杀于宫廷之中。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千古笑话,也是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