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现在有些学校的教育方式你认同吗?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现在有些学校的教育方式你认同吗?

2020-08-31 20:13阅读(103)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现在有些学校的教育方式你认同吗?为什么?:一己之言仅供参考。教育,一个是教,一个是育,二者不可或缺。《师说》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

1

一己之言仅供参考。

教育,一个是教,一个是育,二者不可或缺。《师说》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里面,也包括有传道(育)和授业(教)这两种。

现在的学校,存在只教不育的现象。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代社会,已经是远远大于三百六十行了,但千军万马仍然是需要过独木桥。这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但社会的选择,教育无法独善其身。

由此,教育重教,是社会的选择。学校引导的少,即便是引导,也是引导至学科学用科学上,引导至掌握家长认为的学科领域的知识上去。激烈的竞争环境,也迫使教育过多追求如何短平快的接受所规定的主要科目上,灌输手段用的多,学生由此被动的多,主动的少。

有教无类,是对教育的要求。需要“发现”学生的长处,重在“育”上,使之能扬长避短,而不只是补短板,“生产”出标准化模具般的产品。白话讲,就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学生天天打架闹事,可以,建立规范打个够。想玩也可以,只要有兴趣能长期玩且玩出个花样来。由此,才会有“解惑”的基础。

教育,必须是可以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教育最大的现实存在基础。社会所需,教育就是基础。当社会需要与学生的“兴趣”一致时,作用是大的。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需要,是目前学校最大的“育”。在满足社会需要后,展开自己的兴趣爱好,目前的社会正在显现。

2

有关教育的本质,目标,实现手段等,我国教育方针都有明确阐述。核心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

3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影响和塑造。

唤醒是唤醒学生的求智欲望;影响是各方面影响学生怎样做人;塑造是培养学生成为怎样的人。这三者应当贯串于教育的全过程。成为怎样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唤醒、影响和塑造是教育的基本方式。

唤醒的正确方法是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生发出强烈的内生动力,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候教师的讲授才会起效,学生能在教师的点拨中自主学习前行,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项工作其实是我们教师每天的主要工作,每天都在做。偏差是出在目前教师做这项工作时急功近利,因两采取了许多填鸭式和拔苗助长的做法,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学得很苦而事倍功半,甚至不得要领。

影响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学生被教师的实际行为所感动,才会自然地接受并效仿。当然影响是多方面的,言教也是其中之一,只是不能以硬性规定去要求,而是通过说理、举例、指导阅读参观等方式,去学习伟人英雄和模范人物以及普通人的正确言行做法,使学生具有是非观念行为意识,懂得怎样做人。

塑造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力,说白了就是培养人。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特长和优缺点,判定一个具体的学生适合朝那个方向努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进行引导帮助,使之自觉地朝某个方向努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比如科学家,理论工作者,管理人才,或者某些实际工作者。教师不能让自己的所有学生成为清一色的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学校教育工作中,目前最大的偏差是只重求知两忽视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而将唤醒、影响和塑造都变成硬生生的要求,这就有违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使我们的教育发生了许多的问题,有的甚至很严重。

因此,为师之道就很重要。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之中,传道是首要的。作为教师要传什么道,就是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其实当今而言就是毛主席的教育方针,能心中无数么?能不知如何传道么?如果不够明确,只能是个教书匠。

所以要尊师重道!

4

教育的本质有两方面:

一是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

二是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实现更大的成功。

目前国内的教育,可以说第二个方面的教育直接没有。导致所有的孩子只是在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职业技能。

这本质上是将教育的精神教育责任放到了社会上,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如果孩子能将自己教育好,他便走向了成功之路。如果把自己处理得一般,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如果他没有处理好,他可能会自杀。

当教育变成一种挣钱的工具的时候,他们不仅拿了别人的钱,还偷走了别人的时间。

想想让人扼腕!该如何改变?

5

教肓的本质就是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人才,造就更多的科学家,和各个领域的专家,使中华民族更加强大

6

就目前来说教育的目的脱离了本质,现在的目的显然是“统一思想”。

7

教育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挂帅,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只要背离了这些,那么这个学校的教学方针政策就是错误的,学校的领导或者老师就不应该胜任。现在的清华北大,国家就应该严格治理一下他们的教学政策了。

8

教育的本质是教学与育人,是民族振兴,社会发展,人之进步的基石。我们是毛泽东思想指引的共产党领导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教育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要与社会主体意志和利益结合,与生产劳动实践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发展培育人才。照搬西方教育方式,把教育市场化以及落后的灌输式纯教学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是误人子弟,祸国殃民的教育。

9

教育的本质是爱,要把爱的情感转化为爱的行为。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爱自己的学生的,但是这种爱可能仅仅是爱学生的一种朴素的情感,换句话说,从思想情感上来说,90%以上的老师是热爱学生的。但是,从爱的整体来看,仅有爱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爱的行为。爱的情感是爱的基础,是爱的动力和源泉;爱的行为是爱的过程,是具体可感的实施爱的行为方式。只有把爱的情感转化为爱的行为,教育才会脱离空洞的说教,才会有效果。

我们看这么一个例子。据报载,乌鲁木齐市诞生过一个“坏孩子妈妈联盟”,“联盟”的妈妈们对那些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坏孩子”给予了真诚的关爱,抛开了以往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尊重孩子天性为前提,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   妈妈们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孩子们一起玩耍,言传身教,培养和提高孩子学习、协作、社交、适应以及坚持的能力。妈妈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为什么一群被专门从事教育的老师放弃的“坏孩子”们,却被“坏孩子妈妈联盟”改变了?答案很简单,因为“坏孩子妈妈联盟”爱他们的孩子,是爱心让曾经的“坏孩子”获得新生,是真爱的传递。那么,与“坏孩子妈妈联盟”相比,是不是我们的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呢? 到也不完全是,只不过好多老师把爱学生不能完全表露,或者说很难做到真心的和孩子交流和沟通,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据《光明日报》载:有关部门对5所学校的120名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调查对象回答“是”。然后又对这12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问卷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者仅占10%。 90%与10%,反差如此之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呢?

教育的本质是爱,要把爱的情感转化为爱的行为。爱的情感是爱的基础,是爱的动力和源泉;爱的行为是爱的过程,是具体可感的实施爱的行为方式。只有把爱的情感转化为爱的行为,教育才会脱离空洞的说教,才会有效果。要把爱的情感演变为爱的艺术。爱学生,不是溺爱,不是纵容,也不是苛求。它是对学生喜、怒、哀、乐、惊、惧的理解,是对学生痛苦与忧伤的同情,是对学生个性与现实的尊重,是对学生言行与心灵的信任,是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心,是对学生无知与过错的宽容,是对学生品德与学识的要求,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奉献……这些爱的表达,拒绝直白,而要讲究爱的艺术,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否则,学生会无视甚至敌视老师的爱的行为,将老师的爱拒之千里。

爱的艺术核心是师生心灵的共振。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爱,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成为学生心灵不设防的朋友。肖复兴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书。仅仅看封面是不够的,因为很可能看见的是最好看的也是最表面的部分;仅仅看大家都翻过的那几页也是不够的,因为很可能只看见手指翻动书页留下的脏兮兮的痕迹。要真正认识一个学生,就要打开这本书,从第一页开始看下去,一直仔细看到最后一页。如果书中有用错的字或标点符号,你要帮助他修改过来;如果书中有精彩的段落,你应该为他高兴并喝彩;如果书中出现的是断层,需要你替他补充,你要和他一起创造新的内容。”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情感历程、心理健康状况、交友情况等。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有方法地、有策略地实施爱的行为,在爱中走近、走进学生的心灵,也赢得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愿意把他的痛苦和欢乐,把他的忧伤和愉悦,把他的情感和心事,把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告诉老师的时候,老师的爱的付出才可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爱的艺术中的关键。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老师爱的滋润,爱品学兼优的学生,也爱那些“问题学生”。特别是那些为数不少的单亲、离异、重组家庭的学生和那些性格内向、心理封闭、身体残障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沟通、交流和爱护。在教育中,如果仅仅喜爱优秀学生,不能公正、公平地对待“问题学生”,老师的爱是不会被大多数学生认同的。老师要学会爱的艺术。只有愿爱、能爱、善爱学生的老师,才能在付出爱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接受老师的爱,珍惜老师的爱,并以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对待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

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个温馨的故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讶,每天都?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里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拿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批评她,但他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完我就把花送回来。” 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现在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我认为是有很低弊端的,我不完全赞同,好多环节上做得不是那么细腻。我把一些体会和建议谈一谈,结合一些事例,大家都思考体会一下。因为想说得太多了,所以请大家耐心认真的体会一下,肯定对我们的教育有好多思路和启迪。

1、要找到适合生长的土壤和生命的“补丁”,正确对待生命中的创伤。

时常听到有些老师怪学生不听话,恨铁不成钢;也常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对孩子的未来忧心忡忡。其实,当老师的和做父母的大可不必如此悲观。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 大家看看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由于讲不清数学题,她不到一周就被学生轰下讲台。母亲为她擦了擦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倒不出来,没有必要为这个伤心,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后来,她又随本村的伙伴一起外出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她裁剪衣服的时候,手脚太慢了,品质也过不了关。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已经干了许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就这样,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然而每次女儿沮丧回来时,母亲总安慰她,从没抱怨。 30岁时,女儿凭着一点语言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她开办了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成为了一个拥有几千万元资产的老板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凑到已经年迈的母亲面前,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前些年她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呢?母亲告诉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女儿流泪了,她明白了,实际上,母亲恒久不绝的信念,就是一粒坚韧的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著而生长出的奇迹。事实上,只要老师相信学生,父母相信孩子,因材施教,孩子就一定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也许他不一定能考上很好的大学,但他一定能有他自己满意的出息。

当然,当学生找到合适的生长土壤后,他的成长也不会一帆风顺,他还会面临很多的挑战,还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创伤。怎样对待生命中的创伤?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女儿的一双磨砂皮鞋晒在门口,不知被谁用刀片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那是父亲花了两百多元买来的新鞋,上脚没几天就不能再穿了,女儿难过得哭了起来。父亲把鞋子拿到小区门口的皮鞋手工店去修补,小学徒看了一眼说:“没办法,除非换皮换帮。”老师傅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要是放心的话,我就在皮鞋上再多划几道口子,两只鞋子都划上。”父亲不解问:“为什么?”老师傅说:“这样看起来显得对称,是刻意而为,会显得别具一格,又不影响着。”女孩的父亲还是不太理解,反正死马当做活马医吧,那位父亲把皮鞋留下就走了。第三天下班后顺便去取鞋,一眼就发现那双鞋,鞋子上果然又划了五六道口子,每道口子都用铁锈红的软皮补好了,四周用的是粗针大线的细麻绳,针脚故意歪歪扭扭,显得质朴粗犷,与磨砂皮的风格一致,一双鞋看上去比先前那双更独特也更有趣,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审美品位,父亲连声夸道:“师傅手艺真棒。” 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 校园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温床,是适合他们发展的地方,但学生在学校里,不如意的事一点也不比成年人少,或是先天带来的不足,或是后天造成的伤害、残疾、病痛,或是师生关系不好,或是同学关系冷漠,还有青春期的烦恼和种种不被人理解等等。“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来博人同情,那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让自己伤得更深。你能做的和你该做的,就是用“补丁”缝合“伤口”,并且还要努力在“伤口”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耳聋的贝多芬,还有拜伦、孙膑、左丘明、司马迁……历史上太多的伟人都是带着身体缺陷而走向成功的。生命有时就是这样,横在你面前的栏杆越高,你跳得也就越高。教会学生给生命打“补丁”,学生才能接受现实,脚踏实地去努力,不辜负生命的美。每朵花都有自己的颜色和清香。当我们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后,同时善于给生命中的缺憾打“补丁”,我们的学生就会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2、让每个学生都有尊严地生活。

《重庆晚报》曾报道,丰都湛普镇马安完小的教师凌生明罚该校三、四年级的三名女生在碎石路上跪爬一千米。孩子哭得撕心裂肺。报道说,凌生明已受到记过处分,并垫付了37元医疗费。但三个小女孩所遭受的身心痛苦将给她们留下终生难愈的创伤。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孩子在凌生明离开后仍然心怀恐惧地继续爬行。 虽是个案,还是让人无言以对。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关于老师体罚学生的报道在报纸上看得多了,像这位老师的行为,带给学生的不啻是身心的伤害,更有像狗一般的污辱。正如三名女生所说:“一辈子都会记得老师叫我们像狗一样在地上爬。”这是何等的悲哀。学校固然应该灌输学生知识,但是,不应该忽视对学生的做人和权利的引导,至少得让学生有羞耻感、有是非曲直的判断,让孩子有尊严地活着。西方国家的道德和法律有这样一个底线: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这种思想既源于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也源于对巴黎公社工人运动的反省。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尊严地生活与学习!这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的教育格言。学生是有尊严的。老师不能因为自己拥有教育学生的权力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的尊严绝非来自老师的恩惠和赏赐,而是发自于每一个老师内心深处的对生命的敬畏,对生而平等的个体的人的尊重。当我们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面对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当我们以平视甚至仰视的视角去观照我们的学生时,当我们充分意识到了我们的学生都具有不可侵犯的尊严,我们还会无视其作为“人”的存在而有意无意地伤害我们的学生吗?那些嘲讽、谩骂、体罚乃至侮辱、猥亵、强暴学生的行为,都让我们老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和汗颜。 让学生有尊严地生活,关键是要把出错的权利还给学生,学校是一个允许出错并允许改正错误的地方。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不犯错误。每个学生都会面对成长的烦恼,每一个年龄段,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相似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犯错有几种类别,一是无心之错,原因是学生缺乏经验,对行为的后果不能预见,这些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二是有意之错,有好的动机但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好心办坏事,帮倒忙,比如想帮妈妈洗碗却摔碎了一摞盘子。三是无理之错,想要发泻、报复或攻击谁,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协调不好本能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的犯错就像在学习中遇到难题,老师要像解题一样帮助学生去分析。首先要分析学生行为的动机,如果动机是好的,先表扬他,以减轻学生的焦虑;再看方法对不对,方法不错,或部分不错,肯定他,让他知道部分行为还是被认同的;最后看结果如何,错误怎样形成。学生也许开始以为自己是对的,教师需要告诉他,任何行为不仅满足自己的需要,还需要别人的认同,要得到认同,就要遵守共同的规则,从而告诉他通常有哪些处世的规则。通过这样的教导,学生很快会从犯错中学到很多好的东西,同样的错误也不会一犯再犯。

3.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狮子”,别让学生睡那张“黄金床”。

印度有一则寓言:一个国王想用大量的黄金,打造一张黄金床,床上镶满名贵珠宝。这张床如此名贵,所以国王要确立一个合乎全国人民尺寸的标准长度。于是他量了全国所有成年人的身高,再除以相应人口的总数,得到了全国身高的平均值。按照这个平均值,打造了这张黄金床。每天晚上国王一定要请一位大臣或百姓,让他睡这张名贵的床。如果他太高,躺不下,国王就会叫一个刀斧手量量这个人的身高,然后用斧头砍去多余的长度,好让他能刚好躺在床上。假如躺下的人身高不够,国王也会叫出两个大力士,一个人抓住他的肩膀,一个人抓住他的双脚,用力向两头拉,将这个人刚好拉到这张床的长度。一定要让躺在床上的人符合床的长度,是国王每天一定要做的事。看到这里,我们谁都会觉得国王愚蠢、残忍、不可理喻,是个神经病。 然而,我们有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犯和国王一样的错误。因为我们许多老师心中也有一张名贵而又标准的“床”,并用这张“床”来衡量学生的表现、个性和素质。有时我们会觉得学生太“高”,而把学生“砍”下一截;有时则感觉学生太“矮”,人为地把学生拔高一段。我们为了让学生符合社会的或成人的价值标准而雕刻学生,却不一定符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好心做错事却毫无知觉。这和国王对他的臣子、百姓所做的事又有什么区别呢?

怎样对待有个性有棱角的学生?下面这个故事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石匠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的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塑师?” “看!”父亲说,“以这只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 “唤醒?” “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监牢里解放出来而已。” 小苏格拉底深受启发。长大后苏格拉底也成为一个雕塑师,他雕塑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灵。

用心可以“唤醒”石头,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的学生,特别是我们认为个性强的学生就是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我们应该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成功意识和永不放弃追求向上的力量,让学生从蒙昧中醒来。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要唤起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学生价值观、生命观、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石块里的狮子,都有自己的样子,而不是一坨任人捏制的泥。所以,只有个性不同的学生,而没有真正的差生。正如,医生给病人治病从不埋怨病人“你怎么得这么重或这么怪的病”,而是从治疗一些疑难病症中,增长了才干,使医术更加精湛。老师面对“问题学生”也不能一味地责怪和训斥,而是要去唤醒他们,唤醒他们本来处于沉睡状态的良知和潜质,让他们走上成功的大道。 原子弹爆炸是因为原子核里本来就有原子能;植物发芽,是因为种子里本来就有生命。它不爆炸,不发芽,是因为它有一个多余的外壳,我们去掉它,它就实现了它自己的价值。达尔文酷爱自然,但他父亲一定要他学医,他不遵从父命,而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居里夫人25岁时还是一名家庭教师,还差点做了小财主家的小媳妇。她勇敢地甩掉这些羁绊,远走巴黎,终于成为一代名人。鲁迅先是选学地质,后又学医,当把这两层都剥去时,一位文学大师就出现了。

这个时代的教育,最需要老师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有一则寓言说,一个男人走过一座桥,正好看见一个人在河岸边钓鱼。这名钓鱼者钓到了一条小鱼,把它扔进一个小桶里。接着,他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把它抛到河里。旁观者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看到他保留了所有的小鱼,扔弃了所有的大鱼。他十分好奇地走到河岸边,问道:“你为什么只留下这些小鱼呢?”“很简单,我家里只有一个9英寸宽的煎锅。只有小鱼才适合这个煎锅,所以我保留了它们。”钓鱼者回答道。 在这则寓言里,这个煎锅代表了我们所拥有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如果我们只让自己的教育工作和我们从前的或是当前的教育观念相匹配,那么我们的教育就看不到未来美丽的风景。 增削学生的个性不是教育,我们不能让学生睡那张“黄金床”,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狮子”,因为教育的价值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 浮华一梦是追星 ,2007年3月25日晚,狂追刘德华13年的贫困女歌迷杨丽娟终于来到香港参加了刘德华的歌友会,并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刘德华。而她的父亲却因为刘德华没有满足其女儿的过分要求而在第二天的凌晨跳海自杀。如此追星,让人费解! 英国广播公司2007年4月4日有篇报道:除了章子怡,他们是谁?文章大意是:2007年3月31日晚,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星光熠熠。不过,不是每一颗星都受到传媒和大学生追捧的。杨振宁、陶一之、丁俊晖、谭盾、张霞昌、苏震西、章子怡、刘醇逸、刘翔、李安、陈易希等11位杰出华人,在这里接受“200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的殊荣。除了章子怡、刘翔受到媒体和大学生的青睐外,其他人都受到冷落。特别是对找到破解H5N1病毒方法的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女科学家陶一之、发明纸质电池的芬兰Enfucell公司首席技术官张霞昌、美国纽约市首位华裔暨亚裔市议员刘醇逸、以其名字命名小行星的香港科技大学学生陈易希不屑一顾。为此,有识之士指出:人们不追科学明星,追的只是娱乐明星,这是社会的一种缺失! 中学生追娱乐明星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比如我不喜欢听周杰伦的歌,为此,我女儿说我是“老土”!女儿告诉我,他们班上的绝大多数同学的偶像就是周杰伦,甚至有的学生一看到周杰伦就发晕,尖叫。

我们真的要反思要修正我们的教育方法了,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不把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科技明星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而要把那些绯闻不断的影视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中学生的盲目追星,让我想起了一则寓言。两界山曾经镇压过齐天大圣孙,后来孙修成了正果,人们在这儿立了一座“齐天大圣”庙,香火极为旺盛。有一只猴子,偷偷跑到庙里,把齐天大圣的泥塑像搬开,自己坐在上面,接受人们的香火,享受着人们供奉的鲜果。这只猴子常常溜出来把人们虔诚的忏悔和恳切的乞求当做笑料,告诉它的同伴们。同伴们说:“你敢长期呆下去吗?” “怎么不敢?”猴子说,“泥塑的齐天大圣怎能比得上我呢?那只不过是一尊泥像,而我才是一只真正的猴子!” “人们常常在山里捕捉我们,可是他们竟心甘情愿向你磕头,这事真不可理解。” “这有什么!”这只冒充齐天大圣的猴子说,“人就有这样一种特性,只要谁坐在神的宝座上,他们就对谁膜拜,哪管它是不是一只猴子呢?” 我把这则寓言给学生讲了。我告诉他们,你们可以喜欢周杰伦的歌,但你们千万不要把他当偶像,因为那样太浅薄。钱学森、袁隆平、黄伯云……那么多的科学家才是我们真正的学习榜样!   对学生中的追星现象,我们要正确引导。我们要让学生学习他所崇拜偶像的良好品质,如勤奋、积极向上、对目标永不放弃的追求精神等等,而不是盲目追随“星”们的一切言行。我们在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塑造学生的同时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水的。眼中只有鹿和鱼的人,不能看到真正的山水;眼中只看到偶像的人,永远看不到自我真实的心灵。 也许我们不能阻止学生追星,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追什么星和怎么追星!让每个学生成为鹰的后代每一个学生,都有无尽的潜能等待我们去拓展,不论他的现状如何,他的未来都不是我们能限量的。

作为老师,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有一则寓言:一只鹰蛋落到鸡窝里被孵化出来后,就被当做一只鸡,过着鸡一样的生活。由于长相古怪,它被歧视、被欺负,倍感孤独与痛苦。一天,它跟着鸡群在吃谷子,天边掠过一道黑影,鸡们惊惶失措、四处躲藏。危机过去,它问同伴:“那是一只什么鸟啊?”“那是一只鹰,至高无上的鹰啊!”同伴告诉他。 “我要是能像鹰一样飞有多好!” “痴心妄想,连鸡都为你的丑陋而感到丢脸,你怎能像鹰一样飞呢?”  这是鹰的悲哀,还是鸡的悲哀? 我们要告诉我们的学生:你们都是鹰,都是鹰的后代啊!也许你们因为各种原因暂时失去了翅膀,但你们有翱翔蓝天的天赋和能力!你们只有不停地锻炼,才能飞翔。

但是,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老师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差生”,对有个性有棱角的学生常常不能正确评价,不能按教育规律教育他们。泰戈尔有句名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善。” 第多斯惠告诉我们:“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反思当今的教育,最大的悲剧是我们的教育者常常不自觉地按自己个人的意志来雕刻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意志和感情。良好的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使尊重成为价值追求,使参与成为共同责任,使关爱化为点滴行动,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和约束学生。其实很多学生成绩不好,并不能说明他们未来就不能成功。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戴维斯研究的基础上证实并扩大了对中微子的探测成果,捕获超新星大爆发时释放的中微子,因此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获诺贝尔奖后举行的记者会上,小柴博士向记者们展示了他的大学成绩单。16个科目中拿优的只有2项,而且还是那种只要去上课就可得“优”的实验科目。小柴说:“那时大家一般都有半数以上的科目是优,我恐怕是班上最差的,但我一直相信成绩单并不能保证你的人生。”小柴博士的妻子解释说:“在战后的贫穷年代,他的学费、生活费都要靠打工。念大学时一周才去上一次课。当时那种环境他没法静下心来学习。” 小柴博士强调:“虽然我成绩不好,但有自己的强项,学习最重要的是主动性。” 小柴是勉强毕业的学生,所以结婚时老师写来祝词:“今天的新郎虽然是东京大学毕业的,但成绩是刚刚及格。不过他的前途多少好像还有点希望。”这份祝词不仅吓坏了岳父岳母,还让亲戚们为他的前途提心吊胆。不过,1955年这位差生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来还担任了日本东京大学初级粒子国际中心的名誉教授。 小柴昌俊好奇心强,兴趣广泛。他高中时代的同学林义郎(日本前大藏大臣)告诉记者:“当时大家同吃同住,他喜欢文学,没有理科的那种氛围。当初他找我支持中微子探测仪建设工程时就表示,这个成功了准能获得诺贝尔奖。没想到真的被他说中了!” 小柴昌俊的成功能给我们老师哪些启发呢?在对“差生”的教育中,只要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善性,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转变,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用心和学生交流,我们就能唤醒学生的心灵,让每个学生成为翱翔蓝天的雄鹰!

4.铺就学生通向幸福的心路 ,给“心情教育”涂上善良的底色 。

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丛飞的事迹曾震撼了千万人的心灵。他供着一百多个贫困孩子读书,却没钱交银行的购房贷款;他时刻记挂着资助那些孩子到毕业的承诺,却交不起女儿的托儿费;他捐出去的钱达三百多万元,自己病重时却支付不起医疗费……深圳义工丛飞倾其所有捐资助学的悲情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然而,一个丛飞资助成才的大学毕业生,在丛飞竭尽所能未能帮他找到如愿的工作时,他竟然质问丛飞:“你总说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也一直称你爸爸,可你拿出一个爸爸应有的责任感来为我找工作了吗?”还责怪丛飞“对媒体说了自己的真实姓名让自己很没面子”,最后又与资助了他3年的恩人断绝了关系。另一个让人感到窒息的事实是:当丛飞躺在病床上连几百元的医药费都拿不出来,没有能力再给孩子们寄钱的时候,有的孩子和家长却不时打来电话催丛飞寄钱。为什么有人在真诚地付出,有人却习惯于索取?为什么有人铁肩担道义,有人却身心俱蒙泥?孩子在享受爱的时候,我们更要教育孩子懂得爱,学会感恩,学会用自己的爱回报享受的爱。丛飞走了,丛飞的精神永在。

老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要把丛飞的爱的精神实质告诉学生,要时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的弦,不断强化学生的良知,让我们的世界涌现更多的丛飞式的人物!否则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据报载:美、法等国的一些心理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心情教育”。“心情教育”是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引导人们理解“真爱”,学会关爱他人,让真诚的爱在人与人之间流动。专家说,“心情教育”就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使人的情感、欲望建立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基础上。 “心情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爱的教育,一种培养善良之心的教育。怎样培养学生的善良之心呢? 要引导学生爱自然、善待自然、感恩自然。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善待花草,不随便攀折和践踏。善待弱小的动物,不要动辄就把小昆虫弄死。要让学生体会到,世上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都有它们存在的道理,人与自然应是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彼此相依相存。老师应帮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感受和体验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鼓励学生与自然亲近,爱护环境,善待身边的事物。要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善待他人、感恩他人。有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今后在社会上吃亏,总是培养他们的好斗意识,事事让自己的孩子争赢。面对不和谐的家庭教育,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进行矫正。一要让学生懂得珍惜他人的爱,学会关心他人的情感变化,激发学生与他人分享快乐和解除别人痛苦的愿望;二是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经常带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平等协作的思想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要引导学生善待自我。一些学生或因为学业上不成功,或因家庭状况不好,或因长相身材等不美,常常瞧不起自己,自怨自艾,更有学生因生活变故或心情压抑而自残自杀,漠视生命,不能善待自己。要想让学生成功,就要引导学生善待自我,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善待自己。 只有引导学生学会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学会感恩,学生才能拥有一颗善良之心。而这颗善良之心是指引学生走向成功的灯塔。

教师要时时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善良的弦,让学生理解爱,享受爱,也学会付出爱,这是铺就学生通向幸福的心路! 经典舞蹈《千手观音》的寓意是:只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只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爱,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挫折是一条涤荡灵魂的河,成功青睐受挫折的心灵。德国心理学家霍尔曼在成功心理学中提出过非常著名的“凹点”心理。由于这条心理学定律来源于高尔夫,又被人称做“高尔夫”特征的心理。高尔夫运动刚刚兴起时,只是对球的重量、体积做了相关的规定。每名赛手为了让自己的球显得美观且与众不同,设计了很多图案印刻在表面,比如五角星、圆点,甚至是自己名字的缩写。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高尔夫球手都很喜欢用旧球,特别是有划痕的球。一些赛手甚至在新球上特意弄出并不美观的伤痕。原来,有伤痕的球比光滑的新球有着更优秀的飞行能力。于是,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科学家设计出了表面有凹点,让高尔夫球的平稳性和运动性比光滑的球更有优势。从此,有凹点的高尔夫球成为比赛的统一用球。在成功心理学中,霍尔曼指出:“有阅历的心灵,有着更持久的战斗力,因此也更容易达到个体所制定的目标。而所谓阅历,主要指经历的失败,以及这些失败在心理上所留下的痕迹。如同高尔夫球表面的凹点。虽然不美观,但的确有利于提高心理承受力。”霍尔曼的意思是,成功更青睐受到挫折的心灵。 当然,受挫折不是为沉沦与堕落找借口,而是为了培养一种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2005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中有个饱受苦难的大学生洪战辉,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苦难不是人生的财富,苦难就是苦难,它不是什么好东西!苦难培养出来的自立精神才是人生的财富!” 挫折和苦难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没有谁喜欢挫折和苦难,但一个人没有经历一定的苦难和挫折,也绝对不是什么幸事。 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一天,上帝到田野散步,看到麦子果实累累,感到非常开心。一位农夫看到上帝,说:“仁慈的上帝!这50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过祈祷,祈祷年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有冰雹,不要有干旱,不要有虫害,可是不论我怎么祈祷,总不能样样如愿。您可不可以明年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大风雨,不要烈日干旱,不要有虫害?”上帝说:“好吧,明年不管别人如何,一定如你所愿。”第二年,这位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的麦穗,因为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还多,农夫兴奋不已。可等收获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是空瘪的,没有什么子粒。农夫含着眼泪跪下来,向上帝问道:“仁慈的主,这是怎么一回事,您是不是搞错了什么?”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什么,因为你的麦子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变得十分无能。对于一粒麦子来说,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些风雨也是必要的,烈日更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  人生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可惜大多数学生不懂这个道理,经受不起一点点挫折。2006年春,有一个高一的男生和他的父亲找到我,要求退学,理由竟然是因为被老师误解批评而受了委屈,觉得读书没意思。这样的心灵是何等的脆弱!这同样折射出我们对学生挫折教育的缺位。人的灵魂也和麦子一样,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也只能是一个空壳而已。每一个人,从出生特别是少年以后,就开始面对各种挫折和考验,并从战胜挫折中开始收获——各种考验所带来的宝贵人生的阅历。如果拒绝来自生活的磨砺,时时幻想温煦的阳光,那么他从一开始就输给了生活。怎样面对降临在我们身上的挫折和苦难?有两个故事能给我们启迪。一个讲述的是在1935年,美国家具商尼科尔斯的家突然起火,大火将他准备出售的家具烧个精光,只留下一片残存的焦松木,看着这一片狼藉,尼科尔斯伤心不已,突然,这些烧焦松木独特的形状和漂亮的纹理把他的目光吸引住了,他小心翼翼地用碎玻璃片削去尘灰,用砂纸将其打磨光滑,然后涂上一层清漆,居然产生了一种温馨的光泽和非常清晰的红松纹理,尼科尔斯惊喜地狂叫起来,马上制作出仿木纹家具,一场大火,给他带来灾难,同时也带来了创造与金钱,现在尼科尔斯的那套仿木家具被收藏在纽约美术馆里。 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家时装公司老板心血来潮,在新设计、生产的两万件女式真丝短袖衫等着水洗的空隙,临时决定先打上挂牌。这一变动导致了柔软的丝质料在水洗过程中,打挂牌的胶线在每件衣服上都挂出一个均匀的小洞。对这个致命的错误,老板和主管们都束手无策。而此时一位前来应聘的打工仔,毛遂自荐来解决这个问题,他找来与衣服同色的丝线,沿着豁口,一针一针,把破洞补出各种图案,让“伤口”开出了智慧之花。几天后,新产品加价出售,备受顾客青睐,而打工仔也如愿被这家公司高薪聘用。在上面的故事中,倘若用惯性思维思考的话,恐怕尼科尔斯只能无奈地接受倾家荡产的结局,而时装公司也要声名扫地,是智慧的力量让“伤口”开出了美丽的花,换一种思维往往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一帆风顺的坦途只不过是跋涉者的童话罢了。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要遇到伤痛的磨砺,逆境在所难免。往往在此时,弱者为之生畏,望而却步;而强者则会迎难而上,用智慧的心灵感悟缺陷,让“伤口”开出美丽之花。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挫折,建立自信、乐观的品质和耐挫折的能力。挫折教育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信心、情绪及意志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坚强、勇敢、自信的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困难,一步步走向成功。 挫折是一条涤荡灵魂的河,她会让人变得更加坚强,让生命更加精彩。让学生学会承受挫折,在战胜挫折中前行,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5.育人先暖心 ,把批评做成“夹心饼”。

忠言何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坏人腐蚀好人喜欢用糖衣裹着的炮弹,这样容易使人接受,容易将人打中。我们在使人变好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研究一下糖衣,为什么不使人易于接受一些呢? 我们教育学生如果还停留在“良药苦口”的老观念上就落伍了。我们应该力求在批评学生的某个问题的同时不忘表扬其相应的长处。这样做就让学生在接受批评的同时,明白自己不完全是个失败者,自己还是有成功之处的。有企业曾经提出一种“夹心饼”批评模式,颇值得教师借鉴。在生活中,大家都吃过菜饼,感觉比馒头好吃,为什么呢?因为菜饼中有“馅”,依此类推,聪明的管理人大多会在馒头中夹上美味的馅给下属吃。这种方法在管理下属的过程中屡试不爽。下属做错了事,理所当然要进行批评和惩罚,但如何处理得当、得体呢?这需要在批评他的错误和指出其不足的同时,不忘给予他某些成功方面的肯定。“夹心饼”是要把批评的东西作为“馅”夹到两件值得表扬的事之间,这样不至于让受批评者尴尬和难受,从而在内心深处加以接受,同时又不能伤害作为一个重要职员的自尊心。受批评者既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又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重要性,在改正错误之后,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老师应该永远记住: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改正缺点,而不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和不满。因此,带着爱心,试着用赞赏的方式去责备,我们的教育收获的才是春天。

一提到批评,人们往往会在脑海中出现一种情景:批评者总是正襟危坐,板着面孔,言辞激烈、面红耳赤、劈头盖脸地数落和训斥着犯错者,而被批评者则心慌意乱、诚惶诚恐,心情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人们不禁要问:这种狂风暴雨般的缺乏人情味的批评,到底效果如何?不少被批评者大多对批评者耿耿于怀,敢怒不敢言,心存消极抵触情绪,从而使得批评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因此,批评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批评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时暗示式批评效果不错,不用一句批评的话语,只是用眼神和举止对有过错者暗示,就可达到不言而教的效果;先肯定后批评的方式,也容易得到被批评者的接受。作为一个明智的教育者,在批评前,不妨先冷静地思考一下,采取哪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更合适,效果会更好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认为,要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和年龄选择不同的批评方法,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区别对待。不讲方式的批评,如同干打雷不下雨,并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洌寒风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风越大,行人裹得越紧,北风失败了。轮到南风,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渐行渐热,于是解开纽扣,继而脱下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北风和南风都要使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我们不妨把这个故事称为“南风法则”,这个法则也是适用于教育的。如果把学生的某些缺点比做他身上的“大衣”的话,要想让学生脱掉这件“大衣”,我们用冷漠、讥讽、羞辱,甚至是打骂等强制手段来逼迫学生就范,学生是不会接受的,相反,学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故意与老师或家长作对。所以,对学生的批评,要讲艺术,要给学生暖心的感觉。一是给学生面子。学生渐渐长大,当着众人的面教训会让他丢面子,为维护自己在众人面前的尊严,学生不惜和老师对抗。相比之下,背地里单独批评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二是言简意赅。谁都不希望老师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当学生真的犯了错误时,不必讲一堆大道理,只要告诉他你对他所做的事的感受和他这样做的后果就可以了,老师说的话越少,学生记得越清楚。三是避轻就重。处于成长中的学生会有很多的不良行为,老师应该及时批评纠正。但不必事事都那么在意。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自己无法容忍的和其相应的惩罚措施。而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事,老师要去指导而非批评。 四是指导为先。当学生无意间犯了错误,老师不要无休止地批评他。这时不如说些指导性的话,他反而会乖乖地照你的话去做,并感激你没有呵斥他。要想让学生改正缺点,就得分析学生的心理,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温暖胜于严寒。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是要尊重和关心学生,多点人情味,施之以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使学生丢掉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教师博览》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下的一个工作机构曾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一次国际中小学教师、学生联欢活动,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20个国家和地区的410名老师、学生参加,其中老师208名、学生202名,在这个活动中,主持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来评选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  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家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由于晚上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虽经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屡教不改。有一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撒谎说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耽误了时间。老师半信半疑,但没有发作,让他们进教室后就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很明显,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问:假设你是杰克兄弟俩的老师,你将怎样处理? 208名老师认真思考,积极作答,都在规定的半小时内交上了答卷。主持者经过认真分析整理,从208份答卷中归纳出25种处理方式,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中国式的处理方法:一是当面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 美国式的处理方法:幽他一默,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了。”日本式的处理方式: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罚。英国式的处理方法: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韩国式的处理方法: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让全班学生讨论,引以为戒。新加坡的处理方式: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再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 埃及式的处理方式:让他们向真主写信,向真主叙述事情的真相。巴西式的处理方式: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足球。 以色列的处理方式: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①你们的汽车爆的哪个轮胎?②你们在哪个维修店补胎?③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活动主持者把25种处理方式翻译成几种语言文字,分送给参加活动的202个学生,请学生们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处理方式。结果,91%的学生选择了以色列的处理方式。主持人说,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方式,就是批评教育的最好方式,以色列的方式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它的批评带有游戏的性质,学生不怕,不难堪。 可见,最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应该是在游戏之中的教育。

6.教育的方法决定着学生的未来 ,尊重和鼓励失败者。  

良好的教育,能促进每个学生都取得富有个性化的成功。但是,每个老师都明白,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学业成就的。 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认为说这话的人是唯心的,至少是不懂教育的。教育的理想并不是理想的教育。教不好每个学生,并不是老师的错。不过,我们有很多老师却因此自觉或不自觉地偏袒优生,冷落差生,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这就是老师的错。其实,老师应该给予差生较之于优生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关注和关爱差生,是打造和谐教育的最美音符。

尊重和鼓励差生,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心态,一种良性的教育价值取向,更是打造和谐校园的必然需要,一些学校禁止老师当面责骂成绩不好的学生,尤其禁止使用“笨蛋”“无能”“废物”等词语,这些都体现了对差生的尊重。 成功与失败,优生和差生,从来就不是永恒的,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变,作为老师,不妨多为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送去一份尊重和鼓励。“心罚”猛于虎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当前教育中,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老师从精神上惩罚学生,即“心罚”学生的情况却时有所闻。老师心罚学生的“手段”主要有三种: 一是语言。个别教师往往会说一些刺激学生的话语,如“你真笨”“你永远成不了才”“你简直就是害群之马”等等。这些话侮辱学生人格,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则造成师生关系对立,影响教学效果,大则导致学生心理失常,甚至会引发学生厌学、逃学、自杀等严重后果。二是行为。我们常常看到,个别喜欢捣乱的学生,被老师安排坐在第一排或最后一排,而且往往是单人单桌。老师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孤立他。对于一些品学较差的学生,有的老师还采用不让其参加集体活动、向家长告状等惩罚方式,从心理上、行为上孤立他们,使他感受不到集体乃至家庭的温暖,如同置身于人际关系的荒漠之中。 三是沉默。对于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有的老师就采用最伤人的一招——沉默。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不理不睬,听之任之。学生错了不批评,对了不表扬;课堂上从来不叫其回答问题,课外更不会找他谈心。此刻,这类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被人蔑视的滋味。从表面上看,“心罚”比体罚显得“文明”,但“心罚”带给学生的伤害可能比体罚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会伤害学生的身体,其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心罚”会伤害的学生的心灵,其痛苦往往是长久的。这一点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作为教育者,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和方式去伤害学生,不应该“心罚”或变相“心罚”学生。高明的教育方法是深悟“良言”的妙用之道,善于观察与揣摩学生的心态,然后择机用“良言”抚摸他、温暖他、激励他。当学生遭受挫折时,用温暖的语言安慰他;当学生沮丧时,用温暖的语言鼓励他;当学生疑惑时,用善意的语言提醒他;当学生自卑时,不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烧他的自信心;当学生痛苦时,不忘用爱心和他一起分担……   教育是一门艺术,但愿每位从事教育的人不再使用“冷暴力”“心罚”孩子,只有这样,教育才能闪烁出它本身具备的人性的光辉!

遇事冷静,赏罚有度。无论学生犯了多大的错,老师都不要急躁,先要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决定处理方法,不搞连带处罚,不翻老账,不伤害学生的尊严,给学生留点面子。处罚前,要讲明道理,让学生彻底信服。如果学生情绪激烈,不妨进行冷处理。给学生申辩的权利。即便明知学生是在狡辩,是在推诿责任,老师也要耐心听他们把话讲完,然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让他们将功补过,这往往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

7.温和的力量学会温和。

当老师的,面对不听话的学生,要学会温和地对待。温和可以消融学生的对立情绪,冰释他们的逆反心理,像阳光一样照亮师生彼此的心灵。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要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罚只能压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需注意的是,体罚有损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破裂了,学生就不愿向老师学习。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育的惩罚需要讲方法。不适当的惩罚只能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恶化师生关系。 面对犯错误的学生,要想改变他们,不能把一切寄希望于惩罚,更不能寄希望于体罚。在批评学生时,教师应当唤醒他的“荣辱感”和“羞耻心”,激发学生的“恻隐之心”,建立学生正确的“荣辱观”,才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8.别让人文情怀成为生命的一个缺口 。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人文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孩子畸形成长的根源。我们平时所说的教育和技能训练不同,训练是给人传授某种技艺;而教育则是给人提供一种精神品质,使人心中建立起精神的家园。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比高分数、高学历、高地位都要重要。学到的知识有可能忘掉,培养的品性却一辈子都不会忘掉。老师对学生美德的培育要高度重视。比如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或讲故事时,不仅要注重知识性,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学会识别真善美、假恶丑,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要让学生学会爱护大自然,讲卫生,关心弱小的同学等。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天长日久,终能养成学生良好的美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是一个漫长过程,犹如细雨润物,悄无声息,人文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也许一二十年后才能见到人文教育的效果。所以,教育者要经得起耐心的考验。而且那个时候,学生才会明白,才会感激老师对他的一番苦心。要多指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文精神的书籍。健康的、贴近学生心灵的课外书,对学生的气质、智慧、修养、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能起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优秀的书籍中,学生能够找到滋润自己心灵的东西,积累起人类的精神财富。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要想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必不可少,要对学生进行道义和责任的教育 。“情绪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很重要 。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教他识多少字,考多少分,更重要在于将他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其中,情绪教育是最关键的。因为情绪与学生未来的心理健康、成长、做人、创新等都有关系。 情绪问题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并没有被足够重视,教师、家长关注的仍是学业。

9.关爱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别让学生输掉竞争的“本钱” 。有了健康不一定拥有一切,但是失去健康必将失去一切。健康是竞争的“本钱”,别让学生在学习中输掉竞争的“本钱”。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该如何珍惜? 首先,要告诉学生,生活需要不完美。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总是被家长过高地期望。父母往往期望孩子做到完美,今后拥有体面、富足的完美人生。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也经常过多地提倡“追求卓越”,却忽视了“不完美”的教育,让学生不能认识和接受人生的缺憾。 其实,人的一生几乎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生所能实现的目标注定有限,有很多美好的愿望,往往会成为永远的愿望。把这样的观念传导给孩子,并非消极的教育,而是现实的教育。生活需要“不完美”,缺憾有时也是一种美。因此,适度的“不完美”心理教育在今天不容回避。其次,要让孩子懂得,生命本身就是美的,自己的生命就是美的杰作,因而应该为自己拥有而自豪。我们还要让孩子懂得,人生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要让生命之力战胜苦难。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让他们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经常给学生减压,我们还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不管今后遇到怎样的人生挫折,他们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不管他们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都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

10、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方法 。

  巧妙使用非语言行为教育学生,用语言教育学生,是常规的通用办法,其实,除了用语言外,还有一些非语言的行为,同样可以巧妙合理地加以运用,以此来达到我们期望的教育效果。 用表情教育学生。人的面部表情是内在态度的指示器,面部肌肉松弛,露出愉快的神情,会让人感到亲切,使人乐于亲近;反之,板着面孔,则会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老师应以和蔼可亲的表情来面对学生,切不可随意对学生施以“脸色”。高兴时满面笑容,对学生随和宽容,一旦不如意就怒形于色的做法,不但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还有损学生的心理健康。

结束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是帮助: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克服困难、学会合作、学会人际交往等。教育是关注:关注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冷漠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教育是理解:理解学生的爱好、想法、追求等。 我们还要理解孩子的压力。现在的孩子累啊,一位母亲说:如果我还他一个童年,那我就要欠他一个成年。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必须选择一样。家长给学生施压,老师也给学生施压,学生很苦很累,所以学生对读书往往有另类心理。 教育是沟通:师生间要经常谈话,相互交流(我曾组织开展师生心灵握手和师生心里话接力本等活动,很受学生欢迎) 。教育是欣赏:欣赏学生的优点,欣赏学生的特长,欣赏学生的善良,欣赏学生的执著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育是宽容:宽容学生的无知,宽容学生的过错。老师要有宽容学生无能的雅量。教育是发现:发现学生优点、发现学生特长、发现学生人性中的美、发现学生中的问题。教育是尊重: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则意识)、尊重知识、尊重自然,老师要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 教育是激励:激励学生改正错误,激励学生健康成长。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有句名言:“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教育是开发:老师要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没有差生,只有潜能开发不够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像蝴蝶标本一样被钉在课桌上,我们的教育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泯灭了学生的个性。统一的模式化教学结果是批量生产低素质人才。 教育是分享:师生要学会分享成功,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教育是合作:师生要在学习上合作,在校园生活中合作。 教育是指导: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迷惘的目光指明方向,给柔弱的肩膀带来坚强,给贫乏的大脑增添智慧和力量。教育是爱护: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多一份情感的投入,就会多一份对孩子的爱,它也能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  教育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在引导学生发展时,老师自己也要发展。

良师富有爱心。良师懂得,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爱,是教育者用自己的爱唤醒受教育者的爱。良师富有情趣。良师懂得幽默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能让辛苦的学习变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享受,他们能让批评也充满欢乐,他们能让校园生活情趣盎然。 良师不一定是名师,良师也许终身在从事平凡的工作,头上没有炫目的光环。但良师对学生的影响却很大,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就学生一生。教育的智慧是智慧的教育 ,真爱——产生教育智慧之源泉。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之爱首先应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但在部分老师头脑中,“师长”“尊者”的封建师徒伦常意识依旧残存,对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内涵的理解还是那么根深蒂固。他们对学生也就缺乏应有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崇尚所谓的听话教育,往往无视自己的声色俱厉而不允许学生的不敬,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能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岂不知,这正是教育者智慧贫乏的表现,是教育者对智慧空虚的无力掩饰。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外强中干”的严厉,淤塞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之路,划开了师生之间情感之痕。久而久之,教育也就偏离了生命的原点。 历练——拥有教育智慧之关键。在教育行进之路上,成功和挫折往往是结伴而行的。成功可以给人带来荣誉和喜悦,而挫折或许能给人更多的思考,往往孕育超凡的智慧。经过挫折的历练,教育智慧才会生成,教育品质才会升值。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老师对“巧妙的预设被学生扰乱”的教学经历往往最感头疼。而在有的老师看来,一个畏惧“活”课堂的老师必定体验不到那种师生相融的乐趣,也必定收获不了教育智慧的美丽。我们身边都有一些业绩突出的老师,其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绝不仅仅依赖于原始知识的存储。可以说,每一个成功者都曾经过挫折的历练,他们的脚下也曾经泥泞不堪,然而正是不堪的“泥泞”,才滑出了他们的智慧灵光、丰盈了他们的智慧之囊。 博学——汲取教育智慧之渠道。曾有老师向于永正请教成为优秀老师的秘诀。于老师答说有四个习惯、一个爱好:一是读书的习惯,二是看和听的习惯,三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四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戏。乍一听,于老师的话似乎文不对题,但细一琢磨却不无启发——教育智慧不正源于点滴的学习和深厚的积淀吗?学习是生命的有机组成,学习是汲取教育智慧的渠道。我们不能总是习惯于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学习,而应该从我们自身的状态反省一下,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谁人不望弟子贤”?只是“恨铁不成钢”!要炼铁成钢,就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直接而粗糙的管教方式不但把学生管“毛”了,还会使学生丧失做人的上进心,所以,任何一个教育者,必须追求教育的技巧,用智慧的教育来点醒我们的学生,从而让教育体现一种艺术美。

我相信,只要有耐心,就会有收获…… 让我们用一颗爱的正心去对待教育吧!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探讨,让爱的教育更丰富。

10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现在学校的教育职责就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问,顺便拓展下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毕竟高考指挥棒在那,升学率才是判断一个学校是否优秀的硬指标。

这是大概念。还有往小的说,当老师的都学过:个人的进步包括两方面,个人与环境。环境的影响就是近朱者赤,个人的影响就是,出污泥而不染。说明了人的多变性。

将人的所有联系,知识,能力,品德,个性都和学校教育挂钩,这个锅太大太重了。当然,这事咱说的不算,领导说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