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朱棣戎马一生,能力卓越;可是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择他继承皇位,

朱棣戎马一生,能力卓越;可是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择他继承皇位,

2020-08-31 07:02阅读(145)

朱棣戎马一生,能力卓越;可是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择他继承皇位,而是选择了朱标呢?: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中国古代,王位继承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

1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中国古代,王位继承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立嫡以长不以贤”,嫡亲儿子且年龄长者,不管他是否贤能。“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嫡妻无子,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

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避免争夺皇位而发生祸乱,保证了皇权的平稳过度,维护了皇权的威严。

然而,这种制度过于呆板机械化。比如嫡长子是弱智白痴的皇帝,晋慧帝是位十足的白痴皇帝,当大臣们禀告百姓饥饿没有饭吃,他反问大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因此,古代皇帝立太子都是特别谨慎。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而不是朱棣,原因也是基于此。

首先,遵循礼法。朱元璋以杀伐果断著称,但他以儒家典教治国,他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长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慡,三子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等。嫡长子朱标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即使朱标死了,前面还有两个在排队等候,因此也轮不到朱棣。

其次,朱元璋非常喜欢长子朱标,对他精心培养。朱元璋在吴称王时,就立朱标为世子,到了明朝开国,朱元璋成为皇帝,立朱标为皇太子。

朱元璋非常注重对太子的教育。选择最好的老师如宋濂等人,不仅教儒家经典,还教授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朱元璋还用自己的经历训导太子,要他明白创业的艰辛。

朱标二十多岁时,开始帮朱元璋处理国家政事。朱元璋有意培养他治国的能力,以确保天下永远姓朱。

朱元璋是骑在马上打天下,雄才大略,残暴狠毒。与父亲性格完全相反,朱标生性善良,敦厚懦弱,仁爱宽宏。因此,朱标深受大臣们和百姓的拥戴,他将来一定是位明君。

朱元璋认为打天下要狠毒,守天下则需仁慈。朱棣的性格非常像朱元璋,他英勇善战,生性歹毒。他更适合征战沙场,平定内乱,协助太子守天下。

朱棣在朱元璋晚年才开始崭露头角。洪武二十三年,出征漠北,智取元将乃儿不花,归降明朝。朱元璋大喜“肃清沙漠者,燕王也。”后来多次北阀成功,燕王名声大振。

朱标的去世,朱元璋深受打击,立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的性格像朱标,慈孝仁厚。皇孙世嫡,也是合乎法正。朱元璋在世时,皇位也算是平稳过度了。

朱元璋没有立燕王朱棣为太子,他不想让玄武门之变重演。然而,立孙不立子,为燕王朱棣将来造反埋下祸根。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皇位。

2

明成祖朱棣英明神武,在北部边疆守卫,战功显赫,朱元璋也对他赞赏有加,说他很像自己,有心想把帝位传给朱棣,但最终还是传位给了皇太孙。那朱元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据说其原因也是很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宽猛相济,才是治世之道。汉朝初期的大臣陆贾就曾给汉高祖刘邦建议,在马上可得天下,但不能在马上治天下。元末经过多年的战争,天下疲惫,民不聊生,明朝建立后,正需好好休养生息,确实再经不得更多的战争了。朱元璋时期,已经历了八次远征蒙古,社会经济的恢复确实需要持续的和平发展,不能再有更多的穷兵黩武,接继者也不需要再是马上皇帝了。再者,在明太祖一朝,经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绝大部分功臣名将被朱元璋诛戮殚尽,骄兵悍将也清理得差不多了,继任的皇帝确实也不能再像他朱元璋一样残忍,以雷霆手段处理朝臣,需要以宽容治国理政了。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宽厚仁慈,正合太祖及朝臣们所愿。后来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心地慈善,天资聪颖,像极了太子朱标,很得太祖和朝臣们的心。在国内和朝中这种大气候下,传位朱棣是不可能的。二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从周朝开始,就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明太祖在皇明祖训中立下规矩:凡是皇位继承,必须遵守“嫡子优先,无嫡立长”的原则。太子朱标在朱元璋的众皇子中是嫡长子,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可谓根正苗红。怎奈朱标英年早逝,当了二十五年的太子,没能撑过其父,早早撒手人寰。按说该朱标长子接继,无奈长子也早死,长子之母更是早朱标而死,朱元璋就将朱标的偏房吕氏扶正,生皇太孙朱允炆。既然吕氏成了太子妃,朱允炆也就成了嫡子,是最合理的继承人。再加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侍父母至孝,很得朱元璋和众朝臣的心意,让朱允炆成为皇位继承人,也就再合适不过了。三是据《明史》记载,朱棣是马皇后第四子。在《明史》中记载,朱元璋的元配妻子马皇后生有四子,依次是太子、秦王、晋王、燕王,燕王朱棣排老四。据说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有意立朱棣为太子,马上就有朝臣出来抗言,按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前边还有秦王、晋王,怎么能轮到燕王呢?朱元璋一时也哑口无言,再加皇太孙的优秀表现,立皇太孙合情合理,又顺众朝臣之心,何乐而不为呢?四是朱棣究竟是不是马皇后所生,很有疑问。历史是由胜利者所写的,据说朱棣篡权后,很有篡改其身世的嫌疑。有很多现象表明,朱棣很可能不是马皇后所生,极有可能是元顺帝的某个妃子所生。朱元璋曾八次远征蒙古,把元顺帝抛下的漂亮妃子都纳为己用。据考证,朱棣极有可能是元顺帝的硕妃所生。试想想,一个敌国妃子所生之子,朱元璋能轻以将帝位传给他吗?朱棣篡位后,为了掩盖自己身世的真实性,为了表明自己的根正苗红,自然要大改特改皇朝中的皇帝起居注等史籍了。虽然大改,但总还是有些蛛丝马迹被遗泄于世,让后世人们嗅到了朱棣作贼心虚的把柄。

正是可能吧,有这些些原因的存在,朱元璋没把帝位传给极像自己的儿子朱棣。但是,他左防右防,为保自己的子孙平安做皇帝,他几乎杀尽了功臣名将,铲除了一切他认为有可能危及后世子孙皇位稳定的危险因素。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最亲近最信任的藩王儿子们,却成了皇位的最大威胁;而他生前所做的种种举措,让朝中几无统兵能将,却恰恰成就了以后燕王的篡位。人算不如天算啊,也许修德正道做好本分才是最好的顺天应人吧。




3

朱棣戎马一生,能力卓越,与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和赏识,朱元璋把最重要的面对蒙古强敌的国门北京交给朱棣镇守,按朱元璋的话说,“此子最象我”,有勇有谋。朱元璋也有意拿下太子朱标换上朱棣为太子,因为在朱元璋看来,朱标太仁慈,但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才作罢。

因为明朝皇位的继承有规定,“立谪不立长,立长不立贤”,也就是子由母贵,由皇后生的儿子为谪生,嫔妃生的儿子叫庶出,“立谪不立长”,就是立皇后的儿子为太子,既使庶出的儿子是长子也不立,都是皇后的谪生儿子立长子,“立长不立贤”,如果没有谪生儿子就立庶出的,立时只能立长子而不立有才华的。这项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防止亲兄弟们为了未来的皇位骨肉相残,争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甚至几败俱伤。

朱标是马皇后所生,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陪朱元璋打下江山,她是郭子兴的义女,朱元璋就是在郭子兴的部队里,因为作战勇敢,又有谋略,得到郭子兴的认可和重用,并且娶上了马皇后,在以后的岁月中,朱元璋马皇后夫妇伉俪情深,共同度过销烟弥漫,危机四伏的战斗生活。有一次,朱元璋被郭子兴的亲儿子谄害入狱,马皇后把刚出锅的烧饼藏在怀里给他送饭,以致于把胸部都烫伤。还有一次,朱元璋所部被打散受伤,马皇后还背着他逃跑。

朱元璋爱屋及乌,可以说也特别庞爱朱标。朱元璋称吴王时,就把朱标立为世子,派宋濂为太子的老师,在南京称帝后,册封朱标为皇太子,在朱标身上倾注了一个做父皇的全部心血,多方培养,对他寄托了很大的希望。朱标十几岁时朱元璋就让他利用回乡省亲的机会,体察民情,体会老百姓生活的不易。让东宫与朝庭共用一套领导班子,让朱标批阅奏章,使朱标得到很好的磨炼与煅练。并且,朱元璋为使太子顺利继位接管天下,铲除了他认为的所有障碍,包括对功臣大开杀戒。遗憾的是朱标未等到继位的那一天,就患病离去。




4

朱棣能力固然强,但朱标也不差,而且朱标是嫡长子,这在古代是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更重要的是,对于朱元璋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朱标显然更符合他的需要,理由如下:

布衣天子的心理

通过各种史料记载和文献分析,大致可以得出朱元璋是一个“刚愎雄猜,冷酷无情的人”,他在位三十年,据一些学者统计,在洪武年间因各种原因丧命的官员多达十五万余人,而那些从朱元璋创业初期就一直跟随着的老战友也基本被朱元璋屠戮了个七七八八。当然,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已经很清晰了,无非就是为了加强皇权和打击腐败。

  • 朱元璋为和如此热衷于打击腐败?

第一,保证一个政权能够长治久安最关键的就是皇帝贤明和吏治是否清明,吏治的清明程度严重影响着民生,而民生就与王朝的兴亡有关了。历史上几乎所有封建王朝的毁灭都与一场农民起义有关系,不管是隋末的瓦岗起义,还是元末的红巾军、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即使清朝末年也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所以官员的廉洁程度至关重要。

第二,朱元璋是平民出身,小时候是受过苦的,而元朝末年吏治混乱,官员腐败,百姓苦不堪言,朱元璋也见识过腐败官员的丑陋嘴脸,家中也遭受过腐败官员的欺压,这也是他在基后大力打击腐败的原因。

这是朱元璋打击腐败的原因,而加强皇权自然不用过多解释,加强皇权历来就是皇帝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国之君更是如此。

总之,朱元璋在在位期间杀了太多人,他想将所有得罪人的事情一下做完,这样后代子孙也能好好的坐江山了,不过朱元璋也深知“在马上打天下,但不能在马上坐天下的道理。”

相比于“好武”的朱棣,仁厚的朱标才是朱元璋心中最合适的人选

朱元璋没有选择朱棣并非是因为朱棣不够优秀,毕竟朱棣在位时期所做出的政绩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在朱元璋的想法里,开国之君是武夫就够了,他不需要继任的君王也是一位武夫。

在上文中已经介绍过,朱元璋出于对加强皇权和打击腐败的目的杀了太多官员,把所有皇帝需要做的恶人都做完了,简单的讲就是朱元璋唱了红脸接下来就需要有人来唱这个白脸了,而朱标就是最好的人选。

《明史》记载朱标的仁厚是与生俱来的(其仁慈天性然也),而且朱标除了有文人支持(方孝孺),还有武人的拥护(蓝玉),他还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无论在哪个方面,朱标都要比朱棣更适合做国家的君主。

以上就是我对朱元璋对于立储问题的一些理解。

5

明太祖朱元璋,叱咤风云15载,统一天下,建立明朝,称帝时膝下已有7个儿子,正是春风得意时,唯独有一件事让他忧心忡忡,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继位问题。

明成祖朱棣

七个儿子里面,最像朱元璋的是老四朱棣,从小不爱习文,专好武艺,野心勃勃,胸怀大志。太祖对朱棣期望之高:“朕诸子独汝才智。。。攘外安内,非汝其谁?。。。尔其统率诸王。。。以答天心,以副朕意” ,就是说,你们兄弟里面,只有你才智过人,我不传位给你,但你有比做皇帝更重要的职责。只有你才能协助皇帝,带领弟兄们治理天下,保证大明江山的稳固。。。同时对朱棣也最担心,认为他会有问题,所以临终下旨:“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就是说,我死之后,今后一切要听从皇上的安排,任何人不可以带领军队,进入京城。

朱元璋

为了避免儿孙们互相残杀,元太祖把四太子朱棣远远地支到到北平戍边做燕王,跟着徐达,同时解决残存北元的后顾之忧。这样朱棣就有机会参加多次北上伐元,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屡建奇功,在朝臣和军队里树立了威望,这也为他日后争夺帝位打下了基础。

徐达

长子朱标,温文尔雅,恭顺贤良,儒士风范,性格中透着软弱。朱元璋之所以选择朱标作为太子有五个理由:

第一.朱元璋是个非常传统的人,礼仪贤孝,立嫡长子为太子是理所应当的事;

第二.太祖不传位给朱棣,还跟徐达有关系,因为徐达是朱棣的岳父。徐达是明朝排位第一的开国元勋,地位之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徐家加上朱棣,本就势力太大,一旦朱棣做了皇帝,徐达成了国丈,将会出现外戚弄权,权倾朝野的不平衡局面,不利于政治稳定。

第三.朱元璋是个大老粗没文化,年轻时没少遭人白眼,书生气的朱标更能弥补自己缺点;

第四.太祖一辈子杀伐屠戮,双手沾满了鲜血,内心是不平安的,他不希望下一个皇帝喜欢动武;

第五.朱元璋体恤底层百姓,认为治国和打天下不同,继承帝位的人,应该用怀柔政策,才能民心安定;

可是不巧朱标死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很像他的父亲,朱元璋也很喜欢这个长孙子,立他为太孙继位也符合规矩。没想到这个文气的孙子也并没那么软弱,继位后帝位还没坐稳就急着削藩,惹毛了朱棣,靖难之役被朱棣倒戈一击,丢了帝位。

明成祖朱棣不仅能征善战,而且治国有方,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太祖朱元璋,这个可能不是明太祖能够预料得到的。永乐时期,明朝经济繁荣,国力昌盛,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帝国。

6

汉族政权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社稷之本。

嫡长子继承制的好处,就是皇位候选人“固定且唯一”。这个继承制度,从汉朝开始,就一直是各朝代执行的主流皇位继承方式。有了这个制度,基本上也就不会出现争皇位的情况。再有争皇位的,就会被天下人视为谋逆行径。

看看元朝,皇帝更替非常频繁。最频繁的时候,元朝在13年里换了7个皇帝!而且,根本没有规律可言!兄弟子侄,甚至亲王,都能当皇帝。只要有实力就行了,不服就打。元朝就是被这些人内斗搞死的。

元朝的混乱,朱元璋可是经历过得。所以,老朱为了社稷稳固,肯定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所以,老朱也选择嫡长子继承制。朱标是嫡长子,自然就要让他当太子,让他继位。皇太子朱标死了,朱标的嫡长子就是第二顺位继承人。(秦王朱樉都要往后排。)于是,朱允炆继位了。

而朱棣,就是一个庶子。虽然,朱棣自称是马皇后生的,但是,很多人不信,我也不信。老朱也是知道朱棣母亲是谁的。所以,就是让秦王继位,也轮不到庶子朱棣。

(文|勇战王聊历史)

7

侃古聊今说历史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首先,相信各位读者对明成祖朱棣的传奇一生已颇有了解,朱棣是中国古代封建史上唯一以地方藩王之位,造反成功登基之人。其登基之后,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五征蒙古,最后病死在回师路上,派遣郑和七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等等一系列事迹,无不证明了朱棣是古代封建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那么,缘何如此优秀的朱棣,竟然不是皇位的最佳人选,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将皇位先传朱标,待朱标死后,宁可传朱标之子朱允炆也不传给朱棣呢,本次笔者就题主的问题给各位看官详细讲述一番!


首先,我们从古代宗法制的角度来看,为何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标而非朱棣!

宗法制度是古代封建社会,王公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而宗法制度的最为核心部分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只有皇帝正妻也就是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能够叫做嫡长子,是天然的法定王位继承人。早在西周初期,就明确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


我们看看朱标的出身,就能明白为何朱元璋会立朱标而非朱棣了!

朱标生于1355年,他的母亲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脚马皇后”,同时还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根正苗红”。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攻打今南京,当老朱得知朱标出生的消息,高兴地直接找了一座山刻石记碑;“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同时,老朱也对朱标的教育十分重视,遍访天下有名的大儒教授朱标学问。等到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年仅10岁的朱标直接就被册封为吴王世子。等到明朝建立朱元璋称帝后,朱标直接被册封为皇太子,可以说如果朱标没有提前病死,这皇位妥妥就是朱标的,从出生到当皇太子,朱标根本就没有遇到任何槛!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朱棣的出身!

朱棣是1360出生的,较朱标小5岁,是朱元璋第四子,据《明史·成祖本纪》记载:“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马皇后)”。但是,根据后世专家学者的考证,朱棣生母并非是马皇后,而是碽妃,朱棣称自己是马皇后所生是为了给“靖难之役”造反称帝,寻求宗法依托。因为,建文帝时朱棣前面的三个哥哥都过世了,朱棣就成了“诸王之长”,朱棣的造反就变成了嫡长子抢嫡长孙的皇位,从法理上也就圆的过去了。

其实,朱棣的生母是谁,早在明代时候就有很多相关记述,像《闽书》、《国榷》、《国史异考》、《南京太常寺志》等都记载朱棣生母是碽妃。另外,还有元妃说、高丽妃说。朱棣本人也对生母之事十分忌讳,在夺位后第一时间就昭告天下,说自己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同时,朱棣还多次篡改史书,有次改写朱标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只有自己和周王是马皇后亲生的,一发布弄的百官沸腾。后来,朱棣也琢磨自己这么改有点过分了,然后一想,前面兄弟都过世了,都写成是马皇后生的儿子得了。然后再《明太宗实录》就有了如此记载:“高皇后生五子,长懿文皇太子标,次秦愍王樉,次晋王?,次上,次周定王橚。”

最后,我们从朱元璋传位的结果来看,朱棣绝对不可能是马皇后所生,如果是马皇后所生,在洪武末期,作为最类朱元璋的朱棣被传位的可能性绝对是很大的。唯有朱棣非嫡子,才能解释为何传位给朱允炆。说到底,还是因为朱允炆是嫡长孙罢了!


从宗法角度说完之后,我们再从朱标和朱棣的教育背景、朝廷贡献来看,为何朱棣争不过朱标!

1.从朱标和朱棣所受的教育上看,为何朱棣争不过朱标!

上文,我们提到过,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十分重视,完全就是按照接班人的模式来培养朱标的。在还未夺取天下困难之时,朱元璋仍费力选任天下知名的宋濂等名儒,为朱标进行正统教育。在朱标13岁时,更是借着祭祖还乡的机会,教育朱标要有仁爱之心,培养其储君作风!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吴元年,年十三矣,命省临濠墓,谕曰:“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又命中书省择官辅行。凡所过郡邑城隍山川之神,皆祭以少牢。过太平访迪家,赐白金五十两。至泗、濠告祭诸祖墓。是冬从太祖观郊坛,令左右导之农家,遍观服食器具,又指道旁荆楚曰:“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

等到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后,朱元璋命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冯胜兼右詹事,此外还有许多功勋大臣教导朱标,熟悉明初历史的读者可知,这简直就是老朱将立国的根本班底交给朱标了,让这些人辅佐可见老朱对朱标的重视及爱护之情。

而对朱棣的培养呢,朱棣出生时,正值陈友谅与朱元璋进行大战,因为军情紧急,朱元璋在朱棣出生之后都没看一眼,就奔赴前线了。等到朱元璋快要登基时,才给朱棣正式取名,当时朱棣已经七岁了。也就是说,朱棣在七岁前,都没有正式名称。等朱棣稍微成人之后,就和其他几个诸王一起学习,朱元璋对朱棣的培养主要以军事方面居多,等到朱棣16岁的时候,就被封到北平,做为守卫边疆在抗蒙的第一线奋战的藩王了。从史书等记载来看,朱棣所接受的教育无论从师资力量、侧重方面还是朱元璋的重视程度来看,都远远不及朱标的!


2.最后从对明朝初期贡献来看,为何朱棣争不过朱标!

在洪武元年,也就是朱标13岁时,朱标就被册立为皇太子,在朱元璋外出作战时,享有监国大权!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三》: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

等到洪武10年,朱标22岁时就开始正式参与朝廷日常政务之中,朱元璋曾亲自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虽然,在朱标参与朝政的过程中,因与老朱政治理念不合,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宽通平易”的执政理念。但是,朱标对朱元璋的影响还是在诸子之中是最大的,无论是解救宋濂还是劝阻朱元璋不要大肆屠戮勋贵大臣,换其他儿子早被朱元璋废了,唯有朱标在做了这些事之后没有事。

而朱棣呢,在朱标去世前,一直是以戍边藩王的形象展现给世人的,一提朱棣就是能征善战,在武将系统中有较高认可。但是,朱棣手下那些大将,从史书记载看,基本都是朱元璋配给朱标的东宫麾下大臣,朱棣只有节制之权。如果朱标在世,作为东宫辅臣的这些人是肯定不会跟着朱棣造反的。

另外,朱元璋分封诸王是,主要是因为老朱错误归纳了元朝灭亡的历史经验,他认为元朝灭亡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朱元璋要让众子孙都来出力,以维护朱家皇位延续。笔者认为朱棣这些诸王就藩,说白了,就是朱元璋让他们去边疆之地守好领土,保护好你们的大哥及其后代子孙皇帝!


最后,假设朱标能身体健康顺利继位,相信朱棣肯定也不会冒险造反。因为,无论是从文武百官还是广大民众,都是认可朱标继承人身份的。假设朱棣真的要造反,估计都不用朱标出手,朱棣手下就得给他绑了押解进京。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也永远看不到朱标统治的明朝是如何光景了!



侃古聊今说历史,欢迎您的关注,让我们一同学习,共同成长!

8

朱棣的确绒马一生能力卓越,可是朱元璋依然选择朱标为继承人,而不选朱棣,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朱棣画像图


【其一,朱标是嫡长子,而朱棣非长也可能非嫡】

我们都知道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他们两个风格很相似,雄才大略,就这方面能力似乎都比朱标杰出。但是,他的血统却不行。他真的是嫡子吗?江山当然只能交给亲生骨肉坐,必须是纯种的龙种,就是说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延续几千年,朱元璋跳不出这个框框。他依然认同嫡长子继承制。

朱棣可能不是马皇后生的,所以朱元璋不会选朱棣接班。朱棣可能是一个妃子生的,或许这个妃子还是少数民族。有可能是高丽人,究竟是北方高丽民族,还是来自朝鲜半岛,很多人都弄不清楚。也有人称朱棣的妈妈是元顺帝的妃子,甚至可能是蒙古人。朱棣拥有这样的系统,而朱标是嫡长子,名分血统要比朱棣正得多,也能够服众。

朱元璋影视形象


【其二,朱标的能力并不差劲,适合当继承人】

朱棣的确戎马一生,能力卓越,那我们看一下朱标,他就真的很差劲吗?

朱标可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朱元璋对朱标寄予了厚望朱标从小就是在跟着朱元璋,朱元璋花了很大精力去培养他。而朱标也不负父亲所望,读过很多书,学习了很多知识与能力。而且他多次监国帮助父亲治理朝政,积攒了很多知识和能力,执政能力从能力上来讲,朱标绝对不会比朱棣差多少。方孝孺评价朱标:

“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衰。”

由此方孝孺的评价,可见朱标的能力绝对不差而且作为太子的他还在学习,隐忍,观察阶段,沒有亲自办过什么大事,所以能力很难看出,但他表现出来的厚道,说明他不想得罪人,正在积蓄力量。从这点来看,朱标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很废的太子,相反,很多史学家都推测,如果朱标继承皇位的话,他一定会是一个好皇帝。

朱元璋和朱标影视形象


【其三,有嫡长子不立,去立朱棣大臣也不会同意】

论继承制也轮不到朱棣, 况且朱元璋非常喜欢太子,燕王之上,有两个哥哥,也就是说过的秦王和晋王,秦王和晋王是朱棣的两个哥哥怎样轮也不会轮到朱棣?而且他们之间彼此之间形成一种权力平衡,如无意外,这种平衡不会被轻易打破。

当时明初的统治思想还是以儒家的统治思想为主,大臣们都通倾向于嫡长子,继承制,而且朱标作为马皇后的长子,马皇后也也非常疼爱她,如果去另一个非马皇后的儿子为太子,马皇后不会答应朱标,朱棣的其他兄弟也不会答应,包括满朝的文武百官都不会答应,即使朱元璋想立朱棣,也是非常困难的。实际实行起来实在是太困难了。

朱棣影视形象


【结语】

以上三点就是我,对为什么朱棣能力卓越绒马一生朱元璋立朱标却没有立朱棣的理解。(谢谢阅读)

9

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虽然有它的法理依据,但显然就是一个大错。且是此后的叔侄相残,为争夺皇位而酿成的“靖难之役”的诱因。

既然朱棣政治、军事才干都在朱标、朱允炆之上,当初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择朱棣为皇太子呢?以下几方面是朱元璋选立太子时的考量。

“嫡长子继承制”束缚了朱元璋

公元1638年,明王朝在一片辞旧迎新的炮竹声中诞生了。朱元璋感慨万千:自己出生在一个四处躲债逃税的流浪家庭,如今却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他要珍惜,他想子孙万代江山永固。

(朱元璋)

而立太子,对国家的政治安定,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定锚作用。特别是预立太子,不但可以防止骨肉相残,消除内乱,而且从制度上巩固了君主专制的统治。

于是,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的当年,便着手立太子。朱元璋虽为一代明主,但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仍没有摆脱封建宗法礼制的桎梏,他袭用了嫡长子继承制。立嫡长子为继承者的依据是以年龄长幼次序而不以贤德才干为标准。

朱标是朱元璋26个儿子中排序第一。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时,便把朱标立为了皇太子,当时他才13岁。

朱元璋发现:立朱标为太子是个严重的失误

朱元璋立朱标为太子后,便让他学习怎样当皇帝,并有意让他尽早进行政事“实习”。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朱标刚满20岁时,朱元璋就放手让他处理政事。朱元璋诏命各司:“以后日常政务启奏太子处理即可,事关重大的军机才可奏闻朕”。四年后,对他更加“放权”:“自今大小政务(包括军机大事)皆先启太子处理,然后奏闻朕”。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朱标早日“成材”,朱元璋可谓用心良苦。但是,由于朱标长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生性忠厚、温文儒雅。又由于朱标是在一个太平环境中成长,缺少了刚毅、威严等皇帝必备的特征。

朱标治政,行孔子之道,过度地讲仁政,讲慈爱,几乎将法庭、监狱等法律的威慑手段弃之不用。

朱标的老师宋濂获罪,按律当刑。朱标哭着为老师求情。朱元璋大怒,不允,“等你以后做了皇帝再赦免他吧”。朱标被吓得惶惶不知所措,甚至想要自杀,幸亏随从相劝,才免于一死。

朱标的过于仁慈,甚至还表现在不能经历大祸大悲的场面。为了给朱标“练一练胆子”,朱元璋曾让人故意抬一具尸首在太子面前经过,以“刺激刺激”太子,哪知太子不胜悲蹙,脸如土色,连声哀叹不已。

朱元璋为使太子日后的执政道路“平坦”,大肆诛杀功臣

到这时,朱元璋才发现立朱标为太子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可他受封建宗法制所制约,并不想更换太子,他只想为太子日后的执政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他开始大肆诛杀开国功臣。

公爵中有以徐达、常遇春等25位,侯爵名臣中有唐胜宗、陆仲亨等79位,伯爵为12位,子爵11位,男爵23位,都被朱元璋以谋反等各种罪名杀害。

朱元璋为太子日后执政铺平道路的大肆杀戮暴行,背上了千古骂名,却并不为太子所理解,他对父亲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

(朱元璋长子朱标剧照)

为了让太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朱元璋故意找来一根荆条,他让太子把地上的荆条用手拿起来。朱标见荆条上满是荆刺,不敢伸手去捡。朱元璋说:“你怕有刺不敢拿,我帮你把这些刺去掉,再交给你,岂不是好?为了你能当好这个家,我才清除天下这些奸险之徒”。

没想到太子却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这让朱元璋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拿起一把椅子,就朝太子砸过来,太子逃开了。

朱元璋50岁以后,精力明显比以前差了许多,他希望太子在处理政事方面尽早得到历炼,以便帮忙自己,甚至尽快权力交接。可太子始终未能如忚所愿,仁慈有余,而缺少刚强。

朱标在朱元璋满怀希望而又抱有失望的期待中,渡过了26年的太子生涯。洪武二十五(1392年)四月,年仅38岁的朱标抱病而死。

痛定思痛,朱元璋重新设立立太子的标杆

朱标38岁就去世,对朱元璋的打击很大。他一度陷入了极度的悲哀和痛苦之中,大病一场,几乎丢了性命。当他病愈身体复元以后,头发、胡须全都花白了。此后他把立太子之事暂时搁置了下来。

痛定思痛,朱元璋开始反思。他认为封建宗法下的“嫡长子继承制”过于迂腐。他想:有些人的秉性,不是可以靠打磨就能够改变过来的,朱标的过于仁慈、软弱,根本无法治理国家。

同时,朱元璋也检讨自己的治国手段,过度杀戮的震慑手段显然也不是治国良策。否则,刚起锚的明王朝这艘巨轮也可能倾覆。

朱元璋终于想明白了:自己和长子朱标的性格属于两个极端,都不是治国良策,而应该二者兼而有之。于是,朱元璋在心中设立一个立太子的标准:这个人不仅要有才干,还必须巧用“恩威并施”。

皇孙朱允炆登台亮相,被朱元璋认为这就是皇储的最佳人选

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聪明好学,才识过人。朱元璋有将皇位传承给他的想法。他让朱允炆学习法律,见识政务,锻炼孙子处政能力。下面三点,是朱元璋非常满意的。

朱允炆宽大为怀——这与朱元璋的严酷治政形成鲜明的对比。

朱允炆阅读《大明例律》,认为所订太过严苛,建议修订其中五条,得到朱元璋的高度赞赏。朱允炆还考《礼经》,修改了涉及五伦的律例,朱元璋也应允了。朱允炆还参以历朝刑法,又改订了73处。

朱允炆机敏过人——朱元璋还让孙子参与了一些刑事案件中。

常州有一个“子杀父”案,刑部本已定性。朱允炆看了案卷,否定了刑部定性,他认为是“继母诬陷儿子”。朱元璋不信,再拘拿邻居、奴婢进行审问,果然如朱允炆所推断。

案件还原就是:抱病多年的父亲死于庸医的误诊。继母平素很恨儿子,便力证父亲被儿子所杀。

朱元璋孙子朱允炆:建文帝)

朱允炆善于拿捏恩威并施,先礼后宾——朱元璋的二十几个儿子都封了王,安排在全国各要害之地,目的是屏藩皇室。这些手握重兵的亲王,都是朱允炆的叔叔,都在心里哼着“我要当皇帝不是梦”。

若皇位传给孙子,日后削藩肯定是一大难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早已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他想试一试孙子对这种困境处理的智慧。

有一次,朱元璋同孙子聊天:“备边抵御外侮,我已交给了你的皇叔们管。只要边境没有战事,你就可以放心的做你的太子了”。不料朱允炆脱口而出:“如果叔叔们有异心,谁来对付呢?”。朱元璋顿时语塞,沉默良久,最后才问:“那你的意思是怎样呢?”。

朱允炆回答说:“以德争取他们的心,以礼约束他们的行。若无效,就削弱他们的属地;若还不行,就更换他们的封地。若再不行,就只有走最后一条路了——兴兵讨伐”。

朱元璋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他抚摸着孙子:孙子终于成熟了。可以把皇位放心地交给他了。于是,朱元璋临死前,早已立下遗嘱:“……皇太孙允炆性格宽厚……众望所归,应当继承皇位,文武大臣要同心协力辅佐他”。朱允炆即后来的“建文帝”。

燕王朱棣对朱元璋的这种安排不服,与侄儿争夺皇位

其实,朱元璋的每一个儿子心里都装着一个“皇帝梦”。以前立无才无能的长子朱标为太子也还算了,毕竟“嫡长子继承制”符合祖训。再说,那时还有父亲朱元璋罩着,兄弟们并没有谁怀有二心。

可是朱元璋走后,却把皇位交给了自己的侄辈。这些人“愤愤不平”。这些人中,尤以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实力最强,野心最旺。

建文帝即位后,决定裁抑宗藩。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到次年六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周、湘、齐、代、岷五个亲王,先后被削去爵位,废为“平民”。

朱棣早已高度警觉,悄悄备兵。等到朝廷欲“就地解决”朱棣时,朱棣绝地反击,夺取了京师九门,控制了北平城,正式誓师起兵。

(朱元璋四子朱棣:明成祖)

于是,“靖难之役”发生了。说白了,“靖难之役”就是叔叔与侄儿为争夺皇位而发生的战争。战争历时4年,最后以叔父打败侄儿、燕军打败朝廷军而终结。

从此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说建文帝是不甘束手就擒,纵身跳入了火海。有人说建文帝已趁乱逃走。如果葬身宫火,却未找到尸首。如果已经逃走,朱棣穷其一生,派人在全国各地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也一直没有个消息。建文帝的下落,留下了世人至今无法解开的谜团。

结语

说到底,朱元璋选立皇太子的原则还是无法摆脱封建宗法继承制的桎梏。封建宗法继承制是:有嫡则嫡,无嫡立长,兄终及弟。

最初,无才无能的朱标被立为太子,是典型的“嫡长子继承制”。当朱标过早谢世后,太子位一度空缺,朱元璋曾有意传位给能力卓越的朱棣,但遭到了大臣的反对。

因为即使长子已经去世,按排序也轮不到四子朱棣。若立四子朱棣为太子,二子和三子怎么想?会不会引起兵变?这是朱元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可后来朱元璋又传位给孙子朱允炆,而允炆也不是长子,而是朱标的次子。这又怎么解释?这就牵涉到“嫡生”了。

朱元璋正妻是马皇后,朱标是马皇后所生,朱允炆是朱标的嫡子。这样算下来,朱允炆就是朱元璋的嫡孙了。

而朱棣的生母并非马皇后,而是高氏。这样,朱棣就非嫡生,而是庶出了。

旧时讲究血统。皇后所生,血统自然“高人一等”。而庶出相对来说,身份就要卑微得多。

所以,朱标死后,朱元璋立太子宁愿选在孙子辈,也没有选择能干的四子朱棣。

这就是封建宗法制的迂腐,也是因封建宗法制而造成的悲剧。

10

朱元璋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最会生儿子的人,他一生有二十六个儿子,基本上都是人中龙凤,不止数量多而且品质精,后世或许只有清朝的康熙皇帝能够与之媲美了。

在朱元璋的众多儿子当中,最出名的就是懿文太子朱标和燕王朱棣了,这两位性格、能力都截然不同的皇子,千百年来对于他们的“大明继承权”可以说是争议不断,不少人都认为:朱棣英勇善战,更是得到朱元璋亲口承认“像自己”的美誉(棣儿类我),应该比朱标更有资格得到皇位的继承权。

可是在朱标二十四年的太子生涯中,朱元璋却似乎一直没动过废除朱标储君之位的想法,朱元璋戎马一生,却最终一条胡同走到底地支持信奉儒教、温文尔雅的朱标,而“抛弃”了朱棣,我个人认为这或许还是和朱元璋个人对于大明帝国的规划有关。

在朱元璋的规划中,朱标更符合朱元璋对帝国继承人的要求

众所周知,朱元璋在打天下和治国上是一个极其自信的人,从他一手制定《皇明祖制》、《大皓》、定不征之国来看,他所要的大明帝国是一个必须完全按照自己设想的路径去走的国家,绝不允许有一丝一厘的偏差。

所以在他执政三十年的时间丝毫不敢懈怠:北击蒙古、内除丞相、大杀功臣、建立卫所、设立诸王、兴文教育等等,一天工作二十五个小时都不够,就是为了给后世留下一个安稳、不需要闹腾的国家。

祸本乱阶,防维略尽。至于著律令,定典礼,置百官,立宗庙,设军卫,建学校,无不损益质文,斟酌美备。

朱元璋所制定的帝国制度,甚至连清朝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最多也就是微调一下,大体上还是依照着朱元璋的规划延续着,我们经常说明清两代是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源于就在朱元璋身上。清朝顺治皇帝对此赞赏不已,称“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划周祥,历代之君不及也”。

  1. 对朱元璋来说,朱棣和朱标两人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性格,论打仗朱棣是诸子中头一份的,可是论治国,朱棣却比不上性格较柔的朱标,以朱棣造反登基之后的做法来看,他确实和朱元璋一样杀伐决断,可是对于理政方面却有点差强人意,得亏的是他有一个好儿子朱高炽,要不大明帝国早就给朱棣败光了;
  2. 所谓的“棣儿类我”之言,是说朱棣勇武像自己,手段强硬像自己,可不是说他就有资格继承帝位,像刘邦和刘盈同样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一对父子,可刘邦最后还是决定传位刘盈而不是“类己”的赵王刘如意,就是因为刘邦深知“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
  3.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治国也一样,太紧也不行,太松了也不行,所谓“王霸之道杂用之”,而作为战场上生长起来的朱棣,自然更奉行手段强硬的“霸道”,而忽略温和仁慈的“王道”,在这一点上,在皇位继承名单里,朱棣就不可能进入朱元璋的法眼了。

对朱元璋来说,朱标是未来的储君,为国家根基,而以秦王朱樉为首的九边诸王则是国家的柱石,他在洪武十年让朱标协助处理国事,十一年就让诸王全部就藩,镇守北方九边重镇,并且选择“有好生之德”的高僧们入驻各王府,定期为他们讲经说法,要以佛法来让诸王对中央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虽然最后朱棣府里的和尚姚广孝撺掇朱棣起兵谋反,成了一代黑衣妖僧,可是朱元璋的本意就是要诸王成为帝国的屏障,保护朱标。包括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也没选择朱棣,而是选择了朱标之子朱允炆继位,也是这个原因,朱元璋需要的是一个会治国、不闹腾的皇帝,朱棣只能是一个将领,而不会是天子。

比起朱棣,朱标的性格使得他更受知识分子的拥戴,掌握了大明王朝的文化力量

在确定江南政权之后,朱元璋开始大力吸收读书人为其效力,著名的浙东四先生就是在这时候投入到朱元璋麾下的,并在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吴王的那一年,亲自确立了年仅十三岁的长子朱标为吴世子,四先生为其教导老师。

这四人中除了叶琛早死之外,刘伯温为大明第一谋士,宋濂为开国文臣之首,章溢是公认治国能手,四人地位就好比刘邦时期的“商山四皓”一样,是天下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由他们亲手教育出来的朱标,自然也是深得知识分子的爱戴。

事实上,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十分复杂,是不得不用又不敢重用,他懂得要成事就离不开儒生,可同时也深知儒家思想在那个时代的不知变通、死背周礼的危害。在洪武七年时,朱元璋就因贵妃孙氏去世的事,和儒生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按照周礼,妃子去世皇子皇孙们是不用服丧的,可朱元璋太喜欢这个妃子了,于是让诸子穿上孝服为其服丧,此做法激起了满朝文臣的反对,认为此举有违古制,于礼不合,惹得朱元璋破口大骂:“迂儒”:

其丧礼之论,时文之变态,儒乃不能审势而制宜,是古非今,灼见其情,甚不难矣。

这事也把当时已经是太子的朱标牵扯了进来,作为嫡长子,朱标在此事上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官员和宗室的选择,在朱元璋要求朱标先穿孝服为众人做表率时,朱标坚决不从,义正严词地说“天子之子,不能为庶母服丧”,气得朱元璋拔剑就砍,最后在翰林学士桂彦良的劝导下,朱标才肯为孙氏服丧,并向朱元璋道歉,父子关系和好如初。

服丧事件看起来是朱标和文臣们的失败,可仔细一想就有点不对:除了马皇后之外,朱元璋对女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甚至可以说视如草芥,不过就是一个生育工具而已,要不然他也不会在临死前恢复殉葬,以及定下后宫记录限制,减弱后宫女子在朝廷的影响力了。那他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妃子而拔剑砍向做了七年太子的朱标呢?

或许这只是朱元璋的一场戏而已,他就是要试试朱标在对待父命和礼法相违背的时候是如何抉择的,朱标虽亲近读书人,但他却不迂腐,不会死守规矩,最后也选择了为庶母服丧,同时也不会因对手态度蛮横就唯唯诺诺,连朱元璋都敢对着干,天下还谁敢在朱标面前豪横的?这就决定了日后在处理国事上,朱标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而不是随大流,畏首畏尾的。

要是把此事换成了朱棣来干,大概率还是会听父亲的话就完事了,对那些恪守礼法的儒生们,或许也就是一刀砍了就完事,可是这样一来则势必得罪知识分子,这不是朱元璋要的结果,他要收买人心又不至于被人心操控。

反观朱标的做法就很完美了,他遵守礼法,不惜于父亲翻脸,虽然还是屈服了,可一下子在儒生心中的地位就又高了不少,一个“圣君”的模样就这样建立了起来。既圣又仁,朱标才是朱元璋心中最合适的守成之君,所以在洪武十年,朱元璋身体还很硬朗的时候,就开始把国政慢慢交给朱标打理,“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长幼有序,就算朱标死了,皇位也轮不到朱棣头上

由于朱元璋特意淡化诸子和生母的关系,共尊马皇后为母,所以目前关于朱标和朱棣的生母之谜还是史学界的一个谜团,我们也只能暂时认为: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四人都是马皇后所生的。而在朱元璋诸子中,除了朱标之外,地位最高的就是被封在关中地区的秦王朱樉了。

以朱元璋对九边诸王的分配来看,朱棣身处北京,直接面临着蒙元势力的威胁,而在他背后则是被封晋阳的晋王朱棡,在朱棣北方还有镇守辽东至大同一带的辽、宁、谷、代四王。朱樉在拥有号称“自古帝王都”的关中,朱棡在北朝历代重镇的晋阳,他们的身份、地位都比朱棣要高,所以就算朱元璋不选朱标继位,那继承人也得先从朱樉、朱棡中选,然后才轮到朱棣。

实际上,在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标骤然过世给了朱元璋一个很大的打击,为了确立继位人选,朱元璋曾向群臣问策,该立谁来继承大统,并给出了自己的想法,“燕王英武类朕,立之何如?”。结果翰林学士刘三吾反对朱元璋立燕王的打算,而从秦晋二王的存在出发,指出朱元璋应该立皇孙,而不该立子:

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说实在的,朱元璋不可能会在立敦厚的继承人的问题上纠结,要不然他也不会在把刘三吾降职后,依旧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个乾纲独断的统治者,他强立诸王、大杀功臣时都没和人商量,怎么可能会在已经明确继承人要求的情况下,还改变初衷想要立燕王呢?

朱元璋此举或许还是害怕朱标的死会引起诸子夺嫡,可诸子中又没有一个符合他对继承人的要求,所以只能在孙子辈中选,可一般立皇太孙的首要要求都是皇太子还在世的时候,先传位给太子,再由太子传给太孙,才能确保政权的安全过渡。

在太子已死之后,立皇太孙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了,像南齐太孙萧昭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朱元璋或许是在借此事敲打一下当时风头正盛的燕王朱棣,直接立孙,让他断了继位的念想,而就算立子,有秦、晋二王挡在前面,怎么也轮不到朱棣出风头。

总结:朱元璋之所以没有选择“像自己”的朱棣,而选择了朱标,原因就在于朱棣不适合做一个守成之君,他的性格决定他一定会折腾,如果由朱棣继位,那大明王朝就得从元末、洪武的乱世烽烟中,再进入到朱棣的折腾时代,这对本来就元气大伤的国家是十分不利

何况朱元璋自以为已经把后路都给铺好了,后世子孙只需要照着走就行了,朱标为人处世都比朱棣要温和得多,但又不会过于懦弱以至于被群臣牵着鼻子走,性格比较中庸,能够给大明换来一个休养生息的和平时光,就和刘邦传位刘盈一样,实行无为而治,慢慢恢复国力。

当然历史是很喜欢作弄人的,本来拦在朱棣前面的朱标、朱樉、朱棡都先他而去,继位的侄子朱允炆又因为治国不当而被自己夺了皇位,但是数十年后,朱棣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依旧选择了像哥哥朱标的世子朱高炽,而没有选择“像自己”的汉王朱高煦,或许也是在这时候,朱棣才清楚地知道:当年为什么父亲死活看不上自己的原因了吧。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