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孙权几乎耗死了所有劲敌,为什么依然没有一统天下?

孙权几乎耗死了所有劲敌,为什么依然没有一统天下?

2020-08-30 14:04阅读(119)

孙权几乎耗死了所有劲敌,为什么依然没有一统天下?: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

1

提起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有这样一个冷知识,他的谥号为“大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再无第二人。

“大皇帝”三个字,比起历史上那些“宣帝”、“文帝”、“明帝”、“武帝”来,其逼格不知道要高出多少。

然而,孙权作为一位开国皇帝,其一生作为和成就却难以与“大皇帝”三字相媲美。

尽管孙权先在赤壁之战中火烧了曹操,后在夷陵之战中吊打了刘备,三国的“三大战役”他赢了两场,但是,孙权穷其一生几乎都是在守家,除了以较为阴险的手段袭取了荆州之外,他一生在领土扩张方面几乎毫无作为。

因此,长期以来,孙权都被认为是一个偏安江东的君主。

作为守成之君,孙权无疑是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开创这方面,他比自己的父兄孙坚、孙策差得好远。

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这是根据事实结果而推论出来的。

但如果我们详细分析孙权坐领江东、巩固江东乃至虎视天下的过程,或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孙权其实骨子里并非一个守成之主,他一直有志于一统天下,只是受各种客观条件所限,他最后只能抱憾而终。

一、少年英主

孙权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纯属偶然事件。

在孙权19岁这一年,其兄孙策因遭人暗算,英年早逝。东吴刚刚据有江东六郡,周遭强敌环伺。一切重担就这么押在了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古人20岁成年)身上。

不过,尽管周遭险情此起彼伏,幸好有周瑜、张昭等人的鼎力相助,东吴的形势还是被他稳定了下来。

而接下来,少不经事的孙权便开始了自己的称霸之路。

首先,他招募贤才,选贤任能。东吴“四大都督”,除了周瑜是孙策的少年好友之外,其余如鲁肃、吕蒙、陆逊,皆是被孙权重用提拔上来的。

正因为孙权年轻,他更加能注重听取大家的不同意见,对手下的人才也不求全责备。所以,在东吴方面,就集结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猛将。

无论是孙权“叔叔辈”的程普、黄盖,还是作为其兄孙策左膀右臂的周瑜、太史慈,都能各安其职,相得益彰。

这种盛况,在古今中外的各类军事集团中都是不多见的,这足以见得孙权善于利用人才、团结人才,是一位罕见的少年英主。

二、开发东吴

拿来一张三国时期的势力地图,我们一般会产生这样的错觉:东吴地盘挺大的,甚至不输北方的曹魏。

有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会忽略这样一个问题:当时各国的土地开发的效率,其实是严重不平衡的。

作为东吴来说,在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还居住着许多被称为“山越”的土著。

他们虽然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也经常发起叛乱,严重威胁着东吴的统治。

所以,尽管东吴看起来地盘不小,但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内忧。在东吴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关于平定山越的记载。

而孙权征服山越,并非一味蛮干,他用的是“强者为兵,赢者补户”的疏导性政策,一方面补充了东吴的兵源,另一方面拓展了国家的税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对山越地区的开发,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孙权也开始了自己争霸天下的道路。

三、问鼎中原

孙权并非是一个偏安之主,这一点可以从他与部下推心置腹的言谈中看出,比如,他曾经与鲁肃有这样的对话。

他对鲁肃讲:“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三国志》)

孙权对鲁肃表达了自己要做当世之齐桓公、晋文公的志向,意指他要平定乱世,问鼎中原。

而鲁肃答道:“今定天下,都中国,使殊俗贡珍,狡兽率舞,非君谁与?”(《三国志》)

鲁肃的回答更加直白:当今天下,能够一统宇内,定都中原的,舍君其谁?

于是,便有了鲁肃为孙权年提出的统一战略——“榻上策”。

以今人“马后炮”的视角来看,“榻上策”甚至比“隆中对”更加高明和实用。

后来孙权为了表达自己要问鼎中原的决心,还曾讲过一句话:“若徒守江东,修崇宽政,兵自足用,复用多为?顾坐自守可陋耳。”(《三国志》)

以孙权看来,如果是坐守江东,何必要那么多兵马呢?

那么,孙权为了统一大业,都做出了什么努力呢?

1、攻占荆州

荆州既是江东的西大门,也是孙权进取中原的另外一条途径。

为了攻取荆州,早在公元203年,孙权就发起了攻打黄祖的战役。

公元208年,孙权成功消灭了黄祖,既报了家仇,也洞开了荆州的门户。

可这一年,曹操率大军南下,直取荆州,让孙权计划落空。因此,他不得不与刘备结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战。而战后,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

公元215年,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未果,于是派遣吕蒙攻占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逼迫刘备与他平分荆州。

公元219年,孙权趁关羽北伐之际,派吕蒙袭取整个荆州。两年以后,刘备率军东征,孙权又派陆逊将其击败,是为夷陵之战。从此,孙权得以控制整个长江中下游。

2、联蜀抗魏

尽管孙刘两家为荆州而大打出手,但为了对付强大的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孙权还是主动向刘备示好,吴蜀双方再次握手言和,共抗曹魏。而且,自从这次结盟后,吴蜀双方再未发生过战争。

为了进取中原,孙权在公元214年、公元233年、公元226年、公元234年、公元237年、公元241年,先后6次主动向曹魏发起了进攻。

尽管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可以看到,孙权为攻灭曹魏所做出的努力,一点也不必“五出祁山”的诸葛亮少。

只不过,因为孙吴始终是“配角”,在《三国演义》中,这些历史被刻意的忽略或者弱化,让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相。

四、坐困江东

既然孙权主观上并不满足于坐领江东,而且在行动做了诸多努力,为何在其长达50多年的执政时期内,东吴并未在统一大业上有所作为呢?

1、敌人强大

魏、蜀、吴三国虽然号称“鼎足而立”,但客观上讲,这种“鼎足”是十分不平衡的。

曹魏位于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多的中原地区,“三分天下有其二”,拥有不可撼动的优势。

而蜀汉虽然偏居一隅,但巴蜀本是天府之国,且有崇山峻岭阻隔,再加上蜀汉中前期有大量杰出人才辅佐,这让消灭蜀汉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2、国失栋梁

我们常说东吴有“四大都督”,即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但是,其中的三位皆是英年早逝。周瑜死时36岁,鲁肃死时46岁,吕蒙死时42岁。尽管陆逊稍微长寿,但他是个典型的“鸽派”,且后期一直与孙权矛盾重重。没有够硬的一线军事统帅,也让孙权有志难伸。

3、内部矛盾

孙氏虽然自孙坚一辈就在江东立足,但其出身并不高。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要下大气力与江东的世家大族们妥协与斗争,这必然有损江东统治者的精力。

再加上周围山越等土著的叛乱,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吴无法集中精力去应付外部矛盾,这也导致了他只能胸怀天下,但睁开眼睛,还是要处理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2

原因很简单,因为孙权根本就不想天下一统。

在三分时代的大boss曹操、刘备和孙权三人中,只有孙权是坚决反对统一的。

曹操希望天下一统,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整个国家将近60%的疆土,势力强大,兵力雄厚,位高权重,军政大权掌握在他一人手中,统一天下的条件最为成熟,机率最大。天下统一,对曹操也是有好处的,因为他是事实上的国家权力的掌握者。

刘备也希望天下一统,他是刘姓宗亲,“兴复汉室”是他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他生前的弼辅、死后的托孤重臣诸葛亮继承了他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以图天下归一。天下统一对刘备也是有好处的,他有充分的理由,也有冠冕堂皇的旗帜获得国家最高权力。

所以,在天下统一这个目标上,曹魏和蜀汉是完全一致的,矛盾主要在于由谁来统一,由谁来获得国家的最高权力。

而孙权则是最不愿意天下统一的。他统一天下的难度最大,利益最小,欲望最弱。

首先,东吴缺少支持统一的民意基础。

孙权所统治的区域是汉末三分时代经济条件最好的地方,这里地处南方,受到战乱影响最小,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民众生活水平较高。

想统一就必须打仗,要打仗就需要钱粮,要钱粮就必然增加老百姓的负担。而生活在这里的民众最不愿意看到战争,也不愿意为天下统一而付出降低自己生活水平的代价。

其次,东吴缺乏天下统一的军事力量。

东吴的国策是以防御为主,以江河之险为依凭,军事建设更偏重于水军。但要想北伐中原,必须要拥有强大的机动军事力量――骑兵军团,而地理位置则限制了东吴的骑兵部队的发展。

缺少马匹,想要建设强大的骑兵军团的难度就很大。而缺少骑兵部队,在中原广骛的原野上想战胜敌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再次,东吴缺少统一天下的政治口号。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当今皇帝的名义对各方发号施令,征伐“不臣”,旗帜鲜明,口号响亮。刘备以自己是“汉室宗亲”为籍口,要除灭奸臣,恢复道统,兴复汉家江山,理由也是很充分的,冠冕堂皇。

孙权有什么借口统一天下?他既不控制傀儡皇帝,也非刘姓后人,他要统一,唯一的理由就是自己想当皇帝,那不但会遭到外部敌人的反对,对内部都说服不了。

这样,我们就能解释东吴的种种行为。

当曹操与袁绍作战,欲统一北方的时候,孙策意图袭击曹操的后路,想使曹操陷入两面作战的境地,阻止他发展壮大。

当曹操率重兵南下之时,东吴又与刘备联手抗击,阻止曹操统一天下。

当刘备收取西川,夺得汉中,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关羽北征襄樊,锋芒正盛之际,东吴不惜撕毁盟约,偷袭荆州,擒杀关羽,阻止了刘备的扩张势头。

当刘备死后,蜀汉陷入“危急存亡之秋”,国力虚弱,风雨飘摇之际,孙权又迅速与其达成和解,重新恢复联盟,共同抗击虎视眈眈的曹魏。

因为不想统一,所以只要发现谁向统一的步伐多迈进一步,孙权就会打谁。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诸葛亮非常坚决地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计”。

魏延欲兵行子午谷,奇袭长安,如果失败,蜀汉的损失将会十分惨重,即使是成功了,吴蜀联盟将会立即破裂,孙权决不会坐视不理,关羽败亡的前车之鉴尚且并不久远啊!蜀汉还经得起再一次的魏吴夹攻吗?

3

三国时期,魏、蜀、吴处于鼎立状态后,从经济、军事、人口等条件来判断,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只有曹魏的曹操,但由于蜀、吴两国割据一方,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得最终没有被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所鲸吞。

1.军事 上曹魏最为强大!

三国在军事力量上,魏国最为强大,东吴尽管到孙权已历三世,却最弱!如到孙权这辈,东吴士兵善水战而不善陆地作战,这与东吴军事集团盘居江东有关,事实上无论赤壁大战还是夷陵之战,东吴的战略思想都是采取守势,御敌于国门之外就算胜利!

孙坚、孙策能建立政权依据长江天险,所以,加强水军力量,消灭来犯之敌于水面上,是建军的指导思想!而三国十四州,东吴只占有二州,要一统天下,必须占领其它十二州,必须要有精锐的骑兵部队,水军到了北方是没有优势的!

况且,孙权执政东吴后,孙吴集团的军事人才又是一代不如一代,自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后,几乎再无有战略眼光的军事人才出现,尤其是孙权后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缺失这是孙吴军事集团的薄弱环节,又加上孙吴的军队有限,怎敢北伐中原呢?

2.经济上曹魏优于东吴。

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中,中国人口也大量下降,历史记载,曹操在世时,曹魏实际控制的人口才“四百万”,东吴人口“一百二十万”,蜀汉只有“八十万”;曹操死后,上面的数据有所变化,但基本上魏国的人口还占整个三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有这样的人口红利,国家扩军,农耕缴税曹魏都有巨大优势。

且,魏国占有背方十二州,中原地区和关中平原本都是重要的产粮区,而孙吴盘踞的江东一带,尽管里险而民富,地区也很广袤,但是人口少是短板,况且,在东南沿海,南越等少数民族部落对东吴的侵扰是孙权的后顾之忧。

3.孙权比的文治武功比曹丕差一截。

曹操在世时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弊政,打击豪强,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还倡导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约俭劣,使遭受战乱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奠定了魏国一统天下的实力!

曹操的继任者是曹丕,尽管因残酷迫害同室宗族、废后汉献帝、又淫乱好色,历史名声不佳;但他是文武双全,政绩不凡,继承和发展了曹操的诸多政策,巩固了魏国的基业;他君临东吴期间,曾亲统百万大军征伐吴、蜀,连诸葛亮对他都不敢小觑。何况孙权?

“生子如当孙仲谋”!孙权虽然活了70多岁,极具帝王气质和智慧,但是他生性多疑、甚至有点刚愎自用,立嗣就是他人生的败笔,他选定的接班人孙亮比曹操的接班人曹丕差得多!如大将军陆逊,取得了夷陵之战后,因功高盖主,孙权就处心积虑地的打压他,一度让他闲赋在家。相比曹操的纵横捭阖与文治武功,孙权差一截!

孙权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左右不定,导致几个儿子明争暗斗、结党营私、相互倾扎,极大地消耗了国力。而最后,孙权把江山交到了最不合适的人——孙亮手中,又削弱了江东贵族集团对孙吴政权的信心和支持,导致孙权死后,东吴政权混乱,几乎只有坐以待毙的份!

所以,以政治理想、经济实力、军事谋略,孙吴政权只能偏安一隅,孙氏家族几代的苦心经营,被孙权继承后能守据基业,就算完成了使命,他的实力是短板!

4

孙权是三国之一东吴政权的创始人,孙权算起来是与司马懿、诸葛亮、曹丕的同一辈人,孙权生于公元182年,算是80后,除了司马懿比孙权大3岁,是70后外,诸葛亮与曹丕都是80后,诸葛亮比孙权大1岁,孙权比曹丕大5岁,从年龄来看,他们算是同一辈人。

孙权的前半生是坎坷的,9岁丧父,15岁当县长,19岁就因为哥哥孙策被刺身亡而接手江东,刚刚即位之时,江东内部不稳,宗室暗通曹操,企图夺权,外部山越叛乱,虎视眈眈,19岁的孙权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内阻叛乱,外镇强敌,一面招揽人才,一面安定民心,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面,所以日后的曹操会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

孙权确实是一位有能力的君主,原本孙策传位于孙权,是希望他做一个守成之君,意料之外的是孙权不仅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而且更是一个杰出的开创之君,在孙策留给他的江东六郡基础上,将地盘扩充了至少一倍以上,兵员、人口更是数倍,一点也逊色于孙策。

孙权在即位之初,战略大师鲁肃就给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对战略,鲁肃对孙权说:

当今天下汉室已经不可复兴,曹操也已经不可击败,当今之计就是首先要保住江东,巩固内部,观察局势,趁机攻打黄祖,消灭刘表,全据长江以南,然后时机成熟后称帝建立基业,再夺取天下以便统一。

当时19岁的孙权虽然有心做一番事业,但要说到统一天下的大业,恐怕孙权自己都没有这个把握,毕竟当时江东都没有搞定,就更别说天下了,鲁肃说这话时是公元200年,当年曹操还在和袁绍在官渡前线对峙,孙权的西边是刘表,东边是大海,北边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南边是偏远的交州,孙权听了鲁肃的话,野心被一步一步放大。

孙权嫁妹

所以当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时,即使荆州应声而降,但是孙权从心底就没有想到要投降曹操,虽然张昭等人力劝孙权投降,可是孙权一直在等着东吴内部的主战派出来说话,这便是鲁肃和周瑜,与其说是鲁肃和周瑜劝说孙权要主战,倒不如说是孙权自己的野心让他决定主战。

赤壁之战时,孙权主动联合刘备组成联盟,共同抵抗曹操的南侵,经过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将曹操的势力赶出荆州,孙权得以巩固长江以南的江东地区,而刘备也在赤壁之战中发展壮大,为了抵抗来自曹操北边的压力,孙权不仅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刘备,还把荆州位置最重要的南郡也借给了刘备。

孙权与鲁肃

孙权一直都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但在现实面前,孙权的野心一点一点地消逝,直到产生了割据一方,不图进取的地步,这是一个发展过程,也是在现实之下的妥协过程,孙权一生的野心分为三个阶段:

一、野心膨胀上升期

从孙权刚刚即位到公元219年白衣渡江偷袭荆州这一时期,是孙权的野心膨胀上升时期,从刚刚即位的初生牛犊,凭着一股拼劲和独特的能力,孙权首先稳定了江东内部,然后积极向外发展,环视孙权的周边,北边的曹操太强大,没有发展余地,只能向西边的刘表处发展,或者向南边的交州发展。

孙权三征荆州江夏郡黄祖,终天在赤壁之战发生的当年杀了黄祖,夺了一半的江夏郡,结果曹操来了,于是就是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在和刘备度过一段蜜月期后,孙权和刘备为了荆州的归属问题还曾经差一点发生了战争,最终因为曹操的压力,双手以湘水划界,划分势力范围,孙权占据了荆州三个郡,也算是西扩成功。

孙权曹操刘备

之后孙权便积极向南发展,夺取了整个交州,势力范围一直通达南海,在这个过程中,孙权也并没有放弃向北发展,从赤壁之战后到襄樊之战前,孙权与曹操主动或被动的战争至少发生了五次,但是孙权除了控制了江淮南部地区外,再也没有什么进展,就连十万大军也没有攻下曹操手下张辽、乐进、李典七千人把守的合肥城,还让孙权一生留下了阴影,不太敢北进。

二、野心受挫期

现实让孙权意识到向北边发展没有可能,于是积极向西发展,把目光放在三国最弱的刘备身上,并且不惜与曹操暗中勾结,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期间,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三郡,关羽俘虏后被杀,刘备占据的荆州地盘全部归属孙权,孙权在荆州获得了重大胜利,同时在不久之后熬死了曹操。

但是孙权短视的行为,给东吴政权带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一年之后,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标志着刘备与孙权的彻底对抗,这就给了曹丕一个绝佳的、统一天下的机会,这个时候的孙权应该是他一生最有危机感的时候,一方面要对刘备的战争,另一方面要防备曹丕的袭击,孙权是没有能力两线作战的,只能一方面拼命向曹丕示好,另一方积极应对刘备的战争。

孙权与陆逊

如果稍微处理不好,孙权就有亡国的危险,孙权的运气比较好,一方面陆逊出其不意地击败了刘备,另一方面刚刚即位不久的曹丕没有准备好,也没有曹操的能力和魄力,最终错失机会,虽然夷陵之战后不久,曹丕发动了南征孙权的战争,但曹丕同样没有解决水军问题,最终南征失败,孙权躲过了亡国之险,孙权的这次受挫让他统一天下的野心丧失殆尽。

三、只想称霸一方,无统一天下之志时期

刘备去世后,孙权再次与诸葛亮当政的蜀汉结成同盟,但此时的孙权再也没有统一天下之志,只想保住江东之地,这从他历次的行为就能看出,比如石亭之战,明明占着大好局势,却没有扩大战局的意图,明显地就是只想捞点好处,点到为止,同时孙权再极少有主动北伐的行动,大多数时候只是防守。

曹丕去世后,孙权趁着魏国新旧政权交替之时,也有过规模不大的北伐,但多是做做样子,试探一下而已,反观蜀汉的诸葛亮,实力比孙权要弱小得多,但诸葛亮却是举倾国之力北伐,而且连年征战,以北伐为国策,这就是明显的区别,连弱小的蜀汉都有意击败强大的曹魏,这让实力居中的孙权作何感想,只能说孙权早已经没有年轻时的雄心壮志了,一个没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只剩下安于现状和享乐了。

孙权称帝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在解决了大多数的外部威胁和巩固了内部稳定之后,孙权称帝了,称帝之后的孙权除了配合过诸葛亮数次北伐外,就只有向南方的交州用过兵,已无北伐之志,熬死了诸葛亮和曹睿之后,孙权再也没有对外开疆拓土之心,在太子孙登去世之后,孙权开始热衷于政治内斗。

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却宠信鲁王孙霸,朝中大臣也分成两派进行内斗,最终孙权赐死孙霸,废除孙和,另立孙亮,朝中很多大臣也受到牵连,就连丞相陆逊也被逼死,虽然孙权本人活得很长,但没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别说统一天下,就只剩下内斗和享乐,虽然孙权熬死了曹操、刘备、曹丕、诸葛亮、曹睿,等等同时代同辈或不同辈的人,但仍然不能统一天下,因为孙权早已经失去统一天下之志了。

5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孙权不是没有统一天下的野心,但是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制约了孙权,使他实现不了他的抱负。

在鲁肃和孙权对天下大势进行探讨的时候,鲁肃就提出了竟长江之极,据而有之,然后以争天下的方略。得到了孙权的首肯。随后,东吴集团就以此方略为行动指南,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赤壁之战,是刘备和孙权在外界压力下的被迫联合。在战役结束后,东吴抢占南郡要点,走出了据有长江的第一步。而刘备则躲在东吴身后,占领了江南四郡,迅速壮大起来。

东吴的主观愿望是很好的,但是,东吴的实力有限,据有如此之长的长江防线,单独抵抗曹操的压力。而刘备躲在身后,坐收渔利,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趁刘备想实现《隆中对》的机会,鲁肃劝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这样就减轻了孙权的压力,两家共抗曹操。当时曹操得知消息的时候正在写字,吃惊之下不觉笔落于地。

东吴趁此机会将主力集中想合肥前线,想占领淮河一线,逐步北伐。可被张辽在逍遥津打得大败,从此孙权灭了北进的念头,把思路又回到拒保长江的思路上来。这时,他和刘备就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借荆州的纠缠在历史上也是一笔糊涂账。看历史记载,刘备只是借了南郡,而且分了江南四郡的一半给孙权,应该算解决了。可是看孙权的意思,是要全部的荆州,南郡带江南的剩下的部分全要。而刘备态度暧昧,推这推那,这中间的秘密不足为外人所道。

最终,孙权趁关羽进攻荆襄的时候,撕毁盟约,和曹操联手,派吕蒙陆逊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并乘胜追击,在关羽势穷走麦城的时候擒杀了关羽。这一仗,孙权可谓兵不血刃,大获全胜。

孙权实现了他和鲁肃制订的战略目标的第一步,据长江而有之。而剩下的第二步则难以实现了。袭占荆州,使得他的防线拉长了近一倍,防守压力扩大许多,使得他已经难有力量北伐。

而接下来的夷陵之战,更是两败俱伤。虽然打败了刘备,自己也损失不小。而且由于实力不足,根本无法深入西川,彻底解决刘备集团。这等于又给自己背上了一个大包袱。在夷陵不得不一直派驻大军防卫,使得孙权原本就不足的实力雪上加霜,面对越来越强大的曹魏,更无望北伐了。

我们看看这时的东吴,据有长江,可是却处于一种被动防守的态势。西控制不了襄樊,东控制不了淮河。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孙权连防守都是难题,更何况去北伐了。

而曹魏实力强大,骑兵在平原地带所向无敌。东吴只有水军精锐,在平原地带难以跟曹魏抗衡。在将领上,曹魏的谋臣将领不输于东吴集团,东吴难以用谋略取胜。

但是,孙权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在和诸葛亮达成共识后,再次与蜀汉结盟,几次进出淮南,可惜实力不济,终于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的战果。最后病急乱投医,还让辽东的公孙氏骗了一回,白白损失了大批的人马物资。

孙权不能统一天下,主要原因是实力不济,第二是策略失误,败盟袭取荆州,和蜀汉两败俱伤,使得曹魏坐收渔利。如果当时他趁关羽在荆襄吸引曹魏主力的时机,占领淮南,这样进可攻退可守,还是有夺取天下的机会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6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引言

《三国演义》中有段关于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曹操就对刘备坦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至于东吴的孙权,只不过接替了父兄的基业,而且资历尚浅,不足道哉。可孙权却是寿命最长的一位,在他有生之年,几乎熬死了曹魏与蜀汉的所有英雄人物。然而终其一生也未能统一天下。我认为有这几点原因:

一、没有雄心壮志,只想安之一隅

早前孙策弥留之际曾对孙权说过: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可见若论攻城略地,孙权毫无霸气,不能担此重任,只想在已有的地盘上安居乐业。

二、军事力量不足

虽说东吴有四大都督镇国,文臣武将也不计其数,但与强盛的曹魏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首先东吴人口较少,且四大都督几乎都是英年早逝,东吴的能人异士也在不断减少,最后几乎无人调遣,致使东吴渐渐走向衰败。

三、怀疑之心、过于自负

三国前期的孙权一直深谋远虑,懂得审时度势,因此东吴在他的领导下,百姓们丰衣足食,安享太平。可随着曹魏与蜀汉的一些英杰离去,孙权也开始飘飘然了,因为那时已鲜有人能与之相匹敌。也许是年老的原因,他变得爱猜忌,远贤臣亲小人,就连自己的儿子都深受其害,尤其是在立储之事上,他的举措更是加快了东吴衰败的步伐。

总结

孙权虽得苍天护佑,年入古稀;又得父兄赏识,继承基业,但由于他的性格使然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即便他熬死了众多劲敌,也未能一统天下。其实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性,无法更改。

7


孙权的劲敌应该是指刘备、曹操、曹丕、诸葛亮等人吧,这些人的确比孙权早亡,可孙权依旧没有一统天下,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在刘备、曹操、曹丕等人死后,孙权也步入了迟暮之年。孙权在定接班人的问题上摇摆不定,以致于政局不稳,搞得朝中大臣们心神不宁。自然也就无暇考虑一统天下的事。


第二点,245年,“社稷之臣”陆逊病亡。陆逊死后,吴国再也找不出一个似他一样的帅才了,孙权没了可信赖的依靠,一统天下也就没有了底气。


第三点,孙权派使臣去蜀国递交盟约,和平共处,共同对付曹魏政权。


第四点,孙权多次北伐曹操,均已失败告终。孙权一统天下的心气没了。


第五点,吴军擅长水战、不习陆战,相比于魏、蜀两方是劣势。


第六点,吴国国内军事人才极端匮乏,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相比于魏有司马懿父子,蜀国有诸葛亮得意门生——姜维,孙权一方已经远远落后了。他们只能凭借长江之险固守。一统天下的好事只能是做梦。

8

孙权不能统一天下其主要原因不在敌而在己。但孙权不能统一天下也暴露了一个千古的问题,那就是自古以来历史上南方政权统一天下的几乎很少。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经济条件限制,北方强与南方;第二,地理因素的限制,导致军事力量差;第三,孙权自身原因,善“保家卫国”不善“开疆扩土”;第四,东吴内部政权不稳,容易“后院起火”。

经济条件限制,北方强与南方

在东汉末年也就是三国以前政治中心和大部分势力都在北方,北方人才济济,所以当时北方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都明显高于南方。

到了三国时期曹操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其中冀州、兖州、青州、徐州、司隶等都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北方在曹操的统治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屯田制,曹丕的九品中正制等,使得北方地区经济非常繁荣。对于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来说人多力量大,经济、军事就繁荣这就是优势。

南方地区由于在董卓时期四处战乱,居于河南的兖州就是当时军阀混战的四战之地。荆州北部地区最开始在刘表的治理下保持这稳定,到关羽时经济尚且繁荣,但在经历魏吴联军攻击之后经济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淮南地区也是也是魏吴反复交战地区,到了后期更是萧条,甚至形成了百里之内清野的无人的情况。虽然后期在孙权的治理下南方经济有所发展,但总体来讲三国时期的北方经济要强于南方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北方的生产力高于南方。人口决定军事力量,生产决定后勤力量,所以南方经济上的限制导致他们不敢轻易攻打北方。

地理因素的限制,导致军事力量差

东吴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包括扬州、交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大部分地区,那边水域纵横依托长江天堑是个天然的易守难攻的好地方,但这也暴露了两个劣势:

第一,一旦作战粮草供应是个问题。

这样的地理位置有一个劣势,那就是适合守城不适合出兵。因为要出兵就要渡江,那么粮草的运送就是个问题,要运送粮草就必须要用船运,但效率明显不如陆运高,而北方都是平原一马平川,粮草供应不是问题。

第二,军队力量不如北方

由于地理问题还导致一个情况就是北方骑兵比较厉害,而南方步兵和水军比较强。但如果南方的步兵和水军一旦杀入面积巨大北方就会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步兵和水军行军缓慢且战斗力量不如北方的骑兵。这一点在孙权领兵攻打合肥时就已经领教过了。

孙权自身原因,善“守护家业”不善“开疆扩土”

孙权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君主,他擅长用人之道,懂得帝王的制衡之术。但他也是那种见好就收的人,若放到现在可以用“鸡贼”两个字来形容他。这类人擅长守业但不擅长进攻。孙策死之前就明言: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意思就是论开疆扩土孙权不如孙策,但论守护家业孙策则不如孙权。意思就是孙权是一个守卫者而不是开拓者。

孙权也曾有过豪情壮志,在建安二十年刘备取得益州后,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之下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由于当时曹操的军队在西征汉中,刘备面临很大的威胁,因此在议和下长沙、江夏、桂阳全部归属了孙权。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之后孙权又派兵准备在合肥攻打曹操,然而军队刚到城外便遭到的曹军的伏击,在曹军大将张辽的突袭下东吴大将陈武战死,孙权弃旗登山才得以脱陷。此战中孙权险些丧命。经历此战之后孙权便放弃了自己领兵打仗的念头。

东吴内部政权不稳,容易“后院起火”

东吴的内部政权并不稳定,其内部政权结构类似于蜀汉政权是倒金字塔结构。孙氏集团的江东家业其实也算是外部入侵得来的。与本地的大士族是有矛盾的,孙氏家族在初入江东时,并没有意识到到江东大族的实力。

但在稳固政权的过程中发现这些人对团结江东人士非常重要,于是便开始拉拢士族。但随着这些士族在东吴政权中的势力不断提高,有些士族势力开始不断膨胀。比如陆逊一族,陆逊不仅是大族出身而且立下赫赫战功。陆家相继出现“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威望非常高。所以东吴内部政权也不稳定,如果此时向外进攻则很容易后院起火。

也因为东吴内部士族原因,到了后期便出现南北士族相互斗争的场面,南边的人因不如北边不得不退而自保,再加上私人庄园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东吴的战略发展产生了极大地限制。因此在这些矛盾之中,东吴的国力也逐渐被削弱。

总结:孙权之所以没有统一天下,敌人的强大是一部分原因,主要原因还在于东吴所处的地理位置、南方经济以及内政和个人等综合因素所致。所以虽然孙权耗死了刘备和曹操等很多劲敌但仍然没有统一天下。

9

公元二百五十二年孙权感染了风疾病逝,伴随而来的是东吴彻底的由盛转衰,外事不强,内乱不断,即使孙权是在他那一代争霸者当中死的最晚的一个,却仍是没有将各国统一到自己的手中,其中有三个原因是必然的。

第一是他的军事能力,孙权的武力值在他的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之下显得并不突出,看他的父亲孙坚,作战勇猛有谋,仅凭单刀单骑就敢深入敌军杀敌。他的哥哥孙策就更不用说,既有大将的能力来割据江东一带,又同样知人善任,善于管理军队,孙权自不能与其父其兄比较武艺。他接手时江东已在孙策的治理之下广纳人才豪杰,他只需要加以利用就可以,面对战局,他如果能与外将配合的得当,也不至于在进攻曹魏之时失败。

其实孙权也并非没有能力,他多次带兵出征,扩充自己的领土。在收复山越一事上,他就表现得尤为果断。当地人为躲避赋税,逃到了山中并且对抗朝廷,孙权在想要收复之后立刻采取措施,从派兵镇压到后来集中兵力,有步骤的进行收复,最后解决了这一难题,成功的扩充了自己的领土,并且收纳了大量青壮年成为士兵。山越人所在的地区山势险峻,当地人爱好习武,所以招收的年轻人大多精通武艺,这下为东吴的征战输送了优秀的兵力。

从这一点上看来孙权并非没有能力,而是在有些时局之下自己无能为力。自幼在父兄光芒笼罩之下长大,他喜好读书,爱的是谋略,十五岁时,为了锻炼能力做的是县令,而不是将士,在一些地方就自然不如孙策有说服力。若是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能以自己能力服众的话,他所在的团体就会出现问题,出现问题就不团结,不团结自然不能拧成一股力去统一天下。

第二的原因便是孙权性格的问题,虽说作为一个统治者来说,不能尽信他人,但是孙权的多疑为他招来了许多祸患。首先在用人方面,若开始对此人有十分的信任,那么到最后便只能剩下一两分。再者说孙权此人防备心重,同样又犹豫不决,使得他的跟随者分外寒心。对于自己的大权孙权既怕对方功高盖主,高过自己的名声,对自己的江山不利,又怕将兵权交于其人,他不能够打胜仗。

孙权的生性多疑,也造成他晚年之时的太子之争,因为他的犹豫不决,所以他的儿子们互相残杀。这时候吴国的大将陆逊因为力保太子,被孙权责罚。他全然不顾夷陵之战陆逊所建下的功劳,只是因为陆逊为太子说了几句话就罢免了他,陆逊的愤怒而死,无疑也是东吴有才能之人的另一写照。用人却不得人心,得人心却不信人,在人才的利用方面,因为他的性格,也使得他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先机。

最后一点原因便是东吴自身的内乱,虽然孙权活得很久,几乎耗死了我们熟知的许多能人奇士,但是在后期看来,吴国本身就不是进步的,再加上地广人稀,由南向北的征战自然抵不上北方的守据。氏族门阀统治下并无多少寒门弟子,多的是因权力而竞争的互相残杀。内外兼修无力之际,也无多少讨伐他国之力。

孙权的治理能力是强,就如他的哥哥孙策在此前曾对他说的一般,虽然在军事上你不如我,但是在治理上我比不上你。但是在这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再高的才能,再多英勇善战的将领,也耗在了这矛盾之中。

10

孙权是公元252年去世的,其因为年轻且后来长寿,几乎熬死了跟他同一个时代的枭雄名将,可谓是非常的长寿了。

而为何其在熬死了所有对手之后,却依旧没能夺取天下?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三国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孙权无法统一天下,因为曹魏比其强大太多。


在三国中,东吴孙权的实力虽然不是最弱的,但其也比蜀汉强不了太多,跟蜀汉联合起来都不一定打得国曹魏。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孙权长寿,熬死了所有对手又如何?哪怕曹操、刘备等人死了,但实力依旧存在,难道曹操和刘备不在,东吴就可以灭掉曹魏和蜀汉?

除此之外曹魏的后继者曹丕等人依旧不简单,蜀汉的刘禅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可就是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却能够让蜀汉在诸葛亮死后且蜀汉将领奇缺的情况下,依旧能够让蜀汉存在数十年。

这样的人真的是历史中所描述的那般蠢?所以实力的对比,在东吴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统一天下的。

二、孙权对于统一中原并没有太大的野望,可以说其是与曹操、刘备等人中,最没有野心的人,其只想东吴江山永固,偏居一隅即可。


当年其大哥孙策临时去世后,稚嫩的孙权接下了东吴这个烂摊子,此时的天下还没有三分,各割据势力也不比东吴弱多少。而且荆州也没有归属东吴,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东吴在地盘和兵力方面,并没有什么优势。

而想要在这群雄中逐鹿胜出,无疑是非常难的,那个时候的孙权,只想能够好好守护其父亲和大哥传下来的地盘,好好守住即可,不像曹操和刘备等人拥有统一中原的巨大野心。

即使在后来三分天下后,孙权依旧没有期望能够统一中原,依旧只是希望能够守住东吴之地,由此可见,孙权的野心并不大,很多时候并没有夺取天下的意愿。

哪怕是现实原因夺不下也好,还是原本就没有这样的野心也好,而这也造就了东吴成为了当时三国存在最久的国家,哪怕曹魏被司马一族取而代之,东吴依旧存在。

结语:


以当时的东吴实力,即使曹操和刘备等老对手都不在了,东吴依旧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哪怕后来的蜀汉被灭了,东吴依旧没有机会。

加上孙权对于统一天下没有太大的期望,使得孙权即使熬死了所有对手,也依旧夺取不了天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