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嘉庆为何一定要匆忙查抄和珅,聪明一世的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

嘉庆为何一定要匆忙查抄和珅,聪明一世的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

2020-08-30 04:31阅读(66)

嘉庆为何一定要匆忙查抄和珅,聪明一世的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和珅聪明一世为何栽在嘉庆手里?他是过分自信自己在清朝的位置?还是另有隐情?:嘉庆皇帝是在乾隆

1

嘉庆皇帝是在乾隆帝去世后的十五天内砍掉了和珅这颗大树,之所以如此迅速,我认为初衷是和珅对嘉庆帝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深层原因是当了三年傀儡“儿皇帝”的嘉庆帝,急需树立自己的政治威严,所以和珅是枪打出头鸟的一个牺牲品,随之而来的是嘉庆帝对翰林大学士等旧臣的一系列大清洗。而这场政治大清洗运动,嘉庆准备了三年,他以忍让认怂的态度蒙蔽了和珅,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铁腕手段送给和珅致命一击,且一击毙命。

和珅的后路

和珅的聪明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在乾隆帝决定立储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留后路。在乾隆帝执政后期,和珅的主要政敌可以说只有福康安、阿桂、刘墉、董诰四人,和珅对付这种能力不下于自己的政敌,手段就是无论他们怎么弹劾自己,自己总是夸对手,夸的乾隆皇帝都认为这些人心眼太小。和珅一边夸一边向乾隆帝举荐他们去做一些卖力不讨好的军国大事,这便将乾隆帝身边的核心能臣支配的忙忙碌碌,自己则成为乾隆帝身边唯一的心腹。

到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已经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帝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坚决不要比爷爷康熙帝在位更久,于是决定立太子准备禅让。这时的和珅先是拿出拍马屁的功底,恭维乾隆帝身体硬朗,定能活到百岁,不必这么快立太子,此话一出,乾隆帝的皇子们算是恨透了和珅。可乾隆帝并未听和珅之言,坚决要定立太子,并最终择定了皇十五子永琰。这里可以看出,和珅对于皇帝更迭的对策首先就是拖,依仗乾隆帝对他信任,尽力拖着乾隆帝继续主持大局,这个办法在嘉庆即位后仍然是其操纵朝政的主要手段。

在没能阻止皇帝拟订太子之后,和珅选择了另一个办法,那就是对继任者进行试探,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邀功式的向永琰送了个玉如意,此时的乾隆并未公开太子人选,和珅近水楼台先得到圣意,便将此喜讯以送礼的形式传达给永琰,以示拥戴。永琰是一位颇有智慧的皇子,他给予和珅的回应是非常感激,并称赞和珅是大清柱石,本应自己亲自前往拜会和大人,才对得起和大人如此厚爱,并写下一首《咏玉如意》,传至和珅耳边便迷惑了他的判断,令他认为永琰是个软柿子,所以感叹到“不足以与我斗智谋”。


经过第一轮试探后,和珅开始改变一味献媚的态度,转而进行暗中观察,他将心腹吴省兰安排在嘉庆身边,时常查看嘉庆帝的诗稿,并监视嘉庆帝身旁不利于自己的臣僚,再逐一解决掉,从而达到孤立嘉庆的目的。在这一轮较量中,嘉庆帝依旧是安分守己,且常故意写下歌颂和大人的诗句,使之传到和珅的耳朵里,这便更加迷惑了和珅,也促进了和珅进一步的强硬对策。

时至嘉庆元年(1796年),福康安在镇压苗民起义时去世,次年阿桂也因病去世,随着乾隆帝进入垂暮吐词不清,只有和珅能够听懂乾隆帝在说什么,所以乾隆上朝时,和珅与嘉庆并立乾隆帝两旁,乾隆帝圣谕皆由和珅之口传向百官。这样的权力下,健在的刘墉装老回家,董诰也装疯卖傻退出政治舞台,和珅成为清廷实际掌权者。他将福康安的弟弟福长安作为心腹培养,扶进军机处,嘉庆帝的口谕到了军机处如同废话一样,无人搭理,此为和珅第三步对策——硬刚嘉庆帝。

嘉庆的快刀

在君臣博弈的三年中,嘉庆帝属于夹着尾巴做人,身为皇帝,不仅受制于乾隆太上皇训政,还要受制于权臣和珅的排挤,憋着一肚子火的嘉庆帝在嘉庆四年终于迎来了复仇的机会。

乾隆帝在嘉庆三年腊月病倒在床,到了除夕之夜的皇室家宴中,五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并没有给乾隆帝的病情带来好转,反而是诸多皇家礼仪使其疲于应付,终于让这位89岁的太上皇油尽灯枯于正月初三。在乾隆太上皇驾崩之后,嘉庆皇帝终于熬出了头,他从一名傀儡儿皇帝晋升为紫禁城里真正的主人。他能够自主决策的第一件国家大事便是太上皇的国丧之事,而这也是他处理和珅问题的最佳机会。

嘉庆皇帝的第一步便是在正月初三当天,口谕和珅总揽太上皇丧仪,这等重要大事交给和珅统领,实际上是稳住和珅情绪,以免和珅出现异动。和珅得此重任正得意时,嘉庆帝第二道口谕即发,卓令安徽巡抚朱珪即刻进京,这个朱珪不仅是嘉庆帝的老师,更是和珅在官场上的死对头,这个人事调动才让和珅清醒过来,但他也许只会想到一朝天子一朝臣,嘉庆总不至于在大丧之日动杀心,大不了辞官回家,丰厚的家底足够自家几代人享用。

“有上皇近臣为之缓颊,几目朝廷法律犹同儿戏!”——《清史编年》

到了正月初四,嘉庆帝免去和珅一切职务,并令和珅为太上皇守陵,这与和珅所想的最坏结果无异,他便试探性的向嘉庆提出请假回家半天,换洗干净了再来抚灵。而嘉庆帝一口否决了和珅之请,这才让和珅明白大势已去,嘉庆帝这是要切断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控制他的人生自由。嘉庆帝虽已有杀念,但碍于百官舆论不敢操之过急,因而采取了敲山震虎之策试探百官。因时逢清廷镇压白莲教起义,所以嘉庆借此机会痛斥所有参与剿匪的文武官员,斥责他们谎报军情,贻误战机,并在最后点明是因为上边有太上皇近臣帮尔等隐瞒。此圣谕本是引百官弹劾总督镇压白莲教的和珅,可百官虽明圣意,却又不敢率先弹劾,此时嘉庆帝刚提拔的领班军机大臣王杰率先发力,他指使学生广兴率先上折弹劾,随即朱珪亦指使学生王念孙复议,这便引起了百官集体弹劾和珅的浪潮。

“不速治其罪,无识之徒观望赘缘,别滋事端;发之速是义之尽,收之速是仁之至。”——《清史稿》

有了弹劾和珅的舆论导向,嘉庆立即于正月初五将和珅收监,但在太上大丧期间又觉得“然则治之得无太急”。正当拿捏不定之时,直隶布政使吴熊光抵京悼念太上皇,这位省部级官员本是乾隆帝看中后欲提拔入军机处的,但当年和珅插了一脚,说他太过年轻,资历不够,硬是给挡在了军机处之外。因此他得知嘉庆心思之后,便极力劝说应当快速处理和珅,这就坚定了嘉庆帝快刀斩乱麻的决心。

时至正月初八,嘉庆帝下令查抄和珅、福长安家,根据《庸庵笔记》记载,从和珅家里抄出黄金白银几百万两、宝石四千多颗、黄金器皿五千多件、貂皮裘服八百多件、上等山参六百八十八两;与此同时,所抄古董、工艺品价值连城,甚至有些连皇宫里都未趁见过,珍珠之类需以斗装,再有家外田地、商铺、银号、当铺无法估算。这些抄没的家产在清廷留存下来的档案中并没有估价,只是民间流传为1000万两白银至8亿两白银不等,而学界比较认可的是《庸庵笔记》中估计的2.3亿两,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只不过4000万两左右,所以民间也有流传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在抄家结束以后,嘉庆开始召集亲信给和珅议罪,就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可能觉得贪污如此巨款已经无需再议,但就当是的政治环境来说,贪污腐败是乾隆中后期官场的潜规则,大官大贪、小官小贪,就连清政府官方也是通过发放数额巨大的“养廉银”来平衡这个现象,所以若论贪腐定罪,力度显然不够。所以在最后拟订的和珅二十大罪状中,并未提及腐败,这多少也有为乾隆帝挽回颜面的意图。

在二十大罪状中,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经济问题,主要以“与民争利”为体现;第二类是揽权专擅,主要以排挤贤良为体现;第三类是任意延搁军报,主要以督办镇压白莲教不利为体现;第四类是泄露国家机密,就是乾隆还未宣布太子人选时,就以玉如意泄露出来;第五类是对太上皇大不敬,这才是其定罪时最致命的条款,万罪以谋反和不敬为首,关于这一点,着重强调了和珅入圆明园进门不下马,入紫禁城进门不下轿,太上皇批奏因字迹潦草而被和珅撕毁等,这是嘉庆皇帝隐忍三年所观察的最致命一击。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和珅绝命诗

此类罪状拟订之后,嘉庆帝才向百官反问“人言和珅有异志,有诸?”百官这才感受到曾经的儿皇帝如此狠辣,纷纷表示罪状属实,且不可饶恕,并建议凌迟处死。正月十五日,嘉庆帝下圣谕宣布和珅罪状与处理决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这才知道父亲的遭遇,连忙让妻子固伦和孝公主前往皇宫斡旋。这位和孝公主是乾隆65岁时老来得子,是其最小的闺女,疼爱如掌上明珠,嘉庆皇帝也非常喜欢这个妹妹,碍于这个关系,将凌迟处死更改为令其自尽,并宣布和珅对大清有功,只处罚他一人,免连坐家族成员。正月十八日,和珅被押送回家,在监视下悬梁自尽,死前留下绝命诗,言语中流露出满满的不服气,表达了对自己一生经历非常满意,并影射了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将皇帝当作掌中玩物,也真可谓是百年难遇的旷世奇才!

综上,从乾隆皇帝去世到处死和珅,前后共计十五天,嘉庆皇帝用了三年作为隐忍,用了十五天作为报复。有人说惩治和珅是因为财政危机所需,其实这种看法太过浅薄,嘉庆皇帝在乾隆去世以后需要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杀鸡儆猴的做法已经不适合当时的政局,倒不如杀猴给鸡看,因为他更需要官僚体系作为国家运转的动力。所以在处理掉和珅以后,为避免案件扩大化,嘉庆做了妥善的善后事宜,正月十九日便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不大规模地牵连百官,以安朝臣之心。嘉庆帝对于和珅的处理可谓是快刀斩乱麻的经典案例。

参考资料:《清史稿》、《庸庵笔记》、《清仁宗皇帝实录》

2

嘉庆为何要匆忙查抄家和珅?

有三个原因

第一,记恨

乾隆在60年前登基时许下一个诺言,为感谢圣主康熙生前对他的厚爱和历练,他在位时间决不能超过圣主康熙。康熙在位60年去世,乾隆在位60年仍身体力行。

是否兑现诺言?乾隆纠结犹豫,和珅是唯一说得上话的人,他坚决反对乾隆位禅,于公是继续显示对乾隆的忠诚,于私是乾隆决不能隐退,否则他无法再当“二皇帝”。

后来乾隆作出折衷,退位当太上皇,但仍然要调教新皇帝,并定夺朝廷大事。

嘉庆注定成为傀儡皇帝,他不敢违背父皇意志,但他会仇恨和珅。

第二、泄愤

老皇帝喜怒无常,废立之事常常发生,他的祖上胤礽太子就是血的教训。嘉庆虽接过玉玺当了皇帝,仍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嘉庆惧怕和珅在太上皇耳边嚼舌根,断送他的帝位。他不敢得罪和珅,还不得不违心向和珅示好表尊敬。皇帝居然惧怕奴才,这是嘉庆的奇耻大辱,但无可奈何,只能暂时隐忍,等待实时再发作泄愤。

第三、遮丑

嘉庆天资平平,缺乏想象力,难成有为之君。精明的和珅在乾隆、嘉庆父子之间周旋,看的最清楚。

有一次,嘉庆与和珅前去拜见太上皇,乾隆正在闭目打座,口中念念有词。俩人不敢打扰,静静等了一个时辰。乾隆突然扭头问和珅,“那两个人叫什么名字”?和珅马上作了回答。乾隆点头称是。……这一幕令嘉庆丈二摸不着头脑。他过后问和珅是咋回事?和珅说;太上皇在念西部的一种咒语,他在诅咒谁?当然是西南为患的白莲教匪徒。太上皇问我那两个人的名字,当然是指白莲教那两个匪首,奴才就随口答出了。

嘉庆大惊!深感和珅高深莫测,他要学习的还很多。

和珅知道嘉庆的愚钝无能,这不利于皇帝树威,也不利于皇帝驾驭群臣,更不利于管控和珅的党徒势力。必须让他永远闭嘴。

——这就是当太上皇刚闭眼,嘉庆就不是急冲冲、而是迫不及待要查抄和珅的原因。

和珅为何不早打算?

第一,和珅无法矫诏,也找不到其它人取代嘉庆。

乾隆虽然生了17个儿子,但乾隆还健在时已死了10个,还有2个过继给了兄弟,在乾隆38年秘密立储时,只有4个儿子可挑选,这就是第8子永璇、第11子永瑆、第15子永琰和第17子永璘。最后选中了爱读书守本份的永琰。


乾隆健在就解密,公布永琰是太子,并马上让他坐上皇位。和珅没有斗胆,也没有能力和机会将嘉庆赶下台。即使他有给乾隆吹耳边风的能耐,他也找不到能取代永琰的合适皇子,推荐给乾隆决断。

第二,和珅也巴结过嘉庆,但嘉庆城府深,表面买账,麻痹和稳住了和珅。

和珅得知乾隆决意让位给嘉庆时,第一时间就上嘉庆王府送礼一对如意,暗喻恭贺之喜。嘉庆不卑不亢,没有拒收,也没有向乾隆告发和珅私自与皇子违规交往。和珅多少感到一点放心。

第三,和珅权倾朝野,富可敌国,贪婪本性决定他无法选择急流勇退。

和珅即使感到嘉庆对他不地道,也只有硬着头皮死撑,他拥有巨大的个人财富,还超控着巨大的腐败关系网络,没有头上的红顶子段然不行,他无路可退。

第四,和珅心怀侥幸,嘉庆儒弱,不会动他

和珅与太上皇关系甚密,忠心耿耿,还是儿女亲家,即使太上皇驾崩,他与新皇帝的关系会降温,嘉庆也绝不会置他于死地。

聪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和珅也不能例外。和珅的感觉虽然正确,嘉庆的确不是冷酷无情、心狠手辣之辈,不是成大事之君。和珅断难想到,嘉庆一生非要干出一件(唯一的)惊天大事,就是毫不留情杀了他

3

和珅是清朝乾隆帝的第一宠臣,也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巨贪。他出身并不显贵,却因容貌俊雅、风度翩翩、精明能干、极擅逢迎而深受乾隆皇帝的青睐与宠爱。

和珅极度崇拜权力与金钱,终其一生,他为追求这两样东西而费尽心机,获得乾隆独宠后,更是恃宠生娇、擅权揽政、势焰熏天、不可一世。他专权长达二十余年,不断培植党羽,扩充势力,他大开竞奔之门,大肆聚敛钱财,恨不得将天下财富都搜括到自己囊中。和珅在官场浮沉几十年,因背靠乾隆这座大靠山,多次化险为夷,始终屹立不倒。乾隆死后,他立即被刚继位的嘉庆帝赐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随着他的败亡,其使尽手段聚敛下的泼天也似的家私也都便宜了他人。

在乾隆的庇护下,和珅一人得志,家里的鸡犬都跟着升天。他的弟弟和琳,官至总督,死后被加封一等公;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娶乾隆的掌上明珠和孝公主为妻,还任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和珅之女嫁给了康熙的重孙;和琳的女儿嫁给了乾隆的孙子。和皇室联姻巩固了和家的地位。和珅的家人倚仗其权势,大肆搜刮,横行霸道。

史载,和珅大权在握,各级官员们为保住头上的顶戴花翎争相向和珅进贡。即便是例行公事,如果不行贿,也会受到和珅和其手下人的百般刁难。至于升迁,则更需要用金钱铺路 。在和珅那 里,所有的官职按大小都明码标价,出得起多少钱就能做多大官。

和珅利用权力攫取了惊人的财富,是当之无愧的大清首富,史料中说他“奢侈富丽拟于皇室”,和富甲宇内的皇室一样过着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

据记载,和珅吃腻了山珍海味,每天要用价格昂贵的上等珍珠一粒磨粉服食。这些珍珠都是各地达官显贵以每粒八千至两万两白银的价格买来孝敬他的。和珅妻妾成群,很多美人都是下属、商人为巴结他而花大价钱从江南等地买来送给他的,还有从宫里发遣出来的宫女。和珅的府邸富丽堂皇,极尽奢华,古董珍玩琳琅满目 ,在京城权贵中也是无人能比的。

和珅以权谋私、骄横跋扈的行为,引起了彼时还是太子的颙琰(后来的嘉庆帝)的极大不满。

颙琰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33年)被立为太子的。乾隆皇帝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身体又非常健旺。时光匆匆,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颙琰还呆在储君的位置上。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他被封为嘉亲王,由一个弱冠青年变成了一个油腻中年。乾隆六十年(1795),自诩为“十全老人” 的乾隆帝终于感到自己敌不过岁月风霜,垂垂老矣的他决定举行内禅让出帝位,自己做太上皇。1796年正月,颙琰好不容易熬成了皇帝,改年号嘉庆。然而,他登基后的最初几年,因为太上皇乾隆依然贪恋君权,而且身体依然健康,每天都不知疲倦的处理政事。所以一切军国大事都由太上皇说了算,嘉庆根本谈不上有何作为,只能“打打酱油”。直到嘉庆四年(1799) 正月,89岁高龄的乾隆一命归天,嘉庆才得以亲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下之主。

嘉庆早已洞悉和珅的奸佞贪婪,只是有父皇罩着,自己手中无权,动不了他。和珅对颙琰对自己不满已有所察觉,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他不仅不去巴结、取悦未来的天子,反而在乾隆面前说他的坏话,颙琰知道后更加恼恨。

嘉庆从父皇手里接过了一副烂摊子。乾隆朝是大清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限于篇幅,在此不作叙述)。 嘉庆从乾隆手中继承的,不但有君临天下的最高权力,还有夕阳西下、盛极而衰的动荡时局......

乾隆的去世给西风摇落的政局带来了一场转机。因为嘉庆对和珅的不满由来已久,碍于乾隆帝之面,他一直强为容忍。如今已是名实俱符的一国之主,终于无须再忍了。

乾隆去世的第二天,嘉庆就迫不及待地动了手。和珅被削去了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的职位,还勒令他的死党福长安昼夜在乾隆殡殿外值守,不得擅自离开。初八日,嘉庆帝下旨革除和珅、福长安的所有职务,并将两人软禁起来。

御史王念孙、广兴等人此时纷纷站出来揭发和珅贪赃枉法的罪行,请求皇上将其严加惩处。嘉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在半月之内,他宣布了和珅所犯的二十大罪状,并下令将其逮捕下狱,随后又将他赐死(自缢)。和珅的一帮亲信死党,如福长安、苏凌阿、吴省兰等人也被严惩。

和珅聚敛的巨额家产也被嘉庆抄没入库。和珅在他权势煊赫的二十多年里,巧取豪夺,费尽心机广蓄家私。《清史稿》载, 他被抄没的家产共有109处,有83处没有估价,仅算已经估价的26处,其价值就已达到2.2亿两白银。还有堆积如山的金银珠玉、藩国贡品、古董字画没有计算在内。

据梁启超先生估算,和珅的所有家产加在一起可以折银八亿两之巨。而清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约七千万两左右,和珅一人的财产就相当于朝廷十几年的财政总收入还有富余,真是财力惊人、富可敌国啊。

据说查抄和府财产清单公布后,朝野瞠目,举国哗然,甚至彼时在坊间流传起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谣。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4

和珅是乾隆皇帝宠信的重臣。乾隆皇帝在世时,和珅可谓位极人臣,权倾朝野。

然而嘉庆四年,太上皇乾隆驾崩不久,嘉庆皇帝便查抄了和珅,公布和珅20大罪状,并赏赐三尺白绫结束了和珅的性命。

那么,一向以孝道著称的嘉庆,为什么在先帝刚死就查抄他的重臣和珅呢?聪明一世,善于揣摩上意的和珅,为什么也不早作打算?经有书君分析,主要有如下原因:

嘉庆为什么匆忙查抄和珅?

一是为了立威。

古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嘉庆的三把火是在太上皇乾隆死后才开始烧的。

乾隆晚年宠信和珅,和珅因此专权20余年。凡是跟他不对路的人,他就在乾隆皇帝跟前谗言陷害;凡是巴结贿赂他的人,他就想方设法予以保全。

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敛财,结党营私,打击政敌,严重破坏了乾隆后期政治风气。

乾隆认为只有和珅才最懂“圣意”。晚年上朝时,甚至让和珅站在他和嘉庆的旁边,满朝文武上奏之后,由和珅传达乾隆的旨意,相当于和珅在“摄政”,而嘉庆却没有实权。

因此,民间甚至称和珅为“二皇帝”。

嘉庆曾对亲信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不知有朕”。

嘉庆帝本来对和珅就深恶痛绝,待乾隆皇帝这座靠山一倒,嘉庆立即借诛杀和珅整顿吏治,清除积习,从而坐稳皇位。

二是国库没钱。

乾隆中年以后,也有了中年人的一些毛病。比如好大喜功,大兴土木。比如游山玩水,巡幸各地,六下江南几乎耗光了国库。到嘉庆即位的时候,已经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危机。

和珅在被乾隆宠信的20余年间费尽心机敛财,嘉庆早看在眼里。抄了和珅,正好可以充实已经十分空虚的国库。

据《清史稿》记载,和珅被抄没的家产共有109处,家产共计11亿两白银之多,还有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珍稀古玩、属国贡品等等,不计其数,可以说富可敌国。

而清廷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才7000万两白银,和珅被没收充公的家产抵清朝15年的财政收入。因此民间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说法。

三是泄愤。

乾隆为了感恩爷爷康熙皇帝对他的厚爱和栽培,曾表示在位的时间决不超过康熙在位的60年时限。谁知乾隆太长寿,即位60年后仍身康体健。儿子都活不过他,17个儿子中,有13个儿子在他之前就死了。

嘉庆被选为太子,本来就是矮子里挑长子,是乾隆没有选择的选择。

就在乾隆犹豫要不要传位给嘉庆时,和珅趁着在乾隆皇帝跟前儿说得上话,极力劝阻乾隆禅位给嘉庆。

一方面是对乾隆表忠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地位受到影响。因此,嘉庆与和坤产生了恩怨。

并且,和珅为了防止嘉庆培植自己的势力,还常在乾隆面前说嘉庆的老师朱圭的坏话——朱圭可是从小教导嘉庆的老师,深得嘉庆的敬仰。

久而久之,乾隆听信了谗言,就将朱圭革职查办了。这事也被嘉庆记在账上。

乾隆驾崩之后,嘉庆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了,自然要拔掉和珅这个眼中钉。

和珅为什么不早作打算?

首先,和珅怀有侥幸心理。

和珅仗着与太上皇(乾隆)关系甚密,还是儿女亲家,和珅的儿媳就是乾隆的十公主,即使太上皇不在了,他与新皇帝的关系不似与先皇密切,以嘉庆儒弱的个性,不至于会弄死他。

其次是嘉庆不露声色,和珅没有察觉。嘉庆刚即位时,有太上皇在,嘉庆的确很收敛情绪。纵使有人说和珅的坏话,他也不做任何表示,甚至还偏袒和珅。

和珅曾经将他的老师吴省兰安插到嘉庆身边,观察嘉庆的动静。

嘉庆知道吴省兰是和珅的人,更是不动声色,一点都没有表露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慢慢就给和珅一个假象:以为自己是老皇帝宠爱的心腹,新皇帝仰仗的老臣,嘉庆皇帝不会动他。

三是不能反,也无处逃。和珅虽然是军机大臣,但军机大臣这个头衔其实是个虚职,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他手里没有可供指挥的军队,他自己是一介文官,从未带兵打过仗,不具备造反的条件。

而且造反可是株连九族的重罪,一着不慎,自己丢了性命不说,还要满门抄斩的。

并且,从史料来看,和珅只是爱财,并无窃国之心。估计他也是赌一把,如果嘉庆真的对他有杀心,宁愿以他一人的性命,换取全家人活命吧!

和珅死时不过49岁。随着和珅的死,一个显赫的家族也就此没落。纵观和珅一生,也有不少个人闪光点,但是作为被皇帝信任的重臣,他却将天平却倒向了财富,最终因此断送了性命。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5

乾隆在位期间,一直对和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知道和珅的势力是非常大的,也知道和珅是一个十足的贪官,但是乾隆没有除掉和珅,对和珅又爱又恨,和珅的确精明,帮乾隆解决了不少大麻烦。就从乾隆与和珅的相处中,乾隆深知和珅是一个怎样的人。

嘉庆杀掉和珅一是因为乾隆的圣旨。乾隆在去世之前就留这样的圣旨,告诫嘉庆一定要除掉和珅,他深知嘉庆一定不是和珅的对手,他的狡猾奸诈与深谋老算一定会让嘉庆吃尽苦头,说不准江山就会断送在这里。

而是因为嘉庆与和珅有一定的仇恨。在乾隆让嘉庆即位的时候,和珅就对其百般阻扰,从此两人就结下仇恨,并且如果不杀掉和珅的话,就单凭嘉庆的资历,一定会做一个傀儡皇上,所以一旦上位就会匆忙除掉和珅。

6

嘉庆赐死和珅的20大罪状的第1条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居然是嘉庆被乾隆册封为皇太子的前一天和珅很讨好的来献了一对玉如意,罪名是“泄露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由此可见和珅早不是没准备,这么个事儿能列为首罪,说明嘉庆很恼火,我都不知道你和珅居然先知道了。当然这只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和珅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当了4年“实习皇帝”嘉庆要立威夺权,杀和珅能得到最强的最好的效果和影响力,和珅仗着晚年乾隆的宠信大权在握贪得无厌排斥打击异己,所谓“天下官吏,几出和门”,和珅的权力和势力太大了,连朝鲜的使臣都知道和珅是“二皇帝”,和珅不死嘉庆始终对权力缺乏安全感,贪腐的和珅又富可敌国,“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所以和珅必须要杀

7

不可否认,和珅是有智慧和才能的,但他的才能用错了地方。他在敛财与贪权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技术、策略,让人叹为观止。他明白权能生钱,却忽略了邪不胜正。他苦心经营的蓝图,最后成了束缚自己的“法网”。

多行不义

和珅投机成功,找对了靠山,短时间之内就成为大清的“国栋”。他到死也未必明白,这条路的起点很平坦,终点却是万丈深渊。和珅在贪钱时,也在为自己编一张网,将自己摆在网中央。

和珅读懂了乾隆,却没有控制乾隆。乾隆与和珅既是君臣关系,也是主仆,两人相互利用。乾隆视和珅为理财顾问,和珅当乾隆为力量之源,但乾隆并没有将和珅的对手全部清理,这也为和珅的倒台埋下伏笔。

得志后的和珅,迅速拉帮结派,将投靠自己的这些人当做是看家护院的马前卒。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珅是“暴发户”,他身边的人也好不到哪去。他们彼此勾结,中饱私囊。

受贿如同西毒,特别容易上瘾,当和珅沦落为瘾君子时,对金钱只会越来越渴望,而且剂量也会越来越大。那些和珅的党羽,输送的金钱数目只会有增无减。

和珅身边聚集的人,全是势利小人,他们围绕和珅也只是为了名利。一旦和珅给不了他们钱权,他们会立刻摇身一变。

帝国的二皇帝

英国访华使团副使斯当东曾经描述过和珅:

他是皇帝唯一宠信的人,掌握着统治全国的实权。这位和中堂,统率百僚,管理庶务,许多中国人私下称之为“二皇帝”。

上面还是三年前的情形,随着乾隆的禅位,和珅变得更加嚣张。

为了对付嘉庆,和珅做了两手准备:

一是继续讨好乾隆,利用乾隆体力、精力日渐衰退,迅速抢班夺权,在朝中占据要害部门,企图在乾隆去世后,以盘根错节的势力压制嘉庆。

二是对嘉庆既拉又打,并对其进行监视。为了讨好嘉庆,用送玉如意的方式,对其进行试探。

墙倒众人推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和珅控制了国家机器,将皇帝玩弄于鼓掌,这势必也会得罪嘉庆。乾隆活着的时候,嘉庆只得采取“韬晦之计,先避锋芒,一旦有了时机,就先发制人”。

嘉庆四年,乾隆离开人世。压在嘉庆头顶的泰山终于搬走,他可以利用皇帝的身份与和珅开始较量,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

乾隆驾崩的第二天,嘉庆就安排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值守殡殿,然后趁机革去其军机大臣与九门提督的职务。实际上,嘉庆是先将两人软禁,隔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同时,嘉庆又发动对和珅的舆论攻势,号召百官踊跃举报。与和珅势如水火的人以及见风使舵的人,都一拥而上地写奏折,揭发和珅罪行。世态炎凉转瞬间,位极人臣的和珅,很快成了阶下囚。

和珅是一个没有节操、没有原则的人,活着就是为了做个贪官,享受荣华富贵。他身上没有中国传统士大夫那种忠君爱国的精神,没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更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追求。

8

嘉庆四年的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驾崩,正月初八,嘉庆帝就命给事中王念孙、御史广兴等弹劾和珅和福长安,当天,和珅,福康安夺职下狱。

和珅之死细节

正月十一,嘉庆帝专门就和珅的问题发上谕,专门解释为何在先帝大丧之日就下手诛除先帝重臣,这是嘉庆先发制人主动触及这个敏感的问题,毕竟先帝刚死就杀他的重臣这是很少见的,新君很容易就戴上不孝更改先帝的帽子。

嘉庆说俺爹死了,我伤心的不行,论语说三年无改,像俺爹这样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实心实政的英明君主,别说三年无改了就是万年不改也是应该的,俺爹用的臣子就算是有犯错犯罪的,我也会原谅他们保全他们。但是,和珅的罪情实在重大,就没有不弹劾他的,我实在是难堵悠悠众口,只好先把和珅革职查办。

瞧瞧人家嘉庆帝说的多好啊,多机智的话,俺不是不孝更改俺爹的主张,主要是和珅的罪过太大了,没办法啊。给嘉庆大大的一个服!

接下来就是让各省的老大们进行商量罪名,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提议:和珅丧尽天良,非复人类,种种悖逆不臣,蠹国病民,几同川楚贼匪,贪黷放荡,真一无耻小人,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请依大逆律凌迟处死。

胡某人这是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落井下石,虽然他攻击和珅那话有点过分,怎么也不该把朝廷重臣比作白莲教啊,真是不伦不类,但是他提出处死和珅,这个深合嘉庆帝之意。

墙倒众人推,正月十五,嘉庆帝公布和珅二十大罪状。再经过大学士九卿等会议,奏请将和珅按大逆吕凌迟处死,福长安按朋党律拟斩,此时大局已定。

这时候,和珅的儿媳妇,嘉庆之妹,乾隆爱女和孝公主请求全和珅肢体,董诰和刘墉也上书提议给先朝大臣留一点面子。嘉庆帝准奏了,不看僧面看佛面嘛!

正月十八上谕,宣布和珅赐自尽,福长安斩监后,秋后处决。当天和珅在狱中自缢,距离乾隆去世仅仅半个月,距离和珅下狱也仅仅七日,可见嘉庆帝处理和珅一案的心情。

嘉庆为何处置和珅

嘉庆处理和珅一案极其有分寸,很宽容的,他的弟弟和琳配享太庙封公爵,也只是撤出太庙夺公爵。他的儿子丰绅殷德留伯爵,在家闲住,不许出外滋事。和珅的党羽如福长安了半年后加恩释放,大学士苏凌阿、太仆寺卿李光云原品致仕,侍郎吴省兰、李璜降为编修。这样的处置很快让人心和局面稳定下来。

很多人都认为嘉庆处置和珅是为了钱财,和珅家抄出来八百兆有奇,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还有说嘉庆抄和珅钱财是为了军饷告急,所以急需和珅家财重做军费。

但据实录记载抄家和珅都没有说他家钱财有八百兆有奇,更没有尽入大内。就是记载和珅家财有八百兆有奇的《清稗类钞》同时还记载了和珅关于家财的供词,更没有八百兆有奇,可见坊间传闻不足为据。

如果的确是军费问题,那嘉庆还不如学他爹那一套,让和珅敛财呢,比抄家来的更多,又何必在大丧之日兴大狱呢?

再说,嘉庆帝也不是贪财的君主,后来还有大臣建议查抄和珅的隐产,都被嘉庆制止。福长安被抄后,赦免时又全部赏还,还给假十日让他接受赏还查抄物件,可见嘉庆帝不是钻到钱眼里的。

不是钱财问题,那是为什么收拾和珅呢?

三大原因

第一,诛杀和珅是为了整顿吏治,所有人都知道,乾隆后期吏治败坏的原因,大部分的锅乾隆和珅要背,上下衙门都是和珅的习惯,瞒上欺下,专擅蒙蔽,嘉庆帝恶和珅久已,不诛杀和珅,就难以整顿吏治,清除积习。

第二,诛杀和珅来督促剿匪,川楚白莲教起义,因为激变而起,将帅多仪仗和珅,靡饷奢侈,长久无功,只要迎合钻营好,并不以军事为重,虚报功绩,坐领空粮,要不就是因为和珅压搁军报,军务被挚肘,就不敢居实上奏,只好观望拖延,拖延耽误的不都是战机?

第三,诛杀和珅安定民心,就是说缓和一下十分紧张的阶级关系,不管是苗民起义还是白莲教起义,都是官逼民反,为什么反呢,还不是腐败,嘉庆帝还是能正视现实,坦然承认是官逼民反,必须要找一个人做发泄口,这只有和珅了。

和珅为何没有防备嘉庆

和珅为什么没有想到嘉庆会翻脸的事呢?主要是他在乾隆中后期横的时间太长了,已经忘乎所以了,特别是嘉庆受禅之时,和珅还以拥戴自居,出入仪态非常狂傲,他以为他对嘉庆有拥戴之功呢。

而嘉庆又特别能忍,喜怒不形,每次遇到要上奏什么事情,嘉庆都委托和珅代为上奏,左右有人说和珅坏话时,嘉庆就怼那个人说:朕还要仪仗和大人治理国家,岂是你等能诋毁的?

这些更是让和珅骄傲自得,当然,他也不敢轻信嘉庆,专门推荐他的师傅吴省兰去陪嘉庆,观察嘉庆的动静,嘉庆知道吴省兰是和珅的眼睛,不动声色,一点都没有表露自己的本心,和珅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都觉得自己再安全不过了,老皇帝离不开的心腹,新皇帝敬重仪仗的老臣,这么想,怎么不昏昏然呢?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9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然后再来看第一个问题。

和珅为什么不早作打算

早作打算主要有两种选择。

1、拥立其他阿哥,培养自己的势力,这种方法在历史上有很多权臣都这样干,但是和珅却不能。

乾隆虽然儿子众多,但是长大成人的却没几个,而且还有两个儿子过继给了宗室,嘉庆看似资质平平,但也已经是剩下皇子中最优秀的了,乾隆不糊涂和珅就没办法。

2、示好嘉庆皇帝,和珅确实这样做了,比如嘉庆公布的和珅二十大罪状,第一条就是和珅曾给还是皇子的嘉庆透露过皇位的底牌。

既然和珅示好嘉庆,为什么嘉庆登基后还是急不可耐的处理了和珅呢?

这就是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乾隆死后五天,和珅即被捉拿下狱,第十天即公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状,审理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这种速度显然是不正常的,那么嘉庆处理和珅仅仅是为了他富可敌国的家产吗,显然也不是,当一个皇帝急着让臣子去死,最大的可能就是大臣威胁到了皇权,很不幸和珅就是这样。

乾隆退位时曾说过:“凡军国重务,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意思就是把嘉庆扶上马,再送一程

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由于乾隆上了年纪,处理国事有些力不从心,很多事情都交予和珅处理,而嘉庆则成了摆设,这一摆就是四年,嘉庆心中积压的愤怒可想而知。

乾隆当太上皇的四年,是和珅权利达到顶峰的四年,俨然凌驾于嘉庆之上,对于嘉庆来说也时刻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所以乾隆死后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和珅,这样皇位才坐的稳。

10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很多人都好奇和珅这样的巨贪,乾隆难道就不知情吗?其实不然,乾隆对和珅的所作所为十分的清楚,但他知道和珅所有的财产最终还是国库的。虽然和珅很贪,但是和珅十分的忠心,办事能力突出,十分会揣摩乾隆的心思,深得乾隆的喜爱,所以乾隆根本是舍不得杀和珅。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和珅在乾隆朝贪污的巨额财务,其实是乾隆这个皇帝留给自己儿子的“储蓄罐”,还有就是乾隆晚年多次下江南,导致国库空虚,如果继续从国库里面拿钱的话肯定会受到大臣的阻挠,所以他把这件事情交给和珅来做,既不用花国库的钱,又可以达成自己愿望,所以乾隆十分的依仗和珅为自己办事,而且乾隆将自己最疼爱的十公主嫁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这也导致和珅在朝中的权力越来越大。

乾隆一死,和珅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只是自己没有想到嘉庆会这么快就对自己动手,乾隆死后十五天嘉庆就将和珅下狱赐死,派去查抄和珅家的大臣整整用了四个月才清点出所有的财物。嘉庆为何如此急不可耐的要杀死和珅,和珅跑不了,钱早晚都是嘉庆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在乾隆当太上皇的这段时间里,大权在握,但是身体的话却越来越差,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和珅在处理,当时和珅大权独揽,嘉庆的话却是有名无实,如果再晚点动手的话,说不定会被和珅废除。后来嘉庆也点明了“天下人只知和珅,不知嘉庆”试想对于权力集中的封建统治者,怎么会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