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日本韩国纸币面值那么大?

为什么日本韩国纸币面值那么大?

2020-08-28 14:06阅读(257)

为什么日本韩国纸币面值那么大?:稍微接触过外国货币就会发现,日元纸币都是一万一万的,韩元纸币则是五万五万的。虽然看上去很气派,但是一买东西就显得不够花

1

稍微接触过外国货币就会发现,日元纸币都是一万一万的,韩元纸币则是五万五万的。虽然看上去很气派,但是一买东西就显得不够花,比如在韩国商店买瓶矿泉水就得600-700韩元,而日本商店买瓶水没有个200日元都下不来。



日本和韩国纸币面值之所以大,主要和本国货币单位计算的物价和收入水平有关。20世纪下半叶日韩都经历了快速发展,物价与收入增长也步入快车道,所以根据需求才发行了大面值的货币。不过随着21世纪开始逐渐发展缓慢,增长也就下降。由于现在物价和收入水平与货币面值需求差不多,所以就很少发行新的大面值货币。


不过之所以面值只增不减还有一些缺少辅币和税收需要等等的次要因素。



先看日元。


自19世纪末明治天皇统一日本后,也统一了货币。当时的日元面值也只有1、5、10和100日元,后来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增加了20和200日元面值。由于日元和银本位、金本位以及美元挂钩,所以当时的旧日元购买力还是很强的。不过从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当时的日本政府采用浮动汇率,所以一直到了二战末期的1945年经济崩溃,才被迫增加了1000日元面值。


在经历了战后的疯狂货币汇率浮动后,1949年日元与美元正式采取360:1的固定汇率挂钩。1953年战后的日本政府颁布了《清理小额货币及支付金尾数计算法令》,把之前的辅币“厘”和“钱”取消了,不但回收了贵金属用于战后重建,而且抹了零,从此以后日本再也没有发行辅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人均收入和物价水平也开始飞速增长,日元货币需求量也就随之更加频繁和升高,当时人均月收入5万日元,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开始发行5000和10000面值的日元。


后来1971年美元脱离了金本位采取了浮动汇率,日元也被迫采取了跟美元挂钩的浮动汇率,导致日本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并且随着《广场协议》的签订进入发展停滞阶段,收入和物价水平到了缓慢发展的状态。再加上信用卡等无现金支付手段的丰富,目前10000日元纸币的发行足以满足日本人日常需求。


至于不缩减面额,一来目前日本人均月收入基本在30万日元左右,目前的日元面额足以满足需求。二来日本拥有消费税,往往这些消费税都是几日元的零头,如果进行货币改革,由于没有辅币,这些零头都无法收取,将减少日本政府的税收。



再看韩元。


韩国在日本殖民时期曾经发行过旧韩元,不过那时挂钩旧日元,再加上发行量也少,足够满足当时的需求。


不过1953年在战争结束后,李承晚政府发行的新韩元直接在贬值后挂钩了美元,当时的法定比例是1美元:100韩元,后来为了统一比例,发行了10和50的韩元硬币,以及10-1000韩元的纸币,以取代之前的旧韩元。


日本发行大面额纸币是因为发展,而韩国发行则是因为发展加贬值。20世纪50年代末韩元由于经济原因遭遇了人为贬值,已经达到了1美元:1250韩元的地步。随着1962年朴正熙上台后,汇率被钉在了1美元:125韩元,并在之后的18年间只做出了4次微调。由于朴正熙政府发展经济得体,韩国很快经历了“汉江奇迹”, 韩国民众生活水平与物价在他的任期内得到快速发展,所以很快就在1972-73年发行了5000和10000韩元面值的纸币。



1980年韩国放开汇率后,由于日元强势美元弱势,瞄着美元的韩元迅速贬值。屋漏偏风连阴雨,在《广场协议》和亚洲金融危机两次危机,再加上地缘局势紧张过后,韩元贬得一塌糊涂,所以韩国政府也怕引起市场恐慌外加内部原因未能发起货币改革,最终架不住贬值的李明博政府在2009年宣布增加50000面值韩元。


由于目前韩国一面正在以5%左右的速度通胀,而且美元也逐渐弱势,未来不排除韩国政府发行大面额纸币或进行货币改革的可能,在此之前不会轻易缩减面额。


所以日韩的货币面额大,一来是符合眼下两国发展与物价需要,二来是因为提前就预支了通胀空间,而且在加上税收和其他政治上的原因所导致的。

2

因为二战打输了,战争中滥发大量货币搜刮财富。

历史上日元实行金本位的时候是1日元兑换0.75克黄金,约0.5美元,之后基本保持稳定。

但是二战中为支持庞大战争开支,大量超发滥发货币,最后还打输了。货币贬值,信用破产,幸好美国放过一马,没让其背负巨额战争赔款等,使得其可以把日元和美元固定汇率在360:1的程度。相比较来说,已经算升值不少了。

南棒完全是日元带的坑,因为日本统治时期,在韩国发行使用跟日元1:1的“韩元”,南棒只是沿用这个民间使用习惯价值量发行新的韩元。

3


这是个货币发行的面值问题吧?日元、韩元看起来是挺吓人的,动不动就数以万计。

在日本,日元最高值纸币为10000元(约合560元人民币)。在韩国,韩元最高面值为50000元(约合300元人民币)。其实,这里面没多少科技含量,这些国家只不过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后来货币稳定后,有没有进行货币面值的“缩量”改革而已。


面值大小的确定太复杂了,它涉及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人民的生活水平、购买力情况以及人民的货币使用习惯、消费习惯等等,还涉及金融稳定、国际货币兑换以及商品流通等等许多方面。尤其现在随着信用卡以及电子支付的迅猛发展,现金交易量减少,人们也习惯了,面值改革的意义也不大了。


就拿日本来说,日本二战投降以后,经济到了破产边缘,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日本政府采取了以旧换新政策,发行了最大面额为1000日元的圣德太子币。后来,日本连续二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日元又采取紧盯美元的货币政策,日元兑美元达到过360:1。随着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物价也随之大幅攀升,日本银行又发行了5000和10000面值的钞票。后来,随着日元升值,经济逐步企稳,就再也没有发行大额钞票。韩国也与此类似。


其实,我国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这些类似过程,比如国民党时期的金圆券,通货膨胀严重,买一袋米都要用车拉钞票。建国后,我们国家也实行过一次面值改革,大概1955年吧,过去动辄上万的大面额纸币全部兑换新版小面额的。前几年,因为物价涨幅较大,货币贬值以及汽车、房子购买需求大,也曾经传出要发行500甚至1000元面额钞票的消息。

我这样解释您明白了吗?

4

这两个国家都有过恶性通货膨胀,中国也一样。中国多次进行货币改革,最近一次是1955年发行新人民币取代各地旧币,取得了成功。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进行废两改元改革发行日元,而日元诞生后因当局对日元含金量也进行过下调而不断贬值,并在二战战后出现大幅贬值,麦克阿瑟规定了1:360的美元兑日元比率。日本经济腾飞后加上美国的窘境使日元兑美元不断升值,但仍然保持在100:1的比率,因此在日本随处可见万元大钞。韩国独立后经历战争和动荡,货币贬值严重,为了应付贬值带来的数额巨大的麻烦并借机获得新的发钞利益,近六十年来进行过三次货币改革,但没有解决韩元贬值的基础问题,韩元的不断贬值使韩币面值越来越大。

5

通货膨胀导致的。

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货币,如果面值偏高,那么偏高的原因肯定就是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发生了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事件。就拿日元来说,二战前后,日本的币额和我们今天用的人民币是差不多的,最大都是100元。

↓旧版日元的1元、10元、50元、100元的纸币样式

并且,当时的日元也有辅币单位,1日元等于100钱,日本政府推出了5钱和10钱两种辅助纸币。

PS:日元的“钱”就相当于我们的“分”。我们是1元=10角=100分,但日元里面没有我们俗话里面说的“毛钱”,所以他们的是1元钱就直接等于100钱。

↓旧版日币的5钱(5分钱)和10钱(1毛钱)的纸币样式



所以综上所述,早期日元的纸币额度其实也是很“正常”的。最大100元,最小5分钱,没有现在那么夸张的10000额度的币额。

好了,问题来了。既然日元当年的纸币额度也是“正常”的,那么它又是如何变得“不正常”的呢?

答案就是一开头说的,通货膨胀。

1945—1949年,日本物价飞涨,短短四年的时间,物价涨了八九十倍,几乎所有商品价格的小数点都向右移了两位。也就是说,以前卖一块钱能买的东西,现在要一百。以前卖一百的东西,现在卖一万。

通常来说,发生如此恶性的通货膨胀后,有两种解决办法。一是平抑物价,让物价回归到膨胀之前的水平;二是发行新货币,也就是加大货币额度,让货币额度适应物价

当时的日本政府由于无法平抑物价,所以便采用了第二种办法。

1949年,日本内阁发布金融紧急措施令,回收所有的旧币。第二年,1000额度的纸币正式登场。

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且持续20余年的原因,日本的物价上涨幅度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上涨幅度很大,1000面额的日元也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

所以在1957年和1958年,日本政府又先后发行了5000日元和10000日元的纸币。

↓1950—1958年发布的大面额日元



此后几十年,由于日本人的平均月收入没有乘十倍式的增长。同时,随着现金以外的支付手段的普及(信用卡),因而比10000面额日元更大的钞票也就没有发行。现在最大面额的日元纸币仍然是10000元。

以上是日元,韩币的情况略有不同,但大体也类似。

1950年,韩国发现第一套货币,当时韩币最大的面额是1000。并且当时韩币也有跟中日一样的辅助货币,即1韩元=100钱。



后来,由于通货膨胀和主动贬值刺激出口的原因,韩币先后增加了五千、一万和五万面额的纸币。

总的来说,日元和韩币的大面额货币,其实就是因为通货膨胀应运而生的。不单单日本和韩国是这样,别的国家,比如当年的希腊德拉克马,意大利里拉,俄罗斯旧卢布,津巴布韦币等,也都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建国之初,人民币的面额比韩币还要大。其原因就是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后期的各种骚操作导致的。

建国后,在物价稳定后,中央推出了第二套人民币,以一比一万的兑换率,即在旧币的基础上,一次性抹掉了四个零,才把人民币的大面额问题解决。如若不然,可能我们今天使用的人民币最大面额就是一百万了。

PS:第二套人民币的最大面额是10元,我们今天是100元,面额增加了10倍。

↓第一套人民币的最大面额50000元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人民币可以把面额压下去,日元和韩币为什么不把面额压下去呢?

这个问题,日本内部其实还真的讨论过。

2009年,鸠山由纪夫当选首相,他当时就与内阁财务大臣藤井商议,提出过在1美元兑换100日元的兑换汇率下,将日元的面额缩小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

也就是说,按照鸠山由纪夫的设想,面额缩小后的日元,1日元=1美元,最大面额是100日元。

但是鸠山由纪夫的这个设想提出后,日本内阁的意见是强烈反对。反对理由有四点。

第一、把面值降低的话,新价格会产生更多的小数,凑整会带来物价上涨。比如说,现在的日元纸币最低是1000元,500元以下的都是硬币,最低是1元硬币。如果缩小纸币面额,那么现在一件卖99块钱的商品,就变成了9毛9分钱。其实什么都没变,变的只是多了烦人的毛钱和分钱。

第二、新钱的制造,自动贩卖机的改装,帐薄的修改都会耗费大量时间与资金,对政府和财界,以及个人,会带来巨大负担。(日本改个年号,社会都乱的不成样子,如果改货币,只怕是整个社会都乱了)

第三、货币面额缩小后,会令一部分资本家联想到战后的金融紧急措施,临时财产调查令等等政策,刺激资本家的换物运动

第四、货币面值缩小只能给一部分的业界带来好处,更多的企业由于事务负担增大,收益会恶化

↓全世界最小的货币单位,1厘钱。流通于通货膨胀前的日本。(1000厘=等于1日元)



总之就是一句话,日本内阁官员认为:货币改动会造成市场动荡,增加政府开支。并且日本人也已经习惯了现在的日元,无谓的改动,会导致公民在消费过程中,产生心理差异感。所以改革纸币面额,毫无意义

6

因为日韩在历史上都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货币的面值也就是越来越大,而在危机渡过之后,换发新货币的成本太高,于是索性就仍旧坚持使用大面值货币

日元和韩元都是今天世界上影响力比较大的两种货币,尤其是日元,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RD(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员之一,是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货币。

但是相比于较高的国际地位,日元和韩元的面值都非常大,给人直观的感受就是不值钱。在日韩的大街上随便买点啥就是几万,几十万,几百万。

在中国人民币最高的数字单位也就是“亿”,在日韩直接就是用“兆”来计算。在日韩一兆就是一万亿,这是什么概念!

按照现在的汇率,1元人民币大约等于15日元和170韩元。所以你拿着一万人民币就能换成170万韩元,瞬间“暴发户”。

当然,货币的面值大并不等同于你就有富有,韩国的物价同样也是很高的,买点蔬菜水果动辄就是上千上万韩元,你手中的上百万韩元根本不经花。而如果你在韩国买辆车,基本就是几千万起步了,而且还是凯美瑞,不是布加迪。

目前日元的面额有:10000日元、5000日元、2000日元、1000日元,另外还有500、100、50、10、5、1日元硬币。(一万日元纸币)

而韩元的纸币面额则有:50000韩元、10000韩元、5000韩元、1000韩元,硬币则有500元、100元、50元、10元、5元、1元。(一万韩元纸币)

韩日货币之所以面值如此之大,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在历史都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例如日本在二战末期国内物资紧缺,物价飞涨,货币的面值也越来越大。

在二战刚刚结束时,1美元能换15日元。而随着物价飞涨,到了1948年,1美元能换270日元。到1949年,1美元更是折合360日元,日元大幅贬值。

在进入5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还是复苏,国内物资日渐充足,日元的含金量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按理说日本可以重新发型正常币值的货币,将旧币全部收回来。但是这么做的社会成本实在太大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金融秩序混乱,所以日本政府一直没敢换发货币。

除了换发成本较高外,二战后的日本确立了制造业立国的方针,对外出口是日本经济的发动机,日本制造曾充斥整个世界。而对于外贸出口来说,货币贬值是有利于出口的,有鉴于此,日本政府于是坚持使用大面额的货币。

韩国的状况和日本很相似,也是在战后出现了通货膨胀,导致货币币值一再升高。而韩国在经济发展途中也是走的对外出口的路线,因此货币贬值有利于韩国的出口,所以韩国政府也一直坚持使用大面额韩元。

如今日本人和韩国人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大面值货币,在人家嘴里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上百万。

其实不只是日韩,同样是抗战结束后民国时期,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当时的法币一贬再贬。

到1948年,国内的物价比起战前已经上涨3492万倍,当时100元法币连两个鸡蛋都买不到,最低时连盒火柴都买不到,法币彻底崩溃,国民政府被迫用金圆券代替法币。

货币贬值的问题一直持续到新中国建立之后,人民政府换发货币,才使得货币面值恢复正常。

(抗战结束后,当时人们真的就是用麻袋去装工资,谁都是“土豪”)

7

日本人均收入30万日元

日币:1万元=10000元,180日元可买哈根达斯一杯,150日元可以买一罐1000ml的牛奶,1000日元可以买1公斤牛肉。

中国人均收入4000元

人民币:100元=10000分,3500分可以买一个哈根达斯,2500分可以买一罐低档牛奶,8000分可以买一公斤牛肉。

请提问者多吃点脑白金吧

8

首先我得说一句,楼主的问题毫无意义。货币面值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是不同国家的。打个比方,一个人重60千克,而另一个人高1.7米,虽然千克和米都反映了人的特征,但既不是同一个人的,也不是同一种特征,问为什么第二个人高1.7米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真正有意义点的东西在于货币的真实购买力,而这取决于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关于这个购买力强弱的比较,打个比方,一个包子在中国卖一元,在日本卖4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购买力就比日元更强。因为人民币和日元压根就不是同一个种东西,就像千克和米一样。然而,国与国之间为了进行贸易,发明了一个叫做汇率的东西,这东西就是搭在千克和米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汇率,我们就能对人民币和日元的真实购买力进行比较。假设人民币兑日元汇率为8:1,那么,你在日本买一个包子只需要用到人民币0.5元,而你在国内需要用人民币1元才能买到一个包子。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嘚瑟,觉得我天朝包子都比小日本的值钱,然而这种心态是完全错误的。包子价钱越高,说明生产力水平越低,人家小日本用机械批量生产包子,成本低能卖人民币0.5元一个,而我们手工生产,不得不卖1元一个。

无论怎样,日元韩元面额高与我们无关,我们都没有什么嘚瑟之处。一个国家真正值得骄傲的并不是货币上的不看单位的数字大小,而是它的实际生产力。日韩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一目了然。

9

首先这个问题有缺陷,是否经济发达体和货币面额大小没有必然联系。然后回答这个面额高的问题,一家之言仅供参考。首先,是货币单位的设计不同,比如人民币有元角分,美元有美分,英镑有便士,而日韩的货币的基础单位就是元,这样换算下来,也不见得大的离谱。其次,这两个国家还是出口型经济,超发货币促进本国货币贬值以扩大出口,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货币面额的增加。最后,出于税收的考虑,官方也乐于见到面额增大,以中国为例,在以分为常用货币单位的80年底,尽管个税的扣除额只有800,但每个月能交个税的人屈指可数,现在扣除额涨到3500,但是交个税已经成为常态。

10

日元没有角和分的概念,在用数字表示日元的时候,不需要像人民币后面要接两位小数,只要整数就可以,在计算机处理日元时,少了浮点计算,也更加方便。这种高效单一 的货币单位是日本的发明吗?不是,大家嘲笑的对象恰是中国传统的币制,大吃一惊吧?角和分恰恰是西方的舶来品,你看古装剧的时候,还记得大家都说几文几文钱,没有角和分,货币单位就是文,千文一贯,银子更简单,都用两来计算,一万两还是用两,不会说一千斤,这不是和日元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