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雍正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弘时?

雍正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弘时?

2020-08-26 12:32阅读(107)

雍正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弘时?:先要纠正一点:弘时并不是雍正皇帝杀死的。准确说,他是被雍正逼死的。弘时与雍正积怨已久,而且是父子之间互相怨恨。弘

1

先要纠正一点:弘时并不是雍正皇帝杀死的。准确说,他是被雍正逼死的。

弘时与雍正积怨已久,而且是父子之间互相怨恨。

弘时对雍正的怨恨,来自皇储之争。

弘时虽然是三阿哥,但实际上是雍正的长子——因为雍正的前两个儿子都夭折了。再则,弘时的生母是雍正的侧福晋。综合这两点,在没有嫡长子的情况下,弘时是很有资格竞争皇储之位的。

可事实上,弘时很早就被取消了这个资格。原因是,他有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弟弟弘历——也就是日后的乾隆皇帝。

弘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生母地位低下,只是一个侍妾,名号是“格格”。

不管是论长幼顺序还是论生母地位,弘时都要胜弘历一筹,按说,他应该是皇储的首选。可是,弘历自小就获得了包括康熙和雍正的偏爱。连大臣们都知道,日后的皇帝肯定是弘历。

如此一来,被排除在皇储之外的弘时难免心中不平衡,对雍正产生怨恨。

当然,雍正对弘时也充满怨恨。这怨恨,来自弘时的“胳膊肘往外拐”。

大家都知道,雍正和自己的兄弟们关系恶劣(十三爷除外)。雍正登基后,开始大肆报复、蹂躏这些亲兄弟。

对于雍正的做法,弘时很不以为然,背地里甚至公开批评。这让雍正很不爽。

更过分的是,弘时与自己的八叔胤禩走得特别近,关系亲密。而雍正最痛恨的兄弟,正是胤禩。

于是,雍正在恼怒之余,做出了一个决定:把弘时过继给胤禩。

雍正的潜台词是:你不是跟胤禩关系好吗?那好,你去给他当儿子去吧。

之后,雍正还觉得余愤难消,就加大了惩罚力度:把弘时从皇室的宗籍中清除了出去。

自古以来,“削籍”都是大事,这相当于被祖宗抛弃了。

被削籍后不久,弘时就病死了。

2

首先 ,雍正帝与他的老子康熙帝的心术是完全不一样的。康熙帝在世的时候就因为一个太子问题争的是你死我活 ,那是康熙帝的以“仁”治天下 ,没有让兄弟之间产生自相残杀的发生。

所以在康熙帝临终的最后一刻时候,一再叮嘱四阿哥胤禛,一定要善待自己的兄弟们,所以即使即位后的雍正帝,在廉亲王允禩搞的八旗议政斗争那么激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马上就想到了康熙的遗言,没有弑杀自己的兄弟。
(图片来自网络)

在雍正帝即位后,对他的儿子弘时(皇三子,乾隆帝的同父异母哥哥)起初是相当信任的,虽然弘时年少轻狂、放纵,雍正帝的初衷还是非常喜欢这个儿子的。

由于受公开秘密建储太子皇权传承的影响,加上康熙晚年的储位之争,极大的吸引着弘时对皇权的向往。

第一次让雍正帝对弘时失望的是祭奠宗庙的时候,弘时出言不逊的为八爷党喊冤,侧面的为八阿哥允禩说情,被雍正帝训斥之后,其父子关系开始恶化。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另外,弘时还是在雍亲王府的时候,已经成人,耳染目睹了康熙帝的废太子过程的残忍经历,那时弘时就与八阿哥允禩就有一定的好感,所以在雍正帝清洗八爷党的时候,无疑弘时受到了牵连。

据记载,雍正帝在登基之后的三个多月,雍正帝的秘密建储就泄露了天机,原因是康熙帝的周年忌辰,雍正帝派了年仅十三岁的弘历代替雍正帝前往,而不是已经成年的弘时,这个意味深长的举动是在明白的告诉世人这个代替人即是未来的皇上。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民间的猜测及流传甚广的原因是“站队”的错误,这就与其父亲的矛盾加剧,对于弘时话里话外直至父亲不顾手足之情,迫害几位皇叔,就此,雍正帝勃然大怒的说弘时是“言行不放纵不谨”的革去宗籍。

还有就是雍正帝初登帝位,科举的考题泄露一事,既利用了张廷玉的弟弟,又想培养自己的私人势力,最终没有想到其父亲的手段如此强硬,不但杀了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还让雍正帝看透了弘时的野心。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弘时原本好好的一个前程,处处揣摩父亲雍正帝的心意,使雍正帝最终以“才智不足、尚可教诲、然此子心怀异志、侍君不忠、对父不孝、则断不可留”赐死。

雍正帝的这一举动,恰恰与其父相反,当雍正帝在心里默认了弘历为储君的时候,一定要为未来的皇帝扫清障碍, 免得最后祸起萧墙,避免产生帝位之争而兄弟残杀,为弘历既后来的乾隆帝做好了打算。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留言必回复!如果喜欢请你抬起您的小手留下您的墨宝不胜感激。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

3

谢邀,雍正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亲生骨肉弘时。“弘时”是雍正帝和侧福晋“齐妃李氏”所生的第三子,比弘时大的哥哥们都从小夭折,弘时就成为雍正帝诸儿子中,第一个长到成年的皇子,并且娶妻生子。按道理是雍正帝诸皇子中的第一皇位继承人,属嫡出。但在康熙在位时,康熙非常喜欢皇孙弘历(庶出),在雍正继为又把弘历秘密立储,并在雍正继位三个月让弘历代君祭景陵。这对于朝廷来说,从弘历被康熙留到身边培养和雍正的继位,就基本已经确定弘历是未来的皇储了,但对于弘时来说就有点气大了,父亲对他太不公平了,按照历代皇室旧制,立储一般是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除非是年长子有病或犯了什么大错。但雍正按康熙的意思立了弘历,弘时心里也明白,虽然不满但也对皇位继承没有什么想法了,为什么这么说了,因为弘时得不到父亲的支持,自己是没有资本和势力去争皇储之位,只能是死心。

但随着皇室斗争的演变,八王党为了对付雍正帝,八王爷允禩一下支持了弘时,这让死了心的弘时又看到了当皇帝的希望,又萌生了争皇位的皇权欲望,如果没有其叔“八王爷允禩”的支持,弘时也就做个逍遥王爷,但有了八王爷允禩的支持,我想换作谁是“弘时”也要赌拼一把,随着八王党的失败,弘时受到了牵连被削籍,虽然八王爷被处理掉了,但弘时手里还掌握着八王党的旧部,雍正为了皇室不在起内斗,为了不在出现第二个八王党,只能忍痛杀死弘时。

4

史载,雍正共有八个后妃,生过十个儿子,但活到成年的只有弘时、弘历、弘昼、弘瞻四人。

雍正的侧福晋(满人称妃子为福晋)李佳氏,后来被封为齐妃,她是最早侍奉雍正的妾室,也是雍正侧妃中生养子女最多的人。她是弘昐、弘昀、弘时的生母,不幸的是弘昐、弘昀很小就夭折了,只有老三弘时健康地长大了。李佳氏还生有一个女儿,就是后来被叫作和硕怀恪公主的那位。

弘时在成年皇子中年龄最大,但他为人骄横跋扈,放纵不法,其祖父康熙非常不喜欢他。

康熙五十七年(1720年),封胤祉(康熙第三子,后改允祉)的儿子弘晟、胤祺(康熙第五子,后改允祺)子弘昇为世子(储君)。这年弘时已经年满17岁,已到了可以受封之时,但却没有得封。

弘晟、弘昇、弘时的父亲都贵为亲王,论地位,皇四子雍正绝不在皇五子胤祺之下,弘时之所以没有受封,或许是因为他本人狂放不羁的行为被康熙所厌弃,不配得到世子地位的缘故。

《清史稿》记载:(雍正)五年8月初6,雍正帝以他(弘时)“性情放纵,行事不谨”为由,严行惩治,削除宗籍,令其自尽(赐死),随即死亡,无封。

康熙末期,九子夺嫡,诸皇子争储位的斗争那样激烈,几达你死我活的程度,康熙也只采取囚禁、外放的办法处置胤褆、胤礽等,而雍正竟如此戾狠对待自己的亲骨肉弘时,一方面可以想象弘时所犯的严重罪情,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雍正如雷霆霹雳般的帝王手段,对敢于违背其意志的人绝不宽恕,哪怕这人是他的亲儿子,表明了雍正帝的刻薄寡恩、残酷冷血之性格。

细究史料,发现雍正并没有立即处死弘时,但确实对他实施了严厉的惩罚。

按文献记载,弘时之死,和雍正政敌、康熙第八子胤禩大有关联。按常理,弘时应该是雍正立储时的首选。因为他是雍正诸子中年纪最长者,彼时又已成年,而且已经有子嗣,其生母李佳氏在雍正所有的后妃中地位居第二,仅次于皇后乌喇那拉氏(孝宪皇后)。但雍正为何不喜欢、不考虑立弘时呢?

原来,在康熙朝末期诸子争位的激烈斗争中,年已十几岁的弘时对老爸的死敌、八叔胤禩(允禩)有一定的好感,对于康熙身后储位之争的看法,弘时和亲爹雍正有明显不同的立场 ,更有截然不同的倾向性——他似乎更看好或支持时任内务府总管的八叔胤禩。

弘历(乾隆)素为乃祖康熙所喜,也早就被雍正秘密立为储君,他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封为宝亲王,并参与了一些朝政事务,有加以历练的意思。

雍正秘密立储后,和弘时的父子关系逐渐恶化,弘时胳膊肘往外拐,自然为雍正所不容,双方矛盾的性质,也随即发生了变化。

后来,弘时察觉到弟弟弘历已是皇位继承人,自己对储君之位的幻想已经全成了泡影,在嫉妒与怨恨的逆反心理作用下,他彻底倒向了雍正帝的反对派胤禩(允禩)一方,对其父雍正的所作所为持不以为然的态度。雍正以非常手段继位后,使胤禩等人力挺的皇十四子胤禵的帝梦成空,这帮人作为雍正的政敌,受到新晋皇权报复性的制约和打击是难以避免的。

随着弘时与其父雍正关系的恶化,以及他对储君弘历的潜在威胁,他已逐步站在新帝的对立面,已经为皇权所不容。

史载,雍正四年(1726 )2月,雍正帝将弘时逐出紫禁城皇宫,勒令他去做“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允禩的儿子,此举等于宣告父子之情已经终结。此前,雍正已将允禩撤去黄带,从玉牒除名(被削去宗籍、爵禄),对弘时亦做了同样的严厉惩罚。《清皇室四谱》记载:弘时被撤去黄带(削籍)后,由其皇叔允祹管束养瞻,不久死去 。雍正似乎并没有赐其自尽,他是被逐出宗人府后抑郁成疾、忧惧愤懑而死的。因此,弘时被其亲爹雍正所杀之说,因缺乏史料证据支撑,尚不能成立。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插图源自网络】

5

记得《雍正王朝》有个情节:

在十三爷临终前,雍正伤心欲绝,而十三爷讲到,“自己已无法再帮四哥,以后的江山社稷怎么办?”雍正说,“以后以后弘历能延续自己的改革思路!”十三爷又说,“关键是能不能保证弘历顺利登基!”雍正大惊失色,问谁可能造成威胁!十三爷说,“弘昼基本上不会,但是弘时好像最近和八哥走的近,但愿他不会!”雍正顿时冷汗直冒!

可以看出来,雍正内心最在意的是:他的新政能否继续持续推行下去!

最得力助手十三爷积劳成疾,油尽灯枯,自己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他的新政必须要有一个执行者推行下去,才能保证江山稳固!而雍正心里的这个继承人早已世人皆知: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

几个儿子里面,弘昼最善于伪装自己,装疯卖傻,不求皇位,只求明哲保身!而弘时刚开始也没有这方面的心思,后来却受到八爷的挑拨,导致他对皇位产生了一些幻想!最终,他就产生了一些极端的行为!

《雍正王朝》呈现的是弘时在弘历办差的路上对其进行刺杀,没有成功,而被雍正发觉!最终,雍正在列祖列宗的牌位面前,逼得弘时自杀!

《雍正王朝》虽然精彩,但只是小说改编而来,毕竟有人为的艺术加工!实际历史上,雍正到底有没有处死弘时还是个谜!但是,弘时确实受到严厉的处罚!主要的原因有几点:

第一,对皇位产生了幻想,甚至想谋夺皇位!这是雍正最忌惮的!

第二,和八爷胤禩有所勾结!导致被牵连!

第三,行为放纵,不听管教!这是他的性格造成!

第四,和雍正的关系恶化,分歧越来越大!导致雍正对其非常失望!

所以,弘时有很多的不应该,最不应该就是和八爷有所勾结,因为八爷付雍正的感觉是如鲠在喉,而他和八爷交好必然导致雍正和他关系恶化,最终难以调和!

《清史稿》对弘时的死记载是一笔带过,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很多!

《清史稿》“皇子世表”载:“弘时,世宗第三子,早死。无嗣。”该书“列传”中,对弘时的记述只是一笔带过:“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实际上,雍正皇帝虽然急躁,猜疑心重,但他也是一代明君!他像所有帝王一样,极其重视生前身后的声誉与评价!像他极想置允禩、允禟等人于死地,但又要千方百计通过众臣之口道出,他试图扮演一个被动的角色,而不是主动除掉他们,这样就是希望减少后人的议论诋毁!所以,杀掉自己的儿子,更是他所大忌,他怕世人的议论,所以避之唯恐不及!姑且不论父子亲情,即使从他的声誉名声考虑,他也难以做出杀子的决定!更大的可能就是处罚或者圈禁,而如果在处罚的过程中死去,那又是意外的事件了!




我是热爱历史的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欢迎点赞留言!

6

至今还没有任何证据足以说明弘时死于雍正帝的谕令,哪怕是较隐晦的授意和唆使也完全没有丝毫痕迹可查。所以说雍正帝杀死自己的骨肉弘时,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反倒是可以通过了解雍正帝对这件事的处理方法,看出他当时已经保持了足够的容忍和克制。当然,这里说的容忍和克制是相对的。

“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

于是弘时:“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

雍正帝和弘时这两父子所演出的人伦悲剧,是帝王家天下的必然衍生物,他几乎伴随着所有朝代,或许某一任帝王没有类似状况,但以朝代论,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无论是父子、夫妻、兄弟手足,包含所有亲情友情,一旦涉及帝位更迭的权柄、利益,往往就会引发此类乱象,这本不足为奇。

比如大唐开国伊始,秦王李世民与李渊所面对的父子帝位更迭,为防倒戈清算涉及生存,也算无奈之举,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储位之争,按李世民的说法这是处于你死我活境况下的正当防卫行为,弟弟李元吉更不必讲,纯属自卫反击,而且还不是李世民亲自动手,完全没有弑弟的心理压力。玄武门之变大家耳熟能详,这样一出宫廷政变大戏,涉及了皇帝、后宫、兄弟、朝臣、储位、嫡系等一系列关系,再历经筹谋、收买、设伏、相杀、逼宫等又一系列的行动,行为&目的自始至终保持高度一致,那就是攀爬至权力巅峰,因为皇权利益大于一切。

但对应弘时事件,我们会发现,史料上的记载很少,似有所忌讳,而某些学者也属金无足赤,难免有误解的地方,这就让后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真相感到愈发不可捉摸。

我们可以透过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应事件、人物言谈、行为举止包括一干奏章批复,进而了解这件事的发生过程与深层原因。事件的剖析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是父子关系离隙的由来,即弘时、弘历的储位之争;

二是自知无望继承大统的弘时,他所表现出来的叛逆情绪与行为;

三是雍正帝对于这件事的具体处理方式,并借此说明弘时是否真的死于雍正帝的谕令或授意、指使。

储位之争

我们并不需要爬入书山史海去研究帝王家的生活点滴以及搜寻雍正帝对待儿子们的厚此薄彼,因为仅仅一句话就透露了雍正帝关于继任者的选择,或者当时说的还不够明确,但确足以让包括朝臣在内的所有人清晰的知道,在继位人选上,很明显弘时不在候选之列。还未争论便已结束,所谓的储位之争只是弘时一厢情愿的认为自己本有机会,但雍正帝处事不公,本该他的储位却偏心给了弘历,其实他是完全没有资格和弘历争的。

雍正元年:

“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

当时的弘时已经19岁了,何来“诸子尚幼”?按雍正帝的说法,完全没有把弘时算到继位备选人员中来,这是排除法。

弘时的三位哥哥,因为着急投胎早已不在人世,他本是雍正帝四子,因兄长弘昐幼殇,未列齿序,所以弘时是三阿哥,被淡化的身份是“皇长子”,上面没人了,这就让弘时在继位问题上有一定遐想空间,而事实证明,不是遐想,这很纯粹的就是瞎想,“诸子尚幼”就让弘时心凉一半。

还是雍正元年,康熙帝死后第一个忌日,非常重要的日子,就在大家问都没问,自以为雍正帝必定摆驾亲自参与祭祀的时候,“以孝治天下”的雍正帝竟然没有亲自参与,而是委派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参与祭奠。

这就释放出三个信号:

一、朝堂不稳。皇位依然有人觊觎。雍正帝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并没有完成高度集权、打击异己的目标,在这种形势下,雍正帝无暇抽身参与祭奠,是否有安全因素方面的考虑,不得而知。只能假设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出于避免谋逆刺杀,或者调虎离山,京中生变。

二、半公开化。早在雍正继位之初,因为担心内部斗争过于激烈,自己有性命之虞,所以提前秘密立储,人选毫无悬念,只差正式公布,而通过此次祭奠,雍正帝再次向所有人昭示了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选,爱新觉罗·弘历。并且这种昭示行为还进行了两次,因为雍正二年的康熙帝祭拜仪式,同样是弘历代为祭奠的,这可不是野游,其中的所显露出来的政治意义极强。好比当初胤禛代为祭天一样,不是说随便是个儿子就有资格代替皇帝去履行职责。

三、顺应先皇。康熙帝同样偏爱弘历,初见弘历对这个孩子就非常喜欢,还非常迷信的找人算了算八字,结果令人非常满意,于是很快就把弘历接到皇宫中教导抚养,从庶吉士福敏学文,由允禧教习骑射,由允禄教习火器,去避暑山庄游玩也不忘带着这个宝贝孙子,对弘历非常喜爱并且重视,不由得令人想起大明王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缙曾经给朱元璋的暗示:“好圣孙”,皇位问题上买一赠一的好事,令康熙帝老怀大慰,所以弘历祭奠也有告慰先皇的意思。

叛逆情绪

做为大阿哥,最初的弘时是有一定优越感的,还在立嫡立长观念中打转的弘时,完全忘记了父辈中尚被圈禁的的庶长子允褆。弘时的某些性格特征,比如,脾气耿直,爱憎分明,仗义直言,宁折不弯,在雍正帝眼中都不是什么优点,因为憨憨的弘时把这些特性,一股脑的都用在了雍正帝的身上。

弘时已经被排除在候选名单之外,或说根本没有候选之说,帝君胤禛完全属意弘历继统,再无二人。弘时心凉于“诸子尚幼”的言语中,而后又承受了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和打击。对康熙的两次祭奠充分说明了,所谓诸子年幼,其实说的仅仅是弘历一人而已(三岁的福惠同样没希望)。

不能说雍正帝对这个孩子毫无关爱,但什么都怕和弘历比,相比之下,也难免弘时会有叛逆情绪,上一代九子夺嫡,弘时看在眼中,对于政治斗争,他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可惜他并不是得宠的那个弘历,所以无论他有什么主张,什么诉求在雍正帝看来,那都是多余的,根本也没想让你弘时管,而弘时偏要管,还偏要把“刀”往雍正帝的肺管子里插。

过激行为和雍正帝的决断

雍正四年,胤禛终于如愿以偿,大仇得报,于正月初五把允禩、允禟,也就是雍正帝口中的阿其那和塞思黑革去黄带子,由宗人府除名,其实早在两个月前,允禩便被革除了王爵,请注意:

正月初五,允禩、允禟由宗人府除名。

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将其囚禁于宗人府。

二月十八日,先时皇三子弘时因事获罪交与胤禩为子

正月二十八日,将胤禩之妻革去“福晋”,休回外家。

为什么倒霉都能赶的这么巧?为什么交与雍正帝最痛恨的罪臣允禩为子?这个问题被刻意隐藏了,我们只能从降罪原文和建议为弘时“平反”的奏本中,寻找线索。

雍正: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 令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 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裪,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这段话说的令人如堕云雾,最终获罪的原因是“为人”,弘时为人有何不妥?做出如何忤逆之事才能遭受这样的惩罚?各类文献查找都是半字皆无。

雍正死后:

乾隆帝治下兴起了翻案风,有允禄等人于是上奏:

我们业已查清,从前三阿哥(弘时),是因为受到阿其那(允禩)株连而获罪的,而弘时与允禩并非同罪,现在弘时已经死去多年,希望皇帝念兄弟之情,再将其收入谱牒,这样做也符合情理,我们会遵照您的谕旨,将其载入玉牒,如皇帝同意,我会交给宗人府办理。

乾隆帝:皇考因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特别加以严惩,目的是教导朕和朕的兄弟们,以儆效尤,现在三阿哥去世多年,我就准奏,念兄弟手足之情,将其收入谱牒,著总理事务王大臣斟酌商议办理。

Tips:所谓总理事务王大臣是官职,当时的在职人员就是允禄,乾隆帝继位之初,暂时废止了军机处职能,改称总理事务处。

以上是弘时的平反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要点:

蹊跷的“株连而不同罪”,这说明弘时根本没有参与各势力派系,否则应论同党,而何来株连?

杀鸡儆猴的对象不止弘历一干兄弟,其实主要的目标是警示那些阿其那塞思黑的余党,你们谁还为他们叫屈?亲儿子弘时我都严惩了,你们也想给允禩当儿子?

弘时只是名义上“过继”给了允禩,并交由允裪约束养赡,虽然当时雍正帝的愤怒无以复加,但下手还是有分寸的,就好像说了句气话(打个比方):你给他叫屈,你到底是谁儿子?你去当他儿子好了!但是这个处罚相对真正的朋党一众已属极其宽大,毕竟是养赡又不是圈禁,允禩的儿子弘旺可是长期监禁。

赐死弘时?

出于舔犊之情,法外开恩。法外开恩以后再赐死?得脑抽到什么程度,那我也就没什么好辩驳的了。

关于---“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的解释:

“削宗籍死”不是削去宗籍后立刻赐死或其他原因当时死亡,是说先削去宗籍,后来弘时“郁郁而终”。

削去宗籍: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

弘时身死: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

中间还有一年半的时间。

是否有朋友脑洞大开的说,是不是允裪暗中下了黑手?

皇帝交代的事情,是让他养赡,允裪敢不用命?雍正帝即便真的要害死弘时也是在圈禁中下手,何必假手允裪,多一人知晓,便多一分弑子讯息外传的风险。

由弘时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弘时属于那种率性而为的人,做事根本不能充分考虑后果,他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势力派系中去,皇位之路已经断绝的他,也没有既得利益可以寻求,却因此遭受株连,由此其率性可见一斑。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即便胤禛已经继位称帝,尚且还要提前立储以防万一,可见情势凶险,而弘时没有半点做儿子的觉悟,也没有弘历的超高智商,不但没有半分臂助,反而在父皇大功告成扬眉吐气之际,竟然为允禩一系开脱求情,可能是于心不忍,也有可能是效法胤禛本人为胤礽开脱的例子,总之最终的结果却是彻底激怒了雍正帝,最终造成自己的悲惨命运,如开篇所言,就这件事情而言,雍正帝已经保持了应有的克制,养赡而非圈禁,无非是舔犊之情,虽然儿子犯了错,但也让他衣食无忧的过下半辈子吧。

7

敢为社稷吞骨肉,最是无情帝王家。

宁背噬子千古名,免遭后世祸萧墙。

从历史文献及电影电视剧中可以看出:

其一,弘时不识时务,种种迹象表明雍正不可能把社稷交付于他,已把弘历作为继承人,但是他时长争宠,而且心术不正,勾结外人作乱。并且暗杀其兄弟弘历,其行已触及雍正底线。杀他才能保证弘历性命,同时还能镇住其他由此想法的人。从而为弘历扫清统登大宝的障碍。

其二,雍正登基之后,除老十三忠心辅政,其他兄弟处处使拌,妄图颠覆他统治,不得已对他们进行了处理,兄弟相残谁能忍做,但是为了社稷不得不做。雍正明白不能让后世之君重走他的老路。更为大清社稷的稳定。

其三,雍正想名流史册。这是雍正内心之想,其父留千秋功业,自己也要有所作为。所以在政时诛杀兄弟,稳定时局,诛杀亲子,为后世大清社稷 稳定,甘留骂名。

敢为社稷留骂名,勤政治国百世兴。

8

正确地说,弘时之死,并不是雍正亲手杀死的,而是一步一步逼死的。然而,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一个父亲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活活逼死,又与亲手杀死儿子有什么区别呢?雍正皇帝因此落下了不好的名声。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作为雍正在世长子的弘时,无论是论年龄还是资历,都有可能成为雍正皇帝的接班人,他也为了能够继承皇位而殚精竭虑,多方争取。为此,他多次向素有“八贤王”之称而又老奸巨猾的八叔胤禩讨主意,胤禩也确实为他争储出谋划策,不遗余力,弘时因此而自然而然地成了“八王集团”的一分子。

弟弟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虽然年龄比弘时小7岁,但聪明伶俐,博学多才,当年深得在世的爷爷康熙的喜爱,并接到宫中,悉心教养。雍正也特别喜爱弘历,在康熙去世后,他经常安排弘历协助朝政,巡查地方,主动让他在国事上去历练,似有传位于弘历的迹象。

弘时要夺嫡,弘历是一块拦路石,必须踢开,于是,在八叔胤禩怂恿下,弘时竟然安排杀手,乘弘历到江南巡查之机,在路上实施暗杀行动,企图将弘历杀害,而且在一次暗杀不成后,还连续多次进行追杀,在江湖侠客和李卫等大臣的保护下,弘历历经多次惊险,最终保住了性命。不想,后来阴谋败露,为雍正所获知,当他得知弘时是谋杀弘历的幕后真凶后,雷霆震怒,这成了雍正逼死弘时的导火索。

然而,弘时的罪过还远不止这一件,雍正初年的科场案,将科考试题出卖谋财的人,也是弘时,当雍正将知情人隆科多圈禁后,弘时怕事情败露,竟然派人到隆科多圈禁的地方,对隆科多施以私刑,要将隆科多折磨致死,后来又被雍正知道了。经过这一连串的事情,雍正对弘时彻底失望,为了弘历能够安全继位,雍正临终前,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召至密室,赐他自行了当,弘时就这样被父亲逼死了。

历史上,弘时也确实是被自己的父亲雍正逼死的,但原因稍异。弘历继位为皇帝后,他的叔叔庄亲王胤禄曾上书说:“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

雍正为什么要令弘时给胤禩为子、以示惩罚呢?这说明,雍正认为弘时与胤禩是一丘之貉。历史上也确实如此,雍正当年与胤禩争夺皇位时,已成年懂事的弘时曾有过偏袒八叔胤禩的表现,后来雍正当了皇帝,在收拾胤禩这些兄弟时,弘时也替胤禩说过话,雍正因此才将儿子逼死。

所以,历史上弘时之死,原因在于与父亲雍正不是一条心,站在了对立面,因为站错队而死。

9

此事还没有定论,不是出自正史。


雍正在位13年,工作上认真,甚至后宫都无暇去,或许是太操劳,把身体熬坏了,反正是他的儿子们不多,刚刚凑够两位数——10个。但是他的儿子们未长到成年就去世的就有6个,在历史上记录为“未齿序”。



此时,雍正健在的儿子有:

  1. 三子弘时,其生母齐妃。
  2. 四子弘历,即清高宗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3. 五子弘昼,和恭亲王,生母纯悫皇贵妃。
  4. 六子弘曕,果恭郡王,生母谦妃。

虽然弘时是老三,但是由于上面的两个哥哥已经早逝,这就给了他很多遐想,同样也是瞎想的空间。因为他是实际上的老大了。

但实际上,弘时虽然是名义上实际的老大,在方方面面上他都而且逊色于弟弟弘历。

在出身上,弘时是庶出,弘历是嫡出,嫡出和庶出这身份上可是天壤之别。有嫡立嫡,这是必然的,除非嫡子是扶不起的阿斗。

从品行上,弘时放纵不羁,品行不端,而弘历很讨人喜,聪明,少年成熟,一十二岁起,就被爷爷接到身边亲自抚养。从这层面上说,弘时更是彻底输了。



在人脉上,雍正元年,祭祀大事,雍正都没有亲自去,去的是弘历,代表父亲,就说明了弘历是得到爷爷和父亲两辈人的喜爱的。

雍正帝继位初始,雍正为弘时择良师一事,说明了一个父亲的用心良苦,雍正期望或许以后弘时会有所长进,向善向好,幡然醒悟,使父子关系得到改善。

而弘时呢,因为人太能作,又看不清形势,不知道谁是真正的老大,不是努力去讨父亲的喜欢,而是一看父亲不喜欢自己,转而去抱别人的大腿,此人就是他的八叔允禩。

允禩是谁?那是弘时其父的眼中钉肉中刺,不共戴天的敌人,是“阿其那,塞斯黑”,猪狗不如的人。是和父亲曾九王夺嫡的敌人之一,你说弘时这不是自找死不可活吗?找谁不行,非找这位?

雍正二年底,康熙帝\"再期忌辰\",弘历第二次\"祭景陵\"。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更倒向了自己的八叔,仿佛他才是他的亲爹,弘时真是傻的傻到了极致。

从实质上看,雍正帝与弘时的矛盾,具有维护或削弱皇权的性质,为皇权所不容。



雍正四年,康熙勒令弘时去做允禩之子,从此事可以看出,此时父子已经恩断义绝了。不然,雍正怎么会把儿子弘时推出去,送到敌人的怀中去?

《清史稿》记录:弘时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雍正五年八月,弘时死了,时年二十四岁。而到了清高宗(乾隆帝)即位之后,又追复弘时的宗籍。

雍正四年(1726年)八九月间,允禩、允禟已先后故去,在一年以后,因为威胁已经过去,雍正还会对自己的儿子弘时不依不饶,下令将他处死吗?不大可能。

在皇室中,父子反目,兄弟反目,甚至相互仇杀的血腥场面也是见怪不怪了。雍正先与兄弟们不睦,又与儿子弘时反目,心中的苦估计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10

弘时是雍正帝的第三子,乾隆帝的异母哥哥,生母为齐妃。弘时的死和雍正立储有很大关系,但雍正并没有杀他。雍正的前两个儿子均早夭,而皇后又无子,按惯例老三弘时是择立储君的不二人选。可是弘时有很大的问题。


一、弘时性格有缺点。史料记载,弘时“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并且因此削宗籍。当然这八个字说的十分模糊,也不至于被打成黑户,但弘时的性格缺点是他无法被立为储君一个原因。

二、弘时和雍正理念不同。年少的弘时亲身经历了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残酷斗争。可是在这场斗争中,弘时不知为何却站在了雍正死对头——八叔允禩这一边。

雍正即位后,念在父子之情并没有放弃弘时,而是希望他改正错误。可是此时,弘历(以后的乾隆)却异军突起,受到雍正的青睐。雍正即位的前两年,指派弘历去祭拜康熙,这就释放了一个信号,弘历会被立为储君。


弘时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就彻底倒向了反对势力八叔一边。雍正四年,允禩一党被铲除后,雍正已对弘时心灰意冷,不仅让弘时去做允禩的儿子,还把他赶出宫中,弘时自然被排除在立储的行列。

到这个时候,弘时的命运已经注定了。第二年,弘时去世,多半是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一无所有而忧虑致死,而并非雍正下令所杀。雍正虽然被后世描绘成铁面无情的样子,但虎毒不食子,这点心雍正还是有的。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