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抛却政治、感情色彩而言,汉字和英文哪个更先进?

抛却政治、感情色彩而言,汉字和英文哪个更先进?

2020-08-24 13:02阅读(70)

抛却政治、感情色彩而言,汉字和英文哪个更先进?:这个问都不用问,肯定是汉语更先进。虽然我学了三十年英语,也教了30年英语。那我仍然要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科

1

这个问都不用问,肯定是汉语更先进。虽然我学了三十年英语,也教了30年英语。那我仍然要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科学,最优美,最简洁,最实用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汉语和英语进行比较。

第一,汉语的语法简洁。

汉语近乎没有语法。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英语语法书,但是你很难找到几本汉语语法书。

为什么呢?因为汉语太简洁了,不需要用复杂的语法去解释和描述。英语语法书可谓汗牛充栋,随便拿一本出来,都很重很厚。人们为了搞懂英语,首先得把英语复杂的语法搞清楚。汉语就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汉语发音优美。

汉语的音节比英语少很多。汉字是单音节,并且有4声的变化。这让汉字可以用最简洁的音调表达复杂的含义。

比如九九乘法表。汉语的乘法表朗朗上口,押韵且有节奏。用英语就无法编出这么优美的乘法口诀。这让中国孩子的数学水平大大超过美国孩子。

事实上,得益于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国人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思维的速度,都要远远超过用英语思维的人。

可以这样说,汉语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设计的最好的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比起英语操作系统好了太多。

中国的古典诗词可以用几个字表达丰富的含义和韵味。而且还具有对称和押韵的形式美,这用英语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汉字具有超强的扩展能力。

每当一个新概念出现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去新造一个汉字。只需要在常用的汉字中拿几个出来重新组合一下,一个新的名词就出现了。

英语就不同,它不得不用新的字母组合,来造一个新的单词。这个新的单词跟概念本身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你不得不死记硬背。这样英语单词越来越多,需要记的单词量越来越大。据说英语单词现在有好几十万个。

对于一般人来说,想把英语单词都记住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使用英语的人来说,就真的是隔行如隔山。因为对方领域的概念和术语,跟你基本是完全不相干的,无法理解。但汉语就不同,汉语可以“顾名思义”。哪怕你不去专门的学习,也可以大概了解一下对方所说的含义。

关于汉语和英语究竟哪个好,这是《比较语言学》研究的课题。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越深,我们就越能发现汉语比英语好太多。

我是英语老师王帆,有三十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如果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别忘了给我点赞呀。欢迎关注、评论、收藏、转发。

2

在近现代,由于西方的冲击,汉字差点被废除掉

这两次“废除汉字”,表面上是汉字和英语的对抗,实际上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洪流中,浴火重生的标志。

历史证明:汉字的先进不能只靠嘴上说说,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拼命争取的。

第一次大危机:民族存亡下的汉字拉丁化

汉字拉丁化是汉字自创造以来,所遭遇的最危险、最可怕的一次大危机。

汉字拉丁化一旦成功,你现在看到的文章,可能是用这样的语言写的:

01.山河飘摇中的反思

起因:鸦片战争以来,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国家屡遭列强入侵,民族自信心严重受挫,于是“救亡图存”的人中,有人开始反思落后的原因。

他们有些人认为因为传统文化导致的落后。于是开始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觉得只要是传统的,就是愚蠢的,且不能和西方文化相提并论的。

这其中,就包括了汉字。

“废除汉字”,几乎成了当时的共识!

让我们来听听当时的声音吧:

谭嗣同:尽改汉字为拼音文字。

陈独秀: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而时任北大教授的钱玄同,也曾这样说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

蔡元培: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鲁迅先生,也曾这样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他甚至这样评价方块汉字:“当没有知道拼音字之前,就不会想到象形字的难;当没有看见拉丁化的新文字之前,就很难明确的断定以前的注音字母和罗马字拼法,也还是麻烦的,不合实用,也没有前途的文字。”

而废除汉字,自然要有新的文字来替代,用什么呢?

拉丁字母——这也是西方大部分国家所使用的。

1920年代,“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提出国语罗马字化,并于1930年写出著名的《施氏食狮史》,来论证“罗马拼音”的可行性。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赵元任是想让大众知道,只有在类似《施氏食狮史》这种文章中,汉字才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大多数生活中使用罗马字,是完全可以的。

02.拉丁化新文字的诞生

而真正的开始,是源自瞿秋白

1930年代,瞿秋白提出拉丁化新文字,并在郭质生的协助下拟订了第一个中文拉丁化方案,并于9月29日在海参崴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通过。

1932年12月,瞿秋白整理出10万多字《新中国文草案》,简称新中国文版

1934年8月,国内第一个中国文拉丁化研究团体——“中文拉丁化研究会”诞生。

1935年12月,“中国新文字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该研究会组织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提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指出:

“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大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但这教育大众的工作,开始就遇着一个绝大难关。这个难关就是方块汉字,方块汉字难认、难识、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

截止1955年,海内外组建的中国拉丁化新文字各类团体已达300多个。

03.第一次推广高潮

国内的拉丁化新文字推广的高潮,发生在全面抗日战争后。


1936年7月,“上海新文字研究会”正式组建,该会拥有40多个团体会员,规模大,受众广。

1938年2月,“上海国际救济会难民教育股”划定10个收容所,试验拉丁化新文字的学习。

1938年4月至1939年2月,“难民教育股”主任陈鹤琴先后出版过新文字与汉字对照的连环画《yo fei》(《岳飞》)、《xua mulan》(《花木兰》)、《zhung-shsan siansheng》(《中山先生》)、《wu xyn》)《武训》)、《wen tiansiang》(《文天祥》)、《zheng chenggung》(《郑成功》)等15种新文字通俗读物。

1938年,认为新文字的产生是“中国语文进步的结果”的汉语言学家陈望道,编制了《拉丁化汉字拼音表》。

1940年8月,因环境影响,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宣布解散,转入地下,至此,第一次拉丁化文字的推广高潮结束。

04.第二次推广高潮

第二次推广高潮,是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发生的。

1936年7月,志丹县夜校开始以新文字为学习内容的扫盲实验,同年10月,办起了扫盲师范。

1937年3月,扫盲师范更名为鲁迅师范学校,学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基层干部及家属。

1938年1月,“陕甘宁边区新文字促进会”成立。发表了新文字宣传刊物《抗战到底》。

1940年1月,成立“新文字运动”委员会,开始将学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纳入到与新文化运动相衔接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的体系和格局中。

1940年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布告:规定从1941年1月1日起,新文字和汉字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银行印制的钞票,一面汉字,另一面新文字。

自此,陕甘宁边区走进了新文字和汉字共存的“双文字”时代。拉丁化新文字的推广,迎来真正的高潮。

但这次推广,只持续了三年,于1942年结束,对于这次结束的,相关文献不多,但我们或许能从一段话中找出些痕迹。在“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发布的《成立缘起》曾这样说道:

我们并不企图目前即刻用新文字代替汉字,也不停止进一步 对于新文字的改造。我们拥护文字革命,也不妄想一举完 成。汉字虽则不很合时宜,必须采取拼音文字,但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不是轻易可以废去,而必须使其逐渐演变,才能完成文字改革。目前我们所要做到的便是利用新文字来教育文盲,使他们最短时间可以用新文字学习政治与科学,也还 可以用新文字去学习汉字。

05.结语

在救亡图存中诞生,在抗战中达到推广高潮后结束,拉丁化新文字见证了中华民族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现在看来,汉字拉丁化有很多缺点,其中最为致命的一条: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方言都能够用汉字兼容。可一旦将汉字拉丁化,以彼时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是绝对无法及时跟进同时将发音准确推广的,在和各地方言结合后,势必会让汉字拉丁化转向方言拉丁化,方言拉丁化会进一步演化成地方文化割据,进而阻碍国民经济发展,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话虽如此,但这些缺点只有处在和平年代有大把研究时间的我们才能看到

回头想想,虽然大家都很后怕,但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不能因此去指责那些敢于找寻救国兴邦方法的人。更何况在当时,比起复杂且多样的繁体字,拉丁化新文字确实能够最快的扫除文盲,同时让劳苦大众真正有知识,有文化。

“把新文字念会以后,要时常用新文字看书写信。刚开始写的时候谁也免不了有错误。但是不要害怕,要不断地写,不断地用,一定慢慢地会熟练起来的。”

“Ba sin Wenz nianxui ixou, iao shchang yng sin Wenz kanshu siesin. Gang kaish siedi shxou, shui ie mianbuliao iou cowu. Dansh bu iao xaipa, iao buduandi sie, buduandi yng, iding manmandi xui shuliankilaidi”

选自叶籁士编《工人识字班用的拉丁化课本》


第二次大危机:信息时代的尴尬境地

01.文字的输入和输出

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其中和汉字直接相关的,就有造纸和印刷术。

这一次,我们只说印刷术

在我国古代,印刷术有两种: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顾名思义,就是将图画或者文字反刻在木头上,然后刷上墨进行印刷。缺点——每一页,就要雕刻对应的文字,效率低下。


活字印刷:每个字都单独雕模,使用时可以重复排版。比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字模保管方便。

说来你也不信——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原因如下:

汉字体系庞大,活字印刷意味着要从庞大的字模库中找对应的字来排版,会耗去额外的人工,而排字也需要耗费人工,这也造成了活字印刷成本高的特点,导致一本书需要大量印刷才能收回成本。

可大量印刷的书籍,直接用雕版印刷不更好吗?一次性弄好,免除了再排版的烦恼。

相比之下,西方使用的单词就不同了,字库只有二十多个字母,字库便于寻找,比起汉字字模库,确实方便。

争端就此埋下伏笔。

不过在旧社会,汉字雕刻起来虽然复杂,但由于劳动人民的勤劳,汉字印刷倒也不是什么继续改进的“燃眉之急”。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近代,随着机械打字机的出现,让汉字和英语的输入输出差距,开始加大。

02.打字机的故事

1828年,美国的威廉·伯特制造了一部名为“排字机”的机器,世界上第一部具有实用价值的打字机。唯一的缺点是,当时的字母是按照ABCD排列的,打字时不方便。

1868年,克里斯托夫·肖尔斯重新排定了字母在键盘上的排列,它是根据英文字母的使用优先级来排列的,这就是沿用到现在的QWER打字机。

中文打字机,来的比想象的还要晚,还要麻烦。

1915年,中国山东留美学生祁暄,发明了中文打字机。并于同年9月29日获得专利。

听起来很振奋人心,其实不然,这个打字机结构复杂,体积庞大,而且需要一个字一个字输入。也就是说,打字员要记住字盘中上千个汉字的位置,才能使用这台打字机。

何时才能拥有一台和英文打字机一样小巧的打字机呢?成了华人的共同问题。

1947年,明快打字机诞生了。他的发明者大家很熟悉——林语堂

明快打字机将汉字以滚筒的形式储存,一个大滚轮上有6个中滚轮,每个中滚轮上有6个小滚轮,包含了8064个字符,包括标点符号等特殊符号。打字方法也是类似汉语字典中的偏旁部首检字,只需要记住一定的字形规律,不再要求记住每个字的位置,操作简单。



可惜的是,由于造价高、无法量产等缺点,明快打字机还是没能推向市场。而且这种滚筒式的打字机由于结构复杂,一旦出故障,基本上也等于报废。

这一切,都是由于汉字庞大的字库带来的难题。

这种困难,一直到个人电脑的出现,也没有解决。而与此同时,电脑的出现,也使得机械打字机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英文输入正式进入了信息时代。

03.信息时代中的汉字危机

1977年6月5日,AppleII(苹果二代)电脑闪亮登场,比起1975年世界第一款家庭电脑MITS Altair 8800,苹果二代可以说是傻瓜式操作,普通人也能够操作自如。

于是,APPLE II开始进入美国的家庭,美国率先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刚一露出端倪,就马上显示出了拉丁字母的优势,依托着机械打字机QWER键盘带来优势,26个字母可以排列组合成任何单词,这极大的方便了英文的输入与输出。

就在美国已经用字母键盘熟练的进行信息输入与输出的时候,远在东方的中国,危机正在酝酿

这次危机,是印刷行业首先遇到的。

当时中国的出版业——尤其是报纸,还处在铅字排版的时代。

当时印刷厂工人的工作:早晨熔铅铸字,白天对记者稿件进行排字,晚上交由负责出版的工人排版,紧接着由编辑进行校对,然后印刷。

这个步骤,你眼熟吗?

对!就是毕昇活字印刷术的改进版——由于新闻的特殊性,导致雕版印刷根本不可能适用于报纸。

在这种背景下,同样使用汉字的日本人,发明了汉字照排植字机——这个照排植字机,是通过光学技术,用字盘来代替铸造铅字,直接机械化排版印刷,省去了铸造铅字和铅字排版的复杂工序。

它的出现解决了汉字在信息时代输入和输出的问题,可即便如此,照排植字机的本质还是铅字排版。

而且,它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不能进行及时的校对纠错,一旦出错,意味着要重新进行照相排版。

以此为背景,当时国内不少人把中国在计算机方面以及印刷的落后,直接归咎于汉字。

一时间,“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的呼声再次不绝于耳,甚至有人直接说:如果不放弃汉字,中国将无法进入信息时代。

怎么办?

就在这时候,一位阻止汉字拼音化的英雄,出现了。

03.他叫王永民


在成为英雄前,王永民已经34岁了

197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王永民回到了老家河南南阳,在南阳地区科委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办事员。

那一年,他在单位接触到了来自日本的汉字照排植字机——前文当时提到过这种机器的弊端:无法及时纠错。

为此,川光仪器厂花了9万元做出了一个“幻灯片”似的键盘,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王永民越看这个键盘越不顺眼,他问川光仪器厂的总工:“谁能记住24个幻灯片每个胶片上究竟放的是哪273个字,你的姓又在24个幻灯片中的哪个胶片上?”

总工被激怒了:“王永民给我当徒弟,还得再学三年!”“王永民是川光厂不受欢迎的人。”

经此羞辱的王永民,下了决心:“我就要比一比,到底是你,还是我王永民讲科学,我一定要发明一个键盘取代你的东西。”

拿着南阳科委拨来的3000元,王永民开始了试验。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输入,也就是键盘问题。为此,他跑到上海、苏州、杭州的科委情报所翻阅国内外相关资料。

但让他失望的是,相关资料几乎为零。能看到的,只有“电脑大王”王安基于三角码方法的99键编码。

王永民对此并不满意。

“王安的方案我不赞成,拼音的方法,音读不准以及不认识的汉字怎么办?”

1980年,王永民找到了《英华大辞典》的主编郑易里先生,开始研究字根

郑易里汉字编码是94个键,王永民雇了十几个小姑娘,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11000个汉字全部抄到11000张卡片上,然后根据字根图编码。编完卡片一检查,有800对重码,而且,该方案还要分上下档键,等于188键。

找来找去,没找到合适的。王永民决定自己做。这一做,就是四年。

四年里,从188键,到138键,再到90键、75键、62键、36键,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36键已经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了。

可王永民还是不满足。

直到1983年8月,王永民把终于字根完美的嵌入到了25个键里,与英文QWER键盘完美契合。

只需背诵字根表,就可以将汉字输入,而且每个字最多只需要四次按键,就能够完成输入。

而且在熟悉了字根后,完全可以实现盲打——因为这种输入法的重码率极低,在敲击四次键盘后,几乎不会出现重复的字。

这就是王码五笔输入法!王永民让汉字从第二次危机中走了出来。

04.叹英雄

一切并没有因此变得好了起来,王码五笔输入法的推广是个大问题,于是,王永民当住在北京府右街一处地下室里,每天推着自行车,开始在各个机关部门进进出出。

由于由于劳累过度和营养不良(天天啃馒头加凉水),王永民肝病复发,最严重时,不忍8年的心血眼付诸东流的他。在贫病交加中写下了6000字的遗嘱……

但随着电脑的迅速发展,王码五笔输入法真正迎来了春天。

从此,全民学五笔的时代来临,王码五笔输入法让汉字尴尬的处境得到了缓解。

可王永民倒下了。

没有被成千上万汉字打倒的他,倒在了“盗版”二字上。

当时许多电脑生产商在生产过程中都预装了王码五笔输入法,但就是不愿向王永民的王码公司支付专利款。为此,王永民打了5年官司,最终还是败诉。

生产商组成的“倒王永民俱乐部”甚至倒打一耙,起诉王永民“名誉侵权。”

他们厚颜无耻的宣称:“五笔字型技术中的字根出自于汉字的‘横’、‘直’、‘撇’、‘点’、‘折’等,这些‘横’、‘直’、‘撇’、‘点’、‘折’,都是几千年祖先流传下来的,是公众所知道的。所以五笔字型技术也应是公知技术,不应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1997年曾流传着“讽刺般”的一句话 :“阳光、空气和王码,是中国三大免费使用的东西”。

对此,王永民也只能说:

“我最大的贡献不过是参与了汉字渡过世纪难关的科研项目,并发明了五笔,使我们的汉字没有走入死胡同。”

王码五笔输入法使得中国迎头赶上了信息时代,危机就此度过。

结语:文字的出现,打破了“结绳记事”的局限,文明得以完整传承。

而汉字,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更是功不可没。

从甲骨文,到钟鼎文、大篆……直到繁体字、简体字。

从刻在骨头上、到刻在金属上、竹简上、纸上。

汉字一直随着文明的进步而进步,也随着世界风云的变幻而浮沉。

在我看来:汉字依然有如下三个优势:

1.“单字”信息量大。

2.象形字文字结构稳定,利于传承。

3.也是未来最重要的一点:对于新事物,汉字的接受能力更强,不需要重新创造新字(化学元素周期表例外)。

文明是进步的,文字也是进步的。或许同样有人能够举出很多例子,说英语比汉字优越。其实我们的前辈们甚至都不止一次的直面过汉字缺点带来的苦恼

但你要知道,文明依托于文字。又有哪个文明,敢说能够碾压中华文明呢?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正是如此吗?

而又有谁,能够真正理性、抛去感情色彩的评价呢?

正文完。



针对其他回答中不恰当例子的反驳

有几个高赞评论,提到了英语比汉语好,但举例时却明显词不达意:

错误点一:试图论证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局限时,说汉字词汇量远低于英语,所以用有限的词汇描述无限的客观世界,常常捉襟见肘。

这是不对的。汉字词汇量低于英语词汇量,反而说明了汉字比英语在这方面的先进。

知道为什么嘛?因为对于一个未见过的新事物,汉字都能从已知字库中找出几个字来重新组词去解释,而英语则要重新创造一个单词来解释——在这种局限性下,导致英语单词越来越多。

举例1:

在这张图中,单就绵羊家族这三只羊来说:

英语:每一项都需要一个全新的单词才能描述。

汉字:字库中直接取字,还显示出了基本特征:公、母、小、绵。

请大家记住部分单词,接下来还会提到。

举例2:

1885年,一个叫Escherich的儿科医师,发现了一种细菌。

于是,用他的名字,创造出了一个新单词:Escherichia coli.

而中国,在对这个词翻译时,没有创造新的汉字啊,而是用已有汉字重新组词:大肠杆菌。

那我们来看看,对于一个没有接触过相关医学专业的人来说如何辨认。

“Escherichia coli”:采用姓名“Escherichia”+后缀“coli”的方式创造新词,意味着要重新学会这个单词,才能知道这玩意儿指的是什么。

“大肠杆菌”:“菌”字指的是细菌病菌,“杆”指的是形状,“大肠”指的是寄生部位,可以解读出“这是在大肠里寄生的细菌”。

这两个例子更好的说明了,汉字之所以比英语单词少,是因为汉字信息量很高。

错误点二:试图论证汉字的字面歧义时,他举了个例子:“我喜欢一个人”

这更是扯淡了,因为英语和汉字,在出现表达错误时,都会产生歧义,这不能比较出谁更先进。

举例1:

MISS这个单词,它有这样几种意思:想念,错过,还有称呼女士。

那你说,在没有前后语境的时候,单纯一个miss指的又是什么?

想念?错过?还是指MISS大小姐啊。

举例2:

Kid这个单词写在这里,你给我说说,我现在指的是“小孩子”啊,还是“小山羊”?还是怪盗基德?

无论是汉字还是英语,有些字词是必须要渗透到前后语境中才能说明白的。如果借这个说汉字比不上英语,说白了,是你自己语文水平不好,表达有误,别赖汉字。

错误点三:试图论证缺乏逻辑和语法时,压根没举出啥例子。

就说了一个“白马之辩”是一字多义造成的。可“白马之辩”本身就是逻辑学家提出的逻辑问题啊。

你这诡辩的可真够厉害的,那我问你件事啊。

Kid这个单词,我现在指的是“小孩子”啊,还是“小山羊”?还是怪盗基德?是不是一字多义啊?

我是不是还能弄出个“孩羊之辩”啊。中国百家争鸣你还要嘲讽?

错误点四:试图论证汉字发音重音时,说汉字同音字多,会造成歧义。

都说了要联系语境了!难道英语能够单纯从发音,就不产生歧义?

那Kid这个单词……

3

英文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

普通翻译版

你说你喜欢雨,

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喜欢阳光,

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

你却躲在阴凉之地;

你说你喜欢风,

但清风扑面的时候,

你却关上了窗户。

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之爱。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

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

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

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

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

五言诗版

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

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

片言只语短,相思缱倦长。

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

七言绝句版

微茫烟雨伞轻移,

喜日偏来树底栖。

一任风吹窗紧掩,

付君心事总犹疑。

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

罗伞轻撑细细香。

日送微醺如梦寐,

身依浓翠趁荫凉。

忽闻风籁传朱阁,

轻蹙蛾眉锁碧窗。

一片相思君莫解,

锦池只恐散鸳鸯。

4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毫无疑问的。汉字比英文更先进。如果是文字学家,大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说出多方面的道理来。由于时间关系,我这里只从一个方面说明一下。大家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之前在网上听过北大教授王岳川先生的一个讲座。莎士比亚时期,英语的词汇量大约五六万,而现在,英语的词汇量已经大约在一百万以上。而汉字全部也就几万字,常用字也就几千,如果能认识三至五千字,一般的阅读和书写就不成问题了。汉字从55年简化之后到现在,几乎没有新字创造出来。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思想,新事物,新概念,用已有的汉字组合,全部可以定义。这样,初学汉字可能觉得太难,但是,学会之后的使用效率远远高于英语。

一个认识三五千字的人,不断可以阅读现代文,稍加训练,就可以读古文,读一两千年前先人留下来的文字。这样,使的中国人可以轻易的做到与古人对话。可以轻易的领略祖先留下的文化财富和智慧。可以使现代的中国人身上,凝聚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使中国人称为中国人。可以说,汉字就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如果取消汉字,中国人将不成为中国人,五千年的文化必将中断。

由于英语不具备汉字的这种扩展能力。所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不断的出现,而每一个新的东西出现之后,英语都要造一个新词来定义它,这样,就使得英语的词汇量迅速扩张。从莎士比亚时代到现在,短短五百年间,英语的词汇量扩大了几十倍。一种上百万词汇的语言,让人怎么掌握呢?所以,现代人学英语,不可能把全部词汇都掌握,只能掌握与自己专业和生活相关联的部分。这样,就会使得同是讲英语的人,由于专业不同,相互不懂得对方话语的意思。

另外,当时代发展了,一些词汇不常用了,就会被时代所忘记,但它还会存在语言数据库里。成为半死的语言。这样,就使的当代的人,很难读懂过去的文献。

仅仅上面这一点,汉语就比英语表现出强大的优越性。其它方面,不需要一一再提了。欢迎方家一起讨论补充。

5

我是中国人,当然喜欢汉语。我是老师,曾经教过9年的初中英语,然更多的时间是教语文,也曾语文英语一块儿教。

语文语文,语言文字也。我们的汉语,既古老又先进。为何这么说?我们的汉语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其音形意完美和谐,是世界上其它文字无法比拟的。这世界上具有音乐美感的文字只有汉语,具有建筑之美的也只有汉语。我国旁边的语言,如日语,还不是受了我们汉语的影响及同化。试问,英语有这种美感吗?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数千年。从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到现如今的简化汉字,它的演变,它的发展不正说明了它的先进吗?因为文字的先进,才使得我们祖国的文化得到传承,上下五千年的有文字的历史是如此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就让你目不暇接受益匪浅。先秦散文唐诗宋词,直到元曲和明清小说,你能领略多少祖国文化的精髓。



我觉得,抛开了政治和感情去谈文字的先进与否没有意义。不要以为西方的先进就认为其文字也先进。如果真这么认为,那么等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日,我们的汉语不就是最先进的吗?

(配图来自网络,如侵权可删除)

6

表音文字、表意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是表音的,比如英文;一种是表意的,比如汉字。当然也有文字是两种造字法都用的。

在早期出现的文字里,两种文字都很多,但随后的发展逐渐表音的文字成了主流,表意文字越来越少,汉字成了“中流砥柱”。为何呢?因为表音造字要简单的多,更容易快速创造出一套文字。因此,当近现代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需要创造时,都是走表音道路。

但是,表音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看文字会读出声,但却不懂啥意思。表意文字相反,可能看到文字不会读,但大致意思却懂了。

成吉思汗的国师八思巴喇嘛创造了八思巴文,就是一种音标文字。当时的蒙古大军已经吸纳了各方民族的军人,相互间很多语言不通。如果一道命令用八思巴文写就,派某个其他民族的传令兵或官员,带到某个远方军队然后宣读,传令者不知道什么意思,听令者已经知道是啥意思了。

两种造字法并不对立,在汉字和英文中都是混用的。

实际上看看我们的汉字,会意字多还是形声字多?当然是形声字。因为要造字还是表音容易。英文中也有大量的形声词,因为创造新概念,总是要把概念归归类的。

先进是相对的

两种文字的出发点不同,表意文字,很多都是从祭祀活动中的符号发展来的,它注重记录一件事情,或者一件东西。比如埃及法老的墓穴,其墙壁上的文字,都是为了表述他生前的业绩。这样,有时一个象形文字代表了一串发音,可能是一个词,或者半句话。

表音文字,主要是为了把说过的话记录下来,注重点是语言的声音,而不是语言表述的事情。当语言发生变化后,即使有文字记载,后人也可能不知道记录的是啥东西了。

表音有一个好处,就是学习容易。一个中国人要从文盲到能读报写信,不知道要学习多少年。而一个英国文盲,如果开始扫盲学习,我想,可能仅几个月就行了。日本的孩子都觉得汉字难学,喜欢片假名,老师总是要费些口舌引导。

在普及民众读报写信这个层级上,英文这样的表音文字明显优于汉字这样的表意文字。

表音造字容易,但意思的明确性降低。因此,当新事物出现后,因大量的新名词、新概念出现,英文这类表音文字很容易造成新文盲,他能读报,但不懂报纸讲什么。

而对于一个有基础的中国人来读报,他看文字,用望文生义也能猜个大概。也就是说,入门难了点,但以后跟随新事物变化要容易点。

当下世界的特点

汉字出现了几次危机,历史上一直有人要废除汉字,认为,是汉字造成了我们科学技术的落后。比如民国时期,就有一批知识分子倡导废除汉字,改为拼音文字。鲁迅就是支持汉字废除的。那时一开始仿造日语片假名造拼音,后来还是改用拉丁字母来表达汉语拼音。我们今天知道,其实那时的争论只能算笑谈。

但是“汉字落后”的观念深入人心,韩国、越南去汉字化,创造自己的文字,也是走拼音道路。现在他们知道这是文化灾难,但当时可是认为是壮举的。另一个国家是土耳其,也是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文字,改为拼音文字,也造成了文化传承问题。

当下世界进入到了知识爆炸时代,新概念层出不穷,新名词如过江之鲫,同时,计算机的发展又非常快,原来认为26个字母是优势,现在觉得汉字输入比英文还快。因此,用英文更适合计算机时代就有牵强了。也许中文更适合AI时代?

7

我只举最简单的例子,你用汉语从一数到一百,再用英语数一遍!汉语读阿拉伯数字全是单音节,而英语除了1,2,4,10外全是多音节,并且十以上的数字,英语读起来非常啰嗦,比汉语多很多发音,你就知道仅仅是数字表达方面汉语就甩英语几十条街!一篇同样内容的文章,你用英语打字,我用汉语打字,我们比谁打得快!英语不但同样内容的文章,字数比汉语多得多,并且英语打字不像汉语有电脑智能化联想!有些汉字你只需要敲打一下就出来了,用不着完全打!更要命的是,英语每个单词后面必须打一个空格,否则文章根本没法看,而汉语却没有这个要求,文章越长,你打的空格就越多!还有阿拉伯数字的表达,汉语有个十百千万亿,非常方便,而英语却没有万和亿这个单位,必须用繁杂的方式来表达,非常啰嗦!

还有一个汉语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于新出现的事物创造新词汇方面更是英语无法比的,汉语对新出现的事物创造新词,只需要把现在的汉语词汇打散了重新组合起来,一个新的词汇就诞生了,不用增加新的汉字!比如激光,电脑,集装箱,量子等等,全是现存的已经有的汉字,而英语必须重新增加新的单词,现在的英语单词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个,并且每天还在增加!而汉语只需要基本的三千多个汉字就可以描述世界上所有的旧的和新的事物!这还仅仅是汉语的部分优越性!还有其他的比如汉字可以横着写,也可以竖着写,而英语却只能横着写,竖着写根本没法阅读!

8

这样吧,我教你个最简单最有效的他者判断。

谁对你最上心?谁对你的利弊损益研究最透彻?是你的朋友么?不是的,是你的敌人,特别是死敌。你的死敌的言论很可能是假的,但是其行为一定是真的。他想要你做的,一定是他认为有害于你的,他不想让你做的,一定是他认为有益于你的。

这应该是条真理吧。

那么,关于汉语汉字,你们看看那以中华民族华夏文明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那什么,他们是巴巴的盼望着汉语汉字大行其道,还是盼着汉语汉字尽快从世界消失?若他们认为汉语汉字会导致华夏文明永远落后,那你猜他们会如何做?那他们显然会大力鼓吹汉语汉字的先进性啊,还得让全世界其它地方都尽快被汉语汉字固定住落后地位,那他们岂不是江山永固永为人上之人了?

相反,若他们认为他们不遗余力全世界免费赠送的那什么先进的拼音文字会让人先进的话,那他们还会倒贴钱免费赠送?

仔细想想他们都是啥样人!

好,说完了简单的间接判断,再说说直接判断。汉语汉字当然是最先进的语言。

最直观的,流利使用汉语读写交流,所有的汉字文献,三千汉字就得,可英语,词汇量六千,就是六级水平,能看报纸不?能看普通公文、说明书不?能看专业文献不?英美成人要通读普通读物,词汇量要50000以上,你别告诉我记一个汉字所耗的精力等于记16个word。

书写出来的字本身有形式信息,汉字的形式信息是被关联到了所指示的事物上,而拼音文字的字形信息完全被浪费了。汉字字形就是在描述那描述对象,马为啥这么写?因为马这个东西就是马这个字的样子。但是拼音文字就是记下发音,那为啥是这个发音?horse为啥叫horse?鬼才知道。

所以,汉字有根本,其根本直接扎根于那指示对象本身,而非自说自话。

寻根究底,正是求同存异的关键。汉字,正是华夏大一统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汉字汉语体系,就是已知世界最先进的语言系统。当仁不让。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9

我曾经这样比喻,英语就像别人家山上有金矿,汉语就像你家的三分薄田,你再努力也无法超越别人,而且你还无法改变,这就是天生的命。

英语能成为世界语言,而不是法语德语俄语日语,还用得着什么解释吗?就像金子还需要解释为什么贵吗?汉字的劣势是天生的,缺点太多,首先没有拼音的帮助太难学习了,一个不认识的字放你面前你就是读不出来,必须死记硬背,导致古人文盲率无法有效解决,第二难体现在使用上,不会写的字你想破脑袋也不会写,你儿子问你睡觉两个字怎么写?你只能手把手的教,而用英语你就可以告诉他sleep,难易程度天差地别。这两个原因也是导致现代汉语在世界范围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第三,英语有极佳的创新性,简单的排列组合就能创新一个英语单词,而汉字的偏旁部首已经基本上固定了,历史上只听说武则天创造了一个新的字:曌,所以英语的丰富程度远比汉字多,创新性汉语明显不如英语。第四,现代工业及科技上有很多缩写,比方说常见的ESP,中文是车身稳定控制系统,中文干瞪眼没办法写出来,就算硬要写车稳控三个字也不如ESP来的简洁,更别提数学公式上的字母,就更没汉字发挥的余地了。

以上总总问题都是汉字天生的劣势,无法改变,也注定汉字汉语无法超越和取代英语和英文。薄田在你眼里再宝贵,耕耘一年不如别人挖一块金子值钱,但你还离不开这块薄田,只能说天生的命。

当然我丝毫没有贬低中文的意思,就像欧洲人天生比亚洲人高大一样,明知不如别人还能怎么办?不如就不如呗。

10

汉语所使用的表意文字和英语所使用的拼音文字,可以说是各有特色,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差别。

关于文字

文字是记载语言的符号,并不是与语言一同产生的。在几十年前甚至是现在仍有很多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表音文字来记录这些语言是首选。当今世界上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只有汉字,其他语言均已使用表音文字。在文字发展的初始阶段,基本上都是表意文字,是人们通过观察客观世界作出的直观反映,即使当今的英语所使用的文字,在当时也是表意文字,比如字母A,来自于腓尼基字母,其实在最开始是倒着写的,表示牛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表意文字逐渐向表音功能演化,逐渐发展出了当今,所使用的几种文字。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西里尔字母)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西方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使用拉丁字母。中国汉语拼音方案也已采用拉丁字母,中国部分少数民族(如壮族)创制或改革文字也采用拉丁字母。



汉字的缺点

对于汉字的优点在这里不必多说了,我们只说一下汉字的缺点。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的基本单位并不是音素,而是音节。也就是说,汉字所代表的音节不可拆分,用于音译外来语的词汇,显得十分笨拙,比如,在最开始阶段,音译美国总统Trump的名字时,使用了四个汉字特鲁姆普,也就是四个音节,然而,英文的原文只有一个音节。我们平常所知道的都是国外的人名很长,实际上都是音译惹的祸,比如John Smith,这样的姓名,音译过来需要五个字,但实际上,这个名字只相当于我们汉语名字的两个字。

这种现象除了音译外来语之外,还存在于我们在非正式场合所使用的一些不可组合的音节,比如有的人为了开玩笑,会创造出一些不能写成汉字的音节,如kiang,gü等。甚至有一个相声说的是,抓到了一个小偷:

--你叫什么名字?

--王biang bia。

--好吧,那你的绰号叫什么?

--老tuang!

由此可见,不能拆分音节的汉字,遇到这种情况就显得非常尴尬。



还有一个不利因素是针对于初学者,汉字的结构相对于表音文字更复杂,因此,初学汉字的人往往使用其他的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简体字和拼音的原因。并且一般人在掌握了足够的汉字,可以工作生活的情况下,还有可能会见到自己无法读出的字,比如现在的孩子起名都喜欢使用生僻字,即使是专业的语文老师也会有不认识的时候。

表音文字的优缺点

表音文字是直接记录语音的文字系统,基本上可以说,只要能读出来的,就可以写出来;只要能写出来的,就可以读出来。表音文字对于文字的初学者来说,就要友好的多了,只需掌握固定数量的字母就可以拼出海量的词来,由于表音文字,大多是线性的,所以不需要考虑间架结构,书写起来也很方便。

但是表音文字也有自身的缺陷,比如占用的空间较大,由于表音文字是线性的,因此,大多数不可叠加,会占用线性方位的大量空间。这种现象体现在英语上尤为明显,有的时候一个词很长,不得已会拆分,这样对阅读是有一定影响的,如果空间实在不够,无法拆分,则可能引发错误。

不要试图单独讨论优缺点

两种文字都有两种文字存在的道理,一门语言要找到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文字,正如我们无法判断哪种语言更先进,判断文字的先进性,也要客观的分析,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