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

2020-08-24 12:32阅读(84)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朱元璋杀了76岁的李善长,另外还株连李善长的家室老小七十多口。除了李善长的儿子驸马李祺和儿媳临安公主一家,其他人全

1

朱元璋杀了76岁的李善长,另外还株连李善长的家室老小七十多口。除了李善长的儿子驸马李祺和儿媳临安公主一家,其他人全部被冤杀,可怜!可叹!可悲!是什么原因让朱元璋对亲家下如此狠手呢?

从头说起

李善长曾是朱元璋的心腹,老朱不止一次地夸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萧何”。

在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拜迎二人相见。朱元璋对他以礼相待,留下他掌管文史书籍。李善长成为老朱的大智囊,随军作战出生入死,还亲自带领士兵打败来偷袭的元军,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为大明的建立立下卓越的功勋。


公元1368年,白手起家的朱元璋登基称帝,当年的放牛娃成皇帝,老朱大封功臣,普天同庆!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词条,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老朱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书丹券”“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朱元璋又对自己的“萧何”大赞一番,可是今日的“萧何”的结局可不比往日的萧何。李善长可没有汉朝的萧何圆滑和忠心,朱元璋可不比刘邦对大臣的信任。

功高震主者多不幸

李善长的权利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让朱元璋忌惮夜不能寐。

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君臣以往对彼此的信任几乎消失了。

为了拉拢李善长的心,洪武九年,朱元璋把宝贝女儿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李祺为驸马都尉。

李善长的府内又一次蓬荜生辉,荣誉感爆棚。可是妒忌之火在同僚中燃烧。恰巧朱元璋生病了,病得很严重,十几天都不能上朝。作为亲家的李善长竟然没有去看望过一次,也没有让驸马儿子来问候,朱元璋心里的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有妒忌之心的人趁机弹劾李善长,说公主进了李善长家的门,李善长就变的不知道天高地厚,眼里连皇上都放不下了。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过分了,开始厌烦他,“帝始微厌之”,一怒扣了李善长一年的奉禄。

另外李善长对部下监管不力,他曾想建造府宅,部下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告诉老朱李善长私自用兵。

胡惟庸想谋反,还想拉李善长入伙,李善长不从。谋反是大罪,但他没有向朱元璋检举揭发胡惟庸。胡惟庸也许感到李善长有动摇,继续拉拢,李善长最终留下口实。李善长向朱元璋屡次请求赦免其发配边疆的亲戚丁斌等,惹起老朱怒火将丁斌治罪,没想到丁斌出卖了李善长的弟弟,一系列的导火索迸发。

胡惟庸的家奴丁斌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和胡惟庸密谋造反,李存义父子被逮捕审讯,供词牵出李善长。还供出胡惟庸派李存义劝说李善长时,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也作证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说他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不忠!最后有人说观天象有星变,灾祸会降临在大臣身上。到此李善长的人生成为定居局。

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斩杀。


实际上,李善长的这些大罪都是凭口说,证据根本不足以令人信服。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朱家江山会改姓,功高震主者不可留。朱元璋坚决要杀的人,谁能跑掉?

2

朱元璋杀李善长跟他是不是已经年暮没有任何关系,重点在于在朱元璋看来,只有李善长死了,这大明的天下才能稳如磐石,万世一系~

一:李善长——朱元璋的萧何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定远县人,爱读书而有智谋,自朱元璋创业伊始就携家追随,因为善于调护诸将之间的关系,量材用人,使其各得其所,深得朱元璋器重。随着朱元璋建号开国,水涨船高之下,成了明朝初年惟一一个没有战功却被封公爵的文人,此外他还是大明朝的开国宰相,朱元璋的秦家翁,同时拥有可以免死两次的丹书铁券,风头之盛,一时无两。

但即便有此三重保险,却依旧没能保下李善长的项上人头,在洪武二十三年,因为涉嫌胡惟庸党案,满门七十余口悉数被杀~

二:祸从口出——犯了朱元璋的忌讳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为“沟通宿将,意图谋反”而被株连九族,当时涉案人员多达三万余人,但案件远未就此结束。

洪武十八年,有人举报李善长的弟弟和侄儿与胡惟庸“通谋”,朱元璋考虑到李善长的劳苦功高,并未深究,只是将其软禁在崇明岛。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罪被抓,严刑拷掠之下,斌供称:“胡惟庸造反之前曾四次劝李善长入伙,第一次被李善长严词拒绝,第二次,胡惟庸答应事成之后,淮西之地尽数相赠,封李善长为诸侯王,李善长心动;第三次,为密室之言不得而知;第四次,李善长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让他们自行安排。”谋划既定之后,李善长和胡惟庸为了避人耳目,从此早朝相见,只是点头示意,并无言语交流。同年,李善长又向汤和借调官兵,大兴土木,如此一来,更是严重触犯了皇帝的忌讳,雷霆震怒的朱元璋以“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将李善长全家以及“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宋濂”等人全数羁押,或处以极刑,或流放荒蛮,自此,淮西勋贵集团几乎被一网打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株连党案

在李善长被诛杀的当年,以解缙等人为首的文官就开始为其鸣冤,猜忌骁悍的朱元璋却出奇的沉默,置若罔闻~

中国古人向来强调“见机而作,功成身退”,可李善长不但不能行此良策,而且年纪越大越贪恋权势,朱元璋打天下主要倚靠淮西乡党,而李善长又是淮西勋贵集团的领袖。所谓翻身农奴做主人,原本就拙劣寡识的淮西勋贵集团,一心想着荣华富贵,荫庇子孙的他们迅速腐化,蜕变成了当年他们誓死反抗的人,为了巩固九死一生才打下来的革命果实,他们呼朋引伴、结亲媾婚联成一体,围绕在李善长的周围,牢牢把控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极力打压非淮西勋贵集团的所有人士。

深知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朱元璋,在建国之后面对势力庞大,骄悍霸道的淮西勋贵集团却显得无能为力,当年出生入死的兄弟现在成了他最大的肘患。为了稳住淮西勋贵集团,他刻意打压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士人集团,甚至还开设“南北两榜”的进士择取制度。但,养虎终遗患,生性残刻且雄猜霸道的朱元璋为了稳固朱家的天下,在忍耐和纵容之中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果断和决绝的劈向当年这帮兄弟~

四:李善长也算死有余辜

自古功高震主者身危,李善长身负不世之功,却不知进退之道。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小吏出身的李善长终究没有规模宏大的大局观,也没有把握时局的敏锐度,对帝王心术更是无从感知,以至于当止而不能止,当退而猛进。天下动乱之际尚且能够存身保富贵,可一旦寰宇澄清,当年的多谋善辩反而成了怀璧其罪,数千年的历史中无时无刻不在重复着这样的历史悲剧。

同是小吏出身的北宋赵普也是不学无术,所幸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要比朱元璋仁厚宽爱的多。所以“外饰其公,内谋其私”的赵普虽然屡遭贬谪,却终究得以善终,并且还落下“两朝宰辅”的美名。

李善长的死,固然是朱元璋残苛寡恩,豺狼心性容不得功臣名将,但细思之下,他的言行举止,放浪恣肆,无所避忌,又何尝不是遭忌人主,自寻死路呢?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3

朱元璋除掉已经是暮年的李善长,是诛杀曾经的第一功臣,是消灭淮西勋贵集团的核心,这些理由诸位同行朋友也说了很多,谈古论金也就是我和大家说说其中的一些暗线的问题。

《明史·李善长传》这么记载了李善长的结局:

于是御史交章劾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而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皆同时坐惟庸党死,而已故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追坐者又若干人。帝手诏条列其罪,傅著狱辞,为《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

这里提到的李善长那些罪行(上述第一段黑体字)下面再谈,先说说《昭示奸党三录》这本书,这本书在明末清初还能够看到,后来就失传了,但是钱谦益在任职翰林院和礼部时曾经在明朝的内阁亲眼看过此书,还做了一些摘录,记载在《初学集·卷一百一 ·太祖实录辨证》中。

记载在此书中的和李善长案有关的供词,招供人包括了李善长的妻子朱氏、妻子樊氏、李四(李善长弟弟李存义)妻范氏、李善长家奴卢仲谦、火者(受阉的仆役)来兴、火者不花、太师(指李善长)仪仗户孙本、仪仗户周文通、仪仗户赵猪狗、太师管田户潘铭等等,从封建时代的立场,家奴妇女之口,将谋反大事说得仿佛家长里短、妇姑勃谿,其可信度本来就不高,而举其中三例更说明问题:

有一个供词是洪武八年八月,胡惟庸派亲戚对李善长说:

如今事都成了,有李四还在江那边,取他爷儿五个回来,交付人与他领。

李存义与胡惟庸结为亲家(李存义次子李佑是胡惟庸收为养女的侄女的丈夫,也可以算胡惟庸的女婿)是在洪武九年,八年八月的时候既未结姻,这些话根本无从说起。

还有一个供词是洪武九年二月,胡惟庸

问梳头待诏许贵:”我要使你和太师老官人说些话,你敢说么?“许贵说:”我敢说。“丞相说:“我要和太师商量大逆的勾当。”

梳头待诏就是理发师,哪有叫理发师传话商量谋反大事的?

还有一个供词是洪武八年三月间、胡惟庸来凤阳解下自己的佩剑送给正在凤阳督造宫殿的李善长,这把剑据说是回回国所出,叫做木樨花并铁剑,不管什么样战甲,能够层层刺透——这句话也颇有暗示,但李善长又不是武林高手,尼玛怎么不说这就是倚天剑?

总之,《昭示奸党三录》中的供词就是这么无厘头,所以李善长真正的罪名,主要还是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此年干支为庚午)《庚午诏书》中提到的:

善长自招,一云:寻思难答应。一云:这事九族皆灭。一云:我老了,你每等我死时自去做。皆徘徊顾望,一无坚决之语。

后人论李善长之冤,往往引解缙代笔的《虞部郎中王国用论韩国公冤事状 》,这份奏章主要的逻辑有二:

第一,李善长人臣之分已到顶点,天下之富贵无以复加,自己谋反还有可能,帮助胡惟庸谋反于情于理根本不可能成立;

第二,天象告变,大臣当灾,则杀人以应天象的做法不合正道。

第二点是对的,但第一点单纯从逻辑上看并不对,李善长当时虽然已经地位高到不能更高,但是因为朱元璋的猜忌非常危险,与胡惟庸合作可以避免危险;李善长如果揭发会伤及自己的亲属,而含混过去可以暂时保全他们。

不过,谈古论金也说了,这只是逻辑上的判断,李善长之冤的本质,端在于其实连肇祸者胡惟庸,都并没有确凿的谋反证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谓胡惟庸勾结李善长上下其手做一些小动作则或许有之,谋反的概率其实微乎其微。

关于李善长,值得探究的东西很多,举个小例子,就是李善长之死,到底是自杀(《明实录》、《皇明异典述》、《明史纪事本末》),还是被诛杀(《明史》),说到底说法都没有统一。

钱谦益曾经期望:

千载而下,回翔翻阅,必有反抉谪其罅漏,为善长讼冤者矣。

其实不待千载,现在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胡惟庸、李善长的所谓“谋反”不存在,因为当我们将视野和史料的爬梳扩展到日本和北元的时候,所谓“通倭通虏”、如此那般,基本上都出于朱元璋的臆想和罗织。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欢迎评论互动,感恩点赞关注!

4

李善长的悲剧一方面在于自身的得势之后的跋扈,一方面在于加强皇权的政治权衡中的牺牲。正所谓“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身不由己的事件在历史长河中比比皆是,虽是功劳颇深,年高七十有余,也是朱元璋必须除以绝后患的首选。



君臣关系

“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明史.太祖本纪》



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的时候是朱元璋才遇到了李善长,通过交谈后被史书记录下了朱元璋的态度为“大悦”,这样的态度表现了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认可,这也比较合理,因为朱元璋身边算是徐达和常遇春这样的武将,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正经的文人出现,谈吐之间流露出的文人才智应该是最能打动朱元璋的地方。而朱元璋与李善长的第一次合作便是攻打滁州城,结果也是“下之”,可见李善长虽被比作萧何,但亦有攻伐的谋略,当然会得到朱元璋的喜欢。


“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明史》

朱元璋在得到李善长后便开始了文化学习,李善长与朱元璋也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而当郭子兴夺取朱元璋兵权时,李善长更是拒绝了郭子兴的邀请,也许李善长就认定了朱元璋会成就大业,也是这种忠无二心才让朱元璋“深倚之”。到了至正二十四年,李善长领众官员劝进王位,朱元璋先辞再受做了吴王,随之而来的便是封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这里可以看出,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已经与发小兄弟徐达平起平坐了。

“时封公者,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善长六人,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明史》

众所周知,朱元璋称帝后最先封赏了所谓的“开国六公爵”,其中李善长以“给军食,功甚大”被列在内,李善长不仅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还担任了大明王朝的首任丞相。看到这里应该觉得朱元璋对这位文臣的喜爱和信任非常深,然而李善长得势之后的种种行为又为这层君臣关系埋下了隐患。

祸从己出



在得到如此重大的恩典和荣誉后,李善长也表现出了开国功勋们该有的毛病,那就是迷失自我。李善长逐渐变得跋扈和偏狭,按《明史》的说法就是“外宽和,内多忮刻”,这方面更多的是从人性角度来说,尚能理解。但“贵富极,意稍骄”的转变就导致了“帝始微厌之”的君臣关系的转变,从这点来看,李善长与萧何、诸葛亮这样的开国功勋还是有差距的。

“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但这些罪不至死的转变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李善长的杀身之祸源于所谓的“谋反”。按照史书的记载,李善长的罪行仅仅是与蓝玉的一段不明不白的关系,书中记载了蓝玉试图勾结北元和李善长,而胡惟庸案中的“谋反”也牵扯到了李善长,李善长虽然拒绝“淮西王”的诱惑,却知情不报,获了包庇谋逆的罪名。


这个罪名虽然看起来荒诞,后来也被王国用引来指责朱元璋,而朱元璋却并没有对王国用做出任何反驳与责怪,说明朱元璋也知道这样的罪名实在是太过于荒诞,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身居高位为何还会造反,怎么说也说不通。但毕竟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出来的高官,对于朱元璋来说,以此做文章才显得更为合理。

政治需要



而朱元璋所迫害的功臣在动机上与李善长获罪是一样的,那就是政治需要,通过打压淮西勋贵来达到政治统治的平衡态势,进而巩固自己的皇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胡惟庸还是李善长和蓝玉,当手中的权利和自己的势力太大之后,有没有错都已经不重要了,死是必然的。

朱元璋是草莽出身的皇帝,天下得来不易,当然要用尽手段的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也许这时候朱元璋还记得李善长当初给他讲的刘邦是一个“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的君主,此时身居帝位的朱元璋也已经饱读诗书许久,所谓的“不嗜杀人”就是杀功勋不杀百姓而已。

此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子朱标虽然才识过人,但实在是过于软弱和宽仁,当朱元璋百年归天之后,这些权臣不知道会对朱标带来怎么样的威胁,因此朱元璋要为儿子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这就为功勋之死埋下的刚性需求。特别是朱标死后,朱允文比他爹更加软弱,蓝玉的嚣张跋扈就加速了其获死的进度,这里的道理是一样的。

李善长的悲剧只是那个时代国家精英集体悲剧的一个缩影,也是历史年轮中皇权加强与相权削弱的终点。人性的贪婪抵不过最高统治者的制约,朱元璋这种最底层爬到最高层的帝王,是决不允许功勋之臣拉帮结派威胁其与子孙统治地位的,在这一点上,作为朱元璋并没有什么错,但后来的成祖朱棣却向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狠狠的打了一巴掌。

5

我前年出版过一本书,叫《这个世界承认每一份努力》,里面正好一篇叫:这个世界没有理所当然?我想请李善长们回答。

现在发上来请大家阅读:

你的老公不会理所当然地对你好。

西汉的陈皇后陈阿娇到老都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她就认为,她的老公汉武帝刘彻对她好,是理所当然,甚至天经地义。

为啥呢?因为陈阿娇一直有一个概念。她能当上皇后,不是因为她嫁给了刘彻,而是刘彻娶了她,才当上的皇帝。

这个,其实也没有说错。刘彻确实是因为娶了她才当上的皇帝。当年,刘彻的老爸汉景帝可不是只有他一个选择。刘彻的老妈王娡在后宫的地位也就马马虎虎。人家汉景帝喜欢的是粟姬。

粟姬一口气生了三个儿子,三保险,最大的儿子刘荣还被封为太子。刘彻封胶东王,顶多以后阿胶可以吃一碗倒一碗。

是陈阿娇的妈咪、汉景帝的姐姐刘嫖改变了刘彻的命运。刘嫖女士是那个时代最富盛名的广场舞大妈,手下有一批广场舞小妹,经常挑点送给弟弟汉景帝。

本来后宫竞争就激烈,没事还往宫里运送新生力量。姐姐们压力实在很大。因为这个,粟姬跟大姑子刘嫖的关系很紧张。

所以,当刘嫖跟粟姬提出把女儿陈阿娇嫁给刘荣时,粟姬毫不犹豫就拒绝了。

你丫的破坏后宫生态环境,还想让你的女儿潜伏进来祸害下一代?

粟姬犯了一个错误,她不知道,不是陈阿娇借他儿子当皇后,而是他的儿子要借人家当皇帝。

刘嫖转头找了刘彻的妈咪王娡,让陈阿娇跟刘彻定了娃娃亲,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后宫争斗,把粟姬斗了下去,把刘彻送上了皇位。

说实话,当上皇帝,刘彻同志还是很感谢陈阿娇的,可是陈阿娇女士的要求有点过份。

她要汉武帝的大旗只为她举。

这就脱离时代背景了,咱这是封建社会,是帝王世家,皇帝天生就是中央空调,怎么可能只对着你的齐臀丁字送温暖呢?

更何况,陈阿娇女士,你也有不努力的地方嘛,你毕竟没有生下小孩嘛。人家老刘家的江山还是需要接班人的嘛。

陈阿娇不管,开始从表情包里掏出一个表情。什么表情?就是没有我,你能有今天的冷群表情。

小时候,刘彻说要娶陈阿娇,然后修一个金子的屋子把表姐藏起来。

多美好的故事。

元光五年,当了十一年皇后的陈阿娇被废,居住在郊区疗养院长门宫。渡过寂寞的近二十年后去世。大汉的繁华、汉武帝的荣耀从此与她无关。

她只是犯了一个错误:别人对你的好,重复再多次都是应该的,自己对别人的好,一次都不能多说。

你的老板也不会理所当然地对你好。

明朝权臣李善长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李善长也算是一个人精了。当年跟着朱元璋搞革命,只是朱元璋的、私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后来竟然一一步步成为了大明左相国。

朱元璋一提起李善长,就说这是俺老朱的萧何。

李善长很受用,但他忘了一点,刘邦还杀韩信呢,何况朱元璋。

其实,李善长也确实善于长命百岁。他身边的同事一个个被朱元璋打倒。刘伯温死得不明不白,胡惟庸直接被打成了反革命。只有李善长没事,他的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他本人当了太子的老师。很明显,朱元璋是要把他培养成善终之臣。

朱元璋对功臣们下手是狠了点,但他也需要树立一个正面典型嘛,免得后人说他专门过河拆桥。

可是,坏事了。李善长同志犯错误了。

这个事情还是受胡惟庸的牵联,具体来说,胡惟庸被判定造反,而胡惟庸还找了一个小伙伴叫李存义来共襄盛举。而李存义正好是李善长的弟弟。

胡惟庸被处决后,李存义也被挖了出来。朱元璋想了一下,特地下诏,免死,下放算了。

很显然,这是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这个时候,李善长应该给领导写封感谢信,送个锦旗啥的,表示一下皇恩浩荡,我们小PP都如沐春风。

朱元璋发了赦免诏书后,一直坐在宫里等感谢信,可是左等右等,都没有来。


李善长来上班,眼袋耷拉得跟蛋蛋袋一样,就是不提这回事。

李善长压根就没想着要感谢领导。

李善长觉得完全没必要啊,我弟弟是我弟弟,关我什么事?我又没造反。你赦免他,这是理所当然的啊。

朱元璋怒了,这好比请人吃顿海鲜大餐,别人连个朋友圈也不发。

要不是看在他是你弟弟的份上,我会饶了他?惹火了我,我不但不饶他,我还要顺藤摸瓜,掐碎你老李的蛋蛋。

五年后,又出事了,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犯了点事。李善长给朱元璋打个报告,要求老朱看在自己面子上,赫免了丁丁斌。

可是,面子是别人给的,不是自个长在脸上的。

不提还摆,一提朱元璋就想起了五年前那件不愉快的事情。


你丫现在知道求我了啦,五年前,我放了李存义,你连个屁都不放,今天还指望我当好人!

朱元璋大怒,加重处罚丁斌,然后,丁斌又供出李存义当年那些事。得,那就彻底解决五年前的事吧。

李善长被团灭。那年,他已经七十七了,再撑两年,或者早死两年,就没这些事了。

或者,只是五年前少说了一句谢谢。

对每一份示好,不要省略每一个感谢,尽管有时候,那些都显得理所当然。

就连你的父母,也不会理所当然对你好。

明朝汉王朱高煦就认为爹地朱棣应该理所当然对他好。

首先他长得帅,至少比他的大胖子哥哥朱高炽帅多了。而且能文能武,更重要的,朱高煦还是立过大功的。

当年朱棣搞革命工作,跟建文帝两人开撕。朱棣同志差一点精疲力尽,准备跟建文帝妥协了,还是朱高煦率领大军前来支援。朱棣一高兴,说了一句坑儿子的话:“你哥身体差,你加油。”

朱高煦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一口气把建文帝的南军击败了。

然后咧?然后就然后呗,你接着当你的王爷呗。还真想当接班人啊?

朱高煦折腾了很久,赖在南京不走,想尽办法要搞倒朱高炽,甚至还搞了一个小武装,弄了三千兵马。

朱棣同志一声吼:滚!

朱高煦老老实实跑到封地山东了。

朱高煦很不爽,当年不是有口头协议嘛,说好的怎么可以变卦。

是的,说好的是可以变卦的,不但说好的可以变卦,就是白纸黑字的东西都是会变卦的,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你能怎么样?有本事你反啊。就像李世民一样,杀进玄武门,弄死大哥,囚禁老爸。

你赢了以后,你可以随便写,这就是生存法则,胜者任性,败者认命呗。

朱高煦还真的反了。

结果还没打呢,就偷偷摸摸瞒着跟他造反的小伙伴,自己一溜小跑出城投降了。

带头大哥做到这份上,也丢尽宋江,当然还有他爸爸朱棣爷爷朱元璋的脸了。

投降了之后,还不服气,看着侄子明宣宗朱瞻基路过,冷不丁伸出腿,把人家给绊倒了。

这不是找死嘛,朱瞻基一生气,用三百斤重的铜缸把朱高煦扣住。

这时候了,你就老实在里面就地卧倒算了,说不定人家过一会气消了,你爬出来就是了。可朱高煦不。气沉丹田,猛的一吼,把铜缸一把举了起来。

牛,你牛,那再加把火烧一下看看。

朱高煦,卒。


朱高煦死都不服气啊,当年父皇说了的啊,这皇位是我理所当然的啊。

其实,这哪里是他理所当然的。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理所当然的。就是你的能力能够为你争取到的。

其它的一切,别人的善意,别人的许诺,别人的给予,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别人给,我们感恩,别人不给,我们不怨。

6

明朝开国之初,有六个人被册封为公爵: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这六个人当中,只有李善长没有战功,排名却是第一。可见在朱元璋心目中,李善长是大明开国的头号功臣。

在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的这次册封中,李善长不仅被封为韩国公、年俸四千石,还得到了朱元璋赏赐的“丹书铁券”一枚,民间俗称“免死金牌”。

在这枚“丹书铁券”中,朱元璋称赞李善长,说他的功绩甚至超过了汉朝的萧何。这枚“丹书铁券”里还明确承诺“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勋”,也就是说李善长可以免死二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以此作为对李善长功勋的回报。

可是皇帝朱元璋也不是傻子,李善长的“丹书铁券”的“免死三次”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便是:如果谋反,则不得免死,这是它的大前提。

洪武四年,李善长识相地辞去左丞相的高位,退休回乡。尽管退休在家,李善长还是念念不忘朝中之事。比如洪武七年,其弟李存义被提升为太仆寺丞;洪武九年,其子李祺与临安公主完婚,成为驸马都尉。而这一切,都成为政敌日后攻击他的口实。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擅权植党”的罪名被处死。不少大臣乘机举报,将李善长列入“胡党”分子之列。朱元璋看在多年的交情上网开一面,只是罚俸一千四百石,以示惩戒。

洪武二十三年,事情有了戏剧性的转折。这一年,胡惟庸已经死去十年,但他的罪名却突然由“擅权植党”升级为“通倭通虏”。“通倭通虏”即勾结日本和蒙古。于是,李善长也从一名“胡党”分子,升级为胡惟庸“谋反”的幕后主使。前面说过,“丹书铁券”中明确规定,谋反不在免死之列。而李善长被认定为胡惟庸“谋反”一案的幕后黑手,焉有免死之理?

果然,李善长一家很快便遭遇灭门之祸。77岁的李善长,连同李氏一族70多人,被统统处死。李祺一脉,因为其驸马身份才得以保全下来。

7

李善长生于公元1314年,濠州定远人(安徽定远人),李善长对于朱元璋,就像萧何对于刘邦,所以李善长在明初功臣排名里面位列第一。那我们来看看李善长对朱元璋都有哪些帮助吧。

李善长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是什么样的书都读,富有智慧和谋略,还精通法家学说,而且很会预言一些事情,感觉就是再世诸葛亮的感觉。公元1353年,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四十岁的李善长就拜见朱元璋,朱元璋以礼相待,让他掌管文书书籍。

朱元璋问李善长:这乱世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呀?刘善长回答道:秦末的时候,汉高祖刘邦生性豁达,知人善任,又不乱杀人,只用了五年就完成帝业。而现在的情况与秦末的情况很像,只要您效仿汉高祖刘邦,那么天下自然可以平定。

李善长其实不单单扮演萧何的角色,同时也在扮演张良的角色,是朱元璋的重要谋臣,朱元璋重要的事务也都有李善长参与。朱元璋的名气越来越大,来投奔的人也越来越多,李善长都能妥善的安排,如果有些人之间有矛盾,李善长又能及时的调解。

郭子兴想从朱元璋身边要走李善长,李善长很坚决的拒绝了,朱元璋越发器重李善长。朱元璋驻军于和阳的时候,朱元璋率军出战,只有李善长带着很少的兵留守,元军知道之后,前来偷袭和阳,被李善长设伏打败,可见李善长同样拥有军事能力。

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朱元璋的所有公告,都是李善长起草的,每次朱元璋外出征战的时候,都是李善长留守,李善长都做得十分之好。

洪武元年,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因为以左为大,所以让李善长担任左相国。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左丞相,韩国公,俸禄四千石,世袭罔替,并且授予李善长免死铁券,能免死两次,他的儿子免死一次。

当时被封为公的还有魏国公徐达,常遇春的儿子郑国公常茂(常遇春已死),曹国公李文忠,韩国公李善长,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李善长功劳第一。面对这样的李善长,朱元璋不是刘备,他不会像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十分信任李善长,自然会除掉功劳第一,能力极强的李善长。

8

朱元璋之所以要除掉已经暮年的李善长,无非就是因为李善长到了晚年,自恃功高,有点不将朱元璋放在眼里了,再加上曾经包庇过胡惟庸,还不断被人告发,彻底惹怒了朱元璋。

李善长功高就不用多言了,被朱元璋比作自己的萧何。洪武三年,朱元璋依功封赏开国功臣,李善长是毫无争议的功勋第一。

李善长位居群臣之首,日益骄纵傲慢,好几件关键事情都没能处理好,结果害死了自己。

朱元璋对李善长恩赏不断,赐丹书铁券,加封官爵,赏赐土地、墓地、守墓户、佃户,还封赏李善长的弟、侄,甚至还将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长子李祺。结果呢,朱元璋的封赏越多,李善长越觉得朱元璋对他的封赏是理所应当的,毫不感恩。这种把别人对他的好,当做理所应当,而不知感恩的人,即使是在现代也是比较让人厌恶的,肯定会敬而远之,更不要说是在古代,而且还是大臣跟皇上之间了。

李善长因此被人弹劾了,说李善长在朱元璋生病,十日不能上朝时,竟然都不来问候,明显是恃宠自骄。而李祺作为驸马,同样也有六日不来朝见,被询问时,还拒不认错。这在古代,不管是让哪个皇上遇到,都会认为这是大不敬。但是,朱元璋并没有特别严重的处罚李善长,仅仅是将四千石每年的俸禄削去了一千八百石,也没有免去其官职。朱元璋对李善长绝对够情义了。

之后,胡惟庸案爆发,李善长同样安然无事。

胡惟庸案五年之后,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党羽,但是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情面上,下诏免死。结果李善长丝毫不知道感激,也不去找朱元璋谢恩。

这不管是谁都会有点生气呀,对你和你的家人这么好,竟然连道谢都不知道。我们现在不都经常说,精力、财力有限,只帮那些值得帮的人。按照人之常情,朱元璋放弃李善长是早晚的事情了,不能因此就说朱元璋小气。

胡惟庸案十年之后,已经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已经因为衰老,智力、能力都开始退化了。

李善长竟然未报请朱元璋,私自向汤和借兵,扩建府邸。朱元璋自然不会因此怀疑李善长是要借兵谋反,但这明显是不将朱元璋放在眼里,引起了朱元璋进一步的不满。

李善长不但不知收敛,却又替自己犯法的亲戚丁斌求情,希望赦免丁斌的罪行。太祖原本就因为李善长之前不知感恩的行为怀恨李善长,再加上李善长借兵修建府邸之事,诸多事情累积在一起,终于惹怒了朱元璋。朱元璋命令严审丁斌,结果牵连出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曾受胡惟庸所托,劝李善长一起谋反的事情。

当然,李善长并没有答应胡惟庸的请求,但也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这等于放任了胡惟庸谋反。正确的做法,这时候,李善长应该果断行事,跟汤和举报他借兵修建府邸一样,主动报告朱元璋,说明他心里还是有朱元璋,还是忠于朱元璋的。结果却是置之不理,换谁都会对李善长更加的不满,都会想,我对你这么好,有人要害我,你竟然隔岸观火。即使放到现代,亲人也变仇人了。这在君权至上的年代,李善长已经死的一点都不冤了。

李善长在位高权重之时,看不起很多同僚,也不准别人挑战他的权威,包括刘基都被李善长骂过,很多人被李善长打压过。现在,报仇的机会终于到了,开始有人告发李善长,说李善长还曾私放胡惟庸勾结蒙古的使者封绩、什么搜集奇珍异宝、渎职徇私等等一大堆的罪状。

不过呢,朱元璋还是念在李善长昔日的功勋,以及跟李善长的亲家关系,暂时没有处决李善长。李善长如果这时候突然暴病而亡,推测朱元璋会放过其家人。但是,李善长没有自绝。

负责星象的司天监官员跑出来说话了,“星变,其占当移大臣”。说是上天不满了,必须处死得罪上天的大臣才能避灾。这名得罪上天的大臣当然就是李善长了,“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相反的,看看汤和,也曾经酒后妄言,得罪了朱元璋,没能在洪武三年受封公爵,甚至汤和的“恶行”还被朱元璋写在了铁劵上,用来警示汤和。自此之后,汤和对朱元璋是更加的谦恭无比,该归还兵权时归还兵权,不贪恋权势,该谢恩的时候,必然要朝见朱元璋谢恩,受到赏赐时,也表示异常的感激之情。这让并非无情无义的朱元璋,必然很受用,谁不喜欢知恩的人呢,即使是口上说不必介意。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能力,李善长远远强于汤和,但是论做人,李善长却完败给了汤和。汤和得善终,李善长被处死,在皇权时代,也是必然了。

9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因大杀功臣而遭后人诟病,其中在胡惟庸案中受牵连者众多,前后有三万多人被杀,就连朱元璋最为看好的李善长也因恃宠而骄而落了个满门抄斩。


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与朱元璋是老乡,年轻时就喜欢看书和谋略,也可谓是神机妙算,当年朱元璋打下滁州时李善长亲自来投,他在当地德高望重,朱元璋便把他收为己用,而李善长不负众望,将军队的后勤管理得井井有条。在面对郭子兴的利益诱惑时他没有任何动摇,这让朱元璋对李善长越来越信任。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一众有功之臣进行封赏,封了六个人为公侯,其中五个是武功卓著的武将,只有李善长是没有战功的文职人员,并且排名第一,封他为韩国公,用朱元璋的话说他就是“再世萧何”,可以说能够给予李善长的朱元璋都给了他,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与李善长结为儿女亲家。

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他还给部分开国功臣颁发了免死金牌,李善长的这块免死金牌却有些特殊,他自己可以免死两次,他儿子可以免死一次,可见朱元璋是非常宠信,倚重李善长的。


反观李善长对于朱元璋的各种赏赐,褒奖看做是应得的,不但不珍惜,反而对朱元璋也是三心二意,他临退休时给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也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可这个胡惟庸看不是个善茬,早就有谋反之心,胡惟庸多次拉拢李善长,李善长都没有答应,但是他也没有告知朱元璋,完全持观战的态度,似乎就是想着朱元璋完蛋了他开始做就可以跟着胡惟庸,如果胡惟庸完蛋了,李善长还是继续跟着朱元璋,他两头都不得罪,而且两头都还能得到好处。

最终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了李善长,当时李善长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淡淡地说你好好的看上面的几个字,李善长定睛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所以免死,除大逆谋反”九个字,只可惜他一家70多口人惨遭杀害。


看似李善长并没有谋反的实质,那朱元璋又为何要杀掉李善长呢?

1,朱元璋先立的太子朱标,后来又立皇太孙朱允炆,他们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将这些旧臣都带走,为子孙后代的江山铺平道路。

2,朱元璋得天下依靠的核心就是自己老乡淮西派的文臣武将,淮西派是朱元璋起家的本钱,现在功成名就了,这个羽翼丰满的政治集团就成为朱元璋在背后的芒刺,必须要卸磨杀驴,而李善长又是这个淮西派的核心人物,其号召力不可低估。

3,李善长表面宽厚韫和,私下却在巩固自己的地位,结党营私发展自己的淮西派势力,他嫉妒心极强,朝中只要有人稍微冒犯他的权威就会遭到无情的打压,特别是淮西派之外的刘伯温是他打压的重点,刘伯温也看不惯李善长的蛮横,多次据理力争,李善长以势相逼,,刘伯温肯定是斗不过李善长的势力,只好告老还乡远离是非中心,朱元璋也是看在眼里,并没有计较李善长。


李善长推荐的胡惟庸因谋反而引发的“胡惟庸案”,三万多人惨遭株连,但此时朱元璋碍于多年的情分,没有对李善长任何的处分,足以见朱元璋对李善长是有多大的忍耐性。

李善长位高权重却恃宠而骄,即使退休回家仍操控着朝中的势力左右朝政,且势力过于膨胀,日益成为皇权潜在的威胁,朱元璋不得不对他下狠手了,在审理李善长的下人时,他供出了李善长曾与胡惟庸串通谋反,因此朱元璋就以谋反罪将七十多岁的李善长处死了。


真是自作孽不可活,李善长致死都没有搞明白自己的臣子地位,没有聪明地全身而退,贪恋权力,卷进政治的旋涡之中,朱元璋杀掉李善长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摧毁臣子的政治结盟,使得大臣不能专权,不敢专权。


10

李善长为朱元璋的粮袋子,陪同朱元璋从一个九夫长到坐拥天下,成为了一代草根皇帝,朱元璋称他为“再世萧何”。

可他并没有萧何那么幸运,最终还是被朱元璋清算,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除掉已经是暮年的李善长呢?

有书君认为古之帝王都是权欲的主宰者,心中只有他的江山社稷,哪怕只是捕风捉影,也会尽全力而诛之。一是朱元璋诛戮功臣替子孙拔刺,李善长是刺儿头,首当其冲当除。

这是朱元璋除掉李善长的根本原因,二是李善长功高震主为朱元璋所不容,不除后患无穷。

此为诛杀李善长的重要原因,三是李善长举荐胡惟庸,因胡谋反连坐成诛杀的实际原因,四是朱元璋的不自信,表面强大狠毒实际心虚脆弱。

一、根本原因:朱元璋诛戮功臣替子孙拔刺,李善长是众臣中的刺儿头,当然首当其冲

朱元璋农民出身,通过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自然希望千秋万代永远传下去,他也知道打江山难,坐稳江山更难,儿子朱标、孙子朱允炆都是心地善良的仁弱之辈。

朱元璋真害怕他们hoId不住这般老功臣,为了让子孙后代妥妥的接过接力棒,他就得把身旁的不安定因素全部祛除。

李善长足智多谋,又是淮西集团的Boss,朱元璋心中就如有个魔咒,十分担忧大明江山会落入旁人之手,自己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除掉李长善便让淮西集团群龙无首,兴不起大风浪,这便是朱元璋要除掉已经是暮年的李善长的根本原因。

当年,朱标为李善长求情,朱元璋便拿了一根满是刺儿的荆棘递给朱标,朱标自然不敢用手接。

朱元璋把刺一根一根的细心拔掉,在把荆条递给朱标,告诉他为求江山永固,功臣就像荆棘上的刺定要一一去除,才能永保太平。

朱元璋封候79人去除的刺儿多达45人,以至他们的子孙族人也无一幸免。李善长是这些功勋之臣中的一个刺儿头,首当其冲,当然得除之而后快。

否则来个像赵匡胤似的陈桥兵变,那岂不是肠子悔青也于事无补了,所以防患于未然,得先发制人,把刺儿头拔了,让子孙后代无后顾之忧。

李善长这根刺扎得朱元璋痛彻心扉,皇帝心中的刺儿头岂有不拔之理?

二、重要原因:李善长功高震主居功自傲,朱元璋容不得他做大做强

李善长被除掉的重要理由还因为他功高震主,且又居功自傲为朱元璋所不容,自古伴君如伴虎,李善长开国元勋首列第一位。

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渐渐的势力逐渐变大,整个淮西集团都拜于他门下,朝廷上下尽是他的势力,朱元璋怎容做大做强?

李善长计谋为上,身为太师、中书左丞相,又被封韩国公,公主也嫁给了他儿子,成了皇亲国戚,还有铁卷可免死两次,他的威望之高,势力之大,又有些侍宠而骄刚愎自用。

朱元璋对他心怀不满,可他却没有半点自知之明,还狠心的对待下属,如李饮冰、杨希圣稍一犯错,便遭了殃,真可谓不作死就不会死。

他居功自傲,又不知道躲避锋芒。自恃功高至伟,与刘基两人互相打压排挤,两股政治力量处于争斗之中。

俗话说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李善长枉有萧何再世知名,不懂得规避风险,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更不懂得帝王之心,当刘基抓到李善长亲信李彬的把柄,便抓住不放。

直至招供李善长的罪行,最后落得个全家七十多口被诛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朱元璋动了除掉李善长这个后患之心,就不愁搜罗不到臣子的罪证,何况李善长还那么不识时务,给人口实,落人把柄,这不正好撞枪口上了吗?

三、实际原因:李善长举荐胡惟庸,胡惟庸谋反连坐成被诛杀的理由

朱元璋除掉已经是暮年的李善长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胡惟庸谋反案受诛连,因为胡惟庸与李善长同为淮西人,当年胡入朝为官便是李善长举荐的,一手提拔栽培的,而且他们私底下的私交非常的深厚。

胡惟庸谋反曾找过李善长,李善长知晓后只是规劝,没有及时告发,他的知情不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一种纵容。

虽然李善长没有参与谋反,但心中已有不臣之心,居然任由事态发展,对皇上不忠心,这可是谋逆的大罪,非除掉他不可。

李善长赶紧拿出铁卷想免除死刑,谁料铁卷背面说明谋反则无效,于是李善长一家70多口子全部被诛杀,只剩公主附马免死。

封建社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说到底还是朱元璋有心要除掉李善长,无论找一个怎样的理由都可以清算他,用胡惟庸案连坐除掉已经是暮年的李善长,只是一个说得通的理由,一个切合当时政局的实际原因罢了!

所以开国皇帝大都会杀功臣用以保自己江山永固,皇位世代相传,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李善长如出一辙。

四、心理原因:朱元璋的不自信,表面强大狠毒实际心虚脆弱

朱元璋出身于社会最低层,一个曾经化缘行乞的和尚,心里那份不自信,那份没有安全感的自卑一定紧随他的一生。

朱元璋建立中央集权制,要灭了宰相一职,要皇权独揽,表面上强大,心狠手辣,杀开国元勋,害怕这些元勋也像他自己一样反抗,心虚脆弱得很,这是朱元璋要除掉已经是暮年的李善长的心理因素。

从根本原因到重要原因,从实际原因到心理原因都决定了朱元璋要除掉已经是暮年的李善长,因而李善长只有一死,朱元璋才能放心,明朝天下才能安定。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