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方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古人有一整套的铸造方法。其实古代巨型鼎并不少,因为中国古人熟练掌握了方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人有一整套的铸造方法。
其实古代巨型鼎并不少,因为中国古人熟练掌握了方法。
南京博物院曾经根据研究古书,破解了古代铸鼎的方法。
这个司母戊方鼎是我国现有青铜器中最大的,重达875公斤,可以煮整整一头牛。
因为古代缺少大型金属炊具,所以司母戊方鼎这种东西还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尤其对于祭祀的意义更大。
司母戊方鼎的制造,大概是这样。
首先,用泥做范,也就是制作鼎的模坯。
做模坯要分为内模和外模。其中内模是实心的,外模是空心的。
制作技艺相当复杂,模坯做好以后,还需要用大火将它烤干,随后拼接起来。
这时候,将青铜高温熔化,然后灌入模坯的内心部分。
接着,等待青铜冷却以后,就形成了青铜器。
但由于巨鼎太重,所以铸造的时候必须倒着,也就是鼎口朝下,然而将青铜熔化液体从鼎的腿部注入。
即便如此,由于青铜液体太多太重,模坯还是很容易变形,只能将模坯埋入地下,四面有土填好。
然而,这里还有鼎耳和花纹、文字的铸造,这也是难题。
根据研究,商代的古人是先铸造好巨鼎身体,稍后再次浇筑,将鼎耳浇筑上去。
这个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能工巧匠才能胜任。不然稍有偏差,铸造就会失败,或者导致鼎耳的强度不够。
至于花纹和文字,都是制作模坯时候搞好的,难度同样很高:南博的专家王金潮说,凸出的纹饰是直接刻在范上的。凹下去的纹饰就麻烦些,首先要在一块泥上刻出阴文,烤干后印制到另一块泥板上变成阳文,再嵌到泥范上。
所以,青铜鼎的文字和花纹通常比较模糊。如果文字和花纹很清晰,就说明这是精品。
以上都是商代技术,总体比较原始。春秋时期中国发明了“失蜡法”“分铸法”“错金银”技术,让青铜器铸造更为先进。
不过,在秦代以后,鼎就没有实际的作用,主要是礼器和装饰品了。
1.首先,大鼎铸造时所需的铜料,至少要超过1000公斤。问题是在没有大型容量的现代熔炉和冶金技术甚至煤、焦炭的情况下,这么多的铜器原料怎样一次性加以熔化的?
???在司母戊鼎的出土地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种可能是商代熔铜时使用的名为”将军盔“的容器(图二)。容器高32厘米,口径约23厘米,每次可熔铜12.5公斤。按大鼎约832公斤计算,需70个将军盔同时进行熔炼才行,加上其他工序总共计需要300人以上。另外,在安阳遗址铸铜作坊里,还发现了一种更大的冶炼用坩埚,直径83厘米,壁厚约5厘米,每个可溶铜200公斤左右。这一来,那只要5、6个大型坩埚,就足敷铸造大鼎的需要了。
???2.其次,司母戊鼎的体量如此之大,是一次性浇铸成型的?还是做成一个个部件后再焊接组装成型的呢?
???曾经有不少人分析,这么巨大的青铜鼎,只能是先分别铸制鼎耳、鼎身、鼎足各部分,然后再合铸为整体。但后来有专家研究,认为司母戊鼎仍然是用传统的浑铸法整体铸造出来的。铸造前,先用陶土塑模,然后翻范。范是用泥做的模具,分腹范、顶范、底范和浇口范等。范制好后,把内范和外范组合成大鼎铸型,中间留出用于浇铸铜液的器壁缝隙(图三)。大鼎鼎足是与整个铸型连为一体的。有的鼎足作为浇铸口,有的鼎足作为排气口,以防止内部空气堵塞,青铜液无法完全填充。
???3.为了浇铸便利和减少珍贵的铜料损耗,铸造时,先在地上挖一个大型铸坑,大鼎模具的口朝下,有浇注口的鼎足在上,将大型坩埚置于铸鼎浇注口的近旁,并在坩埚和浇注口之间做出铜液的流槽。为了保证大鼎的一次性浑铸成型,各坩埚需要同时溶铜,以便在浇铸时铜液能持续不断地注入浇口。
???还要提到,大鼎各个部位的厚度并不一样,像器壁平均在2-3厘米厚,而鼎足的直径却有15厘米粗。如果将四足铸成实芯的,那器壁冷却快,四足则冷却慢,热胀冷缩的膨胀系数不同,如果一次性浇铸的话,四足与器身很可能会发生断裂,根本不能成型。后来专家通过对大鼎做X光检测后发现,鼎足不是实芯的,而是空芯的,这就很好地解决了浇铸时可能因厚薄不匀带来的麻烦,反映出当时的工匠显然已经掌握了热力学原理,有意将四足铸成了空芯
“司母戊鼎”这个名字是1959年由郭沫若给取的,后来国家博物馆将它更名为“后母戊鼎”。这只鼎是我国所有已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中最重的一件,重量达到了832.84公斤,也就是有1600多斤重!这么重的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呢?这里就要先和大家先聊一聊“模”与“范”。
我们现在使用模范一词主要是用于称赞,表示某个人或某件事做得好,值得大家去学习和效仿,这就称为模范。但是在古代,模范实际上是制作青铜器的工具。
东汉王充写的《论衡》有一句话:“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故作之也。”
意思就是制陶或者冶炼的工人制作器物时,必须要先制作相应形状的模范,这样才能完成器物的制作。这里的模范实际是两种东西,模是你想要制成器物的样子,范是根据模做出来的模板。
通俗一点来讲:拿一块橡皮泥拍打成四方块,拿个硬币压在橡皮泥上面,再取出硬币,这时候橡皮泥上就会出现一个硬币的凹痕。在这个过程中,硬币是模,压出凹痕的那部分橡皮泥就是范。
古代的青铜铸造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先用泥制成一个模,雕刻出需要的图案或者形状,然后根据这个模再制作出相应的范。这样做出来的模和范是严丝合缝的,范与模之间没有空隙,如果将模上面的泥刮掉一层,中间就会留出空隙来,这时候的模就会变成范,称为“内范”。
后母戊鼎的制作方法就是这样,先用制作出鼎的模,然后再根据模制作出外面那层范,接着将模刮去一层泥,这样模就变成内范。这些用泥制作的内外范还要烧制成陶,然后结合在一起,中间的缝隙再灌进青铜溶液,冷却后将陶范去除,一个青铜鼎就制作完成了。
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这么大体积的容器在制作时技术难度是很大的。首先陶范的炼制就是一个问题,体积越大的陶器烧制的时候越容易开裂,其次就是浇铸,后母戊鼎的四只脚与鼎身是一体的,上面的两只鼎耳则不是,浇铸的时候陶范是倒置着放,青铜液从鼎脚灌进去。后母戊鼎有一千多斤重,也就是说一千多斤的青铜液必须要在一定时间内注入,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最后就是打磨修正工作,商朝时期制作青铜器的模范都是采用泥陶,还没有“蜡模技术”。据南宋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记载:“古者铸器,必先用蜡为模......”,这里用蜡为模的好处就是制作出来的青铜器表面会很光滑,因为用蜡为模,外面再塑泥范,炼制后蜡会溶化流出,这时范的内表就像蜡一样光滑,制作出来的青铜器表面也就光滑。但是商朝时期还没有这个技术,所以那时候制作出来的青铜器还需要修正和打磨,将多余的青铜块疙瘩凿掉,对特粗糙的表面进行打磨。
后母戊鼎制作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不仅使用了超高的青铜铸造技术,而且在材料配置方面也是相当优秀。
后母戊鼎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出土的,当时正好遇到日军进村扫荡,村民想将大鼎分解后运出去,结果用了30多根钢锯条才在大鼎的腿上锯开一小道口子!可见后母戊鼎使用的青铜材料相当结实。
“司母戊鼎”在2011年被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所以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上应该是统一将“司母戊鼎”更改为“后母戊鼎”了!
起初,郭沫若看到鼎内刻有“司母戊”这三个字,便认为此鼎是用来祭祀母亲的,于是就取了“司母戊鼎”这个名字。
后来,又有一派人认为商朝的“司”跟“后”是同样的写法,加上这个大鼎是商王铸造献给母亲的,恰好“后”又跟“皇天后土”的“后”一样,承载了“伟大、受人尊敬”的含义。
因此,“司母戊鼎”更改为“后母戊鼎”更为妥当!
1946年6月,商后母戊鼎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由于之前甲骨文在安阳被人们发现之后,当地的村民便意识到了殷墟文物的重要性。为了不让日军发现,又将此鼎重新埋入了地下。7年后,商后母戊鼎被重新挖出,紧接着被送到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最后,又在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之后,存放于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的出土算是充满了更多的传奇色彩,因为它的重量,当日军想花20万银元将其买走,并要求当地村民将此鼎肢解4块的时候,当地村民因为其重量停止了交易。
又在1948年的时候,南京首次展出后母戊鼎,蒋介石参观并跟此鼎合影的时候,国民政府也是因为它重量太大,也放弃了运回台湾的想法!
后母戊鼎作为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
据专家估算,从炼铜的浇铸、制模到拆范,至少需要130多位工人同时工作。更值得让人惊叹的是,后母戊鼎里的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的比例成分基本相同。
可见几千年之前商朝人的冶炼技术即便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那如何制作重达832.84千克的“后母戊鼎”呢?
对于后母戊鼎的制作工艺,早在2006年,南京博物馆就模拟古人制作工艺破解了铸鼎之谜。
铸鼎首先是需要用泥土做成两个模坯,分为内模坯或外模坯。模坯又名“范”,换句话说,铸鼎的内范是实心的,外范是空心的。在用泥将内、外范做好之后,用火进行烤干,内外拼接空余的部分倒入青铜汁,冷却之后青铜器便由此初步形成了。
至于制作体积较大的青铜器,在浇铸这块就需要注意了。为了平衡内、外范的重压,于是在浇铸这块便采用倒铸法,即鼎口朝下,鼎腿朝上,铜汁从鼎脚注入。
除此之外,为了不让泥范变形或破裂,最好的办法就将范事先埋在地下,并用土夯实,这样就可以保证泥范不变形不破裂。
最后就是一些鼎外观的花纹和文字,王金潮曾解释道,凸出的纹饰是直接刻在范上的。凹下去的纹饰就麻烦些,首先要在一块泥上刻出阴文,烤干后印制到另一块泥板上变成阳文,再嵌到泥范上。
综上,后母戊鼎不管是从历史上还是在工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尽管制作此鼎需要耗费1吨左右的铸造原料以及投入上百人的劳动力,但是这也体现了商代青铜铸制工艺巅峰的体现。
您好,我来探讨一下“司母戊方鼎重达833公斤,这个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铸造的?”这个问题。司母戊鼎是商朝晚期王室祭祀用的一口青铜方鼎。也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最大的青铜器。
关于商朝最多青铜器现在流传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说是司母戊鼎,一个说是后母戊鼎,其实这两个都是同一件青铜器,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不同的名字呢?司母戊鼎1939年3月19日出土,当时差一点被古董贼人卖到国外,可这件青铜鼎太大太重,当时的出土地的村民希望分解运输,但是他低估了这个青铜质量,只锯掉了一只耳朵(也有说出土就只有一只耳),最终放弃。当地的村民虽然格局小,但在民族大义面前还是有当担的,当时日本人听说大鼎的事,就前来索要,当地的村民为了防止大鼎落入日本人手上,便又将大鼎填埋回去。1946年大鼎再次出土,1949年同样因为太重大鼎逃过了远赴台湾,之后被我们的前辈保护了起来,时任科学院院长根据大鼎铭文将其命名为司母戊鼎。司、后之争据说是源于2011年3月6日“西西”TV的《新闻30分》播新闻的时的口误。最后便引发了司、后之争。司母戊鼎方认为,司通祭祀的意思,母戊是商朝国君武丁妻子的庙号,所以大鼎是用来祭祀母戊的。
司母戊鼎高1.33米(鼎足高0.46米),长1.11米,宽0.79米,重832.84千克,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水平代表,而鼎是当时等级分明的身份代表物。据考古发现,我们国家最迟在夏朝就已经有了青铜器,而商朝后期青铜器铸造工艺已经进入顶峰。古籍《周礼》考工记记载,当时已经有了一个叫攻金之工筑氏的官职专门掌管青铜器的制造,并且有当时的铜锡合金的配方。《周礼》虽然很多人认为是战国时期所著,但是从考古发现相隔商末的青铜器铸造工艺上进步并不明显,二者主要的区别是在器型、雕刻等外在上。
根据商朝遗址的考古发现,古时候青铜器主要用的铸造方法为陶范铸造法也叫泥范法,陶范法的铸造流程大概是:1、雕塑需要铸造器物的泥土模型 2、烘、晒干泥模然后再做外面这一边的 3、在外范上补上纹饰 4、将内模和外范合成一个空腔的模具。 5制作铭文的泥模并嵌入泥芯 6、将外范模具和泥芯组合 7、阴干陶范后加热到一定温度 8、浇筑青铜液,冷却后清除外面的模具、泥芯,并进行抛光。
听着是不是云里雾里的呢,其实你去某宝搜石膏手模,看一下简介,大致流程上相似度很高。至于这个方法是不是有效的不用怀疑,2000年南京博物院申报了“泥范铸左司母戊鼎工艺研究”,2006年7月他们成功复制了等比例的司母戊鼎复制品。但是其中的一种叫“涨壳”的历史痕迹没有仿制出来。当时的负责人是这么说的:
“我们曾经也想把涨壳仿制出来,可是这实在太难了,另外,仿得太像我们都害怕了,于是大家决定让这件仿制品和原品留出一个不同之处。”
而当时复制的人员还提到了司母戊鼎并不是一体成型的,而是多个部位单独铸造再进行了拼接。确实我们在探究古人的技术的同时,也要为这瑰宝留下一些独有的特性,这就是是历史的痕迹。
答:【司母戊方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重量不是833公斤,而是875公斤。(见:新华词典,790页)该鼎是殷王(文丁)为祭祀其母强迫奴隶铸造的。具体何时?无从查考!因为:【文丁】又称太丁,生卒年不详,他是【武乙】死后继位,武乙生卒年也不详,接任文丁的是【纣】生卒年更不详。可见,前后都不详,目前还没有出土文物例证年份!
司母戊鼎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礼器。它的形状是方形,当时方鼎只有王室才能使用。据考证,司母戊鼎是武丁的儿子祭祀母亲的礼器,“司母戊”这3个字被铸在了鼎体上。司母戊鼎铸造工艺非常精湛,需要许多工匠很好的配合,体现了高超的铸造技术,是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司母戊鼎上有许多非常神秘的花纹,有饕餮纹、夔纹、虎纹等,都需要后人不断地去研究、去领会。
社会繁荣富强,属于鼎盛时期.
反映出商代青铜冶铸业具有极高水平。
首先更正一下名称,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后母戊鼎。
大鼎的内壁铸有\"司母戊\"的铭文,根据学者对这个铭文的解释和判断,这座大鼎应该是用作祭祀先妣的,一般认为是祭祀作器者的母亲,而作器者应该是一代商王。大鼎的年代被推定为殷墟文化的第二期或第三期,与著名的妇好墓的年代近同。甚至有人认为其主人与著名的妇好都是商王武丁的固定配偶。
这件大鼎最上部铸有两只耳朵,最底部是支撑重量的四只青铜足,鼎身部分,装饰得复杂又精美,以云雷纹为底纹,在底纹上还托浮着兽面纹、饕餮纹、龙纹,形成了多重花纹,非常精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动物花纹,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考虑,而且还具有图像上的意义:这些动物,可能是协助巫师沟通天地神人的各种动物的形象。
铸造这座大鼎的第一步,首先是设计。在蓝图之外,制作者甚至可能会先造出小的器物模型,以便放大翻制。
而后进入制模、制范阶段。简单来说,青铜熔液必须得浇铸到某一种模具中,冷透了以后,才能成为青铜器。这种制造模具的过程,就叫作\"制模\"\"制范”。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模范”一词的来源。
模范法工艺得先用泥土塑出要铸的器物实样,表面雕刻出纹饰,即俗称的模子。模子干了以后,在上面用泥反复地按压,行成外范,把模子刮去一层,形成内范,内外范之间的距离就是要铸的器物的厚度。最后从浇灌孔注入青铜熔液,等到熔液冷却,打碎内外范,青铜器就成形了。那么,在司母戊大鼎制作模具和内外范的过程中,这么大的鼎,很难做出一个完整的巨大模具,于是它采用的方法,是各个局部先制作内外范,最后再把这些范都拼起来。那么,关于司母戊大鼎的用范数量,学者推测,大概在20-52块之间。
下一个工序是铸造。就是把这几十块内外范,都一一拼好,从这件庞然大物的足部浇入铜液。为了青铜液不会因来不及浇铸就冷却了,必须就地进行冶炼。在铸铜作坊,就备有冶炼好的铜、锡、铅等金属料,按照铸件的性质配置、熔炼合金。学者们推测,铸造875公斤的司母戊大鼎,需准备铜料1200-1500公斤,需要化铜近2000公斤,这相当于一头成年大象的重量。
等到灌入大鼎的铜液冷却凝固后,把泥土造的模具全部敲掉,然后在口沿上加铸鼎耳,打磨清理后,最终完成铸造
能讲讲国家级一级文物-后母戊鼎,也是荣幸。
后母戊鼎
旧称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鼎腹内壁著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母戊”是武丁妻妾妇妌(??读,jǐng)的庙号。该鼎为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称后母。
后母戊鼎的制作工艺及合金成分在《周礼·考工记》中有记载,后母戊鼎除立耳是先铸成后嵌入鼎范,鼎身是一次浇铸而成,共用28块陶范。
作为我国的国之重器的司母戊鼎在当时商代所制造的过程中,是十分繁杂的,首先,在筑造之前,人们需要选用陶土先将鼎器的模型制作出来,通过陶土来塑造模型,之后再依次进行翻范,腹范,顶范,底范,洗口饭等系列操作!
在个模型制作好后,需要分别将模型浇筑出来,再将各模型组装在一起,而这时司母戊鼎的足部是与整个鼎相连为一体的,以其中的一些足部作为浇筑时的浇注口,剩余的足部作为排气,可以排除鼎内所参与的空气!
在铸造的时候需要将大型的熔炉放置在筑鼎模型的一侧,当熔炉内的青铜融化之后,需要尽快将化为液态的铜液从足口处慢慢的将青铜液体浇筑在鼎内,之后所需要做的就是慢慢等待模型内的青铜液体自然冷却,最后,将模型外壳去掉,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司母戊鼎。
其实在我国现在许多地方依旧可以看到这种铸造方式,例如我们小时候,关于铝制用品的制造也是这个样子,将所得到的铝制铁器化成液体以后,倒入提前制作好的模型内,通过冷却之后来得到相应的产品。当然司母戊鼎作为我们国家的国之重器,它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青铜器所能比拟的,哪怕是在古代是这个样子,在如今依旧是这个样子,而且它的制作工艺很多都是现在所失传的!
据考古学家证明,铸造方鼎的方法叫做“模范法”而当时的工匠已经完全掌握了这种方法,所以能够完成司母戊鼎这样巨大的工程。
模范法的两个重要步骤就是在于制作它的“模”和制做它的“范”。做模时,选择泥土烧制或者石头雕刻成与司母戊鼎大小、形状、花纹等都完全一样的物件,这个叫做“模”,而且一个模都是可以反复使用的。
做范时,要再次用泥土把这个物件贴满到不留一丝缝隙,这样一来,司母戊鼎模上面的花纹,就会被全部拓印到这个范上来。在将范分成几块取下来之后将它烧制,然后再重新拼接在一起。
最后一步就是,在这个拼接好的范之中,把青铜溶液浇灌到里面去,待它充分凝固成型之后,小心一点,将外面的泥土敲掉,然后本次制作的的最终器物,。据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组芯的造型方法铸造出来的。这种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铜液。司母戊鼎结构复杂,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
从鼎的铸痕来看,鼎身由8块范铸成,鼎底由4块范铸成,每条鼎足由3块范铸成。另外,按每个坩锅熔铜12.7千克计算,875千克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个坩锅同时并熔。每个坩锅燃炭、观火色、运料、运铜液等项工作需要三四人,七八十个坩锅则要二三百人同时协作。
经过上述复杂的铸造工艺和步骤,我们的司母戊鼎就辉煌诞!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现在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之中,是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代表作。
而司母戊鼎又被称作后母戊鼎的原因是,在商朝时,当时的字体比较自由,正写、反写都是可以的,所以“司”与“后”皆可取之。
而在司母戊鼎最初被定名的时候,专家将鼎上所刻的铭文翻译为“司”,取“祭祀”的“祀”意,认为这尊鼎的制作是为了祭祀母亲(注:其中的戊为母亲的庙号排序)。 而“后”也有“商王之后”之意,所以两者都各有其理。
司母戊大方鼎,我国目前已出土最负盛名的四足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立耳,柱足,腹长方形,饰饕餮纹,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 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此鼎型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这说明了商代晚期青铜冶铸工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最高水平。
经有关专家分析研究,司母戊鼎仍然是用传统的浑铸法整体铸造出来的。铸造前,先用陶土塑模,然后翻范,范分腹范、顶范、底范和洗口范。范制好后,组合成铸型。司母戊鼎的鼎足是与整个铸型连为一体的。其中三个鼎足作为浇铸时的浇铸口,一个鼎足作为排气口。铸造时,将大型熔炉置于铸型鼎足的外侧,当熔炉中的青铜熔化之后,将铜汁从三个鼎足口的洗口范上慢慢往铸型里灌注,待鼎身铸好后,再在上面安模、翻范,浇注鼎耳。
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在1000公斤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朝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