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在农村里,你见过节俭的人节俭到什么程度?

在农村里,你见过节俭的人节俭到什么程度?

2020-08-20 17:33阅读(88)

在农村里,你见过节俭的人节俭到什么程度?:农村的老一辈人,一辈子辛苦操劳,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即便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依然还是保留着这个

1

农村的老一辈人,一辈子辛苦操劳,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即便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依然还是保留着这个优良的传统。这一点,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来说,更为严重。这里农夫来说一下隔壁的王大娘的故事吧!

王大娘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在她还很年轻的时候王大爷就去世了,好不容易才把三个子女拉扯长大。因为在年轻的时候,家中就缺了男主人,而在过去家中没有劳动力,生活真的很艰难。像很多外面的力气活,都是需要有男主人帮忙的。何况一个弱女子,既要干很多的农活,又要照顾三个孩子,生活确实不容易,在平时的生活中是非常节约的。那他一家能节约到什么程度呢?

当三个子女都长大以后,大女儿很年轻的时候就嫁人了,而二女儿也是很小就出去打工,然后就嫁到外地去了,几年也不回来一次。唯一的儿子却不怎么学好,娶了个广西的媳妇,但是他整天也不怎么干活,就知道打牌赌博,所以媳妇在和他过了几年之后,生下一儿一女之后就走了,再也没有回来。男人那里会带孩子呢,而且还是一个不爱干活,喜欢打牌赌博的男人,所以抚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王大娘的身上。本以为把孩子养大成人之后,就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是女儿一个嫁的不太好,另外一个嫁的太远,而儿子又没有出去,一个都指望不上了,并且最让老人操心的是,还有孙子和孙女要抚养,所以王大娘是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来用。

在前些年,她家一直都是住着老房子,而近几年儿子稍微有点钱了,并且借了一些钱,所以也算是勉强盖了一栋平房,但是却没有装修就住进去了。家中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电器,唯一的就是一台电视机,还是以前的老式电视机。这个老婆婆带着两个孙子,平时的生活非常的节俭,自家有菜园子,一年四季也难得买上几回菜吃。而一般买菜了,也多数都是买豆腐,一个月也未必会买一次肉。像家中的电灯都一般舍不得开,电视更是不常开,就相当于是摆设一样。每天做饭都是使用柴火灶,是舍不得用电饭煲的。

每天在还没有天黑她家就开始吃晚饭了,吃了饭以后就早早睡觉了,这样做就是为了省点电。听别人说,她家一个月的电费也就是几块钱,而五十块钱的电费,居然能用上一年多的时间,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老人一家三口一个月的生活开支,主要是买点米,一个月差不多也就是100来块钱,一年一千块钱的生活费都用不完,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也是因为平时比较节俭,她的两个孙子都很能吃。有一次农夫家中办喜事,她的两个孙子也来了,那就真的像是几天没吃饭以后,在桌子上狼吞虎咽,一连吃了几大碗饭。

非常幸运的是,老人的身体和孙子们的身体都很健康,孩子有些都已经七八岁了,听说还从来没有打过针,感冒了挺一挺就过去了。

目前村里已经给王大娘办了低保户,但是老人还是很勤俭节约。都60多岁的人了,每天都要早出晚归的去干活,因为他知道儿子这一辈子就这样了,靠他养老是指望不上了,所以只能是趁着自己身体还硬朗,多存点养老钱。

2


节俭,是一种美德。但要过分节俭,就不称为德了,而是人性的一种吝啬。

我不反对节俭,但节俭要有度。该节俭的时候,就不要盲目从奢。该舍得的时候,就不可以小手小脚小家子气。

题主言到农村人节俭的问题,我觉得这就不是一种地域性的差异问题,而是一种人性的行为习惯。

固然,我不反对城市和农村存在着文化差异,但那以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的农村,人的认知和习性,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这种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高灵敏度的交通触须网,早已让国土上任何人烟稠密的每寸土地,都及时的接受到时代的气息。可以说广大的农村土地,再也不是那种但有鸡犬声不闻车马喧的那种寂寥和空阔了。

在把节俭问题单一的打上农村的烙印,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上的歧视,让人在感觉颇有微词和不爽。

节俭问题是一种人性从众的习惯,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更是国策中的重要一环。

每一个好的家庭,对节俭问题都是当做首要之选来对待的。

静以养身俭以养德,此乃古来明训。司马光有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足以说明节俭观点已经上升到了一种人性认知上的视觉问题。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一个不注重节俭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明白仁以厚下俭以足用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总之一句话,我不认为一个穿着朴素生活检点的人,就一定会是性格猥琐不愿大方的人,我宁愿相信他的每一分钱都会拿去花在刀刃上。钱是一块一块上万,麦是一颗一颗上石,没有一颗节俭的心,有在多的财富,相信也终有被败落枯竭的那天。

虽说节衣缩食口抹肚攒的在感觉上总有点小安既富不思上进的一种思维,但侧面也反映了一个人熬清守淡甘贫乐道的一种思想,一种随时过苦日子的想法,对现实任何一种悠悠岁月都不敢稍意纵惯。

这样节俭的思想在国人的心里,早已深入骨髓。这也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所致吧!

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破由奢。节俭之风怎样昌盛,对于我们来说都不过份的。

我个人也觉得节俭之风,是利国利家的好事,但节俭却是说来容易做来很难的事情,这就要求每个人必要革面革心克勤克俭,于细微末节之处见精神 于细微处末节之处见品德,如此未来之路方能阳光灿烂越走越宽。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我分析的有理,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能给予点赞、评论、分享就再好不过啦,GLF顾流芳将长期发表自己的一些个人观点我们一起共同交流与学习,再次谢谢您的支持!

3

农村人确实节俭,可以说大部分农村人的光景是省出来的。城市人攀比的是消费,讨论的是一年到头某个方面消费了多少,而农村人羡慕的是会节省的人,街头巷尾讨论的是某某家今年又攒了多少钱。

农村我见过很多过光景节俭的人,其中我的一家邻居是我认为最节俭的,老俩口生了四个儿子,完全是凭辛苦节俭下的钱加上自己的苦力为儿子们修了四处院落,娶了媳妇。

老两口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老两口吃穿用上要节俭到什么程度呢?一年到头很少吃肉,过年时才舍得买点肉,也不会超过五斤,吃的蔬菜完全是自己地里产的,地里长下什么吃什么,从来不去商店买,地里的蔬菜除去少部分吃的,大部分都要卖出去,为的是挣个零花钱。有一次我看见她买豆腐,她说这是今年第一次买豆腐,当时已经是农历十一月。晚上几乎不开灯,晚饭都是在天黑之前就吃完了,只有回去睡觉时才开一会灯,他们家的电费一个月突不破十位数,穿着方面更是不讲究,一身衣服能穿好几年。

类似这种情况的在农村数不胜数,农村人就是这样可怜巴巴的过光景的,农村人很知足,很朴实,很辛苦。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4

我一个农村人生活圈子不大,不知道别人节俭到什么程度,但我知道我的婆婆非常节俭,至于节俭到什么程度,且听我细细说来,这几件事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第一件事:薄薄的煮菜油

是八七年嫁到婆家的,现在想来都觉得很好笑,婆婆负责在家做一日三餐,我和老公和小姑子三人负责下地干活,每天我们三人干活,上午干到十一点半或者十二点,下午干到六点,饿了就迫不及待的回家了,回到家扔下工具就是找吃的。

般婆婆总是已经做好饭菜放在桌上等我们了,所谓的菜也就一个自家的青菜或者咸菜而已,肉是没有的,油呢?婆婆会去集市上买斤把肥肉回来,切得薄薄的如指头般大小一条一条切好,然后放进一个事先洗干净了的玻璃瓶里,每次煮菜的时候就用筷子夹一片出来,待锅烧红了就放下去用锅铲使劲圧着肥肉在锅里转圈圈,等油出来了肉被榨干了就把菜倒进锅里,这样经水一煮刚刚榨干了的肉有胖起来了,所以我们三个人每次吃饭看谁先上桌就把那块唯一的肉偷偷吃了。

第二件事:中午只能吃剩饭

我们山里有个习俗,就是女儿出嫁的先天晚上,母亲会把如何做个好儿媳妇的道理和经验合盘托出,目的就是让女儿去到别人家做个人见人夸的好儿媳,我母亲也不例外,我出嫁时整整用哭的方式教了一天一夜的礼数。
当然到了婆婆家后就现学现卖了,每天清早起来挑水,还抢着做早中饭,开始婆婆也没说什么,这样过了半个月天天如此,婆婆就憋不住了,于是婉言告诉我说:我们这不比你们山里,你这样天天一日三餐做饭吃,别人会说你是好吃婆,我们只有早上和晚上才做饭吃的中午只吃剩饭,以后中午就不用做了,吃剩饭就行了。

说实在话,我当时真的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吃剩饭,煮了也是吃,剩饭也是吃,煮新鲜的不行吗?当然这只是心里嘀咕而已,嘴上没说,然后我就一直观察看到底是为什么。

经过几天观察,婆婆是这样做的,比方一家人一餐要是能吃两斤米,婆婆就会早上一次煮三斤米,那我们早餐吃掉两斤的话,剩下一斤的量就中午吃,不够的话大家相互省着点就可以对付一餐了,这样原本两餐要四斤米按这种方法两餐就只要三斤米了,是不是每天就要节省一斤米了?

原来如此,这样节省的例子还有很多,婆婆实在是穷怕了才这么节俭,实在不能用小气二字贬低婆婆。

我是果农肖大姐,每天带你了解三农,希望我的回答会得到你的认同,有不同见解的朋友欢迎评论区讨论。

5

农村惨啊,我是80后,出生于浙江农村(别以为浙江就富),小时候,我们村穷得要命,我家更是穷得要命,不得已父母外出打工,我和姐姐跟着爷爷。给大家说几个事例:

一、有次在家里突然尿急,我跑出家门,拉开裤子,对着泥墙就是一泡嘘嘘,拉嘘嘘不是有声音嘛,被爷爷听到了,爷爷赶出来,说:一泡尿也要拉外面去,家里没有马桶给你拉吗?用来种菜多好。

二、小时候,因为穷,很少吃肉,一年到头馋得要命,那时爷爷养了几只兔子,是用来拔兔毛卖的,有次,爷爷很神秘的来叫我和姐姐(爷爷住的地方离我家几十米,大伯家住我家隔壁,跟爷爷关系不好,怕他听到),我问爷爷什么事,爷爷轻声说不要问,走来就是。到他家,香喷喷的兔肉,这辈子都忘不了啊!但你们猜,怎么会有兔肉吃,原来那只兔子生病快死了,只能杀了吃了。

三、爷爷经常要上山砍柴,因为砍柴的地方很远,每次都是早上很早,天没亮四五点钟起床做饭,顺便会做一两个油饼带去,虽然只有很少油,饼里面也基本是梅干菜,但是我实在太想吃了,为了吃饼,我小小年纪,10岁左右,就跟着爷爷爬山砍柴去了,脚和肩膀都起水泡了。

四、吃饭的时候,爷爷是不允许我们碗里剩有饭粒的,必须吃的干干净净,掉在饭桌上的饭粒也必须捡起来吃掉。过年的一盘肉,半个月吃不完,不是不喜欢吃,是舍不得吃,一次只能吃一两块肉,吃到最后都要烂起来了。

我想说,农村也没人真的喜欢节省,就是穷啊,穷得没办法,只能省。爷爷是2003年走的,他苦了一辈子,他希望我考上大学,千万不要当农民,我做到了,希望爷爷在另一个世界可以安详欢乐。

6

今天我和朋友的说一个真实没有任何虚构的真实事情,就发生在我村的一位老婆婆身上的真实一生生活方式。

他解放前是我村一个大商人的二太太,可以说享寿进了人生的富贵。生有一子,当时在西安落户,她的丈夫去世后,正房儿子己经成人撑管家业,单是对她母子的厚爱也很深,特别是对他的一父同弟也是疼爱又加,是一个和睦的家庭。解放后,这位二太大她就带着她的亲生子,回到了她的家乡,我们的村庄,因儿子小还得需要照养从此过上了坚难的生活。但是在他的儿子成业后,可以说在我地也算名人,在城市发展,但她没有进城和儿子一块生活,儿子也是孝子,经多方人说合他的母亲也不去城市里享受清富,在家住的是三间破瓦房,他儿子给她修她不愿,每天到外面拾柴火烧,做一顿饭吃几顿,一根盛菜都不会扔,吃面条掉地上再拾起来吃了。把儿子儿媳气的没有办法,她去年才去世,活了近一百零五岁,临去世前还在外面拾柴烧,身体硬的很,最后去世是摔伤引起,作为一个年轻时一个富有家庭的二太太,这样一生的生活不知道说明了什么原因,在我心中永远是个迷团。因她的儿子也近六十多岁的人,谁敢骂他的妈一个字,他给你对命干,他说他妈一辈子太苦了。为什么后半生在自己儿子事业有成时,这位老婆婆还那么艰苦过日子,永远是一个迷团。

7

说起节俭 ,就想起我娘家二大爷,也是娘家邻居。

二大爷有四个孩子,老大是女孩是我大姐,老二、老三是男孩是我大哥、二哥,老四还小。

70年代前,那时候农村生活正在困难时期,二大爷重男轻女,不让大姐上学,在家干活帮父母带弟弟妹妹。

两个哥哥学习好,一家人剩吃俭用供他们上学,二大爷为了节俭几毛钱,每年冬天把秋天生产队分的地瓜蔓披在土墙上,晒干冬天当烟叶卷着吃。

两个哥哥读完初中就不让他们上学了,那时候两个哥哥在村里就算是有文化的人,冬天没事干村里每天排练,唱现代京剧和样板戏,他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排练,二大爷闲他们不到田野里捡柴烧,就把秋天阉的咸菜缸,用泥抹起来,不认一家人吃,等到春天干活时一家人才会吃到。

夏天农村干活的人,为了节约时间多干活,中午不回家在田地里吃饭,二大爷为了节约点咸菜给大姐和两个哥哥吃,他在旁边自己用地瓜干饼卷葱叶子,吃一口把葱叶子往外抽一抽,一顿饭就吃一根葱叶子。

这就是我见过农村里最节俭的人和节俭的程度。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虽然现在生活条件都提高了,但节俭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8

一个人节俭不不节俭,是一个人的习惯。有些人,不是没有,而是习惯穿旧衣吃素食粗饭。我对门一对夫妇,快七十了,身体都很健,家里建了两栋楼房,儿子在广东买了房,女儿嫁给老板,在广东与老家湖南都开了厂,孙子外孙大的都十多岁了。按理说,这样的两老,日子过得多舒服。可是他们就是穿旧衣破衣,他自己说,他们结婚时的布料还没用,现在年轻人叫不出名字的什么的确良,灯心绒,毛绳(织衣服用)……等都还是布料而没做成衣服,已放在箱中近五十年了,我们笑他这些只能送博物馆了,因现在找一个裁缝匠做衣难了。至于做四十,五十,六十等大寿所接衣服都收着,有的只过年时穿一穿。儿子买的几个空调,电视机……等电器从不用,唯一用就是电饭煲,电费一个月不超过十元钱。吃吗,都是土里田里自产的,从不到市场上买吃的,土里的薯即使烂了一截,也要把另一截好一点切回来吃,好的蔬菜挑到市场卖掉,臭皮柑到了腊月,烂了,从树上掉下来,人家不要了,他们拣回来,把稍好点剥下用于做事时解渴。啊呀,反正他们的事说不完。算了。

9

在农村,你見过最节约的人能节约到什么程度?节约是人美德,在农村,节约还有另一原因,囊中羞涩,谁不想消费,吃香喝辣,穿着光鲜,钱少,无钱能办得到吗?,当然,現在的农村与过去相比,农民收入大有提高,但远不如城市有工作的人,更与腰缠万贯富豪,无法相提并论。

农村农民节约,数千年养成的习惯,延续至今,对好的风俗习惯应大力歌颂表杨,而不是变相讽刺挖苦。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农村却有个别人,口袋尽管比过去鼓了许多,但就是舍不得花钱消费,甚至一分钱也想掰开两半花,这不叫节约,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过日子太抠门吧?。这确是应该反对的。细想起来,也不能全怪农民,过去农村长期艰难困苦历历在目,无吃少喝恐惧心理就是数年也难以去掉。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对农村农民消费,应加以正面引导,该消费的一定要消费,该节约的一定节约。既反对铺张浪费,也要反对抠门度日。个人之见。欢迎说理的批评指正。

10

其实节俭是个好习惯,以前农村里的老人都特别节俭,有时节俭的习惯好多人是无法接受的.

我来说一下我2016年跟着重庆的朋友去酉阳做献爱心活动,我不是有钱人但我有爱心,我可以出力出物,当时我带了7箱老家的苹果,一箱苹果重26斤,我们一行人AA制结伴驱车前去,我记得到了学校,我们几个去了一户有两个学生的家庭,那是我第一次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到他家,住的房子是他叔叔家的,孩子的父亲去世,奶奶在照看弟兄两个的生活,姐姐去打工,妈妈出走了,我看到的房子也是第一次,土家族的那种老式的木房子,我感觉冬天都很冷,在家里我转走了一圈,看到房梁上有一小块老腊肉,我问孩子几天可以吃到肉,大的一个告诉我在学校可以吃到的,还说一句话,我当时眼泪都流了下来,他说他不爱吃肉,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谁不喜欢吃好的,我们送去了米油,还有没有去的爱心人士捐的善款,我当时看到的都是我以前从没有见到的,老人没有经济来源,肯定是最节俭的人,包括孩子都是那样的懂事,当时我在想,我在重庆卖苹果挣了钱,我一定要去那里再看看,尽我所能来帮助他们。

农村好多人的钱都是省下来的,挣不下可以省着花,再告诉你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我的公公和婆婆,自从我结婚后有时都接受不了他们的节俭,前几年在县城做门卫攒了几万元钱,舍不得花,去年婆婆去世他又给了两个儿子每人一万元,我说起让他把钱自己用,他说他还有,够用了,老一辈的人确实很节俭,也很勤劳,总是一个钱当几个钱使用的.

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感觉到很难受,所以以后我也要节俭,该花的花,不该花的要省下来,因为现在的钱确实不好赚了,我的个人经历,你们是否也碰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