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感觉长期独处的人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为什么感觉长期独处的人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2020-08-17 12:09阅读(96)

为什么感觉长期独处的人心理容易出现问题?:为什么长期独处的人心理容易出现问题,我想问一问悟空:你确定不是因为心理出了问题才选择独处而且还是长期?我个人

1

为什么长期独处的人心理容易出现问题,我想问一问:你确定不是因为心理出了问题才选择独处而且还是长期?

我个人更倾向于首先是因为心理已经出现了问题。否则,这外面春暧花开,阳光明媚的,硬要跟自己较劲,非不肯出门是有万贯家产要守护?哈哈,跟开个玩笑。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用一个哲学的观点回答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

现在是一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只要你长期呆在家里有吃有喝有收入,一切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搞定。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因为隔着屏幕反而更加轻松自如;你生活中的压力和小情绪只要你愿意,可以向远在天际的陌生人倾诉无遗,完全不必担心这个人会给你带来影响和不良后果;一个人宅在家,想看书想唱歌想玩游戏,一切悉听尊便。

再反过来,经济学家薛兆丰说:"一个人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都不算什么,最恐怖的是把你关在一间没人跟你说话的屋子里,这就是为什么监狱狱警对犯人最大的惩罚是关禁闭。"

由此可见,一个人脱离群居生活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长期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你的语言功能、大脑的思维活动、社交能力、与外界信息的不对称等等都会使你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性退变,包括你心理的健康问题。

比如:挫败心理、社交恐惧症、回避性人格障碍等等,就是说的心理出了问题。

1978年,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了健康概念的内涵,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各方面的完好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卫生部更名为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原因。

2

从三个角度来看:社会人,差异性,社会支持。

1.人是社会人,需要在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而长期独处就是一种选择性的脱离社会关系,所以会无意识心理压力不断增加。

2.长期独处是不同于大多数人群的,这样会有反向的无形的社会压力存在。也是导致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

3.因为长期独处的人,社交很少,社会关系很薄弱,那么一旦遇到什么心理问题,他的社会支持也是比一般人要少的。

这样就影响到了心理问题的处理,没有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很多问题都内部消化了,导致问题不断积累,所以会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实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3

因为孤独!就有一种抑郁感!寡欢而改变了对世间的看法!所以人呀!还是要得到人应该得到的快呢!

4


有句话说:

人是群体性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生存下去,尤其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脱离群体就意味着将被社会无情的抛弃。


为什么长期独处的人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呢?

1、长期独处,空间限制了思维想象力,将认知压缩变形。

一个人长期独处,基本上只是呆在一个密闭空间,一个人独行。

  • 比如沉迷于玩游戏的孩子,他可以呆在自己的房间呆上一整天不出门,可以吃喝在网吧,几天几夜。他的注意力全在游戏世界里。

当一个人沉迷于一件事情时,他所有的心思都在这个世界之中,久而久之,在他的认知里,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牵引,失去对整个世界的判断力。

  • 比如一个失恋的人,长期处于悲伤失落之中,不向身边的人吐露心声,整天闷闷不乐,独自一人行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

诸如此类之人,将思维空间缩小变形,沉迷游戏者容易走火入魔,沉浸失恋之中无法自拔,最后成为精神患者。

2、长期独处,失去交流的机会,造成生理机能的退化。

人的机能反应是通过外界刺激产生而成,如果一个人长期独处,就会缺乏语言的交流和肢体的碰触,没有思想碰撞的火花和肢体碰撞的应激反应,时间长了,慢慢形成反应迟钝、思想麻木的一个人。

我村里有一个40多岁中年单身男子,年轻的时候还到处走走聊聊,显得活泼机灵,后来年纪慢慢大了,也没有成家立业。经常一个人走着,他也不和人家说话,越来越沉默,性格也越来越怪癖,有时候别人问他几句话,他经常答非所问,有异物向他飞来,没有人家反应灵敏。时间长了,他的背影更显落寞可怜。

3、长期独处,负情绪得不到释放,陷入坏情绪的死循环,产生心理障碍。

一个喜欢独处的人,不是说不跟别人打交道,不与人交流,只是想拥有一段只属于自己的时间,与自己的灵魂对白。他可以自由选择独处还是不独处。

而长期独处的一个人,可能存在自己不喜欢与人打交道,或者不被人打交道。

  • 这样的人,行动上不够主动。心里面渴望与人交流,但是碍于自己胆小,害怕说错话, 害怕显现自己无能等等,以独处方式隐藏内心的慌乱和自卑、怯懦心理,表面看似平静,内心却波涛汹涌,一旦这种心理得不到调整,就会陷入自我埋怨或者愤世嫉俗的极端想法的死循环。

  • 另外一种人性格偏激,自尊心特别强。因为说话无遮拦被人嫌弃,别人不愿意与他过多接近。 小区有一个女子,老公跟别人跑了,她悲愤之极,见人就叙说这一段不光彩之事,一天又一天,见到她的人都听烦了,渐渐地,大家只是在背后摇摇头笑笑,没有人去理会她,与她说话。二十年过去了,这个女人变成了现在一个精神时好时坏的病女人。

如何避免独处出现心理问题呢?

1、独处是心灵的休憩,但不要沉浸其中。

独处,在许多时候是给疲惫的心灵放一个假,独处的时候,可以想想往事,可以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段独处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但是,我们不要永远沉浸于一个人的世界之中,逃避外界的纷乱。我们要勇于迎接未知,挑战新知。

2、走出个人生活区,不要害怕,学会积极主动与人交流。

记得我有一段时间,白天忙于繁忙的工作,晚上一个人独居,找遍通讯录无人可交流,心情郁闷得快要窒息。后来决定走出寝室,一个人骑着自行车从河东到河西挑着没去过的大街小巷穿行,置身喧嚣世界,看到有趣的事物,凑上去问一问,聊一聊,心情顿时开朗起来。

独处久了,都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了,给自己一次勇气,主动走到人群中,从帮助人家开始,以微笑面对身边的人,你的运气开始变好,你的自信开始找回,你会突然发觉,与人交流是一件心情多么畅快的事情。

3、思想开放、心胸开阔,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受到委屈、挫折就蜷缩不动,自高自大不可一世,活在自我世界,以一种逃避心态呆在自己的舒适区,其实是内心想得太多,学会宽容、理解,人在世间,很多时候,心胸决定了境界,心态决定了命运。


最后总结:长期独处造成了心情压抑、思想受限,产生的负能量不能得到及时释放,日积月累,心理上就容易产生障碍。我们每一个人享受独处时光的时候,也要去参与群体生活,感受外界带给你的不一样生活体验。

(END)

5

将心比心是佛性!人只有在交际中,才能有情志的变化——喜怒哀乐悲恐惊体验,在各种变化中减去人性的傲慢,贪婪,自私,占便宜,加上人性的自信,无私,利他,变得坦然自信,淡泊名利,充满希望。这是事物的矛盾性决定的,阴阳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在修炼中净化心灵,达到平和的心境才不会有心理问题。沟通是最佳方式,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生而破碎,在修补中完善自我,“修补”,必须与人沟通,相互影响,将心比心达到无私,利他,觉醒!

6

??以下文字,更多从心理学角度做出思考:回答问题之前需要辨别一下问题中的长期独处是“被动”独处还是“主动”独处,如果是主动独处的人群,遇到心理问题的可能较“被动”独处的人低很多。比如喜欢看书的人不愿意被打扰;比如有的手艺人更愿意有很多独处时间,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他们在独处中能收获更多的快乐甚至成就。所以,这里说的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独处人群,通常是“被动”独处的群体。

首先,融入群体符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人类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在人类遗传本能中有原始社会的印记,在原始社会,人们只有群居才能更好应对各种猛兽,躲避各种危险,甚至只有群体协作才能活,孤立无援的个体在原始环境中无法生存。因此长期独处会影响一个人最基本的安全感,容易积累焦虑不安的情绪。

其次,没有人愿意成为一座孤岛。

人有社会属性,是需要关系的动物,有被关注、被理解和被群体接纳的心理需要,比如幼儿通过调皮来唤起家长的关注,宁愿被打骂,也不愿意被忽视;还有现实中那些老是被欺负的人,宁愿被欺负,也不愿意被孤立,比如你会听到遭遇校园暴力的孩子跟你说,为什么向老师告发就能阻止那些施暴者,他却不告诉老师和家长,可能你就能听到诸如担心被孤立的回答。因此,如果“被动”的长期独处,又不懂如何找到情感寄托,就容易被需求未满足而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困扰。

最后,如果“被动”长期独处说明我们有人际交往能力低或者安全感低等困扰,且这些问题会导致恶性循环,人们越来越少与他人交流交往,长此以往甚至导致个体交流沟通的能力低下,成长中较少吸纳他人生活工作经验,积累的人脉资源也相对更少,所以遇到生活事件和难题时不仅需要独自承担,独自解决,还没有社会支持系统,无论是个体承担的压力还是唤起的负面情绪,都比有朋友,有经验有资源的人困难更大。

如果读到这里,你发现自己已经躺枪了,建议从现在开始花时间,花精力来改善这个问题,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比如阅读相关文章、书籍,了解学习他人成长经验,寻求职业心理师帮助等。

7

调成静音模式的手机,让我们能不被外界打扰;调成静音模式的人生,让我们专注于提升自己。

8

不是故意离群,而是一个人真的很好。

一个独立生活,并长期独处的人,就像我很喜欢的那句:“感性的人过不了柴米油盐,理性的人过不了风花雪月”。可能很多人对独处有偏见,觉得独处就是孤僻,不和人来往。能够选择独处的人,得内心足够强大,才能够做到远离喧闹的地方,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与自己独处,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让自己的心在这个喧嚣的世界得到歇息。很多人都把自己活得很闹,却忽略了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也只有独处时,你才能静,静了,你才能想明白很多事,清楚自己到底朝哪走,想要什么。也能更清晰的解刨真实的自己,只有足够了解自己的时候,你才能做事更好的把握主导权。

身边很多人都说出去各种应酬是为了生存,没办法,不拓展人脉寸步难行。确实是这样,为了更好的生存,人离不开社交。但是我们有一大半的社交是没有任何用的,甚至是在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的,这种无意义的社交时间,我们何不用它来给自己充电呢?比如学习,健身,养花等等,都是让你更优秀,健康,又能陶冶情操,何乐而不为?

我们身边优秀的人,你看他是一人独来独往还是三五好友天天嘻嘻哈哈呢,他们忙于完善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消遣自己,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冷漠,无情。遇到问题时,往往能出手帮助你的,也都是他们,对于他们来说,陪伴固然重要,但是随时有能力,关键时刻拉你一把,岂不是更珍贵。

独处不等于自闭,希望人人都能学会和自己独处,也能不极端到自闭,迎刃有余面对一切,安好,家人们。

9

如果你对独处的人提出这样的疑问,那么还谈什么自立?

10

我也有这种感觉,如果长期一个人呆着确实会有点问题。毕竟人是群居动物嘛。

之前考研的时候,基本上是每日与书本为伍,也没怎么跟同学朋友出去聚会或者聊天。刚开始还好,学习的热情也在,而且我还有一个研友可以在休息时间互相聊聊。

到离考研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冬天太冷了每天去图书馆有点远再加上作息时间跟室友不搭就有了些小问题。为了不影响我的心情我就回家复习了。

在家里学习就我一个人,哦不还有书本。除了吃饭时间跟爸妈聊聊天,别的时候就呆在房间里复习。渐渐的就有点奇怪,孤独感强烈的向我涌来,特别怀念人的气息。这种感觉可以说是很奇妙,但是却一点也不招人喜欢。有时候就开始发呆,也没有什么想学习的劲了。

我感觉出了自己的变化,在这种关头怎么可以颓废下去呢?所以我做了一个决定,去商场里逛一逛,或者去大自然里走一走,感受一下人气和花木气。

我觉得我们是需要这些气息的,我们是万物之灵,这些灵气就需要从同伴或者自然中汲取。有时候的独处是好的,可以让自己静一静,平复自己的心情。但长期的独处就有些受不了了,没有外界的影响思维会有些固化,可能会把自己框在一个圈圈里,束缚住自己。就我而言,我还是觉得需要走出去,接受外界的养分。@心理情感#@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