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何春秋时的强国齐、楚、晋都未统一,而小国秦却能称霸天下?

为何春秋时的强国齐、楚、晋都未统一,而小国秦却能称霸天下?

2020-08-17 01:32阅读(78)

为何春秋时的强国齐、楚、晋都未统一,而小国秦却能称霸天下?:这正应了那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春秋时候,齐国、晋国、楚国都是大国强国,齐桓公在管仲的辅

1

这正应了那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春秋时候,齐国、晋国、楚国都是大国强国,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了春秋首霸,晋国经晋文公重耳及后人的治理下,纵贯整个春秋,都一直是中原霸主,楚国经过一系列的开疆拓土,到楚庄王时,国力鼎盛,也称了名符其实的南方霸主。秦国虽经秦穆公的努力下,打败西戎,并国二十,但终因强晋的阻隔,让秦国根本无法向东发展,也一直不为东方诸侯所重视。那么为什么秦国最终能称霸诸侯一统天下呢?

秦国一直在负重中前行。秦国祖先本来是商朝末年的宠臣恶来,因助纣为虐而被杀,其子孙一直被排挤,后来因善养马而被周天子重用,得了一块封地,但依旧是个附庸国,直到周平王东迁洛邑,才将旧都之地赐给了秦人,方能比诸诸侯国。秦人不气馁,在荒芜之地奋力打拼,他们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能让东方诸侯国看得起,被东方诸侯接纳。终于到秦穆公时,选贤任能,使国力逐渐强大,打败了西方少数民族的戎狄,吞并了二十多个小国,疆域得到拓展,也逐渐为东方诸侯所认识。但是,由于有强晋在东方的横亘,很难向东突破,依然被东方诸侯国以蛮夷看待。虽然后来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分,因战国初期魏国的十分强大,秦国辛辛苦苦夺得的向东方发展的跳板西河之地,又被魏国夺去了,秦人东进受阻,自然不甘心,就革新自强,来了个商鞅变法,从此为大秦称霸中原,统一天下,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而同时期的齐、晋、楚呢?齐国虽经管仲治理,让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在齐桓公死后,长时期陷于内讧,最终被权臣田氏取代。虽也强盛一时,终不思进取,固守成法,贪于安逸享乐。当秦国崛起时,不思与他国共同对付秦国,却在秦国远交近攻的外交手段下,处处配合秦国,其他诸侯破灭后,齐国自然也难免亡国的命运。晋国在春秋一直是最强国的存在,吞强邻并弱小,但从晋献公开始,打压驱逐公族,导致朝中宗亲势力大衰,到晋文公时,又实行了五军六卿制,让外姓大臣掌握实权。这样发展的结果,朝中大臣没有宗亲势力与之匹敌,成了一家独大。导致晋国几家重臣轮流执政,国君权力逐渐被架空,难以控制朝权。后来几家分割控制了晋国的大部分土地人口,国君成了虚设。几家大臣经过不断勾心斗角,激烈吞并,最后仅剩韩、赵、魏三家,分割了晋国所有土地,逼迫周天子承认其诸侯地位,这样晋国就被韩赵魏三家给分割替代了。后来,魏国在战国初期非常强盛,夺去了秦国的西河之地,打压秦国东进一百多年。楚国本是个子爵小国,因祖先一直与南方蛮族杂居,总是被中原诸侯视作荆蛮异族,而被看不起。楚国的祖先一开始也是在艰难中创业的,经过不断开疆拓土,到楚武王时,已经成了诸侯大国,开始与中原诸侯角逐,楚庄王把楚国的强盛推向高潮,成了春秋五霸之一。但后来的楚王开始追求安乐,权臣贵族不断干涉楚国政治,国势日下,到战国初期,名将吴起辅佐楚悼王变法,受到了楚国贵族的强烈反对,楚悼王死,吴起被害,变法失败,从此楚国再无中兴之势,楚怀王后,楚国在秦国的打击下,完全失去了争雄天下的实力。只有秦国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商鞅变法。战国初期,诸侯混战,相互兼并,各国为了图强,纷纷实行变法。如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申不害的韩国改革,齐国的邹忌变革等等,但这些改革都不很彻底,都没有深刻触及贵族的根本利益,虽有所成效,但都没维持多久,就失败或结束了。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彻底,最完美,而且让秦国坚持下来了。秦国从此成了诸侯中最富强的国家。面对强秦,诸侯国的苟且妥协,抱薪救火,急功近利,让秦国越来越无敌于天下。强大的秦国引起了东方诸国的恐慌,虽有合纵共同对抗秦国的行动,但因各国自私,联军人心不齐,乌合之众,刚一对敌,就不战自溃。恰当的策略,让秦国游刃有余。秦国的按军功升赏,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用人才的策略,让国外人才不断来投,像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等,都是来自他国的人才,都为秦国富强做出了重大贡献。秦国的奖励军功,让秦国军队战斗力大增,名将也层出不穷,如魏冉、白起、王翦、蒙恬、王贲等等。而东方的诸侯国呢,在秦国的远交近攻离纵连横策略下,纷纷割地求和,有的甚至用所谓“疲秦”之法,来求得一时苟安。韩国为了不让秦国进攻自己,就派水工郑国去秦国,让秦国大搞水利建设,让秦国把人力物力都用在兴修水利,无暇东顾。却没料到竟在关中开出了郑国渠,让大秦更富庶了。赵国则自毁长城,驱走了名将廉颇,杀害了名将李牧,直接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惨败。楚、魏在强秦的进攻下,也不断割地给秦国。齐国远离秦国,不懂得唇亡齿寒,却屡屡配合秦国,灭亡削弱临国。远在东北的燕国,恐惧秦国的进攻,以为刺杀秦王就能禁止秦国的吞并,就来了出荆轲刺秦王,没想到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从秦国的发迹,到秦国的一统,秦国的历代君主,都负重在肩,临危图存,励精图治,正是在他们一代代不懈的努力下,秦国才从弱小变成了强大。而其他国家呢,在优裕的生活中意志逐渐消沉,一步步坠入危亡境地。因此危中求机的秦国的崛起和逸娱求乐的六国的沉沦,很好的诠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至理名言。

2

这几个诸侯国在春秋时期都是出过彩头的,著名的春秋五霸他们是一国出了一个。

齐国: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姜太公后人姜小白。

楚国,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晋国:一路逃亡,受尽磨难的晋文公重耳

秦国当然是秦穆公了。

到了战国时期经过不断吞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只剩了七个,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取得成功,国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在七雄中脱引而出,其他的六个诸侯国却国力渐弱,也没有出现有能力有作为的国君,和秦国相比出现了明显的反差。

秦始皇即位以后,又有了善于经营的吕不韦为丞相,为增强秦国国力又加了一把柴。

最关键的还是秦国出了一个秦始皇,他的能力魄力远见不光是其他六国的国君不能比,就是后来历朝历代的皇帝也很难能与之相比。秦国能够统一也就成了必然,如果把秦始皇换成是乐不思蜀的刘禅又怎么可能统一六国呢?

3

春秋五霸,其中就有齐桓公,不过齐桓公仅是小霸,也就是说并没有对其他国家形成绝对的优势。齐桓公死后,到田家处心积虑代姜齐,田齐时期,齐国因为临近海洋,有渔盐之利,齐国的贵族比较有钱,有钱人往往担心打破自己家中的瓶瓶罐罐,所以抗拒战争,因此齐国在秦国称霸天下过程中比较独立,既不与其他国家结盟也不与秦国战争,是灭亡的比较晚的国家。

楚国是南方,沟河遍地,长于水战,这样的国家守国有余,但是对外征伐不是非常擅长了。而且楚国因循旧制,大大小小的封君林立,要想调派举国之力对外战争,大小贵族之间保存实力,调配全国战争资源不力。

晋国虽然是一个大国,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出现三家分晋的情况,也就是赵魏韩三家分晋,晋国的力量被削弱,赵魏韩之间又互相战争联合不断,不能团结抗秦。

秦国本来是边陲小国,秦孝公时商鞅变法,最后实行军功爵制度,这种制度将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跟军功绑定在一起,因此,秦人闻战则喜,成为战争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这种国家制度上的好战才促进了秦的统一。

4

【读史君说】经历春秋乱世,战国七雄最终由秦国完成大一统,看上去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过程。

这其中秦国自秦孝公开始的变法图强自然是主因,一直到商鞅主政时达到巅峰,一举使偏居一隅的秦国逐步成为天下最强的一个国家。

但同样,其他六个国家却几乎在同一时间相继开始了“作死”之路,一步一步将大好形势拱手相让,一起帮助秦国完成统一大业,而自己却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这六个国家之中,又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自降身份的韩、魏、齐

韩国率先将自己的定位从王公降为了“士族”。首先,韩国为了阻止秦国东征,想出了一个“疲秦”的主意。他们派郑国到秦国兴修水利,本来是想削弱秦国国力,没想到一条郑国渠却仿佛打通了秦国的任督二脉。

接着,韩国又提出“存韩”的策略,把韩非送到秦国。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法家学说成为秦国政坛的主流,也直接催生了商鞅变法。

所以说,战国末期的韩国,与其说是在得过且过中苟延残喘,还不如说是想千方百计融入秦国的政治体系。因此,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出兵,就像接受政权一样攻打韩国,不出意料的是,韩国的投降来得也更快。

魏国自景愍王即位以来,相比与提高军事实力,它反而更热衷于成为秦国的宫廷内部斗争的赞助者。除了赞助土地、钱财之外,不可避免地也提供了大量人才。

从相关文献上看,吕不韦的门客就有很多魏国人。而为秦国活动的间谍中,魏国人也占了很大比例。这些人不可避免地会与魏国有各种联系,也为魏国从中周旋活动提供了很大便利。

公元前225年,灭魏之后,秦国特意下令铲除魏国公子,也是为了彻底清算这些旧有势力。

与韩国的“舔狗”、魏国的“阴招”不同,齐国自恃雄踞山东,更像是一个“豪强”。以齐王建的表现来看,说白了,就是田氏宗族积极配合秦国统治,从而换取秦国给予的一个合法身份,即“五百里封地”。所以,最后齐王建“饿死与松柏之间”,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成不了气候的赵、燕

赵国活生生的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个稀烂。战国末期,随着赵国一系列宗室重臣的衰落,又接连幼主即位,持续引发了官僚系统的失衡。

随着赵王迁杀害李牧,郭开等一大批内奸叛国,赵国的灭亡已经无可逆转。不过话说回来,一个建国250多年的国家,大部分的时间连邺城,这个家门口的威胁都搞不定,你还能指望它统一天下吗?

燕国,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毫无作为。因此,“荆轲刺秦”也是它为数不多能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

三、太重杀伐的楚国

起码,在当时看来,楚国确实有和秦国一较高下的资本。首先,楚国在楚考烈王时期,多次击败秦国。在战国时期,这几乎可以算得上彪炳一时的战绩。其次,楚国被秦国夺取的江汉旧地一直在实行楚法而非秦法,楚人心未失,完全可以重整旗鼓。

但奇怪的是,楚国除了赢得一些局部战争的胜利外,并没有太大作为。反倒是自楚幽王时,开启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内乱,一代强国彻底走上瓦解之路。

另外,楚国和秦国一样,有着非常强烈的对外征服的野心,但与秦国相比,它又显得过于残暴。公元前255年,楚国吞并了鲁国,不久之后就将这个最老牌的诸侯国彻底灭亡,鲁祀断绝。此事给各国统治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在其他国家中的口碑。

而秦国却不一样,它不止对周、卫、韩的君主给予最大的尊重,还可以容忍各个郡县的一些小把戏。对比楚国这个竞争者的保守与残暴,其实胜负已分。

结语

综上而言,在战国这个纷乱的时代,既是大环境造就了秦国担负起一统天下的重担,也是因为六国内部各个实力的不足、国格的缺失,造成了它们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看客。

以史为鉴,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自强自立于世界,除了具备强大的国力之外,还需要从上到下百折不挠的精神,自信甚至有点自负的民族性格,以及心系国家的强烈责任感,方能真正称得上是强国。

5

秦国能称霸天下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统一天下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商鞅,一个是张仪,商鞅在魏国不得志,到了秦国受到秦孝公的重用,那么商鞅具体都做了什么呢?商鞅进行了两次变法,而张仪推行了”连横“破坏了其他六国的”合众“。


首先谈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第一次变法只要内同是:



公元前356年,商鞅正式公布了第一次变法令,包括了以下3项的内容:

一是编制户籍,整顿社会治安?建立了什伍组织,就是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各家互相担保,互相监视?一家犯了罪,九家都要检举,否则十家一起判罪?检举坏人和杀敌人一样有赏,窝藏坏人和投降敌人一样处罚?外出必须携带凭证,没有证件各地不准留宿?

二是奖励发展生产?老百姓努力生产,粮食布帛贡献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劳役;懒惰和弃农经商的,连同妻子?儿女一同充为官奴?一家有两个儿子以上,成人以后就要分家,各自交税,否则一人要交两份税?

三是奖励军功?一律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和爵位;军事上没有功劳的,即使有钱也不能过豪华生活,就是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的生活?


那么变法之后带来最直接的效果是什么呢?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法颁布之后的第一年里,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不仅仅是普通百姓破坏,甚至统治阶级也破坏,通过对太子的师傅的惩罚,起到了警示的作用,局面开始扭转。

第二个阶段,法颁布之后的第二年里,老百姓都对变法认同

第二个阶段,法颁布之后的第十年后,受到秦国百姓的普遍欢迎,秦国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最终,第一次变法鼓励了人们英勇杀敌,辛勤劳动,同时也促进了国家强盛。


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是: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四、制定秦国律法。并公布于众

第二次变法,最重要的废井田,开阡陌。实际上是一改过去落后的奴隶制度,改成进步的封建制度。这个制度是历史性的突破与创新,为此商鞅也得罪了很多贵族与权贵。

商鞅两次变法产生的效果是:经济飞速发展,国富民强,军队能征善战,如同虎狼之师。不仅收回了曾经被魏国夺去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秦国的历代君王不断的对外扩张。

其次,张仪是怎么推行”连横“破坏了其他六国的”合众“。的?

1、公元前313年,张仪在秦王的支持下,第一站到了楚国,带了大量金银财宝的张仪,开始贿赂楚国的官员,在与楚王沟通的过程中,收到贿赂的的官员处处帮着张仪说好话,最后张仪答应(今陕西南部、河南西南部一带)之地六百里归还楚国,楚王欣然答应,决定与齐国断交。


2、离开楚国后,张仪用同样的手法前往韩国,于是韩、齐两国都与秦国结盟,张仪使用计策离间了楚国与齐国的结盟,最后孤立了楚国。


张仪不断的使用计谋,在连横策略的过程中,不断瓦解六国同盟,为秦国的战略决策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


综上所述:商鞅利用两次变法后,秦国军队能征善战,国富民强,有先进的封建所有制作为支撑,秦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张仪又破坏了六国的联盟,最终秦国将其他6国逐步消灭统一了天下。

6

导言

秦国能统一天下并不是意外或者是偶然。要我说这既是历史的选择。一个西垂小国最终统一天下至少花费120年的时间,你能说别的国家没有机会吗?唯一理由就是,这就是历史。


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

1.首先我们从各国的体制着手,这一点非常重要,代表着历史选择的方向。

春秋时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采用和周制分封制:将扩张过来的土地分封给士大夫,然后壮大了士大夫阶级,让公室变的虚弱,最终走向了分裂。这里的代表就是晋国。

而有两个国家是例外,一个是楚另外一个是秦。楚国是最早实行郡县制管理的国家,而且新打下来的江山是给公室而不能分给大夫。这样的结果就是公室非常强悍,而士大夫并没有什么实权。坏处呢就是国君这个位置一直有人想做,所以互相杀害的事件此起彼伏,这基本上就是楚国的宿命。


而秦国也是将占领的土地归公室,为啥他们就没有闹呢?很简单。一个字,穷。楚国占领的土地都是江汉平原上的小国家,国家虽小,但都是已经开发的土地。而秦国西边穷的比自己还穷。土地又不值钱,所以呢秦国公室并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这种现状改变是要到战国中期,商鞅和张仪之后才改观。所以我们会看到战国时期出现过秦王室内乱的事件。

2.变法的成功

战国时代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经历了变法。


魏文侯用李克变法,这算是比较成功了,让魏国迅速发达。但是魏文侯一死,新政就结束了。

楚国用了吴起,而在此之前还有白公胜的变革,可惜被叶公等人给搞失败了。吴起的变法主要还是在军事上奖励耕战和加强国防,建设国都。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吴起被射死,变法也就结束了。当然楚国依旧是当时强国,毕竟体量很大,但是很空虚,起码在军事实力上已经出现了虚胖的状态。

韩国的申不害改革,不全面起码也改过。

赵国、齐国、燕国都有改革唯一问题都是无法持续。


唯独是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历代国君依然照着这条政策走下去。这一走就是120年,可以想象秦国是有多大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足以摧毁一切。

3.明君和贤相

从奴隶制度过度到封建时代最重要的是拥有一个优秀的领导人,我们称之为国君。而秦国非常幸运的是拥有连续6代明君,这个现象几乎是历史上独有的。这种主角光环的注射之下,使得秦国很快的就富强起来,然后通过蚕食的办法,击败了各国最终走向了统一。

有人问为啥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我想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叫做攻坚能力。

在古代最难的就是攻击城池。比如三家分晋的时候一个晋阳水淹一年还打不下。齐国只剩下两个城市照样复国。秦国攻打宜阳也是花了极大的代价。这都说明在攻城手段落后的先秦时代,要想灭国也是挺难的。


不过秦国在拥有 优秀的国君和优秀的将领已经丞相之后开始了暴走模式。最终用了17天一统天下,这就是历史的最终选择。

4.山东诸国的内斗

这里就不展开来说。各国之间的斗争始终贯穿和秦国的统一历史进程。如果没有内斗,秦国需要的时间更久。好在他们自己打累了,秦始皇顺手捡了便宜。

结论


秦国的胜利是历史选择的胜利,也是一个封建王朝开启之前的阵痛。当秦始皇六国必、四海一的时候,他会想到这一路的艰辛。

7

在春秋战国历史上,齐、楚、晋都曾是霸主,都曾风光一时,最后却都成为输家,但是原来偏居一隅的秦国后来居上,最终完成统一。那么,齐、楚、晋究竟输在哪呢?

第一,齐国曾两度称霸,最终毁于五国伐齐

齐国曾经两度称霸,第一次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他也是春秋五霸的第一人,但齐桓公只是个短期霸权,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一死齐国霸业就结束了。第二次是战国齐威王、齐宣王时代。齐威王在马陵之战大破魏师,取代魏国成为第一强国。到了齐宣王时,齐国仍然保持强大的国力,与秦国并称东、西二雄。齐国衰败始于齐湣王,他因为灭宋而引起其他诸侯的恐慌,于是燕、赵、魏、韩、秦五国联手伐齐,齐国几乎灭亡,其霸业就此结束。

第二,楚国曾是天下至强,在春秋后期没落

在春秋时代,楚国曾是天下至强,从楚武王始,经楚文王、楚庄王的开拓,至楚庄王时如日中天,问鼎中原。但是,楚国当时却遇到另一个伟大国家,就是北方的晋国,楚国与晋国百年争霸,谁也无法战胜对方。楚国历史的转折点,是发生在楚平王时,楚平王任用奸臣,害死伍氏父子,伍子胥投奔吴国,帮助吴国崛起成为楚国的头号敌人。在伍子胥、孙武及吴王阖闾的打击下,楚国在柏举之战大败,首都沦陷,国家差点灭亡。到了战国时代,楚悼王曾任用吴起变法,试图重振雄风,然而楚悼王一死,吴起就被害死,改革戛然而止。终整个战国,楚国是一个大国,但不是一个强国。

第三,晋国是秦国的克星,后被三家瓜分

晋国是春秋时代最伟大的国家,雄霸中原一百多年,只有南方的楚国能与之抗衡。在晋楚百年争雄中,爆发过三次大战,晋国二胜一负,战绩略胜一筹。在春秋时代,秦国基本上不是晋国的对手,自崤山之战后,秦国被晋国死死压制在黄河以西,无法向东挺进中原。然而,到了春秋后期,晋国先后爆发两次大规模的内战,最终导致三家分晋。一个强大的晋国分裂为魏、赵、韩三国,尽管三国的实力不俗,但终究力量被分散了,最终被秦国一一击破。

第四,秦国能最终一统中原,得益于商鞅变法

秦国最初只是一个小国,在与西戎的战争中逐渐崛起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不过,秦国的运气并不好,因为其邻国就是强大的晋国。直到晋国分裂后,秦国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秦国的崛起,有两个原因:从外因看,由于三晋混战而使得魏、赵、韩的实力大大削弱,从内因看,则是秦国实行了战国时代最成功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令秦国的国力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此踏上大扩张之路。同时,秦国也有运气的成分,在秦孝公之后,历代秦国君主都很有作为,避免了像齐国的齐湣王、楚国的楚平王那样的重大失误。

8

秦国的称霸其实是预料之中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的话,我想大家都听得多了,秦国和山东六国就是这样的情况。

秦国一开始的情况非常之惨。秦人祖先乃商朝恶来,因助纣为虐被杀,秦人也因此被排挤。直到秦人因为会养马被周天子赏识,情况才开始好转。

不过,此时的秦国也就是一个附庸国而已,并不是诸侯。



直到周平王东迁,秦国才正式位列诸侯,但就算是这样,秦国的情况也非常不好,因为秦国的周边都是戎狄人。

因此,可以这么说,秦人就是在争斗中统一天下的。

反观山东六国,赵、韩、魏三晋就不说了,本来就位于中原富庶之地,富得流油,周围虽然有外敌侵扰,但是直到秦国崛起前,他们过得都十分舒心。

齐国就更不用说了,靠近海洋,水产品丰富。

唯一能和秦国比苦的,也就燕国和楚国。

楚国一开始的情况也很差,因此初期的楚国虽然不强,却十分有进取之心。但是当楚国先人开疆辟土完以后,楚国的君王就开始享乐起来了(楚怀王为开端)。

至于燕国,他们条件的艰苦,不止是由于外敌,还在于地理位置。燕国,苦寒之地,这是制约燕国强大的最关键因素,无法改变。



也许有人会说,秦国一开始艰难,君王贤明可以理解,可为什么秦国强大以后君王没有像楚国那样堕落呢?

这是因为秦国的崛起方式不同,楚国崛起,靠的是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秦国则是因为制度。



商鞅之法,很强,但是却打破了各国的共识,打破了各国之间的平衡,于是就有了合纵。

因此,秦国虽然强大了起来,但是秦国的危机却一直没有消除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时刻警醒秦国君王,砥砺向前,直到一统。

9

因秦始皇任用商鞅变法,大力发展生产力

10

1、秦国自秦孝公开始,历代君王都能励精图治。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秦惠昭襄王采用范睢远交近攻方针,徐图六国,重用白起,取得长平之战胜利。

2、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壮大秦国

商鞅变法,前后两次,废除井田制,鼓励垦荒,发展农耕,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统一度量衡等等,使秦国从一个不起眼的西部弱国变成虎狼之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谋略得当:秦国采用远交近攻方针,离间六国,各个击破。

范睢提出远交近攻方针,远交齐国楚国,攻击韩国魏国,一步步鲸吞蚕食,各个击破,最终平定六国,实现统一。

4、秦国名将辈出,人才济济

秦孝公时有商鞅、司马错、樗里疾等;

秦惠文王时期有张仪、公孙衍

秦昭襄王时期有范睢、白起

秦始皇时期有王翦、李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