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1945年3月底德国为什么不调库尔兰集团军群回援柏林?

1945年3月底德国为什么不调库尔兰集团军群回援柏林?

2020-08-16 01:01阅读(89)

1945年3月底德国为什么不调库尔兰集团军群回援柏林?陆军总参谋长多次主张,直至去职。邓尼茨澄清库尔兰对海军无作用,说希特勒告诉他固守库尔兰是出于陆战考虑

1

从军事角度来看,库尔兰集团军群在库尔兰半岛的坚守毫无意义,按照希特勒的想法是坚守这个登陆场为以后的反攻可以威胁苏军的侧后方,这完全是不切实际的战略考虑,任何一个现实的将领都明白德军已经不可能在东线发起反攻了,而且介于柏林正面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已经被苏军击溃,正面的防御已经薄弱到了极点,撤回库尔兰集团军群加强柏林正面的防守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这也是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所极力主张的。



另一种反对这样做的理由是假如德军撤出库尔兰半岛,那么苏军也可以将围攻这个半岛的军队抽出用于对德国本土的进攻,这个说法不无道理,可是对于兵力不足的德军来说,收缩防线终归是必然之举,国内的防御已经相当薄弱,根本没有力量实施纵深防御,一旦防线被突破往往会导致大量部队被合围歼灭,中央集团军群的残部已经被包围于柯尼斯堡,就是由于中央方向上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溃退所致。德军有过许多的防御成功的战例,经验表明只要保证一定的兵力密度和预备队是可以抵御住苏军的进攻兵给予其重大杀伤的,调回库尔兰集团军群至少可以让德军避免出现之前一整个集团军群被包围歼灭的悲剧,加强德军东线的防御强度,以作战能力而言,库尔兰集团军群是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绝非那些新组建的部队相比。

也有人质疑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德军是否还有能力安全撤回这支20多万人的军队和武器装备,保证这一撤退行动的成功有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一个是波罗的海的制海权,一个就是德国海军拥有足够的船只。关于船只的问题,古德里安专门就此事询问了海军总司令邓尼茨,并得到了邓尼茨肯定的答复。只剩下波罗的海的制海权问题,直到战争后期苏联的波罗的海舰队的存在感也非常弱,几乎从未发起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在波罗的海作战的只有潜艇部队和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只能起到袭扰的作用,无法阻止德军大规模的海上撤退行动,而且德军在临时加强波罗的海上的海、空军兵力后,苏联的干扰将更加有限,库尔兰集团军群的绝大部分都可以安全的撤离。

随着苏军逐步歼灭了德军东普鲁士的北方集团军群和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占领了北部沿海的各港口,库尔兰集团军群便已经失去了撤退的可能性了,等到柏林战役爆发时,库尔兰集团军群就算想撤也撤不回来了。

2

1944年8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东线遭受毁灭性打击,28个师被苏军全歼灭,17万官兵被俘、23万官兵死亡、14万伤兵后送,损失超过斯大林格勒会战。

尽管还勉强剩下8个师的残军,但从战略地位上来说,中央集团军群已经覆灭。这次战场对决,还导致另一个后果,德国北方集团军群被苏军第1次切断与本土的陆地联系。

北方集团军群,就是被围困在库尔兰半岛的德军,后来按照作战地域改称“库尔兰集团军群”。德国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曾向希特勒建议:应该通过海路撤出库尔兰集团军群,这支精锐的老部队对防御德国本土有重大意义。希特勒拒绝这个提议,只允许撤回少量装甲部队……

库尔兰集团军群,是由列宁格勒前线一带撤退回来的第16集团军、第18集团军以及1个战役集团组成,加上附属的部队,兵力达到40个师70万人。

当发现后路被苏军切断后,这个集团军群立刻集中装甲部队向里加湾冲击,德国海军也派出“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等舰船出动配合,德军费尽气力总算打通1条不过10公里宽的通道。

当年9月芬兰退出战争,苏军集中90万兵力、3086辆战车、2640架飞机发动“库尔兰战役”,战争的目标是攻占波罗的海沿岸。库尔兰集团军群是强悍的德军老兵为主,他们依托坚固阵地顽强防御,给苏军造成6.1万人死亡(或者失踪)、21万人伤残的代价,而自己的损失才不到苏军的1/2。

10月“库尔兰战役”结束,库尔兰集团军群第2次被切断与本土的联系,并且是永久性的……这种围困持续到德国投降,有人形容苏军把库尔兰半岛当成“战俘营”,将数十万武装德军关在那里……

当然,这是胜利者的说法,其实直到1945年前4个月,苏军还多次组织人么连续对库尔兰集团军群发动攻击,企图消灭这支德军部队。然而,苏军在付出16万人的伤亡之后,还是没有打进去,不过却大大削弱库尔兰集团军群的力量。

那么,本土缺乏强兵干将的希特勒,为什么不愿意撤出库尔兰集团军群呢?甚至,希特勒还向库尔兰半岛运送补充兵员……

希特勒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确保威慑瑞典不参加对德作战,这个有点多虑,瑞典作为中立国压根不想扯入大国的战场,一战如此,二战亦如此。二是在牵制苏军的兵力,库尔兰集团军群临近苏联后方,能够有效拖住苏军的兵力,万一德国战局出现奇迹,还能再次反攻苏联。

因此,库尔兰集团军群就留下来战斗,并且真实展现剽悍战斗力。1944年苏军取得反攻的巨大胜利,全面收复战后被德国占领的国土,并且打进很多东欧国家境内,但是唯一的例外就是没有占领库尔兰半岛。

苏军再进攻库尔兰半岛,势必要付出较大的代价,于是斯大林准备全力进攻德国本土,等德国投降之后,再来招降库尔兰集团军群。这也给库尔兰集团军群带来一丝好运,自身的硬本钱换来战后的优待,没有被送到西伯利亚去干活……

1945年4月30日,绝望的希特勒在第三帝国办公厅地下办公室自杀身亡,千年帝国的迷梦灰飞烟灭……

1945年5月11日,库尔兰集团军群最高指挥官卡尔·希尔佩特,率领手下20万德军放下武器投降。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一些人,称赞库尔兰集团军群“永不言败”,你怎么看这支部队呢?

3

库尔兰集团军群足有20万,纳粹却为何到死,也不让它回防本土

库尔兰集团军群成立于1945年1月,是德军在本土失守情况下,罕见以完整编制而投降的集团军群,人数上有二十六个师,约二十余万人。

该集团军群士兵,本身属于北方集团军群,负责扼守波罗地海的库尔兰半岛。但是随着苏联军队将德国完全驱赶出本土,波兰以及东普鲁士被苏联虎视眈眈,德国出于方便指挥的考虑,重编了作战编制。

库尔兰半岛的驻军混编成库尔兰集团军群,直接听令于德国柏林。而由于这支部队足足有20余万,且都是身经百战的战士,德国参谋们都将其视为德国最后的重要武装补充力量。

负责进行本土防御作战计划制定的古德里安,更是直接向当时纳粹高层提出把库尔兰半岛驻军撤回来,作为德国本土防御的力量。

考虑到库尔兰半岛距离德国本土隔着一个波罗的海,古德里安还特意和海军元帅邓尼茨进行长谈,长谈之中邓尼茨给予了古德里安一个非常满意的承诺。

邓尼茨强调虽然德国海军力量,一直不如空军、陆军那样耀眼,但是集中全部潜艇、军舰确保在小小的波罗的海维持制海权还是小菜一碟。

且德国海军控制下的舰艇,也足够将库尔兰半岛的德军悉数运回国。1945年1月28日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与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对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进行围困。

出于保住有生力量的考虑,德国海军曾执行了著名的汉尼拔行动,在15周的时间里,动用近1080艘各式船只,把约200万人士兵或平民送回了德国本土或者德国控制下的丹麦。

由此可见德国海军全力撤出只有20万人库尔兰集团军群,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然而因为此时此刻的德国最高统帅希特勒,依旧不愿意承认自己快失败了。

玩命的强调自己完全有能力打一个跟苏联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样的柏林保卫战,德国英勇的士兵,可以凭借不屈的意志力,将苏联人痛击在柏林城下,然后再进行战略反攻。

而在这可以反攻的大背景之下,库尔兰集团军群将成为直插在苏联后背的利刃,它可以通过进攻,快速让苏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全线崩溃,就跟1941年德军闪击苏联一样。

所以纳粹高层始终没有向库尔兰集团下达回防的命令,而是要求它死守住库尔兰半岛,做好牵制苏联军队的工作。

然而历史的结果已经很明确的告知,希特勒当时还可以反攻的想法完全是不切实际的风言风语。苏联可以反攻是因为基本保全了自己所有的工业基础以及美国的大批物资支持。

而此时的德国本土已经被英美的战略轰炸,炸的几乎没有可以成建制生产的机器。缺衣少粮的德国军队根本无法守住吃饱喝足的苏联士兵的进攻。

1945年4月30日当苏联的坦克轰鸣声响彻整个柏林城,大魔王希特勒在不甘中选择了自杀。1945年5月8日库尔兰集团军群在自己最高指挥官卡尔·希尔佩特的带领下放下武器投降。

纳粹高层试图反攻的梦,在此时此刻碎了一地。

4

1944年9月苏军发动了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经此一战,除了库尔兰半岛外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全部被苏军解放。德军残部不得不退守至库尔兰半岛,重新组成了库尔兰集团军群。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由残兵败将组成的队伍,却依靠顽强的战斗意志挡住了苏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牢牢守住了库尔兰半岛,直到战争结束。德国投降后,库尔兰守军才奉命向苏军投降,而苏军直到此时才彻底收复这块领土。

时间在回到1945年2月,苏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达奥德河,距柏林已不足70公里。面对逼近的苏军,德军在柏林附近的防御力量严重不足。为了保卫柏林,陆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向希特勒建议,收缩防线,将所有力量集中于柏林,趁苏军在达奥德河立足未稳之际,对其侧翼发动进攻,进而歼灭苏军部分兵力,削弱苏军的实力。

在古德里安的计划中,挪威、意大利以及巴尔干地区的德军将撤到柏林附近进行防御;同时命令西线部队全面转入防御状态,把腾出的兵力组建成一个新的集团军群,作为一支机动力量对苏军先头部队发动反击;古德里安还建议放弃库尔兰半岛,将库尔兰集团军群悉数撤回国内,来加强柏林的防御力量。此时,苏军已占据着决定性的优势,而德国又无力在库尔兰发起反攻,那么从军事角度而言,德军坚守库尔兰半岛就变得毫无意义。正是基于这点原因,古德里安才一直力主将库尔兰集团军调回德国。

当时德国还掌握着波罗的海的制海权,海军元帅邓尼茨也明确表示德国海军有足够的船只将库尔兰的部队运回国,所以古德里安的计划完全具备可行性。虽然这个计划得到了大部分将领的支持,却遭到了希特勒的反对。希特勒坚持认为库尔兰半岛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德军绝不能轻易放弃此地,库尔兰集团军群的存在可以牵制苏军,使苏军无法集中全部力量进攻德国本土。除了这一点原因外,希特勒甚至还幻想着有朝一日,德国可以卷土重来,以库尔兰为跳板对苏联发起反攻。

乍看希特勒给出的理由,“牵制苏军”这点似乎还有几分道理,可细细品来,这个原因也站不住脚。以当时的力量对比来看,苏军即便除去那些被牵制的兵力,其实力依然强于德国,所以库尔兰集团军群的存在与否对苏军的影响不大。而反观德军方面,如果德军主动收缩防线,再加上库尔兰集团军群的兵力,那么德军的实力将有大幅度的提升,或许还真能够挡住苏军的进攻。因为希特勒的固执,德军又一次错失了机会。不过这对库尔兰集团军群而言或许是一件幸事,他们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苏军的尊重,战争结束后不久他们就被苏联释放,而没有像其他的战俘一样被送到寒冷的西伯利亚。

文/好奇而已


了解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5

二战打到1944年的末期的时候,德国败局已定,德军在东线战场不断地遭遇战败,在苏联的强大攻势面前显得毫无抵抗之力。库尔兰集团军实际上就是之前德国的北方集团军群,在战争末期退守到了库尔兰半岛,因此到了后期也被称为库尔兰集团军群。

在整个苏德战争中,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喜欢军队撤退,很多时候在明明已经不可能能守住并且前线部队很可能被对方包围的情况下,仍然命令部队要死战不退,以至于经常出现白白葬送大批部队的情况。如基辅战役,实际上打到后期的时候基辅方面的苏军在面临被德军完全包围的情况下斯大林仍然强令前方部队不得后撤,以至于基辅方面的苏军重兵集团丧失了突围的机会基本被德军围歼。

而到了战争后期,希特勒也有与斯大林同样的毛病,很多时候德军已经顶不住苏军的进攻了,希特勒仍然要前方部队死守,不许后退。在对待库尔兰集团军群的态度上,希特勒还是贯彻了自己一如既往的态度,不准后撤。

当时对于德国来说,历经3年多的苏德战争,德国的主力部队已经所剩无几。在1944年的苏联“十次突击”行动中,德军更是丧失了160多万的部队,尤其是主力的中央集团军群,有28个师被苏军全歼,17万人被俘,23万官兵丧生,可以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而库尔兰集团军群是当时德军为数不多的,仍然能够成建制的部队,拥有40个师70万人左右,相对于当时其他战区以新兵为主的德国军队,这支部队仍然还保留了相当数量的老兵,战斗力相当地强悍。

▲库尔兰集团军群最后一任指挥官费迪南德·舍尔纳大将

1944年9月,苏联“十次突击”中的第八次突击就是针对库尔兰集团军群而发动的,此战苏军集结了90多万人、17500门火炮迫击炮、3080辆坦克自行火炮和2060架作战飞机对库尔兰集团军群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此战苏军付出了伤亡27万多人的代价,也没能实现消灭库尔兰集团军群的意图,而库尔兰集团军群的伤亡仅为苏军的一半左右。

从1944年9月一直到战争结束,库尔兰集团军群便一直坚守在了库尔兰半岛,直到战争结束,期间苏军也发动了多次进攻,都被库尔兰集团军群击退。

其实从军事角度来说,当时库尔兰集团军群坚守库尔兰半岛确实没有多杀意义了,被困在那个半岛上,随着战事的持续,库尔兰集团军群的有生力量只能不断地被消耗而得不到补充,坚守下去也只有被歼灭的命运。而当时德国本土防御的兵力已经明显不足,在兵力明显不如苏联的情况下,收缩防守才是最佳策略,这也是当时德国的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给希特勒的建议,但希特勒并没有采纳。

希特勒的想法就是让库尔兰集团军群继续坚守库尔兰半岛以牵制苏军的有生力量,如果德军能在本土实现对苏联的防守反击的话,那么库尔兰集团军群从他们所坚守的库尔兰半岛发起反击,便能对苏军造成更大的打击。

只是这种想法其实已经不切实际了,对于德国来说,即便首都柏林的防守也是严重缺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坚守库尔兰战线,只会更加分散德军为数不多的兵力。希特勒所谓的反击,需要建立在苏军进攻德国本土受挫,并且是严重受挫的情况下,库尔兰集团军群才可能在库尔兰半岛发起反击,但就德国来说,本土也经守不住了。

不仅仅是东线强大的苏军,西线的美英盟军也已经在1944年6月实现了诺曼底登陆,到了1945年初的时候也打到了德国本土,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危机,要想发动反击已经是痴心妄想了。

所以综合以上因素的分析,古德里安的建议是对的,让库尔兰集团军群从库尔兰半岛撤出参与德国本土的防守,是当时的最佳方案。

就当时撤退的条件来说,一开始也是完全可行的,毕竟苏联的海军在当时基本没什么存在感,德国海军司令邓尼茨也做出了保证,能够将库尔兰半岛的德军运送回来,尤其是库尔兰集团军群的20多万主力部队,在德国控制了波罗的海制海权以及有足够多的船只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安全撤回的。

但希特勒最终没有同意撤退的方案,后来随着东普鲁士战役的结束,库尔兰集团军群就是想撤,也撤不回来了,成为了一支与本土失去了联系的孤军,在库尔兰半岛上一直坚守到了战争结束。

▲当时的希特勒已经癫狂

其实到了晚期的时候,希特勒也已经近乎疯狂了,我在德国影片《帝国的毁灭》中,当苏军打到柏林的时候,希特勒还在地图上“指挥”着众多军团对苏军发起了反击,但希特勒所指的军团,有很多其实已经不存在了,他身边的军官们一个个沉默不语,只能任凭希特勒不断地说着进攻计划。

当时的希特勒就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在输掉了大量的筹码后,陷入了妄想的阶段,不断地妄想着对苏军发动反击,而当时德军中许多明智的将领,如曼施坦因、古德里安等人无论提出多好的建议,只要是要求撤退的建议,希特勒基本都没有接受过,所以尽管库尔兰集团军群撤回德国本土是再明智不过的选择,希特勒也仍然要他们坚守在库尔兰半岛了。

6

库尔兰集团军属于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1部分。1944年10月8日,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部队前出到梅梅尔(如今立陶宛的克莱佩达)以南和以北海岸,切断了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和东普鲁士的陆上联系。10月13日,苏军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突破德军数道防御后,解放了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此后向西发展进攻,进抵凯梅里、贝加莱地区。当时的德国海军出动了“舍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等对陆上作战进行支援,然而德国海军近乎疯狂的炮火支援并没能挽救失败的命运,库尔兰半岛的德军最终不得不接受被切断与本土陆上联系的现实。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第16和第18集团军约33个师被苏军紧逼到库尔兰半岛图库姆斯至利耶帕亚一带,补给则主要通过利耶帕亚与文茨皮尔斯港获得 。由于斯大林严令大型舰只不得出动,所以苏联海军对于交通线破坏主要通过潜艇、航空兵和小型水面舰艇,不过总体而言战绩有限。比如1944年,波罗的海舰队潜艇部队出航34次,进行鱼雷攻击61次,发射鱼雷132条,击沉敌军运输船33艘、拖船1艘、战斗舰艇2艘,战斗中己方无一损失,这是苏军潜艇在战争中取得的最好战绩。当然,德军的确认数据只是损失13艘运输船(总吨位36000吨)和1艘扫雷舰(M-3619)以及1艘拖船。

而在陆上,一方面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和第2方面军先后几次进攻这个集团,不过没有成功,只能改为围困为主。按照时任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司令巴格拉米扬的会议,他认为主要原因是德军在当地森林沼泽地形的严密防御;苏军重点不在该方向例如里加战役结束后不久就将突击第3集团军、近卫第2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编入大本营预备队;苏军几次进攻都是在泥泞条件,限制了坦克、炮兵等技术兵种的发挥;苏军误以为德军被围集团完全隔绝,实际上直到战争结束被围德军可以得到一切作战必需品。

如果德国决定将该集团军撤回本土,从当时苏联海空军表现来看,德军如果要撤出该集团军理论上可行,不过实际上德军测算运送1个师从利耶帕亚到德国本土要12天。粗略计算整个集团军撤出需要半年左右,还要考虑遭受的袭击,因为苏军发现德军撤离后自然会加大空中攻击。所以最终德军没有决定撤出该集团军。

5月7日,在最后围歼库尔兰半岛的德军时,波罗的海舰队出动了航空兵以及12个130毫米炮营和4个152毫米炮营。5月8日根据德国无条件投降书,该集团21个师和1个旅19万人投降。

7

1945年2月,苏联的先头部队抵达了德国与波兰便利店的奥德河,此地距离柏林不足70宫里,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严重威胁到了柏林的安全。为了保卫柏林,当时负责本土防御作战计划制定的古德里安,就向希特勒提议撤回位于库尔兰半岛的德国军队,可惜希特勒到最后都没有答应。库尔兰半岛位于波罗的海,苏德两国曾经在此爆发了对二战具有较大影响的库尔兰战役。德军在此拥有20万人,个个都是百战之兵,古德里安原本打算将这支部队作为防御德国本土的重要作战力量。
当德军抵达奥德河时,古德里安向希特勒提议收回在外驻军,尤其是库尔兰的德国军队,趁苏军立足未稳之时,向苏军进攻,歼灭其有生力量,缓解后来柏林保卫战的压力。可惜希特勒心心念念的还是反攻苏联的计划,他当时希望以库尔兰为基点,从而威胁苏军的侧后方。但其实明眼人都看出来,这已经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战略计划。随着德军在欧洲战场的节节溃败,德军已经不可能再在东线发起反攻了。而且随着柏林正面的维斯瓦河集团军被击溃以后,柏林正面的防御力量已经面临奔溃,这个时候撤回在外驻军,回防首都才是正确的选择。我是头条号作者围知历史,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和看法可以在文章底下留言。也希望大家为这篇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你的举手之劳,我的莫大荣幸,谢谢各位!

8

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苏联扭转了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开始一路向西推进。

1945年4月,苏军集结了三个方面军共260万部队向柏林发起进攻。为了抵御苏联,希特勒在柏林实施了焦土政策,同时还发动了几十万民兵参战。

不过,这点兵力,却根本就不能抵挡住苏联的钢铁洪流。最终,柏林被苏军攻破,希特勒也只能饮恨自尽。

(库尔斯克战役)

值得一说的是,当时德军在波罗的海地区还有一支几十万人的集团军群。这支军队原本属于北方集团军群,后根据作战地域,改名为“库尔兰集团军群”,是一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部队。然而在柏林的危局出现后,希特勒却拒绝召回这支部队,仍让他们驻守原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北方集团军群,是德国在东线苏德战场上部署的三个主要集团军群之一。自1941年6月成立以来,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同苏军打了近三年的围城战。

1944年8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遭到惨败,伤亡和被俘总人数接近40万。而随着中央集团军群的失败,北方集团军群与德国本土的后路就被苏军切断了。绝境之中,北方集团军群开始在德国海军的配合下,向里加湾突围。

突围成功后,希特勒重新整合出了一支90万人的部队,改名为“库尔兰集团军群”。这支部队牢牢占据着波罗的海沿岸,并且大部分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战斗力极其强悍。

1944年9月,苏军为了解放波罗的海沿岸的加盟国,出动90万大军发动了“库尔兰战役”。同样是90万部队,库尔兰集团军群在战斗中并没有落入下风。在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库尔兰集团军群共歼灭了近6万苏军,而他们自身仅仅损失了3万多人。

不过,虽然德军的战争数据依旧亮眼,但他们却被苏军又一次切断了同德国本土的联系,并完全遭到了围困。

(库尔兰集团军群)

到了1945年初,德国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向希特勒建议:可以通过海路撤出库尔兰集团军群,以此来增强柏林的守备力量。

在提出建议之前,古德里安曾专门和海军元帅邓尼茨进行过交流。邓尼茨向古德里安担保:虽然德国海军不如陆军那般出类拔萃,但凭借海军舰艇穿越波罗的海,再转移几十万人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邓尼茨并没有吹牛。因为同样是在1945年,德军就发起了著名的“汉尼拔行动”。在15周的时间里,德军通过海军转移了80多万难民和30多万士兵。转移规模甚至达到了敦刻尔克撤退的3倍。所以德军想要将库尔兰集团军群撤回来,也并非是天方夜谭。

有了邓尼茨的担保,古德里安才放心地向希特勒提出建议。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希特勒不仅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反而还打算派兵对库尔兰集团军群进行增援。

(柏林战役)

那么,希特勒到底有怎样的考虑呢?

实际上,希特勒不召回库尔兰集团军群,更像是一次破釜沉舟的赌博。

我们知道,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苏联人都用他们顽强的意志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两场胜利给了苏联人希望,不过,这也给了希特勒一种启发。

在希特勒看来,苏联人能够坚壁清野,孤注一掷地坐守孤城。那么强大的德意志陆军,同样能够办到。只要德军能将苏联人阻挡在柏林城外,那么库尔兰集团军群就可以成为捅进苏军背后的一把尖刀。这样一来,百万苏军会在腹背受敌中溃败,而德军也由此获得了东线反攻的机会。

在柏林战役开始之前,库尔兰集团军群更加不能提前撤离。在库尔兰战役中,德军虽然遭到了包围,但却将苏军重创。只要库尔兰集团军群仍处于包围之中,苏军就不得不采取大军合围。这样一来,苏军的兵力就被牵扯开,柏林的压力就会相对小一些。

并且,库尔兰集团军群的位置临近苏联后方,一旦苏军没能攻下柏林,那么库尔兰集团军群就能够作为反攻的先锋,给苏联以沉痛的打击。

还有一些人认为,希特勒不撤回库尔兰集团军群,其实是一种威慑瑞典不参加作战的手段。不过瑞典是一个出了名的中立国,这一观点显然并不太能站得住脚。

总而言之,希特勒高估了柏林的城防的力量,没有撤回库尔兰集团军群。而这直接导致了柏林被苏军攻陷,希特勒也在无尽的懊悔中,自杀身亡。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9

第一,库尔兰集团军当时只有20万人,20万对于盟军的数百万人来说根本毫无意义,只是飞蛾扑火而已。

第二,柏林战役总共持续了11天,库尔兰集团军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突破盟军的防御回到柏林。

第三,库尔兰集团军吸引了部分苏军火力,如果救援柏林,那么苏军也会有更多的人进攻,所以回援毫无意义。

第四,库尔兰集团军所在地,地形复杂,交通很不方便,不利于迅速行动。



10

Heeresgruppe Kurland——库尔兰集团军群,英文Army Group Courland,1945年1月由北方集团军群分离而来,其最后一任指挥官为陆军上将卡尔·希尔佩特,该集团军群于1945年5月8日正式投降。

1944年9月,苏联红军彻底取得了巴格拉季昂行动的胜利,击溃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一直推进到“波罗的海的心脏”,战略重镇——里加。通往东普鲁士、波罗的海各国以及波兰的大门即将打开。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苏联红军于1944年9月14日开始,接连展实施了里加战役和梅梅尔战役,彻底切断了北方集团军群与其他德国部队的联系,共有26个师,20万人的德国部队被围困在了波罗的海的库尔兰半岛。

1945年1月,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战线,纳粹高层最终决定将东线的部队进行整合,损失巨大的中央集团军群变更为北方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变更为中央集团军群,而被困于库尔兰半岛,以北方集团军群为主的部队,则被更名为库尔兰集团军群,下辖第16集团军和第18集团军。

战争后半局,疯狂的元首已然听不进去职业军官们的任何建议了,而库尔兰,成为了元首命令里必须坚守的地点之一,而在苏联方面,库尔兰是战争末期,唯一一块还被德国人占领的苏联土地,将这里的德国人彻底消灭,无论是在战略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对整个战争有着巨大的影响。库尔兰多湖泊、澡泽、林木地形,又让该地区无开展大兵团的机动作战,此外德国人还可以从海上获得一部分补给和支援,誓将对方置于死地的双方在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的恶战。

在整个库尔兰战役中,苏联人一共发动了六次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攻势,而且参加进攻的也绝对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精锐部队,库尔兰集团军群成立之后,遭受的是后三次攻势,虽然作为战争中非正义的一方,但库尔兰集团军群的整体面貌仍然值得肯定,面对着苏联红军猛烈打击,失血严重的德国军队依然没有后退半步,一直坚持到1945年5月7日,接到了希特勒的继任者邓尼茨允许该集团军投降的命令之后,下令于5月8日14点彻底停火。

库尔兰集团军背水一战的战斗意志虽然给对手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同样为自己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库尔兰集团军群是东线战场上少有为自己争取到相对较好的投降条件的部队,在德国人抢在5月9日凌晨到来之前,撤退了最后一批部队,剩下的部队于5月9日正式开始投降,截止5月13日,包含有28名将官,5083名军官,140408名士兵放下了武器,成为了战俘。直至5月23日,苏联人才彻底完成了对库尔兰地区的接收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大约有4000名左右的隶属于党卫军的外籍士兵拒绝投降,进入到了茂密的森岭之中,组织了游击队继续作战,最后一位士兵甚至坚持到了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