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战争史上,有没有可以称得上逆天的军事行为的战役?

战争史上,有没有可以称得上逆天的军事行为的战役?

2020-08-15 18:04阅读(70)

战争史上,有没有可以称得上逆天的军事行为的战役?: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毛主席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他的军事眼光超前,他一生中也有很多神来之笔

1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毛主席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他的军事眼光超前,他一生中也有很多神来之笔的军事指挥,如:四渡赤水、挺进大别山、攻占锦州等等。其中毛主席最得意的当属四渡赤水,而我认为挺进大别山最具战略意义。


1946年6月由于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进行围歼,周恩来给负责调停的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写了一封对和平无望的信,正式宣告“和平已死”,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蒋介石调集了30万大军对中原部队进行围剿,中原6万部队被迫突围,国民党重新占据了大别山地区,并由桂系负责管制。此时的蒋介石做梦都没有想到,仅仅一年多是时间,解放军又重新回到了这里,直接维系南京和武汉。



解放战争进行的第一个年头里面,解放军处在防守阶段,这段时间我军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国民党以攻城拔地为目的,双方都以各自的战略目标为胜利基准。这种情况下,解放区被进一步压缩。


1947年初,华东的苏中解放区全部沦陷,苏北也只有数县在我军手中,而山东临淄以南大片区域也丢失,整个华东野战军被压迫的只剩下纵深不到200公里的解放区。华北的解放区在解放战争初期就已经丢失了张家口、长城以北的解放区也基本都丢失殆尽,华北与东北的通道也被国民党占领。东北方面国民党长驱直入,解放军分为南满和北满,其中北满的部队被赶到了松花江以北,南满的部队只剩下4个县城做为依靠。西北方面,胡宗南率领部队进入延安,毛主席被迫到陕北转战。只有中原还好一点,虽然损失了十数个县城,但是部队在黄河以北站稳了脚,且牢牢控制住了平汉铁路。


战争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此时国民党在全面进攻失败之后改为了终点进攻陕西和山东,毛主席称这段时间为爬山,马上就要到山峰了,但却也是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比军事更艰难的是经济,当时由于战争基本都是在解放区爆发,严重的影响了解放区的正常生产、生活,耽误了解放区的粮食生产。再加上各地解放区的面积不断缩小,很多解放区已经不能负担起庞大的军队用粮,尤其是陕西最为艰难,彭老总基本都是要算着粮食打仗。


战争若继续在解放区进行,即使我们能更多的消灭敌人,那我们也会被自己的经济拖垮,解放区的人民也将难以生存。此时在陕北山沟沟转达,吃着黑豆的毛主席想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将部队跳到外线去,到大别山区建立根据地,将战争引向敌统区。


毛主席所预定的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定在中原地区,中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又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进入中原就需要控制大别山,大别山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北枕黄河,南临长江,东起运河,西迄汉水。我军控制大别山,就可南扼长江,东摄南京,西逼武汉,直接威胁蒋介石南京政权,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这个方略毛主席最初准备让华东野战军执行,但是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的压力又太大,所以毛主席决心将这个跃进的任务交给晋冀鲁豫大军,也就是刘邓大军。

从全局的战略角度考虑,挺进大别山是一个从敌人中心位置突破的战略;从经济角度考虑,是一次将战争引向敌占区的战略;从政治层面考虑,是一次大反攻,有利的打击了国民党。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反攻,但是所需要攻占的位置是国民党的核心地区,毕竟还是太凶险了,太凶险了。


刘伯承元帅作为一员宿将,他深知此行的艰险,而且部队刚刚与国民党鲁仲廉部干了一架,现在部队急需休整。此次千里跃进,是一次没有后方的跃进,是一个没有根据地的跃进,也是一次前途莫测的跃进,若此行稍有不慎,则十几万大军可能就全军覆没。

十几万大军没有后方挺进中原,是一把利剑,锋利无比,但是也容易折断。而从晋冀鲁豫南下,需要跨越国民党的数个军事集团,危险万分,故而刘帅在仔细查看地图之后,依然不能直接决断。


1947年7月29日,刘邓接到了一封让他们不得不做出决定的电报,电报是由毛主席发来了,电报中赫然写到:“现陕北已经甚为困难”。看到这句话,刘邓没有犹豫,决心南下大别山。

刘帅指挥部队首先在黄河边上摆了一个迷魂阵,让国民党以为刘邓大军要北渡黄河,然后又大踏步南下,等到国民党发现的时候,刘邓大军已经到达了黄泛区。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为了大军渡过黄泛区,刘邓大军将所有的啊重武器抛弃,于17日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


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至23日,第3、第1、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24日夜,第6纵队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

当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的电报发给毛主席时,毛主席高兴的笑了,他对周总理说,“我们熬过来了。”


毛主席曾经对进入大别山此行有过三种估计: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毛主席一生自信两百年的,做出这样的估计,可见挺进大别山的艰难和不确定。

进入大别山的部队也异常困难,由于红军曾经两次离开了这里,所以当地的百姓都对红军产生了不信任感,再加上桂系的严苛管制,进入大别山的部队受到了不少的困难,但是他们最终站稳了脚跟。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此次战略具有极大的魄力,此战为直接改变了中原战场以及全国战场的局势,整个中国的一盘棋下活了。

很多人说进入大别山的时候,12万多人,出大别山的时候,不到六万人,就认定大别山是一个失败的战略,其实这是不懂全国战略。此次挺进大别山,不仅仅牵制了数十万的国民党部队,而且改变了战争在解放区进行现状,从经济层面也是一次反攻,故而被称之为“战略大反攻”。


毛主席的雄才大略,无人能及,挺进大别山的成功,更可谓逆天的军事行为。

2

在中国的战争史上,最为逆天的军事战役是四渡赤水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土地革命时期,当时的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开始转移。

中央红军共8万余人,由江西瑞金出发准备到湘西,和红二,六军团会合。

这个战略意图被蒋介石看在眼里,他调集军队在红军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重重关卡。

由16个师共77个团实施“追剿”计划,粤军和桂军以及蒋介石的中央军,共计数十万人参与这次作战。

蒋介石的意图很明显,想要速战速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当时中央红军由博古,李德直接指挥,他们不顾指战员的反对,和实际战略环境的转变。

执意要到湘西,这样做无异于自投罗网。

湘江战役以后,红军人员锐减,由8万减少到了3万。

再这么下去,红军的处境非常危险,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毛主席根据当时的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

红军占领贵州重镇遵义后,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上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毛主席重新回到领导岗位。

博古,李德两人被罢免了领导岗位,红军队伍开始了新的军事指挥时代。

毛主席用他天才般的军事指挥能力,进行了一场以少胜多的逆天战役。

四渡赤水战役正式开始打响,目的就是改变红军的危险处境,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1月18日,中央红军分3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挺进。29日,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

2月11日,掉头东进,接着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在娄山关、遵义地区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又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为寻求新的战机,向西转移,于3月16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

蒋介石急忙令其“追剿”军向川南追击。中央红军突然折向东进,于21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

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被搞的晕头转向,完全搞不清楚红军到底要干什么。

红军摆脱敌人追剿,向北继续行军后,蒋介石的大军才意识到上当了。

可惜为时已晚,红军已经跳出包围圈,转危为安。

—End—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3

图解战争史上,最逆天的军事行为----“四渡赤水”!

任国军如何围堵,他都能见缝拆招,并寻机歼灭处于局部劣势的敌军。

遵义会议后,红军主意打算北上赤水县,寻机北渡长江。

走到一半,发现敌人已经在赤水县做好了防御。毛主席就率部西渡赤水,准备进攻古蔺地区,寻机再北渡长江。这就是“一渡赤水”。

国军赶紧放4个旅布防在长江沿线,用3个旅堵在毕节地区,同时,还用8个旅追击红军。毛主席果断率部队前往扎西地区。

等红军到扎西地区后,开始缩编部队,将部队整编为16个团,提高部队机动性和战斗力。此时,国民党部队集中36个团,分成四个纵队,对红军形成合围之势。毛主席趁敌人未合拢之前,率部由扎西再向东行军,“二渡赤水”!

渡过赤水后,红军趁敌人兵力空虚,五日之内,依次拿下桐梓、娄山关、遵义三个地区。国民党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损失两个师和八个团,3000多人被俘。

之后,红军在北部和南部组建阻击阵地。南部阵地在红花岗、老鸦山一代。北部阵地在桐梓西北地区。红军得到机会补充物资和休整。红军士气高涨起来。也是在这期间,红军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三人团\"又称\"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方便迅速灵活的指挥部队。

从此之后,\"在重要问题上,大都是毛泽东出主意,其他同志同意的\"。

当国军再次调动部队围攻遵义的时候,毛主席为了调动敌人,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国民党军赶紧尾追其后,同时,在长江布防,防止红军北长江。

红军见北上渡江无望,分出红一军团一个团佯装主力,继续向西北前进。主力则从二郎滩“四渡赤水”,折向东北。然后,突然南下遵义,并让红九军团佯攻长杆山方向王家烈部,让国民党军以为红军还是要北上渡江,引国民党军北上。红军主力却突然渡过乌江,直逼贵阳!

贵阳是老蒋“行辕”所在地,却只有四个团的兵力。蒋介石吓蒙了,赶紧叫人“救驾”,甚至,他都追备好飞机随时跑路了。毛主席在国民党重兵围堵的情况下,还有如此操作,真是神人。

红军主力趁着滇军奉命东调增援贵阳之际,乘虚折向西南,进军云南,度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文|勇战王聊历史)

4

“四渡赤水”是毛主席生平最得意之作,充分利用了红军灵活机动的特点,以3万之众,将蒋介石的40万大军牵着鼻子走,耍的团团转。短时间内,多次使用“调虎离山”这一计策,并且都成功了,这的可以说是用兵如神。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遭到蒋介石40万大军围追堵截,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四渡赤水战役打响了。

一渡赤水

红军兵分三路,从元厚镇、土城镇向西度过赤水河,摆脱跟敌人纠缠的局面,集结扎西,寻机歼敌。

二渡赤水

敌军主力被吸引在川滇边境,贵州空虚。我军出其不意地从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度过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灭敌人。5天之内消灭敌军2个师加上8个团。

三渡赤水

遵义大捷后,蒋介石亲自坐镇贵州卷土重来。我军主动撤出战斗,从茅台镇第三次渡过赤水,挺近川南,将敌军的部署打乱。

四渡赤水

敌军疲于奔命,我军却又秘密地第四次从太平渡口、二郎滩、九溪口渡过赤水,而后向南渡过乌江,彻底跳出敌军的包围圈。

5

1947年8月18日,刘邓首长回电陈赓:“我们开进顺利,并不太紧张,你们晚些天过河没有关系,渡河要确保安全,不要急躁”!陈赓接电万分感动,因为他深知此时刘邓大军身边团团围着蒋军30多个整编旅,压力非常之大,所以此电充满着宽慰和爱护。许多年以后,陈赓每每回忆起南渡黄河的往事,总是感慨地说:“我们吃的是刘邓的饭”。

(陈赓将军)

原八路军第129师名将陈赓,此时正担任新组建的临时兵团“陈谢集团”的司令员兼政委,所部战斗序列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陈赓的太岳纵队)、第九纵队、第八纵队之第22旅、起义过来的孔从洲“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全兵团共29个团80000余人的兵力。该集团主力虽然是晋冀鲁豫军区的部队,但是已转隶军委直接指挥,成为一个独立的“准战略集团”。

始终活动在晋南和豫北地区的陈谢集团,原本曾经主动请缨西渡黄河保卫中央的,但是伟人做出了更伟大的决策:着该兵团南渡黄河杀入豫西地区,攻击胡宗南薄弱的后方和兵力稀少的开封、洛阳等地,切断陇海路,配合刘邓大军的挺进大别山和华东野战军的外线出击,使三路大军成“品”字形完成战略配合和展开,共同经略中原。



(陈赓照相)

这是一招妙棋,一旦陈赓兵团南渡黄河,陇海铁路西段将直接处于我军的攻击之下,不仅胡宗南必须抽调进攻陕北的部队回援,围攻刘邓大军的白崇禧集团也得分兵救援,必将彻底调动敌人从而极大改变中原战场的局势。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陈赓兵团能否及时、成功地渡过黄河天险,迅速在敌占区完成战略展开。

然而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第一个困难是晋南地区遭遇前所未有的暴雨天气,导致多处山洪爆发进而冲毁了道路,使我八万人马的行军变得异常困难,陈赓不得不紧急电告正在转战陕北的军委、以及焦急盼望的刘邓首长,所以才有了本文开篇的那封回电。第二个困难是连日大雨使黄河水暴张,而我军只有一些小木船,根本无法顺利实施强渡。



(陈赓)

黄河水流的湍急程度与长江完全不同,流速猛,旋涡多,小木船在如此汹涌的水流中极易倾覆,同时,陈赓兵团选择渡河的潼关到孟津一段,自古就是黄河要冲,河道狭窄,地势险峻,对岸敌人又早已封锁渡口修建了防御工事,拥兵两个整编师又一个旅。更要命的是,陈赓麾下的指战员多为北方籍而不习水性,一旦翻船则人船都难以自救。

军情如火,陈赓将军在北岸也是心急如焚,八万大军聚集在黄河北岸是难以长时间保密的,设若被敌人发现而加强对面的防御和兵力,后果不堪设想。事情的诡谲在于,南岸的蒋军反而此间大为放心毫无戒备,因为按照常理,如此暴涨后湍急的黄河水,别说是大军南渡,就是少数有经验的黄河船工都不敢冒险而选择歇工了。

(解放战争中的陈赓)

1947年8月22日,陈赓在大雨中下达了强渡的命令,次日凌晨,各纵队的突击队乘坐小船出发,而跟随他们同时下水的,是由当地民兵组织的“葫芦队”。这些身上绑满葫芦的青年民兵都是泅渡的好手,他们持枪游在木船的前后及两侧,卫护着船队前行。队伍行进到黄河中间时,仍然被南岸守敌发现了,于是黄河两岸的炮火和河中间的步机枪打成一片。

突击队仅仅用了30分钟就到达南岸,随即猛扑敌人的防御据点,而我军大部队的强渡随即开始。由于船只很少,当地百姓特别制做了一种独特的渡河工具:用油布把棉花和秸秆包裹起来,重量很轻但是浮力不小,即使中弹也不影响使用,所有不会水的战士都抓住这种东西勇猛向前。因此在黄河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观:小船、葫芦、油布包、木筏甚至门板纷纷下水,夹杂着巨大的勇气和胆量在急浪中翻滚,毫无畏惧地奋勇向前。

(晋冀鲁豫野战军首长)

看见这逆天景像的蒋军士兵已然吓懵了,本来我军第一波登岸的突击队数量并不多,但是其决绝的攻击和河面上的壮观场面,让守军彻底胆寒,不少人放弃抵抗狂奔逃命,陈赓兵团仅用24小时全部渡过黄河,1947年8月24日拂晓,陈赓将军本人及司令部渡河到达南岸,三天后率部攻克渑池县城和观音堂车站,彻底斩断陇海铁路的运输,迫使陕北和大别山之敌纷纷回援,胜利达成战略目标。

陈赓兵团在凌晨南渡黄河的战役不仅出乎敌人所料,并且由于其逆天的军事行为,在当地百姓间也引起了巨大轰动,民间啧啧称奇并且越传越神。以至多年以后,这里还流传着“骑龙过黄河”的传说,说是陈赓将军的部队到了河边,只见狂风怒号,河水翻腾,正束手无策之时,一条巨龙自云中而罗,颌首领命,大吼三声,驮着十万将士直飞南岸云云,种种有鼻子有眼。

6

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行动,就是战争史上,一次逆天的军事行动,堪称中国近现战争史上的神来之笔。如果没有四渡赤水行动,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面临覆灭的危险,但是毛泽东通过这场四渡赤水的精彩表演,挽救了红军和革命,使得红军转危为安,更使得革命转危为安。

中央红军长征至湖南境内时,为了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发起了湘江战役,但是由于博古战略、战术的严重失误,导致红军在湘江战役中损失惨重,从八万人锐减到三万人。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然而湘江战役的惨败,并未唤醒博古,他仍然幻想继续攻打湖南的大城市。毛泽东认为不可行,提议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遵义会议后,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人的领导地位,他立刻着手安排进军贵州的作战计划。

毛泽东进军贵州的作战计划,就是历史上的四渡赤水行动。从1935年1月到1935年5月,毛泽东指挥红军围绕赤水河,一共进行了四次战略行动。前两次战役是佯攻,并未渡赤水。后两次战役是真正的渡河行动。

毛泽东指挥的红军,在川、黔、滇交界处的广大地区机动作战,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战法,和人多势众的国民党军队斗智斗勇,最终赢得了胜利。红军打破了敌人的封锁线,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顺利完成预定作战目标。

四渡赤水行动意义巨大,它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毛泽东自己都说,四渡赤水是他人生中的得意之笔。

7

朝鲜战争是中美的“直接对话”,持续三年,美军用兵44万,据官方统计死亡、失踪54 246人;朝鲜战争中能称为奇迹的战役不少,今天要说的是朝鲜战争二次战役“38军强插三所里”,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高喊:“这是奇迹、神迹,14小时用双脚边打仗边行军72.5公里,那还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这是奇迹、神迹!”

第一次战役中,38军因为行动迟缓没打好,军长梁兴初被性格刚烈的彭德怀一顿臭骂,梁在军党委会上斩钉截铁:“我梁兴初是打铁出生,38军也不是纸糊的。”

二次战役开始后,联合国军在我志愿军打击下节节败退,卡住三所里,造成关门打狗的局面成为整个战局胜负的关键。为切断联合国军退路,38军113师奉命直插三所里,阻敌南逃北援。

113师没有机械化装备,又恰逢北朝鲜五十年一遇的寒冬,官兵仅凭双脚在崇山峻岭中强行军,条件十分艰苦。为了按时插到三所里,副师长刘海青率领338团作前卫,全团只带武器、弹药,轻装前进。出发前,他交代各团长说:

  “每个营、连都要准备当尖刀作前卫。遇到敌人,前面的营、连打,后面的部队继续前进。再遇敌,依然是打的打,走的走,交替前进,决不恋战!”

  为了尽快穿插到位,他又做出一个非常果断正确的决定:去掉伪装,大胆前进。当时敌机误认为我师是南朝鲜退下来的部队,没有进行轰炸;部队在山间小路强行军,到最后精疲力尽,全凭意志前进,官兵眼里只有“三所里,三所里”。

此时整个志愿军司令部也是心急如焚,所有人都在问一个问题:113师在哪里?到了没有?

  电报传来!

  “我部先敌到达三所里!”

  “敌人企图经三所里撤退。

  “请示我部任务。”

  就是这无比简洁的三句话,让整个志愿军司令部齐声欢呼。他们知道,战争的咽喉已经被中国人扼住了。几万在朝美军的败逃命运,在那一刻注定。三所里南有大同江天堑阻敌北援,北有兄弟山卡住公路阻敌南逃。113师卡住三所里后,从那里南逃的将有美军3个师,骑兵第1师是“美国开国元勋师”,美2师是“二战”欧洲主力。美军3个师有300多辆坦克、400多门火炮,113师只有十几门迫击炮和少量反坦克手雷。

113师先敌五分钟到达三所里,5分钟的时间,体力已达极限的113师将士们就进入阵地组织起了防御,与敌激战一天,后迅速抢占龙源里,死死卡住了敌南逃北援之路,使美军南逃北援部队仅相隔1公里却始终不能汇合此战,此战为二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役胜利后,彭德怀亲自为38军签署嘉奖令

梁(兴初)、刘(西元)转三十八军全体同志:

此战役克服了上次战役中个别同志某些过多顾虑,发挥了三十八军优良的战斗作风,尤以—一三师行动迅速,先敌占领了三所里、龙源里,阻敌南逃北援。敌机坦克各百余终日轰炸,反复突围,终未得逞。至昨(30日)战果辉煌,计缴仅坦克汽车即近千辆,被围之敌尚多。望克服困难,鼓起勇气,继续全歼被围之敌,并注意阻敌北援,特通令嘉奖,并祝你们继续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8

历史上可以称之为逆天的军事行为的战役有很多,我们说一个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场战役吧。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战役,对于我们新中国的成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他们领导的战役,都是为中国人民而战。因此,这样的战役,才是最有历史意义的。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场战役叫做,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战。

这一次战役之所以称得上逆天,是因刘邓大军在当时是属于是孤军深入到敌人的心脏地区,他们就如同一把利剑,插入到了敌人的心脏里。

这一次战役对敌人的打击是伤筋动骨的。也是这一次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军进行大反击拉开了序幕。

因此这样的战役,在面对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的胜利,才不负逆天行为的美名。

要知道那时候的国共双方的战争,一直都是在黄河以北战场上进行的。我军能够活动的范围,也仅限于黄河以北。

但是,若是战争一直在黄河以北进行,不利于发挥我军的优势呀,毕竟我军主要是擅长打游击战和运动战。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到达的地盘的范围越广,越能发挥我军的优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彻底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邓大军开始孤军深入到敌人的心脏地区,也就是大别山的。当然了在当时,国民党的军队也没有想到刘邓大军敢这样做。

但是,刘邓大军就是料到了国民党想不到,因此才决定冒险打这一场战役的。可以说这一次战役,是充满着各种风险的。

毕竟,刘邓大军是属于是孤军深入,他们没有任何援助,粮食和各种军需物资,都是需要自己解决的。

在这种情况下,和敌人进行战争,当然是困难重重了。

关键是他们还不能被敌人发现踪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以说刘邓大军里的每一个人,在深入大别山的时候,都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因此,才有了后来遭遇敌人大部队时的狭路相逢勇者胜。

经过殊死拼杀,刘邓大军杀出了一条血路,把敌人打得吓破了胆寒,然后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的。

这一次胜利用毛泽东的话,就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反攻拉开了序幕,我们也开始有被动防御转换成了主动出击。

可见这次战役的胜利,具有多么大的历史意义。因此,这一次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觉得算是最为逆天的一战。

9

1.毛主席一生的得意之作,四渡赤水。

2.第四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碰巧俘获廖耀湘。

3.声东击西,盟军诺曼底登陆。

4.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蔡长元,铁原阻击战。

10


《特赦1959》中,王耀武曾经吐槽过蒋校长的指挥能力,说他是一个连一张手纸都舍不得扔的人。他早就建议放弃山东,集中兵力,退守江淮,准备与解放军决战,可是蒋就是不同意,不肯放弃山东,反而让他死守济南,最后他在济南死守待援,蒋又不肯大举增兵,导致他兵败被俘。作为一个跟随蒋多年的高级将领,有这种体会的人不止是王耀武,还有一大堆人。

军事上上要说逆天,就不能不提到蒋校长。他的每次操作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明明形势不错的仗,让他咔咔一顿操作,形势马上就逆转了,最后被对手打得落花流水。而且,这种错误他不是一次出现,而是反复出现,每次都是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都要丧师失地。所以我们现在看国军将领回忆录,几乎都把战败的责任甩给了蒋校长。

蒋校长指挥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有能力将敌人压缩到一个狭小地区内聚而歼之的时候,他总是企图以小的代价开换取胜利,导致最后兵力始终无法有效集中起来,本来应该打歼灭战的时候,他总是给指挥成了添油战术,不断逐次增兵,把精锐一点一点的投入进去,被对手消灭。淞沪会战如此,淮海战役还是如此。而这两次都是直接导致了战争局势的急转直下。


淞沪会战是最典型的这种逐次增兵的添油战术。再一开始,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很少,按照之前国军在一二八抗战以后确定的作战计划,是应该在一开始就投入优势兵力,将日军在上海的据点包围,然后迅速予以歼灭,使日军失去在上海登陆的必要性。在七七事变后,国军在华北连战连败,就开始在淞沪战场打主意,所以八月十一日就已经命令在当时的京沪线的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秘密进入上海,准备开战。

到八月十三日,日军和国军就已经交火,那么这时候应该是马上按原定计划将在上海的日军歼灭的好机会。至少从兵力对比上,国军是有这个能力的。但是张治中已经准备开始下令打了,蒋突然命令停下来,等待国际调停。这一拖,就拖到了十五日。十五日双方再次交火,但很快又奉命停下来了,因为蒋认为国际干预马上就要来了,还是有停战的可能。

等到十七日,国军才正式展开兵力,对日军据点进行围攻,但这时候日军的增援部队已经快要到了,所以日军的抵抗是非常顽强而坚决的,国军的进攻没有多少进展。于是国军也开始增调部队投入到淞沪战场上来,尤其是当时认为比较精锐的德械师,比如三十六师,第一军等部队,都很快就投入进去了。但在国军增援的同时,日军也在不断派部队增援。所以,到二十一日以后,国军就比较被动了,只能被动防御,日军则转入进攻。


随着战争的发展,蒋嫡系的中央军很快就兵力枯竭了,只能抽调地方部队来增援,比如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的部队,就都奉命来到淞沪战场参战。起初是按照德国顾问的意见,后面上来的部队部成建制进入阵地,而是抽调补充已经在前线积累了一定的与日军作战经验的八十七,八十八和三十六师,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地方部队,尤其是广东和广西部队上来以后,就只能成建制投入进去了,被打残了再撤下来。

到十月底,国军在蕴藻浜一线得阵地已经坚守不住了,撤退是必须的,不说按照之前的计划有组织的撤退到吴福线,锡澄线的永备国防工事,最起码的也是要撤退到苏州河以南。但蒋又要求国军再坚持一下,等待国际调停。最后实在坚持不了,比撤退到苏州河以南。到十一月一日,军事上国军已经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继续在上海坚守,然而蒋认为华盛顿公约缔约国马上就要开会了,所以又让国军再坚持一下。

一直到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国军后路被切断,国军在上海也坚守不住了,而蒋一直期待的国际调停也并没有什么结果,国军才又下达了总撤退命令,要求国军全线撤退到吴福线的国防工事去继续抵抗。但这时候国军知道后路已经被切断了,所以根本无心恋战,都是直奔南京,只有川军在嘉兴一带组织了对日军的迟滞性战斗,其它部队都是一溃千里。淞沪会战也就以最后的溃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