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为勇敢而名垂史册?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为勇敢而名垂史册?

2020-08-15 04:32阅读(74)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为勇敢而名垂史册?:谢谢邀请!在我们县北边的邳州市,有个小萝卜头纪念馆,小萝卜头的名字叫宋振中,是革命烈士宋绮云的儿子,牺牲时

1

谢谢邀请!在我们县北边的邳州市,有个小萝卜头纪念馆,小萝卜头的名字叫宋振中,是革命烈士宋绮云的儿子,牺牲时才几岁,是全国年龄最小的烈士。1949年,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夜,国民党特务头子毛人凤,残酷杀害共产党人,敌人连一个几岁的孩子也不放过,小萝卜头和父母一同被敌人杀害了。小萝卜头的一生是在狱中度过的,虽然小,却很懂事,爱憎分明,他在狱中为革命者传递情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王二小,是个放牛郎,有一首歌,名叫《歌唱二小放牛郎》,我想大家不少人都会唱,这是对革命烈士王二小的纪念!还有刘胡兰,牺牲时还不满十五岁,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2

张骞出使西域的张骞。张骞在应召前,是一个几乎无人知、无人问的小人物。汉武帝刘彻征召可以出使西域的人,只有勇敢的张骞揭榜应诏,带领使节出使西域,历尽苦难,不忘大汉,不辱使命。张骞是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第一人,为汉武帝平定匈奴,和开通丝绸之路立下了不世的功勋。

3

小人物因为勇敢而名垂史册者很多,比如甲午海战时,为撞击吉野而壮烈牺牲的致远管带(舰长)邓世昌,一声撞沉吉野,令人回肠荡气。邓世昌不但十分勇敢,而且还是个人才。电影《甲午风云》中。李鸿章校阅北洋水师后如是说:致远管带邓世昌,尔练兵有方,弹无虚发,连中靶船,着赏银两干两,分发致远官兵。

再比如怕死不当共产党的女英雄刘胡兰,面对寒光闪闪的铡刀,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宁死不屈,慷慨就义。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亲笔为其提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4

一般名垂青史的都是大人物,但小人物因为勇敢名垂青史的例子也不少见,我来说一个。北宋一个小巡检打败了辽国第一名将耶律休哥。

背景:宋太宗两次北伐

北宋太宗朝,太宗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进行了两次北伐,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北伐宋太宗先是率领大军灭了北汉,接着不顾群臣反对,带着疲兵北上伐辽,一直打到辽国幽州城下,在久攻不下之后,辽军主帅是名将耶律休哥率援兵赶到,与宋军在高梁河一带展开生死鏖战。宋军这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最终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宋太宗身中两箭,乘驴车败走。辽军追至涿州(河北涿县)乃止。第一次北伐失败。

这场大战结束了宋朝初期军队百战百胜的步伐,也是辽国与北宋第一次在战场上的正式对决。此战,宋军犯了兵家大忌,师老兵疲,轻敌冒进,企图以势压人拿下幽州。在辽军援军进入战场前,战略目标不够清晰,最终被辽军所败。

第二次北伐在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 ,由于辽景宗去世,幼主辽圣宗继位。宋太宗因国内政治、经济逐渐稳定后,准备再次用武力来洗刷昔日高梁河战役那两箭的耻辱,下诏派出三路大军北伐契丹。但辽国主帅耶律休哥再次体现出强大的军事才能,他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断了宋军的粮道,大败曹彬和米信带领的东路军,宋军断粮撤兵,辽军大举追击,宋军气势低落,损兵折将,第二次北伐再次失败。

辽国战神耶律休哥

北伐失败后,宋太宗从现实中冷静下来,看清了形式并改变了对辽战略,从战略进攻转向了战略防御,另一方面也积极主动去谋求两国和平环境。但辽军不愿意和平,每次南下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每次抢掠的牲畜、人口、财物都远远超过了战争的损失。以战养战来掠夺宋人的财富,是这个时期辽国的主要战略目标。

雍熙三年(986)辽军引兵南下,于君子馆(今河北河间西北)与宋军对峙。宋军在天冻无法使用弓箭的情况下被辽军击败,宋将刘廷让的部队全军皆没,战死数万人,宋军河北防线遭到重创。辽军虽然也损失惨重,但任然扩大战果,在河北如入无人之境,大肆劫掠后引兵还。

辽军主帅耶律休哥在对宋战争中大放异彩,对宋作战少有败绩。在辽国被誉为战神。

北宋巡检尹继伦

宋太宗端拱二年(988年),辽军战神耶律休哥获悉李继隆率大军护送粮车数千辆至威虏军(位于河北徐水)补给,便企图对宋军粮车予以截,让宋军断粮,不战自败。

耶律休哥率精骑数万疾速奔袭南进。大军过处,宋军都只敢龟缩在深沟高垒、铁壁坚城之中。耶律休哥如入无人之境。但他只求快速寻找李继隆的运粮部队,给予围歼,沿路遇到城池、宋军、百姓一律不管不顾。

耶律休哥行军路上遇到一队宋军,带兵的是缘边都巡检使尹继伦,缘边都巡检使是从七品武将,麾下仅仅率步骑千余人巡护交通,遭遇到数万辽军尹继伦大惊失色,跑是来不及了,只能仓促做好迎战准备。但出乎意料的是,战神耶律休哥带领的是数万辽兵,他的目标是宋将主帅李继隆,根本就没有把这千余人的宋军巡逻队放在眼里,就如他们不存在一般,呼啸而过。

尹继伦官虽不大,但心高气傲,敌军可以打败他,但连理都不理他,对他来说是极大的侮辱。他咽不下这口气,偷偷得尾随着这支辽军,辽军根本没把这支军队放在心上,连个斥候都没留下来监视他们。

不久,契丹军寻到了李继隆主力,准备伏击。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尹继伦出其不意辍了上来。拂晓时分,契丹军正吃早饭,尹继伦带着千余名宋军从侧后方对辽营突然袭击,辽军准备不足,惊慌中乱作一团。

尹继伦兵少,不能久战,好在他早就认准主帅中军帐位置,直接杀入耶律休哥的中军营帐,准备与敌人玉石俱焚,耶律休哥正在用膳,毫无防备,仓促之间拿着切肉餐刀迎战,慌乱中被宋军砍断了手臂,身受重创。

宋军主帅李继隆也发现辽军营地大乱。立刻引兵来战,这样两支宋军前后夹击。辽军大败,被斩首五千,耶律休哥重伤之下被属下救走,但断臂之后再也没法领军侵宋,从此耶律休哥被拉下神坛,后郁郁而终。

结语

小人物恰逢重大历史时期,勇于作为,也能做出名垂青史的大事。所以有的时候,历史的发展常常有一定的偶然性。这就是小人物创造了大历史。

5

张皮绠当之无愧!

张皮绠(1849—1873),涡阳张老家北张楼村人,出身贫寒,全家为捻。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来作法,于节日时聚众表演,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欠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

捻军“大汉明王”(太平天国封沃王)张乐行殉难后,张宗禹(太平天国封梁王)在雉河集,招兵买马,张皮绠在母亲的带领下投捻,被张宗禹收为捻童,随营听命。

曹州战役

同治三年(1865 年)四月,曹州战役,张宗禹诱僧格林沁入伏,分割包围歼之。1865年6月12日,僧格林沁突围时受伤落马,不能行走,藏在麦田。16岁的张皮绠持刀搜索残敌,发现一穿黄马褂清军军官,挥刀杀之,张皮绠脱其帽、珠、红顶和花翎,穿戴至军中,经辨认,被杀者即为僧格林沁。一代名将,大清亲王竟死在一个小屁孩手中,令人可叹!

僧格林沁

附:僧格林沁简历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晚清名将。贵族出身,善骑射,被清廷称为“国之柱石”。历任领侍卫内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满洲都统等职,颇得道光、咸丰两帝宠信。咸丰、同治年间,僧格林沁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

大沽口之战

咸丰五年(1855年),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俘林凤祥、李开芳,晋封博多勒噶台亲王。

咸丰九年(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爆发,面对来犯英法联军,僧格林沁带领部队,奋起抵抗,痛击英法联军。战斗击沉敌舰4艘、重创敌舰6艘,击毙、击伤英法联军484人,重伤英军海军司令何伯(贺布)。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抗击外来侵略中取得第一次伟大胜利。当时,马克思也亲自撰文,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僧格林沁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他遇害后,百姓罢市,巷哭野祭。灵柩返回北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声震地。

附:张皮绠之死

不久,张皮绠得知母亲病亡,父亲及哥哥又战死沙场,寡嫂在家,生活拮据。张皮绠便悄悄离开捻军跑回了老家,改名为凌云。张皮绠曾从僧格林沁尸身上搜出许多银子,便置地买田,娶妻生子,一子名张武。后又造酒、推油,在新兴集开设粮坊谋生,过起小地主兼小商人的幸福生活。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山东巡抚丁宝桢派3 名暗探,化装成商贩至涡阳,寻捕张皮绠。先在永城裴桥查找无着。回涡阳新兴集住在一家粮6坊里。恰巧,该行店主是张皮绠。因酒后失言,张皮绠为暗探所捕,从家中搜出僧格林沁的朝珠。后奉旨押解山东济南,遭凌迟处死。刑前,张皮绠慷慨直言,述杀僧格林沁经过,历历如绘。

6

路过不谢邀!

中国历史上还真有不少这样的“小人物”。

一,项橐。

项橐厉害就厉害在,据说项橐才七岁大的时候,大圣人孔子就愿意拜项橐为师了。然后后世尊项橐为圣公。

二,甘罗。

据说甘罗才十二岁的时候,甘罗就因为有大功于秦国而当上了秦国的丞相了。不过,后世的史料当中并没有什么关于甘罗事迹的记载。

三,淳于缇萦。

据说在西汉汉文帝的时候,淳于缇萦的父亲淳于意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触犯了国家的法律,就要面临处罚了。这时候淳于意才十来岁的女儿淳于缇萦就陪同父亲来到了京城长安,淳于缇萦见到了汉文帝之后就表示愿意替父亲接受处罚。结果汉文帝就被淳于缇萦的孝心所感动,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他们的罪行了。

四,班超。

班超的身上一直都带着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然后,据说班超年青的时候原本只是政府部门当中的一名文书。后来有一天,正在工作着的班超叹息一声说道:“大丈夫应该为国立功,何苦一辈子与笔墨打交道呢?!”于是班超就毅然报名参军了,这就是著名的“投笔从戎”的故事了!

至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则主要说的是,某一次班超在出使西域的时候,很不幸地被匈奴人扣押起来了。后来,班超就对随行的三十六个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毅然率领三十六个人杀出重围完成了使命并且安全回到了祖国。

五,周处。

周处大家也都是比较熟悉的了。据说周处年青的时候,横行乡邻被同乡里的人视为“三害之一”(蛟龙、猛虎和周处本人)。后来周处上山打死猛虎又下海除掉蛟龙,周处为民除了害。之后周处下决心改过自新,周处终于成为国家的一代名臣了!

六,岳飞。

据《岳飞传》小说的描述,岳飞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上学读书。岳飞长到七岁大的时候,有一次被好朋友王贵等人拉到学堂去帮他们(王贵等人)做作业。岳飞在帮王贵等人做完作业之后,岳飞就因为有所感而在学堂的墙上大胆地提了一首诗,写完之后又在落款处题上“七岁岳飞作!”结果周侗老师后来之后,周侗见到了岳飞所提写的诗,周侗就找到岳飞并收岳飞为义子了!

后来,岳飞成长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了。

7

历史上因为勇敢而名垂青史的人很多。

荆轲刺秦王,一剑成名,但秦王生命危及时刻,无人敢上前。医官夏无且用随身的药包击打荆轲,为秦王赢得了喘息的时间,秦王随后掏出背在身后的剑刺向荆轲。最后,荆轲被擒,秦王获救。

夏无且在秦朝是一名医生,他一生碌碌无为,医术并不高明,他也没有在朝堂上有什么作为。史料上除了他勇敢救秦王的事迹,再无描述。

还有一位不得不说的是张骞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在汉武帝刘彻时期出使西域。

踏上未知——西域

张骞原本是汉武帝的侍从官,在宫里并没有什么存在感。

出使背景

汉朝自汉高祖建立之初,跟匈奴一直是死敌,奈何汉军经过多年的灭秦之战,早已兵力不足,财政紧缺,跟匈奴打仗常年处于失败的地位。无奈之下,选择跟匈奴和亲,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但是,这期间匈奴仍然时不时进入汉地大肆劫掠。

而此时的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多年的休养生息,平定七王之乱,国内民心已归,国家钱粮充足。少年天子刘彻,不仅想要洗刷过去失败的耻辱,还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免受匈奴的侵扰。

可是,多年以来,他们对匈奴人几乎一无所知。茫茫未知,凭自己的一己之力不足以战胜强悍的匈奴人,他想到同盟——月氏。月氏也是匈奴的死敌,但是月氏跟汉相距甚远,当时只知道在匈奴以北,他们并不知道具体的位置,一切都是未知。

而张骞得知汉武帝想要派人出使西域,主动请缨。汉武帝觉得他勇敢有担当,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路上——一直在路上

就这样,张骞带领100多名强壮的军士,当时的俘虏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踏上了征程。面对茫茫戈壁,找到月支,还要穿过匈奴人的腹地,是死是活,会走到哪里,谁也不知道。

很不幸,不久他们就遇到了匈奴的军队。匈奴人将他的护卫队全部斩杀,只留了他和堂邑父。自此,他在匈奴过上了长达十年的监禁生活,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时间一长,匈奴人对他的看守已逐渐松散。终于有一天,匈奴内乱,他和随从一起逃了出来,再次踏上了寻找盟友的路途。他们一路躲避匈奴人,一路记下所见所闻。黄天不负有心人,他们找到了月氏。

但是此时的月氏,几经迁徙到了一个水草茂盛,物产丰富的肥沃之地。他们喝酒吃肉,过上了富裕安乐的生活,已不愿再找匈奴人报仇。张骞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后,无功而返。

返回汉朝的途中,他又一次被扣押。几多波折,历经十三年,他终于重新回到了长安。

出使意义

等待多年的汉武帝对他的归来早已不报希望,已经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但张骞的回归依然令他十分高兴,虽然任务失败了,但是张骞一路记下的关于匈奴和西域各地的地貌特征,民俗风习为汉武帝击败匈奴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情报。

多年后他在汉武帝的命令下,再次出使西域,这条路就是后来有名的丝绸之路。二次出使西域,意义不仅仅在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上,还为后来的西域归汉奠定了基础。

8

没有人说一说抗日英雄常隆基吗?


一:他是一介布衣,只是一个马夫,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人物”;

二:他有勇有谋干掉了一个日本中将,不可谓不勇敢;

三:当时日寇铁蹄横扫东三省,这一个小人物的壮举让敌人胆寒,不可谓不是民族英雄,名垂青史理所应当!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下常隆基的故事。此人是辽宁人,生于1917年,在1941年被伪满洲国征召从军,在伪军的驻扎地五顶山大营当警务兵。

因其表现的“胆小懦弱”,被长官认为不是打仗的料,于是就发配他去当连队的马夫。

1943年,日本驻伪满洲国的军事顾问南木实隆中将访问伪满洲国,伪满洲国方面自然是不敢怠慢,五顶山工事作为号称“东方马其顿”的铜墙铁壁、著名要塞,成了日本中将此次考察行程上的一个点。

(大洋马成了日寇的标配)

登上五顶山必须要走的山路,日本的轿车开不上去,只能步行或骑马,为了让这名日本中将舒舒服服威风凛凛地登上要塞,团部决定选出10匹上好的战马并配上马夫,驮着南木实隆上山。

日均也知道伪满洲国的兵大部分都是强征的壮丁,平时又打又骂挨饿受冻是家常便饭,于是担心会有人反水,于是要求当天的行动伪军都不能带枪械。


谁知这反倒给常隆基创造了机会,其趁连长不注意,偷了连长的手枪,并且藏在军马的粪兜子里,这里是谁也不会刻意去检查的地方。


当天南木世隆先是乘坐轿车到达队部,随后换乘战马,常隆基牵着的这匹战马,正巧安排给南木世隆。马队沿着山路走到五顶山半山坡的小河处,这时,南木世隆一行人准备下马步行,就在南木世隆刚刚从战马上下来的一瞬间,常隆基迅速地从战马粪兜里掏出手枪,对准南木世隆的胸部“叭!叭”就是两枪。击毙了这个伪满洲国的“最高军事顾问”。


这一切都发生在转瞬之间,还没等其他日军和伪军官兵回过神来,常隆基已经奔跑下山。


但很遗憾,常隆基最终没有逃脱日伪军的追捕,选择了投江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建国后政府在其家乡为其修建的纪念铜像)


(中国军网上也有常隆基的故事)


当然,现在有很多人翻案,说常隆基事件是假的,对于这些翻案的无脑言论,公道自在人心,英烈铁血昭昭,日月可鉴,请大家无视!

9

荆轲算一个,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而名垂史册。

我是亘古,平时喜欢读书写作。现在来讲一讲荆轲的故事。

荆轲早年喜欢读书击剑。凭借着剑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却没有用他。后来到了燕国,在燕国遇到几个朋友,平时就是喝点小酒、读读书、练习一下剑法。除了在他的一些朋友眼里。觉得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辈之外,好像也没有遇到什么赏识他的人。

直到有一天,荆轲通过朋友田光介绍,拜见了太子丹。太子丹跟他说,我有一个朋友叫樊於期。他从秦国逃过来,现在我收留了他。再加上自己被秦国羞辱了,现在如果不对秦国想点办法。秦国可能要攻打燕国,把燕国灭了。

荆轲看到燕子丹这么恳求自己,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太子丹再三请求之乡荆轲答应了。

然后太子丹就把荆轲安置在宫里,给予好酒好吃以及美女服侍。过了一段时间,秦国扩张,很快打到城下了。太子丹见荆轲没有动静,就前去探望。

荆轲跟太子丹说,我要去秦国,一个普通百姓,秦王怎么肯见我。于是他想到了太子丹的朋友樊於期。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出面,就亲自出面跟樊於期谈,樊於期明白了用意。这样一方面可以报答太子丹,还可以一洗雪耻。樊於期便自刎。

荆轲就带着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的地图去见了秦王。待靠近秦王的时候拿出准备的匕首,秦王开始闪躲,朝中一片混乱。荆轲就追在秦王后面,不想秦王抽出剑来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背靠柱子。笑说,只因我想活捉你,让你吐出吞并的土地。秦王向荆轲连刺几刀。荆轲死去。

荆轲的死,没有改变历史的进程。无疑荆轲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物。

10

今天讲的这个小人物,是春秋时期齐国人,此人胆子贼小,刚上战场就被战斗的声音活活吓死了,但其所作所为却被后人所称颂。

这个小人物名叫陈不占,在讲这个人之前,先提下齐国一个叫崔杼的大臣,因为陈不占去战场和他有关系。

事情是这样的,崔杼有个老婆叫东郭姜,很不幸地是,就因为这个漂亮老婆,他就被齐国当时的国君齐庄公戴绿帽子了。

连续多次被绿,这崔杼忍不下这口气,就设计要搞掉齐庄公。

于是,在崔杼带人攻击齐庄公,意图谋反之时,本文的主角上场了。

其实,陈不占平时就很胆小,那种狗叫稍微大点就吓得打哆嗦,说的就是他这种人。

但他同时对国君极为忠心,“为臣就要尽臣道”、“对国君忠心不二”等忠君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脑海里,所以当他听说齐庄公正被反臣攻击时,忠心战胜了恐惧,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去救自己的国君。

真要说不怕,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的动作出卖了自己:临走前吃饭连碗都拿不稳,出发上车时连车把手都扶不稳。

车夫看了,就对他说:“既然你这么害怕,又没力气杀人,不如你还是回去吧?”

“不!”虽然手还在抖,心还在颤,但陈不占一口回绝了车夫的建议,并说了这么一番话:“身赴为君,是公义;我自己胆子、力气小,是个人的私事,怎么能因私害公呢?”

“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新序·义勇第八》

虽然都知陈不占平日胆子小,但结局却真真出人意料,而且这结局有点滑稽,有点想笑,却笑不出。

这陈不占刚到战场,还未杀一敌,在听到传来的兵戈金铁交击的声音与军士临死前的惨叫后,居然活活地因此惊吓而死!

陈不占真的是满怀着一腔热血去勤王,虽然本能有些胆怯,且结局不如人意。

去往战场路上的表现很叫人不齿,死得也不如一名普通士兵那么慷慨——简单说就是怕得要死,死得难看,但陈不占真的如人们所说是“仁者之勇”啊!

要知道,陈不占他知道自己胆小,去战场拼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道理自己都懂,却依旧有勇气去提刀勤王,只为心中那坚守的一份忠君之义,哪怕晓得最后的结果是很大概率的一死。

胆小、有勇,小人物、大仁义,陈不占凭借着自己内心的坚持、勇敢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