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坐氢气球游乐项目,如遇绳子脱落,在气球上升到爆炸坠落之前,这

坐氢气球游乐项目,如遇绳子脱落,在气球上升到爆炸坠落之前,这

2020-08-13 08:04阅读(139)

坐氢气球游乐项目,如遇绳子脱落,在气球上升到爆炸坠落之前,这段时间有无办法自救?:事件回顾烟台某景区一位31岁妈妈带3岁儿子一起去体验氢气球的乐趣。但是升

1

事件回顾

烟台某景区一位31岁妈妈带3岁儿子一起去体验氢气球的乐趣。但是升空后固定绳居然断了,导致氢气球自由升空,越升越高。最后氢气球在空中爆裂,这对母子也从空中坠落死亡。据现场目击者介绍,这个孩子是不敢坐的,一直在拒绝。

但是做妈妈的我们都能理解,看到其他家长带孩子都坐了,自己的孩子没体验过怕吃亏,所以带自己儿子也体验了一次。没想到的是,高高兴兴的国庆假期,却产生了这样的悲剧,试想这个母亲和孩子在得不到救助的时候,会有多么的无助,只愿逝者安息!

我是一名飞行员,也是一名运动类跳伞员,所以我非常了解这些高空项目,是飞行员的未必敢跳伞,敢跳伞的未必敢玩低空翼装,敢玩低空翼装的还真未必敢玩蹦极、热气球和氢气球。对于飞机来说,我们非常了解飞机的性能、飞行理论和空气动力学,即便空中发动机停车或者遇见切风,我们可以依靠空气和重力的相互作用(重力换速度,速度换升力)实现降落,而跳伞,实际上也是非常安全的运动。

为什么我们怕蹦极、热气球和氢气球呢?因为一旦出事了,生命的主动权已经不在自己手里掌握了,要么等待救援,要么听天由命。比如蹦极的绳子如果因为质量问题,那出事了一点辙都没有,这次氢气球事故也是一样的,绳子断了,这是事故的主要导火索。

那么氢气球和热气球有什么不同,我就不多做物理知识普及了,总之氢气球比热气球相对危险,我们也不探讨这次事故是谁了责任了。

直接说说类似情境如何自救的建议吧:

对于这种高空项目,我们要看看商家的资质,是否有安全相关的证书,项目运营多久了,曾经是否出现过类似问题。如果是新引进的项目,在体验以前一定要问商家,如何确保游客的生命安全,我们要听的是专业的解答和补救的措施。而不是听那些口头的类似什么:没事的,安全,没有出现过事故之类的言辞,这都是不专业的商家,不可信赖。

  1. 即便这个事情真的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作为普通人,谁又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紧张的情况之下,或许我们会相信有人来救援。
    不论如何,谁也不会知道任由热气球上升后会发生什么。如果是我,我会在距离地表不高的位置抱孩子跳下去,我在下位做肉盾缓冲,确保孩子没事,或许我会骨折受伤,总比失去两个生命要好!

  2. 因为我深知当氢气球上升的过程中,这个速度是很快的,这个时候直升机也无法施救,因为有主桨在旋转,距离远了只能看着,距离近了,把氢气球直接引爆了,因为旋转的速度太高,碰到就爆。碰到连接绳子,母子就会掉下去,虽然这个时候消防可以准备好地面的安全缓冲气囊,但是当直升机抵达后,氢气球升空的高度已经很高了,即便下面有安全气囊缓冲,也无济于事。

  3. 高空项目,尽量少去体验,任何项目也不敢说自己的事故率是0%。

如上的经验只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所有游客在国庆假期游玩的时候都要注意安全,一切顺利!

我是足迹踏遍91个国家,跨过4大海洋的冒险家,回到荒野,我的心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喜欢依照大自然创造我们的方式存在于天地之间;我热爱飞行自驾和自由潜水,分享旅行和冒险中的趣事,欢迎关注我,解答你旅行的问题。

2

作为一名专业热气球飞行员,对大家的忠告:密封气球永远不要玩,一旦发生危险,无法自救。

密封气球多大的体积,在理论状态下能产生多大的浮力,是可以计算的;在不同等级的风力下,又能产生多大的拉力,这也是可以预估的;配套的固定用的绳索能抗多大的拉力,这都是有数据的。而这些经营者什么都不懂,就敢贸然搞这个东西,纯粹是草菅人命。

大家还记得气模被风吹起,小孩掉下来摔死的新闻吧,气模里面就是空气,没有浮力,在风大的时候还会飞起来,更何况这种充轻气的(包括氢气和氦气)。一旦发生风大的情况,根本不可能自救。

我见过骑马摔下来的,也见过射箭把弓弦弹到孩子脸上的,各种户外娱乐项目,各种安全事故。总之,不管是玩什么娱乐项目,希望大家都有点基本的安全意识,不要盲目跟风。

顺带说一下我们的热气球项目,热气球是中国航空运动协会管理的一个航空运动体育项目,我们飞行热气球是要经过培训的,合格后由民航总局颁发热气球飞行执照。我们在飞行时,要有合法的飞行执照、合格的体检报告、在有效期的保险,三者缺一不可。以后大家在乘坐热气球时,可以要求热气球的操作人员出示这三样东西。如果对方没有这三样,说明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热气球飞行员,飞行安全一定没有保证。

讲一下热气球与密封气球的区别:热气球的球囊是开口的,用于往里面喷火,通过加热球囊里的空气,进而升空,依据理论是热空气比冷空气密度轻的。如果热气球想降落,不往球囊里加火,球囊里的热空气凉了,自然就下来了,也可以通过拉开球顶部的顶伞达到热气快速流出而速降的效果;而事故中的气球是密封的,和婚庆小气球一样需要提前灌充轻气,灌充结束密封以后,就不能打开了。因此,密封气球不可控。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发的热气球高空极限飞行的视频,我的最高飞行记录是6700多米,也是目前可考证的国内最高飞行记录。

最后,希望大家不要把热气球与密封气球混淆,谢谢大家。



3

我记得早年有个报道,是一个女孩独自飞氢气球,后牵绳脱钩,气球越飞越高,越远,一直飞了百十里在空中爆炸,坠地身亡,还是一头扎进庄稼地里。那报道说,其实里面设有危险自救装置。即一个放气小空,拔掉塞,气慢慢减少,气球就会下落。只是危险出现后惊恐万状,急中无计。也没观察到。报道还说,也可用针或锥形物,把气球扎一个小洞,也是急救的办法。

4

飞鱼劝学,关注我们身边的教育问题!

不要慌!不要慌!现在已经远离烟台事故现场,请题主在描述问题时一定要镇静,仔细!比如“脱落”一词应该为“断裂”,“自求”一词应该是“自救”。不要小看这样的“疏忽大意”,因为悲剧的发生,往往就源于人们的“疏忽大意”!


一般来说,人们都是乘坐“热气球”上天观览,而不是“氦气球”。“氦气球”的危险性要比“热气球”大的多。

很显然,这些乘坐“氦气球”的游客们并未意识到这种危险!(这里要声明的是,关于“究竟是氢气球还是氦气球”的描述已经纠正,确认为“氦气球”,请大家不要再纠结和批评此事了!)

警方已经将此次事故定义为“刑事案件”,说明这次事故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在游乐项目中,主办方用“氦气球”替代“热气球”:一种情况是出于减少成本的冒险行为,另一种情况则是由于对氦气球安全隐患的无知所致。

但是无论哪一种,主办方和项目负责人都注定要为此次“人祸”而付出巨大代价!

而这一次,不是伤害,是直接要了乘坐者母子二人的性命!


但在这此事故中,尚有很多“疑点”未予解开,我们一起来看看:

1.一般来讲,热气球或氦气球项目中,都有工作人员在上面进行协助,以保证安全,不知道烟台这个景区的项目负责人为何没有安排工作人员在上面?是大意了,还是故意没有安排?

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是“故意的”,那么说明项目负责人已经知道“氦气球”的安全隐患,明知有安全隐患而还让游客乘坐,这个性质就很严重了!

2.绳子的“安全离地距离”是多少?为什么绳子会断裂(请注意,这不是“脱落”,而是“断裂”)?绳子的长度是否已经超越了“安全离地距离”?地面工作人员是否有所发现?

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因为如果绳子刚刚超出“安全离地距离”,工作人员就及时发现的话,就会及时采取相应行动,或许就能挽救这场悲剧的发生。

3.氦气球上面是否准备有“降落伞”,游客乘坐氦气球上天之前,工作人员有没有交代相应的安全注意事项?有没有教授“降落伞”的使用方法?

4.为什么氢气球游乐项目属于“非法营运”还能够运营这么久?如果没有发生这次事故,有关方面是否就一直不能发现这个项目的非法性质?

以上这几个问题看似和题目没有联系,实际上是处处相关。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安全”!如果安全工作做得非常好的话,那么就不会发生这样的安全事故了。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在气球上升到爆炸堕亡之前,这段时间有无办法自救?

这个问题只可能存在两种回答:

1.没有办法进行自救。时间太短了,面对这样的灾难,作为普通的游客,一个是31岁的母亲,一个是才3岁的孩子,绝不可能像电影中的英雄那样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智慧和勇敢使自己绝处逢生。

悲剧的发生往往就在于一瞬间,但是更可悲的是,游客们丝毫未因早已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危险而提前做好准备。

2.有办法进行自救。提前养成安全防患意识,在地面上时做好自救准备,比如准备好“降落伞”,提前学会“降落伞”的使用,叮嘱地面工作人员随时关注氦气球的运行状况,一旦发生危险,立刻进行救助。

(不过,这种可能性真的很小,有多少人会不嫌麻烦地去学习“降落伞”的使用?何况这一次,氦气球不是“坠落”,而是直接在空中爆炸了。就算是有“降落伞”,估计也来不及准备和使用。)

悲剧之后,痛定思痛,我们一定要深刻反思。事故发生之后,如果我们来不及自救,那么事故发生之前呢?难道我们不能自救吗?

作为游客,我们又该如何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呢?

1.奉劝所有游客在玩乐时不要只图刺激和痛快,而忽略了生命安全。

2.最好的安全措施就是养成“安全意识”,随时随地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3.为随时可能出现的潜在安全隐患,准备一些“紧急情况求生技能”,以防不测。

4.远离危险性娱乐项目,不去游玩顶多会失去一次紧张刺激的体验,但去了你可能会失去一个宝贵的生命!

结束语:

人在悲剧面前是渺小无助的。我们要避免悲剧的发生,就要加强安全保障措施。而这一保障游客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就落到那些游乐项目的运营方和监管人身上了。永远不要去批评已经失去生命的普通游客,制定法律,落实责任,加强对游乐项目的安全检查和监管,才能让“人祸”不再发生!愿逝者安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5

坐氢气球游乐项目,如遇绳子脱落,在气球上升到爆炸坠落之前,这段时间有无办法自救?这个问题应该很难碰到,但也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因为每过段时间,就会在媒体看到有乘坐氢气球出现伤亡事故的报道。最近又有报道,山东烟台某景区又出现了母子乘坐氢气球出现伤亡的事故。那么假如我们乘坐氢气球时遇到绳子断了该怎么办呢?我是个热气球运动的爱好者。下面我说说遇到这种情况时我的处理方法。

旅游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景区,特别是有宏大自然景色的景区,有乘坐热气球观景的体验项目。应该说乘坐热气球观景,在高空视角看到的景色,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但什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乘坐气球是有风险的,特别是氢气球,因为热气球,靠气球下的热量喷射操控气球升高或下降,但氢气球只能靠绳索与地面拉结控制。但同一个氢气球充同样压力(体积)的氢气,产生的升力受当时的大气压、气温、气流、风力以及载重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乘坐氢气球观光是相对有一定危险的

但如果景区内的氢气球,按照规章制度要求,严格操作,严格检查气球,特别是固定氢气球的绳索,是可以保证乘客安全的。所以乘坐前建议您看一看景区是否有资质运营氢气球(要求公示在游客可以看到的地方),要看一看自己要乘坐的气球和气球牵引绳索是否完好,更要看看操作氢气球的人是否正规(感觉)。

我们乘坐的氢气球有绳索牵引,一般是升到中低空,但如果出现意外,牵引绳断裂,如果在低空应及时跳下,肯定会受伤,但这样也许有一线生机。如果升到中高空一般只能听天由命了,因为上升速度会很快,升到高空时由于气球内外气压变化,气球会爆炸。即便是在空中稳定了,也只能随气流飘动,很难施救,九死一生。

所以旅游中,除非你对氢气球有专业知识。我不建议乘坐氢气球。要记住一点,永远不要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祝朋友们旅游快乐!一路平安!

6

山东烟台马家沟景区发生一起亡命之旅事件,非常恐怖,母子二人坐上景区的氢气球游玩,连接氢气球与地面的钢缆突然脱落,氢气球直升高空爆破,母子二人坠地身亡。有人讨论氢气球里充的是氢气还是氦气?对于这个事件,无论充的什么气体,一旦钢丝绳脱落,氢气球会继续上升,直到最后爆炸为止,自救的可能性几乎是0,不建议玩这类危险性很高的娱乐项目。

氢气球为什么会爆炸?有网友认为氢气球里只充氢气才会发生爆炸,而充氦气则不会爆炸。这儿要分两种情况来讨论,如果氢气球在地面附近遇到明火,氢气球很容易会发生爆炸,这在初中化学中就学过,氢气密度小,极易燃烧,点燃氢气前还要检验氢气的纯度。所以一般的氢气球里充的并不是氢气,而是氦气。氦气是一种稀有气体,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很理想的氢气球填充气体,在地面附近即使遇到明火也不会爆炸。

氢气球为什么会升空?是由于氢气球受到的浮力大于氢气球和人的重力,所以,氢气球下方要拴一根钢绳来平衡力的大小,可以让氢气球在空中任意位置禁止或者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一旦钢绳脱落,分析氢气球和人的受力就可以知道,整个装置的浮力大于重力,氢气球和人继续上升,这时不会发生爆炸,由于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空气的密度越来越小,在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由于氢气球内的压强远大于外界压强,导致氢气球爆炸。人由于受重力作用会坠回地面,受伤或死亡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在氢气球上升到爆炸坠落之前的这段时间,氢气球上升的速度是很快的,也没有方向性,当上升到某一高度时,便会发生爆炸,最关键的是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氢气球会发生爆炸,所以这种自救的可能性非常小,玩好了,高高兴兴回家吃饭,玩不好,全村人都到你家里去吃饭,建议少玩危险程度高的娱乐项目。

7

看到烟台这起因乘坐气球(有人说是氢气球,有人说是氦气,不得而知)而发生坠亡的意外事故,为这对意外丧生的母子感到不值,可以说缺乏安全保护意识让他们送了命,奉劝广大家长,千万别带孩子去乘坐这种东西,因为危险性太大。

题主问:如遇绳子脱落,在气球上升到爆炸之前,这段时间有无办法自救?

可以肯定地讲,对一般人几乎没有任何办法能自救,除非你有丰富的跳伞经验,并经过严格的训练,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可能会有些人心存幻想,在这里我必须要严肃地警告你,身处高空时,你已经把生命交给了不确定性。因为对于所有的游乐项目来说,乘坐气球(不管球内充的是哪一种气)算是最具危险性的项目。因此,这种项目往往审查非常严格,管理与监督也需要特别正规。但是从烟台马家沟的气球游乐项目来看,显示不具备所有的安全条件。

既然,乘坐气球这种游乐项目有如此高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乘坐。有了这个前提才能确保你不出现危险性。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且好奇心很强,不管别人怎么劝都听不进去,非要坐一坐,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千万别带孩子,这是对孩子生命安全负责的表现。同时还要写好遗嘱,买好保险,然后把生命交给不确定性去吧。

我很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顾及生命安全,而非要去乘坐气球呢?归根结底还是无知+无畏。无知是指对乘坐气球的风险性一无所知,对如何做安全检查一无所知,对是否有逃生的方法和机会一无所知;而无畏是指只知道找乐子,只知道图一时之快,只知道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结果呢?花几十或几百块钱,就买一张单程票直接奔生命终点就出发了。

8

我是一名滑翔伞运动爱好者,中航协注册会员。看到很多答主就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讨论,也想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1,相关部门将这起事故定性为刑事案件,我不是律师,不能发表专业意见。但我从心底里赞同这个决定。这种密闭的气球不论是冲的氢气,还是氦气,因为其不具备可操控性,都不能作为载人飞行器,更不能用来娱乐盈利。升空广告,场地气氛渲染是可以的。烟台经营者因为无知,亦或是因为成本原因,没有选择专业的热气球,把游客置于危险的境地,怎么处罚都不过分。

2,我不赞成那种简单粗暴的把这类运动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和建议。但是作为一个个体,我尊重你选择远离这类运动的选择。

3,低空运动项目很多,三角翼,滑翔伞,热气球,轻型飞机……,有带动力的,也有不带动力的,都是有这科学的设计和培训体系,也是能保证安全的,是值得大家去了解和参与的。

4,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如何区分这类运动是否是具备安全性的呢?你其实只要用自己的常识判断和了解一下,运动本身是否具备可控性。我本人拒绝参与任何不具备可控性的运动,比如蹦极(从你跳出去的那一瞬间,直到静止下来的短短的几十秒,你是出于完全失控的状态)。但我非常享受滑翔伞这项运动带给我的快乐。

9

这个问题问得好!就是死之前挣扎一下?

不知道为啥,我对这种把命交出去的娱乐项目一点也不感兴趣,甚至说不敢!这是做了一次过山车之后的感受!

那是在广州长隆玩的一次过山车,还是垂直过山车,关键是他还会在顶点停一会,让你的腿在那荡一会,增加了你的恐惧,然后自然垂直下落,虽然知道这是娱乐项目,但是当时还是很绝望。再也不敢玩了。

再比如前段时间热门的一个视频就是一个人蹦极,跳下去之后发现保险绳没系上,不管真的假的,想想都毛骨悚然。

像这几种娱乐项目都是人把命交出去了,真要出点事,一点挣脱的余地都没有。

像这次山东烟台的氢气球事件也是,我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怎么自救!想想在半空中,绳子脱落,能有什么办法,只能绝望地等待坠落身亡!就像当年的泰塔尼克号其实跟这个差不多,只不过那个在大洋深处,也是船在慢慢下沉,你能有什么办法,只能是眼睁睁绝望地看着自己被海水吞噬。

所以,我觉得,难得放一次假,还是以娱乐为主,不要太贪图刺激了。尤其是这次还是一位母亲带着3岁儿子去玩,真是无法理解,如果孩子大一点上初中那个年龄段,带孩子感受一下还可以理解,你带3岁的娃娃去做这个到底图啥?真的不敢细想,这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假期痛失儿子和妻子的感受!节哀吧!

希望这个痛心的事件能够给大家一点警醒!

10

氢气球高空游玩项目,其工作原理和热气球的工作原理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并不相同。

氢气球上升的升力,来自于氢气和空气的密度不一样,空气的密度比氢气的密度大了很多。因此,同样体积的氢气质量(重量)会比空气质量(重量)小很多。这两者之间的质量(重量)之差,就是氢气球上升的升力:

氢气球升力=(空气密度—氢气密度)×氢气球体积
(大型可乘坐型氢气
球)

热气球上升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热气球下方的加热器(比如燃烧的液化石油气)将气球内的空气加热,使其空气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从而使热气球内的空气密度变小,从而获得升力:

热气球升力=(气球外空气密度—气球内空气密度)×热气球体积
(大型可乘坐型热气球

因此在设计上,两种气球都会采用非弹性的韧性密封材料。热气球在下方会留有加热孔;氢气球在充满氢气后将全部密封。

假如碰到地面上与气球连接、固定位置的缆绳断裂,热气球只需要停止加热器工作,就可以缓慢降下来,不会有高空跌落的危险。

但如果氢气球碰到与地面连接、固定位置的缆绳断裂,氢气球必定会继续往上升,直至升到某个高度后,因为氢气球体积膨胀过度而崩裂。这时候,氢气球就将直接以类似自由落体般摔到地面。这种结果肯定会直接造成乘坐氢气球人员的伤亡!高度越高,伤亡程度越高,很恐怖。10月1日发生在烟台马家沟景区一对母子摔亡的事件,就是这样造成的。

考虑到氢气球上升期间是完全密封的,如果牵引缆绳断裂,在氢气球还没有上升到崩裂之前,其实有几种方法都可以达到解救乘坐人员的目的:

1.用自备刀具直接割破氢气球,让它缓慢放气,从而达到降低其升力的目的。当放气到一定程度后,氢气球的升力必然下降到无法再让氢气球上升,只能缓慢下降。但由于乘坐型氢气球的乘员一般离气球比较远,因此这一种自救方法只是提供气球设计者一种思考。

2.在设计氢气球时,刻意在气球下部、乘坐人员可以够得着的地方,设置一个可以比较容易拧开的密封孔。一旦牵引缆绳断裂,只要乘坐人员打开密封孔放气,就可以达到自救的目的。原理和第1条完全一样,只是操作方法不一样。

3.可以在地面配备掌握纯熟射击技术的安全人员,一旦牵引缆绳断裂,可以利用纯熟的射击技术,将氢气球击穿,同样可以达到放气的目的。

以上三点是本人认为可以操作的自救、解救方法,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