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古时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为何不怕当炮灰送死?

古时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为何不怕当炮灰送死?

2020-08-11 11:34阅读(75)

古时候打仗,第一排的士兵为何不怕当炮灰送死?:谢邀。您提到古代打仗的问题,那么我们就针对古代(而非近代)战争作分析。首先,您的问题中“古代打仗死亡率高

1

谢邀。

您提到古代打仗的问题,那么我们就针对古代(而非近代)战争作分析。

首先,您的问题中“古代打仗死亡率高”,“第一排的人不逃跑”,这两句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古代打仗的死亡率并不高,如果不算战胜后屠杀俘虏的话。

而是否逃跑,也不可以一概而论。一般来说精兵、将领、亲兵往往不逃,而普通士兵逃跑的很多。


以中国为例,春秋时候战争,冲最前面的是战车兵,战车上的勇士不是贵族就是士人,都是重诺轻生死的,冲过去敢玩命。而下面的步兵多数就是普通国民,跟着凑个热闹,一般都很少玩命上,战车兵败了就跟着逃。所以春秋战争死亡率不高。

到战国,步兵为主,这时候除了精锐训练的军队,大部分强征来的其实是很容易溃败的。所以,秦人才能经常这么大砍大杀。而秦人之所以亡命,很简单,杀敌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此后中国古代的战争,除了少数精兵外,大部分战争,真正决定军队战斗力的是主将的亲兵和标营。这些人平时和主将关系密切,拿了高薪,都是专门训练的亡命之徒,当然不逃跑了。军队中其余大比例都是乌合之众,属于能胜不能败的,一旦战局不利,他们逃跑的不在少数。


再以西方为例,无论是马其顿军团还是古罗马军团,只要保持阵型,前排的伤亡其实并不大。擅自在战争中逃亡的士兵,可能遭到军法处斩。但一旦方阵被击溃,那么逃不逃都是一个死了。


总之,古代打仗士兵不逃,首先是有军法监守。其次,多数情况下如果我方战局有利,那么士兵死亡率并不高。而一旦我军战局不利,死亡率上来了,很多士兵是会逃亡的。有趣的是,这时候后排逃亡的往往比第一排还多。因为第一排逃也没处逃,转身逃把后背亮给敌人,死得更快,有时候还不如继续玩命,拉个垫背呢。那些在战局不利下还能坚持的,往往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精兵或者亲卫队,他们的不逃也是有合理解释的。

2

很巧,我昨天晚上就做了个,梦见我被抓去当壮丁,然后被赶去攻城,刚好是站在前排,吓得我赶紧挤到后排去,但硬是挤不过去,盾牌连成的墙一点缝隙没有,压根过不去,正当我被吓得腿发抖时,惊醒了……

回归正题,当炮灰自然谁都不愿意的,谁都是怕死的,即使是沙场拼命的士兵也不例外。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他们是不可能愿意在第一排的。

一、前排士兵都有很大的盾牌,用来构筑掩体,如果是箭雨射过来,其实第一排是最好躲避的,箭压根射不到自己,反而是越后的越容易被飞过来的箭所射伤。

二、前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先锋部队,他们战斗力都是比较强悍的,因为打仗有时候就是一波,前面打出气势来了,后面的军队也有劲了,反之如果前排不稳,后面也跟着吓破胆了。

所以前排必须是精锐,他们对自己的战斗力也是很自信的,也不相信自己会成为所谓的炮灰。站在第一排也是荣誉的象征,证明自己是军中的精锐。

三、有这么一句话“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居然被选为了第一排,就没得法子了。怕也没用,如果跑的话,就得被后面的自家兄弟砍死,死在自己人手里,还不如拼死多杀敌。

四、富贵险中求。古代很多时候都是斩首计功授爵,你越在前排,可能杀敌就越多,捞的好东西就越多,立的功劳越大。虽然风险系数很高,但只要活着回来,你就翻身。

不过前排肉搏时确实是炮灰,前排有时也会拿囚徒、死士样的亡命之徒来站,许诺下他们免死,还给功劳,他们也会以死效力的。

3

古代战争频繁,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都是短兵相接,前排的先锋部队是最先受到攻击的。古代医学落后,轻伤感染后也足以致命,蝼蚁尚且偷生,按理说应该没人愿意当先锋当替死鬼啊,为何那么多人抢着当先锋呢?

一、待遇优越

春秋之前的战争多是两军在开阔地展开决战,前排士卒确实是伤亡率最高的士兵,国君为了激励士兵奋勇向前,给予前排部队的待遇是很优越的。越王勾践为了激励士卒奋勇向前,将寡妇迁居一座山上,让敢死队出征之前到山上游乐一番,让这些寡妇抚慰一下这些马上要上战场的士卒,他们一般是站队伍最前端的敢死之士。

二、重赏功勋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施功爵制,以战争中斩获的敌军首级数记功,士兵可以通过斩首数获得爵位,得到更多的土地、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了得到赏赐,这些士兵在战场上争先恐后,生怕落后了得不到功勋,都争着当先锋立功封侯。秦军被称作虎狼之师,就是这个原因!

三、抢掠财富

前排部队最先受攻击没错,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最先抢到更多的战利品,战争对于战败国是残酷的,他们的一切都将被战胜国抢劫,包括金银珠宝、粮食马匹、美人佳丽等等,站在前排的士兵只要能击垮敌人,摆在他们面前的必将是数不尽的财富和美女,所以你懂的,自然是争先恐后的冲上去抢夺了。

四、伤亡率低

伤亡率低?没错,你没听错,自从战国以来,战争就不再是两军在开阔地摆开阵势决战了,而是巧妙运用地形、谋略、武器打谋略战,弓箭作为一种远程武器得到广泛运用,弓箭射来时,前排部队往往是弓箭的盲区,因为射箭为了让箭羽不落空,一般瞄准的是中间敌军,弓箭成接近45度角从天而降,前排正好是盲区,同时前排部队的铠甲装备也是最精良的,所以前排部队反而伤亡率低。

五、思想激励

大家都应该听说过日本妇女以死激励丈夫出征的事吧,这就是爱国建功思想的激励作用。古代的君王早早就认识到了思想激励的作用,常常以报国建功的思想激励战士奋勇向前,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奉为将士最高殊荣,对于这点,很多文化水平高的人都将它封为一生的信念,班超投笔从戎,马援马革裹尸,岳父精忠报国等等都是最好的体现。

4

古代打仗,是以消灭对方兵力为胜。

第一排的一般被称作敢死队,选锋等精锐备用。平时好吃好喝好军饷养着,一开始就说明白了,这些人打仗是要厮杀在前,冲锋最先的。

其次,古代有军法队。列阵不敢上前,开战怯懦后退。军阵之上,执法队可以当场杀人,不敢不从。 像中国古代有闻鼓不进者斩等军令,后面还有督战队

古代还有连坐之法。上了战场敢当逃兵,军中文书一到县里郡里府里,家属、邻居就要连坐了。

还有信仰,士气和荣誉等很多方面促使你向前冲,打败所有的敌人,至死方休。

5

古代战争死亡率与现代战争伤亡率相比是最低的,除了小规模的遭遇战可能会被全歼,规模大些的战争是没有多大伤亡的,战后杀降另当别论。

至于说到第一排的人为什么不会逃跑,嘿嘿……有什么必要逃跑呢?第一排人除了正面冲撞那一下外就没他们什么事了,冲撞过后,第二排队的兵士必须马上要顶上去,第一排对的兵士后退,辅助第一排对兵士杀敌,因为第一排是长枪手,第二排是短刃兵,长枪过后就是短兵手短兵相接,长枪在后,一刻钟后,换第三排长枪替换第二排长枪手,第四排短兵手上前替换第二排短兵手。

如果伤亡过大,就换第二梯队替换,如此循环,直到一方士气崩溃败退,不然就会从早上打到中午换班吃饭休息,再不行,就打到下午明金大家一起收工回去吃饭休息,改天再来过。

而且要说明的是,古代战争的护甲是很好的,安成本计算不比现代美军最精良的装备低。尤其是排在第一排的,必须是重甲兵,能经得起冲击。你砍我,我砍你,砍到刀具成刀锯也未必砍死对方,除非遇到二愣子一刀劈死。

古代战争的军阵也是要讲求层次感的。大致是,弓箭手在前,百米内杀伤敌人,是直射,抛物线投射没有什么杀伤了,纯属浪费箭矢。两阵对垒,专业弓箭兵是最没用的兵种,所以,专业弓箭兵配置最少,几乎没有护甲。重装步兵(很贵的,只前排精锐兵才能是重装)在后,甲(轻铠甲或牛皮甲)兵紧随,骑兵随机调度,这是步骑军标准排列。

开始攻击,弓箭兵上破甲箭(很贵的)直射(这里插个话题,有人问,打完一场仗箭矢会不会回收?答案是:不会。射出去的箭头撞到铠甲就会弯曲,箭杆尾羽也会损坏,掉地上的箭也会被踩坏,没有回收价值,修一支箭比造一支箭的费用要高出很多),如果敌阵有松动,弓箭手回去休息,重装兵就向前冲,冲开敌阵,冲不开就耗时间,累了换下一排上去耗时间,如此如此循环下去。不会如电影电视剧,一对阵就冲入敌阵内部互砍死一大片,不用一个小时就解决战斗,电影都是骗人的。

《孙子兵法》有:以正和,以奇胜。在很多历史战争里也可以看到记载,正面作战往往都是在互相消耗时间和粮食,不论是围城还是野外对阵,往往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十几年,把对方的粮食耗没了,耗光了对方的军心士气,再一战得胜,正面往往只能打消耗战,一战也是如此。

6
1,古代打仗之前各部队的头头都是要抽签的,抽到死签的,那么他的队伍就要去打头阵,打头阵不分第几排基本都是要死的,除非战力特强的撑到后续的冲锋,别的部队的到来。这样的话你又要说了,抽到死签知道自己要死,要么将领抗命,要么士兵逃跑。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背后的友军会首先把他们解决掉,为什么第一排不逃跑,叛军是必死无疑的。
2,第一排记功多,装备好,伙食好。秦朝、汉朝是公民当兵,奴隶负责生产劳动,站第一排也是一种荣誉吧。到了唐、宋朝军队更是完善了一整套的记功奖惩机制。总之,我觉得谁也不傻,打仗站第一排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事,如果不死那就发财了。古人打战第一排应该死亡率非常高、非常高,高到最后只能驱使平民去送死,总之一句话:先登者,夺旗者,赏千金,封万户。

3,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现代人觉得生命无价,有人给你一笔钱,买你的命,你会觉得你特么逗我?可是古代,人命真的很不值钱,要一个人去死其实不需要多少物质交换。兵马俑里有一组“陷阵之士”,位于队列最前端,身着布衣,全身一个甲片都没有。按照秦二十级爵制度,小兵斩首一级可获一爵,而“陷阵之士”,无论战果,都可以晋一级爵——当然,他们通常无法活下来,这个奖励会“转勋”,给他们的子弟。《投名状》里山字营冲锋之前,庞青云招募愿意打头阵的士兵,不停的加码,于是陆陆续续有人举手。

7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有疑惑,古代部队冲锋陷阵,第一排的士兵肯定是最容易死的,因为前排兵的目标最明显,因此这一类兵也被成为“炮灰”。但明知道冲在最前面最容易死,为何还有人原因当前排兵“送人头”呢?

这里先讲讲,哪些人愿意充当前排兵。

部队打战时,上面都会跟部队交代战争的目的,如果是在抗战时期,战士们肩负国家安危,就算让他们充当前排兵,也会义无反顾的上。因为在抗战时期,战士们没有自己生死考虑,唯一考虑的如何多杀鬼子,所以他们毫不在乎自己的生命。

而古代的士兵,更多想的是如何获得军功,出人头地、封妻荫子,这种打战的制度更像是朝廷发工资来找人打战。作为底层百姓,想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就是多斩杀敌人,作为前排兵的在部队里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他们是第一批冲向敌人的,所以比后面的士兵更容易获得军功。

作为排头兵都是一批训练有素之人,将领带兵打战更喜欢把自己的亲兵放在前面充当前排兵,原因有两点:

  1. 将领亲兵都是武艺高强、训练有素之人,这些人的战斗力强悍,勇猛无畏,所以在作战时可以带动后面士兵的士气。

  2. 前排兵在战场是作为肉盾的存在,他们的装备要比后面士兵的装备更好,这样才能抵挡住对面士兵的冲锋。头盔、护甲、盾牌等全副武装起来,相对比后面装备薄弱的士兵,他们可以硬抗几次伤害。

因此,有了这些肉盾的保护,后面的士兵才会有时间、有空间输出,这就跟我们玩游戏一样,肉盾的存在就是为了制造射手的输出环境。

优厚的条件和待遇

古代士兵打战是论功行赏的,战争的一套流程无非是斩敌、登城、杀将、夺旗等,特别是夺旗是关乎到敌我两方士气的重要因素。想要登城、斩将、夺旗,只有冲在最前面才有机会,有时候在主将默认的情况下,战士们还会烧杀抢掠百姓,口袋里藏点东西,而作为后排兵,等他们进城时,东西都被前排的兵抢的差不多了,所以说想要出人头地,就得有脑袋别在裤腰上的准备。

在古代有一种叫世袭制,朝廷为了让士兵们打战时更加卖命,颁布条例:如果士兵在战场上不幸牺牲,那么国家除了补偿你以外,还会对你的家人抚恤,这样就让士兵后顾无忧。毕竟打战拿钱、出人头地、封妻荫子,还不都是为了家人,因此这样的政策出来,士兵作战更勇猛,比如当时的魏武卒,就是世袭制,其战斗力堪比洪水猛兽。

除了优厚待遇、出人头地等因素外,如果士兵还是怕死,那么军队还有一种办法。

这个办法也是比较无奈的办法了,那就是一堆士兵听天由命,由将领点兵,点到谁去谁就得去,如果不去就是违反军队条令,这是要被杀头的。

与其在自家阵营被窝囊的杀头,还不如去拼一拼,或许还有机会斩帅夺旗,再不济去抢点富豪乡绅的钱财,也不枉自己当了一回九死一生的前排兵。

现在再说说,古代战争时前排兵的死亡率真的高吗?

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总会看到对面部队的远程打击,比如箭雨齐射,或登城时被石头、金汁烫的哀嚎苦叫。古代战争虽然有这样的场面,但事实上并非真的这么夸张,电视剧是为了夸大战争场景,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

事实上,就像刚才上面讲的,前排兵的装备时全副武装的,当地方箭雨齐射时,前面的士兵会紧紧贴在一起,然后用盾牌抵挡飞来的弓箭。等到远程消耗差不多了,双方进入白刃战时,后排的弓箭兵也不会射箭,怕误伤友军。

而登城时被浇金汁的确实有,但古人也是人,都不是傻子。对方如果浇金汁,前排兵还是用盾牌挡住,并且身上还会裹着厚厚一层衣物,而自家的弓箭兵也在随时往对面城楼射火箭、投石车投石等。

还有一点就是,前排兵不是机器,部队作战讲究配合,一旦排头兵战到力竭时,后方的队友会立刻上前顶替,再有另外的队友护送离开。如果真的一场战下来不替换的话,就算“六神装”的典韦也受不了。

综上所述,古代战争的前排兵死亡率其实并不高,相反的他们还更容易获得军功,因为只有精英部队才会能作为前排兵冲锋陷阵。前排兵的装备、素养、战斗力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势,只要将领不是傻子,都不会把乌合之众作为前排兵,影响战局。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把囚犯、百姓等放在前头冲锋陷阵,这样的战术是极为无耻的,而当时“鬼子”就经常这样做。

8

其实怎么说呢……古代战争第一排的士兵也不见得就肯定吃亏,这个你得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这里可以泛泛的谈一下。

就拿春秋时期来讲吧,当时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战车在前面冲锋,后面跟着小兵。驾驶战车的往往是低级贵族“士”,一部战车一般配属60到70名“卒”,这种情况下的交战带有很强的程序化与公式化痕迹,双方前进后退,兵器搏击都有一定的约定俗成乃至固定套路,比如如果对方的战车损坏则己方应当帮助他们修理,和自己交手的“士”如果掉头逃跑则不能穷追不舍(当然这个临阵脱逃的“士”回去以后也别想在自家乡里混了)。这种形态下的战争,站在第一排驾驶战车其实也不见得有多吃亏。

到了战国时代战争变得日益残酷与血腥,站在第一排的士兵看起来似乎被杀伤的概率要大得多了,这时候就得祭出新办法新举措了。这些新办法新举措从战国时代一直沿用到了明末清初,不外乎如下几条:

一是站前排的士兵装备与防护更好,比如明清战争时期带头冲锋的百甲、披甲往往都装备着两层棉甲与加厚盾牌,而冲击距离最远被弹面最大的骑兵则更是在东汉初期就完成了甲骑具装化;

二是靠功劳与赏赐激励,比如战国时期秦军的斩首记功制度,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有更大的概率能够斩得敌人首级,斩首后经审核就可以封爵赐田,使得想靠战争改变自己卢瑟命运的冒险家们纷纷选择站在第一排玩一把富贵险中求;

三是靠工事与掩体,比如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就已经开始出现的野战筑城体系,摆在军队阵列前方的鹿角、鹿砦可以作为有效的掩体与遮蔽物,有效地降低第一排的士兵中招的概率。

总的来讲,安抚站在第一排士兵的方法跟现代企业老板安抚员工的办法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无非一是物质激励,二是装备保障,坑都给你挖好了,你就在第一排安安心心的当炮灰吧。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9

实际上大家都被影视剧欺骗了,影视剧中为了增强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攻城战中头排的士兵被乱箭射死,石头砸死,野战中头排士兵被对方士兵乱刀砍死,或者被对方骑兵撞死。而事实上头排士兵死亡率并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夸张。



真正的战争并不是影视剧中的打群架

古代士兵战场作战之时,并不是将领一声令下,大家一起往上冲,实际上是古代作战非常讲究阵型和列队。

当双方部队相遇之时,如果实力相差无几,双方并不会迅速展开攻击,而是选择列阵,以精锐士兵排头,然后双方互相冲击对方阵型。



如果双方陷入僵局之中,实际上死亡率并不高,因为士兵的体力有限,所以双方都会选择轮换士兵上战场作战。士兵真正的危险是来自于战败的逃跑过程,这时就会变成单方面的屠杀了,无论是前排还是后排都难逃厄运。

垓下之战时,韩信以60万大军围困项羽以10万军队,但是因为项羽布阵得当,韩信一时无法战胜项羽。这期间,双方的阵亡率非常低,直到四面楚歌之后,项羽军心溃散,四散逃跑。这时才是损失惨重的时候。



头排士兵待遇非常高

首先、古代作战中,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势力的部队,作为第一梯队的士兵,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兵。他们拥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将领也会对他们非常照顾,所有的优良装备都会优先配给,保障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存活率。往往一次战斗打下来,他们基本上没有损失,反而是后续部队死亡率更高。



其次、他们更有机会立下大功,获得晋升的机会。刘邦手下大将樊哙就是靠着攻城战中的多次首登立下了大功,成为了刘邦倚重的大将。唐初名将薛仁贵投军之初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其作为第一梯队的战士经常出生入死,这也为后来晋升积累了大量军功。



当然如果碰到坚固的城池,急于攻下,无法智取。只能选择强攻,这时会选择督战队在后督战,但凡后退的人都会被督战队处死,登上城头的士兵相对应的会获得极为丰厚的赏赐。不过这属于极端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