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不留的话会怎么样?

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不留的话会怎么样?

2020-08-10 16:10阅读(134)

战争中为什么要留预备队?不留的话会怎么样?为什么现代战争尤其是实力悬殊不大的国家之间战争为什么一定要留预备队?:战场的形式瞬息万变,即使在精于谋略的将

1

战场的形式瞬息万变,即使在精于谋略的将领,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提前预料到,而预备队,就是对战场上各种突发事件的保障。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预备队的重要性。

一南麻战役

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将国民党胡琏的整编第11师围困在南麻,准备歼灭这支悍旅。整编第11师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之一,师长胡琏是一个颇有心计的指挥官,而且不久前张灵甫74师的覆灭,给了他很大震撼。所以,一路上他都非常小心谨慎,到达南麻后,他不是急于推进,而是花了20多天构筑工事,力求保全自己。

华野经过分兵后,粟裕手上只有四个纵队,既要吃掉胡琏,又要阻击南边来援之敌,兵力显得捉襟见肘。于是,粟裕没有选择留预备队,而是全部派出去。以华野二、六、九纵包围南麻,七纵在南边负责阻援。

7月18日晨,第九纵队第26师率先发起了攻击。但是,土木系出身的胡琏,在这半个多月里,督促部队构建了几百个“子母堡”,各种明堡暗堡交替射击,华野每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伤亡,攻击颇为艰难。经18日整天战斗,除了少数几个外围阵地后,胡琏部队大都被压缩进主阵地,解放军三个攻击纵队在外围阵地会和后,对主阵地发起了猛攻。

胡琏在刚开始受到攻击后,就向国民党徐州指挥部发出了求援,国民党急召25师、64师,出动4个旅,向南麻增援。19日,援军到达七纵阻击线,同七纵交火。国民党25师指挥官是黄百韬,在之前的孟良崮战役中,由于指挥不力遭到蒋介石批评,所以这次,他急于戴罪立功,7纵的阻击战打得很是艰难。

21日上午,黄百韬的25师突破七纵60团的750高地,七纵转入二线阵地防御,而东面李弥的第8师也由昌乐、潍县地区进犯临朐,威胁华东野战军后方。考虑到困守南麻地区之敌难以在短时间内全歼,而几个纵队的伤亡也非常大,为争取主动,粟裕当即决定撤出战斗,各纵队分别转移至临朐西南及以南地区整顿。

华野撤出战斗后,胡琏也松了一大口。在解放军攻击最猛烈的时候,胡琏几近绝望,竟然率领司令部全体人员焚香跪拜,乞求老天爷保佑。在这场战役,如果粟裕手中还有预备队,就可以投入攻击部队,给胡琏最后一击,或者支援阻击部队,挡住国民党援军,为攻击部队部队赢得时间。但是,也不能说粟裕欠考虑,而是粟裕手中兵力实力太少,在加上攻击最后一天,天降暴雨,解放军的火药受潮,进攻部队也因此迟滞,不得不将胡琏放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二 锦州战役

相比于粟裕的“神仙仗”,林彪打仗就要谨慎得多,他一定是留够后手,绝不打无准备之仗。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攻击。林彪使用五个纵队攻城,另外以两个纵队外加两个独立师在塔山阻击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支援锦州。此时,侯镜如的“东进兵团”只有11个师,不足10万人马,而东野两个打援纵队加上两个独立师也有9万多人,和侯镜如兵力相比半斤八两,而且是处于防守一方,按理说应该没有后顾之忧。

但是林彪仍不放心,将东北野战军最强大的第1纵队作为“总预备队”,布署在阻击部队身后,既可以在攻城出现困难时施以援手,也可以在塔山危急时及时顶上,林彪用兵之谨慎可见一斑。尽管攻城和打援都顺利完成任务,第1纵队始终没有投入战斗,但预备队的作用还是非常关键的,它会使攻城和塔山部队都有信心和底气。

所以,预备队不仅可以处置突发事件,而且增加士兵的信心和底气,正所谓“家有余粮,心中不慌”。而对敌人来说,就是一个威慑,因为你知道对手还有一张底牌没亮出来,在行动时就会束手束脚,处处被动。对指挥员来说,有预备队保持机动,则一旦复杂的战场上出现异常情况,指挥员不致无兵可调。

2

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作战失利的“南麻战役”中,解放军既想吃掉据守鲁中南麻地区的胡琏整编第11师,还要阻击外线可能进行增援的邱清泉整5师和黄百韬整25师,粟裕苦于兵力不足(华野之前分兵),走了一招险棋,没有留出战役预备队就发起了攻击。



岂料胡琏是有备而守,半个月内督促部队构建了几百个“子母堡”,华野每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伤亡,攻击颇为艰难;而鉴于两个月前“孟良崮战役”的教训,蒋介石严令邱清泉和黄百韬不得逤巡不前,两部在范汉杰的统一指挥下拼死增援,至7月21日,胡琏最为困难的时刻,黄百韬所部突破了华野阻击线。

如果此时粟裕手中掌握一定的预备队,填上去再堵住黄百韬一天,土木系发家部队整编11师将在劫难逃。可惜粟裕没有撒豆成兵的本事,又天降大雨,华野攻坚所用的炸药包都湿透了,闻知援兵即将到达的胡琏搜集仅存弹药,居然发起了反冲锋,彻底打乱了华野的布署,为避免腹背受敌的被动,粟裕下令撤出战斗。




范汉杰又调集李弥整编第8师等部队,全力合围华野西兵团,解放军折损颇重,陶勇回忆突围战斗“困难程度比长征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战役布署的军事专业中,对编成内的兵力、兵器进行任务分配时,必须预留出一定的机动力量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战役“预备队”。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作战,在最危急的时刻预备队都将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因此预备队不仅要留,还不能轻易使用,非常考验指挥员的时机掌握能力。



粟裕是一位善于吸取教训和总结经验的名将,一个月后华野再战沙土集,不仅打援兵力超过主攻部队数量,还足足留出了一个纵队的战役预备队。经四天激战,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俘敌师长以下8000余人,而外围的邱清泉虽欲出手相救,却根本无可奈何,因为搞不好自己都得搭进去,华东野战军打了一个翻身仗。

在这一点上,东北野战军的林彪非常在意,大型战役一定要掌握足够的预备队,否则心里不踏实。

在1948年10月的攻克锦州战役中,林彪使用五个纵队攻城,以第4、第11两个纵队外加两个独立师在塔山阻击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援锦,黄埔一期的侯镜如手中只有11个师不足10万人马,而东野两个打援纵队和临时指挥的独立师也有90000多人,兵力上半斤八两,按理林彪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但是林彪仍不放心,将东北野战军最强大的第1纵队作为“总预备队”,布署在阻击部队身后,既可以在攻城出现困难时施以援手,也可以在塔山危急时及时顶上,林彪用兵之谨慎可见一斑。尽管攻城和打援都顺利完成任务,第1纵队始终没有投入战斗,但预备队的作用还是非常关键的,它会使攻城和塔山部队都有信心和底气。有预备队保持机动,则一旦复杂的战场上出现异常情况,指挥员不致无兵可调。

兵法上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许多人误以为这个奇字是出奇(qi)兵制胜的意思,其实谬也,此字读(ji),就是预备队的意思,是统帅手中的底牌和绝杀力量。一个优秀的统帅,不仅会合理留出预备队,还会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向投入预备队,从而取得战场主动权直至胜利。

3

在战争时期,不管是大军团作战,还是小规模是军事行动,都不会把自己的全部军队都派到前线上去,肯定要留下一部分军队作为预备队。预备队的作用主要就是为了防备不时之需,以便于能够快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预备队不是军队的编制,大的预备队可能是一个军,或者是几个军,小的预备队可能是一个班,或者是几个人。预备队的大小主要看战争的规模,以及敌人的战场表现。把全部军队都压上去固然可以增加战斗力,可是也会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性。战争没有绝对性,都是瞬息万变的,可能打着打着,对方忽然来了一支支援部队,直奔你的后方而去,这时候主力部队被黏在了战场上,根本不能调动,就只能依靠预备队。在古代的时候,就有预备队的概念,出征的时候绝对不会带着自己全部的军队,肯定要留下一下后备力量,以便于战败的时候接应,战胜的时候补充。

像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赵云就是属于预备队,在刘备战败的时候过来接应。

到了近代的时候,预备队已经成为了军队里面的标准化配备,在打仗的时候,预备队一般会占参战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有的时候预备队比主战部队可能还多。预备队并不一定是要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才会动,可能随着战场局势的白热化,预备队也直接派到了前线。有的时候双方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也会不留预备队。不留预备队的坏处是军队缺乏了紧急反应能力,不管是战败还是获胜,都不能支援和补充。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只能抽调前线的部队,这样对于战场的局势是非常不利的。

在现代战争中,也会存在预备队的现象。比如空军空袭的时候,肯定会在机场上停上几架战斗机,准备下一阶段的进攻或者防御。在黑鹰坠落的时候,美军的三角洲部队被困住之后,预备队立刻就赶来接应,救出了被围困的士兵

4

不留预备队会怎样,二战纳粹德国的阿登反击战足以说明问题!


阿登反击战是二战末期纳粹德国对西线盟军发起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其中盟军参战人数为70万,德军参战人数为62万,战役从1944年12月16日发起到1945年1月25日停止,持续时间为40天,这次战役被称为二战美军所遭受的最血腥的战役。

(红色箭头为德军攻击路线,蓝色箭头为盟军行军路线)

为了取得阿登反击战的胜利,希特勒动用一切手段筹集兵力,他命令后勤人员编入战斗部队,甚至将大量海军和空军调入陆军参战。可以说,阿登反击战是希特勒妄图阻挡盟军推进的一次军事冒险,是他在战争末期的一次孤注一掷。

虽然这次反击战几乎遭到了所有高级将领的反对,但希特勒仍然固执的在1944年12月16日凌晨命令德军发起了攻击。

战争开始之初德军分三路在宽达100公里的战线上对美军发起突袭,美军猝不及防很多军队还没组织反抗既被俘虏,其中损失最大的是美军106师,战役开始的第二天这个师就有两个团被德军歼灭,创下了二战以来最大的损失。

(美军俘虏)

到12月20日,德军已经在100公里宽的战线上向前推进30-50公里。在德军的炮火前,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毫无招架之力,一切似乎在向希特勒预想的方向进展。而在前线的德军也有类似的想法,因为战斗顺利的超乎想象,以至于有的士兵认为他们将再一次创造1940年横扫英法联军那样的奇迹。

(一名德军机枪手,长得有点像黄晓明)

但是随后德军遇到了挫折,在圣维特美军106步兵师的剩余部队和第7装甲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阻击战,打乱了德军的计划。与此同时,德军的物资储备出现短缺,第二装甲师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油料耽误了一天时间。

到圣诞节前夕,德军弹药和油料已经出现普遍不足情况,12月24日晚,哈索·冯·曼特菲尔将军向希特勒建议希望同意停止攻击并后撤,但遭到希特勒的拒绝,德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德军指挥官在讨论进军计划)

而与此同时,盟军得以组织反击,在强大的空军支援下,盟军对德军后方的补给线、机场、后勤基地等进行了持续打击。

于是,缺衣少吃的德军士兵开始在盟军的攻击下抛弃不能开走的重武器落荒而逃。到1945年1月25日,阿登反击战以盟军的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双方损失巨大,德军伤亡达12万人,美军伤亡10.5万人。

但是,战役对美军来讲是得大于失的,由于希特勒的冒险攻击,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和宝贵的军用物资,致使通往柏林的路上盟军的阻力减轻了!


阿登反击战希特勒集中全力孤注一掷,结果由于持续攻击能力不足,导致先胜后败,并耗尽了阻止盟军的最后能力。他本打算将盟军赶下海,没想到却加快了盟军进军柏林的速度。

所以,战争中留有预备队是至关重要的,假如希特勒能够保有一部分军队作为预备队,虽然最后避免不了失败,但取得的战果肯定更大,甚至有可能将战线推进到法国境内,虽然这并不会改变战争的结果,但一定会迟缓失败的时间!

5

打仗是门手艺,没有金刚钻根本拦不了瓷器活!

如果军队部署全部得当,统帅能够做到万无一失,对敌情能够掌握的特别精准,那留不留预备队也不是问题,但是,没有人是真正的带兵如神,谁都有失算的时候,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留预备队其实就是给自己上道保险,留一个后手,在身陷险境的时候,还能够出奇制胜。

不留预备队的话,那必然是诸葛孔明一样的人物,因为对敌人太了解,可以已虚就实,令对方不敢就范,空城计其实就是诸葛亮没有留后手的表现,实际上对手如果不是被诸葛亮唬住了,可能诸葛亮早就成刀下鬼了。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留有预备队的战术思想,比如孙膑就提出过“斗一,守二”的思想,主张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为前锋,以三分之二的兵力为后队,也就是出奇制胜。在成吉思汗的扩张战争中,也经常采取中间对敌,利用骑兵两翼包抄,实际上也是预备思想的演变。

当然,古代因为通讯技术和战术手法对战局影响很大,反而是武器上悬殊不大,然而在近现代的战争中,武器装备极为悬殊,和古代的战场形态又不一样,但是在战争中留预备队的情况却有很多。

以地形的限制,导致部队无法展开全面的进攻

以《亮剑》来说,围攻李家坡的时候,陈赓就让李云龙的部队当预备队,这把老李气的是吹胡子瞪眼,质问赵刚,你咋不敢跟旅长打一架,凭什么别人吃肉,我们喝汤。独立团不是发面团,是主力团,主力团不担任主攻,那还叫主力团吗?

李家坡战斗实际上就是因为地形的限制,在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后,即使八路军有上万人,也很难全部展开,只能一个连队一个连队的上,最后成了送人头。

最后主力团实在是打不下来,才让独立团上的,实际上独立团刚刚遭遇山本特工队的偷袭,损失很大,而且士气很压抑,总部不让独立团上可能也是想保存一下独立团的实力,如果前面的主攻团完成作战任务,那就不用他们上了。

像李云龙的这种属于不得不留预备队,你想不留也不行。

由预备队组成的机动部队,以备不时之需

随着战争的演变和发展,预备队逐渐成为机动部队, 比如守城的时候有四个门,预备队就是在哪一个门快要守不住的时候前去支援,也就是在需要支援的地方出现,因此在近代战争中,预备队大部分由骑兵组成,要的就是迅速到位,而现代战争中多多装甲坦克构成,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防坦克炮兵预备队,就是敌军坦克出现在哪里,己军的反坦克炮就出现在哪里。到二战时期,预备队就演变成常规的部队了,比如坦克预备队,防空降预备队等等。

在解放战争时期,为求保险起见,解放军的预备队也不断增大,尤其是林总作战,更讲究谨慎再谨慎,丝毫不能出任何差错,在锦州塔山阻击战中,林总预留了大量的预备力量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国民党的各路援军,从而保证了主攻部队不受袭击。

预备队也就是以备不时之需的存在。

国家战争中的预备师是逐渐动员起来的后备部队

针对题干中现代战争中实力悬殊不大的国家质检,战争一定要留预备队,纵横认为应该是即使实力悬殊过大,也会留有预备队,这是基于战争形态所必须存在的。

比如在二战之前,波兰就拥有30个常备师,和10个预备师,而德国在动员的98个师中,只有52个为常备师,剩下都为预备师,说到底,放到国家层面,不可能一下子将所有的部队都调集起来,需要按部就班的调动,这个后来的就是主力。

6

豫东战役本来计划是在鲁西南设伏,后来因为敌情变化,粟裕接受陈士榘建议,改为突然以陈士榘率领的三、八两个纵队围攻开封,吸引邱清泉兵团来援,粟裕率五个纵队在豫东设伏,寻机围歼邱清泉兵团。

陈士榘进攻开封时,开封还是国民党的河南省省会,这是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第一次围攻省会城市,所以国军统帅部非常慌张,马上命令邱清泉兵团和区寿年兵团增援开封,夺回开封,并想在开封附近击破解放军一部,稳住中原战场战局。

以往救援时,邱清泉兵团都是比较狡猾的,所以行动往往比较迟缓,不肯冒头,怕遭到解放军突然围歼。但这次邱清泉兵团却行动非常迅速,接到命令就迅速一路向开封前进,粟裕未能抓住,而和邱清泉兵团一起奉命救援的区寿年兵团则拖拖拉拉,出现了战机。

粟裕当机立断,决心先打区寿年兵团。于是刚打完开封的三、八、十纵队和两广纵队由陈士榘和唐亮指挥,负责阻击邱清泉兵团东援,以华野一、四、六三个纵队和特纵组成攻击集团,负责围歼区寿年兵团,中野十一纵则充当预备队。

此时,解放军方面参战的部队共计约二十万人,而国军方面的参战部队包括邱清泉兵团、区寿年兵团以及孙元良兵团,兵力是大致相当的。粟裕的安排是,由中野九纵也就是秦基伟纵队在地方部队配合下,阻击孙元良兵团,刘邓率中原野战军拖住胡琏兵团,华野内线兵团则负责拖住黄百韬兵团。

但区寿年兵团被包围之后,敌情又有了变化,黄百韬兵团在国军统帅部严令之下,迅速撤离了山东战场,赶往豫东地区增援。这时候,黄百韬兵团就成了这次战役的胜负手,能否将黄百韬兵团阻击在外围,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围歼区寿年兵团的任务。

阻援部队打得都很艰苦,无论是阻击邱清泉兵团的陈唐阻援集团,还是中野牵制胡琏,都打得非常艰苦,伤亡惨重,但仍然在死死咬住敌人,为围歼区寿年兵团争取时间。但在这个关键时刻,山东内线兵团并未完成牵制黄百韬兵团的任务,让黄百韬兵团迅速撤离了山东战场,逼近豫东战场。

粟裕不得已,只能打出自己手里仅剩的一张牌,也就是预备队中野十一纵,由这个纵队负责阻击黄百韬兵团。这个纵队按照原计划,应该是留下来用于增援阻援集团,或者是加强攻击集团的,但这时候却不得不用于阻击,这一来,如果敌情再有变化,粟裕就没有牌可打了。

黄百韬兵团赶到战场之后,增援非常积极,中野十一纵虽然拼尽全力,仍未能完成阻击任务,让黄百韬兵团突破了防御阵地,进入了包围圈,与区寿年兵团残部的阵地衔接上了。粟裕灵机一动,将计就计,调整部署,以一部继续围歼区寿年兵团残部,其余部队则大部用于围攻黄百韬兵团。

黄百韬万万没想到粟裕居然会有这么大胆子和这么大胃口,要连自己一起打,所以被包围之后非常惊慌,连遗书都准备好了。粟裕兵行险招,从阻援部队中抽调了八纵主力配合六纵一部继续围歼区寿年兵团残部,六纵主力和一纵、四纵则转而围歼黄百韬兵团。战况激烈时,粟裕将八纵全部都调来围攻黄百韬兵团。

这样,阻援部队就只剩下三纵和十纵两个纵队了,要防御邱清泉兵团就比较困难了。粟裕为了仍然不甘心就这么放手,所以将在阻击黄百韬兵团时已经遭遇惨重伤亡、尚未整补的中野十一纵参加阻援,但仍未能阻挡邱清泉兵团。邱清泉在正面攻击的同时,从中野十一纵侧翼迂回到了阻援部队侧后,形势就比较危急了。

加之此时华中国军也组成了张轸兵团,正在全力北上增援,整编七十四师也在积极增援,粟裕此时已经没有援兵可用,中野为了阻击华中国军也已经付出了惨重代价,如果再坚持下去,也很难达成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任务,不得不忍痛下令撤离战场进行休整,区寿年兵团剩下了一个整编旅,黄百韬兵团则剩下了一半部队。

其实,纵观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指挥,多次出现过这种情况,也就是在战场形势变化的时候,粟裕不得不提前将预备队使用上去,这时如果国军和解放军双方都能够继续不断增援,就会形成战略决战态势,如果一方增援不够及时,就会导致战役半途而废。

比如南麻战役的时候,粟裕没有预备队了,只能撤退,损失堪称惨重。而淮海战役的时候,粟裕也没有预备队可用了,连刚起义不久的三十五军都调来参战,粟裕甚至电请中央,能否让刚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时起义的张克侠、何基沣的两万多人也参战。

7

1952年10月14日,匪夷所思的上甘岭战役打响,负责坚守阵地的是第15军,然而,鲜为人知的是15军是预备军队。如果不是15军顽强地顶住,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说战争之中,保留有预备队,有的时候直接关系战争成败。

那么为什么说15军是属于是预备军队呢?

有以下几个原因:

先说说主力军团三野和四野的情况

1950年9月15日,联合国军成功实施仁川登陆。此后,朝鲜战场形式逆转,联合国军一路猛攻。于10月初,逼近并跨过三八线,入侵朝鲜,接下来中国决定派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四野军团首批入朝作战,分别是38、39、40、42和50军,全部为步兵军。入朝时,50军有36687人,其他军人数均在4万以上,42军更是达到了52914人!除四野外,还有老华北军区66军。

1950年11月,三野军团第二批入朝作战,分别是20、26和27军,共计约有15万人。

在以上两批入朝军队中,还有专门的炮兵部队、后勤和工兵部队,总计有38万余人。

但是,1950年的冬天是朝鲜历史上“最冷的”冬天,由于寒冷的天气,加之入朝的志愿军没有充足的棉衣御寒,导致了大量不必要的减员出现。

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志愿军的阵亡人数达到了19万(也有14万,17万的说法)之巨,在这其中大部分的减员都发生在1950年至1951年2月的前4次战役期间(就是上面所说的冬天)

由于人员伤亡、减员数量巨大,而朝鲜战争仍在进行之中,国家层面不得不安排15军所属的三兵团(还有其他兵团)也入朝作战,以补充兵员,以及应对接下来的战事。

设想一下,如果战况顺利就如同国内战场一样,38万的兵力已经戳戳有余了,因为朝鲜半岛才多大呀!

后来,最著名的战役,就是上甘岭战役。

其次,从战斗力上来讲,15军并非王牌部队

第15军历史并不久远,其前身是1947年8月在太行军区及所属分区十几支地方武装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淮海战役后,被改编为第15军。

说实话,后来第15军渡江参加解放南京的战役,再后来转战西南缴匪作战,就再也没有大规模的作战经历了。也就是说第15军没有打过几次像样的大战役。

为此,15军司令秦基伟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因为,在解放军57只野战部队中,15军只能算第二梯队!

机会来了!

1950年10月29日中共西南局会议上,西南局书记邓小平传达中央军委指示,为组建第二批志愿军,决定从西南军区抽调3个军入朝作战!

但是,当时内定的也没有15军!

其内定是:秦基伟担任西南公安司令员,下辖15军在内的5个军,驻守重庆。

秦基伟坐不住了,主动请缨,最后才决定派15军入朝!

由上,大家可以看出来,15军入朝完全是自己争取来的,国家起初就没有考虑过它。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第15军入朝的时间是1951年3月24日至31日,彼时朝鲜战场的前4次战役已经结束,中朝军队已经逼近三八线附近,同联合国军在此处反复争夺。实际上,当此时中国方面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

其后,又进行了第5次战役,理论上讲,双方军队已经到了可以和谈的程度,中美双方都不愿意再继续耗下去!

最后,说说匪夷所思的上甘岭战役

1951年7月10日,中朝代表和联合国军代表第一次就停战事宜,在三八线附近的开城进行谈判。由于没有谈拢,之后双方一直是打打谈谈,直到上甘岭战役以前,超大规模的战役已经比较少了,中朝方面进入防御阶段。

既然大规模的战役比较少,那为什么要打上甘岭?

据传,1952年麦克阿瑟竞选美国总统,他的最大的政治资本就是朝鲜战争。于是,想着再找点竞选资本,找到美国远东司令克拉克:

“兄弟,能不能在朝鲜战场搞两次胜利?”

克拉克一寻思,这有啥难的。于是,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挑来挑去的选中了上甘岭,上报给了克拉克。

为啥挑上甘岭?

对范弗里特(下图)而言,原因也很简单,上边就两个连,1天就能解决。这胜利岂不是很容易?

当然,是不是真的需要考证,但也明确的说明了一点,上甘岭发展成战役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当时,志愿军方面也出现了战略误判。当时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五圣山的西侧,因为怀疑美军可能通过平原地区进攻五盛山。因此,不受重视的15军被安排在了五盛山东侧一线防守!

彭德怀司令认为五圣山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对15军司令秦基伟说:

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它,我们后退200里将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而实际上,五盛山只是看起来这样,秦基伟实地考察以后发现,五盛山山势非常陡峭,海拔1000多米(差不多是上甘岭的两倍),人上去困难,下来更困难,很难想象联合国军会抢夺这样一座山!笔者认为,或许是因为彭司令没有实地登过此山。

上边就解释了为什么志愿军要死守上甘岭!

那联合国军为什么要死攻呢?

上面已经讲过,联合国军完全可以从五盛山西侧发起进攻。即便是在五盛山东侧进攻,也可以避开上甘岭,那为什么一定要在上甘岭死磕呢?

东方人讲原则,西方人爱较真!

被称为“弹药量”的范弗里特估计也这样!在飞机、大炮、坦克的轮番轰炸之下,上甘岭竟然攻不下来?这种情况下,估计范弗里特较上了劲:

“我倒要看看,我到底攻不攻得下来!”

于是,一方死守,一方死攻,仅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地区由小规模战斗,发展成大规模战役,并持续43天之久,反复争夺,双方都杀红了眼;由原来的争夺地盘,发展成两军的意志之争!

所以说,上甘岭战役是“立国立威”之战,毫不为过!

最终,1952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惨胜!上甘岭战役以后,由于联合国军用力过猛,再无力发动以营为单位的大规模战役了!此一战,使得15军一战成名,跻身解放军王牌部队之列!

朝鲜战争远去已经将近70年了。回头看,国家层面早在1950年10月份,就着手准备预备部队,现在看来完全正确,保证了朝鲜战争的胜利!

最后,向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8

“决定会战胜利的是最后一个营”,对于一场战役而言,预备队就是最高指挥者唯一能依靠的作战弹性,有则可以应对各种情况,没有则只能玩完。

1、战役层面需要预备队

就拿李云龙攻击平安县城而言,他的攻城部队是八比一,四面攻城。但为了阻击敌人援兵与防止敌人突围,在分配完毕后,肯定要一定的预备队作为机动部队临时补重要战场。

(总攻平安县)

当时段鹏估计就率一小支突击队在某个地方待命,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如果没有预备队的话,战场任何突发情况都会造成攻城的崩盘。

(意大利炮)

2、会战层面需要预备队

松锦决战,洪承畴为了尽快打破锦州的包围圈,明军主力逐步放置在第一线,对多尔衮部发动多次猛烈攻击。虽然这样压上去能尽快取得战果,后果就是洪承畴手里的预备队逐步没有了。

(松锦决战)

在皇太极到达锦州前线后,让清军迂回作战,因为战场僵持在一块,洪承畴很难抽调得力部队反击清军的侧翼部队,导致战局失败。

3、战略层面也需要预备队

1644年清军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部,之后叶臣几个月就攻下山西大部,山东传檄而定。多尔衮很乐观,决定两个战略方向同时出击,一路南下灭南明,一路西进灭大顺。当时一支大顺部队反击怀庆,多尔衮才发现形势不利,后方缺乏预备队,赶紧让多铎调整战略方向。

(清军南下)

1947年,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陕北解放区,在山东方向集中了六十个旅,在陕北方向集中了20多个旅,造成中央空虚,缺乏机动部队,刘邓大军直下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一举打破了其重点进攻。

(重点进攻)

预备队对于一场战斗、一场战役、一个战略都是极其重要的,生力军在战场上的投入基本可以决定战争胜负。朱棣在浦口都准备撤了,朱高煦带着骑兵赶来投入战场,战局迅速逆转,其重要性就在这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9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965年1月,传奇将军皮定均前去看望病中的刘帅,刘帅在病床上向学生讲授了一条心得体会——任何作战都要有预备队。这是他反复总结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教训的结果,这次教导在皮定均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刘伯承元帅作为我军的高级指挥员,他一生跃马疆场,沙场点兵,他的这个心得体会,是从实践中得到的真理。地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采用拒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结果在与国民党不断在作战中,红军损伤惨重。

防御阶段李德、博古等人又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要求红军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以制止国民党军的“围剿”,这种处处设防的战法,使得红军所有部队都投入到战斗。没有预备队,在战斗中缺乏机动兵力,结果战斗打成了消耗战。红军也因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被迫长征。

长征过程中,红军经过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向赤水河方向行动,毛主席在向土城镇行军途中,见这一带道路两边皆是山谷,便同朱老总、周恩来、刘伯承等蹉商,如果追兵孤军深入,红军可以在土城以东的青杠坡利用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川军郭勋祺师,保障下一步顺利北渡长江。

土城战役打响,红3、5军团在彭老总、杨尚昆的指挥下,从土城镇外分两路向川军阵地发起进攻。敌郭勋祺部凭借有利地形拼死顽抗,红军官兵拼死争夺,往复冲杀。战斗异常激烈,交战双方陷入胶着状态,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拉锯战”“消耗战”。

然来此战红军的情报有误,川军不是4个团6000多人,实为6个团万余人,还有后续部队,且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然而现在战斗已经打响,双方已经胶着的打在了一起,也不容易分开,除非能将川军的压下去。

这是红军紧要的关头,毛主席急令红1军团红2师火速返回增援,以求变被动为主动。朱老总唯恐阵地有失,不故个人安危,带着刘伯承元帅亲自到一线指挥战斗。而在增援部队尚未赶到的两三个小时内,敌军的反攻更加凶猛,阵地一度被攻破。

在敌人抢占部分山头后,步步进逼,甚至打到了中革军委指挥部前沿,指挥部山后就是赤水河,无险可守,战局于我十分不利。这时毛主席问还有什么部队可以上,这时只剩下总预备队——干部团。

在千钧一发之际的这紧急关头,毛主席果断命令总预备队干部团,由陈赓、宋任穷率领向敌人发起反冲锋。临危受命的干部团猛打猛冲,打得敌人失了神,连滚带爬地溃退下去,守住了阵地。毛泽东在白马山上用望远镜看到这个情景,兴奋地对身边人员说:“打得好!打得好!陈赓行,可以当军长。”

后来红2师返回后,中革军委认真分析了形势,重新调整了进攻部署,并摆脱了与川军的胶着状态。而此时国民党军正汇集而来,故而毛主席决定迅速撤出战斗,西渡赤水,向川南古蔺、叙永地区转移。

四渡赤水由此开始。之后红军迅速转向川滇黔三省边境国民党军设防空虚的云南扎西地区集结,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陈赓所率领的干部团为总预备队,若在战争进行到紧张的时刻,没有这支预备队顶上去,那么在红二师没有返回之前,红军的阵地可能已经失守,红军也将面对川军的猛烈进攻,加上后援的国民党军队,红军的处境将会更加危险,也觉得不会有四渡赤水的经典战役。

此战就说明了预备队的重要作用,因为在战场上瞬息万变,任何高明的军事高手都不能完全预测到对方所有的部署,有一个预备队就可以以防万一,应对突发情况。

10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战争不留预备队,一旦战局不利又无法扭转,就会出现全面崩盘的局面。

朝鲜人民军就是好例子。

朝鲜战争前夕的1950年春季,朝鲜人民军的规模已达135000人。

当时南韩军队是9万多人,朝鲜人民军战斗力要强大太多,兵力也多,胜利不成问题。

人民军进攻仅仅三天之后,1950年6月27日汉城就被占领了了。

在撤退时,韩高层惊慌失措,炸毁了汉江大桥,把大批军队送给了朝鲜,更快瓦解了韩军抵御能力。

随后人民军势如破竹,连续猛攻。

此时,南韩开始全民皆兵,要求每家必须出1个男丁参军。当时韩国人口有2000多万,朝鲜是900万,南韩有预备兵力的优势。

在南韩疯狂拼凑部队作战时,美军也开始介入。美军第25师等部仓促开到南韩,同人民军交战。

激战中,人民军也有较大伤亡,开始在北方征集所有成年男子参军。他们不是进入部队,就是进入后勤运输队或者兵工厂。

经过多次增兵补充,人民军用尽全力占领朝鲜半岛90%的土地,92%的人口。

然而,此时朝鲜人民军已经用光了所有预备队。

到了麦克阿瑟突然从仁川登陆,朝鲜才如梦初醒。

如果当时朝鲜人民军有预备队,及时反击,完全可以将美军挡在仁川。至少也可以进行坚决阻止,掩护釜山一线的人民军主力撤回朝鲜境内。

然而,当时人民军根本没有预备队,只有一些新编组准备补充到釜山前线的部队,战斗机非常差,根本不能和美军对抗。

后来彭德怀赶到朝鲜,看到的一切触目惊心,认为朝鲜不但不存在预备队,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朝鲜党征兵问题异常严重,16-45岁男子全部征调入伍。入伍工人家属无人过问,一般群众没饭吃。一切无长期打算,孤注一掷的冒险主义从任何方面都可以看到”;“军事指挥异常幼稚,19日下令死守平壤,结果3万人未退出多少”。

最终结果就是,美军迅速攻占汉城、平壤。

还在南方激战的七八万人民军主力,因补给断绝,退路切断,全军崩溃。

前后有6人伤亡或者被俘,仅有2万人靠丢弃所有重武器,分散打游击逃回朝鲜境内。

这边由于没有预备队,朝鲜境内几乎没有军队驻守特别适合防御的山地。

美军根本没有遭遇什么抵抗。


1950年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10月25日,美韩军已经杀到中朝边界,前后只有2周时间。

如果不是志愿军出兵,朝鲜就要亡国了。

这就是不留战略预备队的可怕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