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

2020-08-10 11:04阅读(110)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刘邦,是个思路极为缜密的人,每件事都有他的用意。临终之际要杀樊哙,不但不是老糊涂,而且是非

1

刘邦,是个思路极为缜密的人,每件事都有他的用意。临终之际要杀樊哙,不但不是老糊涂,而且是非常正确的决策。其中缘故,听司马为君慢慢道来。

首先,刘邦不是因为个人仇恨杀樊哙。樊哙早年是个杀狗卖肉的,刘邦是他的老客户,所以俩人关系不错。后来刘邦做沛公,樊哙便成了他的副官。

樊哙这个人,智略谈不上,似乎唯一可以夸耀的便是武勇,当时打仗是以人头数作为晋升标准的。樊哙在一场战斗中砍下敌军十五个首级,就被封为国大夫。和章邯的军队交手,砍下二十三颗首级。打败李斯之子李由,斩首十六级。攻武关至霸上,樊哙更是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个。鸿门宴那一场局,又是他持剑盾闯入项羽营帐,用盾撞倒拿着戟的士兵。 进入帐后拿眼珠子瞪项羽,项羽还欣赏他是位壮士,请他吃一条生猪腿。樊哙拔剑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这一场吃生肉秀,其实是救了刘邦的命——如果没有樊哙闯帐谴责项羽,刘邦很可能就被杀了。

刘邦称帝以后,樊哙依旧为他卖命,燕王臧荼的叛乱,是他搞定,代地的叛乱,则是他与周勃一起平定。直到刘邦临死前的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他还在北方讨伐燕王卢绾的叛乱。

所以,樊哙的军事能力,是不值得怀疑的——但,刘邦最担心的,也就是这个。

为什么呢?因为刘邦此时最大的心事,就是戚姬与儿子刘如意的安危,在他看来,如果戚姬不能反控吕雉,就一定会被吕雉杀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刘如意做太子,接替帝位。可是刘邦又发现,群臣都很拥戴吕雉的儿子刘盈,尤其是樊哙掌握着兵权,一旦他决意废除刘盈甚至说要杀掉吕雉,吕家人会不会谋反作乱,樊哙会不会助吕家一臂之力?

在刘邦看来,这个问题是肯定的。樊哙的老婆是吕雉的妹妹吕媭,而且樊哙很听老婆的话。所以要保住刘如意和戚姬的性命,就必须废掉或杀掉吕雉,而要解决吕雉,前提就是要让樊哙消失。

但刘邦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直到身体快不行了,他才找来陈平,让陈平去樊哙军中传诏,又把武官周勃藏在车子里,打算一到军营,就立斩樊哙,让周勃接管军队。

可问题是陈平是个极会算计的人,他发现形势已经不对了,刘邦说不定马上就要死,而死后吕雉一定掌握大权,而那时如果陈平和周勃拿着樊哙的人头上报,岂不是自寻死路吗?

所以最终,陈平没有杀樊哙,而是将樊哙打入囚车,押回长安,结果在半途就得到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立马转变方向,投向吕雉,而樊哙的保全性命,就成了他的功绩。

刘邦生前没能杀掉樊哙,吕雉便没事,而吕雉没事,戚姬与刘如意母子二人便有事了。

2

刘邦一点都不糊涂,反而很果断,很聪明

要知道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我们就得清楚汉初朝廷的政治环境是怎样的。自刘邦建立大汉以来,汉朝内部就存在着两股势力,即帝党和后党。帝党的领袖自然就是刘邦,而后党的领袖就是吕雉,当时这两个派系在朝堂上是明争暗斗,争斗不休,是谁也奈何不了谁。但是,这种相对平衡的局势却在刘邦病入膏肓后走向了失衡。



此时,刘邦自觉时日无多,而吕雉却依旧是生龙活虎的,他开始慌了,其深知只要自己一死,吕雉一党势必权倾朝野,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将岌岌可危,随时有被吕氏替代的可能。因此,为了让自己的刘姓江山能够永固,为了让继承自己皇位的子嗣能够牢牢的坐稳江山,刘邦在无法诛杀吕雉的前提下,他开始了一系列剪除后党重要官员的血腥操作。

在当时,作为吕雉妹妹的丈夫,樊哙自然就是刘邦首要清除的第一目标

樊哙,他是刘邦的救命恩人,鸿门一宴,若不是樊哙的以死守护,恐怕刘邦也成不了汉高祖。他也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自刘邦起兵以来,樊哙就一直跟着刘邦,是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自西汉建立前夕,樊哙斩首一百七十六个级,俘虏二百八十八人;攻下五个城邑,平定六个郡,五十二县,可以说刘邦能够建立大汉,樊哙绝对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与刘邦,与大汉皆有大功的名将,他最后却成为了刘邦最想要除掉的对象。正所谓“自古无情最是帝王家”,刘邦身为皇帝,他所要考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对于他而言,在情分和天下面前,他自然是选择后者,毕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能做过“不爱江山,就爱美人”的,在多数皇帝眼里,天下才是最重要的,若是谁威胁到他的天下,哪怕是至亲,他都会痛下死手。

因此,对于刘邦而言,一旦他认定谁对其的天下有威胁,他就会毫不犹豫的置他于死地。如此,樊哙这么一位吕雉的妹夫,又是手握重兵的重臣,他自然就被刘邦盯上了。樊哙虽对刘邦有救命之恩,但在天下面前,这个恩情却真的不算什么,对刘邦来说,杀他,对于刘姓天下是绝对有利的,对削弱吕雉一党更是极为有利的。

如此,到这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病入膏肓的刘邦,会在临死前突然命令陈平去诛杀樊哙,其主要原因就是刘邦想在自己死前,剪除吕雉势力的实力,为自己的子嗣日后掌控天下扫平道路,稳固刘氏对于天下的统治,避免刘姓天下为他人所夺



不过樊哙实在是命不该绝,陈平虽接受了刘邦的命令,前往前线捉拿樊哙,但是他并没有听从刘邦的命令,将其直接斩杀于前线。当时,陈平认为樊哙乃是朝中重臣,既是刘邦的救命恩人,又是吕雉的妹夫,若贸然将他处死,势必会连累到自己,甚至是让自己丢掉性命。同时,此时刘邦又是病入膏肓,随时有驾崩的可能,而吕雉却是意气风发,日后掌权的很大可能是她,如此若樊哙因他而死,日后他定是逃不过被清算的命运。

直白的说,陈平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的聪明人,他深知此时不是杀掉樊哙的好时候,若是他真的杀了樊哙,他定然不会有好果子吃。由此,正是陈平的“贪生怕死”,最终救了樊哙一命。而事实上,陈平最后赌赢了,就在陈平押送樊哙进京的路途中,京城就传出来刘邦病故的消息,朝中由吕雉一人做主,如此身为吕雉的妹夫的樊哙自然也就幸免一死,而陈平这个没有杀掉樊哙的人,最后也是身居高位,位居百官之首。



不过,樊哙虽幸免一死,但他的存活却也为樊家后来的蒙难埋下了伏笔。因吕雉对樊哙的宽恕,并继续重用樊哙,让樊家是彻底的被绑在了吕雉的船上,此时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樊家都是吕雉的党羽,这是的樊家与吕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正是因为这种紧密的盟友关系,樊家业在日后的诸吕之乱中,被陈平、周勃所清算,其妻吕媭婘属,嫡子樊伉皆被杀

当然,因樊家却是有功于大汉,对大汉的开国立有不世之功业,所以汉文帝念其功劳,遂复立其爵位和食邑,樊哙庶子樊市人继承了舞阳侯爵位,直至西汉亡。

3

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刘邦一直到死,都非常清醒,从不糊涂,为什么这么说,病榻问相就是例证。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重,吕后看着弥留中的刘邦,问他“陛下归天以后,萧相国如果也去世了,谁可以替代他的位置?”刘邦说“曹参是可以的。”

吕后又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和陈平可以代替,他俩可以相互辅助,性格可以互补。而军队之事可托于周勃,此人忠诚于刘氏,可任命为太尉。”

吕后还想问,刘邦却说“你也别问了,再往后的事,不是你我所能知的了,你也活不了那么久。”这就是有名的“病榻问相”。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虽然在弥留之际,头脑依然非常清晰,刘邦死后,吕后也确实是按照刘邦的遗嘱进行人事安排的。


既然刘邦临终前都非常清醒,他为什么要杀掉自己的发小、左膀右臂兼妹夫的樊哙呢?

樊哙——刘邦最忠实的小伙伴

樊哙是刘邦的小老乡,都是江苏沛县人,刘邦是平民,樊哙更贫贱,是个杀狗的屠户,干的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营生,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和胆识。年轻时候,刘邦没少沾樊哙的光,经常去他那里吃免费狗肉,

刘邦起义后,樊哙成了刘邦最坚实的臂膀,他不但杀狗技术精湛,打起仗来也是非常勇猛,经常是冲在前面,第一个攻上城头,是一个不要命的主儿,当时打仗以人头数作为晋升标准,樊哙在一场战斗中曾经看下敌军十五颗头颅,被封为国大夫,与章邯对抗,砍下二十三颗头颅,打败李斯的儿子李由,斩首十六颗首级。攻克霸上,樊哙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颗,俘获一百四十六人,降二千九百人。

占领咸阳后,面对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富丽堂皇的宫殿楼台、千娇百媚的宫娥美女,刘邦有点乐不思蜀了,决定当晚就留在秦宫过夜,不走了,萧何苦劝无果,只好去找刘邦的铁哥们儿樊哙,樊哙冲进皇宫,把刘邦从龙床上扛起来就走,出宫后的刘邦如梦初醒,对樊哙非常感激。

除了秦宫惊醒梦中人,鸿门宴上樊哙还救了刘邦一命。

项羽邀请刘邦参加“鸿门宴”,樊哙一直在帐外守候,得知刘邦有生命危险,樊哙立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为了保护刘邦,樊哙直接冲进宴会,像凶神恶煞一般看着项羽,看着铁塔一般的樊哙,项羽当时吓了一跳,立即赐予酒肉,樊哙边啃肉边替刘邦表功,“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说的是有理有据,项羽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刘邦趁机尿遁,才躲过一劫。

除了是好哥们、左膀右臂,两个人还是亲戚,樊哙去了吕后的妹妹吕嬃为妻,樊哙也就成了刘邦的妹夫了,两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既然关系这么铁,晚年的刘邦为什么还是对樊哙下毒手呢?

汉朝建立后,樊哙作为开国元勋因功封为大将军、左丞相。

俗话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很多开国皇帝稳固江山后往往对昔日战友举起屠刀,刘邦也没能免俗,先后消灭了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将当初一起闹革命的好兄弟们杀的杀、抓的抓,在平叛的过程中,虽然樊哙是主将,出了不少力,但他逐渐对刘邦感到害怕和寒心,原本一腔热血毫无城府的樊哙,开始低调做人,不再事事出头,没想到刘邦最后还是算计到他的头上了。

刘邦一直非常宠幸戚夫人(刘邦死后,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了人彘),甚至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废掉吕后的儿子太子刘盈,因为大臣们的极力反对才作罢。

感到自己命不久矣的刘邦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命运而担忧,非常害怕吕后和樊哙在他死后难为这娘俩,一直想要限制吕后的权力。

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与匈奴勾结造反,重病的刘邦派樊哙去平叛,樊哙刚出发,就有人向刘邦告发,《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大意就是樊哙与吕后勾结,等皇帝百年之后立即杀死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

刘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立即临阵换将,杀掉樊哙,命令陈平“平到军中,立斩哙头”,陈平接到这个烫手山芋,立即犯难了,眼看刘邦是马上要不行了,如果杀了樊哙,刘邦就去世了,吕后能放过自己吗,他儿子可是接班人呀,但是刘邦的话还不能不执行。

考虑再三,陈平计上心来,带着周勃一起到樊哙营中,登上高台,准备传旨,让人持节去叫樊哙,周勃藏在一旁,樊哙见只有文官陈平一人,立即上前接诏,后台突然闪出周勃,将樊哙当场拿下,装入囚车,周勃到营中接管军权,陈平押着樊哙回长安。

一路上,陈平故意磨磨蹭蹭,走到半路就传来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把樊哙交给吕后,邀功请赏,吕后立即原谅了陈平,樊哙捡回一条命,继续荣华富贵,而戚夫人和他儿子就悲剧了,吕后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把她儿子刘如意毒死,刘邦是赔了夫人又折了儿子。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4

刘邦相当聪明,料事如神,如果真的杀了樊哙,吕后也不至于那么嚣张。无奈刘邦英雄迟暮,派去的陈平精于算计,而周勃又世故圆滑,两个人一合计,与其听命于行将就木的刘邦,还不如给自己日后留一线生机。因此樊哙死里逃生,刘邦死后,樊哙就成为吕后身后一只无形的巨手,其阴影笼罩在众臣的头上,人人为其忌惮,而吕后得益于幕后这把推手,无往而不利。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刘邦玩世不恭,游手好闲,樊哙勤勤恳恳,靠实业发家。樊哙狗肉做的十里飘香、闻名乡里,刘邦分文没有,白吃白喝。最后樊哙没办法,为了避免刘邦把他吃于破产,上街卖肉之前先打听刘邦的形踪。刘邦在东他就往西,刘邦忽南樊哙就挑上狗肉向北。最后刘邦实在不好意思,就将小姨子吕媭撮合给樊哙,做为补偿。
(樊哙剧照)

刘邦起义后,樊哙成了刘邦的坚实臂膀,樊哙杀狗手艺精湛,打起仗来勇猛敌,杀人如麻,而且总是冲在最前面,第一个攻上城头的基本都是樊哙。因此每取得一次胜利,樊哙就晋升一级,最后刘邦不得不变着花样赏赐樊哙。刘邦入关后,志得意满,想独霸关中为王,于是重兵把守函谷关。项羽一怒之下陈兵关下,刘邦眼看遭受灭顶之灾,只好听从张良计策到鸿门谢罪。席间项庄把宝剑舞的惊心动魄,刘邦眼看命悬一线,樊哙持盾而入。抓起生猪腿,一边啃食,一边与项羽据理力争,刘邦假借撒尿,逃之夭夭。

刘邦称帝后,册封吕雉为皇后,立刘盈为太子。吕后野心勃勃,锋芒毕露,没等刘邦同意就将彭越垛成肉酱,还把一代兵圣韩信捅成筛子。刘盈生性仁懦,大权旁落已成必然,于是刘邦又想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戚夫人以求自保,只能母以子贵,所以非常热衷于为儿子奔走。吕后当然不肯放手,煮熟的鸭子怎么可能飞了,于是一边拉拢众臣,一边向张良问计。樊哙见了戚夫人则凶神恶煞一般吹胡子瞪眼睛,并扬言说迟早杀了老娘们儿,戚夫人被吓得魂飞魄散,只能钻进刘邦怀里啼哭。后来,戚夫人每次见到樊哙就像见了鬼一样,远远的躲着走。

吕后为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费尽心机,如果没有了太子,她的一生抱负也就无从实现,通往权欲的大门也就随之关闭。最终吕雉拼了老命,请来四个白发老头,号称商山四皓,四人都是隐居世外的高人,整日围着刘邦转来转去。刘邦自知来日无多,老骥伏枥,一声叹息,只能接受眼前的现世。刘邦并不畏惧死亡,但他放心不下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刘邦认为,如果没有樊哙的助纣为虐,吕后即便凶残,但也会有所收敛。于是临终前派陈平和周勃前去诛杀樊哙,并要求二人提头来见。

陈平诡计多端,周勃武艺超群,二人强强联手、万无一失。但是现实问题是,刘邦死后,吕后必然掌权,到时二人就成了杀害吕后妹夫的仇人,吕后绝对不会放过二人。于是二人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抓到樊哙以后,就押往长安,一路上还故意磨蹭拖延时间。最终刘邦没有等到樊哙的人头,憾然离世,陈平、周勃借机向吕邀功请赏。
(樊哙剧照)

有了樊哙这个坚强后盾,吕后做起事来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刘氏江山几乎改名换姓。正是由于樊哙的支持,吕后成功登上权力之巅,并实现了一生的夙愿,风光无限、权倾天下。可见刘邦颇有先见之明,并不老糊涂,无奈事不随人愿,让樊哙躲过一劫。

公元前186年,樊哙病逝,6年后吕雉去世,汉室江山回归刘姓。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5

刘邦病重危亡时,内心很脆弱,时而悲伤,时而绝望,时而暴躁,时而恐惧,在这样的情绪下决策大事,欲杀樊哙,这完全是一怒之下的冲动之举,老糊涂固然算不上,但在当时的情势下却当不得真。

将历史的时针朝前拨一拨,更利于看清刘邦与樊哙之间根深蒂固的关系。

英布造反时,病重的刘邦内心很悲凉,甚至有些孤僻,他躲在宫中,不愿见人,整日叫身边的宦官陪着。群臣见他颓废不朝,很想进宫劝一劝,但即便周勃、灌婴这样的心腹重臣也不敢擅自入内。

忍了多日,大家都觉得只有樊哙有资格闯宫,樊哙也不推脱,果真率领一帮兄弟推门径直闯了进去。

闯进去立在刘邦的病榻前,樊哙痛哭流涕说的一席话,不仅识大体顾大局,而且很有人情味。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樊哙这个人虽是屠狗辈,但在关键时刻却不是寻常人,有见识,有胆略,有性情。刘邦刚入关时,是他力劝刘邦还军霸上,勿贪秦宫奢华的享受 ;鸿门宴上,剑拔弩张,险象环生时,是他闯进项羽大帐,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不惧霸王天威,破掉了范增“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图谋。

这样的一个樊哙,在刘邦的心目中自然分量极重,不是一般功臣可以比拟的,这从诸多历史事件中也能看出来——刘邦做沛公时,樊哙就是他身边的随从侍卫;刘邦四处开始征战后,樊哙在其麾下扮演的始终是心腹先锋的角色;到了刘邦定天下,平异姓王叛乱时,樊哙更是其信得过的自己人,征讨叛军的主将,讨伐燕王臧荼,他是主将;诱捕楚王韩信,他是主要随从;讨伐韩王信,他是刘邦手里的硬牌······因为是绝对嫡系,又不断立有战功,大汉开国后,樊哙并未遭遇到刘邦的猜忌、打压,相反是一路上扬,赐爵列侯。

刘邦与樊哙关系非同寻常,还有一个佐证,他俩是连襟,樊哙的正妻是吕后的亲妹妹。刘邦对帝王术是很精通的,若是他对樊哙不放心,大汉开国后,鉴于樊哙身上有一层外戚的身份,刘邦绝不可能信用他,而信用他只能说明,刘邦认为樊哙作为自己人恰恰能起到在吕后势力中掺沙子的作用。

有一种说法,刘邦病危时,有打掉吕后势力的念头,只是吕后羽翼已丰,动不了罢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历史上就不会有刘邦病危时和吕后的那一番对话。

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

刘邦曰:曹参可。

问其次,刘邦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后复问其次,刘邦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翻译成大白话,再往后也不是你操心的事了。)

由这段临终交代可以看出来,对于吕后操持国政,刘邦也认为这样最稳妥,否则两人不可能这样对话,一个无所顾忌地问,一个用心良苦地答。

但在一个关键环节上,刘邦出现了误判,他认为对大汉江山有可能构成威胁的是异姓功臣,吕后绝不可能干“以吕代刘”的事,所以他才提到了重厚少文的周勃。

这样讲,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这样,刘邦就更没有理由要杀樊哙了。

问题出在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和爱子刘如意身上。如果说刘邦对吕后不放心,只在这一点,他担心自己死后,吕后会因为昔日的嫉恨对戚夫人和刘如意下狠手。

许多人对此有疑惑,既然如此,刘邦死前为何不下诏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呢?

站在一国之君的角度,刘邦是有此心,却无法这样做,一来戚夫人、刘如意没江山社稷重要,二来女人的嫉恨心理,刘邦根本没有办法扼杀。他能做的只有悄悄地给赵王刘如意安排一个对吕后有恩的强相周昌,除此之外,只能寄希望于吕后的仁慈。

话虽这么说,但如果刘邦在临死前听说有人要害戚夫人和刘如意,那就另当别论了,这等于是一刀捅向了他心理最脆弱的地方。

刘邦欲杀樊哙就是因为这个。

史书上没有记载是谁放出了这样的谣言,说樊哙已经与吕后结成同党,一到皇上驾崩,就立刻发兵将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等全部杀死。

此时的刘邦即将撒手人寰,他的理智已经消耗完了,只剩下脆弱不堪的情绪,所以当他听到此等谣言时,立刻就发作了,一方面,他觉得樊哙在咒他死,另一方面这样的谣言实在让他心里滴血。

愤怒之下,刘邦急召陈平入宫,要其献策。

因为事关吕后,陈平不敢草率表态,最后含糊其辞地说,可否命周勃替回樊哙,然后问罪。

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又令周勃入宫。周勃到来后,刘邦直接对两人下令,急赴燕地斩杀樊哙,由周勃代樊哙之兵,陈平火速提樊哙的人头来见。

陈平、周勃二人面面相觑,惊诧莫名,却又不敢违抗,只好领命而去。

这里有一个细节十分的耐人寻味,按说这样的谣言很容易被揭穿,不管是吕后站出来,还是陈平站出来,但这时候却无人这么做,这是为何呢?

只能有一个解释,生命垂危的刘邦因为戚夫人、刘如意,情绪已经彻底失控了,从吕后到重臣,没人愿意节外生枝。

吕后的真实心理还不止如此,她是宁愿看着妹夫樊哙有被杀的风险,却始终保持沉默,不出手相救,这说明这个女人定力十足,也很刚。

当然,看历史要多个侧面的看,史书上的记载是,陈平接到刘邦的诏命后,耍了一个滑头,他深知樊哙杀不得,于是伙同周勃玩了一个拖延战术,只抓不杀,然后将樊哙带回京城。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万一刘邦转危为安,恢复理智后悔了,陈平能有所交代;万一刘邦驾崩了,将活着的樊哙交给掌权的吕后,陈平等于是立了大功。

然而有没有这种可能呢,陈平接到刘邦的诏命之后,就请示或者向吕后表明了意思,史书上的记载不过是他们共同演的一出戏。

凭陈平做事不择手段,极善自保来看,他很有可能这么做,但也有可能,这出戏本就是心照不宣,不用挑明的。

说回刘邦,在即将离世的那一刻,在个人情感上他是个可怜人,他是真担心戚夫人和刘如意,但他能做的也仅限于此。

归根结底,还是江山社稷重要。

再说樊哙,从此之后也是可怜人,刘邦死时,差点人头落地,吕后死后,家破人亡。

6

刘邦糊涂也罢,清醒也罢,要杀掉其妹夫樊哙,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刘氏江山的稳固。

任何一位帝王,临终之际,都要做后事安排。

无论托孤,还是诛杀重臣,无非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继承人能顺利接班,按照自己的意愿,延续家族统治。

这是家天下永远绕不过的坎,刘邦也不能例外。

秦朝二世而亡,尽管秦始皇确立了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但仅仅是昙花一现。

真正封建制度的完善实践者,还是始于汉朝的刘邦。

虽然东西汉中间有隔断,但四百多年的历史,基本是整个封建时代的集中写照。

从政权的建立,到权力的交接,再到最终灭亡,历朝历代尽管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但根本而言,历史一直是在不断地恶性循环。

天下一理,了解了一个朝代,也就基本清楚了所有的套路,没有啥新奇可言。

回到题主这个问题,看一下樊哙的人生经历,就很清楚刘邦的所为,也佐证了整个封建社会历史循环的规律。

刘邦就是一个游手好闲的穷屌丝。

如果秦朝按照始皇帝的设想,万世传承,天下稳定一统,刘邦就这么混迹一生,最后挂掉就完结了。

韩信也如此,到处混饭吃,最后在哪里饿死还不好说。

可机会总是给那些不安分的人留着,总有人会碰到,刘邦、韩信之流就是。

刘邦是千古一帝,韩信也是千古一将。

但绝非只有这二人具备这个能力,有的人只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刘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遇到个好时机绝不会放过,就带领一帮兄弟,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彭越、英布、臧荼等等,就干上了,没想到还成了。

汉朝建国伊始,刘邦还不能不顾及兄弟们的感受,直接翻脸。

于是给大家一个交代,封王封侯。

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就成了异姓诸侯王。

但刘邦不会忘了老刘家,又裂土分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

接下来,刘邦要做的就是除掉异姓诸侯王,韩信等人被诛杀,这个就不必多说啦,不谋反也得是谋反。

异姓诸侯王除掉后,同姓诸侯王也不老实,这是真的想谋反而被杀掉的。

整个过程,作为刘邦连襟、吕后妹夫的樊哙,都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些人处理掉了,就轮到樊哙自己了。

韩信说了,“狡兔死,走狗烹”,樊哙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还有狡兔活着。

一个老道的猎人是不会只养一个走狗,也不会一起杀掉。

走狗眼里只有猎物,想不到自己在别的走狗眼里也是猎物。

看一下樊哙的人生经历吧。

樊哙就是大街上卖GOU肉的,一个到处打游击的小摊贩。

刘邦做亭长,也负责城管这一块,经常是吃樊哙的GOU肉不给钱。

樊哙远远看到刘邦一来就跑,刘邦经常想吃吃不到。

刘邦就托人跟樊哙说,自己有个小姨子长得很不错,想嫁给樊哙做老婆。

樊哙也老大不小了,一心也想成个家,自然也就巴结一下刘邦,就主动把肉送到刘邦嘴边。

能杀GOU的人,杀个人也算不得啥。

刘邦起事后,樊哙就跟着杀人。

的确也杀了许多人,每次都有很详细的记载。

不过哪,就是杀的人数比别人多几个,也没有特殊的本事。

但看得出来,一般人杀不了他。

鸿门宴,项羽想杀刘邦。

樊哙一看急眼了,姐夫死了,自己还跟着谁去杀人哪?

拼了命也不能让刘邦被杀死,切切的露了一次脸。

立下了这个大功,刘邦当了皇帝,也不会忘记,就封了小侯。

樊哙封侯绝对是拿自己的命,一步步闯过来的,绝不是依靠裙带关系。

但樊哙真正发迹,还是在刘邦做了皇帝,要清除异姓王及平定同姓王叛乱的过程中。

樊哙不仅被赐舞阳侯,还做了左丞相。

自始至终,樊哙对刘邦忠心耿耿,刘邦对樊哙也是信任有加。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好的GOU肉也有吃完的时候。

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创伤发作病倒,自己感觉来日无多,讨厌见人。

大臣周勃、灌婴都不敢觐见,只有樊哙敢于带领群臣冲入宫内,朝见刘邦。

樊哙就没拿自己当外人,可见刘邦对樊哙的信任。

但是有人却说:“樊哙跟吕后串通一气,想等刘邦百年后图谋不轨。”

刘邦对吕后干预朝政,早已不满,又听说樊哙跟吕后合谋,立马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与陈平计谋除掉樊哙。

此时樊哙正以相国的身份去讨伐燕王卢绾叛乱。

刘邦命令陈平、周勃前去,杀掉樊哙,让周勃代替樊哙的职务。

可陈平、周勃想啊,刘邦快死了,吕后一定会主持朝政。

如果姐妹俩联手,在刘邦跟前搬弄是非,刘邦临时变卦,他们的日子不好过。

于是,就决定把樊哙绑起来不杀死,带回去交给刘邦处置。

可陈平还没有把樊哙带回来,刘邦就挂了。

陈平就更不敢处置樊哙,害怕被追究责任。

赶紧跑到刘邦的灵前大哭,说“您叫我杀掉樊哙,我不敢随便处置大臣。现在把他绑起来,准备交给您处理,不想您不管啦。”

吕后姊妹一听,樊哙还没死,就松了一口气。

随即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

公元前189年,樊哙寿终就寝,谥号武侯。

樊哙只是侥幸逃过一劫,但没有跳出宫廷争斗的怪圈。

如果不是陈平、周勃为了自己想留条后路,樊哙也就挂了。

有意思的是,吕后擅权专政,你杀掉吕后啊,杀掉一个樊哙就行了吗?

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其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

惠帝年幼,吕太后趁机把持了朝政,毒死赵王,害死戚夫人,把刘姓诸侯王几乎杀尽。

惠帝郁闷而死,少帝继位,吕后继续临朝执政,大封吕姓诸侯王,先后封了吕姓十几人为王侯。

这可是刘邦生前没有想到的。

权力的争斗,从权力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杀人,就是在杀人的路上;

不是被杀,就在被杀的路上。

只要参与到这个圈里来,就不可避免的遭遇这个命运。

樊哙之所以能够逃脱,是他侥幸。

想杀他的人不是糊涂,也不是起了恻隐之心,而是死在了他的前头。

执行杀他的人,也不是与他有多么深的情谊下不去手,而是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愿赌服输,既然想火中取栗,就要做好被火烧伤的准备。

既想吃GOU肉,又怕被GOU咬,恐怕是不行的。

7

古代许多有作为的君主,老年之后都会变得昏聩,汉高祖刘邦却不是。

刘邦临死前派人杀樊哙,许多人认为是意气用事,老糊涂的表现。此举激化了吕后与戚夫人的矛盾,将本想保护的儿子赵如意推到了更危险的境地,是老糊涂的明证。

其实不然,刘邦最后的举动是要保护刘氏政权。

一、樊哙绝非莽夫,是刘邦托后的人选

樊哙是刘邦的同乡,从一开始就追随刘邦,攻城略地身先士卒,以勇将闻名于世。但樊哙绝不是一勇之夫,其粗中有细的程度超出我们的想象。

1、刘邦打到咸阳,宫殿巍峨、财宝无数、美女如云,瞬间就掉进了温柔乡,樊哙劝道:

\"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资治通鉴》

2、鸿门宴,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一番义正词严的言语,说得项羽默默无言。刘邦借机要溜的时候,担心没与项羽告辞,又是樊哙坚定地说: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

能够有上面所列的见识与言语,说明樊哙在鲁莽的外在形象之下,识大体、智勇双全,是刘邦帐下可以托付大事的人选。

刘邦待樊哙也不比常人,将妻子的妹妹吕媭嫁给樊哙。封舞阳侯,并给其军权,放心地让他带兵。刘邦此举是相信他忠于刘氏,能帮助自己的子孙维护好政权。

二、谁是威胁刘氏政权的潜在力量

想要汉朝长治久安、代代相传,就要为后代清除障碍。称帝后,对王朝最大的威胁,在刘邦的心中是异姓王,于是他与吕后合作,经过多年的努力,逐个加以铲除。随后,与群臣杀白马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除了对异姓王不放心,刘邦的另一个心病就是下一任皇帝,太子刘盈没有表现出一个君主的品质,刘邦不满意,因此,才有了戚夫人换太子的努力,国事与家事掺杂在了一起。

对吕后,刘邦到底是怎么看的,是否将其视为威胁?

首先,刘邦真的视吕后为妻子、家人,女人的手段刘邦也是无力抵挡:

1、白登山脱险后,刘邦欲和亲匈奴,他的女儿只有吕后所生的鲁元公主,吕后日夜啼哭::\"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刘邦拗不过妻子,只得另遣宗室女,送去匈奴。

2、英布造反时,刘邦正患病。因此,让太子统领诸将带兵镇压。吕后又来哭诉:英布是劲敌,而诸将都听陛下的,未必肯听太子指挥。这样很难打胜仗......,还是您带病跑一趟吧,有你在,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

上曰:

刘邦气得大骂,\"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早知道刘盈这小子没用,还得老子自己去。

可见,刘邦并未以吕氏为威胁,吕后、刘盈、戚夫人、刘如意,都是家人。

三、樊哙的举动证明所托非人

在刘邦的认知中,自己身后,吕后作为实际的掌权人,并不会威胁刘汉的政权,有矛盾,也是家庭内部矛盾。

至于吕氏外戚的力量,最有能力的吕泽已死,吕释之能力一般。下一代中也没看到出类拔萃的人物,刘邦的识人之能是有目共睹的,吕后死后,吕家下一代果然无力控制局面,昏招频出,断送了整个家族。

但出乎刘邦意料的是樊哙,竟然与吕氏结党,有人告密说:\"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樊哙说这话,证明他彻底倒向了吕后,将会擅权危及刘氏子孙。而吕后一旦没有了制衡,失控的权力将会走向何方?有樊哙这样有勇有谋的人掌军权,为吕氏保驾护航,吕家的做大就不可收拾了。

发现樊哙已经改换门庭,连忙密令:\"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结语:

陈平没敢杀樊哙,而是欲把他带回来交给刘邦。

\"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後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

刘邦却没有等到再做决定就撒手人寰了。他杀樊哙的命令,不仅仅是得知其欲对戚夫人、赵王不利之语的一时气愤,而是为了维护刘氏政权的需要

但樊哙在后来吕氏做大的过程中,并没发挥多少作用,他很快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刘邦死后六年,樊哙病故

8

在所有帝王当中,刘邦是屠杀功臣最多的皇帝。如果刘邦活的时间够长,很有可能所有的功臣都会被他一网打尽。很可惜,刘邦早死,幸运的留下了那么几个人。那么既然樊哙和刘邦是连襟(吕雉姐妹分别嫁给他两个),两人又早就相识,关系那么好,刘邦为什么还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樊哙呢?我来为大家分析一下。

刘邦击败项羽后,其实是无心做皇帝的。他明白,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为什么呢?刘邦很了解自己,自己作风随意,说不好听就是个无赖。而做皇帝是需要高尚的品德才能服众,因此,他也怕自己做皇帝后,别人起兵反叛。但是部下跟了他这么多年,要的就是个名分。于是经过三劝三让,刘邦勉为其难做了皇帝。

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做了皇帝后,刘邦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在刘邦称帝后不到半年时间,远离长安的燕地便发生了叛乱。燕王臧荼起兵反叛,攻下代地。刘邦立卢绾为燕王,派樊哙去平叛代地。

刘邦一开始并不在意,为什么?因为燕地偏远,向来都容易叛乱。但是后来的事情就让刘邦摸不着头脑了。什么事情呢?

刘邦来到洛阳,下令召见附近在封的侯爵,想要赏赐他们。但是颍川的侯爵利几却认为刘邦是想趁机除掉自己,于是利几也举兵反叛。虽然刘邦很快的平定了叛乱,但是利几的反叛却起了一个坏头,什么坏头呢?所有的功臣都认为,刘邦此刻要动手屠戮功臣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快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但是谋反这种事情如果等到举兵相向可能就晚了,尤其是像韩信这种能征善战的人。于是刘邦假装巡游云梦泽,趁机逮捕了韩信。

韩信的被捕彻底激起了全部诸侯紧张的神经,局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刘邦为了稳定众人的紧张情绪,于是剖符行封,给他们承诺,自己的子孙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封地,只要不反叛。

很可惜,大家都知道刘邦是个什么人,没有人相信他了。很快,韩王信在匈奴的威逼下叛变,赵相国相贯高叛变,继任的赵相国陈豨仍然继续叛变。韩信紧接着在长安也酝酿宫廷政变,事发被诛。彭越被人诬告谋反,也被逮捕诛杀。淮南王黥布叛变,刘邦差点镇不住。

从以上可以看出,刘邦当时面临的情况是多么的窘迫,多么的严重。而刘邦在平定叛乱时,除了亲力亲为,使用最多的将领就是樊哙。由此可见,刘邦对樊哙的信任。但是刘邦为什么又要让陈平除掉樊哙呢?

樊哙当时奉命领兵攻击燕地,继而平定代国国相陈豨的叛乱。当时刘邦病重,到了弥留的境地,就差一口气了。这时有人打小报告,说樊哙也有可能谋反。依照正常情况,刘邦是不会相信的。但是这次,刘邦选择了相信。为什么呢?

来人并没有诬告樊哙要举兵相向于刘邦,而是说樊哙党附于吕雉,就等刘邦一命呜呼,然后领兵除掉赵王如意和戚夫人。这是刘邦所不能容忍的,因为赵王如意是他最喜欢的儿子,而戚夫人也是他最喜欢的女人。吕雉如果得到樊哙相助,除了能够除掉两个自己最心爱的人,也必将祸乱整个刘氏天下。

因此,刘邦紧急召见陈平,让陈平拿着符节带着周勃,让周勃代替樊哙执掌军队。刘邦对陈平说:见到樊哙后立即斩首,不得有误。因为刘邦知道,自己可能活不到樊哙回来了,所以让陈平当机立断,就地斩杀樊哙。很可惜,陈平没有听他的。

陈平认为,刘邦病危,很快就会死去。而刘邦一死,太子幼若,吕雉必将掌权。因此,如果仓促斩了樊哙,肯定会得罪吕雉。于是陈平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将樊哙抓起来,然后带着他回去见刘邦,让刘邦自己下令斩首。

结果,还没有等到陈平走到长安,刘邦就已经驾崩了。陈平马上释放了樊哙,为了保命,他去见了吕雉的母亲,请求在宫中留守做官。太后看出他的心思,任命他为郎中令,做了太子刘盈(吕雉的儿子)的师傅。陈平算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而吕雉差点气歪鼻子。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在刘邦称帝后,各地反叛相继而起,刘邦几乎没有时间去真正区分真与假。因为这些人许多都是和他关系甚好的故友,所以刘邦选择了不加区分,一网打尽。樊哙因为娶了吕雉的妹妹,所以最被刘邦所忌讳。在那种高压紧张的气氛下,有人诬告樊哙要不利于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刘邦肯定会相信。所以,不是刘邦老糊涂了,而是刘邦认为自己时日无多,能多杀一个就算一个。目标就是武将杀尽,保留文臣。这样的话,刘氏江山才会永固。你说刘邦糊涂吗?一点都不糊涂呀!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9



正是聪明才派陈平杀妹夫樊哙的!刘邦本想敲山震虎,却是满盘皆输。谁叫吕家太厉害?

高帝后期已是刘家天下吕家帮的局面。高祖的成功非独三杰外亦有一吕。早期连三哥也不过是吕太公的棋子,一切都是为老吕家的,这是咋回事?先来看看吕文超牛的人生规划吧。

吕文为啥不把大千金嫁给好友县令却非要嫁给又老又穷还痞的刘三哥?因为刘季是地头蛇里最活跃的,人缘最好的,而且胆大、仗义,连萧何都替他说情,县令都无语。老吕认定刘邦就是他女儿的真命天子,县令仰仗地头蛇仰成这样,也是醉了。刘邦傍上大款,酒肉朋友们就更铁了,就更成中心人物了。老吕很有想法!



起事时为什么萧何、曹参不做沛公?



一、刘邦斩蛇不是陆贾就是吕泽劝说的,因为刚才说了老吕很有想法。吕太公出钱出人(俩儿:吕泽、吕释之)很可能收刘邦为其打天下。还把二小姐吕媭嫁给卖狗肉的樊哙,为的是影响甚至控制刘邦的小伙伴儿们。有钱人这么玩,不是傻是太有想法了——想得美,最后也够美了。



二、刘邦还有私人力量,斩蛇起义的红利。吕泽也有私人力量,王陵、陈豨、靳歙、丁复、蛊逢、靳强、朱轸、雍齿、郭蒙都跟吕泽有关系。史载刘邦曾跟王陵混,刘邦起事后王陵不服,跟吕泽一起干,但势力弱于刘邦。为什么王陵跟吕泽混不跟刘邦混,此中有深意啊!也就是说吕家影响甚至控制两股力量。

垊判断这正是萧何、曹参推举刘邦的重要原因,而不是他们怕族灭。作为县吏出卖县令迎立沛公,难道不怕族灭?

刘氏家族看刘邦就是一只垃圾股,给家里惹祸混吃,而这种起事更是为父兄所不容——昔日只是鄙视,现在则是仇视了。一家人把希望寄托在刘喜身上认为他踏实能干,是潜力股。刘邦只能依靠弟兄们,尤其岳父、大舅子们,所以才有吕泽发兵佐高祖定天下,老实说谁佐谁还不一定,谁叫刘邦赢了呢。吕释之也是单独带兵打仗的。这是刘家天下吕家帮的源头。刘邦爱上戚姬,是戚姬的不幸。



吕后年老色衰但两兄掌控军队,为了强化刘邦集权也为了吕家。吕后助刘邦杀了诸如彭越、韩信等功臣。而潜力股二哥代王刘喜种地可以,打仗竟然是长腿欧巴将军——弃城而逃,而大嫂不厚道就封其子颉羹侯。这侯是列侯,高于关内侯,一是报复二是对哥们儿(功臣)的安抚,仗义吧。若当初不刮锅底刘信必王。子侄小,异姓王多,功臣都是侯,刘邦需要靠哥们儿尤其是外戚来支持并制衡。可越制衡吕后势力就越大,功臣都畏惧。刘邦想遏制吕后势力,除了封兄弟子侄甚至连从兄刘泽都封王了,还玩起了废长立幼的套路。理由是太子太弱不像我,如意像我,关键如意他妈太让他如意了。



吕后立即反击,大臣都为吕家说话。弟兄们就拿秦朝是怎么灭的,说事。吕泽更是胁迫曾经刺秦的留侯张良帮忙。张良迫不得已,献出了用美言厚礼请出连刘邦都请不出来的商山四皓。要是戚姬想法能请来淮南一老,估计如意就心想事成了。有道是商山四晧不如淮南一老。众怒难犯,废长立幼搁置。刘邦不甘心,又想出让太子替他平英布然后寻个理由废掉他,结果又被伙伴们给挡了回去。60多了还得DIY——自己来,还受伤了,但总算赢了。此后刘邦伤病交加,他必须处理好身后事。



刘邦又想了一招,与功臣白马盟誓:非刘而王,非功而侯,天下共击。有人问:我叫刘伯能封王不?刘邦:刘伯……那人说:以前姓项,你还把我当大哥呢?您赐的姓。刘邦大怒:一边玩去!朕很忙!异姓王基本干掉完了,吕氏家族不知道司马昭但理解司马昭之心,现在是刘邦之心。



刘邦还不放心。张良溜号,萧曹又老,兄弱弟文、子侄太小。那绛灌还有老伙伴们的孩子们——小伙伴们,他们会帮吕家还是助刘氏呢?就连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卢绾都降匈奴了,这世界谁能靠得住?白马盟誓易,左袒挺刘难。尤其刘邦想到:是功臣代表又是吕家女婿的樊哙。我活着弟兄们看我,我死后还不看那杀狗的!那以后还不是吕氏天下,我刘氏,咋办?杀!



刘邦开始了他的表演,说有人告密樊哙要等刘邦驾崩后杀戚姬和刘如意。他令绛侯周勃取代樊哙,命陈平于军中立斩樊哙,给吕氏致命一击。可惜,他没料到自己死的太突然了。



但计划还是能赶上变化的,主要是陈平太精明了。陈平之所以敢押而不杀,在于他知道吕家势力多么强大。在押解的途中,刘邦驾崩,樊哙官复原职,陈平毫发无损。刘邦大概是想拿下樊哙给吕后一个下马威,保护赵王及其母。随后除了刘盈、刘长外的刘邦余子全部倒霉,最惨的是戚姬母子!白马盟誓不过一张白纸,吕氏非刘封王,吕氏无功封侯,吕后摄政,汉朝从此进入了吕氏时代!

10

樊哙比刘邦小14岁,早年曾以屠狗为业,由于和刘邦交往甚密,一起隐于芒砀山泽间,又与萧何、曹参共同推戴刘邦起兵反秦,所以,刘邦做了沛公后,樊哙就成了刘邦的随从副官,他跟随刘邦立下了无数战功,在刘邦面前也敢于秉公直谏。后来他娶了吕媭为妻,吕媭是吕后的妹妹,他和刘邦成了连襟,两个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可就是因为是吕后妹夫的这层关系,却差点招来杀身之祸。

公元前196年,英布造反时,刘邦身体不恙,讨厌见人,诏令守宫侍卫,任何人不得入内,大臣们干着急没有办法,十几天过去了,情况起来越紧急,大家就找樊哙想办法,樊哙二话不说,带领群臣就径直闯进宫中,这时只见刘邦枕着一个宦官睡卧,樊哙又气又急地说“打下天下多么不容易,现在国家生乱,你不好好想办法去平定,以生病为借口,拒绝诏见群臣,却躲在宫里和太监享乐,难道一个太监比英布造反还重要?”,当时说的刘邦笑了起来,事后刘邦想“樊哙这个人,我在还能压的住他,如果我不在了,谁还能压的住他呢?”。

公元前195年,刘邦率军击败英布后得胜归来,这时又有人来报,燕王卢绾也造反了,刘邦一着急,去年打英布时中的箭伤复发了,这下没办法亲征了,于是就叫来樊哙,让他以相国的身份率军讨伐,樊哙刚走,刘邦箭伤再次发作,恐不久于人世了,这时刘邦不得不考虑后事了,他心想“我这一死,刘盈就要当皇帝了,刘盈宅心仁厚,可他妈吕后却心狠手辣,又有权高位重的妹夫樊哙帮衬,群臣谁敢制约,杀韩信时,领教过了吕后毒辣的手段,抢太子位时,也领教了她在群臣中的威望,我心爱的戚夫人和刘如意恐小命不保也,如果现在就把樊哙杀了,吕后就少了一个得力的帮衬,也许戚夫人和刘如意能躲过一劫。”于是他改变主意,决定临阵换将。

刘邦找来陈平商议了此事,最后两人决定,以陈平的名义前往樊哙军中传诏,车中暗载大将周勃,等到军营中再宣布皇帝诏书,立斩樊哙,然后由周勃夺印代替,临走时,刘邦让陈平尽快地把樊哙的头取来,让他检验,当然也少不了嘱咐陈平,今后要保护好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全了。当陈平、周勃前去执行任务时边走边合计“如果杀的樊哙,必定得罪了吕后,今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了,如果不杀樊哙,就等于违抗了圣旨,回去也没办法交差”,这事是左也难,右也难,但再难也得硬着头皮办,两人商定,还是不杀为妙,樊哙必定是刘邦的连襟,还是把樊哙押解去,让皇帝自己去决定吧。

陈平到了樊哙的军营前,命人筑起了一座高台,另外派人持符节去叫樊哙,樊哙以为是平常传达敕令,立即单人骑马前来接诏,樊哙当即被拿下,钉入了囚车,而周勃进入了军营,代替了樊哙,陈平押解着囚车慢吞吞地赶回长安,当走到半路时,传来刘邦病故的消息,陈平一颗提心吊胆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陈平以老谋深算,不仅保全了自己,还在吕后面前立了大功,樊哙更是避免了一场稀里糊涂的大劫。

刘邦不存在老糊涂的现象,他死时也不过62岁,还没到糊涂的年纪,再说他也不是老死的,是由于箭伤复发而亡的,这时他比平时清醒时还清醒,他的算计也是对的,我们如果假设,陈平杀了樊哙,陈平、周勃也执行了刘邦的临死嘱托,那么,吕后不一定能杀得了咸夫人和刘如意,起码吕后不敢做出砍断戚夫人双脚,剜掉眼珠,熏聋耳朵,灌下哑药,这种极其残忍的事情,大家说是不是?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