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刘邦是直到临终前才明白,当年乌江岸边,项羽为何选择自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暴秦无道,历经二世而亡,秦末起义军中出了两位非常杰出的首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暴秦无道,历经二世而亡,秦末起义军中出了两位非常杰出的首领,项羽和刘邦。
本是推翻秦朝义军的同路人,最终却兵戎相见。项羽兵败,最终在垓下被围,突围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扼腕感叹,项羽本可东山再起,为何自绝前程。而作为当事人的刘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似乎发现了当年的秘密。
楚汉相争,胜负未定
楚汉之争,是两大霸主之争,霸王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人们依然尊重他,后人对项羽也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世人认为项羽的勇猛古今没有第二个人能媲美。
刘邦成为了最后赢家,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为人奸诈,而且还很好色;而楚霸王项羽为人光明磊落,而且非常义气,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回想楚汉战争的四年,刘邦真的很艰难,从一开始便屡战屡败,有两个场景让他无法平静。
一、鸿门宴事关生死存亡的危机,正向刘邦逼近,刘邦却茫然不知。
与当时作客于刘邦军中的张良曾有生死之交的项伯,不忍心看到好友丧身于玉石俱焚的兵劫之中,于深夜暗入敌方军营,刘邦置酒相待,把樽祝寿,极尽殷勤;又与项伯约定,将自己唯一的爱女许配项伯之子。
在做了足够的铺垫之后,刘邦才向这位刚缔结了婚姻之约的“亲家翁”转入正题:“我进入关中,一土一木不敢妄动,统计吏民户口,封存官府库存,只为等待项将军前来处置。
分遣兵将,驻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出入,预防意外事故发生。日夜盼望项将军早日到来,岂敢有二心!恳请项伯兄代向项将军致意,我决无背叛自立之心。
项伯连夜返回军营,把刘邦的话转告项羽,并真切地劝解:“如果没有刘邦先破关中,你能轻易入关?现在他立有大功而你却要出兵进攻,这是违背道义的。
不如借他前来解释的机会,以礼相待,重修旧好。”或许项羽本来就不愿意与刘邦由盟友变为仇敌,或许项羽认为刘邦的解释合情合理,他同意了项伯的意见,传令暂缓进攻。
但谋士范增却力主借机杀刘邦以除后患,项羽又处于矛盾的心态之中。
次日清晨,刘邦率张良、樊哙等心腹人物,仅以卫士百人随行,前来项羽驻地鸿门,拜见项羽,化解危机。
二人相见,刘邦立即解释:“我与将军同心合力以攻秦,将军血战黄河以北,我转战黄河以南,我自己都未料到能先入关中,得以与将军在此重逢。
由于小人传言挑拨,造成了将军与我之间的隔阂。我面见将军,表明心意,一切听凭裁处。”
率直的项羽,听了刘邦这番似乎出自肺腑的表白,信以为真,甚至对自己一度想攻灭刘邦产生了一丝歉疚之情。
酒宴开始了。项羽、范增、刘邦、张良四人,依据宾主之礼入席。樽盏交错,笑言相向,却总有一股杀气横压在宴席间——老谋深算的范增,多次目视项羽,让他下令诛杀刘邦,项羽心中已解除了对刘邦的敌意,故意假作不知;
范增一时情急,连举所佩玉三次,暗示项羽,必须痛下决断,项羽仍默然不应。
范增出招楚将项庄,命令他以舞剑助兴的名义,伺机在酒席间刺杀刘邦。项庄入帐,拔剑起舞,满含杀机的目光,不时瞟向刘邦。
剑花如涛,杀气骤至。心中忐忑的项伯,自然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借“对舞助兴”之名,也入席舞剑。
他故意以自己的身体封闭住项庄指向刘邦的剑路,项庄一时无法得手。张良对席间情势,了然于胸,连忙离席,招呼随侍帐外的猛将樊哙,伺机救援刘邦。
刘邦有了这位“守护神”,才觉得稍微放心。
随后,刘邦、樊哙借口离席,仅带四人取捷径返回霸上军营;留下张良一人虚与周旋。
二、彭城惨败
汉王二年(前205)三月,刘邦利用项羽亲率主力出征田齐、后方空虚之机,亲率汉军主力,出兵东伐。刘邦此次出兵的声势颇大,汉军以及裹胁的“五诸侯” 联军共有五十六万人。
四月间,刘邦及其盟友的军队,三路并进,兵锋直指楚都彭城。由于楚军主力随项羽伐齐,汉军基本未经苦战,就顺利地攻占了彭城。
当时,项羽的都城虽然暂时失陷,但主力军队未曾受损,刘邦却错以为大局已定,根本没有对项羽的回兵反扑作出防范,只知道“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尽显得意忘形之相。
项羽闻报,令诸将继续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回师突袭。
从双方投入的兵力数量而言,项羽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项羽的用兵方略,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围歼战而不是击溃战而展开的。
这固然表现出项羽蔑视对手的气魄,更重要的是项羽对双方实际战斗力的对比,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
战事完全按照项羽的意图展开。
彭城一场恶战,项羽大展神威,自晨至日中,大破汉军。汉军被杀十余万人,溃不成军。楚军又乘胜追击至灵璧东面的睢水岸边,汉军被迫跳下睢水,淹死的尸体遮蔽了水面,睢水为之不流。汉王刘邦也被楚军重重包围,幸得一场大风,刮得窈冥昼晦,楚军大乱,刘邦才得以与数十骑遁去,免遭被俘的厄运。
刘邦准备回老家沛县携带家室一起逃命,不料项羽也派出军队追到沛县,搜捕汉王家眷。刘氏全家逃亡,被乱兵冲散。
刘邦的父亲、妻子,却在逃亡的途中,被项羽部下所俘虏。
此后,他们以人质的身份,被项羽所扣押。
楚汉战争,虽然刘邦胜利了,但项羽就真的输了吗?人们依然尊重他,后人对项羽也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世人认为项羽的勇猛古今没有第二个人能媲美。
刘邦成为了最后赢家,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为人奸诈,而且还很好色。
如此说来,刘邦赢得了政治,却输掉了精神。十年帝位,征战不息
刘邦登基之后,实在没有享受“天下太平”的安乐之福,一系列麻烦事,接踵而至,使得这位开国皇帝大有疲于应付的感觉。
在刘邦称帝的当年七月,燕王臧荼就率先起兵反汉了。刘邦不敢大意,亲自领兵平叛。用兵两月有余,才将臧荼俘获。刘邦封自己的好友卢绾为新任燕王,希望他能够镇抚地方,为自己分忧。
不料,后来卢绾的燕国也成为刘邦的一块心病。九月间,项羽的旧将利几起兵反抗。这次起兵的内幕,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只知道,又是刘邦亲自领兵平叛。
由此可见,这次叛乱声势和危害性必定不小。汉高帝六年(前201)十月,离刘邦称帝不过八个月,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以“伪游云梦”的方式,诱捕了韩信;随后在“罪名”无法落实的情况之下,贬韩信为“淮阴侯”,限制居住在都城。
汉高帝七年(前200),刘邦亲率大军征讨韩王信和匈奴,匈奴首领冒顿巧设诱敌之计,以四十万精骑将刘邦所率的先头部队围困于白登山(今大同东),长达七日,刘邦面临着被俘的危险,史称“白登之围”。
幸得陈平巧设妙计,才侥幸逃脱。此后一直被视为汉家之羞。
汉高帝八年(前199),刘邦再度亲率大军在东垣(后改名为真定,今河北正定)讨伐韩王信余部。此战刘邦尽管以优势兵力而获得胜利,但是似乎汉军伤亡很重。
汉高帝十年(前197)九月,很得刘邦宠信的爱将陈豨,在遭受猜忌的背景之下,利用其出任代国相国、并且“监赵、代边兵”的军政实权,起兵造反,自立为代王。
北部边境烽火顿起,形势相当危急。
刘邦不得不再度亲征平叛。此次平叛之战,大规模的战争就持续长达四个月;从陈豨起兵到被太尉周勃击杀,时间更是长达一年多。
无论从规模之大,还是战况之烈而言,在汉家开国之后的平叛之战中可能均是首屈一指的。汉朝廷几乎是以全力来镇压陈豨叛乱的。不仅刘邦“御驾亲征”,而且太尉周勃也统兵参战。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正月,皇帝亲征平叛尚未归来,京城传出了令天下人更为吃惊的消息:贬居长安的淮阴侯韩信,暗中与陈豨勾结,准备在关中发起叛乱,幸亏被他的属官秘密举报,吕后与丞相萧何巧设妙计,诱韩信入宫,在长乐宫的钟室加以诛杀。 同年三月,刘邦与吕皇后密切配合,对另一位功臣诸侯王彭越实施了突袭掩捕、定罪废王、流放入蜀、中途携归、指令属官再度告发谋反、枭首洛阳、诛夷三族、醢其肉遍赐诸侯的残酷手段,灭其族,废其国。酿成了韩信受诛之后的又一场惨祸!
同年五月,针对着乘秦末战乱之机、占据岭南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佗的割据行为,刘邦深知以汉家朝廷的国力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南征,又不能承认其割据事实为合法,于是派出能言善辩的陆贾,出使南越,盛称汉家德高力强,凭借着一番令人信服的利害分析,折服了恃强不羁的赵佗。
赵佗接受了汉朝廷颁授的“南越王”封号,承诺了“和集百越”的使命。
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刘邦只好强撑病体亲征平叛。乱事已经爆发,刘邦不得不以老病之身亲征。
此役大约历时三个月,刘邦本人还曾中箭受伤,总算把叛乱镇压下去。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发生的燕王卢绾叛乱,更是让刘邦怒不可遏。因为,刘邦与卢绾曾经是关系最为亲密的朋友。
卢绾是丰人,与刘邦同乡同里。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就是好朋友,最为令人称绝的是,刘邦、卢绾同日出生,为此,邻居们牵羊送酒致贺两家。刘邦、卢绾两人自小到大,始终是好朋友。
刘邦为布衣百姓之时,卢绾就追随左右。及刘邦起兵沛县之时,卢绾就参与其中。
跟随刘邦入汉中时,卢绾为将军。在刘邦出关中东击项羽时,卢绾已经官至太尉。最亲近的朋友居然背叛自己,使得刘邦大感意外,倍感怒火攻心!刘邦的老病之躯,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了。
对于晚年的刘邦而言,除了忧虑国事,最令他苦恼的又是“家事艰难”。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回想自己的一生,为了权力和荣华富贵,战斗无数,到头来又怎样呢,吕后盯上了大汉的江山,待他死后刘氏江山将会不保,但是已经无力阻止。
既然无力阻止,那就毅然赴死。
也许他明白了自己的老对手项羽在乌江河畔,当时明明有机会坐船逃生,为什么却选择了自杀,因为作为一个英雄,就要英雄般的离去。
最了解你的人,往往就是你的敌人,而敌人了解你的目的,就是要击败你,刘邦与项羽就是如此。
刘邦未必能明白项羽为什么会自杀?但刘邦一定明白,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项羽自杀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项羽认为上天抛弃了他!
一个人的自杀一定是主观因素,虽然这主观因素是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项羽自杀的主观因素就是项羽认为上天抛弃了他,项羽自杀的客观原因就是兵败如山倒。
以一般人的观念来看,只要项羽能逃回江东,再花点时间,以项羽的能力肯定能东山再起,都已经有机会逃走了,干嘛要自杀呢?
而且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对项羽的自杀感到惋惜,也有无数文人描写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比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等等。
要想真实的了解项羽自杀的原因,就得了解项羽当时的情况。
这得从垓下之战说起,项羽的10万军队被刘邦和韩信领导的近70万大军团团包围,韩信与张良利用四面楚歌的心理战,击溃了项羽和他手下楚军的战争意志,要知道如果不用心理战,刘邦的汉军即使能降服项羽也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垓下之战的战争损失仍然是汉军远大于楚军,首战楚军损失五六万人,而汉军则伤亡十万人以上,这么打下去,汉军确实能赢,但一样要损兵折将,遭受巨大损失,这就是战神项羽的战争能力。
在四面楚歌、虞姬自杀之后,项羽选择了突围,既然是突围,项羽肯定是带着求生的欲望,项羽突围是亲自带了800精骑,其余数万楚军应该是沿着不同方向分别突围。
很明显,项羽突围的主攻方向被汉军识破,因为汉军灌婴部的五千骑兵是直接冲着项羽来的,项羽的八百骑兵不久只剩下一百多人,接着只有28人,战斗到最后,只有项羽一个人了。
问题的关健就是在项羽从垓下逃亡到乌江自杀这一个过程,跟着项羽逃亡的八百精骑居然全部战死或投降,这八百精骑才是江东子弟的精英,江东是项羽的发家之地和起兵之地,现在已经快成为项羽最后的救命稻草。
项羽在这一逃亡过程中,没能带出一个楚军,一个江东子弟,让项羽这个勇猛的战神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在军事上从未失败的项羽,项羽不止一次对手下说:这是上天要亡项羽,而不是我项羽能力不行。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话是项羽说的,明确记载在《史记》中,是项羽对仅剩的28骑楚军说的,意思就是:
我起兵到现在八年了,经历七十多次仗,从曾打过败仗,因而称霸于天下。然而现在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错。今天固然要决心战死,愿意与各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三次取胜,助各位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敌人军旗,让各位知道是上天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错。
项羽一遍又一遍在重复着,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项羽打仗不行。
然后项羽为了证明自已说的没错,于是将28骑分成四队,向四个方向突围,在某处会合,然后自已一个人断后,又发动了对汉军的战斗,并且亲手斩杀了汉军的一个将领,两个都尉,一百多个士兵,会合后楚军只损失了2个人。
项羽在此刻仍然很自豪的问他手下的26个骑兵: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这26个骑兵同声回答:果然如大王所说!
但是汉军越来越多,项羽根本杀不完,而他手下那些士兵不是人人都有项羽的勇猛,等项羽逃到乌江时,手下人已全部战死,只剩下项羽一个人,杀了几百名追赶的汉军,然后就遇到了乌江亭长。
乌江亭长让项羽赶紧上船,去江东以后可以东山再起,结果项羽又来了一句: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况且随我西渡的八千江东子弟无一人回来,我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一番对话后,一代霸王项羽自杀而死。
项羽自杀前说的话,真正重要的是前半句,就是这句:上天要灭亡我!
项羽就算是到了临死前,也没有意识到自已做的一切有什么错误,而是将自已所有的失败归结为上天要灭亡,这个道理刘邦会明白吗?
刘邦永远也不会明白项羽为何而死!刘邦虽然认为自已能夺取天下有上天的功劳,并且营造出自已是龙的儿子,包括斩白蛇起义,有雾气环绕等等一系列神话身份的故事,但是更多的原因是人谋。
刘邦不像项羽,刘邦就算是经历过无次失败,他也不会认输,只会从失败中找原因,最后换来了一次成功;而项羽成功了一辈子,一生打了七十多场仗,没输过一次,但是项羽只经历了一次失败,就终结了生命,项羽还是失败者。
刘邦不像项羽,刘邦什么人都能用,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不仅有萧何、韩信、张良三杰相助,还有陈平、曹参、灌婴、周勃、樊哙中等坚力量,更有郦食其、随何、娄敬、周昌等形形色色的人才跟随;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中了离间计,不能用,所以项羽会失败。
刘邦不像项羽,他是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厚黑懂得忍耐,心狠左右逢源,生命力又顽强;而项羽出身贵族,不懂与人相处之道,不识韬光养晦之理,最终走向失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所思所想,生老病死,谁也无法抗拒,刘邦恐怕真到了临死的那一步,想的就是自已的一生,犹如电影快进般在脑海中涌过,想的是自已一生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当然也想起了自已的老对手项羽,想起项羽临死前的那一刻,刘邦才明白,无论是谁,哪怕英雄一世,也免不了一死啊!
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中,项羽战败后,来到乌江,本来有一老伯划了船来,告诉项羽,江东还有疆域千里,人民数十万。过了江后,可以从头来过。
但项羽觉得自己没有脸见江东父老,把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了老伯,然后自刎了。
那么,一世霸王项羽究竟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了结生命呢?有书君分析,应该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一种对贵族精神的恪守。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然而在刘邦和项羽的帝王之争中,刘邦虽是最后赢家,被人们所称道的却是项羽。因为项羽让人感受到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壮。
唐人胡曾有《乌江》诗云: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年项羽虽然兵败但他是有条件从乌江东渡的。他选择自杀,是因为“耻于”逃向东吴再起兵。
项羽身上体现了传统贵族阶级的典型性格特征。做事光明磊落,讲究规则。
比如在垓下,项羽对刘邦说,“咱俩打了这么多年了,还没决出个高低,有本事你还是跟我单挑吧,别让老百姓跟着受苦了。”
堂堂正正地提出挑战,坦坦荡荡的接受输赢,没有一点投机取巧的算计。项羽的这种性格,体现了一种贵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即贵族本色。
再比如,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历来都被认为是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其实,这里面体现了项羽的贵族教养。在他看来,暗算前来赔礼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
项羽贵族精神的再一个突出表现,便是崇尚人身尊严,讲求气节。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当乌江亭长劝他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时,他说:当初我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出来,如今他们一个都没生还,只剩我一个人,有什么脸面去见江东父老?即使别人不说什么,我自己的良心也过不去呀!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项羽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的道德责任感和重情守义的贵族品质。对于刘邦来说可以变通,权宜的事,在项羽的眼中就是苟且偷生,那是为他所不耻的。
这种对于传统道德品质的恪守,虽然看起来有些迂腐,却颇有中世纪时西方的骑士风——为了名节而放弃生命。
二、一种众叛亲离时的悲凉。
除了对贵族精神的执着恪守,有书君觉得,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导致的众叛亲离也是他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和刘邦的圆融通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不听别人的话,而且特别爱显摆。他做得最不得人心的事,就是屠城。攻下一座城以后,基本不留活口,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
他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谁都知道这样会失去民心,但谁劝他也不听。
韩生出来劝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项羽还一门心思回他的老家去。他说:“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他认为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夜里走,没人看见,所以没啥用处。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叫衣锦还乡。
项羽最终也没有采用韩生的计策。于是韩生讥讽项羽目光短浅,愚蠢,如同沐猴而冠。项羽听说后,非常生气,就把韩生煮了,然后按原计划衣锦还乡了。
项羽不光对下属很苛刻,动辄就发怒,而且为人吝啬,舍不得给立功的将士加官晋爵、赏赐财物。本来就刻好的官印,他放在手中反复玩弄,官印都磨损了,也不舍得颁授下去。攻城所得的财物,堆积如山,也不肯赏赐给士卒。慢慢的,周围的人都被他伤透了心,离他而去了。
曾在他手下当过差的韩信、陈平、英布、彭越等人,后来都跟他分崩离析,跟着刘邦跑了。只有范增忠心耿耿的辅佐他,却处处受项伯掣肘。而项羽本人对范增也并不十分信任。
由于失去人心,乌江边上的楚霸王其实已经是个孤家寡人了。面对这样的窘境,项羽虽然仍未悔改,但心里的悲凉之感是可想而知的。
三、一种大势已去后的绝望。
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对项羽寄予了太多慨叹,是因为普遍认为,项羽是可以渡江并且东山再起的,他只是受不了委屈。
然而,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楚汉形势,就会发现,即使项羽渡过长江,也已难挽大局。因为江东已不是昔日的江东,早就是刘邦的地盘了。
此时,项羽手下的残兵败将已没有多少,且人心涣散,想要重整旗鼓,在江南重新打天下显然是十分困难。这些项羽应该是了然于心的。
自从固陵战败后,项羽就连连败退,一路退到垓下,垓下突围又逃往东南,一直逃至乌江边。看起来,他是想过渡江一搏的。
可叹的是,到了江边,本来是\"\"欲东渡\"\"的项羽,看到迎接他的却只是一舟一桨一亭长。
这乌江亭长,本意是救项羽,可是,项羽一见孤零零的一个小亭长,心又凉透了。
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明显是安慰之词。对于一向骄傲自负的项羽,这话成了压倒他自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综上所述,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性格悲剧。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人心背离,失去支持应该是他最终自杀的主要原因。
项羽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也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惜。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楚汉之争是一段极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段中国古代历史,在这段历史里面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例如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心机极深的汉高祖刘邦,还有用兵如神力的韩信和能拔鼎的西楚霸王项羽等人。他们都是个人能力非常的优秀,甚至于可以神化一般的存在。
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些人当中的西楚霸王项羽,项羽他其实是一个极其富有英雄气质,且重情重义,为了自己的爱人宁可放弃整片江山的好男人,也是一条光明磊落、铁骨铮铮的好汉子。至于他的武功究竟如何如何高强,是否真的可以双手举起一个大鼎,这个就先不提了,我们重点来介绍一下他这个人的英雄气质,有点类似于西方国家的“骑士道”。
事情就发生在公元前202年,那天天上吹起的风很凉快也很凄凉,将项羽身上穿着的衣袍吹起又吹落,在项羽的身后,现在仅仅只剩下了数量为八百的西楚骑兵了,就这个兵马数量在刘邦的五千精锐面前,只有被屠杀的悲惨命运。
可是项羽并没有想过要放弃,他带着自己的八百骑兵进行了好几次的奋勇冲锋,虽然并没用什么用处,还因此而死了不少的西楚骑兵,但是这也却充分的表明了,项羽即使是知道注定要失败也要奋斗到底的决心。到后来,整个西楚的军队仅仅只剩下不到200个人了,这在刘邦的军队面前,简直就等于是失去了任何的威胁,结局也已经是注定了的,但是项羽的兵马依旧还是没有选择放弃,继续的跟刘邦所统领的军队进行对持着。
在最后的几名守卫的保护之下,项羽最终单骑逃离了刘邦五千精锐骑兵的追击,抵达到了乌江河边。这时候,本来有一个老伯划着船过来,告诉项羽,说只要你乘坐我的船,那么在汉军没有船只的情况下,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你被我渡过乌江,然后,我再带你回到江东,这样,你就可以东山再起了。
项羽听到了老伯所言,于是便犹豫了起来,因为事实正是如此,汉军虽然有对自己的追兵,但是这些人并不具备有船只,自己在老伯的帮助下过江回到江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且江东不仅疆域千里,还有人民数十万,自己完全可以回去重新来过,到时候集结力量在对付刘邦也不迟。
犹豫了良久以后,项羽摇了摇头拒绝了,为了表达对这位老伯的好意,他甚至于还将自己平时最为喜爱的坐骑送给了老伯,然后就自刎了。在项羽看来,他对不起江东父老对自己的期望,他是一个失败者,且还害死了从江东带过来的八千位兄弟,这些可都是有家室的人啊,自己还有什么脸面一个人活着回去呢?
或许面对同样的境地,刘邦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到江东,然后慢慢的发展自己的势力重新来过。可是项羽不同,他是一个做起事情来光明磊落,且又讲究规则的人,他拥有一种只有西方才有的“骑士道”,宁愿是自己死亡,也必须要保护好自己的名节,不会做出苟且偷生之类的事情,可能在一般人看来,项羽就是一根筋,根本就不懂得变通。但这也正是项羽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他最出名的地方。要不然,为什么项羽它作为了一个失败者,名气却比刘邦要高得多呢?
除了这件事以外,还有一件事也能够看得出项羽那独特、与众不同的高尚品质。在垓下的时候,项羽曾经对刘邦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们已经打了这么久了,一直以来都没有分出胜负,再这样下去,受苦的只能是老百姓和各自的士兵,要不然我们就单挑吧,这样不仅可以分出一个胜负,还能够不然我讲的这些人受苦。”
虽然之后刘邦拒绝了项羽的这个提议,但是从这件事上,我们也能够看得出项羽是一个能够堂堂正正的提出挑战,并且浩浩荡荡的接受输赢的人。他不会做出那些投机取巧的需要计谋的事情,他只需要光明磊落的打败敌人,然后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那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如果有的话,那么就请写在下方的评论区内,我们一起相互的探讨哦~!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题主这个问题,的确脑洞很大,刘邦明白了吗?刘邦是咋明白的?刘邦明白了啥?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韩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在垓下将项羽击败。项羽想东渡乌江,来到了乌江岸边,乌江亭长已经等在江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百姓数十万人,足以为王。恳请大王速速上船,否则,汉军很快就会到来,那时就没法渡江啦。”
项羽笑道: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都认为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
特别是李清照的一首诗,更是为项羽做了个大广告。
夏日绝句
[ 宋 ]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李清照化用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名句,以此来说明项羽不肯苟且偷安,宁死不愿回到江东的情怀。其实,李清照是另有所指,是想表达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肯北伐,收复河山的愤懑之情。
后世多以李清照这首诗的情感,去体会项羽临死前的感慨。
其实,项羽临死前,也明确表达了另一个情感,那就是“天之忘我,我何渡为?”
项羽的意思是说:这就是天命啊,上天要灭亡我,我即便渡过江去,又有何益呢?算了吧,听天由命吧。“
无颜见江东父老,或许是出于真心,恐怕最主要的还是相信天命。但也或许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以此为借口,不想再去做无谓的努力。
四个二外带王炸的牌,都被打得稀巴烂,过了江东也不会再有这么好的牌了!
后世的人没明白项羽的真实意思,刘邦咋就明白了呢?
据《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时,被流矢射中,病得很厉害。回到京城长安宫中,病情恶化,吕后请了良医为其诊治。
刘邦询问自己的病情,医者说:“陛下的病可以医治。”
刘邦听了不但不高兴,还大骂医者说: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刘邦的意思很明白,你们不都说我是游手好闲的泼皮无赖吗?做了帝王也被你们看作是流氓皇帝。我一个小小的亭长,提着三尺长剑就可以取得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我的命在于上天,上天让我死,就是扁鹊在世也于事无补。
于是,刘邦不愿意继续治疗,赏赐给医师黄金五十斤,命令他离去。不久后,刘邦就驾崩了。
刘邦不屈不挠、屡败屡战,最后取得了天下,这被刘邦看作是天意。即便病重也不医治,也听天由命。
这与项羽自刎乌江前所言,如出一辙。这或许就是题主所言,刘邦至死才明白项羽为何自刎。
如果项羽有灵,一定后悔让刘邦明白的太晚。当初,彭城之战,项羽杀得刘邦屁滚尿流,只带领几十骑逃走,跟项羽率二十八骑逃走有些神似。刘邦为了逃命,把太子刘盈、长公主鲁元几次踹下车。如果刘邦此时相信上天要灭亡他,不再逃走,也就没有项羽的乌江自刎。
遗憾的是,刘邦当时不信天命,决意与天命抗争,最终还是战胜了天命。
天命这事的确不是凡人能够说得清的,也只有刘邦这样非凡的人,才会得了病不去治疗。
关于刘邦是不是临终前才明白,项羽为何选择自刎?我认为不是临终前,而是刘邦早就明白项羽为何会自刎,甚至有可能项羽没有自刎前他就知道项羽会自刎。
因为虽然刘邦和项羽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但刘邦太了解项羽了。他了解项羽的胆气和英勇、仁爱和义气、重信誉和有气节,这些是项羽的优点,也是他致命的缺点,何况他本身又有一定的缺点,自负、暴躁。优点的致命,再加上本身的缺点,无疑是雪上加霜!
正因为他了解项羽的仁爱和义气,鸿门宴中他才会安然无恙,吕后和孩子在楚营才会安然无事,他的父亲刘老太公才会平安归来,但这一切刘邦却认为项羽有妇人之仁。如果有同样的机会,项羽早就死了好几次了。
他也了解项羽的英勇,肯定能料想到项羽能突破十面埋伏,到达乌江边,但刘邦也了解项羽的自尊、自负和气节,是不肯过江东的。
所以说,刘邦早就明白项羽为何会自刎,不必等到临终前。
至于项羽为何会选择自刎,看他自己怎么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这段话出自于《史记》,这说明了一下四点:
一、项羽归咎于天而不自省,说明他已经认命了,已经无意面对现实了,既然无心也就无力改变现状了。
二、“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这是悲凉的孤独感和失败感!八千子弟不能共荣,只能同死!
三、以项羽极强的自尊心,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这也是他脆弱的一面,跟常败的刘邦相比,心理不够强大。
四、感觉愧对于江东父老,愧对于心。走不过心里的那道坎,只能走鬼门关了。
综上所述,就是项羽为何自刎原因。这些连我们都能看出来,身为帝王的刘邦会看不出来吗?何必要等到临终前才明白呢?
不过刘邦临终前会和项羽一样有孤独感,但孤独感又是不同的。一个是诛杀兄弟、功臣的孤家寡人孤独感,一个是兄弟离散多战死的形单影只孤独感......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善于把握关键却又不按套路出牌的人,这也是他取得楚汉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项羽失败之前,他就对战胜项羽有了十足的把握,否则也不会多次在大崩溃之后继续兴兵对楚作战。同理,项羽失败之前,他也已经预料到了项羽的最终归宿。
项羽的归宿从他的性格中便可以大体猜测出来——他是一个“自矜功伐……以力征经营天下”的中国最后的贵族。这就决定了:
1、项羽不注重放手让麾下将士独当一面,不注重培养部下的独立性,根本原因就是他认为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提并论。项羽本人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将才,但是他属下的龙且、曹咎等人都在独自作战时惨败被杀。项羽让大司马曹咎“谨守成皋十五日”,曹咎没有做到;项羽让龙且率军二十万救齐,龙且部队被韩信全歼。所以,项羽的自矜功伐决定他一旦时势,就将成为一位孤独的自恋者。
2、项羽一生“以力征经营天下”,他终生鲜用计谋和策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应该就是龙且被杀之后他派武涉前往游说齐王韩信,如果韩信被成功策反,则刘项之胜负难以断言。可惜,项羽终生只对刘邦用了这一计,这也正是因为项羽终生只愿凭“真本事”来决定胜负,而不愿用计谋;他不会用暂时的退却来换取长久的进攻。
3、项羽是最后的贵族,他死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精神便在中国历史上消失。楚汉相争临近最后阶段时,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的回答却是“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兵与刘邦之后随即释放了刘邦的父母妻子,随后按照约定“乃引兵解而东归”,刘邦却随即起兵追击。项羽兵败,拒绝了东渡以图东山再起的机会,他说:“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他知道自己必死之时,将价值“千金,邑万户”的躯体送给了“故人”吕马童。
这些都证明项羽是一个有操守,有原则的人,但是他的性格却不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他是历史唯心主义者,他缺少“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刘邦对他的性格了如指掌,刘邦很清楚:只要项羽彻底战败一次,那就意味着项羽必死无疑而不会忍辱偷生以图卷土重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可能对于现在的人来讲,理由可以讲出来一堆,是否有一条理由能够和晚年的刘邦有所共鸣?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很大的原因那就是对于项羽来讲,他那个时候吴颜再去面对江东父老,此时他必须得为了自己的尊严而战,为了楚国而战。
这件事情可能对于局外人来讲一笑置之,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正常人谁会去干,是不是当时的刘邦估计也是这样的心情,只要给他一个理由,哪怕把自己的父亲自己老婆自己的孩子全给扔出去,他都没有任何意见,甚至于还会舔着脸跟你说,你要是把我父亲给火煮了,能不能分给我一杯肉羹?
所以刘邦一直给人一种无赖的形象,它的无奈体现在哪里,就是在于他这个人没有底线没有节操,不知道她是为什么而战他只为了他自己而工作,只为了他自己而战。
一句话只要能够保住自己的小命儿,什么东西都可以豁出去,什么东西都可以扔出去,跟背负了一切而战的西楚霸王项羽来说,刘邦那个时候体现出来的正是一种洒脱。
东向宇在乌江边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而选择下马作战的时候,我估计刘邦当时都在这儿嘲笑说项羽这个二傻子渡过江东我不就找不到他了吗?或者说还可以多活几天呢,为什么不去照做呢?
可是等到了晚年的时候,刘邦不得不硬气,为什么刘邦辛辛苦苦创造了这一片江山?这个是自己花费自己的心血和青春打造出来的一片国土怎么可以拱手让人?怎么可以让他流落到自己的子孙以外的人手里面的,所以必须要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必须要为了自己的家人,必须要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战。
为什么要杀白马立誓!刘邦正是想要告诉她的宗室子孙,自己这片江山得之不易,(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自己这片江山绝不能拱手让人,宁可战死失设计绝不拱手让江山,即便自己被英布给击伤了,也要骑着马跟英布决战,到底为了自己的大汉帝国他必须得这么做。
这个时候的刘巴根楚汉战争期间的刘邦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两个人好像换了个人一样,这是什么?这正是责任给一个男人带来的转变,刘邦一开始不懂,可后来他也慢慢懂了,她也明白西楚霸王项羽为什么要当那个二傻子,为什么愿意自杀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的威名?正是因为他背负的是楚国人民的期待背负的是?江东子弟的希望,所以他不能退到了乌江边,这就是他最后的底线,他不肯逾越底线,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他如果越过了那条底线,他就只是一个项羽!
刘邦如果听到有人说他到临终前才明白项羽为什么会在乌江岸边自刎,估计会黯然一笑,心中暗想,项羽即使在乌江边不自刎,也活不了多久了。
刘邦为何如此自信?
楚汉大战鸿沟议和之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建议,撕毁盟约,率军追击项羽。最后,刘邦以六十万大军将项羽仅剩的十万楚军,团团围困于垓下。此时的项羽,连都城彭城(今徐州)都已经被刘邦占领了,整个长江以北已经没有了他的容身之地。
韩信“十面埋伏”包围了项羽,夜间又施“四面楚歌”之计,让项羽及其十万将士,认为汉军已尽得楚地,士气彻底崩溃。项羽无奈,只得带着800骑兵突围。很明显,此时的项羽还存有生的希望,还希望能够突出重围,返回江东,卷土重来。可是,当他一路冲杀到乌江岸边,看着滚滚乌江水,雄心壮志彻底没有了。项羽突然明白了,他的一生已经结束了,他所能留下的就是以英雄的方式死去。
刘邦很清楚项羽作为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是非常爱面子的,项羽必然不肯如此狼狈的逃回江东。项羽占领咸阳后,曾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结果,项羽被人骂作“沐猴而冠”徒有其表,项羽一怒之下还把骂他的人给煮了。可见,项羽非常希望自己能在家乡父老心中,留下一个盖世英雄的形象,希望得到家乡父老的认同和赞扬。
乌江岸边的项羽,已经是孑然一人,正如他所言“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这句话,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就这一点,已经足以绊住项羽了。
同时,刘邦看清楚了项羽已经失去了江东人心,即使项羽回到江东,也不一定有太多的人支持项羽。项羽自己在穷途末路之时,应该也想到了这些。项羽原本是下相人(今江苏宿迁),并不在江东的会稽郡(今苏州),所以,实际上江东并非项羽的家乡。再加上项羽带出来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全没了,江东楚人的代表范增也因为项羽的猜忌病死,楚怀王熊心也被项羽所杀,项羽之前已经引起了诸多江东人的不满。
项羽现在回江东,说不定江东人都会杀了他。特别是项羽逃跑的途中,因为迷路,向路边的农夫问路,而农夫竟然指了一条错误的道路给项羽,可见项羽已经不得民心了。项羽面对乌江水,还有身后马上将至的追兵,肯定会想到这些,特别是当他想起已经死去的亚父范增时,估计心中充满了懊悔。但是,他又不愿意承认,只能说“天之亡我”,把一切归罪于天不助他。
再有,刘邦已经很清楚项羽已经没有卷土重来的实力了。乌江亭长虽然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但是人再多也没有用,急需的是将领和谋士呀。项羽的手下将领,龙且、项声、曹咎、周殷、钟离眛等等,全都已经被汉军歼灭,战死的战死,逃亡的逃亡,投降的投降,项羽已经成孤家寡人了。
当项羽想明白了,他已经无法再回江东,再想起他手下那些战死的将领,以及为他自尽的虞姬之时,项羽的英雄气概激发了。既然败势已经无法挽回,那何必再回江东,连累江东父老呢,不如还他们一个安宁,自己奋战而亡吧。项羽虽然噬杀,好战,但在人格的某些方面,还是存留有高尚的。
刘邦还想到了一点,项羽必然会宁死不屈。刘邦自己很无耻,所谓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玩的很娴熟,但刘邦从鸿门宴已经看清,项羽还是很讲究气节、尊严的。刘邦很清楚项羽必然不肯屈居于己下,项羽之死是必然的。
这一点,完全让刘邦猜对了,项羽选择了尊严,选择了做一位轰轰烈烈的大英雄,败就败了,那就以死明志,绝不屈服,我项羽还是顶天立地的热血好男儿。正如李清照词中所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他将自己的战马送给了乌江亭长,率仅剩的几名随从,歩战杀敌,再次冲入了追击的汉军之中。
项羽最终还是死了。英雄无畏,项羽战斗到了最后,最后一战,再次毙杀汉军数百人,身受十余创。此时的项羽遇到了故人吕马童,做了最后一件事:“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言毕,自刎而亡。
刘邦临终前,终于想明白的一件事,应该不是项羽自杀的原因,而是项羽不愧是一位顶天立地、英勇不屈的大英雄,必然会被世人所传扬。而刘邦所困惑的是他自己会被世人如何评价,到底是伟大呢,还是卑微,甚至猥琐呢?这恐怕是刘邦永远都想不明白的事情。
回答问题前,我们先来看一首毛主席当年的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作者】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暴秦被推翻后。项刘二人争夺帝位,互相讨伐,战争打了数年,史称\"楚汉相争\"。
在这长达四年多的楚汉战争中,项羽由强大转为弱小,而刘邦屡败屡战,如打不死的小强,反而逐渐强盛。乌江自刎是项羽的最后一战,仅28人突围到乌江边。最后在乌江边自刎身亡。
首先,项羽最终未过江而拔剑自刎,可说是是一种性格上的悲剧。项羽出身贵族,骄傲、专断又妇人之仁,导致他最终灭亡。他的死尽管被后人讲的是慷慨激昂,李清照的那首诗更是出名,西楚霸王落得如此下场也让人唏嘘不已。
其次,垓下一战,确切的说是思想攻势取得了胜利,四面楚歌这一出戏真是妙计。这出戏如此精彩。彻底摧毁了项羽的心理防线。以至于项羽觉得自己老窝都被人家端了,我还能跑到哪里去?
“西楚霸王”,某种意义上认为是正人君子的代名词。在《史记》中,项羽不是皇帝,但司马迁给项羽用了《项羽本纪》。项羽在鸿门宴以君子风范放走了刘邦等人,兵败之时,心中不免叹惋自己一代英雄,输给了刘邦这样的小人,饮恨自刎。兵者,诡道也,项羽同志的君子之风实则为老派做法矣,却是放虎归山,丢了天下。
其三,爱人死了,多年的死忠都战死了,自己活着还有何意思。其实,项羽是江东人士。过了乌江就到了自己家乡了,回家,大多想到的词是衣锦还乡,而项羽同志想到自己兵败而归,当初起兵带八千江东子弟驰骋沙场,而如今孤身一人回乡,有何面目江东父老,因此自刎,未渡乌江。
最后,项羽也可能想到自己若被刘邦所擒,必然受辱而死,作为贵族出身的项羽自然知道士可杀不可辱。因此,自刎已是对项羽来说最好的选择了。
由此看来项羽江边自刎不仅仅是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也担心自己回江东,被刘邦追杀过去,自己反而害了江东父老,再加上虞姬死后,项羽觉得似乎已经一无所有了。
说了这多的项羽,也该说说刘邦了,话说刘邦晚年在一场战役中不慎落马,幸运的是还活着,但皇后和皇子知道后,却打起了太子的主意。这一切的一切,刘邦看的很清楚,只是力不从心了,太多的局面不是自己想怎样就怎样的。在那一刻,已经经历太多的刘邦好像懂得了当时项羽为何选择自刎。
心死则身也死了,哀莫大于心死。
真的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一天中什么时候运动减肥效果好抓 小孩能不能练哑铃多大的孩子适合 小孩嘴唇起皮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 孩子的罗圈腿是怎么形成的三大因 孩子早恋怎么办如何有效疏导孩子 医生婆婆称自己专业孩子的事必须 儿子成人礼送什么礼物好呢给你孩 有孩子的夫妻千万不要离婚对于孩 小孩千万别让老人带的说法正确吗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怎么改善 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这几个方法 怎么让孩子吃饭 教你如何让孩子 怎么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首先 顽皮的孩子怎么管教的 这些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怎么管教 引导孩子 孩子性格软弱怎么办 懦弱的性格 孩子性格偏激怎么办 孩子性格偏 孩子性格固执怎么办 家长们不妨 爱惹事的孩子怎么管教 不妨试试 养育优秀的孩子具备特征,家长要 高考数学难出新天际,可有的孩子 “做胎教”和“不做胎教”的孩子 花费十几万只考了302分 妈妈觉得 甘肃作弊考生留下来的疑团,是怎 一举夺魁!高三学生离校时,校领 高考钉子户:26次参加高考,今年 D2809次列车因泥石流脱线!此类 “女儿16岁,学校宿舍里分娩了” 扭曲邪门的内容,频频出现在教科 川渝地区几所大学实力很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