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为什么有些优秀的人选择自杀、早早离开人世?

为什么有些优秀的人选择自杀、早早离开人世?

2020-08-08 21:36阅读(69)

为什么有些优秀的人选择自杀、早早离开人世?:为什么有些优秀的人选择自杀、早早离开人世?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来说是理解不了他们的。有句名言说得好,天才在左

1

为什么有些优秀的人选择自杀、早早离开人世?


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来说是理解不了他们的。有句名言说得好,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就身处于他们的夹缝中,不左不右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寻常人,想理解他们自杀的行为就得把自身的地位放置于他们的地位当中,这是困难无比的。


下面有一个国外例子大家可以看看。

看完了这个例子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这种相似的情况,国内也是有很多的。


18岁史学天才抑郁自杀:是什么让未来失去了吸引力
2016-03-06 13:12微信/老师/历史刚满18岁的林嘉文,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出版了两本共70万字左右的史学著作。被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带博士也带不到他现在这个水准”。24日凌晨,突然传来噩耗,林嘉文自杀身亡,这一天才少年的离去,让人唏嘘,本来前途光明,为何突然毫无征兆地自杀?他究竟是怎么了?
林嘉文是谁?
2015年12月,17岁的林嘉文,“忙里偷闲”搞创作,创作了一部40万字的宋朝历史读本《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并受到知名史学研究专家李裕民教授的高度评价,一时间收到广泛关注。
林嘉文曾撰文披露他从对历史感兴趣到走上史学研究之路的心路历程。在文章中,林嘉文自述出生在西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父亲在一所法律院校工作,他读小学期间,正是电视节目读史、讲史之风高涨的时候,家人在看《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时,他也跟着一起看。他曾在一两年的时间里,每天都早起观看《百家讲坛》。小学时他已经开始看《资治通鉴》《吕氏春秋》《三国志》等著作。
受到相关书籍影响,林嘉文在中学阶段开始研究民族史,并开始自学西夏文。通过网络,他和微博上活跃的史学界的前辈交流探讨,也搜读他们的著作。此外,他还自学了文献学、目录学以及学术规范的知识,开始大量阅读关于宋史的一手文献,例如《涑水记闻》《湘山野录》《墨庄漫录》等。
“好在父母舍得花钱让我恣意买书,他们几乎从不给我设限,只要我想买书,他们都会答应,大大满足了我购置史料文献的需要。”
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李裕民教授在会前已欣然为此书作了序。谈到这部林嘉文写的书,李裕民教授说:“印象很不错,言语和布局符合学术规范,尤其内容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的著作都涉及到了,这很难得。因为历史是需要积累性的,一位中学生,能这么认真做事情的,应该还是比较少的,作者应该是‘解放后如此年龄著书写宋史的第一人’。”
天才少年的辞世
2月23日,深夜23时45分。陕西西安一小区,“咚”的一声闷响打破寂静,随后传来一中年妇女的呼喊:“嘉文!嘉文!”两分钟后,呼喊转为撕心裂肺的哭喊。
已出版两本史学专著,18岁的高三学生林嘉文,以坠楼的方式告别了黑夜和这个世界。半年前,他患上抑郁症。
坠楼当晚,林嘉文做好作业,吃了药,并给朋友发去最后一封电子邮件,写道:“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林嘉文的微信名字是:吸濡之鱼在江湖,微信基本都与历史有关。2月7日,他在微信中发了这样一段话:过去一年经历很多,多仰各位师友照顾、扶持及鞭策,希望新年里能以加倍的努力和成绩不负大家的期待。值此新年之际,敬祝各位老师和学友新年快乐。林嘉文叩上。就在23日,他还发了4条微信,最后一条停留在18:08。
历史老师叫他“林老师”
史学不仅是林嘉文的兴趣爱好,更成为他安全的精神高地。在发给朋友的最后一封邮件中,林嘉文坦言:“我对古人的历史没什么兴趣,但每当我为活着感到疲惫、无趣时,对比之下,我总会自然地想去缩进历史研究的世界。”
在同班同学眼中,林嘉文身在重点班,成绩又不错,尤其是历史成绩特别好,因而被称为“林老师”。
连历史老师刘雅雯,也称他为“林老师”。同学说,林嘉文唤两位刘姓历史老师刘文芳和刘雅雯为“姐姐”。在历史课上,“姐姐”常让林嘉文上台,但林嘉文讲得太深奥,能听懂的同学并不多。
“很多人不喜欢他,不喜欢他的高傲,不喜欢他的不爱打扫卫生,不喜欢他的不合群。”林嘉文的初中和高中同学张杨(化名)曾被林嘉文以特殊的方式赞扬:“你们什么都不懂,只有张杨懂一点,但那也只是皮毛。”
“他的话中饱含自负,但他的自负绝非刚愎自用,而是真真实实的满腹经纶。”张杨曾打趣评价林嘉文——高处不胜寒。林嘉文赞同张杨的评价,常环顾全班感叹:“你们都只会学习,但你们不会研究。”
“曲高和寡。”在学校信息中心魏主任看来,林嘉文的学识,远超过同龄人,因而能与之交谈的并不多。
家人称已患抑郁症半年多
半年前,林嘉文患上抑郁症。父母带着他前往第四军医大学看过,并开了药,一直在服用。
上海师范大学张老师称,23日晚10点多,一位与林嘉文更为熟悉的宋史研究专家在微信朋友圈发文,让大家快打电话给林嘉文,说“林嘉文写了些东西发给他”。
张老师当时以为林嘉文只是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所以没太当回事。随后,他发了两条微信给林嘉文,开导他“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却迟迟未等来林嘉文回复。
他生前所发的两条微信信息仿佛暗示了他曾因抑郁症副作用和对自身价值的困惑倍感煎熬。
2015年12月4日,林嘉文的一条微信信息显示的内容是:说明书上写药的副作用是增重,结果我吃了后的副作用是每天全身又疼又困……2016年1月26日晚他发的一条微信: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
疑似遗书曝光
在林嘉文离世消息曝光后,网络及微信圈中流传着疑似他的一份遗书。
在这份写于23日名为“最后的话”的遗书中,林嘉文这样写道,“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
在遗书中他叮嘱父亲要珍惜母亲,也希望母亲振起精神工作,同时感谢了一些老师以及对自己的朋友表示了道歉。
在遗嘱中他希望得知他去世消息的人,可以不理解他的行为,但请尊重他的选择。
最后时刻
当吐槽在朋友圈成为一种公然的“卖萌”方式,似乎少有人在意林嘉文偶尔敞开的孤独和痛苦。
前几天,林嘉文曾和张杨探讨“自杀方式”。
“张杨,你觉得怎样的死法最不痛苦?”“吃安眠药。”“哈哈,你真傻!吃安眠药看起来不痛苦,实际上很痛苦。因为死亡过程很漫长。不像跳楼,上吊,一下子就死了。你看,人生要经历那么多痛苦,死亡前的那一下根本不算什么。”
“对于他的死,我没有一点点预感。因为他经常要自杀,都没有实践,所以对于‘死亡’,我和他畅所欲言。”林嘉文选择以坠楼的方式告别生命后,张杨自责不已:“我觉得我有罪。”
一切都太突然,但似乎“计划已久”。
这两天,李裕民教授回想起一个细节,让他追悔莫及。两人最后一次见面时,林嘉文送了他一本台湾版的《宋史新编》。“好几百块钱的书,他说他多了一本,所以送给我。”李裕民说,“他送我这本书,应该是想还一个人情,可能,当时他就已经做了某些决定。”
让李裕民追悔的是,交谈这么多次,他从不知道林嘉文患有抑郁症。
在留给世界最后的文字中,林嘉文称:“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
“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林嘉文说,终于还是要离开。


看完了这些我们知道,有些天生奇才的人他们的内心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天生就得到了很多,得到了某些人究其一生也难以得到的东西,他们的自杀可不是一个忧郁症就能解释的,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才是我们普通人需要研究的。


他们得到的越多,其实在他们的思维当中他们什么也没有,就像很多人说的世间皆苦一样,再大智慧的人也脱离不了肉体凡胎,难以获得究竟答案,在他们看来死亡也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或许是寻求解脱的一种方法。


还记得过年之前我和我的一位姓孟的友人聊天当中无意中提到了海子这个人,我当时说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自杀,他却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答案,他说他们这种人天生完美,人生对于他们来说毫无意义,普通人追求一生的东西,他们早就已经有了,再活下去,不过是对生命的重复罢了,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意义的事情对于一位超脱者来说是枯燥的、乏味的、甚至这个世界也是。


当然海子为什么要死我也不明白,或许真如他所说的,那些无比优秀的人自杀只不过是难以接受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他们的死亡并不是单纯的死亡,对他们来说自杀应该是能够去往另外一个属于灵魂的世界,当然这个这个世界是有着一切答案的存在的。


不论他们的死是接受不了这个世界,或者是觉得生命毫无意义,或者是死亡可以探求到生命的真正意义,我也不希望普通人在不经过思考就走上这条路,毕竟无意义的生命中,只要你有一双眼睛始终可以找到有意义的事情。


就像大蛇丸的那句经典语录一样。


人活着虽然不一定有什么意义,可是活下去的话可能会发现有趣的事情;正如你发现了那朵花,正如我发现了你。




大家有什么不同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中指出来。

2

我小时候听个一个故事,上帝给每个人面前放了三盘果篮,一盘好的,一盘熟透了,一盘坏的,你可以选择那个最好的,但是吃完了就只剩下一般和坏的了。当然,你可以和上帝做交换,说我只要一盘,但是要精品水果,当然,你只有一盘水果可以吃,吃完你就没得吃了。这其实就像人生。你可以选择那个精品水果,活得很精彩,受到很多赞扬和掌声,你的人生很辉煌,但是很短暂,你要选择那个最好的,付出的代价就是你的生命短暂。如果你选择普通人都选择的三盘水果,说明你的人生有好有坏,你可以选择先吃好的,那晚年就会凄惨。如果先选择吃坏的,你可能童年凄惨,中年, 晚年比较好。这是人们自己的选择。有些人愿意过一个平凡的一生,一生碌碌无为,但是长寿的活了一生,平安的,没有波澜的活了一生。有人觉得这样活了一生很没有劲,愿意过一个璀璨的人生,照耀过就算没白活,无论活的时间的长短都行。很多娱乐圈的优秀人,早早离世让人惋惜,像张国荣,乔任梁。我想他们也许只选择了那盘精品水果,活得精彩的人生,当人们心中的巨星,让人们永远的把他们记在心中。



3

1、有时候,越是优秀的人,越不单单像我们看到的那么光鲜亮丽。

每个人成功的背后,付出的东西也都是相对应的。

所以,优秀的人背后,所承受的压力,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比如说,哥哥。

当一个优秀的人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到自己感觉无法超越的时候,

那很可能就会产生厌世情绪了。

这种感觉我想像我一样平庸的人永远不会有。

2、认识一个朋友,上学的时候是学霸的那种。

考试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

后来,名牌大学也理所当然,

大学毕业后,刚开始工作是不太理想的,

那个时候都不太跟我们这些人联系了。

可是人家努力啊。

目标就是进大公司做金领。

后来听说去深圳闯荡了,也确实得偿所愿的做了金领。

3、因为家庭条件比较一般,

一切都要靠他自己拼搏奋斗买房买车。

在深圳那个地方,

听说30多岁就开始掉头发,再后来就有点抑郁了。

说是压力太大,再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回老家,

听邻居说,他差点自杀。他父母现在吓得去深圳找他去了,

说是不论怎么样都要把他弄回来。

在老家找一份工作老老实实上班得了。

但到现在也没再见过他们一家子。

4

为什么有些优秀的人选择自杀、早早离开人世?

实际情况确实是这样,名校的学生自杀率远远大于职校、三本学生,总会听到某知名成功人士自杀的消息。

这些人确实优秀,成绩业绩比普通人好很多,但在这经历中,一些并不自信的人形成了容易焦虑、担心失败的个性特征。名校、重点高中的学生,到了人才济济的学校、班级,感到了极大压力,觉得自己不如人家基础好、好学、聪明,就产生了很高的焦虑。

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工作一旦出现不如意的时候,就会进一步推高焦虑,把困难的难度放大,觉得自己更加不行,没有能力应对眼前的一切。越想越焦虑,越焦虑越无望,越焦虑越痛苦,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觉得痛苦到了极点,通过死来解脱。

抑郁症并不是不怕死,而是通过死来解脱,如果这时他看到希望,是断然不会走极端的。普及科学高效的心理干预技术,迫在眉睫。

5

每个人,对于世界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而且这种差异,非常的大,大到不可想象。

就像我和我的一个同事,我们大学时都要做动物实验,其中一项就是杀小白鼠。

我很不想杀,躲在后面,但实验老师发现了,把我抓出来,让大家围观我杀小白鼠,我被迫动手了,但是始终杀不死它,它在那半死挣扎着,我不得不哀求一个男同学帮忙,把它杀死,结束它的挣扎,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情形,和心慌,抗拒的感觉。

我的同事,她杀小白鼠杀得很顺利。(不想杀,但杀了)

但是,因为这件事,她其后轻度抑郁浑浑噩噩半年。她在当中感受到的痛苦和心理冲击,比我大;又或者,她心理比我脆弱;又或者,她对这件事比我敏感。

所以,同一件事,同一个世界,每个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差异可能有天渊之别。

很聪明却自杀的人,或者就是:

活得很痛苦以致无法承受(他人无法想象的痛苦),

看透了生命,对世界失去兴趣,

无法爱这个世界,

但是知道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失去了生存的欲望。

6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不用去责怪,也不需要去学习。过好自己,就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7

一,所谓优秀上的判断,是指他在某一个领域做得出色。

二,而自杀是一个念头产生的结果。

三,生活在头脑中的人,都是受念头所左右的。

四,念头:包括好的念头和不好的念头,也可以说就是正能量和负能量。

五,所以,一个人,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梦想,努力去实现和追求,多看一些世界上成功人的书籍,多和正能量的人交往,活出精彩的自己,让生命有意义,有价值!

??请来我直播间,能让你进步一点点!我每天发文章,每天早、晚直播这方面内容,??需要你的支持,加个关注????,感谢!




8

自杀是杀死剩余的自己,提前的结束;与悔棋,掀桌子,烧房子也差不多。自杀是与这个世界的一刀两断,虽然许多人是出于无奈,没办法活了,但是再无奈也大不过看着太阳升起,谁都没权力让自己的世界永远黑暗(为了气节,牺牲自己的英雄除外)。

优秀者的自杀,是伪命题,如果死得其所就不是自杀,而是自我的牺牲;倘若死得不至于,是真自杀,但再提所谓优秀也便没意思了,亲手把自己的“房子烧了”,还优秀什么(至少在这件事上)?

经历过苦难岁月活下来的人,都是熬出来的,亦如被放进锅里慢火煲汤,多水灵多激情澎湃的人,也给你熬成大棒骨。那叫生不如死,但还是活下来了;就像在某种环境下读个博士,还毕业了,简直奇迹也。

从苦难岁月和非人境遇中,活下来的人们,才是真正优秀的人类。否则,根本不会有我们,因为人类会使用工具后,自杀很方便,他们在狩猎时也领悟了杀这个概念。那时的环境残酷得难以想象,如果自杀可以解除痛苦,祖先没理由手拉手一万年(其实更久)传一个看不见的球。

活着才有意义,在苦难中活着,体验的是顽强。熬不下去了,自杀解脱,就勿再谈优秀,上个月吃的饺子哄不了今天的胃口。自己是自己的自己,也是亲人的是人类的,自己不是自己的奴仆;自杀者以为杀的是自己,没碍着别人什么事,其实杀己如杀人,剩余的自己并非自己私有,应该是人类的一个传球者。

房子闷热上不来气儿,还臭气熏天,黯淡无光,你就一气之下,烧房子吗?憋口气熬过去,装修一下不就得了吗?


9

俗话说,“只看到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大众看起来的优秀,也许在他们眼里却一无是处,正所谓“如人如水,冷暖自知。”那些“优秀”的人自杀或早早离开人世,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生理方面有缺陷,遗传的易感性,大脑受损,结构异于常人,身体需要的神经递质的减少,内分泌失调等,还包括一些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其中抑郁症是罪魁祸首; 其次,心理问题,长期的负面情绪缠身,包括抑郁、焦虑、恐惧、易怒等,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受挫后的复原能力差,心理的不健康导致免疫体统功能下降; 再者,缺少社会支持系统,亲社会行为匮乏,缺少爱他人和爱自己的能力,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相互的不理解、不支持,工作中过于追求外在的成功,不懂休息,几乎没有精神生活; 最后,个性方面,孤僻、自傲、追求完美,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10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孤独,而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同类

--尼采

很多时候我们一般人理解不了那些优秀的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总会觉得 那么好的生活,拥有那么多,却不愿意好好生活。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更多底层的人无法理解那些选择自杀的优秀的人。一个不被人理解,找不到同类人的人,也许自杀是对自我的解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