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强调「婴儿哭闹时不要抱」的「外国妈妈育儿法」有危害吗?

强调「婴儿哭闹时不要抱」的「外国妈妈育儿法」有危害吗?

2020-08-08 11:44阅读(68)

强调「婴儿哭闹时不要抱」的「外国妈妈育儿法」有危害吗?:题目指出了对象是“婴儿”,一般是指小于1周岁的儿童,我认为,强调“婴儿哭闹时不要抱”的“外国妈妈

1

题目指出了对象是“婴儿”,一般是指小于1周岁的儿童,我认为,强调“婴儿哭闹时不要抱”的“外国妈妈育儿法”很有危害。

很多妈妈错误的认为,孩子如果哭闹,就让他哭,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这种做法非常不好。

孩子哭,是因为他有情绪想要表达,如果孩子哭了,大人却完全不在意,就当他不存在似的,那么孩子不哭的原因,可能不是因为他累了,而是因为他觉得,我再怎么哭都没有人关心我,干脆我就不哭了。这样,对孩子的安全感有非常大的伤害

除去生病原因,婴儿哭的原因,一般有三种,一是生理需要,比如尿了,拉了,渴了,饿了;二是环境需要,比如周围环境太吵,光线太刺眼,睡的地方不舒服等;三是心理需要,需要妈妈的抚摸和拥抱,以确保安全感。

所以,当孩子哭闹时,妈妈首先要找到原因,判断孩子的需求是什么,争取有哭必应,这样是不会惯坏孩子的,反而会帮助孩子建立很好的安全感和非常健康的亲子关系。

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孩子长时间哭泣,会影响大脑的健康。听上去,也是挺可怕的。所以,妈妈一定不要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那样做危害太大了。

2

在我们的印象中,很多父母推崇外国养育孩子的方式,如孩子哭闹时不要去抱,孩子摔倒了不要去扶,让孩子自己爬起来。有很多父母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任由孩子哭闹不止,哪怕孩子张开小手求抱抱,大人还是非常冷漠地让孩子哭,有的孩子膝盖摔破了,会对孩子说:你是男子汉,这点伤算什么,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殊不知,孩子的哭闹和张开小手求抱抱是在给父母传递信息,这么小的孩子还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每迈出一步,每摔一个跟头,都是孩子在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而0-3岁的孩子是建立安全感的时候,这个阶段如果父母没有给足孩子安全感,在他以后得成长过程中就会没有安全感。

所以,外国妈妈的这种育儿法并不适合每个人,也不适合每个国家的国情,而我作为一名妈妈,我认为在婴儿的这个阶段,甚至年龄更大的一个阶段,当孩子哭闹时,父母都不要吝啬你们的拥抱,哪怕不说一句话,就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爱抚也能给孩子极大的安慰,他会觉得,我的爸爸或妈妈是爱我的,我是安全的。

3

强调“婴儿哭闹时不要抱”的“外国妈妈育儿法”早就在几十年前就被证明是有害的了,但是又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搬运回来,害咱们的中国婴儿。

今天蒙多奇就扒一扒这个洋垃圾育儿法,帮助中国妈妈免受欺骗。

这个“婴儿哭闹时不要抱”的“外国妈妈育儿法”其实大名叫做“哭声免疫法”,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发明的。


当年约翰·华生的“哭声免疫法”一经发表,立刻震惊业内,声名鹊起,引起无数美国妈妈模仿学习。

什么是“哭声免疫法”?

哭声免疫法指导的育儿理论告诉妈妈们:

在婴儿哭泣的时候要延迟一段时间再去抱他,最好是哭了也不要抱。

等婴儿不哭的时候再抱,随着延迟的时间越来越长,孩子最后就会不哭不闹,变得独立自强。

约翰·华生有一系列的解释,他认为婴儿只对食物产生依恋感,只要给婴儿充足的食物,母亲是可有可无的。


而作为妈妈过度的亲情,只会让孩子被娇惯溺爱,在成年后丧失独立自强的精神。

说实在,第一次看到这个理论,蒙多奇勉强也是信了的。

如果没有看到后来推翻“哭声免疫法”的恒河猴实验,这个“哭声免疫法”倒是有那么一点点道理,毕竟中国有句老话“越挫越勇”。

可是婴儿毕竟不是成人,小婴儿他懂什么,哭闹起来家长不管,多残忍呀。

“哭声免疫法”真的管用吗?

通过“哭声免疫法”训练婴儿,真的可以让婴儿变得独立自强吗?

我们看一下提出这个理论的约翰·华生,他的孩子又是什么情况呢?

约翰·华生的大儿子多次自杀,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

和前妻的两个孩子,女儿沉默易怒、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需要华生救济才能生活。

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的反思和摒弃,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

“哭声免疫法”有哪些危害?

哭,是婴儿和世界交流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婴儿表达自己需求最主要的方式。


在刚出生那段时期,哭是婴儿唯一的表达方式。

设想一下,如果你动不了,也不会说话了,可是又渴了,饿了,拉尿在身上感觉很难受,或者感到很孤独,很难过。

你只能用哭闹吸引家人的注意力,你的家人冷漠的看着你,不过来安慰,也不抚摸,你会怎么样?

所以说,婴儿的哭闹其实是他们实际需求的表现。如果婴儿迫切的需要妈妈,而妈妈却不回应婴儿会怎样?


1.影响孩子性格成长

妈妈如果对于婴儿的哭闹冷眼旁观,婴儿自身的需求就没办法得到解决,不满足、没有母爱、缺乏安全感等等的因素综合作用,终究会影响到婴儿的性格成长。

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母爱缺乏的成长环境,婴儿逐渐变得孤僻、暴躁,形成种种不良的性格心理。


等到孩子长大后,他会对妈妈有很强的距离感,甚至有的人产生了对妈妈的报复心理。

所以,当婴儿哭闹的时候,妈妈不理婴儿,或许孩子看起来是不哭了,但是,他/她并没有变坚强,而是已经开始变得孤独绝望了。

2.导致婴儿窒息,损害身体

婴儿的大哭往往都伴随着频繁的肺部空气交换,而婴儿的呼吸系统却没有像成人一样的健全,所以很多婴儿在哭闹的时候,常常会不懂得如何去换气。

如果长时间的哭闹而没有及时停下来,就很容易导致婴儿窒息的情况。有的婴儿会哭到满脸通红。


经常有妈妈会说“让婴儿多哭能够增加肺活量”,并没有哪项研究证明这类的说法是正确的。

所以,在婴儿的安全问题面前,所有的好处都可以先放一边,想让孩子增加肺活量,不如让婴儿吃饱喝足多运动运动。

3.导致代际危害

华生之所以提出“婴儿哭闹时不要抱”,是因为他有一个这样的母亲。

华生的母亲叫埃玛,她在华生小时候雇佣了一个保姆。这个保姆告诉华生,魔鬼躲在黑暗中,如果华生在晚上出去走动,魔鬼就有可能在黑暗中把他抓走,送入地狱。

埃玛从来不制止保姆将恐惧灌输给华生,因为她也赞同灌输恐惧这种做法,她认为这有利于华生变得独立。

所以,华生在成年以后经常感到抑郁。

如果婴儿哭闹时妈妈不予理睬,或者是大吼大叫、打婴儿,在他们长大后,很有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的孩子,演变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问题。

当婴儿哭闹时,请温柔地抱抱他,尝试和婴儿说话,对着婴儿笑,爱会随着照料和关心传递,被这样温柔对待的婴儿会感受到母亲的耐心与温柔,将来也会喜欢这样对待别人。


我是蒙多奇,提倡科学精致育儿。背靠权威专家团队,分享营养、运动、心理相关育儿知识。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和分享。

4

您好,我是一名社会工作师。在接触学习育儿知识的时候我就听很多家长提过一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叫“哭声免疫法”。这种方法意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也是一种美国传过来的经典教育案例!



——————————————

我们先来看看,提出这个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研究重点是在心理方面,显然,他与孩子的教育专业门类相去甚远。 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重点是行为,他还把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儿童教养方面,重点在于通过研究行为,来分析人的意图。

华生的大儿子,在少年时期,曾多次尝试自杀,在他30岁时,真正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华生与他的前妻有一个女儿,并且也多次染上心理疾病,企图自杀。

而且 华生自己的童年就是在冷漠和抑郁中度过的,他创造了这种毫无情感可言的冷漠教育方式,也来自于他不幸福的童年。他操控性极强的思维方式,其实是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这样的结局很讽刺,引人深思。


——————————————

我们再来看看用过这种教育方式的演员马伊琍。

她曾提到,当她用这种方法教育大女儿时,发现对孩子的哭泣不管不顾,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很快就可以自己入睡。 但一岁半后,孩子半夜哭闹的情况又反复出现,睡着后,有时会醒,醒来后就张开手,哭着求抱。当发现大人对她置之不理后,又哭着睡着了,如此反复。

而妈妈本身,痛苦压制自己本性,很心疼但又要忍着,不去给孩子的基本需求做出回应,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折磨吗? 之后,她充分明白了其中道理,对待二女儿时,尽力满足她各种对爱的需求。给孩子爱的抱抱,对孩子哭泣给予充分的关爱,孩子得到充分的关爱后,健康成长,性格更加开朗,人格也更加独立!


——————————————

我认为哭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哭泣不单单是生理反应,更反应在心理层面。孩子哭泣代表着依赖,撒娇或是恳求。家长们在孩子成长教育中总是听说这样一句话:“孩子长大了就不哭了!” 事实证明,只有在婴儿时期,孩子的满足感就得到充分回应,长大后才会更开朗,又有安全感,同时也会更加独立。

5

这样的方法危害是非常大的。

首先,我们要来说明一下,心理学上来讲,孩子0-3岁,是建立安全感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候,她要去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对他身边的人的信任。如果你在他哭闹的时候,也就是她有需求的时候,不给与及时的回应,他就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不安全。对于小孩子来讲,不管饿了还是渴了还是哪里不舒服,在他的脑子里都是危及生命的事情,那他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不安全感。

其次,我们来说一下,缺乏安全感,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孩子在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性格会比较胆怯,害怕,不信任他人,在长大之后,也会极度害怕被遗弃,会在两性关系中拼命的去寻找一个可以依赖的对象,但是又深信自己不能相信他人。这个很明显的一种表现就是,女孩子可能在长大结婚后,总担心对方不爱自己,怕他会有什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然后有时候莫名其妙的怀疑对方或者歇斯底里。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外国妈妈育儿法”。这个婴儿哭闹时不要抱的说法,其实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了,但是这个理念的提出者,最终也推翻了这个理念的。因为这个理念当时有一本比较盛行的书,而这本书的作者,有三个孩子,其中老大自杀,老二自杀未遂,老三一生流浪,靠父母接济。所以说,现在我们不能去相信这个理念啦。

孩子那么小,需要你的时候,一定是要出现的哦。

6

这种育儿法早已被国外证实对宝宝成长有害了,现在都提倡“亲密育儿法”,不知道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把这些早被抛弃的方法当宝贝介绍给大家?为了钱吗?

做母亲的,遵从一点,就是你的本性,你的感受,你和孩子紧密相连的母性,从这儿出发来养育孩子吧

7

感谢您的提问。

这个说法曾经一度非常流行,但是已经被多个知名专家diss,同时“发明”这一理论的相关人士,也被指出深受其害。

婴儿哭闹不同于孩子有自主意识后的撒娇耍赖,前者属于寻求安全感的时期,如果在此时没有给孩子适度的安慰、拥抱等安全感的行为,会给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带来很大的心理损伤,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阴影。

如果是后者,我们确实可以采用延迟满足的方法,来改变孩子爱撒娇耍赖、不独立等坏习惯,然而,我们也应分清孩子的状态和事件的起因,不要断章取义就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8

个人认为这种方法的危害性是特别大的。

婴幼儿,他们表达情绪的方法除了哭闹,我想不出来别的。哭闹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一个成年人在向自己亲密的伴侣表达自己的情绪时,他的伴侣表示无动于衷,甚至听而不闻,我想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接受吧。更何况是婴儿。

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当孩子的内心情感没有得到满足,会对之后的交友、婚恋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而这个时期安全感的来源就是母亲,婴儿和妈妈的联系是天生的联系,他依恋自己的母亲,这也是婴儿的本能。此刻的妈妈就像孩子的保护伞,将孩子和这个世界分开,为孩子提供最原始、最深切的爱。

但是如果孩子缺失了这份来自母亲的爱,那是多么可怕和可悲的事情。

当孩子在哭闹时,他可能并没有身体上的不适,但是他觉得无聊了,觉得孤单了,觉得不安了,旁边的妈妈看着他哭闹,任由他哭闹,不去拍拍他,抱抱他,不去安慰他,反而让孩子哭吧,苦累了就不哭了。殊不知,孩子不哭了,不是因为累了,而是因为绝望了。

只要从小给足了孩子安全感,孩子即使在长大后也不容易出现无端哭闹、耍赖皮这样的行为。当孩子发出求救的信号时,父母能够第一时间给与孩子内心情感需求的满足,一个在爱和关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闹能闹成什么样呢?

育儿知识千千万,不知道的时候问问自己那颗做母亲的心,你忍心吗?

9

这种说法是分年龄的。婴幼儿时间,孩子不会用言语,只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孩子哭闹说明孩子有需求了,或是饿了,拉了,不舒服之类的,所以这时作为父母要及时处理。当孩子渐渐长大了,走了自己的情感与想法,这时的哭闹或许是无理由的宣泄不满情绪,所以这时父母大可不必太放在心上,因为一旦孩子觉得自己的哭闹可以满足自己的想法,就会一直乐此不疲的用这个方法,如果刚开始父母对孩子的无理的哭闹置之不理,孩子自己就不会再用这个方法来满足自己了。

10

首先,好多流行的国外育儿法不一定是真的。

其次,不能照搬照抄任何育儿方法。人都是有个体差异的。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

一个新手宝妈疑因在微信群里“解锁小儿趴睡”,结果眼睁睁地看着自家三个月宝宝窒息身亡!

关键词:三个月小婴儿、分房、趴睡、死亡!

在头条才发现,有那么多不合常理却被人信服的说法。现在信息太多了,还是需要分辨才好。

这个新闻里面,孩子还是过早分房,还是练习趴睡,而且在宝宝哭以后父母并没有前去查看。

因为这些错误的育儿信息导致了错过了很多可以帮助孩子的信号。

所以哭闹时还是建议至少就近观察一下,是否需要喂养、更换尿布,如果都不需要,孩子又是仰面哭闹,可以暂时不抱的。

婴儿除了哭闹毕竟没有其它表达需求的方式。还是要学会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