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 > 究竟是看见才相信,还是因为相信才看见?

究竟是看见才相信,还是因为相信才看见?

2020-08-07 08:38阅读(67)

究竟是看见才相信,还是因为相信才看见?:感谢朋友邀请!古人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意思就是:从别人嘴里听到的,都是假的;只有自己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的。

1

感谢朋友邀请!

古人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意思就是:从别人嘴里听到的,都是假的;只有自己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的。

其实,这句话也不尽正确。有些人的话是正确的,可以相信。有些事即使亲眼所见,也不一定是真的。因为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象,而不是实质。

“是因为相信而看见,还是因为看见而相信”,需要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个人观点)

2

谢谢邀请!

有的人是看见才相信,有的人是相信才看见。

第一种人自负,一切判断都要靠自己的眼睛,他们认为看见的全是真的,其实有一部分人,甚至十几亿人,他们看见什么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他们通过眼睛相信的真相都是“上天”希望他们看到,甚至是引导他们看到的。但这部分人,认为自己的眼睛就是正义的标准,这里有一部分人也知道自己的问题,但他们选择装不知道,把用心看到的真相过滤掉,把走心的风险留给别人。

第二种人偏执,他们受了很多伤害和愚弄,不那么相信眼睛看到的一定是真的,认为眼前的一切可能不过是海市蜃楼,背后另有风景,这部分人只有走出心里的偏执,才会选择看见,或是接受。

第一种人多数邪恶,他们就是“人言可畏”中人言的中坚力量,他们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对人对事习惯双标,永远大义凛然地宣传他们所谓的正能量,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剩下的那部分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类型,确实生活沉重,谁有那么多精力用心去琢磨别人的事?

第二种人多数正直而偏激,他们就是人言中伤的目标,但三观起码正确,表里如一,可因为固执己见,会失去很多及时改正自己的机会,甚至会无意中伤害到人。可一旦放下心里的坚持,他们内心温软又真诚,善良又正义。

无论是哪种人,做了哪种选择,都有各自的圈子,各自的生活。显然,选择看见才相信的人群基数大,声音强,选择相信才看见的人数少,声音弱。

希望有一天能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3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有“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说法,

还有子曰\"眼见尚且不能为实,何况耳闻乎?”

所以,信与不信,是个问题。

本人认为,眼见为实是人的第一层次,属于简单的认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看到的才相信。

而因为相信才是有选择的看见,属于带有主观色彩的,有些客观上的“看见”,可以视而不见。

4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唯物,一个唯心,其实唯物和唯心只有统一了,才可认清事物的本质,比如灵魂,看又看不见,从古至今,都成了人们探讨的课题。也成了谜,也比如上帝,佛,神,这些人们信仰了几千年,有的还留有神迹,眼晴里看不到,而心里有敬畏。到底如何去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全面唯心就是极左,而全面唯物就是极右,只有唯心和唯物的高度统一,才是正确之路。我只分享我的观点,仅供文友们讨论。

5

谢邀!

这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到底是这个世界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哲学家们从人类之始就开始探讨至今的问题。

然而,很显然的就是,无论哲学家——或者说是我们人类如何去定义唯物or唯心,地球依旧按照它的轨迹自转与公转着,并且用它自有的免疫机制在抵御着寄生在它身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所带给它的伤害。

同时,更显然的是,这段文字是因为我如此坚信着,所以才会如此看到,并且如此表述的。

无论我们相不相信,世界都存在着。

然而,我们只能看见我们所相信的那个世界。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认知是人类产生情感和行为的中介,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良好的认知带给人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及行为,但认知曲解则会引起明显的负性情感和行为。

心理学家们将人类认知曲解主要归结为以下一些:

这些被定义成“认知曲解”的看待事物的方式,说到底就是带着自己深信的信念来看待这个世界。而我们常说的那些积极的心态与行为,也正是源于当事人是用积极的、适应良好的信念来面对世界。

到底谁看到的世界是全面的、准确的呢?还真说不清楚呢。

心理家的研究表明:人们看待事物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既定的认知,一旦形成,不论事实真相,都很难改变。

并且即使是理性的认知,依旧难以避免两个误区:确信性偏差和自我中心偏差。

确信性偏差:我们更坚信那些我们深信的观念、行动,不论事实,选择性关注那些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观念、行动,而否定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观念或事实。

自我中心偏差:我们习惯从自身角度权衡一件事的利弊,而不是全局、第三方视角整体考虑。即屁股决定脑袋。

最终我们只看到了我们的信念系统所构建的世界。

能够更好的寄生在这个地球上的,未必是真理,而是你所坚信的信念指引着你追寻着并且感受到了幸福。

6

谢谢邀请。

您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很富哲理,折射了人的三观。

先说前半句。

我们有句老话:‘’所信者,听耳,而听犹不足信‘’人们相信听到的,可听到的未必都是真实可信的。这就像很多谣言,描绘得栩栩如生,最后被证实是虚假信息。

还有一句老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告诉大家耳听到的可能不真实。眼见到才是真实可信的。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剪辑技术的出现,眼见到的就是真的吗?就算没有利用外在设备,魔术也是眼见为实吗?

所以说,用眼看见的也要有合理的逻辑分析判断才能下结论。

再说后半句话。

因为相信才看见,这就有精神疾患的嫌疑,事先预设立场,然后就找与自己立场一致的去看?这明显违背了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选择。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和事?您相信的,别人未必相信。

所以说,这后半句话有违逻辑。

7

谢谢邀请!

看见才能相信,还是相信才能看见?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关于科学,某些科学家有这样一个回答:科学的尽头就是神学。因为某些现象科学无法解释,但它客观存在。

在商界,有这样一个说法:等你成功了,我再跟你干!结果有两种可能:你成功了,我还在失败中;你没成功,我还在原点。

在情感界,有这样的感受:原来嫁给他的时候一无所有,现在啥都不缺;原来相信他说如何如何爱我的,结婚后发现他根本不爱我……

“看见”,是“依据”或“价值观”,“相信”是基于“依据”或“价值观”推理出来的结果。

臻耳发布认为――

对于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存在不同的专业领域、知识结构以及文化素质等背景差异,“依据”或“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因而对“看见”和“相信”的排列模式上也存在不一样的变化。

世界之大,皆有可能。看见的不一定真实,未见的不一定是假;相信的不一定发生,不信的未必不发生。正因为有如此魅力的世界,才有强大生命力的哲学。

人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魅力世界里追求长生不老,因为每个人都想把世界读懂读透,可是一直看不够,就越想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

看不懂,是因为人的眼光有限,以至于一生都在“看见”和“相信”之间纠结着活下来。最后,所有人都产生了一个共识:人生就是一个赌博的过程。赌了,才有赢的可能;不赌,连输的可能都没有,何来赢的可能?

看见的,不一定有价值,只有未知未见的,才具有更高的价值。

科学界,古人不可能看见过圆圆的地球;商界,大部分人不相信今天的马云;感情世界里,很难知道现在的老公老婆如此爱我或不爱我,生活如此美好或难堪。

所以,人的一生是短暂而无知的,在有限的生命过程里,时刻要有赌博的心态,给自己输的机会,该相信的就要抓住,不一定必须要“看见”。因为“依据”也好,“价值观”也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发生变化,而“相信”是机会,是契机,是赌注,错过了就不会有赢的可能!

回答完毕,谢谢!

8

这个问题很棒??。希望多些这样的问题。理不出头绪,水平有限,不敢造次

9

有一句话说得好!“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任何时候,任何事情!只有亲眼见到才会知道!

10

在近期硅谷销售研究院大咖对话中,神策数据创始人 & CEO 桑文锋回答了观众的一个互动问题。

问题 :怎么理解,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桑文锋:我在浙大读书时,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马云说要创造 100 万个就业岗位,当时我们认为“马云你在开玩笑吧”,最后创造的就业机会高达一千万个;二是就是马云说用“二流的人做一流的事情”,当时我同班同学在想,我们都是“一流的人”,为啥要跟着你做“二流”的事儿……后来我上湖畔大学,听过阿里 CPO 童文红、原支付宝执行总裁郭靖等,讲述他们加入阿里,以及一路的成长故事,我还是很震撼的。

在阿里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将做出违背价值观事情的员工淘汰出去,后来跟着马云走下去的人,都有着坚定的价值观,他们去信仰一些东西,然后去真正实践,最终我们看到马云「吹过的牛」全都落地。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是一种精神洗脑,我们不能说这是科学的,但是是值得佩服的。


希望这一问一答能对你有帮助~

相关问答推荐